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教育目的
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一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大辭典》解釋“教育目的”為:“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人才的總要求”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產生怎樣的發展結果,或發生怎樣的積極變化。狹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個國家對教育活動結果規定出的總要求,是國家為培養人才而確定的質量規格和標準;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特點及功能
(一)特點一是預期性。二是宏觀性。三是指導性/強制性。四是時代性。(二)功能規范、選擇、激勵、評價、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意義1、教育目的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2、教育的價值觀決定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決定教育活動。
即: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問題,它既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育工作的歸宿。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四、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教育目的是國家培養什么樣人才的總要求,是一定教育價值觀的體現。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層次結構。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學校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國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培養目標(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目標(課程或教學的)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三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1、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的對象提出的,而教育目的是國家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一個總要求。兩者之間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且教育目的影響和指導培養目標的設定。2、教學目標是針對教學過程中某一階段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而提出的,它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目標越具體,就越易于操作和評價,教育目的也就越易于實現。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第二節確立教育目的的依據一、教育目的的確立依據(一)教育目的的確立要符合社會政治經濟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確立要反映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三)教育目的的確立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需要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確立的基本價值取向
(一)“個人本位論”
(一)教育目的的個人本位論。其代表人物有盧梭、夸美紐斯、福祿倍爾、裴斯泰洛齊及中國古代的孟軻等人。主張確定教育目的應從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發,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發展。
評價:屬于唯心主義的理論范疇。
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確立的基本價值取向
(二)“社會本位論”教育目的的社會本位論。其代表人物有中國古代的孔子和國外的斯賓塞、涂爾干、孔德等。主張確定教育目的不應該從人的本性需要出發,應該從社會需要出發,社會需要是確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據。
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確立的基本價值取向(三)教育無目的論。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
(四)教育目的的辯證統一論。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目的論。
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第三節我國的教育目的一、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思想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發展是與社會生產發展相一致的;舊式勞動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大工業機器生產要求人的全面發展,并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一、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含義1.指人的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全面發展的個人……也就是用能夠適應極其不同的勞動需求并且在交替變換的職能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種能力得到自由發展的個人”。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每一個人都無可爭辯地有權全面發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指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它意味著“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均勻地發展全部的特性”。4.指人的自由發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發展”,“各種能力得到自由發展”,“個人獨創的和自由的發展”,“個性的比較高度的發展”等等。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二、我國教育目的的歷史回顧
1957年,毛澤東在國務會議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78年,我國的教育目的:“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二、我國教育目的的歷史回顧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教育目的表述為“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在同年五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和又紅又專的人才,堅持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相結合。”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二、我國教育目的的歷史回顧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二、我國教育目的的歷史回顧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要為90年代至下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人才。”明確指出:“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人們把《決定》中的這段話概括為“四有、兩熱愛、兩精神”。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二、我國教育目的的歷史回顧
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目的是:“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在這里,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質納入教育目的。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二、我國教育目的的歷史回顧199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中提出了我國新時期的教育方針,其中規定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二、我國教育目的的歷史回顧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把教育目的表述為:“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二、我國教育目的的歷史回顧200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把教育目的表述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學第六章教育目的三、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培養勞動者是社會主義教育目的德總要求。要求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教育質量標準。堅持社會主義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吉林工商學院招聘考試真題
- 專業舞臺燈光設備租賃合同
- 投資咨詢顧問服務協議書
- 國際貿易購買合同
- 醫療服務站租賃合同
- 法律行業法律風險評估與合規性管理方案
- 委托貸款借款協議書
- 企業團隊建設教育整頓措施
- 借款協議作廢合同
- 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作文寫作模板
- 2022四川成都市邛崍市天府現代種業園管理委員會公開招聘員額制社會化專業人才9人(必考題)模擬卷和答案
- 2022云南省氣象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氣象類專業(第一批)高校畢業生45人(必考題)模擬卷及答案
- GB∕T 23349-2020 肥料中砷、鎘、鉻、鉛、汞含量的測定
- DB32-T 769-2021餐飲計量規范-(高清現行)
- 藍海華騰變頻器說明書
- 北京市引進人才審批表格模板
- 第14篇局部水基滅火系統(修改后版本)
- 配管配線工程量計算實例
- 【圖文】攝影技巧-專題攝影(138頁精品培訓課件-PPT)
- 后印象主義美術頁PPT課件
- 多芒寺陽塘仁波切生平簡介(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