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12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_第1頁
考點12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_第2頁
考點12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_第3頁
考點12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_第4頁
考點12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背景:①十月革命后,蘇俄準備進行社會主義建設;②國外:協約國武裝干涉;③國內:反革命武裝叛亂.(2)目的: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支持紅軍、戰勝敵人。(3)特點:兼有“戰時”和“共產主義”兩種特色。(4)主要內容:實行余糧收集制、大中小工業企業全部實行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和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5)評價:合理性:戰勝了敵人,鞏固了蘇維埃政權;不合理性:農民犧牲太多,不利于生產的發展,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并誘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為什么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兼有“戰時”和“共產主義”兩種特色?戰時:①從背景看:它是在面臨國內叛亂和國外干涉的嚴峻形勢下采取的②從目的看:它主要是為了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戰勝敵人③從內容看:各項措施主要為戰爭服務共產主義:該政策的各項措施均不同程度地體現出共產主義特征2.新經濟政策(1)背景:①連年戰爭使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戰爭使2000多萬人喪身,農業生產直線下降,日用品嚴重缺少,多數工廠無法開工)②國內戰爭結束后,繼續執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③1921年,蘇俄一個海軍基地發生兵變(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議(3)內容:①農業: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規定農民在交納糧食稅后,剩下的糧食由自己支配。②工業:解除了部分企業國有化,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對一些國家暫時無力開發的礦產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讓的方式讓外國資本家經營。③貿易:改變由國家壟斷貿易的做法,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④分配:廢除實物分配制,實行按勞分配

(4)目的: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

(5)實質: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進而使社會主義成分戰勝資本主義成分,再重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6)評價:提高了人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有利于穩定政治形勢,找到了一條適合俄國國情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象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列寧

20世紀20年代,蘇俄有人吼道:列寧要把我們帶到哪里去?

列寧回答:退一步,進兩步.退是為了進,為了進必須退,不退就不能進.【疑點1】新經濟政策“新”在何處?

【點撥】

重視商品經濟、開放市場、允許自由貿易和貨幣流通。實質是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鞏固與擴大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對比。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背景蘇維埃政權遭到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形勢嚴峻1920年蘇俄國內戰爭結束后,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時間1918~1921年1921~20世紀20年代末目的最初:為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戰勝國內外敵人后來:“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直接:為解決國內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根本:最終“迂回過渡”到社會主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內容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工業工業全面國有化解除大部分小企業和一部分中型企業的國有化,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對于國家暫無力經營的礦產、油田等,政府以租讓的方式讓外國資本家經營貿易取消自由貿易恢復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分配實行配給制廢除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的工資制其他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特點兼有“戰時”和“共產主義”兩種特點,是在戰時用強制性經濟統制手段來管理經濟①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②在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評價①使國內革命戰爭取得了勝利②但國內戰爭結束后,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它超越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它不是無產階級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①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政治形勢②表明列寧找到了一條在小農占優勢的落后的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例題1】

(2010·全國新課標文綜)某博物館收藏的一份傳單寫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區的所有工人、水兵、赤衛隊和鐵路組織的會議……決定,派我們中間的優秀分子加入‘為饑餓的彼得格勒到農村征糧’的隊伍。”這一傳單出現的歷史背景應是

A.政府的戰爭政策造成糧荒

B.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困境

C.農業集體化運動出現失誤

D.德國法西斯大舉入侵蘇聯【解析】把題干材料與選項對照,也許學生很容易做出選B的判斷。但要講清理由似乎不易。學生已有的知識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目的是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從選項與材料的相關性程度看,選B。另有一個捷徑:圣彼得堡——彼得格勒(1917)——列寧格勒(1924)——圣彼得堡(1991),從同一個城市名稱的變化出發可以迅速排除C、D。內戰導致糧荒,糧荒引出余糧收集制,其目的是鞏固困難重重的新生政權,故A排除。故答案選B。【變式訓練】

蘇俄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加強了無產階級國家政權對經濟的管理

B.改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C.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商品生產

D.目的是為了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C【解析】

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本質區別在于:新經濟政策通過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經濟,利用貨幣流通和市場調節、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進而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社會生活中排斥商品貨幣關系,用軍事和經濟的手段控制社會的金融。答案為C。新經濟政策與羅斯福新政的比較不同點:①目的:前者是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后者在于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②措施的側重點:前者側重于農業,后者側重于工業③手段:前者是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后者是強化國家對經濟的干預④特點和本質:前者是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強調市場經濟,強調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后者是保證私有制的前提下,強調運用計劃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相同點: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都對以后的世界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3.“斯大林模式”:(1)背景:①1922年底,蘇聯成立;②1924年,列寧逝世,斯大林的領導地位確立。③蘇聯外受帝國主義包圍和威脅,內存在著落后的經濟文化。(2)內容:①為實現工業化,采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②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③推行了農業集體化運動。(3)評價:①功績:斯大林開創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被稱為“斯大林模式”。它開辟了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的工業化模式;在較短的時間里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為后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②弊端: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計劃指令壓制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后來因沒有進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為以后蘇聯解體重要原因。【疑點2】

如何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特定的歷史條件”?

【點撥】

①經濟因素:蘇聯當時是小生產者占優勢的社會經濟結構,經濟文化落后。②政治因素:過渡時期斗爭激烈,外部環境險惡。③思想文化因素:長期的封建專制遺留了大量的個人專斷和迷信。④個人因素:斯大林的專斷獨行。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有哪些方面?如何評價它的歷史作用?其在實踐中有哪些經驗教訓?

(1)主要表現:政治上:①黨政職權不分,以黨代政;②權力過分集中于個人;③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終身制;④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缺乏有效的人民監督。經濟上:①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②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③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④優先發展重工業;⑤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2)歷史作用:功績:①斯大林執政時期開創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被稱為“斯大林模式”;②它開辟了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的工業化模式;③在當時的環境中曾有效地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在較短的時間里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④通過實施兩個五年計劃,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產量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⑤蘇聯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為后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弊端:僵化的體制與蘇聯的生產力水平不相適應。①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②國家從農民那里拿走的東西過多,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③長期執行計劃指令,壓制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阻礙了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④特別是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后來因沒有進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為以后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⑤對東歐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產生過很大影響。

(3)經驗教訓:實踐證明,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沒有現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據本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反復實踐,才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例題2】

(2010·江蘇)宣傳海報是一種特殊的政治藝術品。下面是蘇聯20世紀前期的一組海報。請回答:對圖像研究者來說,繪畫作品并不簡單地只是用于觀賞,而是用來“解讀”。圖③為工業化時期的宣傳海報,判斷其所含信息是否準確,并說明理由。與其他圖像史料相比,宣傳海報有什么特點?【解析】

此題考查的是對蘇聯工業化的局限性的理解。第一小問不準確,因為蘇聯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重工業,輕重工業比例失調。第二小問優點:宣傳海報多與重要事件有關;局限:有明顯的傾向性。【參考答案】

不準確。忽視輕工業發展,輕、重工業比例失調。特點:宣傳海報多與重要事件有關;有明顯的傾向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