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小說鉤沉》補校_第1頁
《古小說鉤沉》補校_第2頁
《古小說鉤沉》補校_第3頁
《古小說鉤沉》補校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小說鉤沉》補校

《古小說》是魯迅編纂的第一部中國唐前小說全集。這本書寫于1909年6月至1911年底,是由魯迅紀念委員會編纂的《魯迅全集》的全集。該書撰輯嚴謹,體例周密,收羅宏富,取舍得當,反映出魯迅扎實的文獻功底和嚴謹的治學精神。魯迅在輯錄古小說方面所進行的大規模拓荒性工作,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和極高的學術價值,為研究文學、歷史、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學者提供了豐富的史料。關于《古小說鉤沉》所取得的成就,前人已作過大量評論,茲不贅述。由于《古小說鉤沉》是魯迅未加最后整理的遺稿,1938年收入《魯迅全集》時編輯工作又較為粗糙,因此,難免會遺留一些不足和瑕疵。顧農曾指出《古小說鉤沉》不足之處有四:一、各卷小序未及寫出;二、輯佚尚有可補;三、三十六種小說排序還有問題;四、版本和校勘方面尚有欠缺(參見顧農《〈古小說鉤沉〉的成就及遺留問題》、《〈古小說鉤沉〉的成書過程》、《關于〈古小說鉤沉〉》等文)。周叔迦在《試讀魯迅整理的〈古小說鉤沉〉及其不足》一文中,也指出《古小說鉤沉》中一些校訂不精之處:一、輯錄《裴子語林》時,誤引了《類林雜說》的材料;二、《裴子語林》中人物時代顛倒錯亂;三、魯迅似未見《何氏語林》、《玉函山房輯佚書》和《綠窗新話》等書,因為這些書中有若干《古小說鉤沉》漏輯和引證失誤的條目;四、《古小說鉤沉》中有文字訛奪以及所輯條目與原書體例不符之處。以往學者多著眼于文史文獻,對《古小說鉤沉》征引宗教文獻方面的問題,尚未論及。其實,《古小說鉤沉》中有不少輯自佛教文獻的材料,所用佛教典籍主要為《高僧傳》、《續高僧傳》、《法苑珠林》、《開元占經》和《辯正論》等。本文擬以《辯正論》為中心,考察《古小說鉤沉》用書版本及校勘問題。《古小說鉤沉》中,全文輯自《辯正論》的條目有二十五條,參校《辯正論》的有八條,共計三十三條。《辯正論》是唐代有名的佛教護法論著。唐武德九年(626),太史令傅奕第七次上疏,請求廢佛。道士李仲卿著《十異九迷》,劉進喜著《顯正論》,乘機煽風,聯合反佛,形成了對佛教的兩面夾擊之勢。為了抵御針對佛教提出的種種詰難,維護佛教形象和利益,法琳撰寫了這部著作(事見《舊唐書》卷七九《傅奕傳》、《集古今佛教論衡》卷丙《道士李仲卿等造論毀佛法琳法師著〈辯正論〉以抗事》)。法琳事跡見《續高僧傳》卷二四、《開元釋教錄》以及《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其中以《續高僧傳》卷二四本傳最為詳細。《辯正論》共八卷,成書于唐貞觀元年(627)至貞觀十三年(639)之間(見《舊唐書》卷四七《經籍志》、《新唐書》卷五九《藝文志》)。收錄于《宋藏》、《金藏》、《元藏》、《明南藏》、《明北藏》、《清藏》、《麗藏》和《大正藏》等藏經中。在閱讀《古小說鉤沉》時,發現其行文有不少令人費解之處。限于篇幅,本文重點以《幽明錄》之“石長和”條為例,作簡要說明。《幽明錄》“石長和”條,記述了佛教徒石長和巡游冥間的故事。茲按《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將其原文移錄于下:石長和死,四日蘇,說初死時東南行,見二人治道,恒去和五十步,長和疾行亦爾。道兩邊棘刺皆如鷹爪,見人大小群走棘中,如被驅逐,身體破壞,地有凝血。棘中人見長和獨行平道,嘆息曰:“佛弟子獨樂,得行大道中。”前行,見七八十梁瓦屋,中有閣十余,梁上有窗向。有人面辟方三尺,著皂袍,四縱掖,憑向坐,唯衣襟以上見。長和即向拜。人曰:“石賢者來也,一別二十余年。”和曰:“爾。”意中便若憶此時也。有馮翊牧孟承夫妻先死,閣上人曰:“賢者識承不?”長和曰:“識。”閣上人曰:“孟承生時不精進,今恒為我掃地;承妻精進,晏然與官家事。”舉手指西南一房,曰:“孟承妻今在中。”妻即開窗向,見長和問:“石賢者何時來?”徧4問4其家中兒女大小名字平安不,“還時過此,當因一封書。”斯須見承閣西頭來,一手捉掃帚糞箕,一手捉把箉,亦問家消息。閣上人曰:“聞魚龍超修精進,為信爾不?何所修行?”長和曰:“不食魚肉,酒不經口,恒轉尊經,救諸疾痛。”閣上人曰:“所傳莫妄。”閣上問都錄主者:“石賢者命盡耶?枉奪其命耶?”主者報:“按錄余四十年。”閣上人敕主者車一乘,兩辟車騎,兩吏,送石賢者。須臾,東向便有車騎人從如所差之數,長和拜辭,上車而歸。前所行道邊,所在有亭傳吏民床坐飲食之具。倏然歸家,前見父母坐其尸邊,見尸大如牛,聞尸臭,不欲入其中。繞尸三匝,長和嘆息,當尸頭前,見其亡姊于后推之,便踣尸面上,因即蘇。(著重號為筆者所加)此條見載于《古小說鉤沉》諸種異本之中。除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輯錄古籍叢編》之外,《古小說鉤沉》還被收錄于該社的《魯迅全集》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之中。其通行本還有齊魯書社版《古小說鉤沉》。此外,由鄭晚晴輯注、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幽明錄》,也是以此書為底本整理而成的。這五種版本的引文,亦有出入。有些語句表述,始終令人迷惑難解:一、“前行,見七八十梁瓦屋,中有閣十余,梁上有窗向。有人面辟方三尺”句中,“梁上有窗向”不合常理,即使是陰曹地府,梁上也不當開窗。上述其余四種版本引文,皆與此同。二、“著皂袍,四縱掖,憑向坐,唯衣襟以上見”一句,在《魯迅全集》中“四縱掖”作“四縫掖”,兩者意思相差甚遠。《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和《魯迅全集》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令人不知所從。三、“有馮翊牧孟承夫妻先死”句中,“馮翊牧”似人名,又似一種官職,或有別解。總之,感覺此處似有歧義。上述其余四種版本引文,亦與此同。四、“承妻精進,晏然與官家事”,至鄭晚晴輯注本,此句成了“承妻精進晏然,無官家事”。“與”(與)字變成了“無”(無)字,一字之差,句意則完全相反。另,“徧問其家中兒女大小名字”中,鄭本“徧”字作“偏”,一字不同,句意亦發生了重大改變。五、“閣上人敕主者:車一乘”,“”同“轆”,據《漢語大詞典》,“車”指獨輪車。結合上下文意,“閣上人”送石長和的應是可以乘坐的車,而不當是用以推載物品的車。鄭晚晴也發現此處似文意不通,故輯注云“”當為“犢”字之誤,但未見其版本依據。這樣的情況還有不少。歧義句過多,會給讀者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將《古小說鉤沉》的通行版本進行比勘,這樣的問題仍較難解決。本文試圖通過對魯迅《古小說鉤沉》所用《辯正論》版本的考察,來解決這一問題。關于《古小說鉤沉》所用《辯正論》之版本,魯迅未曾明言。以前的學術規范和當今有所不同,我們不能苛責魯迅沒有在《古小說鉤沉》中注明輯錄文字的詳細出處以及引書版次。不過,這也不免使讀者想要搞清《古小說鉤沉》的版本來源而大費周折。《辯正論》的單行本很少,且不易得。魯迅曾說過,他研究文學史所用的大抵是通行之本,易得之書(參見顧農《關于〈古小說鉤沉〉》)。所以,魯迅所用《辯正論》當出自藏經。在《古小說鉤沉》成書以前,藏經中通行、易得者也不是很多。首先,從卷次編排來看:在通行的藏經中,只有《永樂北藏》、《嘉興大藏經》和《乾隆大藏經》與魯迅所用《辯正論》的卷次編排相同。如魯迅《古小說鉤沉》所輯“李通”、“康阿得”、“石長和”等條,均注曰出自《辯正論》卷八,而其余版本的藏經則大多將其編于卷七。其次,從版本源流來看:《永樂北藏》最為早出,其主要為頒賜名山大寺而造,民間較為少見;《嘉興大藏經》較為晚出,因其印刷便利,所以流通最廣;而《乾隆大藏經》最為晚出,在《古小說鉤沉》成書之前,只印行了一百三十二部,在民間流傳也不廣泛(參見李富華、何梅《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第527—528頁)。魯迅在留日歸國不久(1909年6月),即開始輯錄《古小說鉤沉》。他當時擔任浙江紹興府中學堂學監,曾頻繁光顧浙江省圖書館借閱資料(參見周叔迦《試讀魯迅整理的〈古小說鉤沉〉及其不足》)。《乾隆大藏經》較為少見,且無在江浙地區流傳的記載,故魯迅輯錄《古小說鉤沉》,不大可能取材于《乾隆大藏經》。巧合的是,浙江省圖書館既藏有明萬歷十九年(1591)印造的一部《永樂北藏》也保存著《嘉興大藏經》。再次,從文字比勘來看:將《古小說鉤沉》中輯自《辯正論》的三十三條小說與《永樂北藏》進行比對,可以發現其內容幾乎與《永樂北藏》完全相同。而《嘉興大藏經》以收羅宏富著稱,分正藏、續藏和又續藏三部分,《辯正論》被編入其正藏。《嘉興大藏經》正藏則完全是依據《永樂北藏》刻造,其收錄內容幾乎與《永樂北藏》完全一致(參見李富華、何梅《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第459、465、498頁)。從流通廣泛,版本易得的情況來講,魯迅更有可能使用《嘉興大藏經》。不過若僅從校勘《辯正論》的角度來講,這兩種藏經版本并無任何實質性差別。現今通行的藏經中,《中華大藏經》(下稱《中華藏》)在版本方面,具有其他藏經所不具備的優長。《中華藏》是在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領導下,由任繼愈主持編纂的。從1984年起,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辯正論》被編于《中華藏》正編,其正編主要以《趙城藏》為底本,還補入《房山云居寺石經》、《崇寧藏》、《毗盧藏》、《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龍藏》、《高麗藏》及《至元錄》等所收經籍。用《中華藏》校勘《古小說鉤沉》所用《辯正論》,并參校《大正藏》,以上所列問題或可得到解決:一、“前行,見七八十梁瓦屋,中有閣十余,梁上有窗向。有人面辟方三尺”,“向”當依《中華藏》和《大正藏》作“內”字。由這一字的改變,帶來了相應斷句和文意的改變:原文當改為“前行,見七八十梁瓦屋,中有閣十余梁,上有窗,內有人,面辟方三尺”。“梁”字也由名詞變為了量詞。經如此修改,語句大為通暢,且符合常理。上述五種版本引文,均當據改。二、“著皂袍,四縱掖,憑向坐,唯衣襟以上見”,“四縱掖”當依《中華藏》和《大正藏》作“四縫腋”。上述五種版本引文,均當據改。三、“有馮翊牧孟承夫妻”,“牧”當依《中華藏》和《大正藏》作“收”字,“翊”字《中華藏》和《大正藏》無,當系衍文。原文當為“有馮收、孟承夫妻”。上述五種版本引文,均當據改。四、“承妻精進,晏然與官家事”,《中華藏》和《大正藏》均與原文同。故鄭晚晴輯注本誤,“無”當依《中華藏》和《大正藏》作“與”字;另,“徧問其家中兒女大小名字”,《中華藏》和《大正藏》也與原文同,鄭本誤。“偏”當依《中華藏》和《大正藏》作“徧”字。五、“閣上人敕主者:車一乘”,“”當依《中華藏》和《大正藏》作“獨”。鄭本輯注亦誤,“車”不應改為“犢車”,當依《中華藏》和《大正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