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考點規范練53湘教版_第1頁
適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考點規范練53湘教版_第2頁
適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考點規范練53湘教版_第3頁
適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考點規范練53湘教版_第4頁
適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考點規范練53湘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規范練53(2022湖南雅禮中學一模)黃土高原某退耕還林試驗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85毫米,土層深厚。刺槐抗干旱、耐貧瘠、速生豐產,是該區域植樹造林的主要樹種之一。圖1示意該試驗區生長季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干燥化指數分布,圖2示意刺槐林不同生長季節的土壤干燥化指數分布。當土壤干燥化指數小于1時,土壤出現干燥化,且指數越小,土壤越干燥。據此完成1~3題。圖1圖21.該退耕還林試驗區植被恢復和生態建設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A.土壤水分 B.植被類型C.地勢起伏 D.水熱狀況2.與耕地撂荒相比,種植刺槐后()A.地下水位上升B.生態效益明顯C.土壤濕度降低D.經濟效益顯著3.該退耕還林試驗區刺槐生長最快的季節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1.A2.C3.B解析第1題,該地氣候干旱,降水較少,地下水埋藏較深,氣溫較高,蒸發較強,使得土壤水分含量較低,進而限制該地區退耕還林試驗區植被恢復和生態建設,A正確。第2題,根據圖示信息,種植刺槐后的土壤干燥化指數小于耕地撂荒荒草地的土壤干燥化指數,且土壤干燥化指數小于1,說明種植刺槐后土壤的水分減少,濕度降低,地下水位下降,生態效益較差,C正確,A、B錯誤;經濟效益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錯誤。第3題,刺槐生長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生長越快,對水分的需求量越大,進而導致土壤越干燥,土壤干燥化指數越小。讀圖可知,與其他季節相比,夏季20~80厘米土層土壤干燥化指數迅速降低至較低水平,說明該深度范圍內土壤中的水分被快速、大量吸收,故B正確。(2022河北滄州二模)千溝萬壑是黃土高原典型的地貌特征,在黃土溝谷系統中,發育著不同時期、不同規模的細溝、淺溝、切溝、沖溝、河溝等溝壑。據野外觀測資料可知,切溝是黃土地貌發育過程中最活躍的侵蝕溝類型。這類侵蝕溝是在暴雨或積雪融水期,地表徑流集中沖蝕下切形成的溝道,其深度達數米以上,橫斷面呈窄的“V”形。切溝是淺溝進一步發展,下切加深,切過耕作土層形成的。下圖示意切溝地貌。據此完成4~5題。4.黃土高原的切溝一般發育在()A.較陡峻的谷坡 B.梯田連片地帶C.堅硬巖石裸露區 D.平坦的黃土塬上5.黃土高原切溝地貌對耕地的影響較大,主要表現為耕地趨于()A.貧瘠化 B.破碎化C.鹽堿化 D.石漠化答案4.A5.B解析第4題,根據圖文材料可知,切溝是流水強烈下切侵蝕的產物。較陡谷坡地勢落差大,重力作用強,下切侵蝕強,易形成切溝,A正確;梯田地勢平坦,下切侵蝕作用弱,B錯誤;巖石堅硬不易被下切侵蝕,難以形成切溝,C錯誤;黃土塬地表徑流流速慢,下切侵蝕作用弱,D錯誤。第5題,切溝下切加深,破壞耕作層,使耕地支離破碎,B正確;耕地貧瘠化往往是肥力流失、過度利用土地導致的,A錯誤;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經蒸發,導致土壤鹽堿化,C錯誤;根據材料可知,切溝并未使基巖裸露,D錯誤。(2022湖南湘潭二模)下圖為某流域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分布和生產壩(淤地壩)示意圖,其中生產壩由壩體、溢洪道、泄水道三部分組成。讀圖,完成6~7題。6.下列關于該地水利工程的作用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蓄水發電,緩解能源不足B.有利于蓄水,緩解農民生活生產用水問題C.淤地造田,增加了耕種面積D.攔泥保土,有效地減少了流入河流的泥沙量7.下列關于生產壩泄水道的作用的說法,正確的是()A.洪水期間排泄洪水B.排泄日常流水或雨后清水C.加快排沙,減少泥沙淤積D.防止洪水對壩體的損毀答案6.A7.D解析第6題,生產壩(淤地壩)的作用是攔泥蓄水,減少水土流失;生產壩(淤地壩)、蓄水壩、滯洪壩等都可以蓄水,緩解農民生活生產用水問題;可以攔泥保土,有效地減少了流入河流的泥沙量;同時淤地造田,增加了耕種面積。A符合題意。第7題,洪水時先是滯洪壩滯留洪水,A錯誤;之后洪水經過蓄水壩,使得水體和部分淤泥靜置分離,溢洪道排泄日常流水或雨后清水,B、C錯誤;最后水到達生產壩泄水道下泄洪水,從而放低庫內水位,防止洪水對壩體的損毀,D正確。(2022湖南婁底期末質檢)土壤保持量面積比是指某地區潛在土壤侵蝕量面積與實際土壤侵蝕量面積的差值與該地區土地面積之比。延河流域位于黃土高原上的丘陵溝壑區,是我國水土流失的重要區域之一。下圖為延河流域土壤保持量坡向分布特征示意圖。據此完成8~9題。8.延河流域內平地的土壤保持量面積比較小,其主要原因是()A.太陽輻射較少B.地形坡度較小C.植被覆蓋較多D.人類耕作較多9.針對延河流域土壤保持量面積比較低區域應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平地農田棄耕B.坡地平整農墾C.退耕還林還草D.修建蓄水工程答案8.D9.C解析第8題,延河流域內平地只存在低、較低和中土壤保持量,且面積占比都較小,其原因主要是平地地勢平坦,利于農耕,人類活動頻繁,耕作強度高,D正確。第9題,平地是種植農作物的主要場所,棄耕不現實,A錯誤;坡地坡度較大,平整坡地實施農墾,水土流失更加嚴重,土壤保持量占比更低,B錯誤;修建蓄水工程雖可以用來灌溉農田,但過度地灌溉農田又會加劇水土流失,D錯誤;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坡度大,崎嶇不平,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不僅可以減輕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持量面積占比,也會調節氣候,改善環境,C正確。(2022重慶八中調研)魚鱗坑是一種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地表挖掘出近似半月形的坑,因排列呈魚鱗狀而得名。坑內填土后可種植果樹、草藥等作物,表土上覆蓋秸稈、樹枝等物質。下圖為魚鱗坑景觀示意圖。據此完成10~11題。10.黃土高原地區最可能布局魚鱗坑的地方是()A.塬的頂部 B.峁的四周C.墚的頂部 D.川的底部11.坑內表土覆蓋秸稈、樹枝等物質的主要目的是()A.保持土壤水分B.提高土壤肥力C.降低風力侵蝕D.抑制雜草生長答案10.B11.A解析第10題,魚鱗坑的作用主要是水土保持,應該布局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如地形崎嶇的地方,黃土高原的塬、墚、峁相比較,峁狀如小土丘,水土流失最嚴重,B正確,A、C錯誤;川的底部,地勢比較平坦,D錯誤。第11題,黃土高原地區降水季節變化大,氣候較為干旱,魚鱗坑主要是保持水土,坑內表土覆蓋秸稈、樹枝等物質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水分蒸發,保持土壤墑情;覆蓋秸稈、樹枝等物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提高土壤肥力、降低風力侵蝕、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的目的。A正確。12.(2022陜西渭南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因流水造成的溝谷侵蝕是黑土區坡耕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流水侵蝕造成的侵蝕溝按照發展狀態可以分為發展溝(指溝底還能繼續下切侵蝕的溝谷)和穩定溝(指溝底不能繼續下切侵蝕的溝谷)。下圖是我國東北某村1968年和2018年黑土坡耕地侵蝕溝分布圖。(1)描述圖示區域1968—2018年黑土坡耕地侵蝕溝演變特點。(2)說明單個侵蝕溝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3)比較不同發展狀態侵蝕溝防治重點的差異。答案(1)數量增多(密度增大);長度延長;分布范圍擴大;部分地區呈現集中連片發展趨勢。(2)溯源侵蝕造成溝頭不斷后退,侵蝕溝不斷延長;下切侵蝕造成溝底高程不斷下降,侵蝕溝不斷加深;側向侵蝕造成溝岸坍塌,侵蝕溝不斷加寬。(3)針對處于發展中狀態的侵蝕溝:最大限度地制止侵蝕溝下切侵蝕,防止侵蝕溝進一步加深。針對處于穩定狀態的侵蝕溝:最大限度地制止侵蝕溝溝壁后退,防止侵蝕溝進一步加寬。解析第(1)題,據圖對比可知,1968—2018年黑土坡耕地侵蝕溝數量增多(密度增大),同一位置的侵蝕溝,長度延長,部分地區呈現集中連片發展趨勢,原來沒有侵蝕溝的地方也出現侵蝕溝,所以分布范圍擴大。第(2)題,流水對坡面的侵蝕分為下切侵蝕、溯源侵蝕和側向侵蝕,單個侵蝕溝不斷擴大,是同時存在這三個方面的侵蝕。溯源侵蝕造成溝頭不斷后退,侵蝕溝不斷延長;下切侵蝕造成溝底高程不斷下降,侵蝕溝不斷加深;側向侵蝕造成溝岸坍塌,侵蝕溝不斷加寬。第(3)題,侵蝕溝按照發展狀態可以分為發展溝和穩定溝。針對發展溝,需要最大限度地制止侵蝕溝下切侵蝕,防止侵蝕溝進一步加深;針對處于穩定狀態的侵蝕溝,需要最大限度地制止侵蝕溝溝壁后退,防止侵蝕溝進一步加寬。13.(2022山東濟南十一校聯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烏江為貴州省第一大河,流域內石灰巖巖層廣布,是我國主要的石漠化發生區。石漠化,亦稱石質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導致地表土壤損失,基巖裸露,土地喪失農業利用價值和生態環境退化的現象。下圖為烏江流域示意圖。下表為查閱文獻獲取的烏江流域坡度與土層厚度關系的相關數據。分組abcd坡度5°~10°10°~15°15°~20°20°~25°土層厚度/mm120818078分組efg坡度25°~30°30°~35°>35°土層厚度/mm714220(1)概述烏江流域主要的地勢特征,并說明判斷理由。(2)請利用表格數據繪制成柱狀坐標統計圖,并說出坡度變化對厚度的影響。(3)不恰當的土地利用方式會加重石漠化程度,不同坡度的土地利用應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坡度,提出兩條減緩該流域石漠化的具體措施。答案(1)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勢起伏大。理由:烏江干流自西南流向東北,支流短小且數量多。(2)坡度越大,土層越薄。(3)坡度小的地區:平整土地(修水平梯田)。坡度大的地區:退耕還林或封山育林,保護植被。解析第(1)題,烏江是長江的支流,支流匯入干流,圖示區域范圍內長江自西南向東北流,烏江的干流也是自西南向東北流,據此可判斷烏江流域主要的地勢特征為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