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西魏北周裝飾圖案的藝術特色_第1頁
論西魏北周裝飾圖案的藝術特色_第2頁
論西魏北周裝飾圖案的藝術特色_第3頁
論西魏北周裝飾圖案的藝術特色_第4頁
論西魏北周裝飾圖案的藝術特色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西魏北周裝飾圖案的藝術特色

莫高窟的裝飾圖案的主題和風格有了許多新的變化。人字冠、藻類井和錨狀圖案不再是摩尼寶、荷花和蘭花的圖案。中國傳統的鳳鳥、青龍、白虎、玄雀、朱一尊和摩尼寶、蓮花、慈東等裝飾元素共生。本文試從敦煌西魏北周圖案紋樣構成形式的變化入手,探討此期圖案的裝飾特征以及裝飾風格。一裝飾圖案的西晉和北宋壁畫西魏北周時期忍冬紋、忍冬蓮花紋、火焰紋、云氣紋等在早期基礎之上更趨向于俊逸飛揚,具有了一種“秀骨清像”之美。(一)北周忍冬紋造型與形態變化北涼北魏忍冬紋造型飽滿短小、簡潔,葉子分三裂或四裂瓣,葉蒂短小,主要用于邊飾圖案,北魏晚期趨向于輕盈細長但短小紋樣形態兼而有之。關友惠先生在《敦煌莫高窟早期圖案紋飾》一文中對忍冬紋形態結構作了詳細分類。西魏北周紋樣造型修長,除早期已有的忍冬紋形態之外,出現了前期少見的四出忍冬紋(圖1)、五瓣花型藤蔓忍冬紋、藤蔓分枝單葉忍冬紋、藤蔓分枝雙葉忍冬紋、纏枝花紋(第430窟)、S形忍冬紋(第297窟)。忍冬紋枝葉舒展靈動,藤蔓分枝單葉忍冬紋通過枝葉的彎曲變化又分為兩種造型形態,藤蔓以二方連續形式婉轉起伏,并以不同色彩間隔。北周忍冬紋在形態表現上更加隨意,三瓣、五瓣花形甚至有六瓣花形忍冬紋隨意交錯在一個忍冬紋邊飾圖案中(西千佛洞第10窟),并無一定規律(圖2)。另龕楣以及佛背光中常常有忍冬紋、火焰紋相結合的變形形式(第301窟),北魏龕楣邊飾圖案中的二方連續單瓣忍冬紋(第251窟)在北周第296窟龕楣邊飾中則變化成了二方連續二瓣忍冬紋,線條起伏形似火焰紋。相似的有第428窟龕楣邊飾中忍冬紋肥大、卷曲,葉片變形波浪狀起伏似火焰紋(圖3)。(二)忍冬蓮花紋裝飾忍冬蓮花紋是指忍冬紋與蓮花紋組合構成的圖案。北涼北魏忍冬蓮花紋造型形態較為簡略,組合形式為天人手持一枝長大的忍冬枝葉,其上開出一朵蓮花,蓮花造型多以一圓環表示。西魏北周忍冬蓮花紋造型組合形式開始多樣化,除被描繪于人字披圖案中,還變化成四出忍冬蓮花紋、纏枝忍冬蓮花紋(西千佛洞第10窟)、螺旋狀忍冬蓮花紋等裝飾于藻井邊角、宮臺欄墻、帷幔等處。西魏北周時期天人手持的忍冬蓮花紋形態細長、繁密,婉轉多姿。忍冬蓮花紋之上又描繪有摩尼寶、各種瑞禽諸如鳳鳥、鴿子、鸚鵡、長尾鳥以及飛天、猴等,多分布在人字披。代表性石窟是西魏第288窟的人字披圖案,其忍冬蓮花紋上有摩尼寶、青綠色鳳鳥、藍色馬雞、白色綬帶鳥、鸚鵡,鳥嘴均銜一枝忍冬長葉,而且各個鳥的造型、姿態各不相同(圖4)。纏枝忍冬蓮花紋造型是以纏枝為骨架,纏枝內繪忍冬蓮花紋。北周西千佛洞第10窟人字披后披,纏枝環狀回旋,纏枝內繪忍冬葉,枝頭繪蓮花,造型形態獨具一格。螺旋狀忍冬蓮花紋構成形式為,五瓣或六瓣圓環蓮花外忍冬紋枝葉呈螺旋狀環繞排列,勾畫時或簡略或精細,非常具有動感(第301窟龕楣邊飾、西千佛洞第8窟藻井)。四出忍冬蓮花紋被繪于帷幔裝飾圖案中(第296窟),造型為中間圓環狀蓮花(被簡略畫成圓環),左右對稱各兩枝忍冬紋,關友惠先生稱其為四出忍冬紋。從北周出現的相近似的螺旋狀忍冬蓮花紋分析,中間圓環應當是被簡略的蓮花。(三)光催化紋件的設計此期火焰紋較北涼北魏初期無論從紋樣組合、線描、線條形式都更加豐富,除出現忍冬、火焰結合的紋樣之外,還出現了齒條形火焰紋和波狀折帶形火焰紋形式,有單頭、三頭、多頭樣式。西魏第249窟西壁背光火焰紋,由外到內,第一層多頭火焰紋;第二層是多色套聯單頭火焰紋,一、二層色彩黑、白、灰層次清晰豐富;第三層是單色單頭火焰紋,青、綠、黑三色相間暈染;第四層是忍冬火焰紋,青、綠暈染;第五層是單線火焰紋,黑底白線。整個背光火焰紋五層由豐到簡,線條婉轉流暢,線描剛勁富于變化,是火焰紋中的代表作。西魏北周時期藻井或平棋四方形圖案四角多有火焰紋三角形適合紋樣(第296窟、297窟、428窟),線條舒緩,起著陪襯藻井的作用。第296窟西壁龕內千佛佛背光火焰紋,外層是新出現的波狀折帶形火焰紋,以三個火焰紋一組,色彩青、綠、土紅、黑相間暈染,追求一種不規則的形式變化;第二層多層忍冬火焰紋,色彩上以二個火焰紋一組,青、黑、綠、土紅相間排列;第三層千佛;第四層單頭忍冬火焰紋;第五層亦是新出現的鋸齒狀火焰紋。色彩上富有特色的是皆以青、黑、綠、土紅相間有秩序排列,節奏鮮明而豐富(圖版11)。第290窟、428窟等皆有此新紋樣出現。(四)裝飾單一的情況西魏時期欄墻紋延續了北魏時期欄墻紋造型,紋樣對建筑的模仿性較強,裝飾單一。北周時期欄墻紋更加注重形式上的裝飾,每塊面均繪有圖案,有S形忍冬葉紋、云氣紋、螺旋狀忍冬蓮花紋、幾何紋,或細致或簡略,多以單線勾勒,比前任一時期都更加豐富(圖5)。(五)云氣造型與漢畫結合除早期常見云氣紋形式外,此期云氣紋還出現了更加簡潔的符號形態,常常以單線一劃一鉤表現天上云氣,隨意率真。如第249窟窟頂人字披圖案中以青綠點染繪浮云及天花,表現神仙流云,與河南永城芒山柿園梁王墓、密縣打虎亭漢墓、滎陽萇村漢墓等中原漢墓壁畫中的云氣紋極為相似。但此期石窟云氣紋更加簡率、隨意。(六)祥獸的裝飾紋樣此期人字披、藻井圖案中均出現了眾多動物紋樣,多是中國傳統動物紋樣:龍、虎、鳳鳥、玄武、朱雀、饕餮等。北周第297窟龕楣中有泥塑二龍戲珠,形象寫實。值得一提的是北周第461窟忍冬龍紋藻井邊飾,藻井四邊以變化的忍冬紋組成長長的龍紋造型,首尾相接,蜿蜒而動,已經完全平面圖案化(圖6)。第428窟平棋上繪四只白虎,以細墨線勾畫,再施以赭色彩繪,造型寫實。兩虎相對,分隔于藻井兩側。《禮記·曲禮上》:“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第428窟平棋白虎造型神態與洛陽卜千秋墓壁畫所繪白虎相似,但造型更加寫實,如白虎身上條紋、虎爪均以細線寫實勾繪(圖版12)。玄武僅見于第442窟,龜昂首前行,蛇回首與龜相對,身體繞于龜身。龜甲以墨線勾畫,再施以赭色彩繪,龜甲五邊形幾何紋清晰可辨。第285窟龕楣、第288窟人字披皆繪有鳳鳥。第285窟西壁龕楣畫兩只飛翔鳳鳥,細線勾勒,青綠色渲染,色彩華麗,造型與偃師辛村漢墓壁畫中的鳳凰相似。《詩經·大雅·卷阿》:“鳳凰于飛,翙翙其羽。”鄭玄注:“鳳凰,靈鳥,仁瑞也。雄曰鳳,雌曰皇。”《山海經·南山經》記載:“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膺(胸)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可見遠古時期鳳鳥即被視作吉祥神鳥。饕餮是商周青銅器皿常用裝飾紋樣,亦稱“獸面紋”,象征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兇獸饕餮的面形,其宗教意義濃厚,此時饕餮已不具有早期的宗教意義。《魯靈光殿賦》記載魯靈光殿:“飛禽走獸,因木生姿。奔虎攫挐以梁倚,仡奮釁而軒鬐。虬龍騰驤以蜿蟮,頷若動而躨跜。朱鳥舒翼以峙衡,騰蛇蟉虬而繞榱。白鹿孑霓于欂櫨,蟠螭宛轉而承楣。”此期的祥禽瑞獸紋應是模仿中國宮殿建筑中的裝飾。窟中所描繪的動物形象已不具有漢代及以前圖騰崇拜的神秘、威嚴感,呈現的是一種自由、活潑的現實精神,這是西魏北周出現的特有的精神意趣。二裝飾風格(一)豐富的組成形式1.紋、墻紋等形式上的變化在前期基礎上,西魏北周圖案中的忍冬紋、蓮花紋、火焰紋、欄墻紋等形態皆有形式上的變化,如四出忍冬蓮花紋、螺旋狀忍冬蓮花紋、纏枝忍冬蓮花紋、忍冬火焰紋等,構成形式豐富多樣,表現出石窟繪畫者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2.豐富的裝飾構圖西魏北周洞窟圖案隨著內容的增加變化,藻井、人字披、龕楣、背光等圖案構成較之北涼北魏早期簡略構圖也越趨謹嚴、細密而飽滿,更加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和裝飾趣味。人字披圖案忍冬蓮花紋上除繪有摩尼寶、飛天外,還繪有各種造型的珍禽、猴子等,內容增加、構圖相對繁密,層次亦變得豐富。如西魏北周時期每一個椽間人字披圖案中的忍冬蓮花禽鳥紋,多分為上下結構多層次重復構成形式,少則兩層如第288窟,多則四個層次的重復構成如第428窟。此種樣式的構成純粹是為了裝飾形式上的豐富并無其他實在意義,北周石窟較為多見。背光圖案由早期的三層增加至五層,單頭火焰紋、多頭火焰紋、單頭忍冬火焰紋、多色套聯單頭火焰紋等排列有序且緊密。豐富靈活的構圖和筆法線條與窟頂中央規整的藻井圖案形成了一動一靜、相得益彰的對比效果,使整體石窟裝飾更富于節奏與變化。(二)鐵線畫的美學特征中國畫傳統以筆成像,筆為主動,形隨筆成,這是中國繪畫特有的要求同時也是佛畫中國化、裝飾圖案中國化的因素之一,敦煌早期壁畫即是掌握這種畫法的工匠依據西域樣本繪制的。我們在北魏第254、260等窟皆可看到早期稱作鐵線描的線形:中鋒運筆,筆做圓線,精確、嚴謹而遒勁有力,有如“綿里藏針”,成為早期占主導地位的線描,它的藝術審美趣味與印度佛畫中謹細的線條不同。自北魏晚期開始,紋樣造型形態趨向細長、回旋婉轉,用筆亦更加追求流暢、靈動與變化。這種筆法在西魏石窟禽鳥紋、火焰紋、蓮花忍冬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三)北涼北魏早期文化元素較微,色彩渲染較實北涼北魏與西魏北周時期壁畫色彩具有不同風格特征:一是主色調不同。北涼北魏時期以土紅為主,色彩單純、簡潔,對比鮮明,風格淳厚;西魏北周以石青、石綠色調為主,層次豐富,風格細膩、清雅、華麗。二是色彩渲染方面,北涼北魏早期多采用凹凸法暈染,強調立體感,色彩層次較為單純、簡潔;自北魏晚期開始,西魏北周則運用疊暈法,即單色不同明度、純度分層次設色暈染,色彩渲染細膩、和諧統一而層次豐富多變。三裝飾風格(一)藻井裝飾、漢式蓋畫、大帳西魏以后窟形多為方形覆斗頂,圖案裝飾主要是在窟頂的藻井、人字披、龕楣、龕沿、佛背光等部分。較之北涼北魏,此期圖案從題材、紋樣造型、構成形式、色彩渲染等方面皆有不少的變化,更加強調、追求裝飾效果的華麗。裝飾在建筑構造基礎、題材之上吸收許多源于漢晉文化和現實生活的物象內容、造型形態,更加富于現實精神。北涼時期石窟(第272窟)藻井外無邊飾、垂幔,裝飾簡樸。自北魏晚期,藻井演變為漢式華蓋,華蓋圖案外皆飾有邊飾、垂幔,紋樣、色彩吸收中原風格,典雅、華麗。西魏第285窟覆斗頂上藻井圖案就是典型的漢式華蓋圖案,藻井外繪二重三角紋垂幔,四角是饕餮獸頭,口含瓔珞流蘇、玉佩及羽葆等飾件,即《東京賦》“樹翠羽之高蓋”在佛窟中的應用,段文杰先生認為“它是莫高窟首創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形式”。藻井外四壁上部所繪弧形帷幔組成的大帳,這應該是當時上層階級室內所用大帳的再現。孫儒僩先生指出佛教傳至中國,“人們用帳安放佛像,是對佛的最高禮遇并表達出崇拜之情。同時反應了當時人們的文化觀念和審美情趣”。第285窟的華蓋圖案、帷幔、帳皆是在窟頂藻井建筑結構之下所做的華麗裝飾,以豐富的裝飾表達對佛的敬仰。(二)敦煌壁畫的圖物分析魏晉時期的造型藝術提倡“氣韻生動”、“以形寫神”,即要求繪畫要生動地表現出人的內在精神氣質、格調風度。這種審美理想必然也影響到了敦煌莫高窟裝飾圖案的造型形態、色彩和風格塑造。因此對比北涼北魏與西魏北周圖案,由氣韻而論,北涼北魏淳厚、節奏鮮明;西魏優雅、俊逸飛揚;北周儒雅、中和。史葦湘先生在《敦煌歷史與莫高窟藝術研究》一文中提到“敦煌本土文化是河西文化的組成部分,河西文化又是永嘉之后在北方保存得較為完整的漢晉文化,弄清楚這個關系,對理解敦煌佛教藝術的審美至關重要”。敦煌古代畫匠繼承我國的繪畫傳統技法和題材紋樣,在石窟繪畫時“吸收漢代以來的云氣紋那種輕盈、飄逸的精神,使龜茲壁畫中那種體形較肥厚的忍冬紋變得清秀條長,舒展流暢。這種加長了的忍冬紋的效果與北魏末到西魏初期人物畫中流行的秀骨清像的風格是一致的”。另外它包括了壁畫中漸趨融入的中國傳統造型形態元素,如鳳鳥、瑞獸等紋樣,以及忍冬紋、忍冬蓮花紋、火焰紋、云氣紋等造型形態所彰顯出的細長、優雅、靈動、瀟灑、飄逸的魏晉風度氣韻,遒勁有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