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榮鐵路三標三分部沉降觀測方案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站前工程LRTLSG3標三分部_第1頁
萊榮鐵路三標三分部沉降觀測方案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站前工程LRTLSG3標三分部_第2頁
萊榮鐵路三標三分部沉降觀測方案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站前工程LRTLSG3標三分部_第3頁
萊榮鐵路三標三分部沉降觀測方案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站前工程LRTLSG3標三分部_第4頁
萊榮鐵路三標三分部沉降觀測方案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站前工程LRTLSG3標三分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站前工程LRTLSG-3標三分部沉降觀測與評估施工方案編制:審核:審批:日期:目錄1項目概況 11.1工程概況 11.2地質情況 11.3沉降觀測內容 22編制目的和依據 22.1編制目的 22.2編制依據 23人員與儀器配置 33.1人員配置 33.2儀器設備配置 53.3沉降觀測隊伍管理 54工作內容與工作流程 54.1沉降觀測工作內容 54.2沉降觀測工作流程 75工作基點埋設及觀測 75.1工作基點埋設 75.1.1基準點埋設位置 75.1.2基準點埋設類型 75.2工作基點觀測方法及技術要求 85.2.1高程觀測方法 85.2.2沉降變形觀測控制網建立 85.2.3注意事項 85.2.4工作基點觀測技術要求 95.2.4基準點觀測數據處理 95.3工作基點檢測 106工作基點埋設及觀測 106.1觀測斷面及觀測點的設置原則 106.2觀測元件與埋設技術要求 116.2.1沉降觀測樁 116.2.2沉降板 126.2.3位移觀測樁 136.2.4剖面沉降管 136.2.5無砟軌道鋪設時路基測點的轉移技術要求 136.3沉降觀測標點位標識 136.3.1橋梁觀測點標識 136.3.2路基沉降板標識 146.4觀測技術要求 146.5元件保護要求 167橋梁沉降觀測 167.1觀測原則 167.2測點埋設 177.3觀測技術要求 198過渡段工程沉降變形觀測技術要求 228.1觀測斷面和觀測點的設置原則 228.2觀測元件與埋設技術要求 228.3觀測技術要求 229自動化沉降變形觀測 239.1一般要求 239.2自動化監測系統工作原理 239.2.1傳感器工作原理 239.2.2自動化監測系統技術要求 2410線下工程沉降評估 2410.1一般要求 2410.2路基工程沉降評估 2610.2.1判定標準 2610.2.2評估方法 2610.2.3工后沉降的計算 2710.2.4計算沉降和觀測沉降的比較 2710.3橋涵工程沉降評估 2710.3.1判定標準 2710.3.2評估方法 2810.4過渡段工程沉降評估 2911質量安全保證措施 2911.1質量保證措施 2911.1.1監測數據及設備管理 2911.1.2量測數據突變處理 2911.2安全保證措施 3011.2.1高空邊緣監測 3011.2.2道路作業 3011.2.3施工現場作業 3011.2.4防疫措施 3111.2.5測量設備保管 3111.2.6應急管理措施 3111.2.7應急管理措施 31附件1:測量作業人員證件 32附件2:測量儀器檢定證書 34附件2.1全站儀檢定證書 34附件2.2電子水準儀檢定證書 38附件2.3銦瓦條碼尺檢定證書 401項目概況1.1工程概況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位于山東省境內,是青銀高鐵通道向山東半島地區的延伸,是膠東半島地區對外客運交流的主要通道。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站前工程LRTLSG-3標線路全長48.46km,線路起點從乳山市大孤山鎮山東頭村出發,向東跨銀金大道后,從西林家村南側穿過,跨越26縣道后橫穿石硼楊家村,沿S24威青高速方向向東延伸,途經東峒嶺村南側,向北沿203省道并行,跨越黃壘河后接入新建威海南海站,出站后沿東北方向依次跨越金海路、老母豬河、暢海路、S16榮濰高速、S305省道、圣海路后到本標段終點威海市文登區張家產鎮林家床村。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站前工程LRTLSG-3標三分部位于山東省威海市南海新區和文登區之間,施工里程范圍:DK146+750~DK164+601.79,線路長度17.85公里。正線起點從新建威海南海站出發,出站后沿東北方向依次跨越金海路、老母豬河、暢海路、S16榮濰高速、S305省道、圣海路后到本標段終點威海市文登區張家產鎮林家床村。1.2地質情況萊榮鐵路自青島市萊西北站起,終至威海市榮成站,走行于山東膠東半島,三分部施工范圍威海市文登區位于膠東半島東南緣,沿線地貌類型多為沖積平原、剝蝕平原間沖積平原、局部間剝蝕丘陵,地形較平坦開闊,植被較發育,地表多辟為農作物、雜草及果林,周圍多分布有農田、村莊及水塘。地表水發育,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及基巖裂隙水,水量不豐富,受季節或降水影響。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基本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0.40s。沿線既有公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鄉道)路網發達;村鎮、居民點密布,分布廣袤田地、種植區,灌溉河渠縱橫交錯。沿線地處北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762.2毫米,夏季較為集中,6~9月份降水量約占全年70%,春秋季降水偏少,常發生干旱。冬季漫長,盛行從大陸北部吹來的干冷冬季風,氣溫偏低,為半島地區低溫站點。夏季最短,盛行從海洋吹來的暖濕夏季風,春秋兩季屬于冬夏季風轉換期,春季大風天氣較多。年平均氣溫11.5℃。1.3沉降觀測內容三分部施工范圍內共442個橋梁墩臺,其中墩身全高大于14米的共計80處,小于14米的共有356處,橋臺6處。按圖紙要求,墩身全高大于14米需設兩個觀測標,墩身全高小于14米布置一個觀測標,橋臺布置兩排共計4個觀測標。三分部施工范圍內墩臺沉降標共計540個。路基3.191公里為兩處區間路基L59、L60,一處威海南海站站場路基。框構中橋1處(貫通)、框架箱涵8處(貫通)。根據圖紙統計,區間路基L59,路基沉降監測斷面總數6個,自動監測斷面4個;區間路基L60,路基沉降監測斷面總數39個,自動監測斷面11個,路塹高邊坡監測斷面總數26個;威海南海站站場路基,路基沉降監測斷面總數23個,自動監測斷面14個,路塹高邊坡監測斷面總數17個。其他未統計種類及數量依據設計圖紙、規范、評估單位要求確定。2編制目的和依據2.1編制目的變形觀測的目的:由于高速鐵路整條線的地質構造不均勻,大氣溫度變化大,土基的塑性變形,地下水位季節性和周期性的變化,建筑物本身的荷重,建筑物的結構及動荷載的作用,建筑物將發生沉降、位移、撓曲、傾斜及裂縫等現象,為了掌握第一手數據,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同時無碴軌道要求構造物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滿足耐久性要求,并強調與相鄰構造物的變形與剛度協調、統一,滿足高速列車平穩、安全運營,以及旅客乘坐的舒適度要求,所以必須對承臺和墩柱進行變形觀測,從多次觀測的成果中,發現變形的規律和大小,進而分析變形的性質和原因,以便采取措施。2.2編制依據沉降觀測方案編制技術依據見表2.2。表2.2沉降觀測方案編制技術依據序號類別文件名稱編號1國家行業規范《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12897-20062《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T12898-20093《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4《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標準》GB50497-20195《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101-20186《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601-20097《高速鐵路橋涵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B10752-20188《高速鐵路軌道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B10754-20189《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24356-200910《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8-201611企業規范《鐵路工程沉降變形觀測與評估技術規程》Q/CR9230-201612設計文件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建設工程設計圖紙文件13《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站前工程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及評估實施細則》3人員與儀器配置3.1人員配置沉降觀測工作管理小組,由分部總工程師任組長,工程部長、主管測量工程師任副組長,組員包括所有測量工程師。表3.1沉降觀測小組人員配置及工作職責序號姓名崗位小組擔任職務主要職責1姜曉杰項目總工組長全面負責沉降觀測工作2王志強工程部長副組長沉降觀測技術指導3苗祥全測量部長副組長負責沉降觀測具體實施工作4張敦猛測量工程師組員負責沉降觀測內業資料整理5王立濤測量工程師組員負責并實施一工區沉降觀測外業工作6何明測量工程師組員負責并實施二工區沉降觀測外業工作7張亮亮測量工程師組員負責并實施三工區沉降觀測外業工作8位杰夫測量工程師組員負責并實施四工區沉降觀測外業工作9呂春潔測量工程師組員按指導要求完成內外業工作10李璽呈測量工程師組員按指導要求完成內外業工作萊榮鐵路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沉降觀測工作小組各人各職其責、密切配合,確保觀測數據結果的真實、可靠。1沉降觀測工作管理小組組長職責如下:(1)負責本分部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的領導和協調工作,對沉降變形觀測過程進行監督檢查;(2)審批分部沉降變形觀測實施方案;(3)參與建設單位或評估單位組織的沉降變形觀測評估工作。2沉降觀測工作管理小組副組長職責如下:(1)具體負責沉降變形觀測的全面管理工作,檢查各分部沉降變形觀測管理工作;(2)全面核查沉降變形監測網的建立及其保護、各種監測設備、儀器、管線的購置與埋設,確保觀測準備工作符合規范和設計要求;(3)參與分部沉降變形觀測實施方案的制定工作;(4)參加項目部組織的沉降觀測培訓。3沉降觀測工作管理小組組員及沉降觀測小組職責如下:(1)觀測小組是沉降變形觀測的實施責任主體,必須嚴格按有關規范、設計文件及總指要求做好各項工程施工過程的沉降變形觀測;(2)負責沉降變形監測網的建立及其保護工作;(3)負責各種監測設備及其配件的配備,以及日常使用過程中的維護工作;(4)按規定監測項目和頻率進行全過程觀測和記錄,并按規定格式和內容提交觀測數據,確保其真實性、可靠性和全面性。3.2儀器設備配置項目部主要測量儀器配置全站儀配置3臺、電子水準儀配置2臺。后續依據工作需求進場配置。表3.2測量儀器設備配置序號名稱規格型號精度指標數量(臺/套)狀態1全站儀徠卡TS09-1R5001秒1套檢定合格2全站儀徠卡TZ08-1R5001秒2套檢定合格3電子水準儀徠卡LS100.3毫米2套檢定合格3.3沉降觀測隊伍管理1根據現場觀測任務及時通知沉降觀測隊伍人員進場,保障沉降觀測人員滿足現場需求;2每周給沉降觀測隊伍下發工作任務,并進行考核;3復核沉降觀測數據真實性、可靠性,制定現場沉降觀測工作計劃;4對沉降觀測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交底,保證沉降觀測安全有序進行;5沉降觀測數據及時上傳鐵路信息化平臺,預警信息及時處置。4工作內容與工作流程4.1沉降觀測工作內容1編制線下工程沉降觀測作業指導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人員、設備情況。(2)觀測組織機構,按單位工程落實到負責人。(3)明確線下工程觀測技術要求與實施方法。(4)明確資料整理與提交文件的技術要求。(4)特殊工點與特殊情況需單獨制定沉降變形觀測方案。2建立變形觀測網(1)觀測網平面布置示意圖,應明確基準點、工作基點與線下工程結構物物相對位置,明確路基、橋梁過渡段等結構物觀測點的里程。(2)填寫觀測斷面及觀測點位置與工程屬性信息。3埋設觀測設備(1)按施工圖紙要求埋設觀測設備。(2)觀測點標志要醒目,并由測量小組專門負責測點的保護與調整。4實施觀測(1)原始觀測資料必須隨觀測進度整理,嚴格執行簽署制度。(2)必須確保觀測質量和觀測時效。每個測段的資料測完后,必須及時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如發現測量精度未達到設計要求,應馬上織進行重測。(3)及時對沉降結果進行分析,當發現測點觀測數據異常時(如墩臺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應采取措施對觀測結果進行核查,排除人為因素后應及時將情況進行報告。(4)按要求定期對沉降檢測網的工作基點進行復測。5測量成果整理(1)構筑物變形測量的相關資料應在竣工交驗時一并移交接受單位。(2)每一項目的工程變形測量任務完成以后,應提交下列綜合成果資料。①施測方案與技術設計書。②控制點與觀測點平面布置圖。③標石、標志規格及埋設圖。④儀器檢驗與校正資料。⑤觀測記錄手簿。⑥平差計算、成果質量評定資料及測量成果表。⑦變形過程和變形分布圖表。⑧變形分析成果資料⑨變形測量技術報告4.2沉降觀測工作流程圖4.2沉降觀測工作流程5工作基點埋設及觀測5.1工作基點埋設5.1.1基準點埋設位置基準點是監測工作的基準,應布設在遠離施工影響區的穩固位置,基準點的分布應滿足準確、方便測定觀測點的需要并保證必要的檢核條件。在相對穩定和方便使用的位置埋設工作基點作為沉降監測項目的控制基準,工作基點埋設視現場情況而定。5.1.2基準點埋設類型工作基點采用人工開挖或鉆具成孔的方式進行埋設,本線土層最深凍結深度為0.52米,本次沉降變形監測的工作基點埋深不小于1.1米。在鉆孔中心置入長度不小于50cm的鋼筋標志,灌注混凝土。鋼筋頂部應露出混凝土面約1~2cm,并在鋼筋頂部刻畫明顯十字絲標志。上部加裝保護裝置。為確保點位穩定應養護15天以上再進行觀測,工作基點現場開挖埋設的過程由監理現場監督檢查,工作基點的埋設規格符合要求。圖5.1.2基準點埋設類型5.2工作基點觀測方法及技術要求5.2.1高程觀測方法采用施工高程系統,外業使用標稱精度±0.3mm/km的LS10電子水準儀及配套銦鋼條碼水準尺進行觀測,按《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101-2018)中二等水準要求施測。沉降變形觀測為水準測量時,觀測路線應布置成附合路線,附合長度不大于1km。5.2.2沉降變形觀測控制網建立沉降變形控制網點分為基準點和工作基點。基準點選擇應優先考慮利用CPI、CPII和水準基點。當基準點不滿足現場沉降觀測要求時,可進行加密,形成工作基點,工作基點除使用普通水準點外,按照國家二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進一步加密水準基點或設置工作基點至滿足工點垂直位移監測需要。5.2.3注意事項1對使用的電子水準儀、條碼水準尺應在觀測開始前和結束后進行檢驗,項目進行中也應定期進行檢驗。當觀測數據出現異常,經分析與儀器有關時,應及時對儀器進行檢驗與校正;2觀測應做到人員、儀器、測站、觀測路線、觀測方法相對固定;3觀測前應正確設定記錄文件的存貯位置、方式,對電子水準儀的各項控制限差參數進行檢查設定,確保符合觀測要求;4應在標尺分劃線成像清晰穩定的條件下進行觀測;5儀器溫度與外界溫度大約一致時進行觀測;6數字水準儀應避免望遠鏡直對太陽,避免視線被遮擋,儀器應在生產廠家規定的范圍內工作,震動源造成的震動消失后,才能啟動測量鍵,當地面震動較大時,應隨時增加重復測量次數;7每測段往測和返測的測站數均應為偶數,否則應加入標尺零點差改正;8由往測轉向返測時,兩標尺應互換位置,并應重新整置儀器;9完成閉合或附合路線時,應注意電子記錄的閉合或附合精度情況,確認合格后方可完成測量工作,否則應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測合格。5.2.4工作基點觀測技術要求表5.2.4-1二等水準技術要求等級水準尺類型水準儀等級視距(m)前后視距(m)測段的前后視距累積差(m)視線高度(m)二等銦瓦DS1≤50≤1.0≤3.0下絲讀數≥0.3DS05≤60表5.2.4-2二等水準技術標準等級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mm)路線長度(km)水準儀等級水準尺觀測次數往返較差或閉合差(mm)與已知點聯測附合或環線二等2≤400DS1銦瓦往返往返45.2.4基準點觀測數據處理外業觀測形成原始電子觀測文件,通過數據傳輸軟件傳輸至計算機,檢查各觀測指標合格后使用專業嚴密平差軟件進行處理,得出各基準點高程值。平差計算要求如下:1應使用穩定的基準點為起算,并檢核獨立閉合差及與2個以上的基準點相互附合差滿足精度要求,確保起算數據的準確;2使用專業嚴密平差軟件,平差前應檢核觀測數據,觀測數據準確可靠,檢核合格后按嚴密平差的方法進行數據處理;3平差后高程數據取位應精確到0.01mm。5.3工作基點檢測觀測期間,每1個月時間對工作基點的成果數據進行一次檢查,以確定工作基點的穩定性。在檢查結果在相關規范允許范圍之內后,方可作為后續監測工作的基準數據。6路基工程沉降觀測6.1觀測斷面及觀測點的設置原則1路基工程沉降變形觀測以路基面沉降觀測和地基沉降觀測為主,應根據不同的結構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條件、堆載預壓等具體情況來設置沉降變形觀測斷面。同時應根據施工過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質變化情況調整或增設觀測斷面。2觀測斷面一般按以下原則設置,同時應滿足設計文件要求:沿線路方向的間距一般不大于50m;對地勢平坦且地基條件均勻良好的路塹、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條件均勻良好的路堤可放寬到100m。對地形、地質條件變化較大地段應加密斷面,一般間距不大于25m,在變化點附近應設觀測斷面,以確保能夠反映真實差異沉降。一個沉降觀測單元(連續路基沉降觀測區段為一單元)應不少于2個觀測斷面。改良土地段≤200m時設置1個沉降觀測斷面,根據改良土的工點、土質等具體情況設置,當改良土路堤填高大于5m適當增設。對地形橫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層橫向厚度變化的地段應布設不少于1個橫向觀測斷面。3觀測點嚴格按設計文件要求埋設。設計無具體要求的一般按以下原則設置。為有利于測點看護,集中觀測,統一觀測頻率,各觀測項目數據的綜合分析,各部位觀測點須設在同一橫斷面上,每個觀測斷面均設置3個沉降觀測樁,布置于雙線路基中心及左右兩側路肩處。一般路堤地段每5個觀測斷面應設置1個沉降板,布置于雙線路基中心。每段路堤宜設置1個沉降板。軟土、松軟土路堤地段每2個觀測斷面應設置1個沉降板,布置于雙線路基中心。當設置剖面沉降儀時設置于基底;必要時在兩側坡角外2m、8m處設置位移觀測邊樁。圖6.1-1松軟土地段觀測斷面布置圖路塹地段觀測斷面分別于路基中心及左右兩側路肩處各設1個沉降觀測樁,觀測路基面的沉降。圖6.1-2路塹觀測斷面布置圖(5)地面橫坡或壓縮層底橫坡大于1:5時,橫斷面布置2個沉降板,一處位于路基中心,另一處根據具體地形地質情況布置。(6)堆載預壓地段,預壓期因基床表層尚未施工,路基頂面沉降觀測應在預壓土方底部(基床底層頂面)布置沉降元件進行,即在基床底層頂面臨時布置沉降板,位移觀測以及基底沉降觀測布置與無預壓段完全一致,預壓土方卸除時臨時沉降板隨之拆除,基床表層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設置正式沉降觀測樁。(7)站場路基段落應根據股道數量、軌道結構類型等適當增加觀測點數量。6.2觀測元件與埋設技術要求6.2.1沉降觀測樁測點頂部應磨圓、防銹,可采用Φ20mm圓頭不銹鋼棒。待基床表層級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觀測斷面通過測量埋置在設計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樁周0.15m現澆M10水泥砂漿固定,完成埋設后測量樁頂標高作為初始讀數。圖6.2.1路基面沉降觀測樁埋設布置圖6.2.2沉降板一般情況如下:由底板、金屬測桿(φ40鍍鋅鐵管)及保護套管(φ49PVC管)組成,測桿及連接部位均要做防銹處理。鋼底板尺寸為40cm×40cm。圖6.2.2路基沉降板埋設布置圖1沉降板埋設位置處可墊10cm砂墊層找平,埋設時確保底板的水平與垂直度,確保測桿與地面垂直。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墊層,再套上保護套管,保護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測桿,上口加蓋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圍填筑相應填料穩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設工作。3測量埋設就位的沉降板測桿桿頂標高讀數作為初始讀數,隨著路基填筑施工逐漸接高沉降板測桿和保護套管,每次接長高度以0.5m為宜,接長前后測量桿頂標高變化量確定接高量。金屬測桿用內接頭連接,保護套管用PVC管外接頭連接。4接長套管時應確保垂直,避免機械施工等因素導致套管傾斜。6.2.3位移觀測樁采用C15鋼筋混凝土預制,斷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長度不小于1.5m。并在樁頂預埋Φ20mm鋼筋,頂部磨圓并刻畫十字線。1邊樁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樁頂露出地面不應大于10cm。2埋置方法采用洛陽鏟或開挖埋設,樁周以C15混凝土澆筑固定,確保邊樁埋置穩定。完成埋設后采用全站儀測量邊樁標高及距基樁的距離作為初始讀數。6.2.4剖面沉降管橫向結構物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以后,結構物頂部填土厚0.6m并碾壓密實后開槽埋設,開槽寬度20~30cm,開槽深度至橫向結構物頂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內敷設沉降管(沉降管內穿入用于拉動測頭的鍍鋅鋼絲繩),其上夯填中粗砂至與碾壓面平齊。沉降管埋設位置擋土墻處應預留孔洞。沉降管敷設完成后,在兩頭設置0.5m×0.5m×0.95m的C15素混凝土保護墩。兩頭應砌筑觀測坑,并加設蓋板,以方便觀測及對孔口進行長期保護,并做好坑內及其周圍的排水。并于一側管口處設置測釬,測釬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斷面采用0.5m×0.5m×1.6m,并在樁頂預埋半圓形不銹鋼耐磨測頭。待上部一層填料壓實穩定后,連續監測數日,取穩定讀數作為初始讀數。6.2.5無砟軌道鋪設時路基測點的轉移技術要求堆載預壓段落堆載完成后應及時將臨時沉降板觀測轉移至基床表層,轉移的觀測標必須設置在原斷面里程上,采用相同編號,不另行編號,并繼續觀測至鋪設軌道。6.3沉降觀測標點位標識沉降板接管過程路基填筑期間,在焊接鋼筋籠上噴印斷面信息;路基本體填筑完成后,沉降板應低于路基表面,有利于沉降板的保護。圖6.3沉降板標識6.4觀測技術要求1路基水準路線觀測按二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準路線,沉降觀測點位布設及水準路線觀測示意圖如圖6.4所示:圖6.4沉降觀測水準線路示意2路堤地段從路基填土開始進行沉降觀測;路塹地段從級配碎石頂面施工完成開始觀測。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預壓荷載后應有不少于6個月的觀測和調整期。觀測數據不足以評估或工后沉降評估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應延長觀測時間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3沉降觀測設備的埋設是在施工過程中進行的,施工單位的填筑施工要與設備的埋設做好協調,做到互不干擾、影響。觀測設施的埋設及沉降觀測工作應按要求進行,不能影響路基填筑質量;4路基填筑過程中應及時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觀測點的沉降與邊樁的位移量,當中心地基處沉降觀測點沉降量大于10mm/天或邊樁水平位移大于5mm/天、豎向位移大于10mm/天時,應及時通知項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穩定后再恢復填土,必要時采用卸載措施;5觀測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觀測水準測量的精度為±1.0mm(滿足國家二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讀數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觀測的精度應不低于8mm/30m橫剖面沉降測試儀最小讀數不得大于0.1mm。位移觀測測距誤差±3mm;方向觀測水平角誤差為±2.5″;6觀測頻次要求:觀測頻次要求:路基沉降觀測的頻次不低于下表的規定。表6.4路基沉降變形觀測頻次表觀測階段觀測頻次填筑或堆載一般1次/d沉降量突變2~3次/d兩次填筑間隔時間較長1次/3d堆載預壓或路基施工完畢第1個月1次/周第2、3個月1次/2周3個月以后1次/月架橋機(運梁車)通過全程前2次通過前后各1次,其后每1次/d,連續2次;其后1次/3d,連續3次;以后1次/周無砟軌道鋪設后第1個月1次/2周第2、3個月1次/月3~12個月1次/3月實際工作進行時,觀測時間的間隔還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當兩次連續觀測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時應加密觀測頻次;當出現沉降突變、地下水變化及降雨等外部環境變化時應增加觀測頻次。觀測應持續到工程驗收交由運營管理部門繼續觀測。6.5元件保護要求1各工程項目部應成立專門測量小組,進行元器件的埋設、測量和保護工作,小組人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2元件埋設時應根據現場情況進行編號,有導線的元件應將導線引出至路基坡腳監測箱內;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圍內土方應采用人工攤平及小型機具碾壓,不得采用大型機械推土及碾壓,并配備專人負責指導,以確保元器件不受損壞。7橋梁工程沉降觀測7.1觀測原則1觀測點埋設依據規范及場地條件綜合確定,觀測點埋設與觀測應統一進行編號,并設明顯測量標志,必要時安裝保護裝置;2觀測點觀測,確認各觀測數據精度指標滿足相關規范要求后利用專業軟件進行數據處分別獨立觀測3次,以3次穩定的測量成果的平均值作為監測項目的初始值;3觀測數據須及時整理,觀測成果應及時錄入到相關監測日報表中,進行數據分析。7.2橋梁觀測點標識標識統一采用印模噴涂的方法,不得采用手寫等其他形式,保證標識統一、規范、美觀,噴印在測點正上方20cm處,標識噴涂方法:先用白色水性外墻漆(建議采用質量好的品牌,如立邦、三棵樹等)作為涂料,借助標識框在規定位置涂刷白色底漆,涂刷前應確認混凝土表面是否平整、潔凈、干燥,建議至少涂刷兩遍;待油漆完全干后,正確安放標識牌字模,用紅色快干汽車噴漆小心噴涂標識,直至所有的字符都噴涂完整。噴涂時,噴嘴應離開噴涂表面10~20cm,小心、快速地往復噴涂,不能對準一處噴涂,以免油漆流淌。圖7.2橋梁觀測點標識7.3測點埋設1墩身觀測標墩全高小于等于14米時,墩身觀測標每墩不應少于1個;墩全高大于14米時,墩身觀測標每墩2個。埋設位置高于原地面0.5米;圖7.3-1墩身觀測標埋設布置2橋臺觀測標應設置在臺頂(臺帽及背墻頂),測點數量不少于4處,分別設在臺帽兩側及背墻兩側(橫橋向);圖7.3-2橋臺觀測標埋設位置示意3梁體徐變觀測標連續梁上的觀測標,根據不同跨度,分別在支點、跨中、邊跨1/4跨位置設置;圖7.3-3連續梁測點縱向布置圖7.3-4連續梁測點平面布置4基坑位移監測觀測標基坑工程監測點的布置應能反映監測對象的實際狀態及其變化趨勢,監測點應布置在內力及變形關鍵特征點上,并應滿足監控要求,監測標志應穩固、明顯、結構合理,監測點位置應避開障礙物,便于觀測。水平和豎向位移監測點應沿基坑冠梁周邊布置,周邊中部、陽角處應布置監測點。監測點水平間距不宜大于20m,每邊監測點數目不宜少于3個。水平和豎向位移監測點易為共用點;圖7.3-5基坑位移觀測示意5旅客地道沉降觀測標旅客地道框構要進行沉降觀測,觀測標設計原則上應設在框構兩側的邊墻上頂板以下500mm處埋設,為方便沉降觀測布設到框構下部,框構左右線中心分別設置,每座框構內測點數量為8個。框構兩側過渡段路基填土完成后觀測點可從邊墻位置移動到帽石上,框構頂面設置沉降板1處,進出口的帽石上各設置1個測點,位于帽石兩側位置。圖7.3-6旅客地道沉降觀測標布置7.4觀測技術要求橋梁工程沉降變形監測網的觀測按照國家二等水準測量要求施測,對沉降變形測量點的觀測必須采用附合水準路線,嚴禁采用支水準路線或中視法。首期沉降觀測應連續進行2次獨立觀測,取平均值作為初始值;從第二期開始,可進行單程附合路線觀測。應使用DS1級及以上的電子水準儀,儀器及配套水準尺均應在有效檢定期內。水準儀與水準尺在使用前及使用過程中,經常規檢校合格,水準儀視準軸與水準管軸的夾角均不超過15″。儀器各種設置正確,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項目按規范要求在儀器中進行設置,并在數據采集時自動控制,不滿足要求的應根據儀器的提示進行重測。1外業測量一條路線的往返測應使用同一類型儀器和轉點尺墊,沿同一路線進行。觀測成果的重測和取舍按《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12897-2006)二等水準有關要求執行。觀測時,視線長度≤50m,前后視距差≤1.5m,前后視距累積差≤6.0m,視線高度≥0.5m,測站限差:兩次讀數差≤0.4mm,兩次所測高差之差≤0.6mm,檢測間歇點高差之差≤1.0mm,觀測讀數和記錄的數字取位:使用數字水準儀讀記至0.01mm;2觀測時,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順序進行,對于有變換奇偶站功能的電子水準儀,按以下順序進行:往測:奇數站為后——前——前——后偶數站為前——后——后——前返測:奇數站為前——后——后——前偶數站為后——前——前——后3每一測段必須以偶數測站結束;4觀測前30min,將儀器置于露天陰影處,使儀器與外界氣溫趨于一致,并進行儀器預熱。測量中避免望遠鏡直接對著太陽;盡量避免視線被遮擋,要求遮擋不超過標尺在望遠鏡中截長的20%;觀測時用測傘遮蔽陽光,儀器需裝遮光罩;5觀測過程中為保證水準尺的穩定性,選用2.5kg以上的尺墊,水準觀測路線必須路面硬實,觀測過程中尺墊踩實以避免尺墊下沉。同時觀測過程中避免儀器安置在容易震動的地方,如果臨時有震動,確認震動源造成的震動消失后,再激發測量鍵。水準尺均借助尺撐整平扶直,使標尺上的氣泡居中,確保水準尺垂直;6發現沉降監測數據出現異常時首先自查,應重測并分析工作基點的穩定性,必要時聯測基準點進行檢測,并提交自查分析報告。為確保評工作的順利進行,測量隊在保證外業測量數據精度合格的前提下,應在當天進行內業整理,及時針對異常數據進行分析,并及時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填寫入觀測數據處理文件里的說明文檔中;7在觀測過程中,應做好重要信息的記錄,如對大型運輸車通過施工荷載的記錄,天氣情況,地下水影響情況的記錄,利于對結構的變形特性的分析和異常數據的分析;8橋梁墩臺沉降觀測按照下圖所示形成附合水準路線進行觀測;圖7.4-1橋梁墩臺沉降觀測水準路線9橋梁墩臺沉降觀測按照下表所示觀測頻率進行觀測;表7.4橋梁觀測頻率觀測階段觀測期限觀測周期備注墩臺基礎施工完成//設置觀測點墩臺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臺回填時,測點應移至墩身或墩頂,二者高程轉換時的測量精度要求不低于首次測量要求預制梁橋架梁前全程1次/周預制梁架設全程前后各1次附屬設施施工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橋位施工橋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結構施工中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屬設施施工全程架橋機(運梁車)通過全程前2次通過前后各1次,其后每1次/d,連續2次;其后1次/3d,連續3次;以后1次/周至少進行2次前后通過的觀測橋梁主體工程完工~無砟軌道鋪設前≥6個月1次/周巖石地基的橋梁,一般不宜少于2個月無砟軌道鋪設期間全程1次/天無砟軌道鋪設完成后24個月0~3個月1次/月工后沉降長期觀測4~12個月1次/3月13~24個月1次/6月10橋梁梁部水準路線觀測按二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形成閉合水準路線,每個環應變更儀器高進行觀測。沉降觀測點位布設及水準路線觀測示意圖如圖7.3-2所示,其中測點1,2,3,4構成第一個閉合環,測點3,4,5,6構成第二個閉合環;連續梁觀測水準路線以此類推。圖7.4-2梁體徐變觀測水準路線8過渡段工程沉降變形觀測技術要求8.1觀測斷面和觀測點的設置原則過渡段應考慮線路縱向平順性和不同結構物差異沉降的觀測和評估,橋涵兩端的過渡段、路隧過渡段及塹堤過渡段均需進行沉降觀測。過渡段(含短路基)觀測斷面一般按以下原則設置,同時應針對地形地質條件、地基處理方法、路堤高度及堆載預壓、施工工期等因素調整或增設。路橋過渡段、路隧過渡段,根據過渡段情況在距起點1m~5m、10m~20m、30m~50m處各設1個觀測斷面,每個斷面路基中心宜布設1個沉降板。涵洞兩側路涵過渡段各設置1個觀測斷面,涵洞中心里程路基面應設置1個觀測斷面;當過渡段較短時,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觀測斷面;路堤和路塹分界處設置觀測斷面,觀測點設置參照路堤。8.2觀測元件與埋設技術要求沉降觀測點埋設參考路堤設置。8.3觀測技術要求沉降精度與頻次等技術要求同路基要求。9自動化沉降變形觀測9.1一般要求在過渡段、高填方、軟土路基處埋設自動化沉降觀測斷面,作為對施工沉降變形觀測數據的驗證和補充。自動化沉降觀測斷面由監測單元、數據采集單元、數據傳輸單元和數據監控單元組成。其中監測單元、數據采集單元、數據傳輸單元由施工單位負責埋設,數據監控單元(自動化沉降觀測數據管理平臺)由評估單位架設管理。圖9.1自動化監測系統9.2自動化監測系統工作原理9.2.1傳感器工作原理自動化監測系統以液體連通器原理為基礎,通過不同監測點的沉降物位計對液面高度的測量,實現基準點與監測點相對沉降的監測。物位計通過液管相連,基準物位計位于穩定的基準點,其它的物位計作為監測點。設基準點與參考液面(儲液罐液面)之間的高度差為Ho,監測點與參考液面之間高度為Hi,分別測出Hi與Ho的值,Hi-Ho的值為監測點相對于基準點的高差△。當監測點的豎向位移發生變化時,即沉降發生時,該測點的液壓將會發生變化,結合傳感器內置的溫度補償器進行溫度修正后,計算出相對于基準點的高程變化。如下圖所示:儲液罐液面儲液罐液面(監測點)(基準點)Hi=dPiHo=dPo?=Hi-Ho沉降物位計氣(線)管液體管道圖9.2.1傳感器工作原理9.2.2自動化監測系統技術要求自動監測系統設備由自動監測物位計、基準板、沉降板、定位裝載箱、連接總線、工況設備箱組成。1自動監測物位計需滿足精度0.5mm,量程500mm,靈敏度0.01mm,工作溫度-40℃~100℃的要求;2基準板為400mm×400mm,厚度5mm鐵板。基準板向上螺接觀測桿,觀測桿為直徑16mm鋼筋;3沉降板為300mm×300mm,厚度5mm鐵板。沉降板向上螺接自動監測物位計。4定位裝載箱需含有儲液罐。5連接總線采用RS-485總線。6工況設備箱含有工業蓄電池、工控盒和天線。10線下工程沉降評估10.1一般要求軌道鋪設前且滿足沉降評估申請的時間要求,方可對線下工程沉降作系統評估(初評),確認工后沉降和變形符合設計要求。評估除采用曲線擬合法進行線下工程的單個測點評估外,同時應進行區段線下工程綜合評估。目前,國內外采用的沉降預測評估方法較多,而每種預測方法均有其一定的適用范圍,需要結合線下工程不同結構物和不同地質條件下的沉降觀測情況,總結沉降變形特點,選擇合適的預測方法。評估時發現異常現象或對原始資料存在疑問,應進行必要的檢查。評估沉降無法達到設計標準時,應及時通知建設方、設計方、施工方、監理方,由業主組織各方分析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采用曲線回歸法進行線下工程沉降評估,要求相關系數不得小于0.92。當曲線回歸相關系數小于0.92,且近3個月沉降變形觀測值波動幅度小于3mm、沉降量在2mm以內時,可根據勘察、設計、施工、量測資料及現場調查進行綜合判斷。根據近幾年來客專評估經驗總結,及有關規范,規定,評估要點為一個基本,十個要素。基本點是沉降數據是否真實可靠,能否較好地反映結構物基礎沉降客觀規律,十要素如表10.1所示。表10.1沉降評估控制指標表指標類別具體指標說明核心指標工后沉降沉降變形評估首要核心指標,應嚴格滿足,如不滿足要求,決不能通過評估穩定性后期沉降是否趨于穩定是反映路基沉降特征的重要指標,應嚴格滿足,如不滿足要求,決不能通過評估相關系數相關系數R是判斷曲線回歸方程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參數,相關系數≥0·92時認為預測是可靠性的基本指標觀測期足夠的觀測期是線下結構完成其剩余沉降所必需條件,也是取得足夠的觀測數據的必要條件可靠性間隔不少于3個月的兩次預測最終沉降的差值反映了兩次預測的一致性,是沉降預測是否可靠的指標S(t)/S(∞)S(t)/S(∞)提出了對沉降預測時間的基本要求一般指標觀測頻次以足夠高的觀測頻次進行觀測,才能取得系統可靠的觀測數據最終沉降量主要用于考察是否滿足S(t)/S(∞)≥75%和地基處理的有效性觀測數據的一致性不同觀測手段從某一側面間接反映沉降變形的發展規律,觀測數據的一致性主要用于考察不同觀測手段所反映的線下工程沉降變化趨勢是否一致設計總沉降量和預測總沉降量的吻合性對比設計總沉降量和預測總沉降量可驗證和調整設計參數與措施,使路基、橋涵、隧道等線下工程達到規定的變形控制要求鑒于各指標對評估影響不同,在實際評估中應區別對待,對于核心指標,要求嚴格滿足,任何一個指標不滿足要求,不能通過評估;對于基本指標,要求整體滿足,個別指標超限不大時,可以基本通過評估,同時提出完善意見;對于一般指標,要求基本滿足。10.2路基工程沉降評估10.2.1判定標準1根據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載預壓后不少于6個月的實際觀測數據作多種曲線的回歸分析,確定沉降變形的趨勢。2無砟軌道路基工后沉降值不應大于15mm;沉降比較均勻且調整軌面高程后的豎曲線半徑能夠滿足下式的條件時,允許的最大工后沉降量為30mm。式中:Rsh——軌面圓順的豎曲線半徑(m);Vsj——設計最高速度,km/h。3區段不同結構間預測工后沉降差不應大于5mm,不均勻沉降造成的縱向折角不應大于1/1000。4沉降預測的可靠性應經過驗證,間隔不少于3個月的兩次預測最終沉降的差值不應大于5mm。5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載預壓后,最終的沉降預測時間應滿足下列條件:S(t)/S(t=∞)≥75%式中:S(t):預測時的沉降觀測值;S(t=∞):預測的最終沉降值。注:沉降和時間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載預壓后為起始點。6設計預測總沉降量與通過實測資料預測的總沉降量之差值不宜大于10mm。10.2.2評估方法采用常用的規范雙曲線、修正雙曲線、固結度對數配合法(三點法)、指數曲線法、遺傳算法雙曲線法、Verhulst法、Asaoka法、灰色系統GM(1,1)算法等8種方法。詳見附件一。10.2.3工后沉降的計算設計工后沉降量按S工后=S1+S2計算,其中S1為路基鋪軌后運營100年發生的沉降,采用曲線回歸方法獲得,S2為無砟軌道結構自重荷載發生的沉降,計算用壓縮模量可根據觀測資料反算獲得。10.2.4計算沉降和觀測沉降的比較1由于影響沉降計算的因素較多,沉降計算的精度無法達到要求,通過對沉降觀測數據進行系統的綜合分析評估,來驗證和調整設計參數與措施。2通過沉降觀測和評估來確定路基的真實壓縮模量Es,以確定無砟軌道結構自重產生的附加工后沉降;3如觀測到的沉降量超過設計沉降量計算值的20%時,經過排除人為錯誤與設備故障,可盡早檢查設計,采取措施確保工后沉降滿足設計要求。10.3橋涵工程沉降評估10.3.1判定標準1根據橋涵實際荷載情況及觀測數據,應作多個階段的回歸分析及預測,綜合確定沉降變形的趨勢。首次回歸分析時,觀測期不應少于橋涵主體工程完工后6個月,對于巖石地基等良好地質的橋涵不應少于2個月。2墩臺基礎的沉降量應按恒載計算,其工后沉降量不應超過下列允許值:墩臺均勻沉降量:對于無砟橋面橋梁≤20mm3靜定結構相鄰墩臺沉降量之差要求對于無砟橋面橋梁≤5mm超靜定結構相鄰墩臺沉降量之差除應滿足上述規定外,尚應根據沉降差對結構產生的附加應力的影響確定。4框構、旅客地道及涵洞在鋪設無砟軌道時,工后沉降量不應大于15mm,區段工后沉降差不應大于5mm,不均勻沉降造成的縱向折角不應大于1/1000。5處于巖石地基等良好地質的橋粱,當墩臺沉降值趨于穩定且設計及實測沉降總量不大于5mm時,可判定沉降滿足無砟軌道鋪設條件。6設計預測的總沉降量與通過實測資料預測的總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mm。7利用兩次回歸結果預測的最終沉降的差值不應大于5mm。兩次預測的時間間隔一般不少于3個月,對于巖石地基等良好地質的橋涵不應少于1個月。8橋梁主體結構完工至無砟軌道鋪設前,沉降預測的時間應滿足以下條件:S(t)/S(t=∞)≥75%式中:S(t):預測時的的沉降觀測值;S(t=∞):預測的最終沉降值。9預應力混凝土橋梁上部結構的變形應符合以下規定:(1)終張拉完成時,梁體跨中彈性變形不宜大于設計值的1.05倍。(2)扣除各項彈性變形、終張拉60天后,L≤50m梁體跨中徐變上拱度實測值不應大于限值(Δ允許)的70%。(3)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應根據梁體變形的實測結果,確定梁體的實際彈性變形及徐變系數,并按下式估算無砟軌道的最早鋪設時間t:式中:Ф(∞):根據實測結果確定的混凝土徐變系數終極值;Ф(t):根據實測結果確定的鋪設無砟軌道時混凝土徐變系數;Δ彈性:實測梁體終張拉后的彈性變形;Δ允許:L≤50m為10mm;L>50m為L/5000或20mm。10.3.2評估方法1對于一座橋不僅要進行單個墩臺的沉降分析,同時也要對全橋作綜合評估,控制相鄰橋墩的不均勻沉降。當橋長很大時可根據地質情況和施工進度劃分部分區段。2對于單一墩臺的觀測數據分以下四個階段進行歸納、分析:架梁之前、架梁后至鋪設二期恒載前、鋪設二期恒載后至鋼軌鎖定前、鋼軌鎖定以后。綜合評估時,對于預制梁橋,分為橋墩臺混凝土施工后、架梁前及架梁后三階段進行;對于原位施工的橋梁及涵洞,基礎沉降應根據實際施工狀態及荷載變化情況,劃分為基礎施工完成~橋墩完成、架梁前后、架梁后至鋪設鋼軌之前、鋪設鋼軌至鋼軌鎖定之前、鋼軌鎖定之后至正式運營之前、正式運營之后等多個階段。3橋涵沉降預測采用的曲線回歸法參照路基執行。10.4過渡段工程沉降評估過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評估應沿線路方向考慮各觀測斷面和各種結構物之間的關系綜合進行。對線路不同下部基礎結構物之間以及不同地基條件或不同地基處理方法之間形成的各種過渡段,應重點分析評估其差異沉降。判定標準:過渡段工后沉降一般不大于15mm,不同結構物間的預測差異沉降不應大于5mm,預測沉降引起沿線路方向的折角不應大于1/1000。過渡段工程的沉降預測評估方法參照路基執行。11質量安全保證措施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