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用高三專題知識與檢測第講地殼運動和變化課件中圖版_第1頁
備用高三專題知識與檢測第講地殼運動和變化課件中圖版_第2頁
備用高三專題知識與檢測第講地殼運動和變化課件中圖版_第3頁
備用高三專題知識與檢測第講地殼運動和變化課件中圖版_第4頁
備用高三專題知識與檢測第講地殼運動和變化課件中圖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講地殼運動和變化走進高考第一關:考點關考點回歸考點一地質作用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殼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發生變化的各種作用。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地表形態2.分類

內力作用:主要是由________的釋放引起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引起的地球內能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3.表現形式內力作用①巖漿活動②________③變質作用④地震外力作用①風化作用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沉積作用地殼運動侵蝕作用搬運作用考點二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作用1.巖漿活動侵入噴出2.地殼運動水平垂直褶皺斷層塊狀地塹3.變質作用:地殼中原有巖石的________、結構和構造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礦物成分4.地震(1)概念:是地球________急劇釋放的表現。(2)按成因分類________地震:由構造運動特別是斷裂構造運動引起________地震:由火山活動引起沖擊地震:因________、滑坡、________、隕石墜落等原因引起內部能量構造火山山崩地面塌陷5.板塊構造學說(如下圖)(1)劃分:地球表層的________并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一些________分割成六大板塊,其中①為________,④為________。(2)一般來說,板塊內部________,而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方________。巖石圈活動帶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比較穩定地殼活躍(3)板塊運動及形成的地貌形態。消亡邊界:板塊③與板塊④、板塊⑤的邊界相互擠壓碰撞而形成________山脈、________山脈;板塊②與③的邊界在板塊③一側形成亞洲東部的________,在板塊②一側形成________。生長邊界:如大西洋;陸地板塊內部張裂帶,會形成巨大的________,如⑤________內部張裂形成________。喜馬拉雅阿爾卑斯島弧海溝裂谷非洲板塊東非大裂谷考點三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作用1.實質:使地表物質從________向________遷移,________決定遷移的方向。高處低處重力2.主要類型(1)風化作用:巖石在________變化、水、大氣及________的影響下發生破壞作用,形成________。(2)侵蝕作用:________、________、冰川、海水等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的破壞作用。(3)搬運作用:流水、風、冰川等風化和侵蝕的________轉移離開原來位置的過程。(4)沉積作用:被搬運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___________的過程。溫度生物風化殼流水風碎屑物質沉積、堆積考點四巖石圈的物質循環46巖漿巖47變質巖圖中①②③④分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熔再生作用。上升冷凝外力作用變質作用解讀高考第二關:熱點關熱點精析熱點一褶皺和斷層熱點二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的變化典例精解例,1(2009·廣東)“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盡,平沙長未休。想應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讀唐朝詩人胡玢的詩,結合下圖和所學知識,回答(1)~(2)題。(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曲流的東岸是侵蝕岸

B.“數家新住處”應位于乙地

C.詩中描述的情境一般發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為自南向北B從圖中可以看出河灣處出現凹岸和凸岸,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所以西岸為侵蝕岸,東岸為堆積岸,“數家新住處”就應位于地勢平坦的堆積岸。又因為河流流向與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反,所以河流自北向南流。(2)內力作用主要影響河流的(

)

A.流向B.含沙量C.汛期D.流量A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影響河流流向。例,2(2009·上海)板塊構造學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果之一。下圖為某種類型的板塊邊界示意圖。讀圖,回答(1)~(3)題。(1)圖示的板塊邊界是(

)

A.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邊界

B.大洋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

C.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的俯沖邊界

D.大陸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A(2)以下地貌單元中,成因與圖示機理相關的是(

) A.東非大裂谷 B.日本列島

C.阿爾卑斯山脈 D.落基山脈C

(3)板塊構造學說有助于人類進一步認識(

)①海陸間水循環的機理②洋流分布和運動規律③地震分布和活動規律④礦產資源的分布規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解析:由圖中板塊運動的方向可以確定此邊界為消亡邊界;由兩板塊的高度相似,可以確定兩側均為大陸板塊。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擠壓易形成高大的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符合此種情況。東非大裂谷位于生長邊界;日本列島與落基山脈均位于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交界處,不符合題意。第(3)題,海陸間水循環主要發生在水圈和大氣圈,洋流發生在水圈,二者均與板塊構造無關;地震主要分布于板塊的邊緣地帶,礦產資源的分布也遵循地質規律,故C項正確。例,4下圖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圖中Ⅰ、Ⅱ、Ⅲ分別代表沉積環境、熔融環境和變質環境,箭頭線代表不同的地質過程。讀圖回答(1)~(2)題。笑對高考第三關:技巧關技巧精講一、地質構造對人類活動的實踐意義二、如何根據河流的流向、水系形狀和水文特征判斷地形特征1.根據河流流向可判斷地勢的高低2.根據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斷地形類型(1)若水系為向心狀,該地形為盆地。(2)若水系為輻射狀,該地形為山頂。3.根據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斷地理環境特征(1)含沙量大,則說明河流上游植被覆蓋不良,水土流失嚴重。(2)若河流有結冰現象,則說明該河流在我國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或在世界上最冷月均溫低于0℃的地區。(3)若河流出現兩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則說明該河流在我國東北地區。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等地也出現兩次汛期。4.根據河流的河床寬度可判斷地形若河流河床較寬,則說明該河流經平原地區。一般流經平原地區的河流比較彎曲。考向精測考例1選擇壩址是建筑水庫的關鍵之一,除地形等其他因素外,下圖四種地質構造中,最適宜建壩的是(

)解析:A、B處為斷層構造,巖石破碎,在此建大壩容易誘發地震、滑坡等地質災害,且容易發生滲漏,不適宜建大壩;C處為背斜構造,其頂部受張力作用容易受風化侵蝕而破壞;D處為向斜構造,向斜槽部巖石受擠壓,巖性堅硬,比較穩定,適宜建大壩。答案:D考例2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判斷G河自N點至M點流經地區的地形類型,并說明判斷的理由。解析:地形類型一般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由向心狀水系的分布狀況判斷,該地形區為盆地。答案:

盆地從(向心狀)水系或河流分布狀況判斷,該地形區北、東、南三面高;再從(500米)等高線判斷,該地形區為盆地。(2)指出G河河口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解析:從地形和入海泥沙量較少的原因綜合分析。答案: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積,因為地形高差大,流落差大,流速大。②入海泥沙量較少,因為G河在M點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較小,易于泥沙沉積;且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內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率高),水土流失較輕。課內基礎達標

一、單項選擇題讀某地地質構造示意圖,完成1~3題。1.圖中a地所屬的地質構造是(

)

A.山嶺B.向斜

C.背斜 D.地塹

C2.圖中①②③④處的巖層,形成時間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3.圖中a、b、c、d四地,最可能儲藏地下水的是(

)

A.a B.b

C.c D.d

B解析:a處巖層上彎是背斜構造,b處巖層下彎是向斜構造。向斜處易儲存地下水,背斜處易儲存油氣資源。圖中主要呈現了沉積巖和巖漿巖兩類巖石,沉積巖分層明顯,巖漿巖侵入到了沉積巖中且出露于地表,所以巖漿巖形成時間最晚。

如圖為某流域地質構造與地貌示意圖。讀圖,回答4~5題。4.關于圖示地區地質、地貌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向斜成嶺,背斜成谷B.地質基礎很不穩定

C.②地有可能找到石油D.②處比③處巖石堅硬

C解析:圖中向斜①成嶺,背斜②沒有成谷;地質基礎較穩定,沒有發生斷層;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而向斜中心受水平擠壓力作用,巖性堅硬,故C項正確。5.甲、乙、丙、丁四處可能形成的地貌與下列四幅圖配對正確的是(

)

A.甲—Ⅲ B.乙—Ⅳ

C.丙—Ⅰ D.丁—Ⅱ

A解析:甲處海拔4500米以上且位于溫帶地區,有冰川侵蝕作用;乙處是沖積扇(Ⅰ),丁處為三角洲(Ⅳ)。

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聯系。下圖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導外力作用類型,讀圖回答6~7題。6.下列敘述正確的有(

)

①a表示風力侵蝕作用②b表示風力搬運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蝕作用④d表示流水搬運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解析:a、b、c、d分別是風力侵蝕作用、風力搬運作用、流水搬運作用和流水堆積作用。第6題,蒙古高原氣候干旱,風力侵蝕作用強烈;侵蝕的物質被搬運后,在當地沉積下來形成沙丘,還有一部分被搬運到黃土高原地區沉積下來;黃土高原被流水侵蝕后,黃土隨著流水的搬運,在出山口、河流的下游和河口沉積下來,形成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等。7.在c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地理現象有(

)

①沙塵暴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解析:據上題分析可知,c過程表示流水的搬運作用,該作用在植被覆蓋較差、坡度較大的地方,可能會發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現象。

8.下圖是某國南方某河流的一部分河段,據此分析回答(1)~(4)題。該河若流出山口,常常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___;河中有沙金,淘金處可能位于①~④地中的________地。山麓沖積扇②(2)在河口能否形成三角洲決定于該河流域的(

)

A.降水量多少 B.地殼運動形式

C.植被狀況 D.氣溫年變化C(3)該河的豐水期一般在(

)

A.夏秋兩季B.春夏兩季

C.秋冬兩季D.春冬兩季

A(4)沿②處向下鉆探發現地層是由粘土、淤泥等物質組成的泥質地層,并含蘆葦化石。該地層中的巖石是(

)

A.石灰巖 B.花崗巖

C.頁巖 D.變質巖

C解析:由圖中經緯度可知,該河流位于中國南方地區,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季為夏秋兩季,所以豐水期也主要在夏秋季節,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山麓沖積扇。河水在北半球右偏,且該河段為曲流,因此②處堆積作用強,便于淘金,而對岸侵蝕作用強。沉積巖中的頁巖組成顆粒較細,往往在河邊形成,且含有古生物化石。

課外能力檢測(十)地殼運動和變化

一、單項選擇題讀世界某區域分布圖,回答1~3題。1.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圖中P山脈的成因(

)

A.地殼運動中巖層斷裂形成的塊狀山

B.地殼運動引起巖層上升形成的地壘山

C.屬于板塊張裂地帶,巖漿噴發形成的火山

D.屬于板塊擠壓地帶,地殼隆起形成的褶皺山脈D2.圖中A湖一直是周邊國家爭奪的要地,主要是因為哪種資源,其儲存構造是(

)

A.水向斜B.石油背斜

C.泉水地塹 D.石油地壘B3.圖中B地區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

)

A.流水作用B.冰川作用

C.海浪作用D.風力作用D解析:結合經緯網和海陸輪廓可判斷P山脈為大高加索山脈,其成因與阿爾卑斯山脈一樣,處于板塊的消亡邊界,擠壓隆起形成。A湖為里海,石油資源豐富,背斜是較好的儲油構造。B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氣候干旱,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風力作用。下圖為讀赤道上六大板塊的分布示意圖,且①板塊主要位于10°W~60°E之間。讀圖回答4~6題。4.⑥板塊是(

)

A.亞歐板塊 B.太平洋板塊

C.南極洲板塊 D.美洲板塊D5.根據板塊構造理論,⑤⑥兩大板塊碰撞而形成的山脈是(

)

A.喜馬拉雅山脈 B.安第斯山脈

C.落基山脈 D.阿爾卑斯山脈

B6.2009年9月30日發生在蘇門答臘島的地震位于(

)

A.①②之間 B.②③之間

C.③④之間 D.④⑤之間

B解析:由①位于10°W~60°E之間可知,①為非洲板塊,再依次確定②為印度洋板塊,③為亞歐板塊,④為太平洋板塊,⑤為南極洲板塊,⑥為美洲板塊。右圖為“某地地質構造剖面圖”,讀圖回答7~8題。7.丙處所屬地質構造可能為(

)

A.背斜 B.向斜

C.地壘 D.地塹D8.從礦難成因上看,圖中a、b兩處最容易發生的礦難事故分別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噴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噴事故A解析:由圖中可以看出a為背斜,b為向斜,丙為地塹。背斜儲油氣資源易發生瓦斯爆炸;向斜儲水,易發生透水事故。圖中等高線表示一種風力堆積地貌,據此回答9~10題。9.圖示地區的盛行風向是(

)

A.東北B.西北

C.東南D.西南B10.該類地形在我國可能廣泛分布的地區是(

)

A.東北地區B.東南地區

C.西北地區D.西南地區C解析:由圖中等高線的分布來看,該圖表示的是沙丘地貌,風向可以由沙丘的坡度來定,一般風由沙丘緩坡吹向陡坡,再結合圖中方向標,可知盛行風向為西北風。沙丘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北地區。讀國家輪廓圖,回答11~13題。11.圖中國家北部地震頻繁,原因是(

)

A.位于亞歐板塊內部

B.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

C.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

D.位于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B12.從圖示信息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中有冰川侵蝕作用

B.圖中河流水能較豐富

C.圖示地區地勢北高南低

D.圖示地區北部多火山地貌D13.某勘探隊沿圖中一古河道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在四個地點鉆探,鉆取的沉積物樣品可能是(

)

A.黏土—粉砂—砂—礫石

B.礫石—砂—粉砂—黏土

C.黏土—砂—粉砂—礫石

D.礫石—黏土—粉砂—砂B解析:根據經緯網和山峰8844.43米的信息,可判斷該國為尼泊爾,北部為喜馬拉雅山,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躍,不穩定,地震活動頻繁。由于該國北部山地海拔較高,有冰川活動;該國北部由海拔8000米以上降到南部200米以下,落差大,水能豐富;由等高線信息可知該地北高南低;但是喜馬拉雅山區,地殼較厚,幾乎不存在火山噴發活動。河流沉積時顆粒大的先沉積,具有分選性。讀“等溫線及地質剖面圖”,回答14~15題。14.甲處地形及地質構造是(

)

A.山地、背斜 B.山地、向斜

C.盆地、向斜 D.盆地、背斜B解析:可以用等溫線來判斷地形,通過巖層的彎曲來判斷地質構造。從圖中可知,甲處為低溫中心,應為山地,巖層向下彎曲,為向斜;乙處為高溫中心,地形為盆地,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故B選項正確。15.有關巖層沉積的先后順序是(

)

①甲處先沉積,乙處后沉積②乙處先沉積,甲處后沉積③上部先沉積,下部后沉積④下部先沉積,上部后沉積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C解析:沉積巖的形成順序是先下后上,所以,巖層的年齡是老的在下面,新的在上面。乙處在背斜,巖石年齡較老,因此形成較早;甲處為向斜,巖層較新,因此形成較晚。故C選項正確。二、綜合題16.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將河流斷面甲、乙、丙與地點A、B、C三處進行正確的組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C乙—A丙—B(2)A、B、C三處外力作用類型主要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流水侵蝕流水搬運流水沉積(3)若該河上游區域植被嚴重破壞,則下游河道將發生什么變化?河道由于泥沙堆積抬高,河道展寬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流水的作用。河流上游以侵蝕為主,中下游以流水的搬運沉積作用為主。17.閱讀我國某區域圖,完成下列各題。(1)圖中甲山脈多低谷、山口,形成這種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地質歷史時期該山脈有多次巖漿侵入活動,由此推測該地可能出現的地理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水巖漿巖(或花崗巖、或變質巖、或金屬礦產)(2)比較長江中游“地上河”(荊江河段)與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異。答案:成因不同:長江“地上河”:河道特別彎曲,水流不暢,泥沙容易沉積。黃河“地上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帶來大量泥沙,下游水流平緩,泥沙大量沉積。治理措施差異:長江“地上河”:裁彎取直工程;建設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黃河“地上河”:黃土高原打壩建庫(或打壩淤地),抽引水灌溉(或引黃淤灌),黃河中游地區種草植樹。解析:(1)根據甲山脈沿緯線延伸,且緯度在25°N南北兩側,當屬我國最南一列東西走向山脈——南嶺。由于地處南方,外力作用主要為流水侵蝕;歷經多次巖漿活動,其表現出的地理現象應為巖漿巖或金屬礦產的多樣。(2)南北兩處“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不同,應從各自的河流特征和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