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仕成與《冰山仙館叢書》_第1頁
潘仕成與《冰山仙館叢書》_第2頁
潘仕成與《冰山仙館叢書》_第3頁
潘仕成與《冰山仙館叢書》_第4頁
潘仕成與《冰山仙館叢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潘仕成與《冰山仙館叢書》

《海瑞仙關叢書》是潘石成、清朝道光、咸豐初年編輯的一系列別特別書籍。該叢書收載自唐宋至明清著作凡56種,除中國傳統的文史典籍外,還收入多種中外有關數學、地理、醫學和火器制造的著述,在清代私人刊刻的叢書中獨樹一幟,為清代廣州私刻叢書的代表作之一。一、潘仕成的“好刻書帖”潘仕成,字德畬,又稱德輿、德隅、德玙,號海山仙館主人,廣東番禺人,約生于嘉慶十年(1805),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早年經營洋務,為十三行行商。道光十二年(1832),潘仕成赴京參加順天鄉試,獲選副榜貢生。時因“畿輔歲祲,饑民嗷嗷。仕成捐振巨款,全活甚眾”而被欽賜舉人,報捐刑部郎中。潘氏曾“在都與同鄉諸公,倡種牛痘之局”,由此名聲大震,“都下名流爭相延訪”。嗣后,潘仕成載譽南歸,與廣東官紳過從甚密。由于“剿辦廣東夷匪出力”,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潘仕成被清廷諭賞花翎。次年八月,潘仕成又因捐制“火炮水雷等器,籌防籌餉”,被清廷賞加布政使銜。鑒于潘仕成“久任部曹,極知輕重,生長粵東,明習土語,且于連年善后案內,因購夷炮,招致夷匠,創造水雷,與米利堅商人頗多熟悉,亦素為該國夷人所敬重”。道光二十四年(1844)六月,潘仕成被兩廣總督耆英授命“赴夷商聚集之所”,偵探外國使者入粵進京的意圖和找人翻譯夷書。咸豐八年(1858),清廷令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法等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旋又派他們赴上海,與英法等國“妥議通商稅則事宜”。潘仕成受命赴上海,“聽候桂良等差遣委用”。嗣后歸粵,潘仕成便“養疴里門,不復出”。潘仕成生平風雅好古,酷爰藏書,“好刻書帖”。曾興筑園林別墅荔香園做為其藏書刻書之所。荔香園約于道光十年(1830)修建于廣州西門外泮塘,即今荔灣湖之西南部,逢慶大街以北,黃沙大道以東,龍津西路以西一帶。因園門有“海上神山,仙人舊館”對聯,荔香園又被題名為“海山仙館”。海山仙館不但以優美的園林勝景名聞遐邇,而且以豐富的書畫、碑帖、古籍和器物收藏而引人入勝。曾參與收藏、整理《海山仙館叢書》板片的廖景曾稱:海山仙館“春秋佳日,遠招近挹,聚集一時名士,觴詠其間,如譚玉笙、孟蒲生、熊遂江、謝里甫諸前輩,當代名流,遊ue845無虛日。物以類聚,故海內佚本,亦紛集其門”。冼玉清在《廣東之鑒藏家》中也指出:海山仙館“收藏古金石器甚富,好古而有力,故所藏推為粵東第一”。潘仕成在醉心收藏的同時,還斥資自辦刻書所。據初步查核,海山仙館刊刻的圖書有《佩文韻府》106卷,《韻府拾遺》106卷,《經驗良方》10卷,《咽喉秘集》2卷,《痧癥全書》3卷,《驗方新編》16卷,《鬼趣圖題詠》1卷,《水雷圖說》1卷,《海山仙館藏真》16卷,《海山仙館藏真續刻》16卷,《海山仙館藏真三刻》16卷,《尺素遺芬》4卷,《海山仙館摹古帖》12卷,《海山仙館禊敘帖》1卷,《宋四大家墨寶》6卷,以及《海山仙館叢書》等[232425293031]。二、《探索》存佚《海山仙館叢書》書首題“道光已酉鐫,海山仙館叢書,本館藏板”。道光已酉年即二十九年(1849)。查叢書各子目書名頁,該叢書應始刻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至咸豐元年(1851)竣工,前后凡六年。其中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刻5種,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刻10種,道光二十七年(1847)刊刻30種,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刻11種,咸豐元年(1851)刊刻2種。據筆者按原書統計,該叢書共收書56種,487卷,凡120冊。《海山仙館叢書》例言稱:“是書僅得五十余種,亦編分經、史、子、集,以便檢閱”。然查核該叢書總目次,并末見按經、史、子、集四部嚴格編排,如屬史部目錄類的《遂初堂書目》和《讀書敏求記》便排列在叢書之首;屬子部佛教類的《一切經音義》,卻插在經部和史部中間。叢書的后半部分,更是史部、子部和集部混雜編排。《續文獻通考》曾評論其編例稱:“然《遂初堂書目》及《讀書敏求記》目錄一類,宜置諸史,而反列于經。醫學、天算、藝術一類宜列諸子,而反入于集”。編排的雜亂是該叢書最為后人詬病之處。有學者指出:“清代學風,既由空疏而轉入樸實。故私家刻書,或慎摹舊本,或廣羅秘笈,往往匯為叢書,傳之士林。蓋私家刻書之極盛時代也”。張之洞十分推崇叢書的功效,指出:“叢書最便學者,為其一部之中可該群籍,搜殘存佚,為功尤巨”。著名明清史專家謝國楨也盛贊叢書“搜羅至廣,學者欲求以往著述,屬于何類之書,均可于叢書中求之,遂成學術之寶庫”。屈萬里、昌彼得在《圖書版本學要略》一書中指出,清代乾嘉以降,“其匯刻群書,卓然名世者……如畢沅之《經訓堂叢書》,孫星衍之平津館、岱南閣兩叢書,盧見曾之《雅雨堂叢書》,孔繼涵《微波榭叢書》,李文藻之《貸園叢書》,吳騫之《拜經樓叢書》,盧文弨之《抱經堂叢書》,段玉裁之《經韻樓叢書》,鮑廷博之《知不足齋叢書》,黃丕烈之《士禮居叢書》,阮元之《文選樓叢書》,顧修之《讀書齋叢書》,李錫齡之《惜陰軒叢書》,張海鵬之《學津討源》、《墨海金壺》、《借月山房叢書》,錢熙祚之《守山閣叢書》,伍崇曜之《粵雅堂叢書》,潘仕誠之《海山仙館叢書》,蔣光煦之《涉聞梓舊》、《別下齋叢書》,皆精校慎刻,見重學林者也”。《海山仙館叢書》雖非鴻篇巨制,且編排與校勘也略存瘕疵,但卻能在清代眾多叢書之中卓然名世,可見其自有獨特的特點和價值:1、搜求遺佚,匯輯珍稀典籍。清代乾嘉以來,各家私刻叢書,多專注于搜殘存佚,刊刻罕見珍本,潘仕成也不例外。在《海山仙館叢書例言》中,潘氏開宗明義聲稱“是書但擇前賢遺編,足資身心學問,而坊肆無傳本者,裒付棗棃,冀弗墜佚,且獲善本”。因而,《海山仙館叢書》匯輯、刊印了一批稀見的宋元以來典籍。首先,收錄了《四庫全書》中從《永樂大典》輯出的具有獨特學術價值的佚書。這些佚書雖然也被《四庫全書》和《武英殿聚珍版書》所收入,但流傳不廣。如宋葉大慶撰的《考古質疑》六卷,“其書上自六經諸史,下逮宋世著述諸名家,各為扶摘其疑義,考證詳明,類多前人所未發”,“在南宋說部之中可無愧淹通之目”。然而成書后竟“沉晦不顯,幾至終湮”,“蟗蝕凋殘逾數百載”。又如宋張淏撰的《云谷雜紀》四卷,“此書專為考據之學……。其折中精審、厘訂詳明,于諸家著述皆能析其疑而糾其謬”。但《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皆未載,“其本久佚”[232425293031]。還如元李冶撰的《敬齋古今黈》八卷,“其書皆訂正舊文,以孝證佐其議論。詞鋒駿利,博辯不窮”,“有元一代之說部,固未有過之者也”。卻因“原本久佚”而鮮為人知[232425293031]。這些佚書均被收入《海山仙館叢書》之中。其次,收錄了《四庫全書》未收,其它叢書也甚少收錄的稀見本。如宋路振撰、張唐英補撰的《九國志》十二卷,“此書世久失傳,惟曲阜孔氏尚有舊鈔殘帙”,“卷帙叢殘,闕佚過半,然藉此以禆五代史之漏略,已不少矣”。又如宋晁沖之撰的《晁具茨先生詩集》十五卷,也“流傳甚少”。此外,《古史輯要》、《酌中志》、《慎守要錄》、《青藤書屋文集》、《宋四六話》、《茶董補》、《酒顛補》等明清學人著作,也首次被收入《海山仙館叢書》中。2、人棄我取,廣收中西科技文獻。清代叢書收錄者多為傳統的經、史、子、集,但隨著“西學東漸”影響的逐步擴大,個別有識之士開始關注西學文獻。《海山仙館叢書》固然也收載了諸多傳統的經史考證、人物傳記、詩文別集,但由于編者潘仕成長期“幫辦洋務,捐制火炮水雷等器,籌防籌餉”,對西方的“船堅炮利”和科學知識有切身的感受和廣泛的了解,因而在收書范圍上突破傳統的樊籬,收羅了不少中西科技文獻。潘氏在《海山仙館叢書例言》中提出“其書數、醫藥、調燮、種植、方外諸家者流,亦有可觀,不妨兼採”。“講武之書,為當務所急;四夷紀錄,亦足廣見聞,固不嫌于人棄我取”。在《海山仙館叢書》所收子目中,數學類書籍有意大利利瑪竇口譯、徐光啟筆受的《幾何原本》、《測量法義》,利瑪竇授、李之藻演的《同文算指》、《圜容較義》,徐光啟撰的《測量異同》、《句股義》;天文地理類書籍有江永撰的《翼梅》,楊炳南撰的《海録》,葡萄牙瑪吉士撰的《新釋地理備考全書》;醫學類書籍有傅山撰的《女科》、《產后編》,英國合信和陳脩堂撰的《全體新論》;火器制造類書籍有湯若望授、焦勖述的《火攻挈要》,韓霖撰的《慎守要錄》。總計共13種,約占整套叢書所收文獻的四分之一。以上著述多為明末清初天主教傳教士傳入中國的重要科技典籍,在中國近代學術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的影響。《幾何原本》“為歐邏巴算學專書”,“其于三角、方圓、邊線、面積、體積比例變化相生之義,無不曲折盡顯,纖微畢露。光啟序稱其窮方圓平直之情,盡規矩準繩之用,非虛語也”。漢譯《幾何原本》的出版,對推動中國幾何學研究作用明顯,“自是之后,凡學算者,必先熟習其書,如釋某法之義,遇有與《幾何原本》相同者,第注曰見《幾何原本》某卷某節,不復更舉其言。惟《幾何原本》所不能及者,始解云”。《圜容較義》“其書雖明圜容之義,而各面各體比例之義,胥于是見,且次第相生,于《周髀》圓出于方,方出于矩之義,亦多足發明焉”[232425293031]。梁啟超在論述清代學術史時,就曾對得利瑪竇、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理》等數學著述推崇備至。他說:明末“中外學者合譯或分撰的書籍,不下百數十種,最著名者,如利、徐合譯之《幾何原理》,字字精金美玉,為千古不朽之作”。“歐人名著之入中國,此其第一”。此書與《句股義》、《同文算指》、《圜容較義》等,“皆為當時言西算者所宗”[232425293031],“前清學術,頗蒙其影響”。《火攻挈要》撰寫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上卷詳細介紹火銃制造的工藝及種類,并對佛郎機、鳥槍、火箭、噴火筒等火器的制造作簡要說明;中卷介紹各種火藥的制作、貯藏、性能、配方和火銃的試放、安裝、教練、搬運等內容;下卷具體介紹火器制造中一些應注意的問題和在各種情況下火器的應用。此外,該書還涉及西方有關冶鑄、機械、化學、力學、數學等方面的知識,為明末系統總結火器技術的重要著作,對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新釋地理備考全書》由澳門土生葡人漢學家瑪吉士撰寫,成書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道光二十七年(1847)被潘仕成收入《海山仙館叢書》刊刻出版。該書共分十卷,卷一,主要介紹地理學、天文學和氣象學的知識;卷二,介紹雷電、風雪、火山等各種自然現象;卷三,邦國法度原由政治貿易根本總論,介紹各國的起源和歷史狀況;卷四至卷十,地球總論、歐啰吧州全志、啞細啞州全志、啞啡哩咖州全志、啞美哩咖州全志和啊噻啞呢啞州全志等,介紹各大洲的政治、地理、經濟狀況。《續修四庫全書提要》指出,該書“第三卷有乾坤始奠以來,迄今大清道光二十五年,共計五千八百五十二載等語,則成書之年,在道光乙已,下距鐫本之年僅二年矣”。沈家本《借書記》中曾稱該書刊于道光二十五年,但目前所能見到的《新釋地理備考全書》最早版本是道光二十七年的《海山仙館叢書》本,張之洞的《書目答問》也僅著錄《海山仙館叢書》本。該書的《地球總論》和《歐羅巴各國總敘》后來被輯入《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為鴉片戰爭后中國人了解西方世界提供了一扇重要的窗口。廣東巡撫黃恩彤當時曾致函徐繼畬,指出“近日英夷郭實拉撰《西洋地理》一書,殊嫌猥雜,遠不及瑪基士書之明晰”。《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稱是書“敘述當時地理,頗為詳晰,譯文雅馴,所用譯字,亦甚謹嚴”。“故此書刊行雖近百年,尚不失為地理書中之佳作,可以上承艾儒略之《職方外紀》、南懷仁之《坤輿圖說》而無愧色也”。該書甫經刊刻,即引起中國學界的廣泛關注,徐繼畬在編撰《瀛環志略》時提到:“近刻有《地里〈理〉備考》,大西洋人馬吉士所譯,于西班牙、葡萄牙兩國記載獨詳……,茲節采之,以例其余”。魏源對瑪吉士的著作更是推崇備至,他在1852年將《海國圖志》由60卷增補為100卷時,引錄《新釋地理備考全書》凡91處,其中《海國圖志》卷七六全錄瑪吉士的《地理備考敘》和《地球總論》,卷九六全錄瑪吉士的《七政》,置于《地球天文合論》之首。該書20萬字的內容有近12萬字被魏源征引進《海國圖志》,占《海國圖志》100卷版新增內容的60%,魏源在《海國圖志后敘》指出:“近惟得布路國人瑪吉士之《地理備考》,與美里哥國人高理文之《合有國志》,皆以彼國文人,留心丘索,綱舉目張。而《地理備考》之《歐羅巴洲總記》上、下二篇,尤為雄偉,直可擴萬古之心胸”。如果說《海國圖志》和《瀛環志略》曾經對近代中國歷史乃至東亞歷史產生過積極作用的話,那么,《新釋地理備考全書》除其直接影響外,也借助《海國圖志》和《瀛環志略》間接地對近代中國歷史乃至東亞歷史進程產生一定的影響。潘仕成首刊之功,可謂獨具慧眼。《全體新論》由英國人合信撰寫,由南海人陳脩堂協助合信譯述而成。合信于咸豐元年(1851)為該書寫的序言稱:“近得華友陳脩堂相助,乃集西國醫譜參互考訂,……刪煩撮要,譯述成書,顏曰《全體新論》”。該書共十卷,內分身體略論、全身骨體論、面骨論、脊骨肋骨等論、手骨論、尻骨盤及足骨論、肌肉功用論、腦為全體之主論、眼官部位論、肝經、脾經、血脈管迥血管論、血脈運行論等39論;附圖271幅。全書詳細介紹人體骨骼部位,臟腑功能,肌肉、腦、五官功用,其中還首次介紹了英國生理學家哈維的血液循環學說,以及用顯微鏡觀察肌肉組織,人腦重量與其它動物腦重量比較更為發達等論說,這是中國近代第一部系統介紹西方人體解剖學的著作。《海山仙館叢書》本的《全體新論》是該書的最早版本之一,刊刻于咸豐元至二年。同期廣州“惠愛書局有石刻本”,上海有墨海書館本及仁濟醫館本。該書一經出版,“遠近翕然稱之,購者不憚重價”,粵滬等地書坊競相翻刻,1857年還在日本翻刻出版,受到諸多學者的關注,影響廣泛。正是由于《海山仙館叢書》在搜訪遺佚、引進新學方面,獨辟蹊徑,著力良多,諸多宋元珍本和明清新學著作,賴以保存與傳播。據20世紀30年代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主持編纂的《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記載,其中著錄以《海山仙館叢書》為底本的就有《易大義》、《古史輯要》、《順宗實錄》、《酌中志》、《火攻挈要》、《慎守要錄》、《四溟詩話》、《宋四六話》、《酒顛補》、《新釋地理備考全書》和《全體新論》等11種,占該叢書的近五分之一。《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的編纂,是以富藏古籍的北京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北京各公私立學校、奉天圖書館,著名藏書家傅增湘、李盛鐸、葉德輝、羅振玉、劉氏嘉業堂、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以及日本、韓國等海外藏書為基礎的;提要的作者是董康、倫明、王重民、趙萬里、馮承鈞、向達、傅增湘、羅振玉、柯劭忞、李盛鐸等博學之士,對底本的搜集與取舍,當非輕率從事,而《海山仙館叢書》有多種著作被據為底本,說明諸多宋元珍本和明清新學著作,的確因《海山仙館叢書》的刊刻而得以廣為傳布。《海山仙館叢書》以眼光獨到而頗獲時人嘉譽。著名學者、鑒藏家葉志詵在《海山仙館叢書》的序中,對該叢書的“博、專、嚴”頗為贊許,并稱“今觀是書,皆余所耳食其名而率多未見”。同治《廣州府志》指出《海山仙館叢書》“中多袐籍”,與《粵雅堂叢書》“并為藝林所重,自此廣州學者不出門,而坐擁百城矣”。晚清著名的輿地學者楊守敬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