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皮肉筋骨脈的解剖名稱形質構造筋,涉及當代所稱的肌腱、韌帶和筋膜。五體1.皮(1)形質構造皮,即皮膚。皮覆蓋于人體表面,直接與外界接觸。人體皮膚除手、足掌部外,均長有毛發(fā),故多皮毛并稱。皮膚之汗毛,古稱毫毛。在頭部、兩眉、腋下和陰部,毛較茂盛,分別稱為頭發(fā)、眉毛、腋毛和陰毛。成年男子長有胡須,為男子第二性征之一。毛發(fā)的生長潤澤,依賴于精血的滋養(yǎng)。精充血盛,則毛發(fā)烏黑而稠密。年邁之人,腎精漸虧,頭發(fā)變白而稀疏。血虛之體,發(fā)失所養(yǎng),頭發(fā)干枯而易脫,為臨床所常見,故有“發(fā)為腎之華”、“發(fā)為血之余”之說。皮膚上有許多汗孔,古稱之為汗空、玄府、氣門、鬼門。《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汗濡玄府。”《類經·針刺三十八》對“玄府”作注云:“汗屬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從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氣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義。”玄,黑色。黑色,在五行屬水,故《類經》言“水色玄”。張介賓認為,《內經》之因此稱汗孔為玄府,一是因汗由水化,玄色屬水,汗從孔出,故有其名;二是因汗由氣化,機理玄微,緣此得名,也有可能。“氣門”一詞,亦首見于《內經》。《素問·憤怒通天論》說:“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王冰注解說:“氣門,謂玄府也。因此發(fā)泄經脈榮衛(wèi)之氣,故謂之氣門也。”近有學者認為,汗孔的開合也起著“供氣出入,輔助呼吸”的作用,故稱其為“氣門”。“鬼門”一詞,同樣首見于《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說:“開鬼門,干凈府。”《素問集注》對此注云:“鬼門,毛孔也。開鬼門,發(fā)表汗也。”至于汗孔何以稱為鬼門,尚有待查考。中醫(yī)學中另有“腠理”一名,其所指為什么,素有爭議。有認為腠理即是汗孔,如《醫(yī)鈔類編·肢體門》說:“腠理,亦曰玄府。玄府者,汗孔也。”然而根據(jù)仲景、王冰等醫(yī)學大家的有關敘述,腠理與汗孔不盡相似。《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說:“腠者,三焦通會元貞之處,為血氣之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可見仲景所言腠理,是指周身元真之氣輸布匯合的場合,是氣血津液運行的通道。王冰指出:“腠理,皆謂皮空及紋理也”(《素問·皮部論》注)。可見王冰謂之腠理,是皮膚肌肉的空隙、紋理。總而言之,腠理概念大致有三:首先,在構造上腠理是皮膚與肌肉的空隙(間隙、縫隙)。其中肌肉之間隙謂之腠,又名肌腠;皮膚之紋理謂之理,亦名皮理。因兩者溝通,故可合稱。另首先,在功效上腠理是元氣和體液輸布流通的通道。再次,在分布上作為肌膚間隙的腠理與作為體內臟腑之間空隙的三焦互相連通,共同發(fā)揮溝通體內臟腑與機體軀殼之間氣液流布的作用。至于腠理與汗孔的關系,無疑是非常親密的。汗孔開于皮表,而腠理是皮膚肌肉的間隙,腠理的疏密,直接影響汗孔的開合和汗液的排泄。古代醫(yī)家每用腠理疏密來表述人體抵抗外邪能力的盛衰,認為腠理致密則汗孔能正常閉合,邪不易入;腠理疏松則汗孔異常啟動,邪易入侵。近有學者將氣門、玄府、腠理、三焦四者聯(lián)考,發(fā)表專論認為,在形質構造上,四者均指廣泛存在于人體組織中的孔隙、紋理、通道,均為十分細小的幽微空間;在生理功效上,四者均與人體內氣液流布有關,均為氣機運動和氣化功效的重要場合。指出中醫(yī)學對于人體氣機的運行暢達,津液的輸布流通,構筑了一種頗為周密的網絡管道系統(tǒng)理論:外有開口于體表皮膚的氣門,內有散存于臟腑之間的三焦,中有內外相貫遍及全身的玄府、腠理。其為氣機運動的門戶,津液流通的道路,亦為集中體現(xiàn)生命活動的氣化功效的場合。(2)生理功效皮的生理功效重要體現(xiàn)在下列四方面。防御外邪:皮膚主一身之表,是人體抵抗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和重要屏障。普通認為皮膚抵抗外邪能力的強弱,重要取決于衛(wèi)氣的盛衰和腠理的疏密。衛(wèi)氣含有“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靈樞·本臟》)的功效,故當衛(wèi)氣虛弱時,皮膚不充,御邪能力低下,外邪容易入侵。《醫(yī)旨緒余》說:“衛(wèi)氣者,為言護衛(wèi)周身,溫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入侵也。”臨床辨治素多外感為病者,多從補衛(wèi)固表入手,即取理于此。腠理為皮膚之空隙,其疏與密,決定著汗孔的開與合。皮膚腠理疏松,汗孔異常啟動,外邪即可乘虛而入。故《靈樞·百病始生》說:“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fā)入,入則抵深……”。調節(jié)津液代謝:出汗是人體津液正常排泄的途徑之一。汗孔的開與合,影響著津液排泄的多與少,皮膚正是通過這種形式來調節(jié)人體的津液代謝。中醫(yī)臨床常以此來解釋病機和指導治療。如大量汗出,津液耗失過多,可致津液局限性。暑熱之邪之因此最易傷津,其機理之一也是因暑性升散,熱迫汗出,以致驟然傷津。急性浮腫病證,中醫(yī)多用宣肺利水法治療,以排除多出水液,達成消腫目的,即《內經》中所謂的“開鬼門”。調節(jié)體溫:體溫的相對恒定,是通過對體內產熱和散熱過程的調節(jié)而實現(xiàn)的。產熱過程自不待言,散熱過程則重要賴于皮膚(當代研究表明,皮膚散發(fā)的熱量約占人體總散熱量的84.5%)。中醫(yī)理論認為,衛(wèi)氣調節(jié)汗孔開合的功效正常,則出汗的有無與多少能正常調控,體溫即得以恒定。若衛(wèi)氣被遏(多緣于外邪襲表,邪遏衛(wèi)氣),汗孔閉塞,散熱受阻,則郁而發(fā)熱,采用解表發(fā)汗藥,可使汗出熱退,此即《素問·憤怒通天論》所說的:“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意。反之,若因故而汗出過多,散熱過分,陽氣外泄,可致“陽虛則寒”之證,甚至有陽脫寒厥之慮。輔助呼吸:肺合皮毛,皮膚上毛竅的正常開合,有輔助肺主呼吸的作用。有學者認為,《內經》稱汗孔為“氣門”,是由于其有“供氣出入,輔助呼吸”之功。古代醫(yī)家注意到“皮毛屬肺,肺多孔竅以行氣,而皮毛盡是孔竅,因此宣肺氣,使出于皮毛而衛(wèi)外也”(《醫(yī)經精義》)。當代醫(yī)學研究證明,肺與皮毛均從外胚層發(fā)展而來,兩者在胚胎學上有親密聯(lián)系。當代進化論觀點也表明,對于比較低等的動物,皮膚的呼吸作用較為重要,肺正是生物進化過程中適應內呼吸而產生的特化的“皮毛”。(3)與臟腑經絡的聯(lián)系皮膚為肺之所合:《素問·五臟生成》說:“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后世醫(yī)家沿其說而概言為“肺主皮毛”。皮與肺的關系重要體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肺輸布精氣以充養(yǎng)皮毛。肺能將脾轉輸而來的水谷精氣,向外輸布至皮膚毫毛,使皮膚滋潤,毛發(fā)光澤,故《素問·經脈別論》說:“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若肺氣局限性,或肺陰虧損,無力布精滋養(yǎng)皮毛,可致毛發(fā)憔悴,皮膚枯燥。《靈樞·經脈》所說的“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即是此意。近年來,有關某些皮膚疾病(如銀屑病、皮膚劃痕癥、玫瑰糠疹、光澤苔癬及脫發(fā)等)從肺論治而獲一定療效的臨床報道時有可見,其理論根據(jù)即在于此。二是肺宣發(fā)衛(wèi)氣以外達皮毛。衛(wèi)氣含有滋養(yǎng)皮膚、抵抗外邪和調節(jié)汗孔開合等功效。而衛(wèi)氣有賴于肺氣的宣發(fā),才干布散至肌膚,發(fā)揮上述生理作用。能夠說衛(wèi)氣是肺與皮毛親密聯(lián)系的中介物質。肺與皮毛在生理病理上的諸多聯(lián)系,多通過衛(wèi)氣而起作用。如風寒襲表,肺氣失宣,衛(wèi)氣勢必不得發(fā)散,而見發(fā)熱、惡寒、無汗等癥。若肺氣虛弱,無力宣發(fā)衛(wèi)氣至肌膚,以致溫煦、防御、固攝能力減退,而見膚冷畏寒、易感外邪、汗出較多等癥。三是皮膚作為屏障以抗邪護肺。肺為“嬌臟”,易受邪侵。皮膚是抵抗外邪入侵的重要屏障,有抗邪以防其侵襲“嬌臟”的功效。皮膚肌表為邪所客,出現(xiàn)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肺失宣發(fā)的癥狀,為臨床所常見。有鑒于此,有資料認為,外感咳嗽,病位雖在肺,治當重在表,使肺皮和合,抗邪外出,而咳嗽自愈。另外,《素問·痹論》還指出:“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皮膚為正經分布所主:《素問·皮部論》說:“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可見十二正經在體表各有一定的分布、滋養(yǎng)、管轄范疇,其與經脈本身在體表的循行部位相一致,這種皮膚的分布,即稱“十二皮部”。換言之,皮部即是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的分區(qū),也是十二經脈之氣的散布所在。因此,經絡病變,可顯于對應的皮部,臨床可通過望皮部絡脈的色澤變化,以診察對應經絡的疾病。而皮部受邪,正氣局限性,病邪亦可乘虛進入對應的經絡和臟腑。故《素問·皮部論》說:“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臟腑也。”2.肉(1)形質構造肉,涉及當代所稱的肌肉、脂肪和皮下組織。今人所說的肌肉,中醫(yī)古籍中稱為“分肉”。肉居皮下,附著于骨骼關節(jié)。肌肉膨大部位,稱為〓。肌肉的紋理間隙,稱為“腠”,亦名“肌腠”。分肉與分肉之間的凹陷,稱為“溪谷”。其中小者為“溪”,大者為“谷”。溪谷為人體氣血津液匯聚之處,亦是經絡穴位所在之部。故《素問·氣穴論》說:“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營衛(wèi),以會大氣。”并有“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之謂。(2)生理功效肌肉的生理功效重要有下列兩方面。1)保護內臟:《靈樞·經脈》說:“肉為墻”,意為肉起著屏障作用,可保護內在臟器。當有外部強力作用時,肉可起到緩沖保護作用。若肌肉瘦削無力,則內在臟器及骨骼關節(jié)即容易因外力作用而受損傷。再者,作為肌膚間隙的腠理,既是人體氣液流布的通道,又是外邪入侵人體的門戶。衛(wèi)氣充足,肌腠致密,邪不易入侵。反之,邪易乘虛而入。故若“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靈樞·五變》)。2)進行運動:機體正常運動,需肌肉、筋膜和骨節(jié)的協(xié)同作用。其中肌肉正常收縮弛張,始能運動自如。若肌肉因故而過于軟弱或攣急,則勢必造成運動無力或運動受阻,甚則出現(xiàn)四肢痿廢不用或拘攣強直。(3)與臟腑經絡的聯(lián)系肌肉與臟腑的關系中,以與脾的關系最為親密。《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肌肉與脾的關系重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脾化生精氣以養(yǎng)肌肉。清·張志聰在注釋“脾主肉”時指出:“脾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yǎng)肌肉,故主肉。”(《素問集注》)《太平圣惠方》亦說:“脾胃者,水谷之精,化為氣血,氣血充盛,營衛(wèi)流通,滋養(yǎng)身形,榮以肌肉也。”這是由于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全身肌肉均需賴于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來濡養(yǎng),才干使肌肉發(fā)達、豐滿、強健。脾的運化功效障礙,可致四肢困乏,不耐勞作,肌肉瘦削,甚至痿弱不用。《素問·太陰陽明論》說:“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臨床調治這類病癥,健牌益氣是重要一環(huán)。近年來.有關“脾主肌肉”的實驗研究方面,多運用“脾氣虛證”動物模型,從與肌肉能量物質貯存、肌肉能量生成及肌肉能量代謝等有關的環(huán)節(jié)入手,探討脾與肌肉的關系,獲得了某些較有說服力的成果。在臨床研究方面,肌肉病變從脾論治而獲顯效的報道較多,大抵重癥肌無力、周期性麻痹、面肌抽搐、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多發(fā)性肌炎、小兒麻痹后遺癥、慢性肌膚潰瘍等用健脾益氣為主治療,獲得一定療效的臨床報道頗為常見。二是肌肉運動以增進脾胃納運。適度地活動四肢肌肉,有增進脾胃受納、運化的作用。若過分安逸,缺少必要的肌肉運動,則脾胃功效容易呆滯不振,癥見納少、脘痞、腹脹、虛胖等。《素問·痹論》所說的“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其機理或許也因肌病日久,不得運動,而致脾胃功效呆滯有關。3.筋(1)形質構造筋,涉及當代所稱的肌腱、韌帶和筋膜。《靈樞·經脈》說:“筋為剛”,指筋為形體中一類堅韌剛勁的條束狀組織。筋附著于骨而聚集于關節(jié)。所謂“諸筋者,皆屬于節(jié)”(《素問·五臟生成篇》),即指此而言。因膝關節(jié)處集聚較多筋膜,故《素問·脈要精微論》又說“膝為筋之府”。全身的筋按十二正經循行分布的不同,分為手足三陰三陽,合稱“十二經筋”。另外,《內經》中另有“宗筋”一名,其含義大抵有二:一是指多條肌腱筋膜的集合匯聚之處,如《素問·痿論》說:“宗筋弛張,發(fā)為筋痿。”二是指男子的陰莖,如《素問·厥論》說:“前陰者,宗筋之所聚。”肝主筋,宗筋亦為肝所主。(2)生理功效筋的生理功效重要有下列兩項。連接和約束關節(jié):筋起著連接骨節(jié)肌肉的作用,并在骨與骨相銜處以筋膜加以包裹約束,形成關節(jié),有助于骨節(jié)肌肉的互相聯(lián)結與協(xié)同作用,確保了機體的正常運動。臨床上部分容易骨折、脫臼者,即與患者筋膜軟弱弛縱有關。主持運動:機體關節(jié)之因此能屈伸轉側,運動自如,除肌肉的收縮弛張外,筋在肌肉與骨節(jié)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是頗為重要的。故《素問·痿論》說:“宗筋之束骨而利機關也。”若筋膜失養(yǎng),痿軟弛縱,可發(fā)為以運動無力為主癥的痿證;筋膜攣急,拘急不舒,又可發(fā)為以肢體強直為主癥的痙證。(3)與臟腑經絡的聯(lián)系筋為肝所主:《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肝主筋。”筋與肝在生理病理上有諸多聯(lián)系。生理上,肝之氣血濡養(yǎng)諸筋。所謂“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素問·經脈別論》),以及“臟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氣”(《素問·平人氣象論》的經文,均強調肝之精氣,布散至筋,以充養(yǎng)筋膜。病理上,肝病不愈,易傳及筋。如肝之氣血局限性,筋膜失養(yǎng),可致動作遲鈍,屈伸不利。《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即屬這類病癥。他如肝風內動,多見動搖、震顫、抽搐等與筋有關的癥狀。《素問·痿論》還指出:“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fā)為筋痿。”另外,筋病日久,也可累及至肝。其文獻根據(jù)重要為《素問·痹論》據(jù)說的“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筋為十二正經所系:全身的筋,按十二正經的循行分布,分為十二部分,分別接受對應正經氣血的滋養(yǎng)、管轄,該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該部筋膜,使這一部位的筋膜成為該正經的“經筋”,如手太陰經筋、手陽明經筋等。十二正經各有所屬的筋,統(tǒng)稱為“十二經筋”。4.骨(1)形質構造骨,即骨骼。骨中有腔隙,內藏骨髓,故曰“骨者髓之府”(《素問·脈要精微論》)。有二塊或二塊以上的骨借助筋膜等的連接,并保持適度活動機能的機關,稱為關節(jié)。通過眾多關節(jié),骨與骨之間互相連接,形成骨骼系統(tǒng),構成軀體的總框架。中醫(yī)古籍中將骨分為脆骨和硬骨兩類。骨質較軟的稱為脆骨,骨質較硬而支撐力強的稱為硬骨。《靈樞·骨度》對人體骨骼的名稱、形態(tài)、數(shù)量等都有較為具體的記載。但古今對同一骨骼的命名不盡一致。如頸椎,古稱項骨;胸椎,古稱背骨;肱骨古稱?骨;尺骨,古稱正骨;橈骨,古稱輔骨;股骨,古稱髀骨;脛骨,古稱〓骨。也有古今名稱相似的,如膝前之骨,均稱髕骨。(2)生理功效骨的生理功效重要體現(xiàn)在下列幾個方面。支撐人體:《靈樞·經脈》說:“骨為干。”骨是支撐軀體、維持形體的總支架。若腎虛精虧,髓衰骨弱,則支撐人體的能力減退,勢必出現(xiàn)腰膝酸軟無力,不耐久行久立等癥。小兒生長發(fā)育障礙,發(fā)生脊骨特別是胸椎骨畸形,局部彎曲隆起,狀如龜背(病名“龜背”)者,即不能維持正常體形,為佝僂病體征之一。保護內臟:重要器官,如心、肺、大腦等外部都有對應的骨骼連接成廓或殼,加以保護,避免外力損傷。如頭部的天靈蓋(即頂骨)、山角骨(即顳骨)、凌云骨(即額骨)和后山角骨(即枕骨)互相連接成殼,以保護“髓海”。協(xié)同運動:肌肉和筋膜的收縮弛張,產生動力,進而促使骨節(jié)的屈伸或旋轉等,體現(xiàn)出多個軀體的運動。因此,在機體運動過程中,骨與骨構成的關節(jié),起著支點支撐和具體實施動作等的重要作用。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3)與臟腑經絡的聯(lián)系骨與臟腑的關系中,與腎的關系最為親密。《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腎主骨。”在生理上,腎藏精,精能生髓,髓以養(yǎng)骨,故骨髓的生長、發(fā)育、修復等,都有賴于腎中精氣的滋養(yǎng)。《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說的腎“其充在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的“腎生骨髓”,均闡明腎中精氣充盈,才干充髓養(yǎng)骨。病理上,腎虛精虧,多可累及于骨。如小兒囟門遲閉,骨軟無力,遲立遲走等,多為腎中精氣未實之故;老人骨質疏松,脆弱易折,或骨折后不易愈合等,為腎中精氣漸虧之象。另外,《素問·痿論》還指出:“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fā)為骨痿。”據(jù)上述認識,臨床對骨軟無力,或骨脆易折,或骨折后難以愈合者的中醫(yī)治療,多從補腎填精為主或為佐入手。另外,骨的病變,日久不愈,也可累及于腎。《素問·痹論》說:“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近年來,有關“腎主骨”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在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腎動脈硬化、同種腎移植以及其它能引發(fā)慢性腎功效衰竭的疾病.往往引發(fā)骨營養(yǎng)不良。可引發(fā)骨質軟化癥、纖維性骨炎或骨質硬化癥,統(tǒng)稱之為“腎性骨病”。而許多骨病亦可涉及腎,影響腎的正常功效。如發(fā)現(xiàn)男性青年骨折后,易出現(xiàn)頻繁遺精;老年人骨折后,常發(fā)生二便失禁;女性骨折后,多出現(xiàn)月經不調。這些癥狀正是骨病及腎所致。另外,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慢性骨髓炎和骨髓瘤等,又是腎臟淀粉樣變最常見的誘發(fā)因素。有關腎與骨聯(lián)系的物質基礎的研究,普通認為腎能調節(jié)血鈣、血磷的濃度,對鈣磷代謝起著主宰作用,從而作用于骨骼的生長發(fā)育及骨質的疏密堅脆。且中醫(yī)學的“腎”,涉及甲狀腺、甲狀旁腺、性腺等生理功效,它們分泌的激素,也能夠直接增進鈣的沉積,促使骨基質的增多或成骨細胞的活躍、干骺的愈合等。近年來尚有不少“腎主骨”理論的實驗研究論文發(fā)表,獲得某些較有說服力的成果,為宏觀與微觀的研究相統(tǒng)一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另外,齒與骨同出一源,故《諸病源候論》說:“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yǎng)。”葉桂《溫熱論》謂“齒為骨之余”。意為齒由骨之余氣積聚而成。因腎藏精主骨,故牙齒亦由腎中精氣所充養(yǎng)。牙齒的生長發(fā)育或枯槁脫落,與腎中精氣的盛衰親密有關,故又有“齒為腎之標”之說。牙齒的生長狀態(tài)及結實與否,是腎中精氣盈虧的表象之一。臨床上小兒牙齒生長緩慢或成人牙齒松動早脫,均與腎精未充或漸衰有關。5.脈(1)形質構造脈,即血脈,也稱脈管、脈道、血府,為血氣運行的通道。《內經》中已記載搏動的血脈,并取名為“動脈”。《素問·三部九候論》有“兩額之動脈”、“兩頰之動脈”、“耳前之動脈”的記述。《靈樞·血絡論》則注意到針刺血脈,有的“血出而射”,有的“血少黑而濁”,這顯然是對動、靜脈差別的直觀描述,闡明對此已有一定認識。血脈是一種相對密封的管道系統(tǒng),其遍及全身,無處不到,環(huán)周不休,外行于肌膚皮毛之間,內走于臟腑體腔深處,形成一密布全身上下內外的網絡構造。(2)生理功效脈的生理功效重要有下列三方面。運行血氣:脈是運行血氣的管道,主司輸送血氣,使其流行于全身,故明·李時珍《瀕湖脈學》稱脈為“血之隧道”。若脈道通利,則血行流暢;脈道瘀滯,甚或阻閉,則血行不暢而出現(xiàn)血瘀等病理狀態(tài)。約束血行:脈有約束血行的功效。《靈樞·決氣》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張介賓《類經》對此解釋說:“壅遏者,堤防之謂,猶道路之有封疆,江河之有涯岸。”可見,脈,一可避免血液逸出而避免出血;二可規(guī)定血流方向,使之布達所需之處。若因火熱之邪、外力作用或氣虛失固而損傷脈道,勢必出現(xiàn)出血傾向。反映全身生理病理狀態(tài):脈為血之府,與心連貫,心氣心陽推動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脈中血行又歸脾所統(tǒng),歸肝所藏,且賴肺氣以助心行血,通過百脈灌注臟腑;腎精又能化血而不停充養(yǎng)血脈。因此五臟均與血脈親密有關,且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故人體氣血陰陽和臟腑狀況均可顯現(xiàn)于脈。當發(fā)生疾病時,多個病理因素均能影響脈氣,反映出不同的病脈,這便是中醫(yī)以診脈來判斷全身生理病理狀態(tài)的理論根據(jù),也是臨床重視脈診的重要緣由。(3)與臟腑經絡的聯(lián)系脈與臟腑的關系中,與心、肺的關系最為親密。脈為心所主:《素問·痿論》說:“心主身之血脈。”心有主管血脈和推動血行的功效。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首先有賴于心之陽氣的推動和心之形質的無損。若心氣局限性、心陽不振或心臟有損,易致脈象虛弱無力,澀滯不暢,甚或結代等。故脈象的狀態(tài)首先體現(xiàn)著心氣的盛衰,并能反映心主血脈的功效。另外,脈病日久,也可累及于心。如脈道因瘀血、痰濁等內阻而滯澀不暢,或因氣虛、血熱等影響而造成約束血行的功效障礙,終可累及于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西安海棠職業(yè)學院《隸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yè)學院《硬筆書法》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鹽城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級學碩》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二零二五版資金監(jiān)管委托協(xié)議樣本
- 二零二五全新美食城檔口出租協(xié)議
- 二零二五版學生托人接送免責協(xié)議書范文
- 游戲開發(fā)回顧與展望
- 2025建筑工程人工挖孔樁施工合同
- 2025二手設備買賣合同書范本
- 2025安全生產月安全生產知識競賽題庫附答案(共1418題)
- 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2024屆小升初語文檢測卷含答案
- 工程維保服務內容措施及售后服務專項方案
- 醫(yī)院手衛(wèi)生知識考試題庫100題(含答案)
- 四年級四年級下冊閱讀理解20篇(附帶答案解析)經典
- 安全人員崗位任命通知
- 4.2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課件)高中物理
- 產品標識和可追溯性管理培訓
- 辦公用品售后服務方案
- 施工環(huán)境保護培訓課件
- 區(qū)塊鏈與電子商務安全的保障
- 不銹鋼營銷計劃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