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居民健康素質及其心理壓力調查_第1頁
上海市居民健康素質及其心理壓力調查_第2頁
上海市居民健康素質及其心理壓力調查_第3頁
上海市居民健康素質及其心理壓力調查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海市居民健康素質及其心理壓力調查

黨的十八屆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觀藍地。為了實現黨在新階段取得的奮斗目標,促進人民的全面發展,《十六報》不僅強調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而且第一次明確提出要顯著提高全體人民的健康素質。本研究主要以上海市婦女聯合會和上海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組織實施的《第二期上海婦女社會地位調查》課題的入戶訪問資料,對上海市民健康素質的基本狀況及其心理壓力加以描述和分析。調查所獲的2351個有效樣本,是采用分域分層三階段概率抽樣方法,從全市18個區/縣、97個街道/鄉鎮、196個居/村委會中抽取的。被訪者的年齡在18-64歲,平均年齡為42歲;12.7%為小學文化程度,初中占38.1%,34.0%是高中,15.3%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未婚者為13.4%,已婚男女達80.8%,離婚和喪偶者分別占3.5%和2.2%。女性多心理疾病的現狀首先,我們對市民總體的健康狀況作一基本判斷。2000年的調查資料表明,只有42%的被訪者自述健康狀況良好,50%的人認為一般,8%的人述說較差或很差,其中男性的健康狀況略好于女性,而市區女性的健康狀況較差或很差的略多些,占13%,良好的僅占29%(見表1)。單變量的相關分析還顯示,30歲及以下年輕人有73%自述健康狀況良好,51歲及以上者僅占26%。現代社會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在工作中更多地輸出腦力并承受更多的壓力,心理疲憊往往難以恢復,而且壓力越大越難以入睡,不少心理疾病就是從失眠開始的。日益激烈的競爭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緊張、焦慮成為現代人普遍的心理重負,并常引起頭痛、乏力、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多種問題,亞健康人群也日漸增多。我們的抽樣調查同時報告,在最近一月中,上海市民有過“失眠”、“身心疲憊”、“煩躁易怒”、“對什么都不感興趣”、“感到很孤獨”、“覺得自己沒有用”等亞健康心理癥狀的比重分別占41%、57%、38%、19%、14%和15%。其中女性有過上述癥狀的比重都高于男性(見表2)。由于生理的特殊性并履行生育職能和承擔主要的節育責任(避孕措施90%以上由婦女采取),女性患有婦科疾病的風險也較大,其中市區女性患有婦科疾病的占27%,郊縣更達35%,一些人有多項婦科異常癥狀卻因種種原因(主要是經濟原因)未能及時診治。按照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單位應每兩年對女職工(含退休)進行一次婦科病檢查,但市區女性在最近兩年中作過婦科檢查的僅為42%,農村占62%。此外,女性還常因性侵犯而身心受傷害,市區30歲及以下女性在過去的5年里遭遇過性騷擾的占5%。可見,女性的人身權利和健康福利依然是一個需要關注的領域。女性身心健康狀況遜于男子,還與家務勞動主要由女性承擔有關,市區60%的家庭其家務主要由妻子承擔,以丈夫為主的僅占12%,農村家務活由女性攬下的更高達67%,只有10%的家庭以男性為主。從兩性的主觀認同看,夫妻都存在過高地評價自己家務貢獻的跡象,但女性每天在家務勞動上所花的平均時間達3.5小時,男性僅為1.6小時。而社會對男性的要求是強壯、堅毅和成功,一些人即使感覺體力不支、孤獨無援也常硬挺著或在外人面前掩飾自己的脆弱、疲憊和病痛,因此自述身心不適的較少些。全面發展的選擇十六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我國除了要形成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還要形成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這是發展文化事業和提高人的素質的基礎性工程,也是增強全民健康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調查表明,約有六成的上海市民在最近兩個月中未參加任何體育鍛煉,每天堅持鍛煉的占15%,其中市區女性為最多,達20%,農村女性最少,僅占4%(見表3)。相關分析顯示,在業者、農民、低教育程度者以及雙重角色壓力大的中年人參與體育鍛煉明顯較少,如非在業者最近兩個月未參加體育鍛煉的在五成左右,在業者達六成五,其中農業工作者更高達8成以上;30歲及以下、31-40歲、41-50歲和51歲以上的人分別為47%、70%、65%和49%;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和大專及以上分別為77%、66%、57%和34%。有婦科病癥狀的婦女能及時就醫或自己買藥治療市場競爭的激烈和工作節奏的加快則使不少人因忙于工作或家務,或因對身心疾病缺乏重視,甚至因醫療制度改革后個人須承擔部分醫藥費而不及時治療疾病或按時體檢。統計資料表明,在最近三年中有病拖著未及時治療的女性略多些,達25%,男性為18%(見表4)。其中有婦科病癥狀的婦女能及時去醫院診治或自己買藥治療的為56%(農村占62%)。調查同時表明,由于23%的市區和79%的郊縣工作單位不提供公費醫療或保險(見表5),因此,有病不及時診斷治療者中有55%是出于經濟原因,或者由于時間缺乏而拖著不去醫院檢查,其中男性更多地因工作忙、醫院路遠等,女性因家務忙而放棄診治的更多些(見表6)。除了有病就醫治療外,市民按時進行體檢的意識也依然缺乏。調查顯示,最近3年來未作健康檢查的市區男女分別為53%和56%,郊縣男女更占到63%和61%,但其中相當一部分市民的健康意識較強,體檢也較自覺,適時自費或部分自費作健康檢查(見表7),而市區男女(32%)、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者(52%)更多地享受公費體檢待遇,年輕人(30歲及以下者占20%)的自我保健意識更強,更多地全自費體檢。上海市民的應對措施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衛生科學知識的普及,健康和醫療保健問題越來越受到上海市民的重視。我們的調查資料也表明,在回答“您認為人生成功的標志是什么”時,市區被訪者選擇“身體健康”的達32%,居第二位(見表8)。這除了市區的社會競爭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外,可能與市區的老齡化程度較高,而醫療、養老等保障制度的改革對市區居民的影響也更大,加上他們獲得衛生保健相關信息的渠道也更多,因而對身體健康更為關注。統計結果顯示,上海市民在過去5年中最擔憂的家庭和個人問題為“生病住院”的占26%,在各項擔憂中的比重為最大,其中尤以女性為甚,占31%(見表9);其次是下崗或失業,占24%(男性略多)。郊縣由于更缺乏醫療保障資源和安全感,對生病住院的擔憂更達34.4%,也是女性比重更大些;其次是家庭經濟,占24%。他們最期望從社區獲得醫療服務的占到36%,遠高于市區的15%,女性更高達39%;而市區男女更關注社區的環境衛生(高達51%,見表10)。從市民的個人消費看,除吃住以外,主要用于買書報和學習用品的占43%,僅次于購買服裝(45%),主要用于保健品和健身的消費已顯著高于化妝品或美容的消費,占25%,位居第三,但男性抽煙、喝酒消費(其中不乏有害消費)依然居高不下,農村男子更甚(見表11)。年齡等8個自變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那么,哪些影響因素對被訪者的身心健康有積極作用?如何改善市民的健康狀況?我們將對此作進一步的分析。由于雙變量的簡單相關往往隱含著其他因素的交互影響,它們之間的關聯可能是虛假相關,因此,我們使用偏相關(PartialCorrelation)分析方法,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影響后,測量年齡等7個自變量對身心健康等9個指標之間的凈相關關系(見表12)。在排除了其他自變量的影響后,上述偏相關分析結果顯示:1、市區被訪者自述總體身體狀況較差些,他們在其他心理健康指標方面與郊縣男女無顯著差異,但有“活著沒意思”抑郁、消極感受的略微多些。2、女性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較差以及有失眠、疲憊、煩躁易怒、想哭泣等亞健康癥狀的顯著多于男子;而年齡越大,身心健康狀況越差也在意料之中。3、教育程度與身體狀況的自我評價無顯著相關,但受教育越多,有負面心理感受的越少;而高收入者盡管疲憊感更甚,但他們的身體更健康、抑郁癥狀較少。4、非在業者身心健康的大多數指標都欠佳。5、單親身份與所有身心健康的指標都呈顯著的負相關。以非織造的視角,解決無業和失業者的心理問題,以人文關懷為切入點我們首先對上述影響身心健康的因素作一分析:1、受教育程度與心理健康呈正相關,這可能和高學歷者獲取的科普資源較多,生活方式更文明、科學以及產生心理困擾或人際障礙后善于自我調節和適應有一定聯系。因此,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質,與提升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緊密相聯、不可分割。只有強化健康教育,大力普及衛生科學知識,引導廣大市民增強健康意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不斷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2、具有高收入者身體更健康、抑郁癥狀較少,除了他們生存壓力較少外,還由于他們往往更具成就感、更自信外,生活質量也較高,盡管他們的生活節奏更快、工作勞累,但可享受更多的健康資源,如購買綠色食品、高消費的健身、醫療服務、按時體檢等等,從而有利于身心健康。而無業和失業者身心健康欠佳,主要是因為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流動頻繁和社會分化的加劇,就業壓力、生存壓力往往成為不少人尤其是學歷低、技能差的中年下崗、失業者的主要困擾和心病。而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的弱化,也使一些無業或無穩定職業、生活質量下降者產生更多的心理失衡、挫折感和被剝奪感。調查結果也顯示,目前市區中年人下崗/失業、提前退休的狀況已相當嚴重。這個研究結果對我們的啟示是,擴大就業,促進再就業工作,不僅事關讓更多市民的生活質量達到小康水平、使弱勢群體平等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和社會穩定的大局,同時也有助于改善市民的健康狀況。因此,認真貫徹執行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精神,充分發掘社區就業崗位,全面提供職業介紹和就業指導,以更大的熱忱、更到位的服務,給予下崗失業人員和有特殊困難的家庭以更多的人文關懷,真心實意地為那些急需服務、尤其是那些處于邊緣的市民和家庭排憂解難,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他們身上,力爭轉型期資源重新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才能及時化解潛在的可能激化的不同利益群體及其與管理者之間的矛盾沖突,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的全面發展。3、具有單親身份者的身心狀況較差,這主要是因為離婚和單親至今仍被貼上負面標簽,當事人依然承受著世俗的社會壓力,一些人的潛意識中也常因自己是離異或單親而自卑、自責。加上一人承擔撫養、教育子女的職責,生存和經濟壓力更大,在身體和心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