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國際化的路徑與策略_第1頁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路徑與策略_第2頁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路徑與策略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路徑與策略

自21世紀初國家正式宣布“退出”戰略以來,中國企業的直接投資快速增長,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正在加快。據商務部統計,2011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達到746.5億美元,同比增長85%。截至2011年年末,1.35萬家中國境內投資者累計在全球177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建立了1.8萬家境外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4247.8億美元(參見圖)。年末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近2萬億美元。資料來源:歷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及商務部統計。縱觀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國際化的發展,尤其是最近10年涌現出了一大批競爭力較強、具有全球視野和較強烈的國際化意愿的企業,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道路變得越來越清晰,國際化路徑模式也不斷變化和成熟。本文將從國際生產分工體系、國際化優勢的變遷、國際化與當地化、道路模式的多樣性等方面探討近10年來中國企業國際化路徑與策略的新動向和新特點。一、中國企業的內外合作發展格局與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國際化不同,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首先是從“引進來”開始的,換句話說,中國企業首先面臨的是外來資本在本土市場的挑戰,在與外資競爭合作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國際化乃至全球化的。因此,我們可以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總路徑概括為:先在本地接納和參與國際生產分工體系,再借助該體系將企業經營延伸到國外,從而實現國際化。這條從內向國際化到外向國際化的發展軌跡基本上也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的普遍現象(UNIDO,2003)。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尤其是亞洲生產網絡不可或缺的一環。Koopman等(2008)使用Hummels等(2001)發展的方法計算了2006年中國出口產品中來自國外的進口中間品價值比重,結果顯示該比重達到49.3%。平新喬(2005)估算了2003年中國制造業的“垂直專門化”比率,結果顯示中國出口品當中來自國外的中間品價值比重約為21.8%。劉志彪和吳福象(2005)的估算結果也表明制造業的進口中間品占總產出的比重呈上升趨勢。總的來看,中國通過引進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在東亞地區形成了以日韓為中間產品和核心部件供應地、以中國為加工組裝基地、以歐美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國際生產分工格局。具體來說,中國企業的內向國際化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中國企業直接參與國際生產,如以格蘭仕集團為代表的貼牌生產(OEM)和代設計生產(ODM),該公司為250多家跨國公司貼牌生產,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微波爐制造商;一種是中國企業為外商在華投資企業進行產業配套,實際上是一種中國本土企業通過外商投資企業間接參與國際生產的形式。根據國內幾項調研或調查報告的結果估計,大致有50%~60%的外商投資企業有國內配套企業,而國內采購的比率在1/3左右(江小涓,2002;隆國強等,2003;趙行姝,2006;石正方,2006)。無論是直接從事國際代工生產,還是間接通過外資企業國內產業配套參與國際生產,內向國際化:一方面,推動了市場環境的不斷規范和完善;另一方面,通過技術和管理外溢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本土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江小涓,2004,2002)。可以說,內向國際化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道路中不可缺少的關鍵一環,對于中國本土企業積蓄外向國際化實力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部分中國企業已經從內向國際化向外向國際化轉移,從以前為國外企業從事國際代工生產和產業配套,逐步發展到自己主動全球布局,進而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控制和支配整個產業價值鏈。如海爾、華為、中興、聯想、萬向等企業均在加緊進行全球布局,國內資源、能源企業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整合。二、國際化后中國企業面臨國際市場隱形成本的“低工資”隨著中國企業從內向國際化逐步轉向外向國際化,本身的國際化優勢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化。簡單說,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優勢面臨從主場到客場的挑戰。中國企業在本土從事內向國際化的主要優勢在于:勞動力成本優勢、本土市場優勢、產業集群優勢和規模經濟優勢等。其中,勞動力成本優勢歷來是中國的主要比較優勢之一(蔡昉和林毅夫,2003;郭克莎,2001)。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的普遍提高,勞動力成本優勢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而且如果考慮到勞動生產率因素的話,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未必比其他國家具有明顯優勢(參見表)。因此,未來中國企業若單靠勞動力成本優勢將很難在國際代工市場中穩住腳根。不僅主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面臨挑戰,中國企業國際化后還要面對國際市場隱形成本的考驗。所謂國際市場隱形成本主要指的是以前那些在國內市場生產經營時無足輕重的成本,在國際化經營時卻顯現出來,迫使企業不得不重新加以考慮。甲乙和冀勇慶(2006)歸納了華為國際化過程中遇到的隱形成本,“在元器件采購、全球化資源配置、財務成本、市場運作成本、訂單交付成本、全球服務成本乃至文化成本等諸多方面,華為都將不再具備成本優勢”,“以往我們在國內認為‘低’的部分現在反而‘高’了上來。”。之所以存在國際市場隱形成本,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因素:①市場環境不同造成的隱形成本顯現。如國際市場不同貨幣、不同結算方式帶來的財務風險;②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要求高。往往國外市場尤其是發達國家市場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要求高于國內,提高質量必然帶來成本增加;③人工服務成本較高。如發達國家的人工成本非常高,如果雇用當地人從事產品生產和服務的話,成本勢必要比國內高;④國際市場上嚴格規范的知識產權體系往往導致國內企業無法象在國內市場那樣低成本地獲得技術。總之,中國企業隨著內向國際化轉為外向國際化,也從主場轉為了客場,所面臨的挑戰和風險要比國內大得多,這就需要中國本土企業切實提高抗風險能力、增強競爭力。三、道路和模式日益豐富企業跨國經營自二戰結束以來得以迅猛發展,企業的國際化道路也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中國企業在開展國際化經營時一方面參考其他國家或地區企業跨國經營的經驗和道路模式,另一方面也在不斷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國際化道路和模式。換言之,從目前實踐來看,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道路和模式具有較為鮮明的多樣化特征。首先,“走出去”的形式不斷創新。近十幾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創新形式不斷出現,從初期的境外加工貿易形式,發展到海外并購和全球資本運營,最近又涌現出了境外經貿合作區等新形式。“走出去”形式的不斷創新,不僅反映了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和實力的提升,也體現了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不同特點和要求。其次,國際市場開拓策略日趨多樣化。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涌現出了海爾模式、華為模式等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國際市場開拓策略。(盧進勇和閆實強,2005)最后,國際化道路和模式不斷成熟。福耀集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福耀集團在海外市場無一設廠。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就指出:“在發達國家不宜建廠,這是一種揚長避短的現實策略。”(焦晶2006)而福耀集團之所以選擇這樣一條國際化道路,卻是幾次投資美國失敗后反思的結果。四、國際化的路徑模式經過了20多年的探索和發展,中國企業對國際化經營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國際化策略越來越靈活,國際化道路越來越成熟。從宏觀層面來看,中國企業首先在本地接納和參與國際生產分工體系,再借助該體系將企業經營延伸到國外,從而走出了一條從內向國際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