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蟲類藥的應用與研究_第1頁
中國古代蟲類藥的應用與研究_第2頁
中國古代蟲類藥的應用與研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蟲類藥的應用與研究

昆蟲藥是動物藥的一個昵稱。它指的是醫學產物和昆蟲加工產品,它們被分離在一起,從腸道排出,與動物分泌物和部分分離。蟲類藥具有破積消癥、活血祛瘀、宣風泄熱、搜風剔絡、消癰散腫、生肌收斂、行氣和血、補益培本等獨特的功效和治療作用,因其為血肉之品,有情之物,性喜攻逐走竄,通經達絡,搜剔疏利,無處不至;又與人類體質比較接近,容易吸收和利用,效用佳良而可靠,起到挽瀾之功,乃草木、礦石之類所不能比擬,且藥源豐富,而被臨床廣泛使用。人類對蟲類藥的認識,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其應用有著悠久的歷史。蟲類藥:較多與神經病所生遠在4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蛇、麝、犀牛等40余種藥用動物的記載;3000多年前,人們開始了對蜂蜜和蠶的利用;而珍珠、牡蠣的養殖,最早也見于我國,距今約2000多年的歷史。我們的祖先在謀求生存而與自然斗爭,曾經“飲血茹毛”,“山居則食鳥獸”,“近水則食魚鱉螺蛤”(《古史考》),逐步發現了一些有治療作用的蟲類,認識了蟲類藥物,奠定了蟲類藥學理論和應用的基礎。例如,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山海經》,雖是古代地理著作,但記載藥物146種,其中動物藥83種,如“河羅之魚,食之已痛”、“青耕之鳥,可以御疫”。春秋時期的詩歌總集《詩經》,也記載了珍貴的古代史料,其中述及動物160種,部分具有醫療作用。此外,在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大戴禮記》中,提及“禽為羽蟲,獸為毛蟲,龜為甲蟲,魚為鱗蟲,人為倮蟲”,說明古代把“蟲”字作為動物的總稱,所以蟲類藥即為動物藥的同義詞。1973年底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公元前三世紀(春秋戰國時期)著成的簡帛醫書,其中的一部無名方書,整理小組根據原目錄共五十二個以病名為中心的小標題,定名為《五十二病方》,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醫方專著,反映了西漢以前藥物學的發展。該書記載的242種藥物中有草、谷、菜、木、果等植物藥,也有獸、禽、魚、蟲等動物藥,還有雄黃、水銀等礦物藥。其中動物藥54種,很多藥物的功效和適應證都與后世醫藥文獻和臨床實踐相吻合,書中還記載了有關藥物的采集、收藏方法等。《五十二病方》是最早記載蟲類藥的著作。成書于秦漢時期(或謂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為我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1次系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全書分3卷,載藥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分上、中、下三品,言性味,述主治,鉤玄索隱,要言不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在67種動物藥中,如全蝎、水蛭、僵蠶、螻蛄、蚯蚓、蜜蜂(包括蜂子、蜂蠟、蜂蜜、蜂毒、蜂房)、斑蝥、鼠婦、龜甲、鱉甲、蛇蛻、犀角、牡蠣等,迄今仍在廣泛應用。書中對每味藥的產地、性質、采集時間、入藥部位和主治病癥都有詳細記載。在論述藥物功效方面,精辟可信,例如斑蝥能治“惡瘡疽”;水蛭“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癥瘕積聚,無子,利水道”,對各種藥物的配合應用,簡單制劑等都作了概述。這一時期蟲類藥已受到了相當重視,臨床應用已取得了寶貴經驗。東漢張仲景更具體地將蟲類藥運用于內科、婦科等疾病的治療,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使用各種藥物93種以上,而蟲類藥就有12味,如水蛭、虻蟲、蜣螂、鼠婦、蟲、蜂房、龍骨、牡蠣、阿膠、白蜜等,創立了以蟲類藥為主的抵當湯(丸)、大黃蟲丸、下瘀血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黃連阿膠湯、炙甘草湯、鱉甲煎丸等著名方劑,如抵當湯(丸)用水蛭、虻蟲等治療熱性病瘀熱在里,其人如狂;大黃蟲丸、下瘀血湯用蟲等治療諸傷血瘀或婦人血瘀腹痛、經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用牡蠣、龍骨治療煩躁驚狂;黃連阿膠湯用阿膠、雞子黃治療心下痞,煩熱下利;炙甘草湯用阿膠治療脈結代,心動悸;鱉甲煎丸用蟲、蜣螂、鼠婦、蜂房等治療“瘧母”(瘧久肝脾腫大)等。這些方劑辨證精審,組方嚴謹,藥簡效宏,垂法萬世,一直沿用至今。東晉葛洪《肘后方》以蚯蚓治“虜黃”、僵蠶、蚱蟬治頭痛、風頭眩;唐代《新修本草》收載動物藥128味,孫思邈《千金方》、王燾《外臺秘要》更將蟲類藥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各科,除沿用仲景所用者外,尚有蜥蜴、蜈蚣、蕪青、斑蝥、螢蟲等;宋代許叔微《本事方》,也較多應用蟲類藥,如白僵蠶、蠐螬、全蝎、蜈蚣、水蛭、虻蟲、地龍、五靈脂、白花蛇、烏梢蛇、穿山甲、露蜂房、刺猬皮、蟬蛻等共14味,并將數種蟲類藥同用,如驚氣圓中白僵蠶、花蛇、干蝎同用,麝香圓中干蝎、地龍同用,鱉甲圓中刺猬皮、穿山甲同用,抵當圓中水蛭、虻蟲同用等,意在加強療效;金元時期對蟲類藥的應用亦有所發展,如朱丹溪盛贊蟲百蠟“稟受收斂堅強之氣,為外科要藥”,言其“生肌,止血,定痛,補虛,續筋接骨”。迨至明代,偉大的藥物學家李時珍全面總結藥物治療經驗,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收載動物藥461種,并將其分為蟲、鱗、介、禽、人各部,使蟲類藥的應用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清代趙學敏所著《本草綱目拾遺》收載動物藥128味。清代溫病學家敢于創新,對蟲類藥多有論述,給后世留下了不少寶貴經驗,如葉天士認為蟲類藥“飛者升,走者降,有血者入血,無血者行氣,靈動迅速,以搜剔絡中混處之邪”,常用蟬蛻、僵蠶、地龍、全蝎、蜈蚣、蜂房、蜣螂蟲、蟲等蟲類藥物,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風濕客于經絡,且數十年之久,豈區區湯散可效”,治則“須以搜剔動藥”,“藉蟲蟻血中搜剔,以攻通邪結”,更提出“宿邪宜緩攻”,用蟲類藥治療應“欲其緩化,則用丸藥,取丸以緩之之意”;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對犀角、蟾蜍、五靈脂、蠶砂、龜板、鱉甲等的作用均有詮釋,并應用化癥回生丹治療腫瘤;王孟英用蜣螂蟲治療膈氣吐食,大便秘塞及吐糞癥(即“腸梗阻”)等。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對血瘀癥有著獨特見解,記載血瘀癥50種,創方20余首,用地龍、山甲、五靈脂、蟲、麝香等活血化瘀蟲類藥配伍的逐瘀血方劑9首,其中用麝香的通竅活血湯,用五靈脂的膈下逐瘀湯、身痛逐瘀湯用五靈脂、少腹逐瘀湯,用地龍的補陽還五湯等一直被臨床廣泛應用。唐容川在《本草問答》中說,“動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動物之本性能行,而且具有攻性”,指出了蟲類藥的特性,認為功效非一般植物藥所能比擬。近代,鹽山張錫純、武進惲鐵樵及鎮江章次公諸先輩,亦喜用蟲類藥,他們的經驗記載,頗多創建。如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對龍骨、牡蠣、石決明、雞內金、穿山甲、蜈蚣、水蛭、全蝎、蟬蛻、羚羊角、血余炭、指甲等藥有精辟論述,并多處應用,如搜風湯中用僵蠶治療中風,振頹丸中用蜈蚣治療痿廢、偏枯、痹木,理沖丸中用水蛭治療婦女經閉、產后惡露不盡,鎮風湯中用僵蠶治療小兒急驚風等,屢起沉疴;章次公先生用僵蠶、蝎尾治中風,地龍治咳嗽,九香蟲治胃脘痛,蜘蛛、地鱉蟲治痿癥,蟋蟀、螻蛄治腫脹等都是對前賢寶貴經驗的發揮。新中國成立后,醫學的發展推動了對蟲類藥的研究。在全國出版的中醫藥學書刊中,對蟲類藥的記載和報道越來越廣泛,先后出版了一些地方性或全國性動物藥專著,如《廣西藥用動物》(1976)、《山東動物藥》(1979)、《中國動物藥》(1981)、《中國藥用動物志》第一冊(1979)和第二冊(1983)、《中國動物藥志》(1979)、《動物本草》(2001)等。南京中醫藥大學編纂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收載動物藥分別達到740、1050種。這些專著系統論述動物藥的異名、品種、來源、采集加工、藥材鑒別、化學成分、藥理研究、炮制、藥性、功能主治、臨床應用等,內容豐富,資料全面。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所著《蟲類藥的應用》,是國內第一部來源于臨床實踐,專述蟲類藥臨床應用的著作,初稿于1963-1964年,曾發表于《中醫雜志》,1980年出版,1994年增訂再版,書中詳述了蟲類藥在臨床各科應用的實踐經驗,療效顯著,深受臨床推崇;朱良春教授采用蟲類藥與草木藥相伍創制的“益腎蠲痹丸”,治療頑痹(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療效卓著,并被動物模型證明能修復膠原誘導關節炎關節軟骨缺損區,認為蟲類藥物不僅具有“蟲蟻搜剔”之性,而且均含有動物異體蛋白,對機體的補益調整有其特殊作用,堪稱蟲類藥應用的典范。現代藥理研究的介入,如地龍中提取的蚓激酶、水蛭中提取的水蛭素,具有抗凝和溶解血栓作用;斑蝥中提取的斑蝥素具有抗癌作用等,使蟲類藥的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河北以嶺醫藥研究院吳以嶺教授運用絡病理論研制的“通心絡膠囊”,將蟲類藥應用于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認為,蟲類藥具有免疫調節、鎮靜鎮痛、抗炎、抗風濕、抗過敏、抗腫瘤等作用,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神經、血液、生殖系統等,使蟲類藥的應用范圍得到了拓展。加強對蟲類藥的臨床應用研究,提高對藥物作用的認前輩醫家由于時代的限制,對許多藥物的功用未能詳盡闡發,留待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