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學類文本閱讀浙江省浙南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聯考語文試題(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徙汪曾祺先生名鵬,字北溟。家世業儒。嘗受業于邑中名士談甓漁,為談先生之高足。談先生說:“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鵬終將徙于南溟。”果然,高先生在十六歲的時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眾人說:高家的風水轉了。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舉。廢科舉,興學校,這個小縣城里增添了幾個瘋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著油膩的長衫,一邊走,一邊念。念到曾經業師濃圈密點的得意之處,搖頭晃腦,昂首向天,面帶微笑,如醉如癡。一直念到兩頰緋紅,雙眼出火,口沫橫飛,聲嘶氣竭。長歌當哭,其聲冤苦。他這樣哭了幾年,一口氣上不來,死在街上了。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聽到徐呆子從門外哭過來,哭過去。他恍恍惚惚覺得,哭的是他自己。功名道斷,高北溟怎么辦呢?頭二年,談先生還沒有死。有人求談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壽序挽聯,談先生都推給了高先生。所得潤筆,尚可鬻粥。談先生壽終,高北溟緦麻服孝,盡禮致哀,寫了一篇長長的祭文,泣讀之后,憂心如焚。他也曾像祖父和父親一樣,開設私塾教幾個小小蒙童,教他們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少數極其守舊的人家,都已經把孩子送進學校了。他也曾掛牌行醫看眼科。談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醫生,他也給高鵬講過平熱瀉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鍋里煮,百無一用是書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半升米下鍋,如之何?如之何?有一個平素很少來往的世交沈石君來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幾歲,也曾跟談老先生讀過書,開筆成篇以后,到蘇州進了書院。書院改成學堂,革命、“光復”……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邊做事。他有志辦教育,在省里當督學,他勸高北溟去讀兩年簡易師范,取得一個資格,教書。讀師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師范生被人稱為“師范花子”,但這在高北溟這里是一條可行的路。簡師只有兩年,一晃也就過去了。簡師畢業,高先生在“五小”任教。高先生教書是認真的,講課、改作文,鄭重其事,一絲不茍。同事起初對他很敬重,漸漸地在背后議論起來,說這個人的脾氣很方。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茍言笑,不愛閑談,不喜交際。他按時到校,到教務處和大家略點一點頭,拿了粉筆、點名冊就上教室。下了課就走。有時當中一節沒有課,就坐在教務處看書。高先生家的春聯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換。都是述懷抱、舒憤懣的詞句,全城少見。這年是辛未年,板門上貼的春聯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辛夸高嶺桂未徙北溟鵬也許這是一個好兆頭,未徙者將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這縣里有一個初級中學,辦得不好。教育局局長下決心對這個學校進行改組。恰好沈石君在家閑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來掌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辭,禁不住不斷有人踵門勸說,也就答應了。他只提出一個條件:所有教員,由他決定。教育局局長沉吟了一會兒,說:可以。國文教員,他聘了高北溟。許多人都感到意外。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談了一些他對教學的想法,沈石君認為很有道理。高先生要求教書教人,要了解學生,知己知彼。不管學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為瞎教;學生已經懂得的,再來教他,是白費;暫時不能接受的,勉強教他,是徒勞。他要看著、守著他的學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進步,一年有一年的進步。如同注水入瓶,隨時知其深淺。他說當初談老先生就是這樣教他的。他要求在部定課本之外,自選教材。他說教的是書,教書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讀,真懂,我所喜愛的文章,我自己為之感動過的,我才講得好。”他非常重視作文。他說學國文最終的目的,是把文章寫通。他說,作文要如駛船,撐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驢轉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轉。在縣立初中讀了三年的學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識豐富,他們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學時,國文分數都比較高,是高先生給他們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欣賞文學,為人正直仁愛。教室里響起了高唱校歌的聲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詞。玻璃一樣脆亮的童聲高唱著。瓦片和樹葉都在唱。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對面的一條巷子里。高先生用歷年的積蓄,買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雖也舊了,但間架磚木都還結實。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階,草色入簾,很是幽靜。(摘編自《汪曾祺全集》)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開篇采用人物傳記的寫法,介紹小說的主要人物,簡潔明了。并引用談先生的評論,表達了作者對這一人物的情感態度。B.多處運用比喻手法,“如同注水入瓶”將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比作注水入瓶,取喻自然貼切、生動形象。C.沈石君對高鵬的人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先勸說他去讀師范,后聘他做國文教員,正是有沈石君的引導,才讓他避免了同徐呆子一樣的結局。D.小說以景作結,最后一段描寫了高先生的小小四合院之景,營造了幽靜的意境,更襯托出人物淡雅的情致,引人深思,余味無窮。7.關于文中刻畫徐呆子這個人作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展現當時的社會風貌,揭示人物活動的社會環境。徐呆子是科舉時代求取功名的代表,科舉廢止,許多像徐呆子一樣求取功名的人或瘋或死,這就是高鵬生活的時代背景。B.襯托高鵬的心理。高鵬聽到門外徐呆子的哭聲,“恍恍惚惚覺得,哭的是他自己”,這也表現了高鵬在科舉廢止而斷了前程時,對未來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C.與高鵬形成對比,突出了高鵬的形象。科舉廢止,徐呆子失去上進的路,就此瘋了死了,而高鵬不懼“被人看不起”,報考師范,做了小學教師,兩相對照,更突出了高鵬的理性選擇。D.揭示小說的主題。徐呆子的故事,真實地寫出了求取功名是當時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出路斷了,很多讀書人就沒了生路,或瘋或死,從而批判了當時社會對讀書人的摧殘。8.作者在小說中運用了多種手法來刻畫高鵬,使這一人物形象鮮明而豐滿。請結合文本概括這一人物的形象特點。(6分)9.詩化小說是法國象征主義運動的一個產物,這一類小說具有散文和詩的某些特征。請結合本文分析詩化小說的特點。(6分)浙江省杭州市精誠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語文試題(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哈拉哈河(節選)李青松向西向西向西。偏北偏北偏北。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哈拉哈河。哈拉哈,不是哈哈哈。哈拉哈——蒙古語,屏障之意。哈拉哈河的河水堅韌、寡言、無畏,能清除一切阻塞它的東西。即便是巖石,即便是倒木,即便是泥沙。在阿爾山林區,哈拉哈河有兩條,地上一條,地下一條。地上的是我們能夠看得見的,清澈平緩,魚翔淺底。地下的,是我們看不見卻能感覺到的,神秘莫測,沉默不語。它布局巧妙,層次分明。那些蓄水的湖泊,比如達爾濱湖、杜鵑湖、仙鶴湖、鹿鳴湖、天池、烏蘇浪子湖也是哈拉哈河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久旱不涸,久雨不溢。地上河的河水突然上漲和下降,都是地下河的暗勁兒呈現的異象。河對岸的森林一望無際,森林固定著兩岸的山體。阻止任性的溝壑隨意改變方向,防止淺根的植被剝離山體。森林也在不斷地修復殘破的地表,縫綴撕裂的生態,拼接斷折的筋骨。森林里充滿生命的律動。松鼠是森林里的精靈。它那漂亮的尾巴飄飄然,輕巧靈活,光亮閃閃,嫵媚動人。它腳爪尖細,行動迅疾,身影轉瞬即逝。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從一根倒木到另一根倒木,從一個樹洞到另一個樹洞。它一刻也停不下來,挖著,啃著,咬著,嚼著,總是在折騰。它是快樂幸福的。松鼠本性懼水,但哈拉哈河兩岸的松鼠泅水本領超強。從此岸到彼岸,抑或從彼岸到此岸,松鼠就抱著一塊樺樹皮跳進河里,用尾巴當槳,左右!左右!左右!頃刻間就劃到對岸。有風的日子,它就御風而渡。尾巴直立水面上,分明就是風帆呀,挺著挺著挺著,一擺一擺一擺,甚是有趣。哪里河段寬,哪里河段窄,哪里河段水流急,哪里河段水流緩,松鼠清清楚楚。三九嚴寒,滴水成冰,北方的河流皆封凍了。而哈拉哈河的阿爾山河段,不但不結冰,河面上還浮生著騰騰的熱氣。很多野豬、狍子跑來取暖。這一段不凍河長四十里。因了這條河,阿爾山的冬天則是另一番景象了。突然,一聲炮響炸碎了哈拉哈河的幻境。1939年5月至9月間,在哈拉哈河畔諾門罕曾經發生了一場慘烈的戰爭,也稱“諾門罕戰役”。在七平方公里的戰場上,蘇聯軍隊與日本軍隊的近千輛坦克和裝甲車相互廝殺,炮聲隆隆,火光沖天,煙塵彌漫。蘇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改變了當時的世界局勢。而其慘烈程度超出我們的想象。兇猛的炮聲一停,河面上漂浮的,除了人的尸體,盡是魚,有哲羅魚、鯉魚、鰱魚、華子魚等。戰爭摧毀了人性,也摧毀了河流里的生命。治愈創傷的唯有時間。治愈了自然,也就恢復了自然。1949年冬天,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剛剛解放,國家急需木材進行經濟建設,阿爾山林務分局成立。一聲令下:開發林區。采伐隊開進蘇呼河施業區,以溝為作業點建立了采伐鋪。據當時伐木人鄧林生回憶,每個采伐鋪有一名隊長,一名記賬員,一名檢尺員,數十名采伐工。伐木工具是快馬子鋸,伐木作業時兩人對坐拉,嚓——!嚓——!嚓——!嚓——!鋸末子從鋸口吐出來,彌漫著木脂的香味。隨著一聲:“順山倒啦——!”轟的一聲巨響,大樹就躺在了地上。鋸掉梢頭,鋸掉枝權,鋸掉疤痢節子,就是通直可用的木材了。河岸上選平坦的場地,作為楞場,把造好的木材,集中到這里歸楞,準備流送,通過蘇呼河進入哈拉哈河流,送到阿爾山林務分局伊爾施貯木場。再經過檢尺、打碼、編號、造冊,這些木材就成了國家計劃供應的物資了。在伊爾施經統一調配,裝上汽車和火車運往全國各地。有數據記載,阿爾山林務分局新中國成立初期流送木材產量是——1950年,28130立方米;1951年,2900立方米;1952年,30810立方米;1953年,3100立方米。“在森林里,最可靠的東西只有斧子和鋸。”——這是早年間,阿爾山林區流傳的一句話。然而,經過半個世紀的砍伐之后,斧子和鋸也靠不住了。光榮消歇。哈拉哈河沉默不語。也許,沉默也是一種憂傷。若干年前,阿爾山林區就告別了伐木時代,進入了全面禁伐時期。伐木人變成了種樹人和護林人。哈拉哈河似乎有話要說。然而,它沒有說。黎明睜開了眼睛。在無奈和困惑中,林區人開始認真而理智地審視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森林了。不應把森林看成是木材制造廠,而應視為土地、植物和動物的融合,是持久的生命共同體。它是河流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源泉。人類在反思自身與森林的關系中,不斷調整著自身對森林的認識和行為。春去春又來。正是憑借美的力量,靈魂得以存活,并且生生不息。林區大禁伐后,寂靜取代了喧囂。而那些能量積蓄已久的根,在哈拉哈河的滋潤下睜開新綠的眼睛,并用力拱出地面,占據著一方屬于自己的空間。哈拉哈河上起霧了。漸漸地,霧吞噬了森林。然而,終究還是森林吞噬了霧。哈拉哈河向西奔流。向西向西向西。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比起自然來,人類的風風雨雨、功過是非,不過是哈拉哈河里的幾朵浪花而已。也許,文明是可以取代的,然而,自然是永遠不可征服的。哈拉哈河,向西向西向西,在阿爾山林區三角山北部流出國境,進入蒙古國,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流入貝爾湖,歇口氣,穩穩神,流出,繼續向北,最后經烏爾遜河,匯入達賚湖。至此,才算畫上了句號。這是一條多么有歸屬意識的河呀——流出去,是為了流回來。是的,它居然義無反顧地流回來了。有多少河,滾滾滔滔,一去不返啊!哈拉哈河,承載著時間和傳奇,奔流不息。(發表于《人民文學》2020年第5期,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對松鼠的描寫具體生動,寫出了松鼠的輕巧靈活,體現了“森林里的精靈”的特點,同時也是“森林里充滿生命的律動”的代表。B.哈拉哈河能做到“久旱不涸,久雨不溢”,一則因為有地上地下兩條河,二則因為分布有眾多蓄水湖泊。C.“七平方公里的戰場”寫戰場之小,“近千輛坦克和裝甲車相互廝殺”寫戰爭之激烈,表達了本文反戰的思想主題。D.文中寫伐木作業的語段,拉鋸、流送、檢尺、打碼、編號、造冊,寫出了伐木過程的井然有序。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按時間順序寫“諾門罕戰役”和“林區伐木”,既是寫哈拉哈河的人類活動史,其實也是寫這條河流的生態變化史。B.文中多處使用數字,如“四十里”“近千輛”“一名”“數十名”“28130立方米”等,都給讀者帶來震撼的效果。C.“一聲令下:開發林區”獨立成段,既表明當時國家建設對木材的急需程度,也暗示林區生態將遭到破壞。D.文章開頭和結尾用到幾個完全相同的句子,既寫出了哈拉哈河的流向特點,也使文章結構具有前后照應之美。8.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畫橫線句子的深層意蘊。9.有評論家讀了本文,說感受到“一次現象級的語言魅力的沖擊”,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語言之美的。浙江省杭州市四校聯考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語文試題(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大地之燈歐陽杏蓬①①日出的時候,地里的莊稼漢們已經汗濕鬢角,頭發短的,腦頂子上已經閃出了微薄亮光,背上的衣服也濕了一片,貼在后背上。東干腳的農民,不喜歡戴草帽。尤其是男人,不僅不戴草帽,汗巾也不會備一塊。汗潤濕了衣裳,牽扯了行動,索性脫了衣服,光著上身,什么蚊蟲塵土,隨便。女人講究些,年紀大點,戴一頂黑頂黃邊的棕絲斗笠,在高粱地里、玉米地里、紅薯地里,忘乎所以地揮動雙手。年紀輕點,頂一塊帶著綹子的綠花白汗巾,偶爾捋起垂在胸前的一角擦擦臉,臉上是細細密密的汗珠子。②日落的時候,太陽像卡在了西山的平頂上。蒼茫之中,一片通紅,要把山頂半邊天熔化。夕暮下的大地,染了一層淡黃的夕光。天上鱗狀的、片狀的、絮狀的、肉瘤狀的、不可名狀的云,像燒紅的鐵。云間的陽光像金光,道道射出來,還沒落下,在半空里就消逝殆盡,把天空的瓦藍襯托得更為深遠。夜幕蒼黃,人們在地頭收撿工具,不忘回頭看看村莊,機耕路上、阡陌上、村口曬谷坪上,見不著一個人影。莊稼地邊土坡下的田野,已經完全被山陰和暮色籠罩,綠色已經染了夜色,一潭死水般烏青。③太陽落山,最肆無忌憚的,是蚊子。在地里干活的人受了蚊蟲的侵擾,干不成活了,不甘地回頭看一眼莊稼地,才輕緩地往水田方向走去。④農民的算計,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⑤農民的時間,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⑥農民遵循著自然規律,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直到歸土前,還在想著一年的莊稼,還一門心思撲在作物上,還一門心思想著飯碗,沒有所謂的詩和遠方,心頭在乎的只是春播秋收和溫熱的一日三餐。⑦東干腳,是農民用了幾代人在南嶺山區扎下的一個楔子。⑧這個小盆地四圍都是山。北面的陽明山余脈像個“人”字,左邊一撇撇在了西邊,像一條蛇逶迤,也像牛背脊一樣平實,直接撇到了寧遠縣城北面的仁河,與南面九疑山的北向余脈相撞,撞出了縣城那塊谷地。東邊的山是“人”字的那一捺,也是陽明山的余脈,直接捺到了新田的武當山。捺到幾公里之外的朱家山,用一座不長寸草的巖峰做了總結之后,再往東就是適合杉木生長的黃土嶺。⑨東邊的東春水,西邊的西春水,隔著一片二十幾里的山地,泛著波光,向著南邊的陽明山余脈奔流。它們在流過這片大地之后,在南邊山尾名曰“五百畝”的地方相會,之后舍掉了春水之名,成了“仁河”,繼續向南匯入瀟水。兩河之間,村莊、水田、莊稼地、道路、阡陌交織,這片天地里的十數萬人口,靠山靠水,悄悄默默,生生不息。⑩山不巍峨,卻層層疊疊。河不滔滔,卻彎彎曲曲。山是那么堅硬,水是那么微弱。唯有這里的人,不屈不撓。煙火味道在天底下彌散開來,悲涼與溫潤交替,希望與四季糾纏。螻蟻一般的人前赴后繼,咬著牙關灑著心血,推著生活向前。?我是懼怕白天的。?白天的勞動無止無休。除了田里除草施肥耕種收割,地里也是刨挖不盡。偶爾抬起頭,看到的是莊稼,是山林,空氣含含糊糊得裹人,讓人有種莫名的窒息感。?黃昏也不得閑。踩著暮光回家,挑著豬草,或摟著柴草。回屋,雞鴨貓狗豬,都要伺候。點燈,在廚房、雜屋、豬圈一頓忙,鼎鍋的米飯熟了,燈也搬到堂屋中間的飯桌上,一家人看向燈時,一天的事情才算清了。?男人吃完飯,會在大門口的石墩子上歇歇腳,默默然卷上一根煙,對著月亮消遣。愛喝酒的大伯父,把小酒桌搬到門口的空地上,省了燈油,趁著月光,一個人自斟自酌,一個人嘆息,一個人咂摸。其他喜歡飯后閑聊的人,有的洗澡了才趕往曬谷坪,有的還輪不上洗澡,摸上一條澡帕,一邊走一邊揮著趕蚊子,趕向曬谷坪,來“打話平伙”(聊天)。?月光里的曬谷坪鋪滿月輝,柔柔的,像極了一個水波平靜的池塘。人湊在曬谷坪邊緣,或坐著、或蹲著,或站著,像極了蛙或鴨。閑話之后,人人皆自還家,田里的各種蛙鳴蟲叫嘰嘰呱呱哇哇混在一起,像洶涌春潮般覆蓋過來。?門外遍地月光。放眼望去,大地像個無邊的湖面。四邊的山嶺,像碼頭,堆滿了蓋了篷布的貨物。那些模模糊糊的村子,大大小小,像泊在湖邊一動不動的船。田野中間的苦楝樹,像水文標志桿。村前的石板路,像鐵甲,閃著清冷的光。草叢里,蟈蟈、土狗子已經一聲響一聲斷,要打烊了。稻田里,田埂上,青蛙偶然會叫一聲,像往湖里投下了一顆石子,響了一聲,沒有回應,也偃旗息鼓了。?龍溪河從柳林里出來,過了橋底,在橋前的灘頭鋪了一灘閃閃的銀光,嘩嘩地,奔向春水,瀟湘。河水的浪花像白楊樹在風里翻動著銀葉子。?附近的莊稼地鬼影瞳瞳,我屋子里的那盞油燈,像鬼央眼的星星一樣微弱幽遠。?我像一只孤獨的蟲,瓢蟲、椿牛,或者其它什么蟲,反正,我覺得自己不是泥土里的蟲,蚯蚓、土狗子之類。我不喜歡黑暗。我喜歡這無邊寂靜,喜歡這浩渺月色,我喜歡星月滿天——然而,今夜只有一枚橢圓的月亮。?正在我意興闌珊時,在遙遠的西南大山下的春水邊上,有一盞燈,像星星落在地上。西春水在大水田邊上帶起一番綠意,龍一樣向南進發。?月已向西。在茫然和模糊的夜里,居然還有一盞燈,像一瓣桃花一樣神秘,像一個彈孔一樣隱藏著故事,像一個故事一樣埋伏著傳奇……?但它和我一樣寂寞。?春水邊上的那盞燈并不能給我溫暖和希望,我身后的那盞燈亦不能照亮我前行的路。在這片天地,在最含混不清的時候,總會有一盞燈,不是指明方向,只是給人一點亮光,不至于絕望。就像我們無休止的勞動,談不上豐功偉業,但一定有創造。為一日三餐,為心有所系,為一生平安,我們愿意日復一日,不怨勞累,不怕麻煩,如一根燈芯插在大地之上。(有刪改)【注】①歐陽杏蓬:湖南人,現居廣州。文中“東干腳”是作者的故鄉。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寫東干腳人過著規律而望不到頭的生活,這是漂泊多年、與鄉土漸行漸遠的作者對過去的回望和檢閱。B.文章寫東干腳農民的日常生活,勞作是辛苦的,時間都花在田地里,透露出一種濃濃的窒息感和絕望感。C.作者筆下的鄉土不只是地理意義上的山川,更是無休止的勞動所創造出的天地,是“大地之燈”的隱喻。D.全文語言質樸生動,句式參差錯落,有寫實與詩化的和諧交融,實現了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7.以下對“月光下的東干腳”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日沒月升,自卷煙的煙味,自斟自酌的身影,使月光下的東干腳自有一番微醺的生活味道。B.作者運用比喻,寫出了月光下曬谷坪平靜,襯托出田里的各種蛙鳴蟲叫嘰嘰呱呱哇哇混在一起的生機。C.月光下的大地無邊寂靜,作者筆下的萬物姿態形象又富有趣味,萌動著生命,釋放著力量。D.月光遍地,東干腳結束了一天的艱苦、勞累,春水邊上的燈亮著,寂寞卻又含著一股堅韌。8.本文的描寫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分析。9.馮至在《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中說:“我踏著那村里的人們也踏過的土地,覺得彼此相隔雖然將近一個世紀,但在生命的深處,卻和他們有著意味不盡的關聯。”請分析本文中作者和故鄉之間的“意味不盡的關聯”。浙江省江山市江山中學2023學年第一學期高二年級10月階段性檢測語文試題浙江省金華市義烏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質量檢測語文試卷(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3小題,15分)抱
孫老舍難怪王老太太盼孫子呀;不為抱孫子,娶兒媳婦干嗎?也不能怪兒媳婦成天著急;本來嘛,不是不努力生養呀,可是生下來不活,或是不活著生下來,有什么法兒呢!就拿頭一胎說吧:自從一有孕,王老太太就禁止兒媳婦有任何操作,夜里睡覺都不許翻身。哪里知道,到了五個多月,兒媳婦大概是因為多眨巴了兩次眼睛,小產了!還是個男胎。哼,他竟自死了。命該如此!現在,王少奶奶又有了喜,肚子大得驚人,看著頗象軋馬路的石碾。看著這個肚子,王老太太心里仿佛長出兩只小手,成天抓弄得自己怪要發笑的。王老太太可不只是禱告燒香呀,兒媳要吃活人腦子,老太太也不駁回。半夜三更還給兒媳婦送肘子湯,雞絲掛面……兒媳婦呢也真作臉,點心就能吃二斤翻毛月餅:吃得順著枕頭往下流油,被窩的深處能掃出一大碗什錦來。孕婦不多吃怎么生胖小子呢?婆婆、兒媳、娘家媽對于此點都完全同意。婆婆這樣,娘家媽也不能落后啊。她是七趟八趟來“催生”,每次至少帶來八個食盒。娘家媽帶來的東西越多,婆婆越覺得這是有意羞辱人;婆婆越加緊張羅吃食,娘家媽越覺得女兒的嘴虧。這樣一競爭,少奶奶可得其所哉,連嘴犄角都吃爛了。收生婆已經守了七天七夜,壓根兒生不下來。偏方兒,丸藥,子孫娘娘的香灰,吃多了;全不靈驗。到第八天頭上,少奶奶疼得滿地打滾。王老太太急得給子孫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媽把天仙庵的尼姑接來念催生咒;還是不中用。收生婆施展了絕技,卻一無成績。有人說,少奶奶得上醫院。王老太不同意。洋鬼子,二毛子,懂什么;王家要“養”下來的孫子,不要“掏“出來的。娘家媽也發了言,催生咒還沒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又耗了一點鐘,少奶奶直翻白眼。王老太太眼中含著老淚,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媳婦死了,再一個;孩子更要緊。她翻白眼呀,正好一狠心把孩子拉出來。告訴了收生婆,拉!娘家媽可不干了呢,孫子算老幾,女兒是女兒。上醫院吧。一到醫院,王老太太就炸了煙。還得掛號?生孩子又不是買官米,給錢就結了,掛哪門子號,你當我的孫子是封信呢!咳,為孫子,忍了。醫生來了。一見面,王老太太就炸了煙,男大夫!男醫生當收生婆?我的兒媳婦不能叫男子漢給接生。這一陣還沒炸完,又出來兩個大漢,抬起兒媳婦就往床上放。老太太連耳朵都哆嗦開了!這是要造反呀,人家一個年青青的孕婦,怎么一群大漢來動手腳的?“放下,你們這兒有懂人事的沒有?要是有的話,叫幾個女的來,不然,我們走!”恰巧遇上個頂和氣的醫生,他發了話:“放下,叫她們走吧!”王老太太咽了口涼氣,咽下去砸得心中怪熱的,要不是為孫子,至少得打大夫幾個最響的嘴巴。縣官不如現管,誰叫孫子故意鬧脾氣呢。抬吧,不用說廢話。果不出王老太太所料,得用手術。手術二字雖聽著耳生,可是猜也猜著了,手要是豎起來,還不是開刀問斬?大夫說:孩子太大,用手術,大人小孩或者都能保全。不然,全有生命的危險。王老太太一個字沒聽見。掏是行不開的。“我的孫子得養出來!”娘家媽急了:“我簽字行不行?”王老太太對親家母的話似乎特別的注意:“我的兒媳婦!你算哪道?”“那么你不要孫子了?”果然有效,她半天沒言語。等了不曉得多大的時候,眼看就天亮了,才掏了出來,好大的孫子,足分量十三磅!王老太太不曉得怎么笑好了,拉住親家母的手一邊笑一邊刷刷的落淚。親家母已不是仇人了,變成了老姐姐。大夫也不是二毛子了,是王家的恩人,恨不得馬上賞給他一百塊錢。好容易看見大夫出來了。王老太就要求媳婦和孫子出院,理由是頭胎孫子要辦三日宴,醫生不同意,再三相勸無效后,怒道:“莫非三日宴比人命重要?”王老太確是以為辦三天比人命要緊,可不便于說出來,因為娘家媽在旁邊聽著呢。“叫她躺著招待客人,不必起來就是了。”大夫還是不答應,“你自己看看去,她能走不能?”兒媳婦在床上放著的一張臥椅上躺著呢,臉就象一張白紙。娘家媽哭得放了聲,王老太太到底心硬,只落了一半個淚,緊跟著炸了煙:“怎么不叫她平平正正的躺下呢?這是受什么洋刑罰呢?”“直著呀,肚子上縫的線就繃了。”大夫說。“那么不會用膠粘上點嗎?”王老太太總覺得大夫沒有什么高明主意。好吧。先把孫子抱走。回家好辦三天呀。“頭大的孫子,洗三不請客辦事,還有什么臉活著?”“誰給小孩奶吃呢?”大夫問。“雇奶媽子!”王老太太完全勝利。到底把孫子抱出來了。王老太太抱著孫子上了汽車,一上車就打噴,一直打到家,每個噴都是照準了孫子的臉射去的。到了家,趕緊派人去找奶媽子,孫子還在懷中抱著,以便接收嚏噴。不錯,王老太太知道自己是著了涼;可是至死也不能放下孫子。到了晌午,孫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個嚏噴,身上慢慢的熱起來。王老太太更不肯撒手了。到了下午三點來鐘,孫子燒得象塊火炭了。到了夜里,奶媽子已雇妥了兩個。可是孫子死了,一口奶也沒有吃。王老太太只哭了一大陣;哭完了,她的老眼瞪圓了:“掏出來的!掏出來的能活嗎?跟醫院打官司!那么沉重的孫子會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全是醫院的壞,二毛子們!”(摘編自老舍《抱孫》寫于1938年,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第一段中,王老太太將抱孫愿望的落空歸結于“命該如此”,這既表現了她想抱孫而不得的無奈,也為她在產子風波中的行為、態度做鋪墊。B.在本次孕產事件中,醫生的處置科學合理、充滿智慧,但最終孩子死了,醫生自己也可能惹來官司,如此安排,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悲哀和憤慨。C.小說用喜劇的筆法寫悲劇,可以淡化悲劇意味,使作品不至于“趕盡殺絕”,體現出老舍的寬厚和同情。D.老舍善于選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組織成悲喜更迭的曲折情節,本文既有對當時社會觀念的諷刺,也能引起讀者對當今一些社會現象的反思。7.有人認為,小說中“娘家媽媽”這個角色是多余的應該刪去,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6分)8.老舍的作品“笑中帶淚”,請以本文為例,分析“笑中帶淚”的藝術效果是如何體現的。(6分)浙江省寧波市余姚中學2023學年第一學期10月質量檢測高二語文試卷黃河周立波在思想上,行裝上,都有了敵后行軍的準備。二十一日部隊陸續到了黃河邊上有的連夜過了河我們卻在螅蜊峪宿營螅蜊峪是黃河西岸的一個渡口也是一個鎮市沿河岸有兩百家人家還不到黃河邊上遠遠地就看見北邊兩張山的峭壁之間露出一片迷蒙開豁的水涯這就是歷代詩人最愛歌頌的黃河這中國共產黨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黃河大合唱里譜出了他的雄奇的澎湃之聲的黃河。從螅蜊峪看黃河在萬道燦爛的陽光之下黃河里面的無數冰雪的團塊射出明亮的反光。這些冰雪的大塊,浮泛在黃濁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聊天他說原這的子年和一九四О年日本鬼子幾次打到了河東在東岸的山上架起大炮轟擊這好多的民房老百姓指出挨近河灘還剩幾列石頭墻腳的地方原是一條全被鬼子用炮轟完了依靠八路軍英勇的守衛鬼子從來沒有渡過河來我們和鬼子只是陜甘寧邊區始終是一塊干凈的土地從來沒有被日寇踐踏今天正在渡河東去的王震將軍的部隊里,就有好多保衛黃河的英雄。我們挨次下了船渡船首尾一樣寬不像南方船只的輕巧每船水手十一人十個人分站在兩邊搖兩支大槳一個人掌舵船一解纜水手使勁地蕩槳大聲地呼喚那是一種粗獷的吼聲聲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風聲和波浪沖激船頭的聲音到了中流船在奔騰的波濤里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們使盡力量地搖槳使盡一切力量地呼叫這和自然斗爭的雄偉的場面河風吹著我們穿著大衣還冷得發顫水手們只穿著單衣,臉上的汗竟像雨點一樣地滴落。到了河東的沙灘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遙望著河西有一刻鐘之久不肯走開我們我們多年的黨中央的所在地——陜甘寧邊區了大家都懷著依戀之情地遙望著河王同還有來他在岸揮伍分船他等親看最一人都平安地渡過了洶涌的黃河,自己才過來。我們沿著黃河走了十里路才轉入東邊的山路在河邊看見的第一間房子的磚墻上寫著“時刻準備‘掃蕩堅決保衛抗日民主根據地我記起了早晨在螅蜊峪看見有一板上展趙魁動發手業隔條一是產動一是敵斗爭。在河邊上我們碰見了兩個農民他們都穿著藍布棉衣和白布棉褲頭上挽著干凈的白提著大手榴彈的那個年輕小伙子仔細打量了我們的制服和武器于是小聲地對那一位佩手槍的同伴說“咱們的人我們要他們帶路他們十分高興地走在我們的前面并且告訴我們這里是臨南縣的地方這里的民兵都會使用地雷每一個村莊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我們怕走得遠了耽誤了他們自己的事情請他們回去但不料他們回去以后我們經過一個小村莊,碰到了一點麻煩。個名叫馬塔的山村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圍了他們手執紅纓槍不讓我們走,“咱們是八路軍從河西來的沒有帶路條一個為首的孩子說“你咱們歡迎可是八路軍也得有路條我們又告訴他“你們的民兵哥兒還送他說“咱不管只要路條看一看我們被阻攔著幸虧村里出來白毛巾棉衣底下脹得鼓鼓的一定是藏著武器他問什么事知道我們是從河西來的八路軍以后,他叫孩子們趕快讓開路,讓我們前進。讓給我們住。晚上,睡在炕上,我們談起了今天在黃河岸上發生的一件事情。張米貴是一大隊的一個戰士他是山西臨南的一個貧民參加八路軍已經有七年住在臨南的他的母親張老婆今年六十一歲了三天以前她知道兒子要從陜甘寧邊區過河經的家門上前方去打日寇她拄著一根拐杖來到螅蜊峪對岸的黃河邊上等了三天。她不知兒子會從哪里過河來但是她相信一定能夠看見他今天她真看見兒子了她沒有要方去沒有要他回家去只是流眼淚說不出話來張米貴抱著槍伴著她坐了一會,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說自己會很快地回家那時他要帶了槍回來打兔子給她吃他不敢多看母親的流淚的眼睛因為害怕自己會難過最后他站起來說“打日本鬼子打那些害民的反動派,是大事。媽,你回去吧。”于是,他趕快走開,怕她看見自己的眼睛。他別了母親趕上隊伍把一切經過報告了班長從家門經過他沒有回家。(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者視覺聽,河遠、河親歷角描寫河象,在表黃兩岸的險惡和渡過黃河的艱難。B.甘邊區僅是中的所地也是日民根地,大軍一生產一爭,保家衛國,積極抗日。到我們“名叫馬塔的山村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圍了突出了村民組織的嚴密,發動群眾能夠有效地防范敵人。D.中述了者在日爭時一行軍的所所,結上以蹤經,所緯,二者交織成文章主體。7.文章為什么以“黃河”為題?請簡要分析。(6分)8.文章結尾寫張米貴母親看他這件事,有何用意?請簡要分析。(6分)文學類文本閱讀浙江省浙南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聯考語文試題(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徙汪曾祺先生名鵬,字北溟。家世業儒。嘗受業于邑中名士談甓漁,為談先生之高足。談先生說:“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鵬終將徙于南溟。”果然,高先生在十六歲的時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眾人說:高家的風水轉了。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舉。廢科舉,興學校,這個小縣城里增添了幾個瘋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著油膩的長衫,一邊走,一邊念。念到曾經業師濃圈密點的得意之處,搖頭晃腦,昂首向天,面帶微笑,如醉如癡。一直念到兩頰緋紅,雙眼出火,口沫橫飛,聲嘶氣竭。長歌當哭,其聲冤苦。他這樣哭了幾年,一口氣上不來,死在街上了。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聽到徐呆子從門外哭過來,哭過去。他恍恍惚惚覺得,哭的是他自己。功名道斷,高北溟怎么辦呢?頭二年,談先生還沒有死。有人求談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壽序挽聯,談先生都推給了高先生。所得潤筆,尚可鬻粥。談先生壽終,高北溟緦麻服孝,盡禮致哀,寫了一篇長長的祭文,泣讀之后,憂心如焚。他也曾像祖父和父親一樣,開設私塾教幾個小小蒙童,教他們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少數極其守舊的人家,都已經把孩子送進學校了。他也曾掛牌行醫看眼科。談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醫生,他也給高鵬講過平熱瀉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鍋里煮,百無一用是書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半升米下鍋,如之何?如之何?有一個平素很少來往的世交沈石君來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幾歲,也曾跟談老先生讀過書,開筆成篇以后,到蘇州進了書院。書院改成學堂,革命、“光復”……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邊做事。他有志辦教育,在省里當督學,他勸高北溟去讀兩年簡易師范,取得一個資格,教書。讀師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師范生被人稱為“師范花子”,但這在高北溟這里是一條可行的路。簡師只有兩年,一晃也就過去了。簡師畢業,高先生在“五小”任教。高先生教書是認真的,講課、改作文,鄭重其事,一絲不茍。同事起初對他很敬重,漸漸地在背后議論起來,說這個人的脾氣很方。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茍言笑,不愛閑談,不喜交際。他按時到校,到教務處和大家略點一點頭,拿了粉筆、點名冊就上教室。下了課就走。有時當中一節沒有課,就坐在教務處看書。高先生家的春聯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換。都是述懷抱、舒憤懣的詞句,全城少見。這年是辛未年,板門上貼的春聯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辛夸高嶺桂未徙北溟鵬也許這是一個好兆頭,未徙者將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這縣里有一個初級中學,辦得不好。教育局局長下決心對這個學校進行改組。恰好沈石君在家閑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來掌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辭,禁不住不斷有人踵門勸說,也就答應了。他只提出一個條件:所有教員,由他決定。教育局局長沉吟了一會兒,說:可以。國文教員,他聘了高北溟。許多人都感到意外。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談了一些他對教學的想法,沈石君認為很有道理。高先生要求教書教人,要了解學生,知己知彼。不管學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為瞎教;學生已經懂得的,再來教他,是白費;暫時不能接受的,勉強教他,是徒勞。他要看著、守著他的學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進步,一年有一年的進步。如同注水入瓶,隨時知其深淺。他說當初談老先生就是這樣教他的。他要求在部定課本之外,自選教材。他說教的是書,教書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讀,真懂,我所喜愛的文章,我自己為之感動過的,我才講得好。”他非常重視作文。他說學國文最終的目的,是把文章寫通。他說,作文要如駛船,撐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驢轉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轉。在縣立初中讀了三年的學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識豐富,他們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學時,國文分數都比較高,是高先生給他們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欣賞文學,為人正直仁愛。教室里響起了高唱校歌的聲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詞。玻璃一樣脆亮的童聲高唱著。瓦片和樹葉都在唱。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對面的一條巷子里。高先生用歷年的積蓄,買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雖也舊了,但間架磚木都還結實。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階,草色入簾,很是幽靜。(摘編自《汪曾祺全集》)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開篇采用人物傳記的寫法,介紹小說的主要人物,簡潔明了。并引用談先生的評論,表達了作者對這一人物的情感態度。B.多處運用比喻手法,“如同注水入瓶”將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比作注水入瓶,取喻自然貼切、生動形象。C.沈石君對高鵬的人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先勸說他去讀師范,后聘他做國文教員,正是有沈石君的引導,才讓他避免了同徐呆子一樣的結局。D.小說以景作結,最后一段描寫了高先生的小小四合院之景,營造了幽靜的意境,更襯托出人物淡雅的情致,引人深思,余味無窮。7.關于文中刻畫徐呆子這個人作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展現當時的社會風貌,揭示人物活動的社會環境。徐呆子是科舉時代求取功名的代表,科舉廢止,許多像徐呆子一樣求取功名的人或瘋或死,這就是高鵬生活的時代背景。B.襯托高鵬的心理。高鵬聽到門外徐呆子的哭聲,“恍恍惚惚覺得,哭的是他自己”,這也表現了高鵬在科舉廢止而斷了前程時,對未來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C.與高鵬形成對比,突出了高鵬的形象。科舉廢止,徐呆子失去上進的路,就此瘋了死了,而高鵬不懼“被人看不起”,報考師范,做了小學教師,兩相對照,更突出了高鵬的理性選擇。D.揭示小說的主題。徐呆子的故事,真實地寫出了求取功名是當時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出路斷了,很多讀書人就沒了生路,或瘋或死,從而批判了當時社會對讀書人的摧殘。8.作者在小說中運用了多種手法來刻畫高鵬,使這一人物形象鮮明而豐滿。請結合文本概括這一人物的形象特點。(6分)9.詩化小說是法國象征主義運動的一個產物,這一類小說具有散文和詩的某些特征。請結合本文分析詩化小說的特點。(6分)6.(3分)答案C【解析】C項“才讓他避免了同徐呆子一樣的結局”分析不當。高北溟和徐呆子性格不同,面對人生困境的處理方式也不同,廢科舉后,高先生采取了開設私塾、掛牌行醫看眼科等行動來應對困境。所以高先生不會有和徐呆子一樣的結局。7.(3分)答案D【解析】D項“有一姓徐的呆子……死在街上了”,徐呆子的死可憐又可鄙,通過對徐呆子的丑態和死的描繪,有力地批判了迂腐僵化的思維,突出了與時俱進的主題。8.(6分)①富有文才。②知恩圖報。③善于變通。④做事認真。⑤為人正直。=6\*GB3⑥胸懷抱負。【解析】從“有人求談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壽序挽聯,談先生都推給了高先生”可見談先生非常認可他的文才。從“談先生壽終,高北溟緦麻服孝,盡禮致哀,寫了一篇長長的祭文,泣讀之后,憂心如焚”可見他感激談先生對他的幫助,是個知恩圖報之人。從廢科舉功名路斷后他“開設私塾”“掛牌行醫看眼科”,后又讀被人看不起師范,“但這在高北溟這里是一條可行的路”,可見他面對困境,善于變通。從“高先生教書是認真的,講課、改作文,鄭重其事,一絲不茍”可見他做事認真。從“同事起初對他很敬重,漸漸地在背后議論起來,說這個人的脾氣很方”可見他為人正直。從“高先生家的春聯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換。都是述懷抱、舒憤懣的詞句”可見他胸懷抱負。(評分標準:每點1分,意思相近即可)9.(6分)①情節淡化。小說沒有強烈的矛盾沖突和驚心動魄的場面,描寫生動細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給讀者以強烈的情感震動。②文辭高雅,如“長歌當哭,其聲冤苦”“泣讀之后,憂心如焚”。詩一樣的語言,頗具抒情性,便于表現知識分子的生活。③小說敘事簡潔,節奏舒緩。全文圍繞高鵬這一主要人物來選材,但敘述過程都很簡潔,往往幾句話就完成敘述,轉換到下一件事情的敘述上了。④景物描寫優美,富有詩情畫意,如最后對四合院的描寫,襯托人物的品性。(評分標準:每點2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浙江省杭州市精誠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語文試題(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哈拉哈河(節選)李青松向西向西向西。偏北偏北偏北。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哈拉哈河。哈拉哈,不是哈哈哈。哈拉哈——蒙古語,屏障之意。哈拉哈河的河水堅韌、寡言、無畏,能清除一切阻塞它的東西。即便是巖石,即便是倒木,即便是泥沙。在阿爾山林區,哈拉哈河有兩條,地上一條,地下一條。地上的是我們能夠看得見的,清澈平緩,魚翔淺底。地下的,是我們看不見卻能感覺到的,神秘莫測,沉默不語。它布局巧妙,層次分明。那些蓄水的湖泊,比如達爾濱湖、杜鵑湖、仙鶴湖、鹿鳴湖、天池、烏蘇浪子湖也是哈拉哈河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久旱不涸,久雨不溢。地上河的河水突然上漲和下降,都是地下河的暗勁兒呈現的異象。河對岸的森林一望無際,森林固定著兩岸的山體。阻止任性的溝壑隨意改變方向,防止淺根的植被剝離山體。森林也在不斷地修復殘破的地表,縫綴撕裂的生態,拼接斷折的筋骨。森林里充滿生命的律動。松鼠是森林里的精靈。它那漂亮的尾巴飄飄然,輕巧靈活,光亮閃閃,嫵媚動人。它腳爪尖細,行動迅疾,身影轉瞬即逝。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從一根倒木到另一根倒木,從一個樹洞到另一個樹洞。它一刻也停不下來,挖著,啃著,咬著,嚼著,總是在折騰。它是快樂幸福的。松鼠本性懼水,但哈拉哈河兩岸的松鼠泅水本領超強。從此岸到彼岸,抑或從彼岸到此岸,松鼠就抱著一塊樺樹皮跳進河里,用尾巴當槳,左右!左右!左右!頃刻間就劃到對岸。有風的日子,它就御風而渡。尾巴直立水面上,分明就是風帆呀,挺著挺著挺著,一擺一擺一擺,甚是有趣。哪里河段寬,哪里河段窄,哪里河段水流急,哪里河段水流緩,松鼠清清楚楚。三九嚴寒,滴水成冰,北方的河流皆封凍了。而哈拉哈河的阿爾山河段,不但不結冰,河面上還浮生著騰騰的熱氣。很多野豬、狍子跑來取暖。這一段不凍河長四十里。因了這條河,阿爾山的冬天則是另一番景象了。突然,一聲炮響炸碎了哈拉哈河的幻境。1939年5月至9月間,在哈拉哈河畔諾門罕曾經發生了一場慘烈的戰爭,也稱“諾門罕戰役”。在七平方公里的戰場上,蘇聯軍隊與日本軍隊的近千輛坦克和裝甲車相互廝殺,炮聲隆隆,火光沖天,煙塵彌漫。蘇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改變了當時的世界局勢。而其慘烈程度超出我們的想象。兇猛的炮聲一停,河面上漂浮的,除了人的尸體,盡是魚,有哲羅魚、鯉魚、鰱魚、華子魚等。戰爭摧毀了人性,也摧毀了河流里的生命。治愈創傷的唯有時間。治愈了自然,也就恢復了自然。1949年冬天,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剛剛解放,國家急需木材進行經濟建設,阿爾山林務分局成立。一聲令下:開發林區。采伐隊開進蘇呼河施業區,以溝為作業點建立了采伐鋪。據當時伐木人鄧林生回憶,每個采伐鋪有一名隊長,一名記賬員,一名檢尺員,數十名采伐工。伐木工具是快馬子鋸,伐木作業時兩人對坐拉,嚓——!嚓——!嚓——!嚓——!鋸末子從鋸口吐出來,彌漫著木脂的香味。隨著一聲:“順山倒啦——!”轟的一聲巨響,大樹就躺在了地上。鋸掉梢頭,鋸掉枝權,鋸掉疤痢節子,就是通直可用的木材了。河岸上選平坦的場地,作為楞場,把造好的木材,集中到這里歸楞,準備流送,通過蘇呼河進入哈拉哈河流,送到阿爾山林務分局伊爾施貯木場。再經過檢尺、打碼、編號、造冊,這些木材就成了國家計劃供應的物資了。在伊爾施經統一調配,裝上汽車和火車運往全國各地。有數據記載,阿爾山林務分局新中國成立初期流送木材產量是——1950年,28130立方米;1951年,2900立方米;1952年,30810立方米;1953年,3100立方米。“在森林里,最可靠的東西只有斧子和鋸。”——這是早年間,阿爾山林區流傳的一句話。然而,經過半個世紀的砍伐之后,斧子和鋸也靠不住了。光榮消歇。哈拉哈河沉默不語。也許,沉默也是一種憂傷。若干年前,阿爾山林區就告別了伐木時代,進入了全面禁伐時期。伐木人變成了種樹人和護林人。哈拉哈河似乎有話要說。然而,它沒有說。黎明睜開了眼睛。在無奈和困惑中,林區人開始認真而理智地審視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森林了。不應把森林看成是木材制造廠,而應視為土地、植物和動物的融合,是持久的生命共同體。它是河流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源泉。人類在反思自身與森林的關系中,不斷調整著自身對森林的認識和行為。春去春又來。正是憑借美的力量,靈魂得以存活,并且生生不息。林區大禁伐后,寂靜取代了喧囂。而那些能量積蓄已久的根,在哈拉哈河的滋潤下睜開新綠的眼睛,并用力拱出地面,占據著一方屬于自己的空間。哈拉哈河上起霧了。漸漸地,霧吞噬了森林。然而,終究還是森林吞噬了霧。哈拉哈河向西奔流。向西向西向西。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比起自然來,人類的風風雨雨、功過是非,不過是哈拉哈河里的幾朵浪花而已。也許,文明是可以取代的,然而,自然是永遠不可征服的。哈拉哈河,向西向西向西,在阿爾山林區三角山北部流出國境,進入蒙古國,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流入貝爾湖,歇口氣,穩穩神,流出,繼續向北,最后經烏爾遜河,匯入達賚湖。至此,才算畫上了句號。這是一條多么有歸屬意識的河呀——流出去,是為了流回來。是的,它居然義無反顧地流回來了。有多少河,滾滾滔滔,一去不返啊!哈拉哈河,承載著時間和傳奇,奔流不息。(發表于《人民文學》2020年第5期,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對松鼠的描寫具體生動,寫出了松鼠的輕巧靈活,體現了“森林里的精靈”的特點,同時也是“森林里充滿生命的律動”的代表。B.哈拉哈河能做到“久旱不涸,久雨不溢”,一則因為有地上地下兩條河,二則因為分布有眾多蓄水湖泊。C.“七平方公里的戰場”寫戰場之小,“近千輛坦克和裝甲車相互廝殺”寫戰爭之激烈,表達了本文反戰的思想主題。D.文中寫伐木作業的語段,拉鋸、流送、檢尺、打碼、編號、造冊,寫出了伐木過程的井然有序。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按時間順序寫“諾門罕戰役”和“林區伐木”,既是寫哈拉哈河的人類活動史,其實也是寫這條河流的生態變化史。B.文中多處使用數字,如“四十里”“近千輛”“一名”“數十名”“28130立方米”等,都給讀者帶來震撼的效果。C.“一聲令下:開發林區”獨立成段,既表明當時國家建設對木材的急需程度,也暗示林區生態將遭到破壞。D.文章開頭和結尾用到幾個完全相同的句子,既寫出了哈拉哈河的流向特點,也使文章結構具有前后照應之美。8.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畫橫線句子的深層意蘊。9.有評論家讀了本文,說感受到“一次現象級的語言魅力的沖擊”,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語言之美的。【答案】6.C7.B8.①“霧吞噬了森林”象征人類行為對森林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
②“然而,終究還是森林吞噬了霧”指禁伐后,森林最終會慢慢恢復,自然有自我修復的本領,人類只能對自然造成短暫的影響,自然是永遠不可征服的。9.①用詞上,“向西向西向西。偏北偏北偏北。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或者“挺著挺著挺著,一擺一擺一擺”),反復和疊字交替運用,加深句勢的張力,使語言產生動態的美感,也寫出哈拉哈河特殊流向(或者松鼠靈動的形象)。
②句式上,多用短句,句式活潑靈動,簡潔明快,節奏感較強。
③手法上,大量擬人的運用,如“哈拉哈河的河水堅韌、寡言、無畏”“哈拉哈河沉默不語”“流入貝爾湖,歇口氣,穩穩神,流出”“它居然義無反顧地流回來了,生動寫出了哈拉哈河面對各種打擊時堅忍的特點,寫出了它在流動中的從容與堅持。
④風格上,口語化的特點,如“哪里河段寬,哪里河段窄……”,“哈拉哈河依然在流,哈拉哈河依然是哈拉哈河,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似與人拉家常的口語,注重文字的質樸明快,營造出親切活潑的氛圍。(或者擬聲詞的使用,如“嚓!嚓!嚓!嚓!”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鋸木頭的聲響,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表達了本文反戰的思想主題”錯誤,依據“森林也在不斷地修復殘破的地表,縫綴撕裂的生態,拼接斷折的筋骨。森林里充滿生命的律動”“人類在反思自身與森林的關系中,不斷調整著自身對森林的認識和行為”“比起自然來,人類的風風雨雨、功過是非,不過是哈拉哈河里的幾朵浪花而已。也許,文明是可以取代的,然而,自然是永遠不可征服的”等可知本文的思想主題不在于對戰爭的認識,而是關注自然界包括人類在內的生態之間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平穩關系。故選C。【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都給讀者帶來震撼的效果”錯誤,其中“一名”“數十名”并不具備這一效果。故選B。【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①依據“一聲令下:開發林區。……數十名采伐工”“伐木工具是快馬子鋸,伐木作業時兩人對坐拉,嚓——!嚓——!嚓——!嚓——!鋸末子從鋸口吐出來,彌漫著木脂的香味”“哈拉哈河沉默不語。也許,沉默也是一種憂傷”等可知“霧吞噬了森林”象征人類的大量砍伐行為對森林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②依據“阿爾山林區就告別了伐木時代,進入了全面禁伐時期。伐木人變成了種樹人和護林人”“不應把森林看成是木材制造廠,而應視為土地、植物和動物的融合,是持久的生命共同體。它是河流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源泉。……而那些能量積蓄已久的根,在哈拉哈河的滋潤下睜開新綠的眼睛,并用力拱出地面,占據著一方屬于自己的空間”等可知“然而,終究還是森林吞噬了霧”指禁伐后,森林最終會慢慢恢復,自然有自我修復的本領,人類只能對自然造成短暫的影響,自然是永遠不可征服的。【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品味文本語言藝術藝術的能力。①用詞上,哈拉哈河“向西向西向西。偏北偏北偏北。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突出了哈拉哈河的特征,也寫出哈拉哈河特殊流向;松鼠“左右!左右!左右!”“挺著挺著挺著,一擺一擺一擺”,突出了松鼠的特征,表現靈動的形象。這些反復和疊字交替運用,突出哈拉哈河和松鼠的特征,起到強調作用,加深句勢的張力,使語言產生動態的美感。②句式上,依據“久旱不涸,久雨不溢”“它那漂亮的尾巴飄飄然,輕巧靈活,光亮閃閃,嫵媚動人”“挖著,啃著,咬著,嚼著,總是在折騰”“每個采伐鋪有一名隊長,一名記賬員,一名檢尺員,數十名采伐工”“進入蒙古國,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流入貝爾湖,歇口氣,穩穩神,流出,繼續向北,最后經烏爾遜河,匯入達賚湖”等可知文章多用短句,句式活潑靈動,簡潔明快,節奏感較強。③手法上,依據“哈拉哈河的河水堅韌、寡言、無畏”“哈拉哈河沉默不語”“哈拉哈河似乎有話要說。然而,它沒有說”“流入貝爾湖,歇口氣,穩穩神,流出”“它居然義無反顧地流回來了”,大量運用擬人的手法,將哈拉哈河比做人,運用“堅韌、寡言、無畏”“沉默不語”“有話要說”“歇口氣,穩穩神”“義無反顧”等詞生動寫出了哈拉哈河面對各種打擊時堅忍的特點,寫出了它在流動中的從容與堅持。④風格上,依據“哪里河段寬,哪里河段窄,哪里河段水流急,哪里河段水流緩,松鼠清清楚楚”,“哈拉哈河依然在流,哈拉哈河依然是哈拉哈河,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歇口氣,穩穩神”等可知文章運用了似與人拉家常的口語,注重文字的質樸明快,營造出親切活潑的氛圍。依據“嚓——!嚓——!嚓——!嚓——!”可知文章擬聲詞的使用,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鋸木頭的聲響,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浙江省杭州市四校聯考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語文試題(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大地之燈歐陽杏蓬①①日出的時候,地里的莊稼漢們已經汗濕鬢角,頭發短的,腦頂子上已經閃出了微薄亮光,背上的衣服也濕了一片,貼在后背上。東干腳的農民,不喜歡戴草帽。尤其是男人,不僅不戴草帽,汗巾也不會備一塊。汗潤濕了衣裳,牽扯了行動,索性脫了衣服,光著上身,什么蚊蟲塵土,隨便。女人講究些,年紀大點,戴一頂黑頂黃邊的棕絲斗笠,在高粱地里、玉米地里、紅薯地里,忘乎所以地揮動雙手。年紀輕點,頂一塊帶著綹子的綠花白汗巾,偶爾捋起垂在胸前的一角擦擦臉,臉上是細細密密的汗珠子。②日落的時候,太陽像卡在了西山的平頂上。蒼茫之中,一片通紅,要把山頂半邊天熔化。夕暮下的大地,染了一層淡黃的夕光。天上鱗狀的、片狀的、絮狀的、肉瘤狀的、不可名狀的云,像燒紅的鐵。云間的陽光像金光,道道射出來,還沒落下,在半空里就消逝殆盡,把天空的瓦藍襯托得更為深遠。夜幕蒼黃,人們在地頭收撿工具,不忘回頭看看村莊,機耕路上、阡陌上、村口曬谷坪上,見不著一個人影。莊稼地邊土坡下的田野,已經完全被山陰和暮色籠罩,綠色已經染了夜色,一潭死水般烏青。③太陽落山,最肆無忌憚的,是蚊子。在地里干活的人受了蚊蟲的侵擾,干不成活了,不甘地回頭看一眼莊稼地,才輕緩地往水田方向走去。④農民的算計,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⑤農民的時間,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⑥農民遵循著自然規律,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直到歸土前,還在想著一年的莊稼,還一門心思撲在作物上,還一門心思想著飯碗,沒有所謂的詩和遠方,心頭在乎的只是春播秋收和溫熱的一日三餐。⑦東干腳,是農民用了幾代人在南嶺山區扎下的一個楔子。⑧這個小盆地四圍都是山。北面的陽明山余脈像個“人”字,左邊一撇撇在了西邊,像一條蛇逶迤,也像牛背脊一樣平實,直接撇到了寧遠縣城北面的仁河,與南面九疑山的北向余脈相撞,撞出了縣城那塊谷地。東邊的山是“人”字的那一捺,也是陽明山的余脈,直接捺到了新田的武當山。捺到幾公里之外的朱家山,用一座不長寸草的巖峰做了總結之后,再往東就是適合杉木生長的黃土嶺。⑨東邊的東春水,西邊的西春水,隔著一片二十幾里的山地,泛著波光,向著南邊的陽明山余脈奔流。它們在流過這片大地之后,在南邊山尾名曰“五百畝”的地方相會,之后舍掉了春水之名,成了“仁河”,繼續向南匯入瀟水。兩河之間,村莊、水田、莊稼地、道路、阡陌交織,這片天地里的十數萬人口,靠山靠水,悄悄默默,生生不息。⑩山不巍峨,卻層層疊疊。河不滔滔,卻彎彎曲曲。山是那么堅硬,水是那么微弱。唯有這里的人,不屈不撓。煙火味道在天底下彌散開來,悲涼與溫潤交替,希望與四季糾纏。螻蟻一般的人前赴后繼,咬著牙關灑著心血,推著生活向前。?我是懼怕白天的。?白天的勞動無止無休。除了田里除草施肥耕種收割,地里也是刨挖不盡。偶爾抬起頭,看到的是莊稼,是山林,空氣含含糊糊得裹人,讓人有種莫名的窒息感。?黃昏也不得閑。踩著暮光回家,挑著豬草,或摟著柴草。回屋,雞鴨貓狗豬,都要伺候。點燈,在廚房、雜屋、豬圈一頓忙,鼎鍋的米飯熟了,燈也搬到堂屋中間的飯桌上,一家人看向燈時,一天的事情才算清了。?男人吃完飯,會在大門口的石墩子上歇歇腳,默默然卷上一根煙,對著月亮消遣。愛喝酒的大伯父,把小酒桌搬到門口的空地上,省了燈油,趁著月光,一個人自斟自酌,一個人嘆息,一個人咂摸。其他喜歡飯后閑聊的人,有的洗澡了才趕往曬谷坪,有的還輪不上洗澡,摸上一條澡帕,一邊走一邊揮著趕蚊子,趕向曬谷坪,來“打話平伙”(聊天)。?月光里的曬谷坪鋪滿月輝,柔柔的,像極了一個水波平靜的池塘。人湊在曬谷坪邊緣,或坐著、或蹲著,或站著,像極了蛙或鴨。閑話之后,人人皆自還家,田里的各種蛙鳴蟲叫嘰嘰呱呱哇哇混在一起,像洶涌春潮般覆蓋過來。?門外遍地月光。放眼望去,大地像個無邊的湖面。四邊的山嶺,像碼頭,堆滿了蓋了篷布的貨物。那些模模糊糊的村子,大大小小,像泊在湖邊一動不動的船。田野中間的苦楝樹,像水文標志桿。村前的石板路,像鐵甲,閃著清冷的光。草叢里,蟈蟈、土狗子已經一聲響一聲斷,要打烊了。稻田里,田埂上,青蛙偶然會叫一聲,像往湖里投下了一顆石子,響了一聲,沒有回應,也偃旗息鼓了。?龍溪河從柳林里出來,過了橋底,在橋前的灘頭鋪了一灘閃閃的銀光,嘩嘩地,奔向春水,瀟湘。河水的浪花像白楊樹在風里翻動著銀葉子。?附近的莊稼地鬼影瞳瞳,我屋子里的那盞油燈,像鬼央眼的星星一樣微弱幽遠。?我像一只孤獨的蟲,瓢蟲、椿牛,或者其它什么蟲,反正,我覺得自己不是泥土里的蟲,蚯蚓、土狗子之類。我不喜歡黑暗。我喜歡這無邊寂靜,喜歡這浩渺月色,我喜歡星月滿天——然而,今夜只有一枚橢圓的月亮。?正在我意興闌珊時,在遙遠的西南大山下的春水邊上,有一盞燈,像星星落在地上。西春水在大水田邊上帶起一番綠意,龍一樣向南進發。?月已向西。在茫然和模糊的夜里,居然還有一盞燈,像一瓣桃花一樣神秘,像一個彈孔一樣隱藏著故事,像一個故事一樣埋伏著傳奇……?但它和我一樣寂寞。?春水邊上的那盞燈并不能給我溫暖和希望,我身后的那盞燈亦不能照亮我前行的路。在這片天地,在最含混不清的時候,總會有一盞燈,不是指明方向,只是給人一點亮光,不至于絕望。就像我們無休止的勞動,談不上豐功偉業,但一定有創造。為一日三餐,為心有所系,為一生平安,我們愿意日復一日,不怨勞累,不怕麻煩,如一根燈芯插在大地之上。(有刪改)【注】①歐陽杏蓬:湖南人,現居廣州。文中“東干腳”是作者的故鄉。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寫東干腳人過著規律而望不到頭的生活,這是漂泊多年、與鄉土漸行漸遠的作者對過去的回望和檢閱。B.文章寫東干腳農民的日常生活,勞作是辛苦的,時間都花在田地里,透露出一種濃濃的窒息感和絕望感。C.作者筆下的鄉土不只是地理意義上的山川,更是無休止的勞動所創造出的天地,是“大地之燈”的隱喻。D.全文語言質樸生動,句式參差錯落,有寫實與詩化的和諧交融,實現了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7.以下對“月光下的東干腳”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日沒月升,自卷煙的煙味,自斟自酌的身影,使月光下的東干腳自有一番微醺的生活味道。B.作者運用比喻,寫出了月光下曬谷坪平靜,襯托出田里的各種蛙鳴蟲叫嘰嘰呱呱哇哇混在一起的生機。C.月光下的大地無邊寂靜,作者筆下的萬物姿態形象又富有趣味,萌動著生命,釋放著力量。D.月光遍地,東干腳結束了一天的艱苦、勞累,春水邊上的燈亮著,寂寞卻又含著一股堅韌。8.本文的描寫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分析。9.馮至在《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中說:“我踏著那村里的人們也踏過的土地,覺得彼此相隔雖然將近一個世紀,但在生命的深處,卻和他們有著意味不盡的關聯。”請分析本文中作者和故鄉之間的“意味不盡的關聯”。【答案】6.B7.B8.①日出勞作場景具有畫面感。運用外貌、動作和細節描寫,寫出日出時農民勞作的火熱場景,表現農民的辛勤耕耘。②日落而息場景具有畫面感。運用動作描寫、小場景疊加等,真實再現了結束農事后東干腳農民簡單又充實的生活。③自然風景描寫具有畫面感。如第2段,運用視覺描寫、比喻修辭、色彩點綴等,生動地描繪出日落時暮色下天空大地的多姿多彩;又如第8-10段,運用空間轉換、比喻、擬人的修辭,準確地呈現出東干腳的山水姿態;再如第15-17段,運用堆疊的比喻、動靜結合等,將月色下的事物一一生動呈現,暈染出月色下大地的靜謐等。9.①作者與故鄉的景的關聯。堅硬的山、微弱的水、遍地的月光等自然風景,是作者回憶中東干腳的生活背景和底色。②作者與故鄉的物的關聯。故鄉的“燈”映照著東干腳的生活,也是作者成長的見證,是作者對過去生活的追憶。③作者與故鄉的人的關聯。故鄉的農民勤勞不息,不屈不撓,寄寓了作者對勞動創造的贊美,對平凡生活的謳歌。④作者與故鄉的關聯。故鄉是作者旅居漂泊生活中的慰藉和力量來源,寄寓了作者內心深處對鄉土的緬懷和眷戀。【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賞析作品的藝術表現力的能力。B.“透露出一種濃濃的窒息感和絕望感”說法有誤。結合原文“農民遵循著自然規律,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直到歸土前,還在想著一年的莊稼,還一門心思撲在作物上,還一門心思想著飯碗,沒有所謂的詩和遠方,心頭在乎的只是春播秋收和溫熱的一日三餐”可知,這里的農民有的是滿足感,而非絕望感。故選B。【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作品的藝術技巧的能力。B.“襯托出田里的各種蛙鳴蟲叫嘰嘰呱呱哇哇混在一起的生機”說法有誤。“月光下曬谷坪的平靜”與“田里的各種蛙鳴蟲叫嘰嘰呱呱哇哇混在一起的生機”兩者之間并無襯托關系。故選B。【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作品的描寫手法的能力。原文第一段描述的是日出后鄉村農人的勞作場景,其中“地里的莊稼漢們已經汗濕鬢角,頭發短的,腦頂子上已經閃出了微薄亮光,背上的衣服也濕了一片,貼在后背上”“女人講究些,年紀大點,戴一頂黑頂黃邊的棕絲斗笠”是對莊稼漢和女人們的外貌描寫。“汗潤濕了衣裳,牽扯了行動,索性脫了衣服,光著上身,什么蚊蟲塵土,隨便”“忘乎所以地揮動雙手”“頂一塊帶著綹子的綠花白汗巾,偶爾捋起垂在胸前的一角擦擦臉”則是對他們的行動描寫。除此之外,該段還有“臉上是細細密密的汗珠子”等細節描寫,充分展現了寫出日出時農民勞作的火熱場景,表現農民的辛勤耕耘。原文第二段中,“夜幕蒼黃,人們在地頭收撿工具,不忘回頭看看村莊,機耕路上、阡陌上、村口曬谷坪上,見不著一個人影”“在地里干活的人受了蚊蟲的侵擾,干不成活了,不甘地回頭看一眼莊稼地,才輕緩地往水田方向走去”是對莊稼人們休息時的動作描寫。而“日落的時候,太陽像卡在了西山的平頂上……在半空里就消逝殆盡,把天空的瓦藍襯托得更為深遠”這部分,則是對日落這一獨特場景的具體描寫。這些描寫,真實再現了結束農事后東干腳農民簡單又充實的生活。此外,文中還充滿大量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如第2段中,“不可名狀的云,像燒紅的鐵”“一潭死水般烏青”的比喻修辭,“蒼茫之中,一片通紅,要把山頂半邊天熔化。夕暮下的大地,染了一層淡黃的夕光”“綠色已經染了夜色”的色彩點綴等所展現的出的日落時暮色下天空大地的多姿多彩;第8-10段中,“北面的陽明山余脈……”“直接撇到了寧遠縣城北面的仁河,與南面九疑山的北向余脈相撞,撞出了縣城那塊谷地”等的空間轉換,“像一條蛇逶迤,也像牛背脊一樣平實”“螻蟻一般的人前赴后繼”的比喻,“左邊一撇撇在了西邊”“撞出了縣城那塊谷地”的擬人所呈現出的東干腳的山水姿態;第15-17段中,“像極了一個水波平靜的池塘”“像極了蛙或鴨”“像洶涌春潮般覆蓋過來”“像碼頭,堆滿了蓋了篷布的貨物”等的一系列比喻堆疊,“月光里的曬谷坪鋪滿月輝,柔柔的,像極了一個水波平靜的池塘”“田里的各種蛙鳴蟲叫嘰嘰呱呱哇哇混在一起,像洶涌春潮般覆蓋過來”的動靜結合,將月色下的事物一一生動呈現,暈染出月色下大地的靜謐等。【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進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文中,作者對故鄉的描寫,主要集中在兩個部分,一個是作者所見的景,一個是故鄉里的人。對于故鄉的景,根據“東邊的山是‘人’字的那一捺,也是陽明山的余脈,直接捺到了新田的武當山”“兩河之間,村莊、水田、莊稼地、道路、阡陌交織”“山不巍峨,卻層層疊疊。河不滔滔,卻彎彎曲曲。山是那么堅硬,水是那么微弱”可知,作者文中所描繪的堅硬的山、微弱的水、遍地的月光等自然風景,其實都是作者回憶中東干腳的生活背景和底色,是這片土地上千百年不變的獨特風景。根據原文“點燈,在廚房、雜屋、豬圈一頓忙,鼎鍋的米飯熟了,燈也搬到堂屋中間的飯桌上,一家人看向燈時,一天的事情才算清了”“春水邊上的那盞燈并不能給我溫暖和希望,我身后的那盞燈亦不能照亮我前行的路。在這片天地,在最含混不清的時候,總會有一盞燈,不是指明方向,只是給人一點亮光,不至于絕望”可以看出,在作者的成長歷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物——“燈”,映照著東干腳的生活,也是作者成長的見證,是作者對過去生活的追憶。作者一開頭便集中筆墨描寫日出日落時分家鄉人們的勞動休息生活。而根據原文“這片天地里的十數萬人口,靠山靠水,悄悄默默,生生不息”“唯有這里的人,不屈不撓。煙火味道在天底下彌散開來,悲涼與溫潤交替,希望與四季糾纏。螻蟻一般的人前赴后繼,咬著牙關灑著心血,推著生活向前”可知,千百年來,故鄉的人們一直都是這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這里,故鄉的農民勤勞不息,不屈不撓,寄寓了作者對勞動創造的贊美,對平凡生活的謳歌。根據文章結尾“就像我們無休止的勞動,談不上豐功偉業,但一定有創造。為一日三餐,為心有所系,為一生平安,我們愿意日復一日,不怨勞累,不怕麻煩,如一根燈芯插在大地之上”可以看出,在作者眼中,故鄉還是作者旅居漂泊生活中的慰藉和力量來源,寄寓了作者內心深處對鄉土的緬懷和眷戀。浙江省江山市江山中學2023學年第一學期高二年級10月階段性檢測語文試題浙江省金華市義烏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質量檢測語文試卷(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3小題,15分)抱
孫老舍難怪王老太太盼孫子呀;不為抱孫子,娶兒媳婦干嗎?也不能怪兒媳婦成天著急;本來嘛,不是不努力生養呀,可是生下來不活,或是不活著生下來,有什么法兒呢!就拿頭一胎說吧:自從一有孕,王老太太就禁止兒媳婦有任何操作,夜里睡覺都不許翻身。哪里知道,到了五個多月,兒媳婦大概是因為多眨巴了兩次眼睛,小產了!還是個男胎。哼,他竟自死了。命該如此!現在,王少奶奶又有了喜,肚子大得驚人,看著頗象軋馬路的石碾。看著這個肚子,王老太太心里仿佛長出兩只小手,成天抓弄得自己怪要發笑的。王老太太可不只是禱告燒香呀,兒媳要吃活人腦子,老太太也不駁回。半夜三更還給兒媳婦送肘子湯,雞絲掛面……兒媳婦呢也真作臉,點心就能吃二斤翻毛月餅:吃得順著枕頭往下流油,被窩的深處能掃出一大碗什錦來。孕婦不多吃怎么生胖小子呢?婆婆、兒媳、娘家媽對于此點都完全同意。婆婆這樣,娘家媽也不能落后啊。她是七趟八趟來“催生”,每次至少帶來八個食盒。娘家媽帶來的東西越多,婆婆越覺得這是有意羞辱人;婆婆越加緊張羅吃食,娘家媽越覺得女兒的嘴虧。這樣一競爭,少奶奶可得其所哉,連嘴犄角都吃爛了。收生婆已經守了七天七夜,壓根兒生不下來。偏方兒,丸藥,子孫娘娘的香灰,吃多了;全不靈驗。到第八天頭上,少奶奶疼得滿地打滾。王老太太急得給子孫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媽把天仙庵的尼姑接來念催生咒;還是不中用。收生婆施展了絕技,卻一無成績。有人說,少奶奶得上醫院。王老太不同意。洋鬼子,二毛子,懂什么;王家要“養”下來的孫子,不要“掏“出來的。娘家媽也發了言,催生咒還沒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又耗了一點鐘,少奶奶直翻白眼。王老太太眼中含著老淚,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媳婦死了,再一個;孩子更要緊。她翻白眼呀,正好一狠心把孩子拉出來。告訴了收生婆,拉!娘家媽可不干了呢,孫子算老幾,女兒是女兒。上醫院吧。一到醫院,王老太太就炸了煙。還得掛號?生孩子又不是買官米,給錢就結了,掛哪門子號,你當我的孫子是封信呢!咳,為孫子,忍了。醫生來了。一見面,王老太太就炸了煙,男大夫!男醫生當收生婆?我的兒媳婦不能叫男子漢給接生。這一陣還沒炸完,又出來兩個大漢,抬起兒媳婦就往床上放。老太太連耳朵都哆嗦開了!這是要造反呀,人家一個年青青的孕婦,怎么一群大漢來動手腳的?“放下,你們這兒有懂人事的沒有?要是有的話,叫幾個女的來,不然,我們走!”恰巧遇上個頂和氣的醫生,他發了話:“放下,叫她們走吧!”王老太太咽了口涼氣,咽下去砸得心中怪熱的,要不是為孫子,至少得打大夫幾個最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岑溪市2023-2024學年中考沖刺卷數學試題含解析
- 供應商合同管理培訓
- 牙齦增生的健康宣教
- 2025年上海市農產品訂單收購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員工無理由終止合同 企業應如何應對
- 急性紅白血病的健康宣教
- 2025簡化版短期餐飲雇傭合同模板
- 防腐底漆的基本組成
- 2025自行買賣公寓定金合同
- 2025年揭陽貨運從業資格證考試
- 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
- 周日值班制度
- 湖南水泥倉施工方案
- 肺栓塞的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
- 老人預防電信詐騙
- 2024年11月-礦山隱蔽致災因素普查
- 【2025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含反思】
- 《經濟學原理》課件
- 第16課《有為有不為 》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2025年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技能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節奏與旋律》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