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文獻的發現與研究_第1頁
元曲文獻的發現與研究_第2頁
元曲文獻的發現與研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元曲文獻的發現與研究

20世紀的元代文學研究是對元代文學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元曲是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顯學。元曲文獻陸續復現于世,又是學科人才輩出、成果卓著的推動因素。《孤本元明雜劇》、《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錄鬼簿》(天一閣藍格抄本)、《筆花集》、《小山樂府》……這一系列珍本秘籍的發現,以及大型文獻集成《古本戲曲叢刊》等的影印出版,是《宋元戲曲考》、《元曲家考略》、《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元代文學史》等著作的催生劑。隋樹林《全元散曲》是第一部元人作品的全集,而《元曲選外編》則接續了明人臧懋循的工作,體現出從《元曲選》流行以來對元雜劇劇本的搜集整理的進展。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王國維、吳梅、鄭振鐸、孫楷第、任訥、盧前……元曲研究的領軍人物們除了著作等身,還調整著學科前進的步幅。在很長的一個時期之內,元曲(散曲與雜劇)研究,幾乎就等于元代文學研究本身了。當然,元代文學并不止于元曲。經過幾個世紀割據之后,重新統一中國的元是中國文學史的“中古”與“近世”的分水嶺,它的一個特點是文學的四種主要體裁:詩歌、散文、小說、戲曲,齊聚于文壇。在元之前,中國文學的傳統體裁詩歌與散文,是文壇的主體;而新興的代言體的小說與戲曲,使元明清文學充滿活力。某一文體總集的編輯出版,總要推動這一文體的研究。就元代文學而言,依次出版了《全元散曲》(隋樹森,1965年),《全金元詞》(唐圭璋,1979年),《全元劇曲》(王季思主編,1990年),目前,李修生先生主編的《全元文》已經出了25冊,引起廣泛關注。在元代文學諸體裁之中,元詩與元文歷來被忽視,元詩的研究成果少,研究難度大。其實,詩文在整個古典范疇的文學之中一直是作者多,延續久,在社會生活中占有最大的份額。元代也并不例外。元詩文研究的相對滯后,對元曲研究有著深刻影響。孫楷第先生正是有感于此,在生前一直注意用元代詩文的資料填補元曲史的空白點,他的《元曲家考略》是打通元曲與元詩文的隔膜的成功的嘗試。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直到去世,40年間孫先生始終在以新的資料修訂充實著《元曲家考略》,從未擱筆。鄧紹基先生曾這樣概括元詩研究的狀況:“百年來元詩的研究積累太少,相對唐宋詩而言,‘盛’‘衰’之狀固然鮮明,即使較之明清詩歌研究,對元詩的論述,也顯冷落”(《元西域詩人群體研究》卷首《專家推薦意見書》一)。迄今為止,元詩研究的總體水平與清初編刊《元詩選》的時候相距并不甚遠。這一點,海峽兩岸大致相同。清康熙年間,顧嗣立傾個人畢生之力編刊了《元詩選》初集,二集,三集,并已經著手編輯《元詩選癸集》。目前我們見到的《元詩選癸集》最后成書于顧氏門下士席守樸之子席世臣。《元詩選》三集,總計選錄了339位元代詩人的19574首詩。《元詩選癸集》則收錄了2235位詩人的5058首詩。兩項相加,《元詩選》系統保存有約2250位詩人的近25000首詩。此前有人對今存元詩總數做過估計,一種說法是15000首以上;另一種是約40000首。這些估計都是建立在對《元詩選》的判斷上。實際上據我們統計,顧嗣立選元詩的比例大致是三比一。也就是說在300年前顧嗣立閱讀到的元詩有五六萬首之多。所以,顧嗣立是此前閱讀元詩文本最多的學者。然而通過近20年的對元詩文獻的調查研究,我們已經掌握的元詩在13萬首以上,這些詩分屬于3900位元代詩人。通過這個數字可以證實,元代對人們影響最廣泛的文學體裁仍然是詩歌,在元代,雖然新興的元曲(散曲、雜劇)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但如果忽略對元詩的研究,那么元代文學研究就很難說是全面的、深刻的。根據逐年對本年度古代文學論文的追蹤分析,可以證實元代文學的主要論題始終是元曲。元詩文論著數量遠遠少于元曲,而且往往停留在評述階段。現代學者注意到元詩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詩文證史”。20—21世紀之交,在古代文學研究、古代文學文獻學研究、元代文學研究等幾個角度上,元詩研究都成了同類課題中受到關注、能體現整體研究水平的惟一重大課題。這是因為元代文學僅有詩還沒有出版一代總集。然而,在歷朝斷代詩總集之中,上古魏晉南北朝詩,唐五代詩,宋詩,遼金詩,都已經有了可供學者利用的總集,其中個別朝代(比如金),已經至少出版了三種(郭元《全金詩》,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詩》,《全遼金詩》)。可以說,從問世以來學者們對《全唐詩》的修訂補充就沒有停止過,而這個工作無疑是唐詩研究始終人氣興旺,成果卓著的原因之一。《全宋詩》全部72冊出齊,是宋代文學研究界,以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文獻學的一件大事。它的出版,使宋詩與宋詞的研究必將同步前行。中國歷朝詩總集的編纂序列已經走到了元朝的“門前”。目前在縱橫兩條線上,集合部門就是元詩。元詩全編的完成,就等于打通了橫向(元代文學)、縱向(中國古代詩歌)的路徑的結合點與“瓶頸”,和《全元文》的編輯出版一樣,人們期待有元一代詩總集(元詩全編)早日問世。這一課題除了必將超越300年前的《元詩選》,代表20世紀以來元詩學的新的進展,反映出21世紀元代文學研究的路徑走向,也必將是元代文學研究的新的增長點。在一代之詩中,元詩的數量并不是最多的。然而,元詩的特點卻相當鮮明。元代有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最廣泛的詩壇,使用漢語寫作傳統格律詩的除了漢族之外,還有幾十個不同的民族,詩人的祖籍包容了大華夏的范疇,而且還遠及于歐亞大陸。歷來出家人寫詩的,僅僅限與釋道兩端,在元代詩壇除釋道詩人,還有伊斯蘭教(答失蠻)詩人,最有名的“答失蠻”就是薩都剌;基督教(也里可溫)詩人,影響廣泛的“也里可溫”有馬祖常、趙世延等等。所以,元代詩人的定位歷來是復雜繁難的事情。蒙古色目詩人群體出現在詩壇,使元詩別具特色,也使元詩的研究難度倍增。《全宋詩》收有9000位詩人的27萬首詩,《全宋詩1—72冊作者索引》的第一人“童童”,倒數第二人“燮元圃”卻都是一天也沒有在宋代生活過的元人。明人朱存理《珊瑚木難》據手跡錄入了元人“高昌五十四”的詩,“高昌”是籍貫,指元代的高昌回鶻王國的臣民,即今新疆吐魯番地區的維吾爾族。時隔數百年到清人編《元詩選癸集》,高昌地望已經頗為陌生,“五十四”也不大像一個人名,編者就為之頗犯躊躇,不知是從了。另外因為研究積累少,元詩文本本身也有不少難點有待解決,比較重要的有“詠物詩”的歸屬,“無名氏”詩的判斷,還有諸如明人編刊的三十幾種元人的詩集的偽書的甄別等等。這些難點長期困擾著元詩讀者,但很少有人將其作為一個問題,予以研究論證……——元詩研究應該有與時代進步相匹配的進展。元詩研究的深入將使元代文學研究更具有深度與廣泛性。這是確定無疑的。正因為如此,我們選擇了以“元詩文獻研究”為科研課題。這是一項長期的、繁難的“跨世紀工程”,將以“元詩全編”為最后成果。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編制出“元代詩人與元詩文獻題錄”,將數十種總集之中的元人之詩一一羅列于每一個詩人名下:對數百元詩別集(詩文別集)、近百種總集,作了分析著錄:實際測算出一系列的基本數據,特別是元代詩人數字與實際存詩的數字。下一步將是首次利用電腦編制出“元詩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對于元詩研究,進而對于元代文學研究、文學文獻學研究,都有意義。數據庫中的全部元詩在編定之前,除了校勘都將經過“抽重”處理,以保證具有學術質量。在以往20年間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作了元詩文獻調查,有了這個文獻的調查摸底,不但可以知道我們自己所處的研究位置,也為元詩畫出了“邊界”,填充了有“山川地貌”,有“城鎮人口”的學術地圖。通過這些前期工作,我們也得出了對元詩的基本看法:元代的立國時間短,地域廣大這一對矛盾,深刻影響了元詩的發展走向;宋元、金元交接之后廢除科舉,直接導致元詩空前繁榮;沒有系統的“文字獄”,使元代詩人頗少顧忌;所謂元代是傳統的詩文正處在消退時期的說法容待商榷;元代詩壇的興盛不讓兩宋;元朝有中國歷史上代表性最廣泛的詩壇,但并沒有明顯的如同唐宋的詩史分期,也沒有眾多的流派與聚訟紛紜的門戶之爭;在不足百年的元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