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科優勢病種腰痛病診療方案_第1頁
針灸科優勢病種腰痛病診療方案_第2頁
針灸科優勢病種腰痛病診療方案_第3頁
針灸科優勢病種腰痛病診療方案_第4頁
針灸科優勢病種腰痛病診療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附件1腰痛(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診療方案診斷中醫病名:腰痛BNS150西醫病名:腰椎間盤突出癥M51.202(一)疾病診斷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多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2.常發于青壯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4.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5.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踺反射減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減弱。6.X線攝片檢查: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變淺,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相應邊緣有骨贅增生。CT或MRI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劇烈,活動受限明顯,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痙攣。2.緩解期:腰腿疼痛緩解,活動好轉,但仍有痹痛,不耐勞。3.康復期:腰腿病癥狀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長時站立、行走。(三)證候診斷1.中醫辨證(1)血瘀氣滯證:近期腰部有外傷史,腰腿痛劇烈,痛有定處,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動艱難,痛處拒按,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沉澀或脈弦。(2)寒濕痹阻證:腰腿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痛有定處,雖靜臥亦不減或反而加重,日輕夜重,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舌質胖淡,苔白膩,脈弦緊、弦緩或沉緊。(3)濕熱痹阻證:腰重腿痛,痛處伴有熱感,或見肢節紅腫,口渴不欲飲,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4)肝腎虧虛證:腰腿痛纏綿日久,反復發作,乏力、不耐勞,勞則加重,臥則減輕;包括肝腎陰虛及肝腎陽虛證。陰虛證病見:心煩失眠,口苦咽干,舌紅少津,脈弦細而數。陽虛證病見:四肢不溫,形寒畏冷,筋脈拘攣,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等癥。2.經絡辨證(1)太陽經證:腰或臀、下肢沿足太陽經放射性疼痛。(2)少陽經證:臀、下肢沿足少陽經放射性疼痛。(3)太陽、少陽經合并證:腰或臀、下肢后側沿足太陽經放射性疼痛,小腿外側、踝部沿足少陽膽經放射性疼痛(此型為臨床常見的證型)。二、治療方案(一)針刺治療1.治則:主要根據經絡辨證,以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穴為主。(1)根據“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原則,在病變局部選擇穴位:如腰部疾患所致坐骨神經痛,可在腰部選擇壓痛點、相應節段的夾脊穴。(2)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規律,在經絡循行線上選擇有關穴位:如屬足太陽膀胱經病者,選秩邊、委中、承山、昆侖等;如屬足少陽經病者選環跳、風市、陽陵泉、足臨泣等。另外,也可根據經絡中同名經“同氣相求”學說,選擇手太陽經后溪、手少陽經外關等。2.配方:●推薦處方1 治法:通經止痛。主穴:大腸俞(⊥)、腰夾脊(⊥)(疏通腰部經絡氣血)環跳(⊥)、委中(⊥)(疏通足太陽經氣血)陽陵泉(⊥)、懸鐘(⊥)、丘墟(⊥)(疏通足少陽經氣血)操作:諸穴均用捻轉提插的瀉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陽、足少陽經向下放射感為度,不宜多次重復。腰夾脊穴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取穴的精準性,需仔細尋找相應的骨性標志,針刺時緊貼關節突內緣進針,有突破感即可,患者有向下肢放散的酸脹感時效果最好。●推薦處方2治法:通經活絡,散風止痛。主穴:腎俞(⊥或Δ或○)、氣海俞(⊥或Δ或○)腰夾脊3~5(⊥或Δ或○)、次髎(⊥)(疏通腰骶部氣血)環跳(⊥)(疏通足少陽經氣血)秩邊(⊥)(疏通足太陽經氣血)阿是穴(⊥)(疏通局部氣血)配穴:太陽經證配殷門(⊥)、委中(⊥)、承山(⊥);少陽經證配陽陵泉(⊥)、陽交(⊥)、絕骨(⊥)。按疼痛放射部位,選取上述處方4~6穴,病始起數日,經氣阻滯疼痛劇烈者,可選取上肢同名經穴后溪(⊥)、腕骨(⊥)、液門(⊥)、中渚(⊥)等穴。腰夾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以抵達椎間孔為佳。膀胱經第二側線腧穴針刺時需將針刺方向斜向督脈方向,針身與身體矢狀面呈約15°,用捻轉的瀉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陽、足少陽經向下放射感為度,不宜多次重復。操作:臀部秩邊、環跳穴深刺進針后,用提插法使針感向下肢傳導,但不宜多次重復,以免損傷神經。腰夾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以抵達椎間孔為佳。3.腹針及平衡針治療,根據急性期、緩解期、康復期辨證取穴。4.灸法:直接灸、艾條灸、溫針灸、雷火灸等。(二)手法治療1.松解手法包括點法、壓法、搖法、滾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彈撥法等放松肌肉類手法,適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復手法之前的準備手法。松解類手法要求:均勻、持久、有力、柔和、深透,要做到“柔中有剛、剛中有柔”。2.整復類手法包括俯臥拔伸法、斜扳腰椎法、牽引按壓法、腰椎旋扳法等適用于緩解期及康復期。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耐受性,以及醫師的治療體會可單項或者多項組合各類整復手法。急性期可根據醫師的經驗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慎重選擇整復類手法。(1)俯臥拔伸法術者一手按壓患者腰部,另一手托住患者兩腿或者單腿,使其下肢盡量后伸。兩手相對用力,有時可聽到一聲彈響。可做1~2次。(2)斜扳腰椎法患者健側側臥,患側在上,患側的下肢屈曲,健側下肢伸直。術者站立其面前,肘部彎曲,用一肘部前臂上端搭在患側肩前方向向外推動,另一肘部上臂下端搭在臀部向內扳動,調整患者肩部與臀部的位置,使患者腰椎逐漸旋轉,扭轉中心正好落在病變腰椎節段上。當將脊柱扭轉致彈性限制位時,術者可感受到抵抗,適時做一突發有控制的扳動,擴大扭轉幅度3°~5°,可聽到“咔嗒”聲響,一般表示復位成功。注意切不可使用暴力,扳動要“輕巧、短促、隨發隨收,關節彈響雖常標志手法復位成功,但不可追求彈響。(3)牽引按壓法患者俯臥,一助手于床頭抱住患者肩部,另一助手拉患者兩踝,對抗牽引數分鐘。術者用拇指或掌根按壓痛點部位。按壓時結合兩助手牽引力,增加按壓的力量。(4)腰椎旋轉扳法患者坐位,腰部放松。以右側為患側為例:助手固定患者左側下肢及骨盆,術者坐于右后側,左手拇指抵住需扳動的棘突右側方,右手從患者右側腋下穿過,向上從項后按壓住患者左側肩部,令患者主動緩慢彎腰至最大限度后,再向右側旋轉至一定限度時,術者左手拇指從右向左頂推棘突,右手扳肩右旋,而右肘同時上抬。上述三個動作同時協調進行,使腰部旋轉到最大幅度,常可感到左手拇指下棘突滑動感或聽到腰部發出“咔嗒”聲響。3.其他特色手法治療可根據各自的治療體會使用一些相關手法,如麻醉下大推拿等。4.手法治療注意事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手法:(1)影像學示巨大型、游離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或病情較重,神經有明顯受損者,慎用手法治療;(2)體質較弱,或者孕婦等;(3)患有嚴重心臟病、高血壓、肝腎等疾病患者;(4)體表皮膚破損、潰爛或皮膚病患者;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患者。(三)辨證用藥1.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1)血瘀氣滯證治法:行氣活血,祛瘀止痛。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川芎、當歸、五靈脂、香附、甘草、羌活、沒藥、牛膝、秦艽、桃仁、紅花、地龍等。中成藥:冰麝止痛膠囊等。(2)寒濕痹阻證治法:溫經散寒,祛濕通絡。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黨參、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芍、桂枝、茯苓、細辛、防風、秦艽、蜈蚣、烏梢蛇等。中成藥:獨活續斷丸等(3)濕熱痹阻證治法:清利濕熱,通絡止痛。方藥:大秦艽湯加減。川芎、獨活、當歸、白芍、地龍、甘草、秦艽、羌活、防風、白芷、黃芩、白術、茯苓、生地、熟地等。中成藥:活絡定痛膠囊等(4)肝腎虧虛證治法:補益肝腎,通絡止痛。陽虛方藥:右歸丸加減。山藥、山萸肉、杜仲、附子、桂枝、枸杞子、鹿角膠、當歸、川芎、狗脊、牛膝、川斷、桑寄生、菟絲子等。陰虛證方藥:虎潛丸加減。知母、黃柏、熟地、鎖陽、龜甲、白芍、牛膝、陳皮、當歸、狗骨等。中成藥:補腎通絡膠囊等。2.中藥外治中藥貼敷:急性期用梁氏膏藥或其他活血止痛類膏藥;緩解期及康復期用活絡鎮痛膏或其他溫經通絡的膏藥。每日一貼。中藥熏洗:將煎煮好的中藥湯劑(我科經驗方“痛消方”),先以熱氣熏蒸患處,待水溫適度時再用藥水浸洗患處。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鐘。(四)牽引療法電動牽引:采取間斷或持續的電動骨盆牽引,牽引力為體重的1/5—1/4左右,每天一次,每次10~20分鐘,適合于非急性期患者。急性期慎用牽引。其他牽引:三維多功能牽引床牽引等。(五)物理治療蠟療、激光、紅外線照射、電磁療法等,可根據患者情況每日予以單項或者多項選擇性治療。(六)針刀治療選取黃韌帶治療點、關節突關節囊治療點、橫突及椎間孔外口治療點進行治療(七)運動療法運動療法可明顯增強患者腰腹肌肌力和腰部協調性,增加腰椎的穩定性,有利于維持各種治療的療效。急性期過后,即開始腰背肌運動療法,主要有:1.游泳療法可每日游泳20—30分鐘,注意保暖,一般在夏季執行。2.仰臥架橋仰臥位,雙手叉腰,雙膝屈曲致90°,雙足掌平放床上,挺起軀干,以頭后枕部及雙肘支撐上半身,雙足支撐下半身,呈半拱橋形,當挺起軀干架橋時,雙膝稍向兩側分開。每日兩次,每次重復10—20次。。3.“飛燕式”患者俯臥。依次以下動作;①兩腿交替向后做過伸動作②兩腿同時做過伸動作③兩腿不動,上身軀體向后背伸④上身與兩腿同時背伸⑤還原,每個動作重復10~20次。(八)其他治療在急性期根據疼痛程度,選擇性使用脫水、止痛、消除神經根炎癥藥物等對癥治療。(如甘露醇、西樂葆、雙氯芬酸鈉、地塞米松、甲強龍等)手術治療如游離型脫出或者巨大型椎間盤突出,髓核壓迫神經根明顯,并出現下肢肌力下降、感覺減退,嚴重影響生活工作,且保守治療無效者,根據具體手術適應癥選擇適宜的手術治療。(十)經筋治療采用針刺、推拿手法、針刀、拔罐等綜合治療。(十一)護理1.急性期的護理急性期的病人因疼痛較劇烈,常需住院治療。(1)告知患者急性期應以臥床休息為主,減輕腰椎負擔,避免久坐、彎腰等動作。(2)配合醫生做好各種治療后,向病人講解各種治療的注意事項:①腰椎牽引后患者宜平臥20分鐘再翻身活動;②藥物宜飯后半小時服用,以減少胃腸道刺激;(3)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受涼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重要誘因,防止受涼可給予腰部熱敷和頻譜儀照射。(4)做好心理護理,介紹相關知識,講解情緒對疾病的影響,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建立戰勝腰痛病的信心。2.緩解期及康復期的護理:(1)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下床方法:病人宜先滾向床的一側,抬高床頭,將腿放于床的一側,用胳膊支撐自己起來,在站起前坐在床的一側,把腳放在地上,按相反的順序回到床上。(2)減輕腰部負荷,避免過度勞累,盡量不要彎腰提重物,如撿拾地上的物品宜雙腿下蹲腰部挺直,動作要緩。(3)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要注意持之以恒。(4)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有規律,多臥床休息,注意保暖。(5)疼痛減輕后,逐漸下床活動,需佩戴腰圍,待腰部酸痛癥狀消失后,逐漸減少佩戴腰圍時間,待腰背肌功能較強后方可撤掉腰圍。(6)病人應樹立戰勝疾病的決心。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長,恢復慢,病人應保持愉快的心情,用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對待疾病。三、療效評價(一)評價標準參照JOA腰腿痛評分系統進行療效評價,治療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滿分29-治療前評分)]×100%。臨床控制: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關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恢復正常工作;顯效:腰腿痛及相關癥狀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基本恢復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有效:腰腿痛及相關癥狀減輕,直腿抬高試驗可疑陽性,部分恢復工作,但停藥后有復發;改善率≥25且<50%;無效:腰腿痛及相關癥狀體征無改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評價方法(表格見下頁)評分項目評分結果下腰痛1無32偶爾輕度疼痛23經常輕度或偶爾嚴重的疼痛14經常或者持續嚴重的疼痛0腿

和/或者

感1無32偶爾輕度疼痛23經常輕度或偶爾嚴重的疼痛14經常或者持續嚴重的疼痛0步態1正常32盡管出現疼痛、麻木或者無力,仍能行走超過500米23由于出現疼痛、麻木或者無力,不能行走超過500米14由于出現疼痛、麻木或者無力,不能行走超過100米0直腿抬高試驗1陰性2230~70度13小于30度0感覺障礙1無22輕度障礙(非主觀)13明顯障礙0

運動障礙1正常(肌力5級)22輕度力弱(肌力4級)13明顯力弱(肌力0~3級)0膀胱功能1正常02輕度排尿困難-33嚴重排尿困難(尿失禁或者尿潴留)-6項目嚴重受限中等受限無受限1臥床翻身0122站立0123洗澡0124彎腰0125坐(約1小時)0126舉或拿物0127行走012總分四、難點分析腰痛又稱“腰脊痛”是因肝腎虧虛、不能筋骨失于濡養,兼有感受寒濕等外邪侵襲,扭閃挫傷或慢性勞損等外因,從而導致經絡痹阻,出現腰腿疼痛、麻木、無力等癥狀的一類疾病。腰痛一病,古代文獻早有論述,《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說明了腎虛腰痛的特點。《金匱要略》已對腰痛的辨證論治詳細闡述。《諸病源候論》在病因學上,充實了“墜隋傷腰”、“勞損于腎”等病因。《丹溪心法·腰痛》指出腰痛病因有“濕熱、腎虛、瘀血、挫閃、痰積”,并強調腎虛的重要作用。至清代,對腰痛病因病機和證治規律已有系統的認識。《七松巖集·腰痛》指出:“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