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第十三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大學生計算機設計競賽內_第1頁
遼寧省第十三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大學生計算機設計競賽內_第2頁
遼寧省第十三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大學生計算機設計競賽內_第3頁
遼寧省第十三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大學生計算機設計競賽內_第4頁
遼寧省第十三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大學生計算機設計競賽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2附件一:2023年“和鯨杯”遼寧省第十三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大學生計算機設計競賽內容分類一、競賽說明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大學生計算機設計競賽是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的省級賽,于2012年開賽,已經連續舉辦了12屆。1.2023年競賽共分11大類,具體包括:(1)軟件應用與開發;(2)微課與教學輔助;(3)物聯網應用;(4)大數據應用;(5)人工智能應用;(6)信息可視化設計;(7)數媒靜態設計;(8)數媒動漫與短片;(9)數媒游戲與交互設計;(10)計算機音樂創作;(11)國際生“學漢語,寫漢字”。其中,(7)、(8)、(9)三個大類統稱為數媒類。2.數媒類與計算機音樂創作類作品的主題說明數媒類與計算機音樂創作類作品的主題為是“中醫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之三”。內容僅限于弘揚我國歷史上(1911年以前)中醫藥的部分成就:(1)中醫藥的代表人物;(2)中醫藥的代表著作。說明:(1)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在中華民族漫長歷史長河中,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本作品主題是根據國家中醫藥法的精神,在于弘揚我國歷史上的中醫藥(1911年前),增強民族自信,有助于當今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所指的中醫藥涉及的內容只限于有可靠的歷史文獻記載的科學部分,表達內容應源于正式出版書籍中的歷史事件,在作品文檔中應明確引用出處;不包括傳說的、缺乏科學考究的,或經證明是錯誤的,或文藝作品中的虛構事件。(2)出現在作品中的中醫藥代表人物僅是部分的。為了方便作品的聚焦,僅限于扁鵲、華佗、張仲景、董奉、皇甫謐、孫思邈、王惟一、錢乙、李東垣、萬密齋、李時珍、楊繼洲,只涉及他們對中醫藥的積極貢獻,不涉及其文學作品等其他內容。涉及到的中醫藥的代表著作,也僅是部分的。這里僅限于《難經》《傷寒雜病論》《針灸甲乙經》《脾胃論》《食療本草》《千金要方》《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肘后備急方》《小兒藥證直訣》《溫疫論》《本草綱目》《溫熱論》,只涉及其中的正確論述。(3)作品的表述,中醫不涉及具體處方,中藥不涉及具體藥性,針灸不涉及具體針法。(4)作品內容嚴格限定在1911年以前,否則視作違規,取消參賽資格。(5)作品必須根據主題要求展開,主題的依據以前述說明(2)為準,否則視為離題(跑題)作品,一律不計成績。3.國際生“學漢語,寫漢字”類的主題說明本大類參賽作品應以“學漢語、寫漢字”為主題進行創作。4.數媒類普通組與專業組劃分:數媒各大類參賽作品參賽時,按普通組與專業組分別進行。界定數媒類作品專業組的專業清單按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相關規定劃分(參考教育部2020年發布新專業目錄),具體包括:(1)教育學類:040105藝術教育。(2)新聞傳播學類:050302廣播電視學、050303廣告學、050306T網絡與新媒體、050307T數字出版。(3)機械類:080205工業設計。(4)計算機類:080906數字媒體技術、080912T新媒體技術、080913T電影制作、080916T虛擬現實技術。(5)建筑類:082801建筑學、082802城鄉規劃、082803風景園林、082805T人居環境科學與技術、082806T城市設計。(6)林學類:090502園林。(7)戲劇與影視學類:130303電影學、130305廣播電視編導、130307戲劇影視美術設計、130310動畫、130311T影視攝影與制作、130312T影視技術。(8)美術學類:130401美術學、130402繪畫、130403雕塑、130404攝影、130405T書法學、130406T中國畫、130408TK跨媒體藝術、130410T漫畫。(9)設計學類:130501藝術設計學、130502視覺傳達設計、130503環境設計、130504產品設計、130505服裝與服飾設計、130506公共藝術、130507工藝美術、130508數字媒體藝術、130509T藝術與科技、130511T新媒體藝術、130512T包裝設計。備注:現有專業中如果涉及上述專業方向,視同按照專業類參賽。例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方向)視同專業組參賽。5.音樂類普通組與專業組劃分同時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的作者,其參賽作品劃歸計算機音樂創作類專業組。(1)在以專業音樂學院、藝術學院與類似院校(諸如武漢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師范大學或普通本科院校的音樂專業或藝術系科就讀。(2)所在專業是電子音樂制作或作曲、錄音藝術等類似專業,諸如:電子音樂制作、電子音樂作曲、音樂制作、作曲、音樂錄音、新媒體(流媒體)音樂,以及其它名稱但實質是相似的專業。(3)在校期間,接受過以計算機硬、軟件為背景(工具)的音樂創作、錄音藝術課程的正規教育。其它不同時具備以上三個條件的作者,其參賽作品均劃歸為普通組。6.作品中使用地圖的說明參賽作品內容、說明、答辯材料等部分如果涉及我國當代疆域版圖,要以中國國家相關出版社或國家相關地圖網站(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網站)正式地圖為準,需注明來源。若以外國地圖版本為背景,而與我國正式地圖版本不同,屬違規,取消比賽資格。以上內容屬初定,可能會根據國賽要求和具體情況進行調整,請隨時關注國賽官網及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管理共享平臺網上信息。二、報名限制規則:(1)大類(5)人工智能挑戰賽第2小類人工智能挑戰賽所有企業賽道、大類(8)數媒動漫與短片、大類(9)數媒游戲與交互設計,每作品可報名1—5名作者;其它類別每作品可報名1—3名作者。(2)每位作者在每大類中只能參與1件作品,無論作者排名如何。(3)指導教師每作品不多于2人。(4)每位指導教師在每小類不能指導多于2件作品,每大類中不能指導多于3件作品,無論指導教師的排名如何。(5)視頻作品及作品答辯視頻等視頻內容,均不得超過10分鐘。(6)參賽作品不得在本比賽的11個大類間一稿多投。參賽作品的版權必須屬于參賽作者,不得侵權;凡已經轉讓知識產權或不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作品,均不得參賽。三、競賽作品內容分類及說明1.軟件應用與開發包括以下小類:(1)Web應用與開發。(2)管理信息系統。(3)移動應用開發(非游戲類)。(4)算法設計與應用。(5)信創軟件應用與開發(包含2條賽道)。(6)區塊鏈應用與開發(包含1條賽道)。說明:(1)軟件應用與開發的作品是指運行在計算機(含智能手機)、網絡、數據庫系統之上的軟件,提供信息管理、信息服務、移動應用、算法設計等功能或服務。(2)Web應用與開發類作品,一般是B/S模式(即瀏覽器端/服務器端應用程序),客戶端通過瀏覽器與Web服務器進行數據交互,例如各類購物網站、博客、在線學習平臺等。參賽者應提供能夠在互聯網上訪問的網站地址(域名或IP地址均可)。(3)管理信息系統類作品,一般為滿足用戶信息管理需求的信息系統,具有信息檢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儲量大等優點。該類系統通常具有信息的規劃與管理、科學統計和快速查詢等功能。例如財務管理系統、圖書館管理系統、學生信息管理系統等。(4)移動應用開發(非游戲類)類作品,通常專指手機上的應用軟件,或手機客戶端。例如,微信、微博、QQ等各大社交APP,淘寶、京東等購物APP。(5)算法設計與應用類作品,主要以算法為核心,以編程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并得以應用。既可以使用經典的傳統算法,也可以利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新興算法與技術,支持C、C++、Python、MATLAB等多種語言實現。涉及算法設計、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編程實現等綜合能力。(6)信創軟件應用與開發類作品,是指在國產操作系統及開發框架下的軟件應用與開發,包括國產操作系統的應用適配,通用開發框架下的常用工具軟件開發和應用開發等。2023年的企業賽題包括:①面向統信UOS等國產操作系統的應用適配,統信DTK通用開發框架下的常用工具軟件開發和應用開發。②基于長河算法可視化開發平臺的人工智能應用設計與開發。(7)區塊鏈應用與開發類作品,是指在現有的區塊鏈底層或技術框架下的軟件應用與開發,包括智能合約、錢包轉賬等。2023年的企業賽題有:①基于微眾FISCO、BCOS等平臺設計開發區塊鏈系統。賽題以解決某個行業/場景的痛點或問題,包括但不限定于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如下領域:供應鏈、版權保護、跨境、鄉村振興、司法存證、金融、碳中和、食品安全、慈善公益、醫療健康、社會治安、智慧城市等。 (8)本大類中(5)、(6)小類為企業命題類比賽,提交作品應遵循相關企業命題規范。詳情請參見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官網中濟南決賽區發布的相關文件。2.微課與教學輔助包括以下小類:(1)計算機基礎與應用類課程微課(或教學輔助課件)。(2)中、小學數學或自然科學課程微課(或教學輔助課件)。(3)漢語言文學(限于唐詩宋詞)微課(或教學輔助課件)。(4)虛擬實驗平臺。說明:(1)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其內容以教學短視頻為核心,并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2)教學輔助課件是指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節,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制作的課程軟件。(3)微課與教學輔助課件類作品,應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信息化教學資源,能多層次多角度開展教學,實現因材施教,更好地服務受眾。本類作品選題限定于大學計算機基礎、漢語言文學(唐詩宋詞)和中小學自然科學相關教學內容三個方面。作品應遵循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符合認知規律等原則,作品內容應立足于教材的相關知識點展開,其立場、觀點需與教材保持一致。(4)虛擬實驗平臺是指借助多媒體、仿真和虛擬現實等技術在計算機上營造可輔助、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傳統教學和實驗各操作環節的相關軟硬件操作環境。3.物聯網應用包括以下小類:(1)城市管理。(2)醫藥衛生。(3)運動健身。(4)數字生活。(5)行業應用。(6)物聯網專項(包含3條賽道)。說明:(1)城市管理小類作品是基于全面感知、互聯、融合、智能計算等技術,以服務城市管理為目的,以提升社會經濟生活水平為宗旨,形成某一具體應用的完整方案。例如:智慧交通、城市公用設施、市容環境與環境秩序監控、城市應急管理、城市安全防護、智能建筑、文物保護、數字博物館等。(2)醫藥衛生小類作品應以物聯網技術為支撐,實現智能化醫療保健和醫療資源的智能化管理,滿足醫療健康信息、醫療設備與用品、公共衛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與監控等方面的需求。建議但不限于如下方面:醫院應用,如移動查房、嬰兒防盜、自動取藥、智能藥瓶等;家庭應用,如遠程監控家庭護理,包括嬰兒監控、多動癥兒童監控、老年人生命體征家庭監控、老年人家庭保健、病人家庭康復監控、醫療健康監測、遠程健康保健、智能穿戴監測設備等。(3)運動健康小類作品應以物聯網技術為支撐,以提高運動訓練水平和大眾健身質量為目的。建議但不限于如下方面:運動數據分析、運動過程跟蹤、運動效果監測、運動興趣培養、運動習慣養成以及職業運動和體育賽事的專用管理訓練系統和設備。(4)數字生活小類作品應以物聯網技術為支撐,通過穩定的通信方式實現家庭網絡中各類電子產品之間的“互聯互通”,以提升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便利程度為目的,包括:各類消費電子產品、通信產品、信息家電以及智能家居等。鼓勵選手設計和創作利用各種傳感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滿足生活需求的作品。(5)行業應用小類作品應以物聯網技術為支撐,解決某行業領域某一問題或實現某一功能,以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價值為目的,包括物聯網技術在工業、零售、物流、農林、環保以及教育等行業的應用。(6)物聯網專項賽需要應用大賽組委會發布的企業的相關技術和板卡。2023年的企業賽題包括:=1\*GB3①工業物聯網專項賽=2\*GB3②物聯網智能網關-物聯網專項賽=3\*GB3③RT-Thread物聯網操作系統專項賽(7)作品必須有可展示的實物系統,需提交實物系統功能演示視頻(不超過10分鐘)與相關設計說明書,現場答辯過程應對作品實物系統進行功能演示。(8)本大類中(6)小類為為企業命題類比賽,提交作品應遵循相關企業命題規范。詳情請參見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官網中廈門決賽區發布的相關文件。4.大數據應用包括以下小類:(1)大數據實踐賽。(2)大數據主題賽(包含2條賽道)。說明:(1)大數據實踐賽作品指利用大數據思維發現社會生活和學科領域的應用需求,利用大數據和相關新技術設計解決方案,實現數據分析、業務智能、輔助決策等應用。要求參賽作品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呈現成果,報告內容主要包括:數據來源、應用場景、問題描述、系統設計與開發、數據分析與實驗、主要結論等。參賽作品應提交的資料包括:研究報告、可運行的程序、必要的實驗分析,以及數據集和相關工具軟件。作品涉及的領域包括但不限于:①環境與人類發展大數據(氣象、環境、資源、農業、人口等)。②城市與交通大數據(城市、道路交通、物流等)。③社交與WEB大數據(輿情、推薦、自然語言處理等)。④金融與商業大數據(金融、電商等)。⑤法律大數據(司法審判、普法宣傳等)。⑥生物與醫療大數據。⑦文化與教育大數據(教育、藝術、文化、體育等)。(2)大數據主題賽采用組委會命題方式,一般為1~3個賽題,各參賽隊任選一個賽題參加。2023年的企業賽題包括:①大數據主題賽和鯨賽道②大數據主題賽信創賽道(3)本大類中(2)小類為企業命題類比賽,提交作品應遵循相關企業命題規范。詳情請參見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官網中上海決賽區發布的相關文件。5.人工智能應用包括以下小類:(1)人工智能實踐賽。(2)人工智能挑戰賽(包含6條賽道)。說明:(1)人工智能實踐賽是針對某一領域的特定問題,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與思想的解決方案。這類作品,需要有完整的方案設計與代碼實現,撰寫相關文檔,主要內容包括:作品應用場景、設計理念、技術方案、作品源代碼、用戶手冊、作品功能演示視頻等。本類作品必須有具體的方案設計與技術實現,現場答辯時,必須對系統功能進行演示。作品涉及的領域,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城市與交通(包括汽車無人駕駛)、智能家居與生活、智能醫療與健康、智能農林與環境、智能教育與文化、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三維建模與虛擬現實、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方法研究、機器學習方法研究。(2)人工智能挑戰賽采用大賽組委會命題方式,各參賽隊任選一賽題參加。挑戰類項目將進行現場測試,并以測試效果與答辯成績綜合評定最終排名。2023年的企業賽題包括:=1\*GB3①邊緣智能應用挑戰賽=2\*GB3②無人駕駛挑戰賽=3\*GB3③醫護機器狗挑戰賽=4\*GB3④智慧物流挑駛挑戰賽=5\*GB3⑤仿生機器人挑戰賽=6\*GB3⑥智能視覺工程開發(3)本大類實踐賽每個參賽隊可由1~3名本科生組成,挑戰賽可為1~5名。(4)本大類中(2)小類為企業命題類比賽,提交作品應遵循相關企業命題規范。詳情請參見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官網中南京決賽區發布的相關文件。6.信息可視化設計包括以下小類:(1)信息圖形設計。(2)動態信息影像(MG動畫)。(3)交互信息設計。(4)數據可視化。說明:(1)信息可視化設計側重用視覺化的方式,歸納和表現信息與數據的內在聯系、模式和結構,具體分為信息圖形設計、動態信息影像、交互信息設計和數據可視化。(2)信息圖形指信息海報、信息圖表、信息插圖、信息導視或科普圖形。(3)動態信息影像指以可視化信息呈現為主的動畫或影像合成作品。(4)交互信息設計指基于電子觸控媒介、虛擬現實等技術的可交互的可視化作品,如交互圖表以及儀表板作品。(5)數據可視化是指基于編程工具或數據分析工具(含開源軟件)等實現的具有數據分析和數據可視化特點的作品。(6)該類別要求作品具備藝術性、科學性、完整性、流暢性和實用性,而且作者需要對參賽作品信息數據來源的真實性、科學性與可靠性進行說明,并提供源文件。該類別作品需要提供完整的方案設計與技術實現的說明,特別是設計思想與現實意義。數據可視化和交互信息設計作品還需說明作品應用場景、設計理念,提交作品源代碼、作品功能演示錄屏等。7.數媒靜態設計包括以下小類:(1)平面設計普通組。(2)環境設計普通組。(3)產品設計普通組。(4)平面設計專業組。(5)環境設計專業組。(6)產品設計專業組。說明:(1)本大類的參賽作品應以“中醫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之三”為主題進行創作,主題的內容限定與說明,參見“一、競賽說明”中第2點所述。(2)平面設計,內容包括服飾、手工藝、手工藝品、海報招貼設計、書籍裝幀、包裝設計等利用平面視覺傳達設計的展示作品。(3)環境設計,內容包括空間形象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展示設計、園林景觀設計、公共設施小品(景觀雕塑、街道設施等)設計等環境藝術設計相關作品。(4)產品設計,內容包括傳統工業和現代科技產品設計,即有關生活、生產、運輸、交通、辦公、家電、醫療、體育、服飾等工具或生產設備等領域產品設計作品。該小類作品必須提供表達清晰的設計方案,包括產品名稱、效果圖、細節圖、必要的結構圖、基本外觀尺寸圖、產品創新點描述、制作工藝、材質等,如有實物模型更佳。要求體現創新性、可行性、美觀性、環保性、完整性、經濟性、功能性、人體工學及系統整合。(5)本大類作品分普通組與專業組進行報名與評比。普通組與專業組的劃分,參見“一、競賽說明”中第4點所述。(6)參賽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專業屬于專業組專業清單,則該作品屬于專業組作品。屬于專業組的作品只能參加專業組選拔賽,不得參加普通組的競賽;屬于普通組的作品只能參加普通組競賽,不得參加專業組的競賽。8.數媒動漫與短片包括以下小類:(1)微電影普通組。(2)數字短片普通組。(3)紀錄片普通組。(4)動畫普通組。(5)新媒體漫畫普通組。(6)微電影專業組。(7)數字短片專業組。(8)紀錄片專業組。(9)動畫專業組。(10)新媒體漫畫專業組。說明:(1)本大類的參賽作品應以“中醫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之三”為主題進行創作,主題的內容限定與說明,參見“一、競賽說明”中第2點所述。(2)微電影作品,應是借助電影拍攝手法創作的視頻短片,反映一定故事情節和劇本創作。(3)數字短片作品,是利用數字化設備拍攝的各類短片。(4)紀錄片作品,是利用數字化設備和紀實的手法,拍攝的反映人文、歷史、景觀和文化的短片。(5)動畫作品,是利用計算機創作的二維、三維動畫,包含動畫角色設計、動畫場景設計、動畫動作設計、動畫聲音和動畫特效等內容。(6)新媒體漫畫作品,是利用數字化設備、傳統手繪漫畫創作和表現手法,創作的靜態、動態和可交互的數字漫畫作品。(7)本大類作品分普通組與專業組進行報名與評比。普通組與專業組的劃分,參見“一、競賽說明”中第4點所述。(8)參賽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專業屬于專業組專業清單,則該作品屬于專業組作品。屬于專業組的作品只能參加專業組選拔賽,不得參加普通組的競賽;屬于普通組的作品只能參加普通組競賽,不得參加專業組的競賽。9.數媒游戲與交互設計包括以下小類:(1)游戲設計普通組。(2)交互媒體設計普通組。(3)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普通組。(4)游戲設計專業組。(5)交互媒體設計專業組。(6)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專業組。說明:(1)本大類的參賽作品應以“中醫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之三”為主題進行創作,主題的內容限定與說明,參見“一、競賽說明”中第2點所述。(2)游戲設計作品的內容包括游戲角色設計、場景設計、動作設計、關卡設計、交互設計,是能體現反映主題,具有一定完整度的游戲作品。(3)交互媒體設計,是利用各種數字交互技術、人機交互技術,借助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語音、圖像、體感等各種手段,與作品實現動態交互。作品需體現一定的交互性與互動性,不能僅為靜態版式設計。(4)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作品,是利用VR、AR、MR、XR、AI等各種虛擬交互技術創作的圍繞主題的作品。作品具有較強的視效沉浸感、用戶體驗感和作品交互性。(5)本大類作品分普通組與專業組進行報名與評比。普通組與專業組的劃分,參見“一、競賽說明”中第4點所述。(6)參賽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專業屬于專業組專業清單,則該作品屬于專業組作品。屬于專業組的作品只能參加專業組選拔賽,不得參加普通組的競賽;屬于普通組的作品只能參加普通組競賽,不得參加專業組的競賽。10.計算機音樂創作包括以下小類:(1)原創音樂類普通組。(2)原創歌曲類普通組。(3)視頻音樂類普通組。(4)交互音樂與聲音裝置類普通組。(5)音樂混音類普通組。(6)原創音樂類專業組。(7)原創歌曲類專業組。(8)視頻音樂類專業組。(9)交互音樂與聲音裝置類專業組。(10)音樂混音類專業組。說明:(1)本大類的參賽作品應以“中醫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之三”為主題進行創作,主題的內容限定與說明,參見“一、競賽說明”中第2點所述。(2)原創音樂類:純音樂類,包含MIDI類作品、音頻結合MIDI類作品。(3)原創歌曲類:曲、編曲需原創,歌詞至少擁有使用權。編曲部分至少有計算機MIDI制作或音頻制作方式,不允許全錄音作品。(4)視頻音樂類:音視頻融合多媒體作品或視頻配樂作品,視頻部分鼓勵原創。如非原創,需獲得授權使用。音樂部分需原創。(5)交互音樂與聲音裝置類:作品必須是以計算機編程為主要技術手段的交互音樂,或交互聲音裝置。提交文件包括能夠反應作品整體藝術形態的、完整的音樂會現場演出或展演視頻、工程文件、效果圖、設計說明等相關文件。(6)音樂混音類:根據提供的分軌文件,使用計算機平臺及軟件混音。(7)本大類作品分普通組與專業組進行報名與評比。普通組與專業組的劃分,參見“一、競賽說明”中第5點所述。(8)參賽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符合專業組條件的,則該作品應參加專業組的競賽。屬于專業組的作品只能參加專業組競賽,不得參加普通組競賽;屬于普通組的作品只能參加普通組競賽,不得參加專業組競賽。(9)本大類每個參賽隊可由同一所院校的1~3名本科生組成,指導教師不多于2人。(10)每位作者在本大類中只能提交1件作品,無論作者排名如何。(11)每位指導教師,在國賽中本大類每小類不能指導多于2件作品,無論指導教師的排名如何。11.國際生“學漢語、寫漢字”包括以下小類:(1)軟件應用與開發。(2)微課與教學輔助。(3)物聯網應用。(4)大數據應用。(5)人工智能應用。(6)信息可視化設計。(7)數字媒體類。說明:(1)本大類參賽作品應以“學漢語、寫漢字”為主題進行創作。(2)本大類作品應用于國際中文教育領域,包括中國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國際上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和海外華人社區中的學齡和學齡前華裔子弟的華文教育。(3)本大類僅面向中國境內高校招收注冊的在籍本科國際生(即來華留學本科生)。參賽作品的隊員應全部為在籍本科國際生。若參賽作品有任何一名作者是中國國籍學生(持中國身份證或港澳臺證件的學生屬于中國國籍學生),則該作品只能參加第1~10類的競賽,不得參加本大類;屬于本大類的作品,可以參加第1~10類的競賽,但不得在4C大賽內一稿多投。(4)本大類的軟件應用與開發類作品是指運行在計算機(含智能手機)、網絡和/或數據庫系統之上的軟件,可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提供信息管理、信息服務、移動應用、算法設計等功能或服務。(5)本大類的微課與教學輔助類作品包括微課、教學輔助課件和虛擬實驗平臺,作品說明詳見“三.2.(1)(2)(3)”。本類作品應遵循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符合認知規律等原則,作品內容應立足于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使用的教學材料的相關知識點展開,這些教學材料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