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50年代、60年代小說解析_第1頁
2、第二章-50年代、60年代小說解析_第2頁
2、第二章-50年代、60年代小說解析_第3頁
2、第二章-50年代、60年代小說解析_第4頁
2、第二章-50年代、60年代小說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其次章50年月、60年月小說任課教師:李潔第一節50年月、60年月小說概述一、小說家的分化“現代”的小說作家,在進入50年月之后,其寫作狀況發生了很多變化。茅盾雖有過撰寫長篇的準備,卻可能意識到在這一文學環境中實現的困難,而最終沒有試圖去實現。沈從文張恨水作為現代“通俗小說”(有時被批判家稱為“舊小說”)的代表作家,他連同這種小說形態,在“十七年”中事實上已經“消亡”。在50年月,張恨水轉而用小說形式改編中國戲曲和民間傳奇。張愛玲1952年離開大陸,去了香港,后移居美國。徐訏也在1949年后去了香港。錢鐘書雖然更情愿在小說創作上施展他的才智,但“時代”留給他的選擇,卻只有文學爭論的領域。廢名(馮文炳)作為小說作家,也幾被“淡忘”:“寫作熱忱我是有的,但寫起來也有困難。表現個人的思想感情變化還簡潔,也能表現得真實,但是是不是工農兵也寵愛看呢?怎樣到達普及的目的,是個問題。另外,我所把握的語言,在漢語中是很美麗、很有效果的,但是,是不是適合表現生活,也是個問題?!睅熗拥纫膊灰娪兄档昧粢獾淖髌穯柺?。另外一些小說家,開頭了他們在取材、藝術方法、作品風格上的改造,以適應新的文學時代的需要。1952年春天,中國文聯組織以巴金為組長的創作組赴朝鮮體驗志愿軍的生活,預備創作一批反映抗美援朝題材的文學作品,巴金選擇志愿軍某團六連作為體驗生活的地點。在七個多月生活中,他與戰士吃住在一起,甚至不顧生命危急到前線采訪。從朝鮮戰場回來后,巴金滿懷激情創作了《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英雄的故事》、《保衛和平的人們》、《明珠和玉姬》、《會見彭司令員》等作品。后來,出版了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兩個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1959)和《李大?!?1961)。巴金:“我多么想繪出他們的崇高的精神面貌,寫盡我的敬重和寵愛的感情。然而我的愿望和努力到了我的禿筆下都變成這些無力的文字了。”《團聚》—《英雄兒女》巴金原本還想創作一部中篇小說,始終未落筆。1961年,經過3年醞釀與創作,巴金的中篇小說《團聚》在8月號上問世。小說在《上海文學》發表后,引起猛烈反響。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立刻責成長春電影制片廠將其改編成電影。

長春電影制片廠立刻組成《團聚》創作班子,由武兆堤任導演,毛烽負責劇本的改編。武兆堤在此之前已經和蘇里聯合導演了著名影片《平原游擊隊》。毛烽曾在朝鮮戰場上戰斗3年,對志愿軍生活很生疏,時任總政文化部處長。他倆準備將人物感情戲作為整個劇本的靈魂。經過20多天努力,《團聚》劇本完成,名字改為《英雄兒女》?!队⑿圪澑琛酚晒尽仓娙恕W者、教育家。時任吉林大學中文系主任、曾創作《中國人民軍歌》歌詞〕作詞,劉熾作曲。劉熾以自己當年采風時采到的一首內蒙古民歌《巴特爾陶陶呼》為種子,加以進展完成的。“風煙滾滾唱英雄,四周青山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做和聲……”張天翼〔1906—1985〕,在50年月前期,主要從寫兒童文學寫作?!读_文應的故事》、《寶葫蘆的隱秘》等是當時很受少年歡送的作品?!秾毢J的隱秘》〔1958年3月,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首版〕少年王葆夢想坐享其成,渴望有個“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寶葫蘆能夠給他帶來幸福。他最終如愿以償了,但寶葫蘆帶給他的卻是一連串的麻煩與苦惱。事實教育了王葆,最終他毅然拋棄了寶葫蘆。告知青少年“勞動制造幸?!钡牡览?。艾蕪1952年來到東北的鞍山鋼鐵廠“體驗生活”。長篇小說《百煉成鋼》和短篇集《夜歸》。沙汀的作品仍取材于四川農村生活,它們大局部收入《過渡》和《過渡集》這兩個短篇集中。丁玲、蕭軍、路翎等在50年月受挫,創作不能得到連續。對于趙樹理、周立波、歐陽山、周而復、馬烽等來說,他們在這一時期發表了很多重要作品。但他們也遇到很多難題。二、小說體裁的狀況在小說體裁上,這一時期趨向于關注它的“兩極”,即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中篇則可能被看作是一種不穩定的體裁,不管在理論上還是在創作上,都沒有受到重視。從1949年到1965年,這期間發表的中篇小說,大約有四百余部。較為知名的有《鐵木前傳》(孫犁)、《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鵬程)、《來訪者》(方紀)、《水滴石穿》(康濯)、《歸家》(劉澍德)等不多的幾部。造成中篇創作安靜的緣由。一是“先天缺乏”,在現代階段就沒充分進展。二是文體自身局限和一些人的文學觀念偏狹造成(中篇既不如長篇容量那么大,全面充裕地去處理生活,又不象短篇那么快捷,能快速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作出反映)。三是大型文學期刊的短缺。對長篇和短篇的重視,各有其“功能”上的依據。對于長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規模和容量,是受到重視的一個主要因素。對很多懷有“反映這個宏大時代”、寫作“史詩式”作品的情結的作家來說,長篇小說是實現這種勃勃雄心的適宜的形式。至于短篇小說,當代對它的重視,則是認為它能快速、靈敏地反映生活。50年月開頭,文學刊物的大量增加,對短篇創作在當代的進展,也起到推動的作用。這個時期,還有了“短篇小說作家”的概念。被稱為短篇小說作家的有趙樹理、李準、馬烽、王汶石、峻青、王愿堅、茹志鵑、林斤瀾、唐克新、陸文夫等,盡管他們中有的也寫過中、長篇。從50年月初開頭,對短篇小說特征和創作問題的爭論就持續不斷。如:1957年,《文藝報》組織短篇小說筆談;1962年,大連“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以靈敏、快速反映生活見長的短篇小說,也有對社會生活“整體”和歷史“本質”提示的可能:它是“可以證明地層構造的陡崖峭壁,可以泄露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示意秋訊的最先飄落的梧桐一葉,可以說明太古生活的北京人的一顆臼齒……”當代對于短篇的爭論,可能還包含著另外的意味。一些更多地標舉19世紀以來西方現實主義小說藝術閱歷的作家(如茅盾、魏金枝等),試圖以這種閱歷,來推動中國小說觀念和技巧的“現代化”。對短篇的這種爭論,推動了50年月后期到60年月初,短篇藝術重視剪裁構思的潮流,而消逝越來越多的那種寫“橫斷面”的“嚴格意義”的短篇。不過,在“文革”前夕,在一種政治意識形態的背景下,“宣講”式和故事性、通俗性的方面又得到強調。1.農村生活題材中,從土改到合作化、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從大躍進、人民公社到黨對農村政策的調整,農村的一系列變革都是重要的主題,在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土地改革后農民觀念變化:馬烽的《一架彈花機》和趙樹理的《登記》農業合作化:李準的《不能走那條路》婦女解放:王汶石的《新結識的伙伴》和李準的《李雙雙小傳》,寫農村婦女由家庭走向社會、從奴隸到仆人過程缺點:這些農村小說一方面推崇現實主義方法,一方面真正意義的現實主義卻不行能獲得合法性。農村題材小說和現代文學史上的鄉土小說也難以媲美。2.和農村現實題材相輝映,歷史題材也有大的收獲。代表作是峻青的《拂曉的河邊》、茹志鵑的《百合花》、朱定《關連長》50年月后期到60年月初,長篇出版的數量大為增加,且消逝了一批表達這一時期小說創作水準的作品。這個階段,常被當時和后來的批判家稱為長篇小說的“豐收”(或“高潮”)期。長篇小說成了名副其實的文學重鎮1根本狀況.〔1〕袁靜、孔厥的《新兒女英雄傳》是本時期最早的反映戰斗和革命歷史的長篇。50年月初長篇小說的收獲也根本在戰斗和革命歷史題材領域取得。楊朔反映抗美援朝的長篇《三千里江山》、柳青反映解放戰斗的《銅墻鐵壁》、孫犁反映抗日戰斗的《風云初記》比較突出。〔2〕.50年月中期長篇小說的收獲當屬杜鵬程的《保衛延安》、知俠《鐵道游擊隊》?!?〕.50年月后期-60年月的前期,由于大多數作家生活和藝術積存豐厚,加上創作環境相對穩定,長篇小說創作進入集中的收獲期。戰斗和革命歷史題材:梁斌的《紅旗譜》、吳強的《紅日》、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歐陽山的《三家巷》、楊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現實題材: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柳青的《創業史》、周而復的《上海的早晨》。〔4〕.60年月初由于日益擴大的階級斗爭而使長篇進展消逝了停滯和危機。尤其是長篇《劉志丹》大事〔大冤案〕直接沖擊,使長篇創作消逝了全面滑坡。趙樹理的《三里灣》,高云覽的《小城春秋》,曲波的《林海雪原》,李六如的《六十年的變遷》,梁斌的《紅旗譜》,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楊沫的《青春之歌》,馮德英的《苦菜花》,周而復的《上海的早晨》,吳強的《紅日》,李英儒的《野火春風斗古城》,馮志的《敵后武工隊》,劉流的《烈火金鋼》,歐陽山的《三家巷》、《苦斗》,草明的《乘風破浪》,柳青的《創業史》,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艷陽天》(第1部1964)等。2.不行小覷的成績一是它建立了一支浩大的專業創作隊伍。其中一個層面以趙樹理、周立波等文學素養深厚、創作閱歷豐富的作家,大都解放前就開頭創作;另一個層面包括參與民主革命、積存大量生活素材的楊沫、杜鵬程、吳強等。二是題材掩蓋面寬闊。其內容幾乎掩蓋了從辛亥革命到新國家建立的歷史,儼然中國近現代革命的歷史演義,和近現代社會的形象進展史。三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不少形象到達了“典型人物”高度。英雄人物有朱老忠、楊子榮、江姐、許云峰、林道靜、梁生寶、李雙雙……性格簡潔的“中間人物”有嚴志和、梁三老漢、賴大嫂、“常有理”“小腿疼”“吃不飽”。四是手法多樣。雖然都是現實主義范疇,但并不排斥各自的具體的敘事方式和角度。表達了現實主義總的創作原則支配下的不同藝術形態。三、農村小說在五六十年月,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創作,無論是作家人數,還是作品數量,在小說創作中都居首位。與現代鄉土小說不同:農村小說強調政治運動和斗爭;作家立場被要求與農民全都。這時期農村小說藝術形態:一是對表現“現實斗爭”的強調,即要求作家關注那些顯示“中國社會”面貌“深刻變化”的斗爭,而這通常上指的是當時開展的政治運動。二是為了到達描寫上的“深入核心”,作家在立場、觀點、情感上,要與自己的表現對象〔農民〕相全都。在當代的農村小說中,存在著兩個有影響、藝術傾向卻有所不同的創作“群體”:一是柳青、王汶石等陜西作家,另一是趙樹理等山西作家。比較起來,柳青等更堅決地實行表現“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決心,更重視農村中先進人物的制造,更富于浪漫的抱負的顏色,具有更大的概括“時代精神”和“歷史本質”的雄心。農村小說除了山西、陜西這兩個“群體”之外,較重要的還有周立波、李準、浩然等。1、趙樹理和山西作家在50年月,文學界有催成山西小說作家形成創作流派的努力。代表作家:趙樹理、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等人,被人們稱為“山西派”、“火花派”、“山藥蛋派”。他們創作形成了某些共同性:一、地域的特征。二、寫作與農村的“實際工作”的關系。三、依據生活的“原來面貌”來寫。四、重視故事表達的完整和語言的通俗,以便能讓識字不多的鄉村讀者承受。趙樹理〔1906-1970〕山西沁水縣人。早在40年月就因《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反映“解放區”農民生活的作品而蜚聲延安文藝界。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登記》、《“熬煉熬煉”》、《套不住的手》、《實干家潘永?!贰ⅰ顿u煙葉》和長篇小說《三里灣》〔后改編為電影《花好月圓》〕、《靈泉洞》等。這一時期趙樹理的創作照舊堅持自己一貫的文學立場,強調文學的功用性,力圖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既宣講黨的政策又反映農民現實問題的雙重功能。但這兩種身份、雙重功能之間事實上并非如他自己想象的那樣契合無間,兩者之間常消逝難以調和的沖突,這使他1949年后的創作漸顯拘束、枯澀。孫犁談到這時期趙樹理的小說:確是“緩慢了,拘束了,嚴密了,慎重了”,“多少失去了當年青春潑辣的力氣”。《三里灣》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長篇小說?!兜怯洝窞閰f作新婚姻法的公布而作。《“熬煉熬煉”》〔1958〕1958年,“大躍進”運動。彭德懷元帥從農村收集的民歌有這樣的歌詞:“谷撒地,薯葉枯,青壯煉鋼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么過……”1959,趙樹理寫了《公社應如何領導農業生產之我見》1962年,“大連會議”上,趙樹理:“60年簡直是天聾地啞”。《“熬煉熬煉”》中消逝話語層面與故事層面里的兩種事實?!熬烤拐l需要熬煉”?〔1〕表達人視點〔話語層面〕來看:“爭先農業社”中農出身的老社長王聚海認為年輕的副社長楊小四還需要“熬煉熬煉”,而楊小四等人卻趁老社長外出的時機想方法整治了好吃懶做、損人利己的婦女“小腿疼”、“吃不飽”等人,順當完成生產任務。由此揭露出中農干部“和事老”似的工作作風和群眾中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舊思想?!玻病橙宋镆朁c〔故事層面〕來看:年輕的副社長楊小四等人面對社員們因工分太低、有吃不飽肚子的狀況下的消極怠工,承受“坦白交待”“干脆送法院”等粗暴、專橫的方法強迫社員完成生產任務?!玻场承詣e視角來看:故事涉及的落后社員都是農村婦女。國家號召婦女走出家門參與生產勞動,這一方面是為了解決國家勞動力資源的匱乏,同時也是為婦女供給一個由家庭模式走向社會模式從而獲得“解放”的途徑。但作品中參與勞動與其說是“翻身”“解放”,不如說是強制性的勞作,故事中除了幾個女干部,大局部婦女都在想方設法躲避集體勞動。故事的最終,“吃不飽”、“小腿疼”等人并沒有被教育、改造過來,而只是被迫就范。趙樹理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間構成了一種特殊微妙的關系。盡管他照舊被重視,但由于他的作品不直接表現猛烈的階級沖突,也無突出的英雄人物,更多的是表現倫理化日?;霓r村新舊意識之間的沖突,常常引起很大的爭議,始終沒有能成為這個時代文學的核心?!按筌S進”期間趙樹理站在農民的立場上對當時農村嚴峻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因此受到嚴峻的批判,但他拒不認錯。隨著政治氣氛的日益惡化,他也難以逃脫悲劇性的命運,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關于趙樹理的“評價史”1946年,周揚《論趙樹理的創作》。進入50年月以后,文學界對于趙樹理的評價也有些遲疑不定。馬烽《我的第一個上級》先抑后揚塑造了一個外表驚異讓人難以接近,但生疏業務、懂得技術,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水利局田副局長的形象。西戎《賴大嫂》2、李準〔1928-2023〕蒙古族,河南孟津人。編劇、小說家,本姓木華梨,后簡化成李,原名李鐵生,后改名李凖。曾任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1952年開頭發表小說。著有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短篇小說集《李雙雙小傳》、《車輪的轍印》,電影文學劇本《李雙雙》、《老兵新傳》、《牧馬人》、《涼快寺的鐘聲》等?!饵S河東流去》,上集1978年,下集1984年,北京出版社初版?!恫荒茏吣菞l路》敏銳反映了“土改”后農村消逝的土地買賣和由此帶來的“兩極分化”現象。小說寫的是農民張栓由于做小買賣,“搗騰牲口”,欠下了賬,想賣掉土改時分的土地,“剩幾個錢再去撈一家伙”;而村里的另一個農民宋老定,土改之后攢了點錢,想買下這塊地為后代置業,后來在他的兒子、共產黨員東山的勸告下,放棄了買地的念頭,而將自己的錢拿出來幫助張栓,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從《李雙雙小傳》到《李雙雙》小說《李雙雙小傳》〔1960〕電影《李雙雙》,魯韌導演,張瑞芳和仲星火主演。從小說到電影,作品的故事情節與思想內涵都有很大的轉變。原小說只是一部應時的歌頌農村“大躍進”中婦女辦公共食堂的故事。預備拍攝電影時,農村辦食堂的政策已經破產,原小說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作家自己解釋說:“這個主題上還蘊蓄著更加重大的東西,那就是這一對一般農民夫妻中的關系變化,反映了我們這個社會的變化?!瓘膶懭藙由?、從寫性格沖突動身,把這兩個人換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彪娪暗闹行拇笫赂膶懗赊r村如何發揮婦女勞動力,正確開展評工記分問題。這部影片的成功主要取決于藝術的隱形構造,即來自民間的表演藝術模式?!独铍p雙》歌頌的是一般老百姓中間的奇異人性,提倡的是敢于與社會上的自私行為,特殊是干部的自私自利作斗爭,這就是這部影片在今日還能使我們感動的藝術力氣。《李雙雙》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民間傳統藝術中的“二人”對戲的模式,即一個心直口快、潑辣大膽、純潔樂觀的旦角和一個自私膽小、好心和氣、趣味橫生的丑角所開放的性格沖突的輕喜劇。《李雙雙》的性格沖突,正是喜旺〔丑〕低而李雙雙〔旦〕高,喜旺圍著李雙雙轉,喜旺盡管在每一場沖突中都輸于李雙雙,還是不斷夸耀李雙雙的好處,直到最終亮出“先結婚,后戀愛”的包袱底,示意了劇情所推動的二人沖突,其實是一種男女相戀愛的過程。劇情線索:“夫妻打架”→“雙雙薦夫”→“約法三章”→“喜旺出走”→“雙雙迎夫”→“再次出走”→“夫妻和好”。

《李雙雙》的人物性格的喜劇性也來自民間。《黃河東流去》,以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軍進入中原,敗退南逃的國民黨軍隊扒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漂移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四十四縣,一千多萬人遭災的歷史大事為背景,描寫了黃泛區人民從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經受的深重災難和可歌可泣的斗爭。1985年小說獲得其次屆茅盾文學獎。四、革命歷史小說從題材的角度看,“革命歷史”題材在這一時期的小說創作中,占有很大的重量和極重要的位置。50年月開頭,就有“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概念消逝。在50至70年月,說到現代中國的“歷史”,指的大致是“革命歷史”;而“革命”,在大多數狀況下是指中共領導的革命斗爭。它主要表達“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表達革命在經受了曲折的過程之后,如何最終走向成功。革命歷史小說的主要作品,長篇有《銅墻鐵壁》、《風云初記》、《保衛延安》、《鐵道游擊隊》、《小城春秋》、《紅日》、《林海雪原》、《紅旗譜》、《青春之歌》、《戰斗的青春》、《野火春風斗古城》、《烈火金鋼》、《敵后武工隊》、《苦菜花》、《三家巷》、《紅巖》等。短篇小說方面,有《山地回憶》、《百合花》、《拂曉的河邊》、《黨費》、《三月雪》、《萬妞》等。這一類型小說的作者,大都是他們所表達的大事、情境的“親歷者”。一方面,能夠使用文字的“親歷者”自然極情愿回憶這段榮耀的“歷史”;另一方面,這一寫作不僅是作者個體閱歷的表達,還是對于“革命”的“經典化”進程的參與。當時的批判家曾指出:對于這些斗爭,“在反動統治時期的國民黨統治區域,幾乎是不行能被反映到文學作品中間來的。現在我們卻需要去補足文學史上這段空白,使我們人民能夠歷史地去生疏革命過程和當前現實的聯系,從那些可歌可泣的斗爭的感召中獲得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更大信念和熱忱”。革命歷史小說的形態也有所不同。一些作家,在長篇小說中追求對于歷史的“史詩性”把握。另一些作家,則參與一些“傳奇”因素,而接近現代“通俗小說”的模式。個別作家更愿凸顯他的現實境況下的心情,以之作為對往事回憶的觸發點。1、《紅巖》的寫作方式《紅巖》出版于1961年12月。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就屢次重印,累計達四百萬冊。到80年月,共印行二十屢次,發行八百多萬冊,可以說是當代發行量最大的小說。改編為歌劇《江姐》、電影《烈火中永生》(水華導演、趙丹主演〕《紅巖》的署名作者是羅廣斌、楊益言。他們并非專業作家,他們和劉德彬等,是書中所描寫的大事的親歷者。50年月,他們著手搜集、尋訪死難者的資料,并在重慶、成都等地作過上百次的有關“革命傳統”的報告,表達革命者的勇敢和敵人的殘暴。1956年底,他們把口述的材料加以記錄、整理,出版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1958年,共青團中心和中國青年出版社建議羅廣斌等將這一題材用長篇小說的形式加以表現。其次稿由于“既未把握長篇的規律和技巧,基調又消沉壓抑,滿紙血腥,缺乏革命的時代精神”而沒能成功。重慶市文聯組織爭論會,邀請各方面人士為小說的寫作“獻計獻策”。1960年6月,羅、楊二人到北京聽取出版社意見、在京參觀學習后覺得對當時的斗爭形勢和時代特征,有了深入的生疏?!罢业搅税簱P的基調,找到了明朗的顏色,找到了小說的主導思想,人物也就從而變得更崇高、更宏大了”。1961年3月完成第三稿。1961年6月,完成了第四稿,8月,作了最終一次的修改?!都t巖》約十年的成書過程,是當代文學“組織生產”獲得成功的一次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紅巖》的作者是一群為著同一意識形態目的而協作的書寫者們的組合?!都t巖》以對“革命”的更具純潔性的追求,來實現對這一歷史時間的“本質”的表達。小說的主要篇幅放在獄中斗爭上,但同時也涉及中共在城市的地下組織所領導的革命運動,并組織了表現四川華鎣山依據地的武裝斗爭和農民運動的另一條線索。革命者(許云峰、江姐、成崗、華子良、齊曉軒等)敵人(徐鵬飛等)兩個政治集團、兩種人生道路和兩種精神力氣的競賽。

“共產主義教科書”2、“革命通俗小說”“革命通俗小說”〔或“革命英雄傳奇”〕是50年月中前期消逝于中國文壇的一種文學類型,主要包括知俠的《鐵道游擊隊》、曲波的《林海雪原》、馮志的《敵后武工隊》、劉流的《烈火金剛》等作品,由于多以傳統小說的手法來表現“革命”主題,語言通俗,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因此深受讀者歡送。《鐵道游擊隊》劉知俠〔1918—1991〕該小說曾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電視熒屏和舞臺,還有連環畫等。電影由上海電影制片廠1956年攝制,趙明導演。影片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曲波〔1923—2023〕山東省膠東半島黃縣人,一九二三年誕生于一個貧農家庭。父親當過染匠,失業歸家。曲波只念過五年半小學,十三歲失學,在家務農和樵采。他少年時代曾熟讀《說岳全傳》、《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中國古典小說及其他古典文學作品。一九三八年參與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一九四九年轉入工業建設戰線先后在工廠、設計院及工業治理部門擔當領導工作。一九五五年開頭從事業余文學創作。一九五七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林海雪原》。該書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出版。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他先后完成了《山呼海嘯》《橋隆飆》還創作了短篇小說《熱處理》《爭吵》和散文《散觀平武》等。2023年六月二十七日,曲波在北京病故。曲波的《林海雪原》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影響極大,出版后不到一年就銷售了50萬冊。小說以情節為中心的構造方式、類型化的人物塑造、“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以及“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敘事方式、情節與敘事節奏的章回小說痕跡、使用大量“巧合”造成的傳奇效果、全知全能的敘事角度等等,都再現了中國傳統小說的風采。對中國傳統小說母題的借用和改造:“英雄”——俠義小說〔血債與報恩報仇〕少劍波、楊子榮“兒女”——才子佳人小說白茹、少劍波“鬼神”——神魔小說〔神魔斗法〕“神化”的戰士、“妖魔化”的國民黨土匪〔許大馬棒、座山雕、蝴蝶迷〕3、另一種記憶孫犁、茹志娟、劉真等對革命歷史的表達,是不同的另一種方式。他們的作品,表現了一種個人的抒情性的特征。孫犁〔1913—2023〕原名孫樹勛,河北衡水安平人,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創始人?!皩O犁”是他參與抗日戰斗后于1938年開頭使用的筆名。1942年參與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斗和40年月的大局部時間,在晉察冀地區的報社任編輯,學校教員。50年月以后,始終生活在天津,在《天津日報》工作。歷任中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協第一至三屆理事、作協參謀,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作品有《荷花淀》、《蘆花蕩》等。小說主要有:短篇《吳召兒》、《山地回憶》、《小勝兒》、《正月》,中篇《村歌》、《鐵木前傳》,長篇《風云初記》。1956年因重病輟筆。1977年后,寫有大量散文、評論。“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廢于遭逢”。2023年7月,孫犁紀念館在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淀荷花大觀園落成,2023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十一卷本四百余萬字的《孫犁全集》?!逗苫ǖ怼?、《山地回憶》等:多是回憶追憶之作;女性形象突出;風格清爽美麗?!惰F木前傳》〔1955〕:寫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前奏,但實際突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地位、關系、情感的變化?!讹L云初記》〔1951—1962〕:抗日戰斗題材小說;“用詩寫的小說”,有抒情風格,色調明快;成功的女性人物刻畫。荷花淀派以孫犁為代表,由他的《荷花淀》而得名。主要成員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他們的創作特征:一是對河北農村生活的詩意描繪;二是擅長從日常生活表達中表現美的意蘊,表現出注入新的時代內容的人性美,具有歡快、明朗的風格;三是擅長刻畫農村青年婦女的形象。“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布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心理刻劃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在五六十年月,小說由于強調典型環境和人物的制造,提倡“正面描寫時代的巨大斗爭生活”,孫犁的這種抒情的、散文化的小說,不能獲得較高的評價。茹志鵑〔1925-1998〕茹志鵑是50年月少數幾個用短篇小說的形式來描寫戰斗的作家之一。短小精巧的構造與細膩獨特的視角渾然而一體,表達出這位女性作家獨有的明朗秀麗風格。茹志鵑小說的特性首先在于她作為一個女性作家的獨特的視閾?!度缭浮贰洞号竟潯贰鹅o靜的產院》《里程》“寫什么”?“婦女翻身”的故事茹志鵑的敘事更多地從女性內部的視點,即深入人物內心甚至潛意識領域來呈現這場“解放”運動給她們帶來的變化?!栋俸匣ā愤@部短篇小說中女性的視閾主要表現在“怎么寫”層面上。正是性別的視角使這部作品疏離了當時盛行的男性文本的戰斗敘事慣例,在構思上獨辟蹊徑,情深意濃,呈現出當時的戰斗題材作品所罕見的清爽、雋永的風貌。電影《百合花》海報小說的審美追求與作品寫作的年月有關。寫于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爭的高潮時期,當時緊急的政治氣氛所造成的惡劣的人際關系使作者特殊苦惱?!懊刻焱砩蠠o不悲涼地思念起戰時的生活,和那時的同志關系”。“戰斗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時機,但是戰斗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特殊鐘,幾分鐘,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個一剎那里,便能夠肝膽相照,生死與共。”《百合花》的藝術追求與茹志娟的身世也不無關系。她少年時住過孤兒院,18歲就參與了新四軍,此后她便將“革命隊伍”看成自己的家,因此對“革命隊伍”中人事的追憶在她便是一種家園的記憶?!栋俸匣ā返牟缓蠒r宜和曲折患病。一再遭到退稿,“感情陰暗,不能發表”?!堆雍印钒l表。茅盾贊揚:“清爽、俊逸”。《百合花》以戰斗為背景,描寫了部隊一個年輕的通訊員與一個才過門三天的農村新媳婦之間近于圣潔的感情溝通。作家的創作目的就是表現戰斗中令人難忘的、而且只有戰斗中才有的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與通過這種關系表達出來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戰斗的槍林彈雨只是為了襯托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詩意化的“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通過生活的側面寫生活中的一般人,寫日常生活中的“家務事”、“兒女情”。在當時提倡寫“英雄人物”的戰斗文化背景下,茹志鵑有意識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寫成“英雄”,或者說是不把他們當作“英雄人物”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