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課件_第1頁
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課件_第2頁
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課件_第3頁
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課件_第4頁
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節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基本要求:1.舉例說明土壤侵蝕、土地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了解生態破壞對自然災害形成的影響。◆理解土壤侵蝕、土地荒漠花形成的一般原因◆舉例說明----利用典型案例說明土壤侵蝕、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應用原理,分析實際事例的形成原因◆要充分利用地圖、圖表數據2.理解全球性環境問題對自然災害形成的影響。◆全球性環境問題主要指環境污染、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著眼點在危害◆全球氣候變暖等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成因在必修教材中已經有所闡述,教學中可略講。3.了解大型工程建設與自然災害形成的關系。◆明確“大型工程”的范疇◆著眼點在危害,注意用實際事例說明發展要求:了解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的形成原因。◆屬于區域性公害事件◆掌握一般成因“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制約”

馬克思第三節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案例:從砍樹人到種樹人

建國之初,作為一名伐木工人,馬永順創造了國內手工伐木的最高記錄,被授予全國特等勞動模范,并多次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他當了34年伐木工人,共砍伐樹木36000棵。一、生態破壞與自然災害1982年他退休后,由于長期讀報學習,他的生態意識不斷加強。他有感于森林資源過度采伐,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下決心向大山“還帳”。在16年時間里,他帶領全家共計種樹46500棵。85歲的馬永順在2000年6月獲得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全球生態建設500佳的殊榮,他的事跡在全國各地普為傳頌。馬永順由砍樹人變成了種樹人,這說明了什么?

四大區域水土流失很嚴重

水利部26日發布的《2004年中國水土保持公報》顯示,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東北黑土區、青海三江源頭區和長江上游這四大區域水土流失狀況非常嚴重,亟須加快防治步伐。

公報顯示,青海三江源頭區共有水土流失面積9.50萬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31.1%。長江上游部分省市的43個縣,是山洪、滑坡等水土流失災害發生最多、最頻繁的地區,已查明直接威脅人口30人以上的泥石流溝303條。土壤侵蝕危害侵蝕區:溝谷區:下游:一、生態破壞與自然災害1、土壤侵蝕:概念: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蝕的基礎上,因人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蝕強度驟然增加的侵蝕.危害:

侵蝕區:水旱災害加劇;山崩滑坡泥石流侵蝕區下游:洪澇災害增加P24、活動:1、略2、洪峰流量減小而水位卻上升。說明河道湖泊淤積使河道湖泊調峰能力下降。土地荒漠化原因:影響:干旱和半干旱地區荒漠化主要原因:過度放牧和不適當的旱作農業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和農牧業減產,及經濟損失和社會問題人類活動影響地表環境的穩定程度

生態建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增加環境的穩定性生態破壞

使環境更不穩定

多種自然災害頻發例:修建水庫徑流量穩定減輕旱澇災害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少滑坡、泥石流思考:破壞森林和草場植被、過量開采地下水會帶來哪些嚴重后果?破壞森林和草場植被水土流失風蝕沙化洪水加劇沙塵暴加劇過量開采地下水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誘發地震或塌方二、環境污染與自然災害區域性全球性P25、課堂活動:環境污染造成的區域性和全球性公害事件:世界十大公害事件

1、比利時的馬斯河谷事件

比利時的馬斯河谷位于狹窄的盆地中,1930年12月1日—5日,氣溫發生逆轉,致使工廠中排放的有害氣體和煤煙粉塵在近地大氣層中集聚不散,3天后開始有人發病。其癥狀表現為: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等,一星期內有60多人死亡,其中心臟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同時,還有許多家畜致死。事件發生期間,SO2濃度很高,并可能含有氟化物。事后分析認為,此次污染事件,是幾種有害氣體同煤煙粉塵對人體綜合作用所致。

9、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距前蘇聯切爾諾貝利14公里的核電廠第4號反應堆,發生可怕的爆炸,一股放射性碎物和氣體(包括碘131,銫137,鍶90)沖上1公里的高空。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切爾諾貝利核污染事件。

事件發生以后,核電站30公里范圍內的13萬居民不得不緊急疏散。這次核泄漏造成蘇聯1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受污染,其中烏克蘭有1500平方公里的肥沃農田因污染而廢棄荒蕪。被污染的農田和森林面積大約相當于美國弗吉尼亞州的面積。

烏克蘭有2000萬人受放射性污染的影響。截至1993年初,大量的嬰兒成為畸形或殘廢,8000多人死于和放射有關的疾病。其遠期影響在30年后仍會產生作用。

10、印度博帕爾事件

1984年12月3日,美國聯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爾市的農藥廠因管理混亂,操作不當,致使地下儲罐內劇毒的甲基異氰酸脂因壓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噸毒氣形成一股濃密的煙霧,以每小時5000米的速度襲擊了博帕爾市區。死亡近兩萬人,受害20多萬人,5萬人失明,孕婦流產或產下死嬰,受害面積40平方公里,數千頭牲畜被毒死隆冬時節,珠穆朗瑪峰腳下絨布寺的僧尼拉來了滿滿一卡車羊糞。36歲的經師阿旺維色說:“天冷燃料充足,當然讓人高興,但我們更盼望下幾場雪,讓珠峰多一些雪山的味道。”

珠峰“頸部”“裙擺”不白了冬日里的珠峰反倒沒有大雪滿山、冰川傾瀉的風采,強烈的高空風吹走了珠峰“頸部”的一圈白色“圍巾”,裸露出瘦骨嶙峋的青色巖石,尖尖的峰頂“雪帽”顯得單薄而孤獨,而珠峰“腰部”以下的“裙擺”則呈現一片赭黃色。“15年前,珠峰的冬天往往大雪封山。這兩年夏天降水明顯減少,冬天也幾乎不下雪。”阿旺維色說。從絨布寺南行8公里,來到離珠峰更近的登山大本營,也不見絲毫雪跡,反倒是一片片不長一根草的石丘沙坡橫亙在眼前。“20年前我剛來絨布寺出家時,厚厚的雪線一直從珠峰延伸到這里,現在大大退縮了。”阿旺維色說。

下一代看不到雪山,該怎么辦?據阿旺維色回憶,20年前,來珠峰旅游的游客寥寥無幾。現在到了夏天旅游旺季,在絨布寺前停靠的越野車,一天最多達二三十輛。據統計,2001年至今年,進入珠峰核心區旅游的車輛由1362輛猛增至5840多輛,游客由9570人次增至2.3萬多人次。“人類活動加劇,燃燒越來越多的石油和煤炭,肯定是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之一。珠峰的環境承載力是有限的。”阿旺維色說。在當地藏族的神話傳說中,珠峰之所以成為仙女居住的神山,就是因為其偉岸的身軀覆蓋著終年不化的冰雪。阿旺維色說:“在我們這一代,冬天盼著珠峰下雪。到了下一代或幾代,如果連雪山都看不到了,那該怎么辦?”一、海平面上升二、影響世界農業三、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與供需矛盾四、對動植物的影響

五、颶風增多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六、影響人類健康(1)低地被淹。(2)海岸被沖蝕。

(3)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影響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業受到危害。(6)影響沿海和島國居民的生活。(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響英國加高堤壩應對氣候變暖全球變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風雨頻率增加,這使英國人不得不加高防洪堤壩。據英國官方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在過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隨全球變暖而升高,當地政府機構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壩,以保障倫敦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二)影響世界農業(三)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與供需矛盾

這是2006年1月8日,在肯尼亞東北部的瓦吉爾附近,一頭母牛倒斃在干旱的草原上。

干旱由于蒸發量加大,河水流量趨于減少,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可能會加重,特別是在枯水季節。這是2005年10月14日,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以北240公里處,一名男子抱著孩子在洪水中艱難跋涉。

洪澇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變暖的速度而做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失,而有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它們的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天敵也可能減少。(四)對動植物的影響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在過去100年間,大西洋颶風每年發生的次數翻了一番,這部分應歸咎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水表面溫度上升。(五)颶風活動頻繁(六)影響人類健康熱浪增多或增強,很可能會增加心肺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酷熱致死的臨界溫度是34℃。在上海因酷熱致死的個案到2050年將會較現時增加3.6至7.1倍。氣溫上升會令蚊子更容易滋生,增加如瘧疾和登革熱等由蚊子傳播的疾病的風險。全球變暖會加速大氣中化學污染物的光化學反應率,因而令市區的氧化劑增加。高濃度的光化學氧化劑會引致眼睛過敏、嚴重呼吸道過敏、哮喘發病率增加和削弱肺功能等。全球氣候變暖令中國冬季氣溫偏高,春天提前到來全球氣候變暖是去年中國臺風等極端天氣策因之一全球氣候變暖易在我國引發洪澇干旱等極端天氣全球氣候變暖將對中國產生系列影響

去年8月,中國遭受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風力最強的臺風,湖南、廣東、福建等省份的一些地方發生罕見的持續性強暴雨過程。對此,秦大河解釋說,從研究的結果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對極端天氣事件具有一定的影響,它會使一些極端天氣事件,比如高溫、干旱、颶風的頻數和強度都發生一些改變。全球變暖對河流的影響?資料1:專家預測,如果到21世紀末氣溫升高2.1℃至4℃,我國冰川面積將比現在縮小45%左右。青藏高原冰川減少將對亞洲的大江大河補給產生重要影響。全球變暖對河流的影響?資料2:海平面上升將使洪澇災害加重。如珠江三角洲地勢低平,約有1500平方千米的土地在珠江基面高程0.4米以下,主要靠堤圍防護。由于水土流失,河床淤積嚴重,若海平面上升,勢必會對洪水起頂托作用,從而加大洪水的威脅。同時,當全球氣溫升高1.5℃時,臺風發生頻率可能增加2倍左右。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在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機率,而且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農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

伙伴減少了世界已滅絕與瀕臨滅絕的動物:渡渡鳥(印度,1781),藍馬羚(南非,1799),馬里恩象龜(舌塞爾,1800),大海雀(大西洋,1844),歐洲野馬(歐洲,1876),斑驢(亞洲,1883),白臀葉猴(中國,1893),旅鴿(北美,1914),佛羅里達猴(北美,1917),卡羅萊那鸚鵡(北美,1918),中國犀牛(中國,1922),高加索野牛(歐洲,1925),巴厘虎(印尼,1937),紅鴨(印度,1942),普氏野馬(中國,1947),袋狼(澳洲,1948),冠麻鴨(亞洲,1964),爪哇虎(印尼,1972)……糜鹿(全世界3000頭),華南虎(50頭),雪豹(1000~2000頭),揚子鱷(1500只),白暨豚(100只),大熊貓(1000只),黑犀牛(3500頭)指猴(9只),絨毛蛛猴(100只),滇金絲猴(1000只),野金絲猴(700只),白眉長臂猴(70只).

當前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損失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可能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1000倍。大面積地砍伐森林,過度捕獵野生動物,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造成的污染、植被破壞,無控制的旅游,土壤、水、空氣的污染,全球變暖等人類的各種活動是引起大量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的原因。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將逐漸瓦解人類生存的基礎。生物多樣性減少三、工程活動與自然災害“誤入歧途一瞬間,積重難返上百年”西安大雁塔,由于地下沉陷,大雁塔從16世紀初開始就向西北方向發生了傾斜,到1996年,大雁塔的傾斜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值1010毫米,經過各級部門近10年的搶救,大雁塔傾斜的勢頭得到了遏止,但它現在的傾斜幅度依然超過了1米。

大雁塔傾斜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超采所引發的地面沉降。有關專家告訴記者,西安自古以來的水源結構就比較單一,到1995年,西安年用水量達到3億立方米,幾乎全部來自地下水。陜西省水利廳高級工程師寇宗武說:“西安采深層地下水最多要采到100米到300米,地下水位最深的下降了140多米。”

伴隨地下水超采而來的是各種地質環境災害,到20世紀90年代,西安城區中心一帶地面沉降速率發展到每年80到120毫米,地面下沉最多超過2.6米。特別是隱藏在地下的地裂縫,更直接威脅著地面建筑的安全。

陜西省水利廳高級工程師寇宗武說:“(西安)地裂縫咱們統計了一下有11條,破壞了2000多座建筑物。”

專家表示,要維持西安地下水采補平衡,年采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