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必修二第七單元檢測題一、選擇題1.十月革命后,帝國主義的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勢力的判亂,威脅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根據列寧的提議,蘇維埃政府從1918年下半年開始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下面是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幾種評論,根據所學知識判斷,正確的評論是()甲:是蘇維埃政權在特殊條件下和特殊的歷史時期中,為了“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戰勝敵人”的一項特殊政策。乙:“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推行保障了蘇維埃在軍事上的勝利,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是向共產主義直接過渡的正確途徑。丙:“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超越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違背了經濟規律,并不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A.甲正確,乙、丙錯誤B.甲錯誤,乙、丙正確C.甲、乙錯誤,丙正確D.甲、丙正確,乙錯誤A.農民對蘇維埃政權不滿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C.新經濟政策損害了農民的利益D.農業集體化運動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3.蘇聯漫畫家摩爾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紀20年代初,一個瘦骨嶙峋的農民,其背后的“麥穗”已經干癟萎縮。這幅漫畫意在表明()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經濟剝奪,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B.新經濟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人民熱烈歡呼C.農業集體化運動損害了農民的利益,遭到人民反對D.人們對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不滿4.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根據列寧的提議通過了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決議。……當這個消息被共產國際的各國代表得知時,有些外國革命者痛惜地哭嘆道:“曉得今天的蘇俄是這樣,我們當初錯不該參加十月革命了。”還有人吼道:“列寧要把我們帶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卻說:“俄國的這一招,是痛擊我們的!”下列對材料的解讀正確的是()A.許多革命者感到“痛惜”是因為新經濟政策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B.新經濟政策是利用商品貨幣市場發展經濟,這讓許多革命者感到無法理解C.西方人士認為,俄國這一招是痛擊他們的,因為新經濟政策采用了國家壟斷貿易的做法D.新經濟政策優先發展重工業讓西方國家感到恐懼5.1921年,列寧認為:“從整個國家經濟的角度來看,現在最大的‘阻礙’正是這方面引起的。要增加糧食的生產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購和運輸,非得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提高他們的生產力不可。”為了改善農民的生活,列寧采取了哪一措施()A.實行余糧收集制B.實行固定的糧食稅C.取消糧食稅D.允許私人小企業的發展6.1920年夏秋,斯摩棱斯克實行了特殊的“小新經濟政策”。據10月份匯報可知,這里的糧食征收從9月1日開始,到10月1日就完成了任務,而其他地區幾乎要拖延一整年時間,這一政策的實施()A.為實施新經濟政策提供了現實依據B.說明余糧收集制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C.為國內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D.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建立7.有人認為,蘇聯一貫的致命錯誤之一,也是它垮臺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把農村看做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殖民地”。這一論斷主要著眼于()A.蘇聯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B.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導致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C.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忽視輕工業發展,影響了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蘇聯在工業化建設中為了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拿走的東西太多8.到1937年,蘇聯基本實現農業集體化,但占全國總耕地面積95%~97%的集體農莊只生產了70%~75%的農產品,而占全國總耕地面積3%~5%的私人土地,卻生產了25%~30%的農產品。這說明()A.集體農莊不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B.集體農莊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相適應C.農業集體化政策使農民的生產潛力得到充分發揮D.土地私有制比土地國有制更有生命力9.下表是1926~1940年蘇聯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狀況。由此可見,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所呈現出的特點是()項目增長年均增長速度重工業18.4倍21.2%輕工業6.2倍14.1%農業26%1.5%①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②犧牲農業,片面發展重工業③社會消費水平難以得到提高④國家經濟實力大幅度下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0.美國人科恩在《布哈林》一書中寫道:“斯大林的政策人為地制造了1932~1933年的饑饉,俄國歷史上最可怕的饑饉。”50多年后《真理報》報道:“1932年和1933年冬春相交之際,餓死的人大約有三四百萬。”這兩則材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A.俄國經濟的緩慢發展B.新經濟政策不適合蘇俄(聯)的國情C.蘇聯經濟受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嚴重干擾D.斯大林模式存在嚴重弊端11.赫魯曉夫時期,從1954年起蘇聯在哈薩克、西伯利亞、烏拉爾、伏爾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實行大規模的墾荒,在這些地區新建了大量的國營農場。1960年前,全國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其中1/3是新墾地提供的。但到20世紀60年代末,墾荒區提供的產量呈現下降趨勢,并且許多地方變成寸草不生的荒漠。下列對上述材料的看法正確的是()①赫魯曉夫的改革采取了加大對農業投入的辦法②赫魯曉夫的改革缺乏科學的態度,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③赫魯曉夫的改革認識到了蘇聯農業落后的根源④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2.一些史學家認為,“以‘一半是失敗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這種較長遠的政治眼光來看,諸如赫魯曉夫這樣偉大的革新者們,只有在當他們的經歷成為歷史以后,才能得到我們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觀點表明赫魯曉夫的改革()A.徹底沖破了蘇聯原有模式的束縛B.打破了單一的公有制形式C.拋棄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的模式D.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原有觀念的束縛13.赫魯曉夫的墓碑是用幾塊黑白大理石相銜接堆砌而成的,代表了其毀譽參半的一生。他的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A.以農業為突破口,不符合實際B.批判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亂C.改革舊模式,阻力巨大D.未能從根本上突破舊模式,成效甚微14.赫魯曉夫上臺后,首先對農村作了實際調查,對農業和糧食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礎上進行農業改革。下列結論不符合其調查結果的是()A.農業生產管理過于集中B.農民對勞動生產的成果漠不關心C.農產品的收購價格過高D.農業發展不能滿足居民生活需求15.他的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仍是在原體制內打轉,他沒有改變蘇聯指令性的計劃經濟,只是為企業換了個“婆婆”,原來由中央集中管理,現在有些企業劃歸地方管理;他也沒有意識到蘇聯需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沒有實行民主化,仍是個人集權、集中決策,在反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同時,又制造了對自己的個人崇拜。這一評價最符合()A.赫魯曉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C.戈爾巴喬夫改革D.斯大林的工業化運動16.勃列日涅夫統治下的號稱“世界最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如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渾身浮腫、跌跌撞撞、步履蹣跚地跨入了80年代。下列對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理解,正確的是()①沒有突破舊的經濟體制②注意運用了價值規律,擴大了企業自主權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④不可能根除積存的弊病,最終歸于失敗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17.有學者認為“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改革是蘇聯歷史上最為穩妥的改革”,此觀點的得出是基于()1A.擺脫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縛B.當時蘇聯經濟發展較快C.農業、輕工業得到顯著發展D.繼續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18.閱讀《蘇聯和中國的糧食產量(1950~1990)》示意圖。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兩國糧食產量呈現新的變化,發生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蘇聯人口出生率銳減,勞動力的缺乏影響了糧食產量B.中國勞動力充裕、科技迅速發展,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C.蘇聯領導人更換頻繁,政局不穩導致經濟政策缺乏連貫性D.中國的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蘇聯經濟改革步履維艱,收效甚微19.有學者這樣描寫蘇聯的一位領導人:“他擺弄這個國家,就像家庭主婦擺弄卷心菜一樣。他以為只要把外面的爛葉子剝掉,就會有里邊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剝下去,一直到剝光為止。”材料所描寫的應是()A.斯大林B.赫魯曉夫C.勃列日涅夫D.戈爾巴喬夫20.20世紀90年代初,社會主義在蘇聯遭受重大挫折。它所提供的教訓和啟示有()①發展生產力要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結合②加強黨的建設要與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相結合③鞏固國家統一要與加強民族團結相結合④發展對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要與防止西方“和平演變”相結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1.1921年,列寧說:“目前已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這里所說的“嘗試”是指()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新經濟政策C.工業化運動D.農業集體化運動22.列寧指出:“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下列對此材料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列寧否定了新經濟政策的歷史作用B.材料中的“錯誤”指的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適應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23.列寧說:“我們在奪取政權時便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類問題。……我們必須根據實踐作出判斷。”根據這一思想,列寧進行的探索是()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②新經濟政策③提出工業化方針④實行農業集體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③④24.列寧認為:“不摧毀舊的社會經濟結構——商業、小經濟、小企業、資本主義,而是活躍商業、小企業、資本主義,審慎地逐漸地掌握它們。”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蘇俄實行了()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新經濟政策C.社會主義工業化政策D.農業集體化政策25.1922年農民切科夫在交納固定的糧食稅后,把余糧運到一個集市上銷售,當地政府官員的正確態度會是()A.增加稅額B.處以罰款C.限量交易D.不加干涉26.在蘇俄(聯)實施的農業政策或措施中,適合生產力發展水平,最能夠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是()A.余糧收集制B.固定的糧食稅C.農業集體化D.大規模種植玉米運動27.《全球通史》中說:“農民和新商人即當時所稱的‘耐潑曼’,都能雇傭勞力,并能保留他們在經營中獲得的利潤。不過,列寧設法使國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權……”這一現象()A.推動了十月革命的勝利B.保障了國內革命戰爭的勝利C.促進了蘇俄經濟的恢復和發展D.是蘇俄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設想和實踐28.蘇聯實行新經濟政策和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的相似點是()①面臨極為困難的經濟形勢②國家頒布政策、法令,強制干預經濟③最主要的內容是調整和復興工業④通過發展商品生產來恢復農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9.下表是新經濟政策實施后,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不包括()年份項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糧食作物耕種面積(萬公頃)9446662078608730糧食作物產量(億普特)39.7922.1334.5544.24A.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B.提高了農產品產量C.新經濟政策符合俄國的國情D.完成了農業集體化30.據統計,從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蘇聯農村中,牛的數量減少了20%、馬的數量減少了13%、豬的數量減少了33%、羊的數量減少了26%。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B.“一五”計劃的實施C.農業集體化政策的實施D.為配合社會主義工業化31.1931年初,蘇聯接受外國技術援助的項目已達124項,同年,蘇聯向外國購買的機器設備約占世界設備總出口量的1/3。當時蘇聯大量得到西方設備的有利外部條件是()A.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B.西方放棄了對社會主義的敵視政策C.蘇聯制定社會主義工業化路線D.西方國家普遍采取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3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蘇聯的工業已經像事實上那樣迅速向前發展,因為政府提取了大約40%的國民收入用于再投資;相比之下,美國只提取了大約20%的國民收入。”材料強調的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能有效地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B.新經濟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C.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蘇聯的體制促進了工業化進程D.國民收入水平較低是蘇聯解體的原因33.1926年,斯大林在《關于蘇聯經濟狀況和黨的政策》報告中說:現在我們已進入新經濟政策的第二個時期。……如果不及時供給農業機器、拖拉機和工業品等等,農業本身就不能進展。因此,如果當時,在新經濟政策的第一個時期,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事業是依靠農業的,那末現在它卻要依靠而且已經依靠工業的直接擴展了。此番講話意在()[來源:學#科#網Z#X#X#K]A.繼續執行列寧的新經濟政策B.實現農業的機械化C.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D.建立計劃經濟體制34.比較分析下圖,從中能獲得的正確信息是()A.經濟大危機對整個世界打擊很大B.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C.羅斯福新政使美國工業產值居世界第一D.新經濟政策使蘇聯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35.1933年,蘇聯雜志《為了工業化》中寫道:“美國的商業和科學與布爾什維克的智慧相結合,在三、四年內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對“布爾什維克的智慧”理解正確的是()A.制定“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來源:學&科&網Z&X&X&K]B.實施經濟建設的五年計劃C.實行新經濟政策D.推行義務交售制36.關于斯大林模式與各時期經濟政策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繼承了新經濟政策的大部分內容B.完全放棄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原則C.被以后歷屆政府的改革徹底推翻D.蘇聯以后的改革曾一度沖擊它的束縛37.下列關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共同點的說法,正確的是()A.都與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B.都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C.都曾產生過積極作用D.都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38.赫魯曉夫曾說:“自行編制計劃的制度,對于富有創造精神的人來說是爭取鞏固集體農莊經濟的強有力手段。他能夠從單位面積上獲得最高產量出發進行安排。”這一“制度”的出臺說明()A.赫魯曉夫希望調動農莊的積極性B.當時的農業生產趨于停滯C.赫魯曉夫推動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當時的農業政策脫離實際[來源:Z*xx*k.Com]39.2011年是蘇聯解體20周年,蘇聯唯一在世的總統戈爾巴喬夫恰好滿80歲。下列關于他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對蘇聯進行改革的表述,正確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國模式B.其改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種嘗試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D.其改革有宏觀的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40.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先后在蘇聯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革。下列觀點不正確的是()A.赫魯曉夫揭開蘇聯改革的序幕B.勃列日涅夫擴大國營企業的經營自主權C.戈爾巴喬夫改革導致蘇聯解體D.改革都沒有沖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二綜合題4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921年,列寧說:“目前已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材料二1925年,蘇聯恢復國民經濟后,進入了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它從1926年到1940年。這個時期,蘇聯一方面加強無產階級專政,另一方面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世界全史》材料三(斯大林時期的)五年計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因為同一時期西方經濟的崩潰。社會主義不再是空想家的夢;它是發展中的事業。美國新聞記者林肯·斯蒂芬斯從蘇聯回國后聲明:“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懷疑態度轉變為真正的興趣,有時轉變為模仿。——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請回答:(1)列寧“用沖擊的辦法”是指什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4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為實現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而開創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表現和特點。(12分)(3)材料三中的“西方經濟的崩潰”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當“西方經濟的崩潰”蔓延時,蘇聯為什么沒有受到較大沖擊?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模仿”指的是什么?(15分)(4)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中國的經濟改革可以從蘇俄(聯)和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中吸取哪些經驗教訓?(9分)42.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為克服斯大林時期的一些弊端,赫魯曉夫進行了改革。赫魯曉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內蘇聯的人均肉類、牛奶、黃油產量趕上美國的目標,為此不顧蘇聯的氣候條件,要求各地都擴種玉米,以增加飼料。結果很多地方因氣候條件惡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糧食作物也由于播種面積減少而減產。1963年蘇聯糧食產量比1962年減少3270萬噸。1964年蘇聯被迫增加了糧食的進口。材料二1971年9月,赫魯曉夫逝世,其遺體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魯曉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茲維斯特內設計的,用黑白兩種顏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極具特色。涅伊茲維斯特內在評價自己這件特殊作品時說,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對比之中“包含著永恒的矛盾、光明的進步的因素同反動的因素之間的斗爭”。——張建華《俄國史》請回答:(1)材料一表明赫魯曉夫經濟改革的重點在哪一方面?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分析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原因。(12分)(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魯曉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對比之中‘包含著永恒的矛盾,光明的進步的因素同反動的因素之間的斗爭’”這句話的含義的?(20分)(3)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赫魯曉夫改革之后,蘇聯歷史上還進行過哪兩次大規模的改革。(8分)4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長期的內戰和(帝國主義)干涉對有關的所有黨派都是一場災難。它使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國農村的土地荒廢,使俄國人民大批死于橫禍、饑餓和疾病。同樣嚴重的是新成立的蘇聯與西方世界之間的關系惡化了。蘇聯領導人懷有的“被資本主義包圍”這種馬克思主義的擔心進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則對1919年建立的共產國際的無用的宣言過于認真。這種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隨后10年的國際關系,大大地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全球通史》材料二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允許局部地恢復資本主義,尤其是在農業和貿易方面。……對列寧來說,新經濟政策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是暫時的退卻,“后退一步為的是前進兩步。”——《全球通史》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的蘇俄面臨怎樣的內外形勢?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如何理解新經濟政策意味著“后退一步為的是前進兩步”?(4分)(3)結合材料一,概括說明材料二中列寧采取的經濟政策及其對蘇俄的重大意義。(4分)(4)根據上述材料分析列寧制定政策的依據是什么?(2分)44.我國“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主線引起學生的熱議,同學們圍繞“堅持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題主線,查找到下列材料和問題,請你參與。材料一1918年列寧說:“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而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真正的主要的門徑’。”……1921年列寧又說:“我們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礦山安全監管與執法考核試卷
- 模具設計的結構分析與評估試題及答案
- 2024模具設計師資格考試核心試題及答案
- 2024年農業植保員考試全解析試題及答案邀請
- 《女性不育的病因學》課件
- 2024年模具設計師資格考試總復習試題與答案
- 農作物種子繁育員資格考試模擬試題
- 黑科技應用籃球裁判員等級考試試題及答案
- 《金屬工藝與熱處理》課件
- 模具設計者應掌握的質量標準及試題與答案
- 2025年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林海雪原》知識點總結及練習
- 西部計劃考試考題及答案
- 教師專業發展制度教師專業發展的保障制度
- 學校德育管理體系
- XX文化產業投資公司二零二五年度股東退股及文化創意協議
- 青年博物館文創產品消費研究:一個社會實踐分析視角
- 2025版學校學生食堂餐具清洗消毒服務合同2篇
- 跟著電影去旅游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山東大學(威海)
- 《有機硅乳液防水劑》文本及編制說明
- 學校基金會的資金籌集與運用策略
- 2021年高考物理試卷(江蘇)(解析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