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審美情趣_第1頁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審美情趣_第2頁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審美情趣_第3頁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審美情趣_第4頁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審美情趣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審美情趣

一、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與《伊豆的舞女》四川段康成是第一位亞洲第二個詩人,上任后被李鴻章所愛。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對古典尤其是對美的世界的探求。他的作品以獨特的美學價值和高超的藝術技巧,贏得了日本乃至世界人民的喜愛。因此,他也被譽為日本文學史上的美學大師。在他的作品中,除了表現自己特有的孤兒情緒外,著重描寫了社會下層婦女的生活,以抒情散文般自由靈巧的藝術結構,塑造了一系列身世凄苦但卻純潔、美麗、善良的青年女性形象,彈奏了一曲曲對美的追求、對愛的呼喚的動人樂章,形成了且美且悲、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獨特藝術風格。而川端本人也被中國學者稱作“冷艷文士”?!兑炼沟奈枧繁闶瞧涞湫痛?。它以川端文學特有的清純、孤寂凄涼和哀傷征服了幾代人的心。該作品猶如一首純潔且充滿猶豫元素的抒情歌曲。它長久以來都被認作青春小說,廣受喜愛。小說描述的是二十歲的“我”為了排遣心中莫名的苦悶與憂傷,只身來到伊豆,途中偶遇一行流浪藝人并邂逅了十四歲的舞女萱,我被舞女的純潔無邪所吸引,旅途的最后,“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一池清水,一滴滴溢出來,最后頓感心情舒暢這一故事?!兑炼沟奈枧吩诖ǘ俗髌分姓紦O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川端最初被認可的作品。它的原作于大正十五年連載在《文藝時代》的一月二月刊上,事實上,該小說是《湯島的回憶》中的一部分。《伊豆的舞女》是根據作者自身的經歷來創作的,作品中的“我”恐怕就是高中時代的川端本人。我已經二十歲了,再三嚴格自省,自己的性格被孤兒的氣質扭曲了。我忍受不了那種令人窒息的憂郁,才到伊豆來旅行的。179川端幼小就失去雙親,這種不幸的身世,促使他身上具有一種孤兒根性。這種氣質以及因此產生的苦悶憂郁情緒長期以來一直是他的心理負擔。他本人將其原因歸結為缺乏母愛且從未獲得過被認為世界上最溫暖事物的家庭關愛。在他上第一高等學校二年級的那年秋天,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獲得了來自故鄉的“臨時收入”,便想要利用這筆收入逃離這種苦悶的生活,便只身開始了伊豆之旅。當時川端與小說主人公“我”一樣,也是二十歲。此外文中還有這么一段話:“把那顆牙拔掉,裝上金牙又有什么關系呢?”舞女的聲音忽然飛進了我的耳朵。我扭頭來,只見舞女和千代子并肩行走,阿媽和百合子相距不遠,隨后跟著。她們似乎沒有覺察我回頭,千代子說:“那也倒是,你就那樣告訴他,怎么樣?”她們好像在議論我??赡苁乔Т诱f我的牙齒不整齊,舞女才說出裝金牙的話吧。178體弱多病的川端母親懷胎七月便早產下了川端。毫無疑問,這種情況下生育的川端也是體弱多病的,據說他生下來時就被周圍人懷疑能否養活。而根據川端本人的追憶,自己在八歲之前飲食不規律,牙齒長得不好,牙齒排列也不整齊。這些情況都與小說中男主角“我”的情況相吻合。二、西方文化的影響日本中世紀英川端文學因其獨創的審美意識而廣受讀者喜愛,川端自身也擅長將對傳統自然美的描寫與對近代心理的描寫融為一體,在西式文化與東洋文化的融匯點上顯現其特別的審美眼光,從而開創自己獨有的審美意識。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川端文學有其獨特的魅力,其影響早已跨越了日本國界,起到了讓世界人民重新審視東洋文化的作用。我們通過《伊豆的舞女》來分析。在該作品中,顯現了比較典型的三種美,即日本傳統美、物哀以及朦朧美。(一)對舞女形象的描述眾所周知,一方水土養育一方風情,不同的地理環境必將培育不同的審美情趣。諸如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特有審美眼光,歐美人有歐美人特有審美視覺。日本人當然也不例外。所謂日本傳統美,就是由和歌、俳句、民間舞蹈等事物構成的并以具體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美??梢钥闯?川端在《伊豆的舞女》中努力雕刻了日本特有與眾不同的優雅與纖細的傳統美?!兑炼沟奈枧分械乃囆g構思以及審美意象,都能讓人想起俳句般的美感。舞女看上去約莫十七歲光景。她梳理著一個我叫不上名字的大發髻,發型古雅而奇特。這種發式,把她那嚴肅的鵝蛋形臉龐襯托得更加玲瓏小巧,十分勻稱,真是美極了。令人感到她活像稗史里的姑娘畫像,頭發特別豐厚。148這三句話將小舞女的形象呈現在了讀者眼前。文中出現的“稗史”一詞,原來是相對于正史而言,在中國古代由稗官記錄下來的民間傳說以及軼事,又引申為故事、小說之意。這里我們一般認為大致指的是江戶時候的小說類故事(又稱“草紙”)。舞女的音容笑貌宛如江戶時代讀物中的插畫姑娘一般,復古清晰且充滿魅力。這三句話的描寫,可以看出“我”已經對小舞女有了淡淡的好感。這里特別想說明的是,男主角“我”儼然感覺到了舞女的形象如插畫姑娘,而江戶時代讀物中的插畫姑娘正是日本的一種傳統性事物。正因為如此,男主角才對伊豆之旅有了情感寄托。山道變得彎彎曲曲,快到天城嶺了。這時,驟雨白亮亮地籠罩著茂密的杉林,從山麓向我迅猛地橫掃過來?!@時候,大粒的雨點開始敲打著我?!哌M黑魆魆的隧道,冰涼的水嘀嘀嗒嗒地落下來。黃昏時分,下了一場暴雨。巍巍群山染上了一層白花花的顏色。遠近層次已分不清了。前面的小河,眼看著變得渾濁,成為黃湯了。……鼓聲停止,我又不能忍受了。我沉醉在雨聲中。……雨停了,月亮出來了。雨水沖洗過的秋夜,分外皎潔,銀亮銀亮的。這兩段是對雨的描寫,川端仿佛將雨也賦予了生命。在自然中美是無限的,而作家的感受卻是有限的,因此,體現在小說中的美必須經過作家的感情過濾,憑作家特有的感情提煉、濃縮而后形成藝術之美。真情必須以物來承載,來升華。萬物均可生情。日本文學作品側重寄情于景。諸如夕陽、月夜、雪花、雨水都是作家內心情感的投射。日本列島受到溫帶特有的濕度降雨量眷顧,文中描繪了雨鄉的雨具、雨鄉的“避雨茶館”,而雨也仿若成了日本制造的物品,成為了日本傳統美的應景之物。在日本古典文學中對雨的描寫也不罕見。比如小野小町留給后世這么一首和歌:憂思逢苦雨,人世嘆徒然??嘤昃d綿,花褪殘紅,歲月蹉跎,年老色衰。而《伊豆的舞女》中前文所展示的兩段對雨的描寫也正是借助“雨”這一自然之物,寄托了作家中心的日本傳統美。(二)建立在愛情中的要求物哀是日本中世文學的理念,幽情、物之情感,多愁善感。其源頭要追溯到《源氏物語》。自本居宣長以引對《源氏物語》的特性作出規定之后,被用作把握平安時代文藝的本質的概念。通過理性與感情的協調而產生的優雅細膩而深沉的情趣心情。《伊豆的舞女》全篇貫穿了這么一種美,淡淡的,冷冷的,如一曲哀愁的抒情詩,如殘夢般的存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著力描繪了男女之前的曖昧模糊之戀。且在不經意間將旅人的憂愁時不時地展現出來。將青春期的愛情描寫得如詩一般夢幻。于是展現在讀者眼前的便是一種溫柔的傷感、一種淡淡的哀愁。我們選取小說中兩個例子來分析:我一個人看電影去了。女解說員在煤油燈下讀著說明書。我旋即走出來,返回旅館。我把胳膊肘支在窗臺上,久久地遠眺著街市的夜景。這是黑暗的街市。我覺得遠方不斷隱約地傳來鼓聲。不知怎的,我的眼淚撲簌簌地滾落下來了。183此處“太鼓的聲音”以及“眼淚”正是懷揣淡淡愛慕之心的“我”的心聲。作品整體充滿了樸素真誠的感情。并且,這種美麗的戀愛心緒給離別更渲染了冰冷且悠遠的哀愁。這種情感基調貫穿川端前期的作品,形成他獨有的審美意識。我任憑淚泉涌流。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后來什么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188文章結尾的一句。雖然我們在主人公登船的場景看不到淚眼別離的大悲大痛,也看不到歇斯底里的挽留呼喚。這種悲傷正是一種溫柔的悲傷、婉約的悲傷、富于韻味的悲傷。川端將兩人的這種淡淡悲傷歸成了美,將微微的哀愁與真實之美融為了一體,構筑了物哀的世界。(三)用自己的東南角梳理狗毛毫無疑問,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正是陳述了一個朦朧的青春愛情物語。比如小說中有這么一段:還在湯野的時候,我就想跟她要這把插在她額發上的梳子。所以她用這把梳子梳理狗毛,我很不舒服。173“我”為何要將插在鬢發上的梳子帶走,正是因為對舞女抱有淺淺的愛慕之情。為什么“我”覺得梳子不能用來梳小狗的毛發,其理由我們來結合梳子的形象剖析。這里梳子因為它的主人,已經成了美的化身,“我”以為,對于天真爛漫的舞女,是半點也容不得有“丑”的成份存在,所以她的梳子給小狗用了可不行?!拔摇毕肴绻麊査昧诉@把梳子,離別后看到它也就能夠回憶起她這個人以及這段往事。但舞女用梳子梳理了狗毛,讓“我”感覺“我”的這種情感會被狗毛給弄臟的。三、川端文學的日本美學川端康成審美意識的根源,可以歸結為在于傳統文化影響、川端個人經歷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這三點。其一就是受到日本傳統文化的影響。以“風、花、雪、月”為象征的日本美的傳統,“白”中可以窺見更多的顏色,“無”中又賦予了一切。川端對這種傳統的繼承,在于:他重視日本古典文學中淡淡的哀愁與朦朧意識,他塑造人物形象時將其融悲融美為一體;他運用傳統的手法,表述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他盡可能地活用傳統文化精神與文學形式,完美地表達了傳統的哀傷與風雅的審美意識,通過創作實現對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人文意識的描寫,開創了川端文學的日本美學。1968年川端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身著帶有家徽的和服正裝,以高格調的日語進行了演講,感人肺腑。在演講的開頭他介紹了道元禪師的“春花秋月杜鵑夏,冬雪皚皚寒意加”、明惠上人的“東月撥云相伴隨,更憐風雪侵月身”以及高僧良寬的絕命詩“秋葉春花野杜鵑,安留他物在人間”這三首和歌。他說與自然合一這一點正是日本人傳統精神的根源。并且他在演講中還講到芥川遺書《臨終之眼》以及一休禪師提了“入佛界易,進魔界難”字句的手跡,進而把“死亡”、“虛無”等都歸結為與自然合一這一日本人的精神土壤。他的這一名為《我在美麗的日本》的演講,正是他自我解剖了日本這片土地對自己文學創作的影響。其二就是川端的個人經歷。川端是個不折不扣的孤兒,雙親過世后由祖父母撫養,而后又經歷了姐姐與祖父的離世。這種人生經歷對他的人格形成有著很大的關聯,對他的審美意識產生根深蒂固影響的重要原因。這種“孤兒根性”便是川端文學的精神底盤。其三,就時代背景而言,川端走上文壇的時候,正值日本動亂、危機的時刻。當時,法西斯份子的軍國主義勢力不斷強化,他們不顧民眾反對施行戰爭政策。另一方面又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應運而生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強盛發展。追求藝術美的作家川端,他既沒有參與堅決反戰,與惡勢力斗爭的行列,又不“順應時局”,鼓吹戰爭,宣揚大日本思想。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旅行、下棋、閱讀和研究日本古典作品。在這種時局下,正因為追求傳統美與悲的結合,他維持了獨立的人格,畢生追求藝術的美與情感之悲。四、川端文學中優秀作家的審美意識綜上所述,本文從《伊豆的舞女》來解讀川端康成的審美意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