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解析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范鐵兵高俊峰中國中醫科學院《金匱要略》書中引用這樣一段話:“(第一段)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第二段)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我血燥而洪,壅于上焦,充滿于肺),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我肝陽亢)。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我注:如甲亢為肝實病,傳脾體現為“風消土”(沙漠化,風化土石);肝炎為肝虛病,傳脾體現為“木不活土”(脾氣不行,黃疸肝炎。‘亢則害,承乃制’,今肝氣不能夠承于脾土之下,則土亢而為害,土黃彌漫)。對于本條之"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多數醫家以五行相乘相克理論來解釋。筆者認為此種說法尚不全方面,不能揭示其內在本質,難以對的指導臨床,故略陳己見,懇請同道斧正。從醫學源流角度來理解:其理論來源于兩個觀點,一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觀點。二是《素問·玉機真臟論》說:"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難經·七十七難》說:"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即已病防傳的觀點。從整體觀念角度來理解:人體是一種有機的整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的作用實現的。在生理狀況下,五臟互相資生、互相制約,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在病理狀況下,五臟病邪互相影響、互相傳變。因此,當一臟發病后,治療必須照顧整體,即在治療本臟病變的同時應主動調治其它臟腑,以避免疾病的傳變。從臟腑學說角度來理解:生理上肝主藏血、主疏泄,寄相火,主升主動;脾居中州,主運化水谷,有生血統血之能。肝對脾運化功效的正常與否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與脾的升清有親密關系。正如張錫純所云:"蓋肝之系下連氣海,兼有相火寄生其中......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生土,脾胃之飲食更賴之熟腐。肝脾者相助為理之臟也。"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肝得脾所輸布的水谷精微滋養,才干使疏泄功效正常運行,而不致疏泄太過。如葉天士指出:"木能疏土而脾滯以行。"另外,脾運健旺,生血有源,統攝有權,則肝有所藏。病理上肝失疏泄就會影響脾的運化功效,從而出現"肝脾不和"的病理體現,可見精神抑郁、胸脅脹滿、腹脹腹痛、泄瀉便溏等癥;若脾虛氣血生化無源或脾不統血,失血過多,可造成肝血局限性。因此肝脾在生理病理上是互相聯系、密不可分的。從五行學說角度來理解:《素問·玉機真臟論》說:"五臟相通,移皆有次。"這就是說五臟之間疾病的傳變是有一定規律的,即"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在五行學說中存在相生、相克、相乘、相侮關系。《素問·五運行大論》說:"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正常狀況下臟腑間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以維持機體的"陰平陽秘"。如肝主升而歸屬于木,脾主運化而歸屬于土,存在木克土的關系。正常的"木克土"是維持機體平衡的重要環節,但木太過或土不及,這種平衡就會遭到破壞。木過于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局限性,即"木乘土";木本但是于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處在正常范疇,但由于土本身局限性,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局限性,即"土虛木乘"。從臨床實際角度來理解:臨床上所見病位在肝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往往體現為腹脹、腹痛、納呆、便溏、乏力、精神倦怠等脾虛癥狀,而后才出現脅下脹痛或刺痛、口苦、黃疸等肝病本身的癥狀。當代醫學認為,慢性肝病患者若不能康復,可演變為肝硬化甚至肝癌,繼則出現脾腫大、脾功效亢進、貧血等變化,甚則門脈高壓破裂造成消化道大出血。無論是中醫學的認識還是當代醫學的認識,都用事實充足證明了"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對的性。有關"實脾":許多醫家認為"實脾"就是補脾,肝病實脾即補益脾胃,使"脾土不受邪"。事實上"實脾"是調補脾臟之意,并不是單純的"補",而是"調"與"補"的有機結合。"補"是指在脾虛的狀況下,采用"甘味"之藥健脾補中,加強脾胃生化氣血功效,既防病邪入侵,又可資生肝血,使肝有所藏;"調"是指用調和之法,以防脾土壅滯,從而維持脾正常的運化功效,同時改善肝的病理狀態。臨床上常補之以人參、白術、黃芪、炙甘草、蜂蜜、飴糖等;調之以陳皮、佛手、木香、青皮、焦三仙等。臨床上對于肝病的治療應分辨虛實,然雖當異治,固脾則一。這種"實脾法"有助于避免疾病的傳變、蔓延,以保護未病之臟腑。解析“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僅供專業醫生參考)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又云:“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方隅在《醫林繩墨》中提出:“人以脾胃為主,而治療以健脾為先。”故在肝病治療中,古今醫家均非常重視固護脾胃之氣。肝病“實脾”是治療肝病的一種重要治則,該法首見于《難經》、《金匱要略》。然而,肝病傳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則源于《內經》“風起火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也焉”。《難經》指出:“因此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金匱要略》又進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指出肝病“實脾”謂之上工之舉。
歷代中醫大家,在從事肝病的理論及臨床研究上,強調治病求本,重視人體內在因素,重視氣血化生之源、運濕之樞紐的后天之本——脾胃功效,不僅在肝病的治療中,提出了“調理肝、脾、腎,中州要當先”的治則,在各科雜病的辨證施治中也極為重視健脾運化,以固“后天之本”。治療某些危重疾病,如肝癌,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而不適宜予以破血消痞之品以及苦寒傷胃之劑,認為注意調理脾胃,此乃“有胃氣有生也”。在臨床上要講求治病求本,首辨邪正虛實。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扶正祛邪,調理氣血。慢肝多以正氣虛(涉及肝、脾、腎、氣血、津液)為矛盾的重要方面,開始是由于濕熱之邪纏綿羈留損傷正氣,造成“因病而虛”,逐步形成臟腑氣血功效失調和機體防御能力削弱,以致正不抗邪,招致濕熱內侵,造成“因虛而病”。調理肝脾腎,中州要當先:關幼波對慢肝辨證施治,基本上是以臟腑、氣血論治為原則,且以扶正治其本,祛除余邪治其標。治療中注意調理中州,稍佐祛邪,使之濕熱余邪無處藏身,更無由以生。若濕從寒化,以致脾腎陽虛,中氣不運,當以健脾助陽,溫化寒濕,仍以調理中州為要。早期肝硬化的治療對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代償期)之病機,氣虛血滯是早期肝硬化之本,濕熱毒邪稽留血分是標。因此在治療上,應以補氣活血,養血柔肝為基礎,以益氣健脾養血治中州為核心,中州運化,后天得養,水谷充沛,五臟六腑得充。繼而養血柔肝,肝臟陰血充盈,則堅自消而得柔潤,功效始恢復。在治療中重視健脾化痰,兼以去除余邪。在肝硬化晚期(肝硬化失代償期)階段,關幼波認為,本病有痰血瘀阻、腹水等邪實的一面,又有肝脾腎虛損、氣血大虧的一面。虛中夾實,實中夾虛,虛實夾雜。其正虛為本,邪實為標。因此,在治療上以扶正為本,逐水為標,以扶正為常法,逐水為權變。水的代謝,因“其源在脾”,故要在中焦上下功夫。氣為血帥,氣旺血生,氣帥血行,惡血久蓄,正氣大傷,血失其帥。故應補氣扶正,健脾化痰,以平和之品行血利水,再加以軟堅柔肝之品,以求全方面之效。見水不治水,見血不治血,氣旺中州運,無形勝有形,健運脾胃,以無形之氣而勝有形之水、血。治療肝硬化腹水的基本方:生黃芪50克,當歸10克,白術10克,茵陳30克,杏仁10克,橘紅10克,茯苓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澤蘭20克,香附10克,藕節10克,車前子15克,木瓜10克,厚樸15克,生姜3克,大腹皮10克,丹參15克。方中以當歸補血湯為君,二芍、澤蘭、丹參、香附、藕節佐之。君藥中重用生黃芪,補氣扶正以帥血行,更能走皮膚之濕而消腫,可重用30克~150克,無任何副作用。二芍味酸入肝,涼血活血,為緩急止痛養肝之要藥。丹參功同四物,能養能行。澤蘭善通肝脾之血脈,活血不傷正,養血不滋膩,胎前產后均可應用,藥力在中焦,橫向運行,與桃仁、紅花不同。香附、藕節為血中氣藥,氣血兼行,藕節還兼有開胃之長。臣藥白術、茯苓健脾運濕,以杏仁、橘紅、木瓜、厚樸、腹皮、茵陳、車前子為佐。杏仁、橘紅辛開苦降,醒脾開胃,通利三焦,化痰和中。木瓜味酸,調胃不上脾,舒肝不傷氣,柔肝止痛,為調和肝胃之要藥。厚樸、腹皮行氣利水而消脹。茵陳、車前子清熱祛濕,利水消腫而不傷陰,有黃疸無黃疸均可使用,少佐生姜辛溫醒脾,為方中之使藥。
此方藥性力求平和,無峻猛之品,立意于“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方中涉及了補氣養血扶正、行氣活血、健脾利濕、清熱化痰、利水消腫等諸法,臨證加減化裁,用之得心應手。善用黃芪,在中醫學中黃芪含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托毒排膿、利水消腫、斂瘡生肌之功效。當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中的黃芪多糖有明顯增進淋巴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2的能力,能增強NK細胞、巨噬細胞等的免疫殺傷作用,黃芪皂甙含有抗肝損傷作用,能減輕肝中毒引發的病變。黃芪能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效,增強抗御病原體感染的能力。黃芪有益氣升陽的作用,可改善血液流變學,改善肝臟血液循環,并有一定的克制HBV-DNA復制的作用。黃芪能增進肝細胞合成白蛋白,克制間質膠原細胞合成,增進細胞免疫,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和巨噬細胞吞噬功效,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誘導干擾素生成增加,增強人體免疫,保肝及避免肝糖原減少。黃芪可有效去除氧自由基,有抗氧化作用,能增進肝細胞的再生。總之,肝之為病,治脾為先,是治療慢性肝病的一大特色。對治療肝病時的免疫調節、增強免疫力、防止肝纖維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實脾法治療慢性肝病臨床體會發表者:楊國紅1167人已訪問
慢性肝病臨床上涉及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重癥肝炎等,該類疾病在我國屬常見病,危害性大,治療比較棘手。然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脾虛癥狀貫穿其中,體現為乏力、納差、腹脹、水腫、便溏等,各階段其癥狀輕重不一。因此,從中醫角度探討肝脾兩臟生理、病理、病因病機,運用實脾法貫穿肝病治療各階段,含有很大的臨床實用價值,且收效明顯。肝脾兩臟生理上互相聯系。肝屬木,藏血,主疏泄。脾屬土,統血而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肝臟正常的疏泄作用即五行之中木克土。脾胃氣機的升降賴于肝氣條達疏泄,即“土得木達”。(《素問》)肝為剛臟,必賴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變化之陰血滋濡,方能剛柔相濟,故曰:“食氣入胃,散精于肝。”(《素問》)肝與脾生理上的互相依賴決定了其病理上互相影響以及慢性肝病的病理特點和性質。肝氣太旺,疏泄太過,便形成了木乘土的病理狀態,臨床上可見肝氣犯胃、肝氣乘脾的病機。若肝氣疏泄不及,則木不克土,影響脾胃正常的升降納運而出現木郁土壅。因此,慢性肝病臨床上常出現一系列脾虛癥狀。最早《難經·七十七難》言“見肝之病,則知肝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金匱要略》發展詳述了該學說,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有“肝病治脾”之說。因此,筆者在治療慢性肝病過程中,遵仲景古訓:“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運用實脾法貫穿其中,獲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將病案舉例及實脾法的具體運用介紹以下。典型病例1慢性乙型肝炎李×,男,46歲,河南鞏義市人,11月20日初診。發現乙肝三年,平素經常乏力倦怠,精神不振,食后腹脹,大便時硬時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查乙肝五項:HBsAg陽性,HBeAb陽性,HBcAb陽性。肝功效成果:ALT116U/L,AST54U/L,TBIL28umol/L,AKP80U/L,GGT36U/L,ALB42g/L。B超示:肝臟實質輕度彌漫性損傷。中醫診療:肝著西醫診療: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辨證為脾胃虛弱,肝木失養,中藥治以健脾和胃舒肝。方用黃芪15g白術20g陳皮15g砂仁10g茯苓15g枳殼10g苡仁20g當歸10g白芍10g制香附15g焦三仙各15g垂盆草15g甘草3g水煎服,配以維生素C片、肌苷片、復方益肝靈片口服。服藥半月后復診,病人飲食量較前增加,乏力倦怠癥狀明顯減輕,肝功效復查:ALT86U/L,余均正常,上方加五味子15g繼服。一月后再診,自覺癥狀消失,肝功效恢復正常。體會:乙肝病毒的核心,是正氣局限性,濕濁邪毒乘虛而入,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氣滯不通,橫逆犯脾,脾失健運,久則正虛邪戀,肝脾俱損。現在臨床上治療乙肝多用克制病毒、清利濕熱的辦法,而無視了扶正能夠祛邪的治療辦法。中醫強調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一虛,無力去除病毒,四臟皆無憤怒,則肝體失養而出現上述一系列癥候。因此在治療慢性乙肝的過程中,不適宜久用大量苦寒之品,以免傷脾胃之氣,加重肝臟損傷。筆者以健脾和胃疏肝辦法構成藥方,配合基礎治療,扶正與祛邪并重,保護肝細胞,去除病毒,改善臨床癥狀,效果明顯。2脂肪肝劉××,男,38歲,河南滎陽市人,3月3日初診。二月前單位體檢時發現脂肪肝,未予治療,近一月由于工作繁勞,飲酒較多,自覺肝區隱痛脹悶,周身乏力,納食減少,噯氣。查舌質淡胖稍,苔白膩,脈滑。B超示:脂肪肝,慢性膽囊炎。乙肝五項(—);肝功效成果示:TBIL14umol/L,ALB44g/L,ALT56U/L,AST78U/L,AKP110U/L,GGT56U/L。中醫診療:脅痛西醫診療:酒精性脂肪肝。中醫辨證為脾虛肝郁,痰濕內停。中醫治以黃芪15g陳皮10g茯苓20g枳殼10g清半夏10g白寇仁10g太子參15g厚樸10g郁金10g制香附15g澤瀉15g山楂15g炙甘草3g水煎服,配以維生素C片、肝泰樂片、復合維生素B片口服,囑其戒酒低脂飲食。服藥半月,自覺癥狀明顯減輕,規定改湯藥為丸藥。服藥三個月,自覺癥狀皆消,肝功效正常。體會:脂肪肝可歸屬中醫“肝痞”、“脅痛”、“黃疸”、“積聚”等范疇。由于長久過食肥甘酒酪之物,內傷七情,造成肝膽疏泄失調,脾失健運,易生痰濕濁邪。痰濕濁邪又蘊結脾胃,寄于肝膽,使木不能疏泄以助脾,土不能化精血以養肝,久之氣血局限性,血運無力,痰濕濁邪壅滯于肝,形成脂肪肝。治療上予以黃芪、陳皮、茯苓、枳殼、太子參、甘草益氣健脾,白蔻仁、清半夏、郁金、厚樸、香附疏肝理氣化痰濕,共湊健脾疏肝、理氣化痰、降濁之功。若一味地應用消脂降酶之品,一則易造成肝功效損傷,再則無視了脾虛病機,則土不養木,木不疏土,痰濕濁邪壅滯更甚,病情纏綿難愈。故應補中運脾,使脾土健運,肝木調適,水谷化為精微,氣血調運則病可向愈。3酒精性肝硬化陳×,男,52歲,有嗜酒史,元月初診。癥見腹部脹大,鞏膜輕度黃染,顏面及頸胸部毛細血管擴張,大便溏,日3次,雙手肝掌征陽性,舌質淡暗胖,苔白厚稍黃,脈弦。檢查肝臟劍突下4cm可觸及,邊鈍,質中檔,有觸及痛。腹部移動性濁音陽性。乙肝五項(—),抗HCV(—),肝功效成果示:TBIL46.6umol/L,ALB36g/L,ALT112U/L,AST168U/L,ALP189U/L,GGT111U/L。B超示:肝硬化,脾大,中檔量腹水。中醫辨證為脾虛肝郁,水濕內停,西醫診療:酒精性肝硬化。中藥治以健脾疏肝,行氣利水。藥用太子參20g白術24g陳皮15g茯苓30g枳殼10g木香10g炒山藥30g炒苡米20g柴胡10g當歸10g白芍10g車前子30g茵陳30g炮姜3g炙甘草3g水煎服。西藥配以安體舒通片40mg,Tid,po,肌苷片0.4,Tid,po。藥用一月后復診,訴腹脹大減,大便成形,日2次,上方加煅牡蠣30g葉下珠30g制鱉甲15g,再進20付。三診病人腹部脹大明顯減輕,黃疸消退。肝功效復查ALT78U/L,AST90U/L,ALP130U/L,GGT98U/L,中藥白芍加量為20g,去炮姜,加蛇舌草30g,丹參20g,配用復方益肝靈4片,Tid,po。肝泰樂片0.2,Tid,po。服藥一月后,肝功效基本正常。體會:嗜酒過分,日久必傷肝脾。肝損則失其疏泄,出現氣滯血瘀,肝絡瘀阻。后期損傷脾胃,脾傷則失其運化之力,出現水濕留聚,故可見一派肝郁脾虛、濕濁留聚之征。治療上立健脾疏肝,行氣利水為法。藥用太子參、白術、陳皮、茯苓、木香、山藥、苡米、益氣健脾利濕,固本扶正,白芍、當歸、丹參養血止痛,柔肝縮脾。茵陳、柴胡清利濕濁,調肝解郁,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扶土以抑木,疏肝以益脾。脾氣健旺,運化有常,則血藏于肝,而制約肝氣勿使橫逆。木疏血行,土健水消,癥積得除。4乙肝后肝硬化校×,男,57歲,7月初診。癥見腹脹、腹瀉、乏力、惡心、嘔吐。大便色黑質稀,日3-5次,小便色黃。時有鼻衄、齒衄。舌淡苔薄白,脈細緩。鞏膜輕度黃染,顏面及頸胸部散在蜘蛛痣,雙手肝掌征陽性,腹部移動性濁音陽性。乙肝五項:HBsAg陽性,HBcAb陽性,余陰性。肝功效:TBIL57.3umol/L,ALB31g/L,ALT68U/L,AST165U/L,ALP195U/L,GGT260U/L。查PT22.6S。B超示:肝硬化,脾大,中檔量腹水,慢性膽囊炎,門靜脈、脾靜脈栓塞形成。中醫辨證為脾虛肝郁,血瘀水停。西醫診療為:乙肝后肝硬化,門脈高壓,脾功效亢進,門靜脈、脾靜脈血栓形成。中藥治以疏肝健脾,益氣活血利水,藥用太子參20g白術20g陳皮10g砂仁10g茯苓30g枳殼10g廣木香10g大腹皮30g水蛭6g全蟲10g苡仁30g丹皮30g茵陳30g制香附15g炙甘草3g水煎服。十天后,腹脹、乏力明顯減輕,食欲好轉,蜘蛛痣顏色變淺,鞏膜黃染減輕,大便日2-3次,色黃,成形。未再出現鼻衄、齒衄。復查肝功效:TBIL49.1umol/L,ALB36g/L,ALT43U/L,AST67U/L,ALP190U/L,GGT183U/L。查PT20.5S。考慮門靜脈、脾靜脈栓塞狀況,水蛭加至10g,加雞骨草20g,金錢草30g繼服。一月后,腹脹、腹瀉、乏力、惡心、嘔吐、鼻衄、齒衄癥狀完全消失,大便日一次,色黃。精神好轉,食欲佳,體力恢復。黃疸消退,肝功效正常,B超示腹水消失,門靜脈、脾靜脈栓塞消失,但透聲差。繼服以上中藥以鞏固療效。體會:肝木受邪,日久氣滯血瘀,不能疏泄脾土,脾虛不能排毒于體外,亦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水濕內停,乃致鼓脹,引發肝硬化、腹水、黃疸等。氣滯血瘀乃出現蜘蛛痣、肝掌以及門靜脈、脾靜脈栓塞等。西醫治療較為棘手。中醫證屬本虛標實,應標本兼顧,攻補兼施。若急功近利,過于攻伐,重復利下,更致正傷。故治療上予以太子參、白術、陳皮、茯苓、苡仁等益氣健脾,增強機體免疫力,以利毒邪排出。大腹皮、茵陳、金錢草、雞骨草解毒利水,丹皮、水蛭、全蟲活血祛瘀通絡,軟肝縮脾,使肝得滋養,脾得運化,既利于排除毒邪,又使郁滯得開,瘀血得以消融,血絡通利,百脈調和而諸證消失。乙肝病人的調治1:性別:男2:年紀:28歲(1982)3:地址:長沙市芙蓉區4:患病時間:乙型肝炎母嬰傳染5:胖瘦:瘦。身高169厘米,體重50公斤(照片1)6:骨度:細(照片2)7:口腔內反映:口不干,上午醒來時常有半口口水,有口臭(照片3)8:二便:小便分叉,白濁或黃濁。大便藍綠色一粒一粒的,像羊屎,三天一次,偶然發現衛生紙上有一點膿血9:脈象:大概80次/分鐘,脈沉,重按有力,右脈較左脈稍無力10:癥:
從小到大,經常超出3天才解一次大便。98年開始,飯后如果不松開褲帶,就會覺得肚子從右邊到左邊有點刺痛,似乎有東西堵住。在5~前幾乎每天熬夜,晚上吃夜宵。由于肋脹,腹痛嚴重去看中醫,開方龍膽草、柴胡、澤瀉、木通、生地黃、當歸、山梔、黃芩、甘草、川楝子、茵陳、大黃、石膏、知母、山藥、人參,之后有多次修改,吃了六個月藥,緩和大部分癥狀,但是右脅下仍然有悶塞感,氣短乏力,冬天雙腳冰冷。底再請中醫師診治,開了柴胡、白芍、甘草、枳實、當歸、茯苓、白術、梔子、丹皮、生姜、薄荷、丹參、桃仁、大腹皮、神曲、蒲公英,然后多有加減,吃了一年多的藥,開始很有效,后來慢慢變得無效,就沒有吃藥了。現在飯后右脅下悶脹不舒,夜間偶然覺得右脅下暢通時,左脅會有脹痛感,然后變成左腎痛。近來三個月,一星期有1~2次左右出現呃逆,持續不到5分鐘,大概都在晚上11時到3時之間,平時凌晨2點多到3點多才干睡著,有時睡覺耳內會癢,頭發有幾根變白。氣溫15度下列經常腳冷、手冷,不管溫度高低,腳底都會出汗,白天容易疲倦,精神不集中。
吃完先生開的7劑藥(嫩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5克、北五味子3克、沙參15克、懷山藥15克、白茅根10克)右脅下悶塞感減輕了許多,大便變成褐色條狀,精神好了不少。開始吃這個方子的第二天,兩邊小腿長滿暗紅色的痤瘡,有一點癢,現在大多數消了,剩余一部分棕色的顆粒,這個藥與否能夠繼續吃?尚有上次忘記問,哪些食物不能吃,以免加重病情?請先生解惑,謝謝!【世安按】《金匱》: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見”而不被表象困惑,于此道三折肱可謂之“知”,“實脾”前加“當”字、加“先”字,可見其情狀之真切、態勢之急迫,豈容有誤。然而幾多肝病誤治,小恙做成巨患。妄投血藥燥肝,苦寒敗胃,以至于寢食難安、腹脹如鼓、四肢如削、二便不通。人們莫不覺得病死,而不知其為藥死!《金匱》有說: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為之藥調之。酸為肝之味,焦苦心之味,甘為脾之味,上面我用的藥方,也就是從這個味而來。這也是許多肝病不治,如日常人生活飲食,反而得愈的因素了。----有病不治,即得中醫,就是這類事了。肝病實脾法-治療肝病的基本辦法來源:新特藥房藥訊作者:百濟動態瀏覽:公布時間:-11-617:33:00論實脾法治療慢性肝病
肝病、乙肝、甲肝、丙肝等病毒引發肝細胞損害,和脂肪肝、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肝腹水等肝病大部分病例緣于脾虛,出現細胞免疫功效低下。許多健脾益氣藥如健脾益腎顆粒、肝復樂膠囊等能改善細胞免疫功效,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功效;增強T細胞的數量及提高T淋巴細胞轉化率。因此掌握肝脾之間的生理病理關系,見肝之病,即先實脾,就有避免肝脾不和所造成的一系列臟腑病理傳變的作用,就可避免病情遷延,加緊恢復。
《金匱要略》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實脾,則肝自愈”。這種肝病實脾法,在現在治療慢性肝臟疾病中越來越廣泛而有效地應用,充足體現了中醫理論臟腑關系的合理性。
肝與脾生理上互相依賴
肝屬木,藏血而主疏泄;脾屬土,統血而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肝脾兩臟的關系,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功效和脾胃的運化功效之間的互有關聯。脾的運化功效健旺,有賴于肝的疏泄功效正常,即“土和木達”。肝又有賴于脾化生水谷精微的滋養,才得以發揮正常功效,此所謂“木賴土培”。再者肝藏血,脾統血,均與血液生化藏統有關。肝司貯藏,調節血量,脾可生血,又可統攝血液的正常運行,肝脾協調,則血液充足,分派運行正常。總之,肝與脾生理上互相為用,猶如春天之土和木榮,勃勃生機。
肝與脾病理上互相影響
《素問.玉機真臟論》指出:“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肝膽與脾胃同居中焦,且脾胃的運化有賴于肝之疏泄、膽汁分泌和排泄的正常。故肝膽有病最易傳之脾胃,此即病理狀況下的肝脾不和。肝失疏泄,就會影響脾的運化功效,可出現脘脅脹滿、納差、乏力、泄瀉、便溏、下肢水腫、衄血等。
秦伯未在《謙齋醫學講稿》中說:“肝氣郁結與普通肝氣證恰恰相反,肝氣證是作用太強,疏泄太過,故其性橫逆;肝氣郁結是作用不及,疏泄無能,故其性消沉”。肝臟正常疏泄作用即五行中之木克土。如因某種病理因素造成肝氣過旺,疏泄太過,便形成了“肝(膽)乘脾(胃)”的病理狀態,此即“肝氣犯胃”、“肝氣乘脾”的病機。這是病在肝而繼發于脾胃的證型。反之若脾胃虛弱,也可引發肝氣來乘,此即“脾(胃)虛肝(膽)乘”。兩者都是“木克土”正常生理關系的破壞,而變成“木乘土”的病理狀態。如果在某種致病因素作用下,肝氣疏泄不是太過,而是不及,就是肝氣郁結。肝郁則木不克土,會影響脾胃正常的升降納運功效,造成飲食水谷轉輸布運障礙而出現中焦壅滿,即肝郁脾壅;如果重要體現為脾在運化水濕功效的障礙,即肝郁脾濕;如果脾不能升其清陽之氣,不能轉輸精微物質至臟腑,出現氣血虛損,即肝郁脾虛。這是病在肝,繼發于脾胃的三個證。
脾虛在慢性肝病中的病理變化
慢性肝病,即使病位在肝,但多數病人突出體現為神疲乏力、納差腹脹、便溏腹瀉、面色萎黃、下肢水腫、慢性失血證等一系列脾胃虛弱體現。闡明肝病與脾虛在病理上的親密聯系。李偉林等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肝活檢病理組織分析,發現脾虛證組的肝細胞壞死、界極破壞、纖維組織增生等的出現率高于非脾虛證組(P<0.05),提示在脾虛狀態下,肝細胞的再生能力、肝組織的修復能力、肝組織的抗損害能力均下降,故認為脾虛既是肝組織病理損害較重的外在征象,也是肝組織抗損傷能力和再生修復能力局限性造成肝組織病理變化的重要機理。經研究證明,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胃粘膜上皮細胞內,血清HBV陽性標記者的胃粘膜內有HBsAg存在,這進一步證明肝病最易傳脾的病理機轉。
實脾法藥品在慢性肝病中的應用
國內報道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方藥中進行統計分析,健脾益氣藥肝復樂膠囊、肝復樂片、健脾益腎顆粒、等屬最慣用者,以益氣健脾法治療慢性肝病白/球蛋白失調,有效率達93.54%,能有效消除肝病患者出現的脾虛癥群,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動物實驗表明,該藥能明顯減輕肝細胞脂肪變性或壞死,克制肝細胞纖維增生,克制假小葉形成,能避免白/球比值減少。根據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特點,以“實脾法”為主治療60例,大部分病人癥狀明顯緩和或消失,65%ALT降至正常,總有效率80%。通過對肝硬化不同證型的研究,認為代償期肝硬化以肝郁脾虛型為主,故臨床辨治早期肝硬化,重視疏肝健脾的治則治法,將可能控制肝細胞功效的進一步損害:
品名功效適應證作用特點規格生產商參考價健脾益腎顆粒健脾益腎、扶正培本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肝腹水提高機體免疫力、克制腫瘤的雙向調節作用,減輕化療毒副作用10g*10袋北京長城制藥廠63/合肝復樂膠囊健脾理氣,化瘀軟堅,清熱解毒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肝腹水免疫調節、保肝、護肝、養肝克制癌細胞生長,改善癥狀和體征調節機體陰陽、臟腑、氣血平衡,恢復人體正常機能0.5g*12s*5板湖南星劍藥業集團有限公司160/合肝復樂片疏肝健脾,化瘀軟堅,解毒抗癌急、慢性肝炎、乙肝、脂肪肝、肝硬化、肝腹水、肝癌等可作為護肝藥。提高天然殺傷(NK)細胞活性;誘生干擾素作用特別明顯;能克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復制能恢復肝臟功效及減少轉氨酶;能減少甲胎蛋白(AFP),阻斷肝病患者癌變,消除肝腹水。0.5g*60s華禾藥業冷水江制藥156/合云芝糖肽補益精氣,健脾養心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腹水等。可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功效,免疫調節、護肝,避免多個肝病對肝功效的損害。0.34g*24粒上海新康制藥70/合云芝胞內糖肽補益精氣,健脾養心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纖維化、肝癌等激活從而增強網狀內皮系統(RES)功效、能明顯克制SGPT的升高,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殺死率達41%~54%克制腫瘤血管生成,增強抗癌藥品作用。0.5g*50粒江蘇神華藥業92/合臌癥丸利水消腫,除濕健脾用于臌癥,胸腹脹滿,四肢浮腫,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能裂解水毒蛋白的甘遂生物肽,通過破壞水毒蛋白粘附性,平衡體液產生與排出”三重作用徹底消除各類胸水、腹水、及水腫。90丸*2瓶江蘇神華藥業298/合扶正化瘀膠囊活血祛瘀,益精養肝乙型肝炎肝纖維化屬瘀血阻絡,肝腎有足證者。可克制四氯化碳加高脂飼料致大鼠肝纖維化的程度,克制四氯化碳和D-半乳糖胺致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轉換酶的升高。0.5g*60粒上海黃海制藥125/瓶香菇多糖片健脾益氣,增強免疫
用于多個肝炎,腫瘤免疫功效失調的多個病。激活、調節機體的免疫系統涉及殺傷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NK)和抗體依賴性巨噬細胞的功效。0.1g*36片浙江普洛康裕48/合舒肝益脾顆粒清化濕熱,健脾和胃急慢性肝炎、肝癌等。用于濕熱阻滯而致的急、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膽囊炎等病癥見脾胃虛弱,體倦乏力,肋腹脹痛,胃納欠佳者。10g*12袋廣州萊泰制藥38/合九味肝泰膠囊疏肝健脾急慢性肝炎、肝癌等。用于肝郁脾虛,氣滯血淤所致的脅肋脹痛或刺痛,抑郁煩悶,食欲不振,食后腹脹,大便不調,或脅下痞塊,面色晦暗或萎黃。0.35g*36s湖南新匯制藥43.9/合
《金匱要略》肝病傳脾與肝病實脾初探有關推薦\o"《四川中醫》06期"·《四川中醫》06期\o"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o"《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1999年08期"·《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1\o"《河南中醫》07期"·《河南中醫》07期\o"《中國社區醫師》1991年02期"·《中國社區醫師》1991年0《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不僅體現了中醫重視治未病的思想,也體現了整體觀念在臟腑辨證中的應用,后世醫家屢作注釋、闡析,提出多個見解,筆者在翻閱大量文獻后,對“肝病傳脾”與“肝病實脾”進行剖析,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見,探究其理論及臨床意義。1肝病傳脾,脾病亦可及肝仲景思想源于《內經》。《素問·玉機真臟論》云:“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各傳其所勝。”《內經》中認為人體臟腑之間并非孤立和靜止的,它們在生理上互相聯系,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如果臟腑之一過盛或局限性,便會打破這種平衡,體現出一種病理狀態,就會在相克次序上發生一定轉變由此臟而累及他臟。《素問·玉機真臟論》又曰:“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肝木之病,最易傳之于脾土。仲景“勤求古訓”根據這一觀點,提出上工須“見肝之病”便“知肝傳脾”且“當先實脾”的重大理論。肝與脾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肝的疏泄功效正常,人體升降出入才干正常運行...
(本文共3頁)閱讀全文>>權威出處:《四川中醫》06期\o"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o"肝脾同治論"肝脾同治論當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巨大空間,人們在追求實現本身價值與更高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承受著空前巨大的競爭與精神壓力。或恚怒郁悶,思慮哀愁;或應酬往來,過食肥甘;或追逐享樂,以酒為漿……凡此種種,極易引發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并且肝郁每易犯脾,土虛易致木乘,肝脾之病經常互為因果而釀成肝脾同病之疾。當代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發病率居高不下,究其病機之演變多與肝脾兩傷有關。因而,進一步系統研究中醫“肝脾同治”之法,對于防治當今社會高發的多個疾病含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本論文通過對歷代中醫文獻的縝密梳理,將散見于古醫籍中有關肝脾同治法的理論和臨床應用經驗進行了全方面的總結與分析,并著重就下列幾方面作了進一步探討。①探尋肝脾同治法的理論淵源。認為《內經》已較為系統地敘述了肝脾有關的理論,在提出有關治療思路的同時,已見肝脾同治法應用之端倪。《難經》將“治未病”理論與肝病實脾相結合,進一步完善了《...
(本文共90頁)本文目錄
|閱讀全文>>權威出處: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o"《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1999年08期"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o"《金匱要略》肝病實肺論"《金匱要略》肝病實肺論“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金匱要略》從五臟有關角度敘述了治未病的理論。日本學者曾深有感觸地說:“如果《金匱要略》‘未病’的理論早些被醫學界理解,那么,‘臟器有關性’可能會更早些提出來”L1]。可見,肝病實脾論為西醫新醫學模式的創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肝病不盡“當先實脾”,有時必先實肺。l《金匱要略》有關肝病實肺的敘述《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在敘述脈象與四時五色相參的診病辦法時曾道:“寸口脈動者,因其Itt~,Jr而動,假令肝旺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顯然,春天當脈弦、色青,若色不青反自,乃肺金乘制肝木所致,肝病必成。此從發病學角度扼要敘述了肝病成因之一即肺邪傳肝。故《金匱要略》中凡涉及肝或其所居,或其所循,或其經脈,或其所主的病癥,均謂之肝病。如《五臟風寒積聚病脈并治》云:“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明言肝著,卻不見肋間或脅下之癥,反言“常欲蹈其胸上”,...
(本文共2頁)閱讀全文>>權威出處:《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1999年08期\o"《河南中醫》07期"河南中醫\o"《金匱要略》肝病實脾、調脾理論及應用"《金匱要略》肝病實脾、調脾理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夫妻忠誠保障與情感補償協議
- 商業地產項目全產業鏈招商運營與品牌孵化合作協議
- 寵物美容院品牌合作、專業技術培訓、設備采購與品牌授權協議
- 知識產權改編作品收益分成權益補充協議
- 電動跑車全面升級維護及保養合同
- 寵物領養及長期撫養費用保障協議
- 企業員工股權激勵與公司社會責任履行協議
- DB42-T 2025-2023 馬鈴薯-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模式技術規程
- 2023年軟件測試基礎期末試卷及參考答案
- 高一歷史備課組期末工作總結模版
- 利用熱釋光劑量探測器測量射線劑量
- 大病歷模板-住院病歷
- GB/T 602-2002化學試劑雜質測定用標準溶液的制備
- GB/T 18657.1-2002遠動設備及系統第5部分:傳輸規約第1篇:傳輸幀格式
- GB/T 15608-2006中國顏色體系
- GB/T 14315-2008電力電纜導體用壓接型銅、鋁接線端子和連接管
- 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散文和小說閱讀
- 【人衛九版內分泌科】第十一章-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課件
- 護理人員業務技術檔案 模板
- 金融監管學-金融監管學課件
- 語文一年級上冊:拼音9《y-w》ppt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