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心理疾病_第1頁
常見的心理疾病_第2頁
常見的心理疾病_第3頁
常見的心理疾病_第4頁
常見的心理疾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常見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各種原因引起的心理異常的總稱。通過對咨客心理癥狀的分析,可首先做出醫學診斷,進一步做心理學診斷,便于選擇心理治療的方法。常見的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病、神經癥及其它心理障礙:

1、精神病:是一類嚴重的心理疾病,需精神科專科醫生來治療。包括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2、神經癥:是公認的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心理治療的主要對象。根據ICD-9中規定,分為十類:A焦慮神經癥、B歇斯底里(我國譯為癔病)、C恐怖癥、D強迫癥、E抑郁癥、F神經衰弱、G人格障礙、H疑病癥、I其它神經癥性障礙、J未定型;

3、其它心理疾病:A性倒錯、B性變態(包括露陰癥、窺陰癥、挨擦癥、戀物癥、異裝癥),以上病癥又叫性偏移。

什么是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復雜的一種,是腦的嚴重、慢性、致殘性疾病。曾被認為是心理疾病,現劃為大腦疾病。

有關精神分裂癥的一些統計資料根據美國國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資料:

●每年有200萬以上的成年美國罹患精神分裂癥,其中有1/10承認有過自殺行為。

●在美國,盡管僅1%的人群患有謹慎心理性疾病,然而,光精神分裂癥所占用的消耗費用占所有精神心理性疾病費用的22%。

●精神分裂癥病人所占用的病床數占所有因精神心理性疾病住院的22%。

哪些人患精神分裂癥?

盡管男女均可發生精神分裂癥,但男性起病比女性早,通常在10~20歲起病,而女性常在20歲以后至30多歲起病。

精神分裂癥的癥狀有哪些?

以下是精神分裂癥最常見的癥狀,但每個患者表現有差異,癥狀包括:

●對現實的歪曲知覺

●意識混亂

●多疑

●錯覺

●幻覺

●思維紊亂

●情緒失控

●感情平淡(情感表達)

●工作和學習困難

●缺乏密切的人際關系/社交退縮

●夸大自身價值和/或不現實自我評價過高

精神分裂癥最突出、迷惑的特征是精神癥狀的突然出現。

精神分裂癥的癥狀可能與其它精神疾病相似,必須就醫診斷。

精神分裂癥的病因是什么?

目前所知精神分裂癥不是單一病因引起,可能有許多因素,如遺傳、行為和環境等在發病中均起作用。

精神分裂癥的治療:

醫生根據患者的以下情況決定精神分裂癥的治療:

●患者年齡、健康狀況和病史

●疾病的程度

●對特殊藥品、檢查和治療的耐受性

●對病情的估計

●病人對治療的意見和選擇

由于病因不清,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復雜。目前治療精神分裂癥包括臨床研究性治療和經驗性治療,總的治療目標是緩解癥狀。

治療方法包括:

●藥物治療(包括抗精神病和抗抑郁劑)

●心理治療(包括家庭的參與)

●康復治療

●自助和支持治療焦慮癥的診斷標準

一、在過去六個月中的大多數時間里,對某些事件和活動(比如工作進度、學業成績)過度擔心。

二、個體發現難以控制自己的擔心。

三、焦慮和擔心與至少下面六個癥狀中的三個(或更多)相聯系(至少有某些癥狀至少在過去六個月中的大多數時間里出現)。1、坐立不安或者感到心懸在半空中;2、容易疲勞;3、難以集中注意力,心思一片空白;4、易激惹;5、肌肉緊張;6、睡眠問題(入睡困難、睡眠不穩或不踏實)。注意:在兒童中,有上述癥狀之一即可。

四、焦慮和擔心的內容不是其他障礙的特征內容。也就是說,焦慮和擔心的內容,不是關于被細菌感染(強迫癥)、驚恐發作(驚恐癥)、當眾出丑(社交恐怖癥)、長胖(神經性厭食癥)、嚴重疾病(疑病癥),等等。

五、焦慮、擔心和軀體癥狀給個體的社交、工作和其他方面造成了有臨床顯著意義的困難。六、上述癥狀不是由于藥物的生理作用(例如,服藥,吸毒,酗酒)或者軀體疾病所引起(例如,甲狀腺分泌降低),也不僅僅是發生在情緒障礙、精神病性障礙、或普遍發展障礙之中。廣泛性焦慮癥什么是廣泛性焦慮癥?

廣泛性焦慮癥患者表現慢性、過度的、沒有現實根據的擔憂和緊張。廣泛焦慮癥患者通常過分擔憂健康、經濟、家庭或工作和想象的災難。

盡管廣泛性焦慮癥可以伴有抑郁、物質濫用或其它焦慮癥,但損害通常很輕。通常廣泛性焦慮癥患者不會出現以下表現:

●感到社會活動過分受限

●感到工作過分受限

●回避某些的場所

有關廣泛性焦慮癥的統計數據

據美國國立精神病研究所統計:約有1,600萬,年齡介乎18至54歲的美國人患焦慮癥。其包括恐怖障礙、強迫障礙、外傷后應激障礙、社交恐怖及廣泛性焦慮癥。

這些病癥可以伴有抑郁、物質濫用或抑郁癥。

病人可以患一種或多種上述的疾病。

廣泛性焦慮癥的特征是什么?

廣泛性焦慮癥患者通常能意識到自己感到的焦慮比現實中的嚴重,但是并不能除去其不合理的觀念。

以下是廣泛性焦慮癥的最常見的癥狀,但是不同的患者可以有不同的表現。這些癥狀包括:

●入睡困難或早醒

●震顫

●抽搐

●肌緊張

●頭痛

●焦躁

●出汗

●發熱

●頭暈和/或呼吸困難

●惡心

●尿頻

●胸口感到受壓迫

●疲勞

●專心困難

●容易受驚

●腸激惹綜合癥

●不能放松

廣泛性焦慮癥的癥狀可以與其它精神疾病相似,需就醫診斷。

哪些人患廣泛性焦慮癥?

廣泛性焦慮癥通常在兒童期或青少年期逐漸起病,但也可以起病于成年。女性更常見,有家族聚集發病的現象。每年有2~4%的美國人患此病。

怎樣診斷廣泛性焦慮障礙?

如果有人過分擔心每日的問題達6個月以上,即可診斷廣泛性焦慮癥。

廣泛性焦慮癥的治療:

醫生根據以下情況決定廣泛性焦慮癥的特殊治療:

●患者年齡、健康狀況和病史

●疾病的程度

●對特殊藥品、檢查和治療的耐受性

●對病情的估計

●病人對治療的意見和選擇

治療包括:

●藥物治療

●精神治療

●放松技巧

●生物反饋--控制肌肉的緊張性什么是強迫障礙?

強迫障礙是一種焦慮癥,患強迫障礙者有害怕或擔心,以抵抗焦慮。

有關強迫障礙的統計數據

據美國國立精神病研究所統計:

美國每年約有330萬人患強迫障礙(亞洲地區統計資料目前尚未有)。因此,單于1990年,美國在這方面的社會經濟約高達84億。

與強迫障礙有關的癥狀有哪些?

強迫癥狀是頻繁發生的不合理的思維、害怕或擔心,引起強烈的焦慮,常見的強迫癥狀有:

●極端的臟和細菌

●強迫性窮思竭濾(例如關閉爐灶的開關)

●特殊順序

●有暴力或攻擊他人的思想

●花大量時間觸摸或數算物件

●過份注意順序和對稱性

●持續厭惡性行為的思想

●與個人信仰相背的觀念

盡管強迫癥患者認識到其強迫思維是不合理,與現實生活問題無關,但這不能以使其克服不必要的想法。

為克服強迫想法,強迫障礙患者產生強迫行為。

與強迫障礙有關的強迫行為有哪些?

強迫行為是重復、儀式化的行為,用以降低強迫觀念所致的焦慮。強迫觀念的例子包括:

●重復洗手(通常每天超過100次)

●重復檢查(反復多次)大門或爐灶的開關是否已鎖上

●按照特殊順序做一些無意義的小事情(例如衣服或廚房用品按照特殊的順序排列,假如其它人改變此順序,患者會感到不自在和心煩意亂)

哪些人易患強迫障礙?

強迫障礙通常起病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但也可以發生于兒童期。男女同等受累,有家庭聚集現象。常伴有其它疾病,如焦慮、抑郁、進食障礙或濫用藥物。患者會回避引起強迫的處境或徒勞地試用酒精或藥物鎮靜自己。

怎樣診斷強迫障礙?

必須有以下表現時才診斷強迫障礙:

●每天至少1小時

●非常痛苦

●影響日常生活

強迫障礙的治療:

醫生根據以下情況決定強迫障礙的特殊治療:

●患者年齡、健康狀況和病史

●疾病的程度

●對特殊藥品、檢查和治療的耐受性

●對病情的估計

●病人對治療的意見和選擇

治療包括:

●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人格障礙的表現和防治

人格障礙是指人格適應不良,即不伴精神癥狀的人格適應缺陷。此類人的內在體驗和行為具有持續的明顯偏離文化期望范圍的傾向。

最初人格障礙指的是使他人不便、煩惱或蒙受損害者,如反社會人格障礙;后來Sckneider以“害人害己”來概括此類人;近年發現有的人格障礙患者并不貽害他人,僅自己經受痛苦,如強迫型人格障礙。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人格障礙有偏執型、分裂型、強迫型、表演型、反社會型、焦慮型等。各型均有一些特征,目前認為人格障礙是異源性的集合體。

1.偏執型人格障礙:這種人敏感多疑,常將他人無意的或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輕蔑,過分警惕與防衛,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往往將自己的挫折或失敗回咎于他人。

分裂型人格障礙:是以社會隔絕和感情疏遠為特征的一類人格障礙,他們缺乏親密的人際關系,缺乏性興趣,體驗不到愉快,情感平淡,沉默寡言,孤單。

2.表演型人格障礙:又稱癔癥型人格障礙或尋求注意型人格障礙,這類人以情緒不穩定為特征。他們具有過分的情緒表達以引起他人注意,對人情感膚淺,說話裝腔作勢,誘惑或挑逗行為卻缺乏性欲,易受他人或環境影響,以自我為中心,為滿足自己的需要不擇手段,不斷渴望受到贊賞。

3.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此類人的特征是經常發生不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患者在兒童少年期(15歲以前)即見端倪,表現為品行障礙如離家外出,與人斗毆,傷害動物,毀壞他人財物,經常說謊、偷竊等。成人(18歲以后)出現不負責在的或違犯社會規范的行為。他們具有高度的沖動性和攻擊性,缺乏羞慚感,不能從經歷中吸取教訓,無自知之明。

4.焦慮型人格障礙:又稱回避型人格障礙,此類人的特征是長期和全面的脫離社會關系。他們回避社交,特別是涉及較多人際交往的職業活動,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無能,過分焦慮和擔心,怕在社交場合被批評或拒絕。

人格障礙患者對周圍環境可帶來不良的影響,特別是反社會人格障礙者易發生違犯社會法紀行為。據對監獄和少教所的調查資料顯示,青少年和成年人罪犯中,反社會人格占半數左右。

人格障礙父母以其偏離行為必然對子女產生有害影響,但不同類型的人格障礙患者對子女的影響是不一致的。父母患表演型人格障礙者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孩子的適應。父母一方患強迫型人格障礙,其子女常表現有間歇性排便控制不良,反社會人格雙親的子女有較高的精神科轉診率。父母間感情不和和家庭暴力所致的有害作用已得到公認。反社會人格父母的男孩常有品行障礙和嚴重違紀犯罪行為;他們的女孩性不檢點,過早成婚,對所生的孩子缺乏熱情,表現焦慮,常責罵或毆打自己的孩子。精神上擾亂兒童的父母有焦慮者并不少見。如父母患有恐怖癥,子女也可出現怕上街和夜驚。

人格障礙的治療是困難的。他們較少主動求醫,而且目前的治療僅可改善一時性的精神病發作,減輕社會和情緒功能不良或為了適應社會需要對他們進行管理。藥物治療時,人格障礙的一些癥狀有效,然而沒有哪一種藥物是普遍有用的。心理治療必須個別化進行,而且不同類型人格障礙應采用不同種類的心理治療。

人格障礙的預防應從兒童開始。父母的愛護、悉心照料和正確教養以及良好的環境,可減低人格障礙的發生。兒童大腦有較大的可塑性,一些性格傾向經適當的教育可以糾正,如聽之任之,發展下去可出現不正常人格。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調查顯示:全球真正健康的人約占5%;經醫生診斷患有疾病的人約占20%。顯然,其余75%的人都處于一種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中國衛生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占總人口的73—77%。顯然,這一數據與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的數據高度吻合。這里牽扯一些值得每一個現代人思考的、非常關鍵的問題:為什么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保持真正的健康會如此不容易?大多數人都不從主觀上希望自己完全健康嗎?所有希望自己完全健康的人都一定能夠做到這一點嗎?很多人,年年體檢。健康指標開始偏離標準值時,也并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不當回事。這時,實際上,已經從健康狀態走向了亞健康狀態。這期間,體檢指標還有很寬的變化范圍。然后,慢慢的等待,指標終于達到了疾病的標準。這回,就要當回事了,因為可以啟動醫療保障體系了。就像一部汽車,有異味了,不當回事。有異響了,不當回事。水溫高了,不當回事。報警燈亮了,不當回事……有一天,啟動不了,這得當回事,送修理廠!

由于亞健康而付出的代價

健康問題不僅給現代人帶來了醫療費用的巨大負擔,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壽命。讓我們看看下面的數據,早期癌癥患者,只有54%的存活率;乳腺癌患者5年存活率為60—80%;45歲以下心臟病患者,手術后只有75%的存活率;1/10的急診前列腺切除術和1/5的急診髖關節置換術,以患者在1年后死亡而告終;心、肺等大部分重要器官移植,手術后最多只有90%的存活率;糖尿病等很多慢性疾病都需要終生用藥,不但不能治愈,反而越治越重,吃藥越來越多,用藥種類越來越多,直至死亡。

然而,大部分慢性病的治療和養護費用卻是驚人的。心肌梗塞早期發現一生花費18萬元,冠狀動脈手術一個橋就需要7.5萬元,腦中風花費7-20萬元,癌癥花費7-30萬元,腎炎花費5-25萬元,腎透析每次655元(每周2次),腎移植花費15萬元,障礙性貧血花費15-30萬元,良性腦腫瘤花費2-10萬元,糖尿病花費7-35萬元,肝病花費6-28萬元。

無知和錯誤的觀念是失去健康的根本原因

有一句話說:“有知識則生,無知識則死”。是的,如果工人不知道如何做工,那么就會被開除而餓死;如果農民不知道如何種地,那么就會沒有收成而窮死;如果士兵不知道如何打仗,那么就會被敵人殺死。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生活的知識、飲食的知識,那么就會得病;一個病人如果不懂得醫療的起碼知識,那么就會有可能病死或被治死。

因此,知識不僅僅是力量,也是關系到生死的通行證。當然,一個人不可能樣樣精通,但是應當了解各行各業的基本知識;最起碼要知道,一個事物的存在是否對自己有害。同樣的道理,也正是因為我們許多人不知道如何去正確飲食,如何去保健自己,如何去治療自己;所以把一些本來很簡單的疾病防治問題,搞得很費時、費力、費錢;甚至丟失了年輕的性命而人財兩空。

人最大的痛苦,也許來自于接受新觀念。有的人最喜歡的思想可能是完全錯誤的。顯然,很多人失去健康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正確的知識和堅持錯誤的觀念。正如全球著名健康專家、世界衛生組織前任總干事鐘道恒博士所說的:“多數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無知。”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寧可終日與各種慢性病共存,也不愿意通過改變自己的錯誤觀念和錯誤習慣而改善健康狀況。病人,尤其是慢性病人,幾乎都是犯了生活方式錯誤的人。

改變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習慣,是已經失去健康的人重新獲得健康的重要條件。然而讓許多病人改正錯誤是十分困難的。很多人一味的追求美味和美食,錯誤的以為,好吃就是對自己身體的最大獎賞,好吃對身體就有好處。根本不明白美味和美食的飲食標準,與身體健康的營養需要相差甚遠甚至完全相反。

因此,讓人們遠離藥物和醫生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們正確的知識和正確的觀念。可見,營養盲是當今中國老百姓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中國居民迫切需要營養知識和合理膳食方面的普及教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