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刀醫學-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完整版_第1頁
針刀醫學-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完整版_第2頁
針刀醫學-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完整版_第3頁
針刀醫學-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完整版_第4頁
針刀醫學-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完整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概述骨關節炎(OA)是指以軟骨丟失及伴有關節周圍骨反應為特點的一種滑膜關節病,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骨關節病、肥大性或增生性關節炎等,是全球范圍內最常見的風濕性疾病。

特點OA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繼發性OA有明確的致病原因,如創傷、炎性關節病、先天性或發育性骨關節病、代謝性或內分泌性疾病等;原發性OA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其患病率與年齡增長、過度使用和損傷、肥胖、遺傳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但有時二者不易截然區分。膝關節骨關節炎多見于50歲以上的女性。概述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在屈伸運動時,活動范圍最大,是老年性關節病的好發部位。膝關節沒有脂肪和肌肉的保護,位于脛骨與股骨的末端承受較大的重量。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性勞損及體重超重等因素,造成關節內力平衡失調,導致關節軟骨的變性、增生、纖維化,甚至骨化。中醫對膝關節骨關節炎論述

生理:1腎主骨學說《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腎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指示了骨的健壯與腎精的旺盛有密切的關系。氣血學說:氣血津液是構成機體的基本物質,亦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氣血有對骨關節的濡養滑利作用。《靈樞·本藏篇》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氣血正常運行,四肢骨、筋、肌肉才能得到其營養和保護。氣血運行受阻,就會發生淤血等氣滯血瘀的病變,而產生一系列包括骨關節異常的病理改變。運動鍛煉對骨關節病的影響在我國應用運動治療的歷史可追溯到史前時代,《呂氏春秋·本生篇》描述“出則以輦(當時的一種轎),務以自佚(自己求舒適而失去運動機會),命之曰招蹶(四肢痹蹶)之機。”《黃帝內經》就有導引(呼吸和運動鍛煉),按躋(按摩和運動)等記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4年)帛畫《導引圖》描繪了導引動作40余幅,說明當時導引有相當發展。為什么運動鍛煉能使人“血脈流通”“并利蹄足”而祛除疾病呢?主要是通過運動調節人體的力平衡。病理中醫認為該病屬“骨痹”范疇。

《黃帝內經·素問·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素問·舉痛論》:“經脈流行不止,還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黃帝內經·

靈樞·

刺節針邪篇》指出,“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之上,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外感風邪或經筋反復勞損,久而形成粘連、攣縮、疤痕,即是可觸摸到的圓狀或條索狀的硬結,它們異常牽拉、壓迫了經筋、經絡,導致經絡中氣血運行不暢,這即是“橫絡盛”。造成不通則痛。針刀松解疏通治療消除了“橫絡盛”,氣血運行正常,達到通則不痛。“解結”即是松解之意。治療《黃帝內經·素問·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炅”即熱之意。“分肉間”即筋膜間。

針刀松解治療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經氣不通”的病理狀態,恢復了機體動態平衡,而痛止。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基礎研究課題證實針刀松解可以使局部皮膚溫度提高,證明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第七》“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針刀醫學對骨性關節炎認識朱漢章開創的針刀醫學認為骨性關節炎是人體力平衡失調導致的。現代的實驗方法證實了這一點,如兔的膝骨性關節炎模型,把兔后肢在伸直位固定6周后,兔膝關節的軟骨組織即可發生退行性改變。持續壓應力誘導體外培養的軟骨細胞產生細胞因子試驗也證實了這一原理。朱漢章從生物力學的角度論證了人體內部“壓應力”“拉應力”“張應力”的平衡與否對人體的影響,并發明針刀松解療法治療骨性關節病,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療效。解剖由4塊骨(股骨、脛骨、腓骨、髕骨)、2個關節(脛股關節、髕股關節)3個間隙(髕股間隙、脛股關節內側及外側間隙)及肌肉韌帶和滑液囊構成。膝關節解剖膝關節解剖(肌肉)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股直肌膝關節解剖(肌肉)鵝足腱股二頭肌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半膜肌膝關節解剖膝關節解剖膝關節解剖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膝關節解剖股骨與脛骨的髁部之間有半月扳,半月板是半月形的纖維軟骨盤,外緣厚、內緣薄.有減震與潤滑的作用。膝關節解剖髕韌帶后面,股骨與脛骨的間隙有脂肪墊填充,有襯墊和潤滑的作用.股骨與脛骨之間尚有前、后交叉韌帶相連,前交叉韌帶防止脛骨向前滑,后交叉韌帶限制脛骨后移,防止膝關節過伸。膝關節解剖關節囊由纖維層和滑膜層構成,薄而堅韌,近側附于股骨關節面的近側緣與髁間線,遠側附著于脛骨。膝關節周圍有肌肉和韌帶保護。并有大量的滑液囊以減輕各組織間的磨擦和損傷。膝關節解剖膝關節解剖關節軟骨2—3mm厚穩定的膠元結構局部可承受1—4mpa(150—600磅/吋2)

每年活動次數約2百萬次終生軟骨與軟骨下骨不分離分為四層關節軟骨淺表面分兩層無細胞層扁平橢圓軟骨細胞中層(過渡層)細胞圓形,蛋白多糖高膠原粗大深層(放射層)軟骨呈圓狀、 柱狀排列膠原纖維最粗,蛋白多糖最高鈣化層軟骨細胞小,軟骨處于鈣化基質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過程從膝關節軟骨面開始。正常的軟骨面外觀是淺藍色,潤滑而光澤,壓之堅韌。開始發病時,軟骨面的一部分變為淺黃色,粗糙失去光澤,壓之較軟,以后該部分骨面出現裂隙,或呈絨毛狀外觀(稱為膠原纖維變性),成絨毛狀外觀變性的軟骨面軟化、碎裂和脫落而消失。病理軟骨板就暴露在關節腔內,裸露的軟骨下骨板直接接受到反復應力的沖擊后,出現反應性骨質增生。肉眼下呈現牙樣的外觀,附著于骨端周圍的韌帶亦因關節軟骨面消失而松弛,關節的各種活動可刺激軟骨膜,故骨端邊緣往往有骨刺形成.似牙樣骨板有許多裂孔,關節運動的壓力波可通過這些裂孔傳導至骨端質骨的髓腔內,使骨小梁因受壓萎縮而被吸收,骨端因而呈囊腫樣改變。病理囊腫的內容物是關節液,有些是纖維組織和纖維軟骨組織,本病早期關節滑膜都無明顯改變,晚期可見滑膜成絨毛狀樣增生,關節囊肥厚,關節內有時還出現游離體。病理西醫學認為,骨性關節炎有繼發性和原發性兩種。針刀醫學則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根本的病因是繼發性的,原發性的是很少的。為什么呢?因為膝關節的骨性關節炎是受外在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

病理一是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損傷引起粘連,牽拉、破壞了膝關節的力平衡,使關節內產生了高應力點。

二是由于某種疾病,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破壞了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從而使關節內力平衡失調,才出現了骨刺。病理為了說明膝關節骨性關節是由于力平衡失調引起的,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關節正常的力學表現過程。

膝關節是由股骨和脛骨形成的,脛骨關節在矢狀面上的活動幅度最大,它在矢狀面從完全伸直到完全屈曲的幅度為0°-140°。從膝關節完全伸直到90°屈曲,脛骨關節在橫斷面上的活動增加。完全伸直時,它在橫斷面上基本上沒有活動,而屈曲90°時,外旋幅度從0°-45°,內旋幅度從0°-30°左右,膝關節屈曲90°以后,橫截面的活動幅度減少,這主要是由于軟組織的制約作用引起的,在冠狀面上也有類似的情況。病理

膝關節完全伸直時,幾乎不可能有外展或內收活動,其屈曲到30°時,冠狀面活動增加,這時最大值被動外展和被動內收均僅幾度.屈曲超過30°后,同樣是由于軟組織的制約作用,冠狀面上的活動減少。

病理

以上通過對膝關節內部力學狀態的分析知道,在伸直狀態,膝關節無論是旋轉還是內收和外展時都是穩定的,軟組織把它牢牢地控制住了,而在屈曲時,從0°-90°,它的活動的幅度就越來越大,所以,膝關節在我們走路時一屈一伸,而屈的幅度完全在30°以內。在伸直時,關節承受壓力,當軟組織損傷后,就失去對膝關節的控制能力,膝關節就失去穩定,關節面的壓力的分布就不平衡,這就是骨性關節炎形成的根本原因。病理病理病理骨性關節病的診斷

一,臨床癥狀常見癥狀為:1關節疼痛,常在運動后加劇,休息后減輕。2晨僵,持續時間不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長。3關節畸形,功能障礙,多發生在活動度大的關節。關節對線不良,為膝外內翻,主要是由于關節面不平所致。4鄰近的肌肉發生萎縮。特別是股四頭肌更為明顯,肌肉萎縮,肌力下降。5可有壓痛、骨肥大、骨響聲及骨擦感等體征,繼發滑膜炎時可伴關節軟組織腫脹、積液等。二,x線變化1常見由于關節軟骨破壞所致的關節間隙變窄。2晚期可出現骨贅形成,骨端部變寬,致密,關節面不規則,繼而有侵蝕、囊腫出現。3最后出現各種畸形,脫位,有時酷似類風濕性關節炎。三,實驗室檢查類風濕因子陰性,抗“O”正常,血沉可能加快。本病診斷依據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力線變化,一般不困難診斷標準美國風濕學會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1]。1995年①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痛②X線片示骨贅形成③關節液檢查符合骨性關節炎④年齡≥40歲⑤晨僵≤30min⑥有骨摩擦音滿足1+2條或1+3+5+6條,或1+4+5+6條者可診斷膝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病X光片骨性關節病MR片二、骨性關節炎的鑒別診斷概述:針刀治療骨性關節炎有明顯療效,尤其對那些懼怕手術的患者看到了一線希望,但療效的好壞,除了針刀治療的操作技術,很重要的是要有個明確的診斷,否則療效不佳或治療后更加嚴重。例如:膝關節骨結核如按創傷性關節炎治療,其后果是嚴重的。因此,骨性關節炎的鑒別診斷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下面詳細說明:(一)風濕性關節炎

是由溶血性鏈球菌毒素引起的一種變態反應。多見兒童和青年。以急性發病和關節腫痛起病。主要侵犯大關節:膝、踝、腕、肘、肩等。表現為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其特點為游走性,一處炎癥消退另一處關節起病。有些患者可出現皮下結節。血中抗鏈球菌溶血素(A.S.O)陽性,抗鏈激酶(+),抗透明脂酸酶(+),血清類風濕因子(-)。X線片顯示骨質無異常。炎癥消退后不留永久性損害,如變態反應累及心臟瓣膜可引起風濕性心臟瓣膜病。(二)類風濕性關節炎

是一種慢性多關節炎癥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分中樞和周邊型兩型,中樞型以侵犯脊柱和大關節為主;周邊型以侵犯手、足小關節為主,常呈對稱性,早期為受累關節腫、痛、發僵、功能障礙;晚期則關節變形。在中國患病率為0.3%,見于任何年齡,高發期20~40歲,女性在40~60歲,女:男=2-3:1。(三)結核性關節炎

初期為結核性滑膜炎,表現為有結核中毒癥狀,當滑膜結核進一步破壞骨關節時,稱為骨關節結核,此類型的軟變過程中,患者往往有高熱出現,易誤診為化膿性關節炎。還有一種值得特別關注的“結核樣風濕癥”,表現與風濕性關節炎非常相似,是結核菌毒素引起的變態反應性關節炎。此病好發生在青年而存在肺或淋巴腺結核者。主要侵犯指、腕、踝和膝關節。可有結節性紅斑,結核菌素試驗(+),類風濕因子(—)。此病初期很難與風濕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鑒別,往往是在按后者治療一段時間,不但無效反而病情加重,醫者此時應想到“結核樣風濕癥”的可能。更難鑒別者,不能不做關節鏡及活體組織檢查來確診。(四)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PVNS)

是指任何慢性滑膜炎時,反復出血使滑膜變暗,滑膜深層增厚形成絨毛狀,伴有色素沉著,形成結節。是一種炎性物造成的增殖性反應。臨床上分彌漫型、局限型兩種。病因目前尚不明確,常發生在膝關節滑膜、鞘膜和滑囊。X線顯示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密度升高,以臏上囊、臏下囊為甚,典型者呈結節分葉狀。多數膝關節結構變模糊。本病發病因素不十分明確,目前認可的有:局部脂肪代謝紊亂、外傷、局部滑膜慢性炎癥、腫瘤樣變性。其中以腫瘤樣變性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因此,本病有類腫瘤樣病變的稱呼。因病變廣泛時切不凈有復發可能,反復可發展成滑膜肉瘤,,故有人稱之為“潛在性惡化腫瘤”,但大多數為良性腫瘤過程。(四)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PVNS)診斷要點:關節反復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病灶侵及軟骨面部分病例會出現關節絞鎖或彈響,故應于半月板損傷相鑒別。典型者可在屈膝時觸及結節樣改變,穿刺有血性、淡黃色、咖啡色液體。關節鏡及活體組織檢查可進一步確診。MRI檢查有助于無創診斷,增厚的滑膜在T1呈等或低信號,T2上呈稍高信號。關節間隙變窄或增寬,鄰近骨端可出現壓迫性缺損,應與骨性關節炎鑒別。病原體直接侵犯細菌毒素或代謝產物引起的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淋球菌、鏈球菌等其細菌毒素或代謝產物、異種蛋白質等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并發癥敗血癥、寒戰、高熱、關節腫痛、功能障礙骨髓炎毒血癥無骨并發癥對稱性不對稱多對稱關節穿刺獲得膿性物并可培養出細菌陰性易侵犯部位直接侵害局部金黃色葡萄球菌毒血癥、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猩紅熱后關節炎、菌痢后關節炎、腦膜炎后關節炎、布氏桿菌性關節炎等X線表現關節局部鈣、骨質侵蝕、關節間隙變窄不明顯結局留下永久性破壞不留永久性破壞(五)感染性關節炎(六)神經性關節炎

(夏科氏關節)醫學上所說的神經性關節炎,是指脊髓空洞癥、脊髓癆、半身不遂、截癱和周圍神經損傷的神經系統疾病,可引起骨與關節軟骨的廣泛破壞。原發的神經病變可以造成關節深部感覺障礙,從而對關節的磨損、震蕩、擠壓、勞損不能察覺因而也就不能自主地保護和避免。而神經營養障礙使修復能力低下,使患者在無感覺下造成關節軟骨破壞、關節囊、韌帶松弛,易形成關節脫位和鏈枷關節。X線可見游離體、骨贅、硬化、關節間隙變窄或增寬、周圍軟骨組織鈣化等。關節腫脹、無力、活動過度、不穩、無痛是本病的特征。結合X光檢查及找到原發病即可診斷。治療辦法不多,以保護為主,針刀治療本病效果不佳。診斷依據:

(七)月經周期性關節炎是指關節炎的發作與月經周期相關,多發生在來月經前2—3天,表現為關節腫脹、發熱、疼痛。來月經后癥狀逐漸減輕,月經過后癥狀自行消退,下次月經同樣出現。其發病原因是關節滑膜中有子宮內膜組織,是胚胎發育中殘留的子宮內膜,因而也有月經周期性改變。多發生在手指小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一般對癥治療效果佳。(八)強直性脊柱炎

從前認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種變種,其實兩者各異。鑒別點:絕大多數是男性發病;年齡在15~30歲;與遺傳基因有關,有家族史;HLA—B27陽性高達90~95%;類風濕因子試驗(—);類風濕結節少見。主要侵犯骶髂關節和脊柱,四肢大關節也可侵犯。導致關節骨性強直,椎間韌帶鈣化,脊柱呈竹節狀,手足關節極少發病;如四肢關節發病大多為非對稱性,屬良性自限性疾病。(九)Reiter氏綜合癥

(又稱Reiter氏病)男性多見,年齡在20—40歲,反復發作的多關節炎。主要發生在下肢,骶髂關節及脊柱。伴有泌尿和生殖道炎癥;可有腹瀉、結膜炎、虹膜炎、粘膜和皮膚病變也常見。以膝、踝、蹠趾及趾間關節受累為常見。起病急、受累關節不對稱,皮膚出現紅斑,壓痛明顯,跟腱炎或蹠腱膜炎明顯,可發生痛性后跟綜合癥,與跟骨痛的病征易混淆。骶髂關節炎可引起強烈的下半部疼痛。三個月內癥狀可自行緩解。多發者可伴有結膜炎、尿道炎、膀胱炎或皮疹,繼之可出現脊柱炎。血清類風濕因子(+),應與類風濕相鑒別。(十)腸病性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和局限性回腸(克隆氏病),約20%合并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約10%合并腸病。說明這些病之間的發病機理有一定的內在聯系。腸病性關節炎分兩型:①周圍關節炎。先有慢性腸病后發生關節炎,不對稱,有自限性,一般不出現侵蝕性病變,如有也輕微。以膝、踝、腕最多見,同時伴發結節性紅斑。類風濕因子(—)②腸炎伴發強直性脊柱炎。病變主要在脊柱和骶髂關節。X片與典型強直性脊柱炎沒有區別。因此,在針刀治療“強脊”的同時要治療腸病。(十一)銀屑病性關節炎

(又稱牛皮癬性關節炎)

病變多發生在手、足關節,骶髂關節和脊柱也常受侵害,膝關節偶爾可見,早期就可呈強直性改變。脊柱中以頸椎多見。無皮下結節,血清檢查(—),血沉可增快,有時血尿酸增高。本病診斷成立的前提必須有牛皮癬的診斷。(十二)系統性紅斑狼瘡多見于青年女性,面部有蝶形紅斑,合并有心、腎、肺、腦等多臟器損害,常見雷諾氏現象,而皮下結節罕見,可查到狼瘡細胞。其關節炎之表現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似,不再重復。(十三)痛風性關節炎

本病近20年來有明顯增多趨勢,早期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易混淆。多見男性,好發部位以第一蹠趾多見,其次為踝、膝、肘、腕、手指關節。起病急,數小時出現關節紅、腫、熱、痛,嚴重時不能觸摸,尿酸結晶沉積于關節附近或皮下,形成痛風結節(痛風石),可以局部骨質破壞或畸形。血尿酸明顯升高,常在357μmol(6mg/dl)以上。活檢可見到針狀尿酸結晶。飲用啤酒或肝、腎內臟食物多可誘發本病。(十四)良性關節痛

關節痛不都是關節炎,有很多人在天氣變化前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痛,一般無紅腫,幾小時或幾天后自行緩解,平時無任何不適。各種檢查:化驗、X光片、CT、MRI均無異常。關節痛反復發作,但多年后仍無異常,不留任何后遺癥,甚至組織、器官也不受累。與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變態反應或過敏反應而導致的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本質差別。因對人沒什么最終損害,故冠名“良性關節痛”。(十五)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小兒時期一種常見的結締組織病,以慢性關節炎為主要特點,并伴有全身性多系統受累,包括關節、皮膚、肌肉、淋巴結、肝、脾受累。年長以關節癥狀為明顯。針刀治療針刀治療機理1.針刀醫學病理病機之核心應該是陰陽平衡失調理論,(包括力學平衡失調—解剖平衡失調—代謝平衡失調。)2.針刀療法的治療過程和目的(包括針刀松解與手法調整)就是調節、恢復或重建上述平衡。針刀治療方法 (1)

患者仰臥位,膝下墊枕,選擇手術點用龍膽紫定位作標記,局部按外科手術常規用碘酒、酒精常規消毒,鋪無菌洞巾,術者戴無菌手套,口罩,帽子,按針刀手術常規進針法施術,用針刀對膝關節髕骨周圍、髕上囊、髕下囊、髕下脂肪墊、交叉韌帶、髁間嵴和內外側副韌帶及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髂脛束等附著點處壓痛點及骨質增生處的變性、結疤、粘連及攣縮的軟組織進行切開松解等施術手術。針刀點依據病情而定,單膝1~5點,雙膝罹患者兩膝交替治療。髕骨周圍鐘點式定點松解法治療

主要治療部位的操作要點:(一)松解髕下脂肪墊:患者伸膝,左手拇食指放于髕骨底骨緣用力下壓使髕骨尖翹起,同時將髕骨向遠端推擠,右手持針刀,刀口線與下肢縱軸一致,針刀與皮膚呈30°角從髕韌帶中點斜向髕骨尖方向刺入,達髕骨尖并探至髕骨下小粗面,將刀口線旋轉90°,使之與髕骨內面平行,鏟切小粗面上的粘連、疤痕等變性軟組織,然后縱行疏通,使髕骨下小粗面與脂肪墊分離為止。

治療松解前交叉韌帶治療(二)松解股四頭肌內外側頭:患者仰臥,膝關節屈曲,刀口線與下肢縱軸平行,針體垂直于皮膚刺入達股骨面后,略提針刀并切割2~3下,最多不超過5刀,然后縱行疏通剝離,出針。治療(三)松解腘肌滑囊壓痛點:患者俯臥位,刀口線與下肢縱軸一致。針體垂直于皮膚,左手拇指下掐并推開周圍的神經、血管,針體緊貼左手拇指甲下刺,達骨面,略上提針刀將增厚的滑囊切開,然后令針刃在骨面左右剝動2~3下出針,常規壓迫針孔1分鐘。治療

(四)松解內側副韌帶附著點壓痛:患者仰臥位屈膝。刀口線與下肢縱軸一致。針體垂直于皮膚進針,刺達骨面縱行疏通剝離,橫行擺動針體,有硬結者,略上提針刀并刺入硬結內切開剝離,出針。

治療演示治療演示左膝內側治療中右膝內側治療中治療演示(術后)術后手法強筋松馳法牽拉晃膝法加壓屈膝法髕骨松解法術后手法1

牽拉晃膝法:術者一手握小腿下部,另一手握住膝關節兩膝眼部或置于髕骨上緣,兩手配合使膝關節作屈伸及旋轉運動,10~15次左右。術后手法2

加壓屈膝法:患者膝關節已能屈至90度左右時,術者將一前臂壓于膝關節下緣,一手握住踝關節上緣,讓患者屈膝屈髖,醫生雙手盡量將膝關節向腹部彈壓5~6次,以增加關節活動度。術后手法3膝關節加壓屈伸法

注意:此手法應盡量輕柔,逐漸增加關節活動度,不可用力過猛,防止手法過重造成骨折、肌肉拉傷。每天進行1~2次,每次活動不少于30分鐘。膝關節加壓屈曲法膝關節加壓伸直法術后手法4髕骨松解手法

髕骨松解手法:患者仰臥位,膝關節伸直,術者用雙手將髕骨向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用具有沖擊力的推彈手法,使髕骨向四個方向活動。術后手法4髕骨松解手法內推髕骨法外推髕骨法術后手法4髕骨松解手法下推髕骨法上推髕骨法術后手法5內外側扳法

伸膝位內側扳法伸膝位外側扳法術后手法6旋轉法內旋法外旋法股四頭肌訓練法第1周,指導病人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病人取仰臥位,膝關節伸直,繃緊股四頭肌9s,放松1s,反復做20min為1次訓練,2次/d。第2~3周,采用下肢功能鍛煉機(APT)作輔助訓練。病人取仰臥位,患肢放于APT機上扎好固定帶,從20~30°開始,逐漸增加到最大活動角度,每次30min,2次/d;第4~5周,以股四頭肌等張訓練為主。使用股四頭肌等張訓練器,進行漸進負荷訓練,每次30min,2次/d。還可進行蹬空自行車練習,每次20min,2次/d。股四頭肌運動訓練下肢運動訓練中醫辨證分型及中藥康復治療1肝腎虧損型主證:肌肉關節疼痛,僵硬畸形,肌肉瘦削,屈伸不利,畏寒,舌質或淡或紅,舌苔白,脈沉細。治法:溫補肝腎。方藥:右歸飲加獨活寄生湯加減。熟地24g、山萸肉12g、杞子12g、山藥12g、杜仲12g、、附子9g、肉桂6g、獨活12g、寄生30g、牛膝12g、細辛3g、防風12g、云苓9g。2瘀血阻絡型主證:肌肉關節疼痛劇烈,多呈刺痛感,部位固定不移,痛處拒按,局部腫脹,可有硬節或瘀癍,或面色暗,肌膚干燥無光澤,舌質紫暗,脈沉或細澀。治法:化瘀通絡。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當歸12g、紅花12g、桃仁12g、川芎9g、五靈脂12g、沒藥9g、秦艽9g、防風12g、牛膝9g、地龍9g、羌活9g、甘草6g。3風寒濕痹型主證:關節腫脹疼痛,屈伸不利,畏寒喜暖,舌質淡,苔白滑,脈沉弦。治法:散風除濕,溫經通絡。方藥:蠲痹湯加減。羌活12g、獨活12g、桂心6g、秦艽12g、當歸12g、川芎12g、炙甘草9g、桑枝12g、乳香9g、木香9g。步態分析檢查骨性關節炎的電針康復療法取穴:內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膝陽關,毫針刺入得氣后接G-6805型電針儀,選用連續波,每次40分鐘,每日1次,10次1療程。治療1~3療程,中藥熱敷治療:手術后應用中草藥熱敷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活血化瘀、加快炎癥組織吸收作用。中草藥熱敷要在術后2天后進行,水溫要適宜防止燙傷。每次30-50分鐘,每天3次。

傷筋洗劑熏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傷筋洗劑組成:骨碎補、伸筋草、透骨草、川烏頭、草烏頭、海桐皮、川花椒、艾葉、地龍、紅花、雞血藤、懷牛膝、黃柏各20克,地鱉蟲10克,乳香、沒藥各40克。腫脹者加蒼術20克,萆薢20克。上藥水煎沸20分鐘,加白酒30克熏洗熱敷患處,每次30分鐘。合理的鍛煉:體育活動可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度和耐力,有利于關節的穩定,保持關節的活動范圍,并增強機體的協調性,提高日常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不適當的運動或過度鍛煉可加重關節軟骨的損傷,引發或加重癥狀,促使病情進展。因此應根據個體化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如果鍛煉后出現關節疼痛不適,應減輕強度,縮短時間。酌情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十分重要,對于髖、膝等負重關節,應避免負重、登高、遠行、蹲起、跳躍等活動,可酌情選擇散步、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或在非負荷狀態下進行關節屈伸或肌肉等長運動(靜力鍛煉)。對于合并腰椎病患者,應避免久站久坐,并及時進行腰部疾病治療、鍛煉;

常見功能障礙的評估

一,疼痛分析與評估。疼痛的評估可采用目測類比評分法(Visualanalogousscale,VAS)。可分為0無痛;1輕痛;2難受;3苦難;4可怕;5極痛6個級別。二,骨關節的功能分級1級:可做各種活動。2級:中度受限,雖有一個或多個關節不適,或活動受限,但可以從事正常活動。3級:明顯受限,只能生活自理,但不能從事一般活動。4級:臥床或坐臥,生活不能自理。注意事項一、術后3周內不得負重,拄雙拐,以間斷性下肢牽引和自我鍛煉患肢屈伸功能為主,3周后下肢負重訓練,6周棄拐行走,6個月內不可長途行走或負重行走。二、有肌肉萎縮者,囑患者做股四頭肌訓練。

三、熟悉膝關節解剖,操作時要穩、準、輕、巧。

四、有骨質疏松者,應積極補鈣,給予破骨抑制劑或配合補腎健骨、活血化瘀中藥調節。

五、針刀治療后,癥狀不一定馬上消除或減輕,還需要一定時間讓機體自身修復調節。附骨關節的功能分級:(供參考)1級:可做各種活動2級:中度受限,雖有一個或多個關節不適或活動受限可以從事正常活動。3級:明顯受限,只能生活自理,但不能從事一般活動。4級:臥床或坐臥,生活不能自理。療效標準(供參考)療效標準:

1.治愈:患膝關節疼痛完全消失,活動正常,功能基本恢復,可參加一般勞動,X線證明骨關節增生變化停止。

2.顯效:罹患膝關節疼痛減輕50%以上,活動有所進步,功能改善。

3.好轉:罹患膝關節疼痛有所減輕,活動功能無明顯改善。

4.無效:癥狀體征均無好轉。973課題成果: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對比臨床療效

兩組治療前后在改變膝關節評分上均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且針刀組的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表1),尤其在治療結束后12周(表2),膝關節評分中藥組的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表1兩組治療結束后1周膝關節評分比較

組別

行走疼痛(±S)上下樓梯疼痛(±S)治療前1周后差值治療前1周后差值針刀組

5.52±4.125.01±5.1619.45±6.139.58±6.0221.15±3.6811.56±6.61對照組

8.91±5.120.31±6.2511.38±3.849.91±3.8918.87±5.768.95±5.62注:a.與對照組比較,t=9.066,p<0,01;

b.與對照組比較,t=3.377,p<0,05;表2兩組治療結束后12周隨訪膝關節評分比較

組別

行走疼痛(±S)上下樓梯疼痛(±S)治療前12周后差值治療前12周后差值針刀組

5.52±4.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