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言的概念語言:人類社會溝通交流的最重要的載體;任何動物的本質區別之一。人生發展的基礎階段:0-3歲,嬰幼兒的身體、認知、情緒情感等方面每一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很大部分會通過語言得以體現。愛因斯坦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的發展。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主要依靠說話來進行,語言紐帶,是把不同的人和信息連接起來的一座橋梁。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本身是一種符號,是由語音、詞匯、語法構成的符號系統。而語音、詞匯、語法都是嬰幼兒的學習對象。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提到交流工具,首先會想到口語,但書面語對于溝通交流同樣重要。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以及需要跨越時間和空間時,書面語就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語言教育的狀況和水平,不僅代表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而且體現著國家的軟實力乃至國際競爭力。小學、中學至大學階段,語言教育在其中均占非常重要的位置。語言教育的重要性語言教育的過程長而復雜。
0-3歲嬰幼兒語言教育是這個過程的開端,主要學習發展的是傾聽能力、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及欣賞能力。語言的功能
語言能力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嬰幼兒的智力、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水平。0-3歲:語言發展的關鍵期;8-10個月:開始理解語義;9個月-2歲:理解語言的關鍵期;1歲半:口頭語言開始發展的關鍵期;2-4歲:表達語言發展的關鍵期;3-4歲:語音發展的飛躍期。嬰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研究發現,兒童分辨外來語語音的能力在8-12個月間持續下降。7歲前接觸第二語言環境,則其語法水平與母語接近,在青春期后接觸第二語言,那么其語法學習將費時,費力,且語法錯誤增多。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愛因斯坦智力發展的第一個因子是語言能力。嬰幼兒通過語言了解周圍的世界,表達感知的結果,通過語言使直覺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概括思維,認識他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并對事物進行概括、分類、綜合、判斷、推理。嬰兒語言能力的好壞與智力水平的高低有密切關系語言是社會交往的工具,一定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能促進嬰兒與成人及同伴的交往,掌握社會交往規則,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語言促進嬰兒社會性的發展
運用語言。
獲得語言是兒童社會化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情緒的良好發展是嬰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標志之一。語言幫助嬰兒與他人積極交流互動,悅納自我,理解他人,及時傾訴內心想法,宣泄消極情緒。嬰幼兒能夠真切地體會到,哪種行為和語言能夠在社會交往中取得成功,哪種會招致排斥,從而去復制這種成功的體驗,避免失敗的行為和語言模式。先天決定論先天語言能力說又稱為“轉換生成語法說”。認為決定嬰幼兒說話的是先天遺傳的語言能力,即先天的普遍語法知識。喬姆斯基
人類各種語言句子的構造和理解。因此不同種族、不同語言環境的嬰幼兒都能按基本相同的方式和順序掌握本族語言。轉換生成說語法所有嬰幼兒不分性別、血統和文化背景,在沒有生理和其他方面的缺陷及適當環境下,都可在大致相同時間內,不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習得自己的母語。無須對嬰幼兒進行語言系統訓練,無須反復糾正錯誤。喬姆斯基觀察結論:人腦中有一種先天語言獲得裝置(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LAD)。喬姆斯基假設理論
輸入
輸出基本的語言素材→LAD→內化的語法系統最初的語言資料→LAD→語言能力語言是一種物種屬性,是人類的一種遺傳特征。嬰幼兒不用有意識地學習語言中的語法,最終也會獲得語言能力。0-3歲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最佳時期,每個嬰幼兒都有在大腦中形成兩個以上語言中樞的可能性。如果在語言中樞發展的關鍵時期內,給予嬰幼兒一個習得語言的良好環境,則嬰幼兒語言中樞的技能很容易在激活中得到發展。如果在關鍵期內,未能獲取語言信號的刺激,那么語言的中樞機能就不可能轉入活躍狀態。如果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內,嬰幼兒得到第二語言的學習和訓練,那么語言中樞的調節、控制機制,無論從發音到書寫,還是從外部語言到內部語言,都可以形成與第一語言相吻合協調的、整套的控制模式。第二語言的學習后天論后天論者認為嬰幼兒語言的獲得取決于環境和學習。嬰幼兒語言的獲得源自對成人的模仿,只是成人語言的簡單翻版。奧爾波特懷特赫斯特認為:嬰幼兒學習語言并非是對成人語言的機械模仿,而是有選擇的,甚至有創造地學習成人的語言,選擇性模仿的方式嬰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獲得方式。嬰幼兒掌握語言是在后天環境中習得語言行為,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反應連鎖系統,語言的獲得歸根結底是條件反射系統的形成與發展。斯金納語言也是一種行為,與其他行為在本質上沒有差別,語言行為也是通過操作性條件作用形成的,語言的學習就是在聲音和形象之間建立刺激-反應聯系。斯金納認為:社會學習理論也稱觀察與模仿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探討的是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社會學系理論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量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由于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所以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班杜拉觀點:社會學習理論強調社會語言模式和模仿的作用。嬰幼兒是靠觀察和模仿成人的語言來學會說話的。遺傳相互作用論把嬰幼兒看作一個積極交流的個體,強調嬰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認為語言獲得是嬰幼兒先天能力與社會語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杰一個具有豐富言語信息的社會環境必不可少,但嬰幼兒天生的語言能力、主動傾聽、與人交流的動機、積極參加交往活動的愿望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遺傳環境相互作用論皮亞杰認為:嬰幼兒的認知結構是言語發展的基礎。言語發展是通過遺傳、成熟和環境相互作用而實現的。與他人交流的強烈愿望與豐富的言語、社會環境聯合起來,可以幫助嬰幼兒去發現語言的功能和規則。一個主動積極的、有獲得語言天賦能力的嬰幼兒會觀察并參加到與他人的社會交流中,從這些經驗中,嬰幼兒建立起了一個將語言的形式和內容與社會意義聯系在一起的交流體系。嬰幼兒語言獲得具有生物學基礎,帶有先天性。嬰幼兒腦的發育與其語言發展之間存在很高的相關,腦的發育在很多方面決定了嬰幼兒語言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先天生物因素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嬰幼兒語言的獲得與發展還依賴于社會語境和人際互動,以觀察模仿、強化等方式習得;也不能忽視嬰幼兒的主觀因素,語言獲得是主體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0-3個月嬰兒語言發生特點語言準備期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嬰兒語言發生的準備階段,我們把這一階段稱之為前語言期或語言準備期。
在哭叫中發聲,基本上是反射性發音。
哭對于新生的嬰兒來說,是最重要的與世界溝通的方式。2個月時嬰兒哭聲逐漸分化,可通過哭聲來判斷嬰兒是饑餓、疲倦、煩燥還是不舒服等。需要多現察來“破解”嬰兒哭的信號,每個嬰兒喜歡的安撫方式也有所不同,可以多做嘗試,尋找一下嬰兒喜歡的安撫方式。
能發出一些簡單的音節,多為單音節。
0-3個月的嬰兒發音以單音節為主,這個時期的發音稱為單音節階段的發音。兩個月嬰兒的發音在這個階段中,嬰兒并不明白成人各種語言的意義,但成人應該盡可能多地給予嬰兒語言方面的刺激,有利于嬰兒練習發聲。要常用輕柔、舒緩的語調和孩子說話,告訴嬰兒自己在做什么,他在做什么。聽覺敏銳,具有一定的辨音水平。
聽力是嬰幼兒語言發展的基礎。1個月:能夠對男人和女人的聲音,撫養者和不熟悉者的聲音作出明顯不同的反應。2個月:開始對家長的引逗、說話、微笑、做鬼臉等發出聲音,作出反應。聽到新奇的聲音也會轉頭注視。盡可能地滿足嬰幼兒的“聽音”需求。經常對著嬰兒不同側的耳朵和說話,讓他感受聲音來自不同方向。利用手搖鈴鈴、鈴鐺或擠壓發聲玩具,睡前傾聽搖籃曲等,訓練嬰兒的有意傾聽能力。在面對面的語言交際中產生反應,出現語言交際的雛形。這種語言交往的對話規則的雛形,表明嬰兒開始敏銳地觀察人們語言交往的基本要求。語言交際的雛形語言交往對話規則這一時期應盡可能多地對嬰兒說話,與他們交流,并對嬰幼兒的發音行為產生應答。在與嬰兒的交流中應該更多的是面對面的交流,因為成人發音時口腔的活動、面部表情、語速語調等都是孩子們理解語言、模仿語言的重要刺激因素。要通過及時的應答強化來鼓勵嬰兒進行發音行為。4-9個月嬰兒語言發證發展特點前語言階段是在語言獲得過程中的語音核心期,嬰兒感知語音的能力是他們獲得語言的基礎。在嬰兒自第一聲啼哭到咿呀學語做好說話的準備,經歷了大量的發音練習。開始咿呀學語,出現重復的、連續的發音現象。大約從4個月起,嬰兒的發音出現了明顯的變化。4-9個月語言發展
嬰兒4-9個月時期的發音又被稱為連續音節階段,這時的連續音節主要是同一音節的連續重復發出。自6個月以后,嬰兒開始有近似詞的發音,有的音開始具有某種意義。可用強化、鼓勵等方法引導嬰幼兒發音。提供頻繁的語言刺激,可以增加嬰兒的發音率。還要有意識地給嬰兒增加口腔方面的練習,復雜的嘴部運動可以促進嬰兒口腔器官的良好發育。對周圍人們的言語行為能作出相應的反應。
4個月以后的嬰兒頭部一般能夠完全挺立,聽到聲音會轉過去,成人用玩具引逗時能有明顯的笑聲,可見嬰兒已經懂得和成人進行語音交往。4個月以后的嬰兒頭部一般能夠完全挺立,聽到聲音會轉過去,成人用玩具引逗時能有明顯的笑聲,可見嬰兒已經懂得和成人進行語音交往。5個月的時候,當成人和嬰兒交流的時候,嬰兒會用牙牙學語似的聲音來回應。6個月之后,嬰兒能夠感知愉悅、冷淡、惱怒三種不同的語調。對熟悉的聲音,嬰兒會報以微笑;對陌生的聲音,則會瞪大眼睛仔細聆聽,表現出好奇心,他們還能夠根據情境,理解簡單的詞語、手勢和命令等。可見,這個階段的嬰兒“理解”語言的水平又提高了。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可以隨時隨地對嬰兒進行聽說方面的全面滲透教育。常說出一連串成人聽不懂的“小兒語”。這一階段嬰兒的咿呀學語開始發生變化,變成一種相當復雜而又獨特的形式,令成人難以聽懂。把聽起來似乎含有提問、發出命令和表達愿望等不同意思的話語稱為“小兒語”。嬰兒表達出的“小兒語”具體是什么意思誰也不懂,但當把同齡嬰兒放在一起時,則發現他們用這些難懂的“小兒語”交流得很愉快。小兒語更多地和嬰兒對話聊天,讓他們學會口頭語言。實物、情景相聯系的語言引導,對嬰兒學習口頭語言效果更好些。在與嬰兒進行語言交流時,父母應該多用笑聲和音樂去刺激嬰兒,使得“談話”更加輕松和有趣。在這樣一種輕松舒緩的環境中,更能激發嬰兒語言表達的欲望。10-12個月嬰兒語言發生發展特點
出現聲調,音節更加豐富,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單詞。
10-12個月嬰兒處于學說話的萌芽階段。
隨著嬰兒口腔發音器官的發育和腦的成熟,生理的發展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形成各種聲音的空間。更接近漢語的口語表達,有重疊音和升調,似乎在說某個句子;嬰兒的發音往往伴隨著語調和詞語所處的整個情境,他們竭力模仿成人的發音,使自己的發音接近某些詞語發音。發音形式語言發展里程碑
大約從12個月開始,嬰兒會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單詞,這是嬰兒語言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里程碑。語言的理解水平和交際能力提高,但缺少概括性。在自然情境中,如果嬰兒對語言刺激作出合適而又恰當的反應,即可判定嬰兒對該話語已經理解。有研究表明,嬰兒從9個月左右才開始真正理解成人的語言。該階段的嬰兒能夠建立起語言與具體事物之間的單一聯系,但是他們的理解還是和成人不同,只是部分地理解了詞語含義,缺乏概括性。從1歲開始,他們所指事物的意義也只是部分與成人重合。應采取多種方法幫助嬰兒建立具體事物、語音和語義之間的聯系。1.5-2歲幼兒語言發展特點出現罕見的“詞語爆炸”現象,雙詞語快速增長。這個階段的幼兒掌握新詞的速度突飛猛進,不僅理解的詞匯數目和種類與日俱增,而且對詞匯的理解能力也不斷提高。雙詞句幼兒開始出現雙詞句。雙詞句一般是雙詞組合,多為名詞、動詞。聽起來就像我們發電報時所采用的省略句,因此又被稱為“電報句”。20-24個月語言發展規律20個月起幼兒每月雙詞句成倍增長。21個月時幼兒的雙詞句是50個;22個月時是100個;23個月則增長到250-500個;2歲時,雙詞句則達到將近1000個。閱讀圖畫書是幼兒習得新詞的一個重要途徑。幼兒在學步期間學的詞匯會影響他們日后在學校時的表現。閱讀語言理解逐步擺脫具體情景的制約,并更為確切和獨立。此時的幼兒能夠完全脫離具體情境,準確地把詞與物體或者動作聯系起來,可以說幼兒進人了真正理解詞語的階段。詞的概括性只認識穿紅色衣服的娃娃,過渡到把穿不同顏色衣服的娃娃都叫娃娃,“娃娃”一詞就由具體變成概括了。幼兒理解詞語不再受到物體的非本質特性干擾,變得更為確切和獨立。喜歡提問,語言上出現“反抗行為”。隨著幼兒心理和行為上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烈,幼兒在語言表達上逐漸顯示出自主性和反抗性。這實際上也是幼兒語言學習的一個途徑。
這個時期,幼兒使用的語句中開始出現疑問句和否定句的萌芽。疑問句表現在提問上,否定句則表現在反抗上,常常把“不”掛在嘴邊。出現代詞“我”的使用。伴隨著幼兒自我的發展,他們理解了“我”是指自己,于是開始學會使用代詞“我”來稱呼自己。2-2.5歲幼兒語言發展特點語言發展期2-3歲是幼兒語言發展期。在掌握語音、詞匯、語法和口語表達能力方面都較前一階段有明顯進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喜歡與人進行語言交流,愛念兒歌、聽故事,并能記住一些主要的故事情節。能掌握基本的詞法,且詞的種類和數量迅速增加。基本上能理解成人所用的句子。幼兒對詞的理解能力、詞的概括程度迅速提高,能主動說出熟悉的事物但是對某些詞匯,在理解上還具有直接性和表面性,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語言逐漸穩定和規范,發不出的語音逐漸減少。隨著幼兒發音器官逐漸成熟,在發音方面的困難日漸減少,在良好的語音環境下,發音逐漸趨于準確。幼兒發音影響因素幼兒的發音還受方言的影響,成人應該有意識地使用普通話與幼兒交流。能夠運用多詞句和簡單句,復合句也初步發展。幼兒句子結構的發展從不完整句到完整句,再到復合句。不完全復合句幼兒使用的復合句大多不是完全復合句,結構簡單而松散,多由幾個單句并列組成,往往使句子意義不明確,聽者必須結合說話情境才能理解。疑問句逐漸增多。
2歲左右是幼兒疑問句的主要產生期,幼兒腦袋裝滿了小問號,喜歡問東問西,“是什么”“為什么”成了他們的口頭語。在幼兒成長的社會化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提高幼兒理解話語,搜索和重組知識,表述自我的思想感情等多方面能力。疑問句語言的交際功能明顯增強。
2-2.5歲幼兒已經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語言進行交際。2.5-3歲幼兒語言發展特點能說出完整的句子,復合句增加。該階段是目標口語初步發展階段,也稱為復合句階段。幼兒的單詞句、雙詞句這類特殊語言成分已大大減少,多詞句和復合句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復合句階段3歲時幼兒說出的句子,不但成分趨于完整,而且句子長度明顯增加,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一般都能說6-7個字的句子。詞匯的數量和種類迅速增加。3歲是幼兒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時期。詞類的比例有明顯變化。詞匯仍以名詞和動詞為主,但比例在減少,而比較抽象的形容詞、副詞和代詞所占的比例顯著增加。抽象的連詞和數詞有少量增加。已經能夠用常用的形容詞、副詞等來表述常見物品的屬性。說話不流暢,表達常有“破句現象”。該階段幼兒經常會出現說話不流暢的現象,使人擔心他是否口吃。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此階段幼兒思維水平較低,說話跟不上思考,想表達的內容在腦子里不能立刻選出恰當的單詞或語句,變得說話不連貫。這是正常的、自然的現象,成人要正確看待這個現象。語言功能日趨豐富和準確3歲:基本掌握簡單的語法,并能較好地運用合乎語法規則的簡單句子,句子也逐漸轉化為完整句,復合句的比例迅速增加,陳述句、疑向句、祈使和感嘆句的句型相繼出現。3歲末:幼兒語言能力飛速發展,其心理活動開始具有概括性,通過語言獲得間接經驗。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幼兒在發音和與成人交流方面基本不存在障礙,但他們語言表達流暢性和對語法的熱練性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前語言發展“前語言階段”是指嬰兒從出生到第一批真正有意義的詞產生之間的時期,即語言發生的準備階段。將是否會正確說出“爸爸”或“媽媽”作為區分嬰兒語言階段和前語言階段的標志。前語言階段前語言階段嬰兒逐步發展出要求技能、模仿技能、輪流能力和共同注意能力等。前語言發展階段
前語言溝通能力是嬰兒前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能力,是嬰幼兒后續口語能力發展的重要預測指標。對嬰幼兒后期的社會化進程有重要影響。要求技能是指兒童通過行動調節他人的行為以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對物品和動作的要求上。模仿行為是嬰幼兒與人進行交流的一種重要的非言語溝通方式。模仿行為早期的模仿行為以被動模仿為主。而后逐漸發展有意識的對動作和聲音進行主動模仿的能力,而對語音的模仿就意味著嬰幼兒即將要發展出有意義的口語。
社交互動是指嬰幼兒用行動來獲得或維持他人對自己的注意。
最突出的表現是社交中的輪流。
具體表現為溝通雙方中的一方發起溝通,另一方聆聽后再回應。共同注意是嬰幼兒與他人注意并分享同一事物,對詞匯的學習有重要影響。嬰幼兒通過共同注意既能夠擴大交流環境、增強與他人的互動,更好地適應環境;又能夠在與他人互動交流時,推斷他人意圖,使溝通和社會交往更有效。共同注意嬰兒語言的發展正確發音的能力是隨著發音器官的成熟(發言器官包括呼吸器官、喉頭和聲帶、口腔、鼻腔、咽腔)和大腦皮層對發音器官調節機能的發展而提高的。由于生理上不夠成熟,嬰幼兒不能恰當地支配發音器官,不善于掌握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發音的錯誤主要集中在聲母,舌根音和舌尖音等。發音水平在3-4歲時進步最為明顯,4歲前后是培養正確發音的關鍵期,4歲以后,發音逐漸趨向于方言化。
必須注意3-4歲嬰幼兒的正確發音。當發音器官已基本成熟后,當地語言的發音習慣對嬰幼兒的正確發音產生了嚴重的阻礙作用,除此之外環境中的其他因素(如教育條件和家庭環境)會影響嬰幼兒的正確發音。影響發音的因素可以用說兒歌、繞口令等方法引導嬰幼兒多做發音練習,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嬰幼兒發音要清楚,說話時要張開嘴,吐字要清楚,但不要大聲喊叫,以保護嬰幼兒嗓音。發音練習語音意識萌芽表現對別人的發音很感興趣,喜歡糾正、評價別人的發音;對自己的發音很注意,積極努力地練習不會發的音或者發錯的音;學會后十分高興,如果別人指責他發錯的音,他會非常生氣;對難發的音常常故意回避或歪曲發音,甚至為自己申辯理由。嬰兒詞匯的發展詞匯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詞匯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嬰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詞匯量也是智力發展的重要標志。10-15個月幼兒平均每個月掌握1-3個新詞,隨后掌握新詞的速度顯著加快;19個月時幼兒已能說出約50個詞,此后,幼兒掌握新詞的速度進一步突然加快,平均每個月掌握25個新詞3歲時已能掌握1000多個詞匯了,這就是“詞語爆炸”現象。“詞語爆炸”現象的出現一方面體現了詞匯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是思維發展與語言發展兩條平行發展路線在此交匯的體現,從此語言與思維開始聯結。維果斯基在嬰幼兒掌握的這些詞匯中,他們理解詞匯量遠大于表達詞匯量,理解詞匯量是表達詞匯量的5-6倍。“生活中所接觸的親屬名稱-動物-食物或飲料-身體部位-衣物-玩具-交通工具-個人用品-家居用品等”。嬰幼兒名詞習得順序家庭成長環境;家庭經濟水平;主要照料者的性別;文化程度等環境的不同;嬰幼兒個人興趣的不同。嬰幼兒名詞習得變化
動作動詞(如“打”“吃”等)最多,其次為趨向動詞(如“去”“來”等)、心理動詞(如“想”“要”等)和存現動調(如“有”“在”等)。嬰幼兒形容詞發展順序各類形容詞發展的基本順序是,外形特征、性質評價、機體感覺、品性行為、事件情景、情緒情感、社會生活。成對的形容詞的習得年齡為2歲半。表消極意義的有標記行容詞習得年齡為3歲半。從最初詞語的表面義逐漸擴展到深層含義(如比喻義和引申義),從一種意義到多種意義。嬰兒語句的發展單詞句是指用一個詞代表的句子。單詞句是1歲多幼兒說話的特有方式,具有單個字或單音重復、一詞多義、以詞代句等特點。由于幼兒掌握的詞匯很少,所以,他們的言語最初只有一個詞,用這個詞表達整句話的意思。這時候幼兒的語言有高度的情境性,需要把幼兒說話時附加的手勢、表情、體態等許多的情境作為參考的因素,來判斷其語言的真正含義。雙詞句是指由兩個或三個詞組成的句子。雙詞句是1~3歲幼兒說話的特有方式,具有句子簡單不完整、詞序顛倒等特點。大約在1歲半以后,隨著詞匯量的增多、說話的積極性提高、交際需求的增長,單詞句逐斷被雙詞句所取代。幼兒能將2-3個詞組合在一起形成豐富的語義關系,表達更明確的主觀想法。
在雙詞句階段,幼兒是自己建構語言的,雙詞句的句式很特殊,在語句表現式上是斷續的、簡略的、結構不完整、不符合語法規則,句子只有實詞沒有虛詞。雙詞句
3歲后幼兒把句法上不完整、不連貫的句子擴展成包括主語、謂語和賓語的完整句子,而且學會使用一些介詞、冠詞、助動詞、感嘆詞。首先句子從混沌一體的逐漸分化。指物的、表達意愿的功能越來越明顯。句子結構從松散到逐步嚴謹。最初的語句只是單個詞或2~3個詞的組合,不具有語法規則,當出現簡單句后,幼兒說出的語句才開始初具結構框架。完整句階段幼兒語句發展句子結構由壓縮、呆板到擴展靈活。幼兒最初說出的語句簡單、主謂語不分甚至沒有主謂語。而到了完整句階段,可以逐漸分出句子的主要結構:主謂賓。完整句階段幼兒語句發展
20-30個月是個體學握語言,特別是基本語法和句法的關鍵期,到36個月,即3歲時,幼兒已掌握了母語的基本語法規則。語用發展語言最主要的功用是交流。
3歲前嬰幼兒只能對話,不能獨白,其語言主要是情境性語言。情境性語言:情境性語言是指只有在結合具體情境才能使聽者理解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并且往往還需用手勢或面部表情甚至身體動作加以輔助和補充。嬰幼兒語言交流特點:情境性。句子不連貫、不完整、沒頭沒尾,一邊講還一邊做出手勢、動作與表情,甚至有些話讓聽起來感到莫名其妙。“自我中心言語”是嬰幼兒在外部語言基礎上派生出來的,一種介于有聲自言自語和內部語言之間的特殊語言形式。自我中心言語出聲的自言自語是從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發展的過渡形式。它雖還不是真正的內部語言,但也能起到初步的語言概括和調節功能,語言的自我調節功能隨之萌芽,即開始通過出聲的自言自語指導自己的行動。它又是嬰幼兒思維的有聲表現,是思維的工具。親子閱讀是為嬰幼兒書面語發展做準備的契機,要利用好這個契機幫助嬰幼兒做好書而語發展的準備。敘述型:父母關注于描述圖畫書中的內容,并鼓勵孩子進行復述;理解型:閱讀時,父母常采取提問的方式鼓勵、引導孩子理解圖畫書中的意義;分享型:父母在閱讀時不斷地與孩子對話、向孩子提出開放式的問題,有意識地提出更多的問題、重復擴展孩子說的話幫助其更準確地表達、糾正錯誤的答案、鼓勵孩子講故事與自己的經歷聯系在一起。0-8個月嬰兒的語言能力培養嬰幼兒從出生到3歲左右基本能掌握母語的聽說,能夠聽懂成人的語言,并和成人進行基本無障礙的交流,一個懵懂的嬰兒經過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快速且熟練地掌握一門語言,一定離不開家長們對嬰幼兒進行的語言教育。
感知聲音。毫無疑問,在生命早期嬰幼兒學會說話的過程中,聽是最早進行的。讓嬰兒明白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意義;多帶孩子外出,感受外界的各種聲音;提供適合的玩具,特別是各種發聲的搖鈴、啟蒙樂器玩具等,讓嬰幼兒充分感知各種聲音。多給嬰兒聽音樂,訓練嬰幼兒聽覺敏感性。節奏舒緩、曲調優美的樂曲,能夠刺激嬰兒的聽覺器官。促進大腦機能的發展。辨別聲音的方向,尋找聲源。嬰幼兒4個月時對聲源的反應明顯,聽到聲音會轉頭尋找聲源,父母可以借助各種發聲玩具讓嬰兒辨別聲源方向。多和嬰兒說話。經常面對面地和嬰兒逗引交流,引發其對親近的人和熟悉的聲音產生反應。給嬰兒念唱兒歌等。兒歌簡短明快的節奏、自然和諧的韻律使得嬰兒接受起來比較容易,符合嬰兒生理和心理的發育特點。9-12個月嬰兒的語言能力培養9-12個月的嬰兒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增加,能模仿和重復成人的發音并開始真正理解成人的語言,語言交際功能開始擴展,手勢交流多。大部分的嬰兒此時已經能夠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
豐富嬰兒的生活內容,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生活是語言的源泉,豐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能夠激發嬰兒的表達愿望。感知生活中的人與物,建立語音和實物的聯系。用簡單的詞和指令刺激嬰兒用表情、動作、語音等,并發出指令。在和嬰兒談話時,應有意識地強調物體的名稱,并多重復幾遍,說的時候配合動作將這些物品指給孩子看。1歲前的嬰兒語言大概處在“能聽懂常用語言,但還不會說”的水平,因此,家長們在與這個階段的嬰兒活動時,應多引導嬰兒主動嘗試,多感官體驗事物的性質,避免單一說教。提供傾聽文學作品的機會。在語言系統中,書面語和口語同等重要。傾聽文學作品在幼兒文學作品中,兒歌、簡短的小故事尤為適合1歲以前的幼兒,對提高嬰兒傾聽語言的質量,擴大詞匯都有非常好的幫助。13-18個月嬰兒的語言能力培養經歷了近一年的準備,嬰兒從1歲左右開始進入了學習口語的全盛時期,即正式學說話階段。這個階段詞匯量迅速增加,但語句的表達多不完整,主要表現在單詞句和雙詞句。營造規范化的語言環境。
1歲以后,幼兒的語言發展速度很快。媽媽語“媽媽語”是一種與成人交流不同的語言形式,它通常用夸張的面部表情和稍高的語調、簡練而重復的語句進行表達和交流。媽媽語“媽媽語”適合嬰兒早期聽覺的適應范圍,但1歲后幼兒的接觸的應當是標準的、規范化的語言,此時再用“媽媽語”和幼兒交談,會對幼兒的語言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避免多種語言家庭中不要出現太多的語言種類,一般講普通話,最多兩種,普通話和另一種方言。幼兒開始建立對母語的感知,要避免過多語言對幼兒的語言發展產生影響。
多開展對話活動,鼓勵幼兒模仿正確發音。幼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還沒有完全掌握發音方法,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比較弱。延遲滿足,引導幼兒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不利于幼兒語言發展,孩子根本不用開口說話就能表達需求,久而久之,幼兒的語言能力就會停滯不前。堅持早期閱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行政管理師能力提升試題及答案
- 項目決策中的情感和理智分析試題及答案
- 提升職業適應力的工作計劃
- 團隊建設中的管理藝術與技巧計劃
- 微生物實驗的水源管理試題及答案
- 如何提升主管與合作伙伴的關系計劃
- 先人一步的證券從業資格證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中的人際溝通技巧試題及答案
- 注冊會計師的繼續教育要求及重要性試題及答案
- 2025版高考歷史新探究大一輪復習第十七單元2第51講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雅爾塔體系下的冷戰與和平通關能力提升含2025屆新題含解析新人教版
- 定額〔2025〕1號文-關于發布2018版電力建設工程概預算定額2024年度價格水平調整的通知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考研(第3版)鄭永廷配套考試題庫及答案【含名校真題、典型題】
- GB/T 12009.2-2016塑料聚氨酯生產用芳香族異氰酸酯第2部分:水解氯的測定
- 煤礦隱蔽致災因素普查課件
- 項目七-質譜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應用001課件
-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題班會
- 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審批流程圖
- 軟件系統功能需求調研表(信息系統項目需求調研表)
- 中國電信LTE網絡質量評估測試規范(試行稿)V1
- 藍牙音響成品檢驗規范
- 材料5:個人征信系統機構接入和接口驗收工作流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