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考歷史總復習考案11第十單元能力過關檢測課件_第1頁
新教材2023年高考歷史總復習考案11第十單元能力過關檢測課件_第2頁
新教材2023年高考歷史總復習考案11第十單元能力過關檢測課件_第3頁
新教材2023年高考歷史總復習考案11第十單元能力過關檢測課件_第4頁
新教材2023年高考歷史總復習考案11第十單元能力過關檢測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案十一第十單元能力過關檢測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共48分。1.(2023·河南安陽)英國人第一次把自己的王國稱為“帝國”時,是在指一個擺脫了教皇控制的獨立主權國家。所以,英國人主張他們有權到伊比利亞勢力(西班牙﹑葡萄牙)尚未滲透的地區從事殖民探險活動時,盡管有著丑惡的動機,但從某些方面看卻是在向其他民族國家以及教皇權威提出挑戰。材料意在強調英國早期殖民擴張(

)A.推動了世界殖民霸主的更替B.受到民族主義思想影響C.削弱了英國人對宗教的信仰D.適應了自由主義的要求B[解析]

英國擺脫教皇控制后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但是當時的世界已經被教皇通過教皇子午線劃分給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當英國人主張他們有權到伊比利亞勢力(西班牙﹑葡萄牙)尚未滲透的地區從事殖民探險活動時,就意味著其沖擊了教皇的權威,而英國提出這種訴求的依據是主權國家,即從本民族利益角度考慮,受到了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B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世界霸主地位的更替,排除A項;英國的宗教改革并未削弱英國人對于宗教的信仰,排除C項;工業革命時期,自由主義興起,排除D項。2.(2023·湖北模擬)1492年10月12日凌晨,哥倫布到達了“新大陸”。但使哥倫布失望的是,這里并沒有他所想象的那么多黃金和香料。盡管如此,土地對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哥倫布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的財富需求。由此可知,哥倫布遠航(

)A.促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B.具有深刻的經濟動因C.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D.深受價格革命的影響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哥倫布到達美洲后,并沒有找到他所想象的那么多黃金和香料,于是他選擇通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的財富需求,這說明哥倫布遠航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哥倫布遠航后世界各地聯系的密切,無法說明哥倫布遠航促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哥倫布在美洲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排除C項;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歐洲的價格革命,并不是價格革命引發新航路的開辟,排除D項。3.14—16世紀是歐洲名副其實的“香料時代”,“無論香料的到達如何迅速、頻繁,也沒有缺乏買主的風險”,而17世紀后,香料失去了昔日的神秘色彩,“香料時代”走向終結。這是因為17世紀后(

)A.美洲種植園經濟得到發展B.歐洲完成了對香料的移植C.威尼斯的香料壟斷被打破D.歐亞直接貿易已廣泛展開D[解析]

15-16世紀新航路開辟,歐亞實現直接貿易,亞洲的香料大量進口到歐洲,香料由奢侈品變為大眾消費品,從而不僅“失去了昔日的神秘色彩”,也終結了“香料時代”,D項正確;美洲種植園經濟主要是種植棉花,而不是香料,排除A項;香料主要產于亞洲,雖然歐洲也移植了部分香料,但這并不能解決香料短缺問題,排除B項;威尼斯的香料壟斷被打破,與“香料時代”終結無關,排除C項。4.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煙草、可可和馬鈴薯等迅速傳到世界各地。其中,馬鈴薯由于產量高、種植易、烹制簡單等原因,到17世紀末已成為愛爾蘭人的主食,并使人口得到快速增長。這說明了物種交流(

)A.改善了人類的飲食結構B.推動了工業革命的到來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D.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生活D[解析]

根據材料“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煙草、可可和馬鈴薯等迅速傳到世界各地……到17世紀末已成為愛爾蘭人的主食”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彼此孤立的狀態被打破,物種交流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故D正確;材料未體現改善人類的飲食結構,故A錯誤;洲際間的物種交流與工業革命沒有直接的關系,故B錯誤;密切了世界聯系,并非材料主旨,故C錯誤。5.(2023·貴州六盤水)在新航路開辟前,每年僅有數艘中國帆船前往馬尼拉。16世紀80年代到明末,每年到馬尼拉的中國帆船有25-30艘。在這些帆船上裝載的中國絲綢,1636年以前每艘為300-500箱,但在1636年則多達1200箱,每箱內可裝絲綢數百匹。據此可知,新航路開辟(

)A.促進了中外間經濟交流B.增強了殖民掠奪的力量C.創新了中外交往的形式D.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潮流A[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開辟前,中國到馬尼拉的帆船僅有數艘,16世紀80年代到明末,中國到馬尼拉的帆船數量明顯增多,且貨物裝載量較大,大規模的中國帆船裝載中國絲綢到馬尼拉,對中外經濟交流起了促進作用,A項正確;中國帆船到馬尼拉并非殖民掠奪,排除B項;中國帆船到馬尼拉從事貿易,在新航路開辟前就已經有了,排除;新航路開辟是順應而非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潮流,排除D項。6.(2023·山東威海)1592年,荷蘭出版了《摩鹿加群島》海圖。該圖描繪了從中國南部沿海、中南半島,一直到所羅門群島的東南亞海域。圖的下方繪制了肉豆蔻、丁香和檀香等當地特產,并附有簡要說明。這幅海圖的出版(

)A.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B.體現了區域物種的交流C.促成了黑奴貿易興起D.加速了殖民擴張的進程D[解析]

依據材料“該圖描繪了從中國南部沿海、中南半島,一直到所羅門群島的東南亞海域。圖的下方繪制了肉豆蔻、丁香和檀香等當地特產……”,可以看出這幅海圖標出了相應的土特產品的位置信息,更加有利于列強的殖民擴張,D項正確;依據材料時間,此時新航路開辟已經開始,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區域物種之間的交流,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黑奴貿易的興起,排除C項。7.(2023·遼寧葫蘆島)人文主義者編寫通俗的小冊子向社會各界宣傳個性自由與思想解放;用戲劇、雕刻、繪畫等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向人們展示人性美與自然美;辦各級各類學校,講授非基督教的古典學問,以新型的教學方式傳授時代精神。這說明文藝復興(

)A.主要目的是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B.一定程度上具有世俗性與大眾性特征C.取決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傳入D.有利于幫助歐洲的民眾擺脫宗教信仰B[解析]

人文主義者以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創辦學校講授新知識等方式來傳播個性自由和思想解放,其宣傳形式帶有很明顯的大眾性和世俗性,B項正確;文藝復興主要是為了宣傳人文主義,排除A項;C表述絕對,排除;文藝復興并不排斥宗教,排除D項。8.(2023·河南期中)15世紀,西歐作家和畫家們變得更公開地擁有獲取個人聲譽和榮耀的雄心,他們的文學和藝術作品采用了更現實的人物和自然繪畫,而且一些非宗教的主題也得到了表現。這說明當時(

)A.宗教藝術失去統治地位B.宗教改革促進思想革新C.藝術創作關注世俗生活D.理性原則獲得社會認同C[解析]

依據材料“15世紀”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處于文藝復興時期;依據材料“作家和畫家們變得更公開地擁有獲取個人聲譽和榮耀的雄心”“采用了更現實的人物和自然繪畫”可知,當時的作家和畫家們重視人的價值和現世生活,這說明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和藝術作品更多地強調和關注世俗生活的主題,C項正確;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往往以宗教為題材,當時宗教藝術并沒有失去統治地位,排除A項;依據材料“一些非宗教的主題也得到了表現”可知,體現了藝術風格的更新,而且宗教改革開始于16世紀,排除B項;D項是17—18世紀啟蒙運動的內容,排除。9.(2023·黑龍江期末)如下圖為14世紀歐洲某文學作品中的一段描述。這段描述反映出當時(

)我覺得上帝對他們真仁慈……我只看到他們沉淪在色欲、利欲、食欲和人性欲念的洪流中,讓我想到羅馬就像是惡魔的鑄造廠,并非是神圣的都城……那些衛道的僧侶,正……盡他們的才智,加緊做些毀滅基督教的工作,使它早日從這個世界消失A.基督教內部派系矛盾的尖銳

B.人文主義者對教會的諷刺C.經濟發展對宗教信仰的沖擊

D.新教與羅馬天主教的對立B[解析]

由材料信息“14世紀歐洲某文學作品”“我只看到他們沉淪在色欲、利欲、食欲和人性欲念的洪流中,讓我想到羅馬就像是惡魔的鑄造廠,并非是神圣的都城”可知,這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教會的諷刺,B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基督教內部派系矛盾的尖銳,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經濟發展,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新教與羅馬天主教的對立,排除。10.(2023·四川甘孜)宗教改革后,新教地區許多天主教儀式被廢除,在規定日子吃齋的習俗被取消,七大圣禮中只保留了洗禮和圣餐禮。婚禮不再被認為是圣禮,仍在教堂里舉行,但成為一種俗人的慶典。這表明宗教改革(

)A.倡導信仰得救思想B.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C.主張建立民族教會D.促進了民族國家的興起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宗教改革挑戰了教皇的權威,簡化了宗教儀式,適應了社會變革的需要,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簡化宗教儀式,沒有提到主張信仰得救,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建立了獨立的民族教會,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11.(2023·山東聊城)近代科學的奠基者們——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們對造物主——上帝的信仰、研究、證明成為一種探索宇宙結構、萬物奧秘、自然秩序的信念、激情和動力,形成一種用實證方式取得科學事實,用邏輯手段論證自然存在演化規律性的理性思維方式,認為自然的可知性和上帝創造萬物進程的可知性是相一致的。據此可知(

)A.近代科學鞏固了神學的地位B.科學發展推動思想解放C.基督教會客觀推動科學發展D.基督教會支持科學創新C[解析]

近代科學家信仰宗教,對宗教的信仰和研究客觀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形成用實證方式取得科學事實,用邏輯手段論證自然存在、演化規律性的理想思維方式,C項正確;近代科學的發展讓神學的地位受到沖擊,雖然題干強調科學發展和宗教的關系,但絕不能說近代科學鞏固了神學地位,排除A項;科學發展推動思想解放這個論斷本沒有錯,但卻不是結合題干得出的結論,排除B項;教會因為科學的發展動搖了他們的統治,他們斷然不會支持科學創新,從哥白尼被燒死就可以知道,排除D項。12.(2023·河南駐馬店)意大利的伽利略開創了近代的實驗科學,他的著作《關于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引發了人們對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理論的質疑和熱議,但此書卻遭到了羅馬教廷的封殺,主要是因為此書(

)A.引發了近代的科學革命B.沖擊了教會的精神壟斷C.造成了民眾思想的混亂D.宣傳了因信稱義的主張B[解析]

依據材料“他的著作《關于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引發了人們對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理論的質疑和熱議”,可以看出伽利略的著作向當時的教會權威發起了挑戰,威脅到教會的統治地位,B項正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的推動,是近代科學革命的背景,排除A項;該著作并沒有對民眾思想造成混亂,反而是有利于民眾思想的解放,排除C項;“因信稱義”是宗教改革的主張,排除D項。13.(2023·湖北武漢)1878年,雨果在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講話中說道:“一顆巨星隕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離開人世時已年登耄耋,他著述極富,肩負著最榮耀也是最艱巨的歷史責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類。”這說明了(

)A.啟蒙思想被所有階層所接受B.雨果夸大了對伏爾泰的評價C.啟蒙運動深受中國文化影響D.伏爾泰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伏爾泰是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D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守舊地主階級不會接受,排除A項;材料不是夸大,而是肯定伏爾泰思想的作用,沒有體現中國文化對啟蒙運動的影響,排除B、C兩項。14.(2023·廣東揭陽)美國《獨立宣言》,中提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法國《人權宣言》中提到:“人生來就是而且始終是自由的,在權利方面一律平等。”這說明(

)A.《獨立宣言》深受《人權宣言》的影響B.《獨立宣言》與《人權宣言》政治訴求一致C.啟蒙思想對歐美地區政治革命具有深遠影響D.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推動思想解放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獨立宣言》《人權宣言》都用“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宣傳革命,發動群眾,說明啟蒙思想對歐美地區政治革命具有深遠影響,C項正確;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才問世,排除A項;《獨立宣言》要實現民族獨立,《人權宣言》的政治訴求則是擺脫封建專制,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對思想解放的影響,排除D項。15.(2023·廣東惠州)1762年,英國議員約翰·威爾克斯發文譴責政府的對外政策,并對國王喬治三世本人進行攻擊。于是喬治三世指使下院通過決議,剝奪他的議員資格,并授意政府將其逮捕。這說明當時英國(

)A.議會無權制約國王B.君主專制制度已恢復C.內閣應對國王負責D.君主立憲制尚未完善D[解析]

依據材料“喬治三世指使下院通過決議,剝奪他的議員資格,并授意政府將其逮捕”可知,國王依然擁有較大的權力,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完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D項正確;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制約,排除A項;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標志著君主立憲制開始在英國建立,喬治三世時期,雖然王權曾一度強化,但君主專制制度并未恢復,排除B項;內閣應對議會負責,排除C項。16.(2023·遼寧期中)拿破侖占領意大利后,建立了利古利亞共和國,并為之制訂了憲法,廢除了封建貴族的特權,沒收教會土地,實行公民一律平等。這表明拿破侖對外戰爭(

)A.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覺醒B.給周邊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C.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D.客觀上瓦解了歐洲的封建秩序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拿破侖遠征意大利后將憲法與民主等資產階級觀念傳播到了其所征之地,客觀上瓦解了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封建秩序,D項正確;拿破侖遠征客觀上促進了其所征地區的民族意識覺醒,但材料僅涉及到拿破侖遠征在傳播近代西方資本主義觀念上的意義,沒有明確對于歐洲民族意識的影響,排除A項;拿破侖遠征客觀上給周邊國家帶來了深重災難,但材料僅涉及到拿破侖遠征在傳播近代西方資本主義觀念上的意義,沒有明確其破壞性,排除B項;拿破侖遠征客觀上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但材料僅涉及到拿破侖遠征在傳播近代西方資本主義觀念上的意義,沒有明確對于歐洲政治格局所產生的影響,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492年和1498年的航海活動及其引起的移民和貿易關系的三個主要后果很值得人們注意,這里只能做簡略描述。前兩個主要后果是阿爾弗雷德·克羅斯佐所說的病菌和基因的“哥倫布交流”,歐洲人隨身帶來的病菌,乃是他們最強大的征服武器。他們在新世界橫掃一切,因為當地居民對歐洲人帶來的病菌毫無免疫力。到1650年,中美洲阿茲特克和瑪雅文明的人口從原來的大約2500萬減少到150萬。“哥倫布基因交流”不僅涉及人類,而且涉及動物和植物。舊世界的歐洲不僅把自己而且把許多新的動植物引進新世界。通過哥倫布的交流,新世界也對舊世界有許多貢獻,有些植物在歐洲、非洲和亞洲許多地區種植。當然哥倫布交流的第三個主要后果是新世界的金銀對世界存量和流動的貢獻。這也給了16世紀舊世界經濟活動和貿易一個新的推動力。——摘編自[德]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給“哥倫布交流”概念作一個完整的解釋,并指出“哥倫布交流”對中國的影響。(12分)[答案]

“哥倫布交流”

的概念:“哥倫布交流”

主要是指原屬于新舊世界各地沒有聯系的病菌、動物、植物等,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后發生了空間地理上的大轉換。具體而言,例如在農作物方面,原產于美洲的土豆、番茄、甘薯、辣椒等作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后,被大航海貿易傳播到了歐洲舊大陸;而作為地廣人稀的新大陸也為舊大陸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使得舊大陸諸如棉花、大豆等作物在美洲迅速發展。在另一方面,“哥倫布交換”

也傳播了疾病(比如梅毒、天花),使無免疫力的美洲居民遭受了重創(人口從2500萬降到了150萬)。對中國的影響:積極:高產美洲作物的引入,提高了我國農業生產力,如玉米、番薯、馬鈴薯、南瓜等近30種作物被引進;新的貨幣(如墨西哥銀)傳入我國,促進了我國的商業發展。消極:一些疾病也被傳入我國,如梅毒,這危害了我國人民的健康。(12分)[解析]

關于概念解析,根據材料“歐洲人隨身帶來的病菌,乃是他們最強大的征服武器。他們在新世界橫掃一切,因為當地居民對歐洲人帶來的病菌毫無免疫力”“不僅涉及人類,而且涉及動物和植物。舊世界的歐洲不僅把自己而且把許多新的動植物引進新世界”得出概念是指原屬于新舊世界各地沒有聯系的病菌、動物、植物等,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后發生了空間地理上的大轉換。接著是解析概念,結合所學知識可從農作物傳播、疾病傳播方面分析作答。關于對中國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積極和消極方面回答,即,積極方面:高產美洲作物的引入,提高了我國農業生產力,如玉米、番薯、馬鈴薯、南瓜等近30種作物被引進;新的貨幣(如墨西哥銀)傳入我國,促進了我國的商業發展。消極方面:一些疾病也被傳入我國,如梅毒,這危害了我國人民的健康。18.(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玉米、番薯、馬鈴薯這幾種美洲作物均適應性較強,耐旱耐瘠,使過去并不適合糧食作物生長的沙礫瘠土、高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為宜種土地。于是,廣大居民,“即芟盡草根、興種玉米、番薯、馬鈴薯、花生、芝麻之屬,彌山遍谷,到處皆有”,“南壩山地、高處,低坡,皆種包谷,為釀酒、飼豬之用。”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飯難問題都是圍繞歷代統治者的死結。明中葉以后涌入中國并很快普及開來的糧食作物無疑起到了緩解這一死結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傳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貧瘠的地區流動,才能開山墾荒活命。但流民的這種墾荒種植是開山砍伐、粗放型經營的。——摘編自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社會影響問題的研究》材料二新航路開辟后,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人口遷徙。16世紀初、第一批奴隸從非洲被直接運往美洲,萬惡的黑奴貿易開始,持續時間長達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國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輸送黑奴300多萬名,獲利極為豐厚。黑奴貿易還是支撐當時世界上最活躍的大西洋貿易體系的基礎。統計顯示,1709-1787年間,英國從事海外貿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開往非洲的船只增長了11倍。造船業的發展、運往非洲交換黑奴的槍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連鎖反應,促進了其他制造業的發展。——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國廣泛種植的原因及其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17-18世紀黑奴貿易對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4分)(3)綜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換的作用。(4分)[答案]

(1)原因: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美洲作物適應性較強,用途廣泛;明清時期人地矛盾尖銳;政府政策的推動。(任答三點)影響:農作物種類增多,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緩解人地矛盾;飲食結構發生變化;促進人口增長和流動;推動了農業商品化發展;大量荒地開墾,導致生態破壞。(任答三點)(6分)(2)影響:提供了資金來源;擴大了海外市場;促進了英國制造業的發展。(任答兩點)(4分)(3)作用: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文地理格局;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強了世界的聯系;破壞了自然生態;傳播了各種疾病等。(任答三點)(4分)[解析]

(1)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根據材料“玉米、番薯、馬鈴薯這幾種美洲作物均適應性較強,耐旱耐瘠”可知,美洲作物適應較強,用途廣泛;根據材料“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傳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貧瘠的地區流動,才能開山墾荒活命。但流民的這種墾荒種植是開山砍伐、粗放型經營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人地矛盾尖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政府政策的推動。影響:根據材料“即芟盡草根、興種玉米、番薯、馬鈴薯、花生、芝麻之屬,彌山遍谷,到處皆有”“明中葉以后涌入中國并很快普及開來的糧食作物無疑起到了緩解這一死結的作用”可知,農作物種類增多,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緩解人地矛盾;外來物種的廣泛種植使得人的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糧食產量提高,促進人口增長和流動;糧食產量提高,推動了農業商品化發展;根據材料“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傳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貧瘠的地區流動,才能開山墾荒活命。但流民的這種墾荒種植是開山砍伐、粗放型經營的”可知,大量荒地開墾,導致生態破壞。(2)影響:根據材料“1680-1775年英國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輸送黑奴300多萬名,獲利極為豐厚”可知,提供了資金來源;根據材料“黑奴貿易還是支撐當時世界上最活躍的大西洋貿易體系的基礎”可知,擴大了海外市場;根據材料“統計顯示,1709-1787年間,英國從事海外貿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開往非洲的船增長了11倍。造船業的發展、運往非洲交換黑奴的槍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連鎖反應,促進了其他制造業的發展”可知,黑奴貿易促進了英國制造業的發展。(3)作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口遷移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人口遷移改變了人文地理格局;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換加強了世界的聯系;外來物種傳播破壞了自然生態、傳播了各種疾病等。19.(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產生了革命性變化。16—17世紀,歐洲的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學興起,被稱為“科學革命”。……科學革命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二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17—19世紀,資產階級在一些國家相繼進行了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英國、美國和法國走在前面。隨著資本主義的擴限,俄國、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資產階級也建立起適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制度。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摘自《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思想解放與科學革命之間的關系。(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美國實行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4分)(3)綜合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認識。(6分)[答案]

(1)思想解放推動科學革命興起(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推動近代科學興起);科學革命推動思想進一步解放(科學革命推動啟蒙運動興起)。(4分)(2)英國是君主立憲制代表;美國是實行共和制國家的代表。(4分)(3)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人文主義發展推動資產階級革命到來;各個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具有多元性;17—19世紀走資本主義道路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等。(6分)[解析]

(1)根據“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產生了革命性變化”可知思想解放推動科學革命興起;根據“科學革命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促進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