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文集一〔讀書學習與臨證〕醫燈續傳〔杏林薪傳姊妹篇〕-------古道瘦馬中醫實踐與補遺文集男1956年10月生大學文化祖籍,飄零豫陜,定居。16歲起隨祖父習醫,18歲始單獨行醫,中途亦官亦醫,晚年定心阪依中醫。一貫奉行:讀萬卷醫書,治萬計病人。崇尚大道至簡,效法仲景;鄙視裝神弄鬼,故弄玄虛。一生無可炫耀之光環,亦無可挾之技,僅治過數十以萬計病者,借古文賣油翁一言自我評價,“無他,但手熟爾〞。曾寫過幾篇豆腐塊文章,出過臨床心悟文集一部"杏林薪傳"。由于"杏林薪傳"一書,寫的比擬倉促,很多話沒有說透,且有言未猶盡之遺憾,故再補寫續集以彌之,風格依舊,實話實說,希望大家喜歡。此書已完成大局部,估計明年能出版。目錄1、如何學中醫2、雜談醫話------中醫快捷成才的思路3、應當這樣學習中醫4、讀書與臨證-------痿證診療妙論5、雜談醫話-------從"傷寒論"27條談學習中醫的方法6、雜談醫話---------怎樣學習"傷寒論"?7、摘錄:再看歷代醫家如何褻瀆"傷寒論"8、雜談醫話-------9.談臨床快速辨證施治的方法9、雜談醫話--------14.漫談中藥親自嘗試10、雜談醫話:高效方組成的思路11、名醫談臨證感悟----方證對應是一個永恒課題12、讀書與臨床------------辯證論治“入手〞三條路13、臨床技藝-----妊娠診斷14、臨床技藝-----肺氣腫簡易診法15、讀書與臨證————"藥述":徐長卿16、有感而發:我所喜歡讀的幾本書17、讀書與臨證------從血府逐瘀湯談起18、從一頑固性的失眠癥治驗談經方的方癥對應!19、名醫談臨證感悟--------經典之用更在于熏20、名醫談臨證感悟--------辨脈論治痤瘡的體會21、讀書與臨證-------話說名醫治發熱22、名醫談臨證感悟----比證活用立方之道23、名醫談臨證感悟----益母草是婦科良藥24、名醫談臨證感悟----外感咳嗽通用方25、名醫談臨證感悟----風寒風熱之鑒別26、名醫談臨證感悟--------方藥量效心悟27、讀書與臨證————"徐小圃經歷談"手抄本選存28、讀書與臨證————"徐小圃經歷談"手抄本選存〔二〕29、讀書與臨證--------徐仲才應用小青龍湯的經歷l30、名醫談臨證感悟--------桑葉止夜汗31、名醫談臨證感悟--------書有未曾經我讀32、名醫談臨證感悟--------牽牛之妙用33、讀書與臨證————偏方一則34、讀書與臨證---------治痿獨取陽明的啟示35、讀書與臨證:薦名醫用三物黃芩湯36、黑糊糊好貼大家賞讀"傷寒雜病論"隨想摘錄37、重讀"竹頭木屑集"有感(一〕38、重讀"竹頭木屑集"有感(二〕39、重讀"竹頭木屑集"有感(三〕l40、讀書與臨證————"徐小圃經歷談"手抄本選存〔三〕41、醫案學習-----------一味牡蠣治亡陰腹瀉42、讀書與臨證————重讀"中醫科新論"有感如何學中醫:問:想知道你開場是怎么學習中醫的有人帶著還是自學現在我自己學中醫沒有帶著不知道從那里下手哎茫然啊你說我現在進點中藥自己慢慢琢磨著用還是.....現在就看你的帖子還有郝萬山教師講的傷寒論你看我還應該學習那里的知識在以便我可以盡早學好中醫啊我現在是在農村開診所就我自己教師給點意見吧答:給你一個建議吧。先用單方看病,再過渡到用成方看病,臨床經歷多了,再在專攻一下中醫理論。順便說一下,我是自學,根本沒有跟過教師,其中跟師大約三個月。也就是抄一下方。主要是自己讀書臨證多思。我現在每年還要看病一萬多人,純中醫。古語,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是真言。雜談醫話------中醫快捷成才的思路每一個學中醫的青年學子,都希望自己早日成才,象老中醫一樣顧客盈門,施展才技,解人疾苦,受人尊敬。但又苦于自己年輕,經歷匱乏,而自嘆: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慢慢熬吧。則有沒有縮短這個過程的可能和方法呢?我認為完全是做得到的。只要方法思路正確一定能提前到達理想的此岸——名中醫。下面就談一談我的認識。中醫從古到今一直分為兩大派,一為醫經派;一為醫方派。醫經派奉"黃帝經"為圭臬,走的是辨證施治的路子;醫方派遵奉的是"傷寒雜病論"(或也可稱為神農扁鵲方),走的是湯方辨治的路子。二者孰長孰短,客觀的說,只要學好都能到達著名中醫的水平,即中上工的水平。但是從客觀實際來看,醫方派之路更適合青年中醫快速成才和生存。從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來看,都是先從具體的事物開場的。先認識香蕉、蘋果、西瓜,才進而認識水果的概念;如果沒有香蕉、蘋果的具體形象,你怎樣告訴他水果的涵義,他都很難理解。學中醫與此同理,中醫理論學的再好,沒有具體的方藥病案根底,也還是不會看病。過去的老中醫,尤其是農村的,沒有很系統很全面的理論知識,學個三二年就會看病,就是先掌握了具體的教師傳授的方藥;相反的是我們中醫大學畢業的本科生博士生學了五六年,飽讀經書,滿腹經綸卻不會看病,是什么問題呢?我看就是認識論出問題了。學習過程顛倒了。如果我們的學生先不要學高深的理論,而是先跟教師學方藥,學具體看病,一招一式積累個二年,增長些具體形象的知識,再學習難經一類,恐怕就不一樣了。這就叫先易后難,先具體后抽象。湯方辨證就是具體的形象的。我只要先記住,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用桂枝湯就行了;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就夠了,就可以先看簡單的病,實際上經歷多了一樣能看復雜病。不必先要去弄懂什么營衛不和、少陽太陽之類的理論。說明一點,不是不要弄明白理論,而是說暫時先不要去糾纏這些東西,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臨床經歷的增多,再看書研究,自然而然就會懂了,也會運用了。專方專藥相對好掌握,也容易見效,從而可以大增強學習運用中醫的信心。實際過去的醫學大家都走的這個路。先錄一段中醫藥大學著名中醫孟景春教授自敘學醫的歷程片斷以證我言。我祖籍在家港市,自曾祖父至父輩,素以耕作傳家,年屆十八歲那年,經人介紹至舍鎮〔即現家港市zhengfu所在地〕湯禮門先生處學醫。湯先生乃滬上名醫丁甘仁先生的弟子,故也可稱是丁派了。由于湯師也是一方名醫,診務比擬忙,當時做醫生的規矩,都是上午門診,下午出診。由于這樣,所以對學生的教學方法是:首先交給學生幾本必讀的醫著:唐容川編著中西匯通醫書5種,即"傷寒論""本草問答""醫經精義""血證論""金匱",將此5種書作為根本讀物。由于忙于診務,無時間對學生講解,只是交代學生說明這是學好中醫的必讀之書,由學生自學。在門診時隨著先生看病抄方,下午出診時,只帶高年資的學生跟隨。其余學生都進展自學。學習書籍除以上5種外,還有由丁甘仁先生所編著的"中藥輯要"、由汪昂編著的"湯頭歌訣",均要求我們背誦。學習的方法根本如此。在一月中抽一兩次時間,把學生集中起來,講講學習的重點和重要性,抽*一醫書〔當然均在5種書〕中的片段講一講。然后要求學生寫一點學習心得體會。再有便是做一些實際操作的技術。都是屬于中醫外科方面,如熬膏藥〔創口外貼〕,攤膏藥,研中藥,做紙拈〔稱為藥線〕,相當于現在西醫用消毒紗布,還有包藥,又如先生行外科手術時,學習消毒和切開時如何用刀、如何排膿等等。所有學習的方法根本如此。到了最后一年也是最關鍵的一年,完畢后,即將自己開業,走上社會,如果一點技術都沒有,則將無所作為了,所以也非常擔憂。但是,教師還是關心學生的前途,為了自己的聲譽,也總是希望從他門下學習的弟子,不能無聲無息。于是給每個學生贈送幾件開業的“資本〞,令學生抄錄丁甘仁的醫案,抄錄丁甘仁的“一百十三方〞,其中有、外、婦、幼各科常見病的辨證處方,并有加減方法等。還有外科〔包括皮膚,五官科〕各種病的外治方藥。也是先生日常應用的配方,不過在未學習前,只見到方的名稱而未知其具體的藥物和配制方法。到了學習完畢時,就作為為師送給每個弟子的禮物。并反復交代:初出茅廬,對待每個病員,不管疾病的輕重,必須慎重細微,切不可推諉,可先按丁甘仁先生的“一百三十方〞挑選一較適宜的處方,囑服1-2劑后復診。處理完后,接著應再從丁甘仁的醫案中,找到相應的病種,在醫案中從病癥、舌苔脈象和病機分析等,弄清楚病因病機和立法處方,做到心中了然。再次復診便能有的放矢開針對病情的處方,如三診時獲效,這一經歷便能牢記于腦海之中。這一方法,確實穩妥而效。從以上敘文可以看到孟老中醫學習的過程首先是方藥,并不是什么難經陰陽五行虛理論,凈玩實的。方藥實際上也就是湯方辨證,易學易懂易用。第二個方面的理由是:青年中醫,初出茅廬,走上社會,首先面臨的是生存,要養家糊口,安身立命。如果不能很快翻開局面,爭得顧客,獲得收入,那怎么能行呢"要想翻開局面,迅速知名,專病專方,湯方辯證為一捷徑,舍此無二。君不見社會上常有一醫恃一方吃一片,憑一招吃遍天之現象嘛!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孜孜于理論研究,搞辨證施治,我可以不客氣的說,一沒有臨床經歷你辨不了,即使你辨出來*證,又面臨一大堆方子的選擇,因為沒有實踐經歷你也選不了。一個腎陽虛,就可有金匱腎氣丸、濟生腎氣丸、陽和湯、四逆湯等湯方,沒有經歷怎么選!辨不好,治不了病,沒有收入,吃什么喝什么?湯方辨證就沒有這個弊病,一病一方,死模式。好學,好掌握,又容易見效。只要你治好幾個病,病人就會蜂涌而至。病人是最實際的。他不管你年齡大小,資歷深淺,專家教授,只要能治好病他就認你。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就是真理。先走湯方辨證之路是青年中醫成才生存的最正確選擇。則辨證施治的路子可不可以走,答曰:當然可以。只要經濟條件富裕,慢慢積累個十來年臨床經歷,再用點心,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我想沒有哪個青年中醫愿意慢慢熬,等到白頭皓首才知名。實際上叫我看,先走湯方辨證之路不吃虧,既能早知名早得利早有經歷,到后來也能走到辨證施治這個路上。各位青年中醫不妨試試,這是我個人的體會,寫出來供大家參考。應當這樣學習中醫(1)1.喜歡中醫學愿意以中醫師為職業各行各業以及各種業余愛好的學習,都應當以“興趣〞為前提,這是學有所成的關鍵,作為一門學問也是如此。當然“興趣〞可以培養,但入門以后仍沒有興趣,則只有改行才有光芒的前途,而且越早越好。、魯迅、郭沫假設諸革命先行如果堅持學醫,歷史都要改寫好幾篇。學習中醫尤苦〔包括不得門徑之“苦惱〞〕,而且要耐得起寂寞〔這是現代人最難忍受的〕,前途好似又不樂觀(不時地被稱為“偽科學〞),沒有興趣支撐怎么行!很多前輩總是強調“天分〞與“刻苦〞,這是統論學習的先后天要素,但必須對學習容感興趣才能有所心得。古代讀書人對醫學感興趣者居多,常以“不為良相,即為良醫〞明志,由仕途而改業醫的也不乏成功者,那是濟世救人的職業有限。現代則大不然,社會開明,諸業代興,行行出狀元,有廣泛的擇業余地,所以學中醫先要考慮一下,對中醫感興趣嗎?這可是一輩子的事.!正因為中醫是一門古老的學科,與現代人的知識構造有一定的距離。有人對它感興趣是由于中醫學的神秘感,是古文獻記載的一些現代科學不能解釋的問題打動了他。也有人以西醫理論俯視中醫藥學,認為它不科學,因而提不起興趣。兩個極端都不對。興趣來源于神秘感,開場可能動力十足,學習的著眼點總是定位于玄奧的東西,由于難于深入,事倍功半,再加上古書上的記載絕非“信史〞,真偽混雜,其結果可能以茫然逐漸取代了興趣,學習中醫也就不能持之以恒了。認為中醫是偽科學者不值一駁,在現代西醫以高科技手段:高速開展的今天,中醫藥仍能自立于醫林,效勞于社會,就說明它存在的合理性,連存在都不成認的人還奢談什么真偽科學。作為炎黃子,如果自詡為“現代人〞,而鄙視傳統的中醫藥學,那就顯得太淺薄了,需知今天你“現代人〞生命的存在,也許是不知哪一代經過中醫藥的救治才延續下來的。歷史告訴我們,西醫用在中國人身上至多不過四、五輩人而已。對中醫感興趣其實就是認同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學習中醫能掌握治病救人的技能,有所作為,如此而已。即使再進一步對中醫的教學或科學研究有興趣,也是建立在這一根底之上。(子孝------學用中醫體會錄〕2.闡述中醫學理論的思維方式(1)陰陽學說:指導中醫學的根底理論是樸實的,古人云:“不知易者,不可以為太醫〞,多有附和者,我覺得今人不可因這句話把自己帶到玄學中去。實際上對"易經"確實有學養的人很少,而歷代名醫卻是層出不窮。"易經"以陰爻、陽爻的不同組合演示了陰陽的變易規律,雖然反映的是事物陰陽盛衰的辯證關系,但初意是為占卜而編撰;中醫學應用陰陽學、說解釋自然界、人體以及兩者之間存在的各種狀態的物質屬性及其變化規律。因此我認為只要認識到陰陽學說的普遍性,掌握陰陽屬性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應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能用以解釋人體與外界的各種現象即可,沒有興趣不必鉆研"易繹"。(2)五行學說:五行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曾具有很重要的影響。用取類比象的方法,按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及其相互關系,論述各種事物的在、外在的復雜變化。五行學說維系了中醫學理論的延續性,它是建立在客觀認識的根底上,那就是一切事物是在不斷運動變化著的,而這種運動變化的動力不但受外界的影響,也來自事物的部。在學習中我們也要認識到用較為粗糙的概念化的物質屬性來演繹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變化規律確實并非完美,在用五行學說解釋一些問題時,要注意不被它的*些過于牽強、機械的模式所局限。中醫有些過于玄奧,帶有神秘色彩的東西往往來自五行理論的推導,不可全信,如疾病的傳變與生死預后準確到日、時等等。(3)精氣神學說:中醫的精氣神學說融合了先“精氣說〞和“形神論〞,是討論生命的起源、運動變化的規律、人體形質與精神的關系的學說。“精〞與“氣〞是古人研究物質和生命的起源及變化所使用的哲學概念,肇端于“老莊學派〞。認為不斷運動著的、無形的、具有一定功能狀態的“氣〞是構成大自然最根本的物質。精與氣是物質存在的兩種方式。無形之“氣〞可聚為有形之“精〞;精又為氣之淵源。兩者互相轉換構成生命活動的物質根底。“神〞和“形〞是存在于一體相互對應的一對概念。而“形〞是由“精〞和“氣〞維系著的,這樣兩個學說就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即精是構成人體的根本物質,氣聚而生精;氣由精所化生,人體的生命活動由氣行使;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依附于“精〞與“氣〞,又對“精〞與“氣〞有著重要的控制、調節作用。精氣神學說反映了中醫已成體系的唯物主義生命觀。用以上三種學說的思維方法對中醫學的天人統一觀、整體觀、恒動觀,強調宏觀、動態分析法,以及中醫學的各根底理論的理解也就不困難了。我覺得作為臨床醫生,以上的理論和思維方式能夠掌握、建立、應用也就夠了,不必深入鉆研,就如同我們掌握統計學方法,不必去探索其原理一樣。原因是我們沒有則多的時間和精力。古代認識世界的哲學觀念很多,也很深奧,鉆進去又是一輩子的事!3.關于中醫四大經典我們學習中醫藥學最根底的理論均來自于中醫的經典著作,這是中醫藥學術核心容的淵藪,并已成系統。后世只能在此根底上有所補充、有所建樹,使其不斷開展,趨于完善。脫離中醫經典著作核心理論的學術創新,即使頗有臨床實用價值,可以稱為任何醫學,但不可以稱為中醫藥學。根據中醫教育與學術開展的需要,目前中醫四大經典根本定位,即"黃帝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其實過去四大經典的選擇是有不同見解的,如對"難經"〔強調醫學理論經典〕、"神農本草經"〔中藥著作的源頭,也確實代本草著作均以該書為根底擴編〕都曾考慮到過。但我認為目前的定位是合理的:學習"黃帝經"重在中醫學的思想方法、根本理論及防治疾病的原則、方法;"傷寒論"、"金匱要略"強化辨證論治,列舉疾病的變化過程及相應的理、法、方、藥運用;"溫病條辨"列舉溫熱病在辨證論治指導下,細化方、藥應用的方法。可以說"傷寒論"、"金匱要略"是在"黃帝經"的根底上,"溫病條辨"旱在"黃帝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根底上對中醫藥學的有所補充、有所建樹,使其開展的。所以我認為學習中醫藥學,四大經典是入門之學,非常重要。但四大經典是不是字字珠璣,必須兼收并蓄呢?當然不是。后三部經典產生的本身就說明了這一問題,它們是對"黃帝經"局部重要容的提煉,是合理的發揮。現代規定四部經典,就期望以后有第五部、第六部中醫典籍的出現"在我心目中全國中醫二版教材就是第五部經典,我們可以想象倘假設沒有這部經典,現代人能系統學習中醫嗎?〕。四部經典特別是"黃帝經",其思想方法和根本理論,防治原則容比擬多,由于問世的年代古遠,不可能全部適用于現代,需要繼承,也需要揚棄。其實現在的中醫院校講義特別是二版教材以來屢次的修訂就是繼承與揚棄的過程,其中"中醫學根底"容更是對四部經典做了適應現代知識環境的系統化分解。畢其一生鉆研*部典籍并有所創造,對中醫學發揚有所奉獻的學者是值得尊重的,但這是極少數學者的功課,而且不是每個中醫學者都能勝任的,而且從中醫藥學的總體開展來看也不必要。我認為目前中醫界需要大批中醫臨床家,故學習中醫對四大經典應當“學而時習之〞,但又不能停留在四大經典。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目前的中醫教育確實存在這一傾向,不是嗎,大學是必修課理所當然,可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仍然還設為根底課,我就覺得不太妥當了。我們是希望所培養的對象絕大多數成為中醫臨床家,這也關系到將來中醫自身的生命力。對于學生掌握歷代醫家對四部經典研究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他們需要在有限的時間汲取更多的中醫藥學營養,以備將來的臨床需要,過多的精力投入在根底理論淵源的探索中,必定會影響預期的培養目標。不錯我們熟知的很多療效卓著的中醫臨床家都熟讀四大經典,并以此為榮,但他們大多除各有師承外,更重要的是對歷代醫書廣泛涉獵,而并不局限于四大經典,所謂“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視野開闊了,臨床思路自然也就開闊了。4.古代醫學文獻的“縱〞與“橫〞中醫與西醫的理論是基于兩個不同的思維方法,成為兩個不同的學術體系。因此模仿西醫的學習方法肯定是事倍功半。舉例來說,西醫臨床專家具有兩個特點,即其西醫理論根底扎實;占據本學科的研究前沿。中醫臨床專家也具有兩個特點,即其中醫理論根底扎實;全面地了解中醫臨床各科的進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西醫治療手段的進步與療效的提高,必須以根底實驗所探索到的新知為前提。而中醫學術的開展最重要的是臨床信息的積累與提煉,深入的研究需要臨床信息的提示,故中醫師自身的古代醫學文獻與臨床實踐的積累非常重要。中醫古籍汗牛充棟,而人的時間與精力有限,對于與臨床相關的方書,我覺得用“廣泛涉獵〞四個字作為學習方法是可行的。所謂“涉獵〞是不主死抱一本書,而是摘錄其有特色的理論與方藥為我所用即可。雖曰廣泛,學者胸中應存兩條主線,可概括為“縱〞和“橫〞。所謂“縱〞,即是順著中醫藥學開展的歷史沿革瀏覽,目的是掌握中醫藥學的開展規律和歷史上主要的學術建樹〔學派〕。可以把中醫教材的"中國醫學史"和"各家學說"作為讀書目錄來用,為什么總是強調教材,須知中醫大專院校教材是集中全國名中醫、老專家的集體智慧編纂而成,是為我們后學者構筑的登山捷徑,不知利用實在是辜負了老一輩〔算來起碼有三代〕醫家的良苦用心。中醫學開展的每一步都與當時的疾病分布、演變規律與社會環境、科技進步有關。今天的這些相關因素已大不一樣,甚至二版教材與今天相比,區區50年景,我們可以看到的變化有多大!但是中醫理論核心有凝練的特點,萬變不離其宗,中醫的學術建樹只有在原根底上的充實,不會有根本的改變。因此古醫籍中拿來可用的東西太多了,浩瀚的醫書中埋沒的、被人們無視東西肯定也不少,有些認識可能在*朝*代是不重要的,甚至成為弊端,但在另一時代可能又有比擬重要的臨床意義,這是由當時的自然、社會環境以及疾病譜所決定的。因此需要我們去尋覓、發現以充實自己。這就是我認為“廣泛涉獵〞,又不要死抱一本書的道理。所謂“橫〞,即是注意中醫臨床各科的立法、方藥的規律。從閱讀古代名醫所著方書c類書,中可以發現,絕大局部方書條分縷析,臨床各科均收載。方書的編纂是供后生學習所用,從中可以體味到古代中醫不強調分科。歷史上的分科為便于教學,懸壺分科為突出醫師所長罷了。這并不是中醫學容不豐富,也不是中醫不重視臨床各科的學科特點,而是中醫學術特點使然。中醫的根底理論適用于各科,治療原則與禁忌適用于各科,具體的治療手段也適用于各科,區別在于取舍、側重而已。所不同的是年齡、性別、局部器官的特點以及特殊病種的變化規律,但在中醫的根底理論,尤其是藏象、經絡學說1思中均有相應的治法淵源。因此臨床各科的學習也都基于"黃帝1I路經"與仲景書。主涉獵各科治法、方藥是為學科間的相互啟示、補充作用,更有利于本學科診療水平的提高。值得強調的是并不是大方脈〔科〕以外的學科簡單,其臨床的積累與學科特殊情況的把握均是不可小覷的,故界限顯然,是不可相取代的。這里講的是學習中醫臨床技能,充實自身的方法。現代很多疾病都有多系統、多器官損害的特點,僅堅守本學科的學業疇,不重視該病的來龍去脈,是不能恰如其分地提出合理的治療措施的。中醫藥作為一個偉大的寶庫是名實相符的,不僅容豐富而且所涉及的圍非常廣泛。中醫學不同于其他醫學,中醫藥文獻大多與各歷史時代的政治、社會、經濟、科技嚴密相連。國外曾稱"本草綱目"為百科全書,我們稱"備急千金要方"為臨床百科全書,何止如此,北宋唐慎微"證類本草"的治學方法就很耐人尋味,不僅收集了"神農本草經"以降所有本草容,還從歷代經史百家、佛書道藏中汲取了不少關于方藥的記載。同一時代的科學家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與其"良方"容即密不可分。從中醫理論的每一次升華,都可以看出成為*一學派代表人物的不是孤立的人,而是社會環境造就,社會開展需要推出的精英人物。他們的學術建樹為我們學習、研究中醫學修建了堅實的階梯,但也要充分地認識到*家學說問世的背景。這些歷史現象提示,如果我們作為現代人僅是保守地以漢、唐、宋、元、明、清*學派自詡,實際是無視了客觀現實。5.跟師臨診古諺:一個秀才半個醫。有兩層意思,其一,古代讀書人由于知識構造的關系比現代人學習中醫要順利的多,由于遵奉“百行孝為先〞,上至帝王下至百姓,讀書人大多閱讀醫藥書;其二,為什么讀醫書的人只是“半個醫〞,是因為即使其佼佼者,僅能編纂方書、本草〔該類書也不少見〕,查驗處方〔知禁忌〕,但不能懸壺行醫。讀醫藥書再多,沒有臨床技能的積累,就不能學以致用。跟師臨診對于臨床技能的積累非常重要。拿中醫院校畢業的學子來說,實習以前所學是根底的東西、原則的東西、規律的東西,即使是臨床課書本上講的也是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的示,教師有再多的臨床體會也必須按照講義去講,唯恐誤導學生,這是做教師的規矩。跟師臨診學習〔包括在校學習的見習、實習時機,你就會發現在臨床上教師有很多授課時沒有提到的東西〕就是補充課堂上不能得到的容。跟師臨診學習中要注意臨床醫師〔教師〕診斷治療疾病的這些習慣有時也有共性,常常表現為:一、雖曰四診合參,望、聞、問、切各有側重;一、即使治療同一種病每處方都有差異,而且藥味、劑量不同于講義中的任何方劑;一、習慣用藥及*些治法的利用到達癡迷的程度。對于以上三點,很多學生不以為然,認為教師學無根底。這種認識也許是對的,但對于有些教師來講正是其掌握臨床真諦,運用自如的一種超脫的表現。如何區別兩者?在三點之上必須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臨床療效好!這是區分教師學識真偽的試金石。解釋如下:其一,倘假設按講義所學的診斷程序看病,一個上午可能超不過十個患者,這還不算西醫診斷過程所需的時間"現在要求雙重診斷〕。在診斷中經歷豐富的臨床醫師善于舍去對于該患者不必要的程式,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往往通過望診、聞診和患者的主訴"或既往病歷,對于下一步如何診察已經心中有數,其問診對每一種病都有不同的線索和容,要而不繁〔書載“十問〞等僅是全面概括問診容,為學習用〕;其切診有明確的目的性,有所選擇,但診脈是不可省略的。以上望,聞、問、切四診其實是可以同時進展的,也就用不了多少時間。其中問診最有技巧,診脈最難掌握,都是需要用心體會的。有的醫生對*一診法偏愛,大多源于師承,往往與眾不同,可以獲得更多的診斷依據〔葉香巖舌、齒、斑、疹、白痦之辨,就是典型的例子〕這是在跟師臨診學習中尤當重視的。但四診不能偏廢,最終還是四診合參。我對神化脈診,只憑脈象診斷疾病是抱疑心態度的,因為它不符合中醫診法原則。其二,處方多變,且藥味、劑量不同于講義中的任何方劑。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依據中醫治療原則,對處方進展過調整,尤其是辨證論治、治未病、三因〔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均不可無視;二是經典方劑的靈活運用;這里我們重點談談后者。方劑學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因為方劑是我們治療疾病的工具,理論、原則、方法均循規蹈矩,最后落實在治療上的就是方劑的運用。學習方劑,尤其是經典方劑,主要是掌握它的“法〞針對疾病的配伍方法。清·雷豐"時病論·成方須損益論"謂:“古人成方,猶刻文也,臨證猶臨場也,……,必須師其大意,移步換形,庶幾中式。〞刻文即參加科舉考試前必須學習的前人科考成功的文,不能根據文的大意而取舍發揮,僅知背誦,臨場必敗。學方亦如是。比方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就是養血、疏肝、健脾之法:養血,養肝之體;疏肝,強肝之用;健脾,治未病,防其傳變。圍繞肝病考慮的非常周到,但在應用該方時,養血并非局限歸、芍;疏肝并非只認柴、薄;健脾并非固守苓、術。根據該患者的各種特點,可以選擇對該病情更有針對性的藥物。組方的結果、“法〞未變,但面目或可全非,你能說教師不懂逍遙散嗎?不僅懂而且運用靈活,因為他掌握了“法〞。能做到這一點,說明其中藥學功底很深,到達了應用每一味中藥都有明確目的性的境界,既與辨證論治相吻合,又兼顧了患者深以為苦的病癥,其治療效果肯定比原方、原劑量要好。由于處方與原方用藥變化較大,其組方思路不經教師點撥,是很難體會到的。其三,從學校出來以后,診治、方藥的一般規律已根本掌握。跟師臨診時吸取教師用藥經歷非常重要,夸地說,這是臨床醫生之所以能有所擅長、能稱之為名醫、療效有異于常醫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用藥習慣,而且都能發揮較好的療效,是教師多年積累經歷。這種積累有兩條途徑,一是來自師承;二是自己讀書心得,又經多年臨床驗而來。一句話都是基于臨床實踐,在書本上是很難學到的。、甚至有些經歷用藥用傳統醫、藥理論衡量似乎沒有多少道理,但就是有效,尤其可貴。因為中醫藥理論永遠不能滿足臨床的需要,所謂“完善〞是催促我們不懈努力的目標,傳統醫、藥理論不能解釋的東西是我們應當重視的很好的科研課題,但科學的提醒談何容易,我們還是先繼承下來好了。有的教師偏愛*個系列方劑,如小柴胡湯、桂枝湯、麻杏石甘湯、四物湯、二湯等。由于加減講究,可以應對很多疾病,并有很好的療效。這也是充實自己應當留心的學習容。如果你的教師具備其一、其二、其三,則恭喜你,有你可學的了,即使脾氣有些乖僻,也要尊重他,跟定他。我知道、現在學生對教師是很挑剔的,但脾氣再怪,有朱丹溪的教師羅知悌怪嗎,曾拜過十幾位教師并已經知名的朱丹溪能不避風雨三立于門前三晝夜尚堅決地拜羅為師,這種心態不值得我們學習嗎?順便提一句尊師問題,如果對自己的教師不放在眼里,則換位考慮,你肯把自己多年苦學得來的經歷體會傾心教給他嗎?你又不欠他什么6。個人的臨床積累前面已經說到臨床積累的兩個來源:書本、教師。我們還要注意的是為引人注目而夸效果的問題。古書記載也好,聽課或臨床經歷介紹的文章也好,有時可能會存在這個問題。應當正確對待,我舉兩個很典型的例子:翻閱古方書曾經看到一條可以形容為振聾發聵的經歷方,*方烏發,驗證之法:找一只白雞,如有些少黑毛也要拔掉,以該方喂之,第二天就是一只黑雞!又一則“禿雞散〞增強性欲,謂*人用后,其妻不勝其煩,偷棄于庭,被公雞啄食,其后果是眾母雞頂上之毛全禿!像這樣的文字如同當今的*些廣告一樣沒人相信,但其方組成又頗合醫藥之理,并有特點。我們可以拋棄“黑雞〞、“禿雞〞之論,而笑納其方其藥,不必計較著者用心良苦的夸。書本、教師是臨床積累的主要來源,最重要,但不是局限于此為止了。草澤醫生的獨門藥、境外的民族醫學用藥所長,有條件接觸的話,都應當兼收并蓄,當然難度更大。對待所得只不過是關注特殊的藥用而已,不必過多糾纏其理。因為動物、植物、礦物是一樣的〔當然要注意產地〕,作為藥用完全可以吸收到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臨床應用中來。現在中醫的開展不可謂不困難,我感覺卻還存在不合時宜的自大情結,也就是說對中醫以外的民族醫學尚嫌重視不夠。我們中醫的先賢并不是如此,例如我們熟知的“金針撥障術〞至近現代已臻完善,但它的雛形來源于隋唐時期翻譯過來的印度醫學,當時隨佛經傳人的"龍樹菩薩眼論"〔龍樹菩薩即廟宇中供奉的眼光菩薩〕代表著眼科最高水平;"世醫得效方"骨科水平很高,有些治法為世界首創,是元代危亦林吸收了蒙古醫學的骨科精華;"串雅"記載了走方郎中〔游醫〕的理論與經歷方藥,為后世中醫所用,是清代學敏不恥下問請教游醫編纂而成。其實在古代方書、醫話中或明或暗有不少的記載。古代中醫的生命力強,與不斷吸取來自各方面的營養也不無關系。因此我們在臨床積累中視野要放得寬一點是必要的。我們通過各種渠道學習到的方藥很多,關鍵是個人的消化,消化就是有取有舍,去偽存真,不管任何來源的一方、一藥均應該經過自己的臨床驗證,不可人云亦云又傳授給下一代。確實有效的東西,理論講不通可以存疑待考,但臨床可以應用,納入自己的珍貴經歷。學習中醫“熏〞二字很重要在學習中學者當領悟、體會中醫學之“意味〞,對現代人學中醫是最有意義的。根據觀察凡有成就的現代中醫師大多經過多年的熏,包括中醫文獻、學習和醫療環境、醫療實踐、家傳、師承等熏,否則難于領悟、體會中醫學之“意味〞。也許有人認為此說故弄玄虛,其實不然。這是古今文化背景、知識構造的差異所造成的。我們在學習時經常會遇到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容,比方說“氣化〞是中醫理論中常用而又關鍵的重要概念,開場接觸時很難用文字表達清楚,只能舉例形容,久之就會心領神會,在自己頭腦中形成了具象的概念,并且很自如地用“氣化〞理論與別人交流。此時你知我知,沒有人再為“氣化〞的文字表達當回事了。中醫學像這一類概念不勝枚舉,如氣分、血分、在經、在臟、君火、相火、陰火、郁火等等不一而足。醫無一定之治,然不可無一定之學。剛剛踏人中醫門徑,可謂一步一個障礙,難于理解的生疏概念鋪天蓋地而來,是硬著頭皮學,大局部不要說登堂人室,幾步之后就卻步,向后轉出門而去,很有一些人后來成為視中醫為腐朽,反對中醫的生力軍。不要小看入門前的知識構造,它是入門后學習順利與否的原因之一。20世紀60年代中醫學院教育探索,曾在課程安排上將先中后西與先西后中的班級做一比擬,發現先西后中的學生承受中醫更難些。在學習上打一個不確切的比喻,學西方醫相當于小學生學算術,有它的定律、定理約束;學中醫相當于小學生學作文,有它的語法、文章構造約束。算術每學一點就可以應用一點;作文必須積累了一定的根底才能寫文章。〔子孝-------學用中醫體會錄〕曾有中醫學生問教師,怎樣才能使中醫理論融會貫穿于胸中,教師答復:多讀書,勤思索。并老實地說:我五十多歲時才覺“豁然開朗〞。短短數語將學習方法概括出來了。因此前賢有缺乏二十歲即懸壺業醫者,其傳記也稱“聲名鵲起〞,實在是贊譽附會之詞而已,其學術建樹必在中年以后。從他們自號“老人〞、“翁〞、“山人〞、“野老〞等可知。而現代人學習中醫更是需要長期揣摩,在領悟、體會中醫學之思維方法上下工夫,“醫者意也〞。讀書與臨證-------痿證診療妙論痿證診療妙論按:關于痿證的治療古人前賢論述的很多,我尤為欣賞的是"診余集"中余聽鴻的論述,并篤信其說,按其原則治療無不收效。故特此推薦此文,饗于中醫學子。治痿諸法,"證治準繩"各書言語甚為紛繁。以余思之,用法當簡,惟干、濕二字足矣。如花卉菜蔬,過濕則痿,過燥則痿,人之痿而不振,亦惟干、燥二字盡矣。看痿之干濕,在肉之削與不削,肌膚之枯潤,一目了然。如肉腫而潤,筋脈弛縱,痿而無力,其病在濕,當以利濕祛風燥濕。其肉削肌枯,筋脈拘縮,痿而無力,其病在干,當養血潤燥舒筋。余治痿癥甚多,今憶兩條,未嘗不可為規則也。治翁府船伙錢姓,至驟然兩足痿軟無力,不能站立。就診于余。診其脈帶澀兼數,按之數更甚,口中臭氣不堪,小便短赤,莖中澀痛。問其宿妓否?答日:住宿兩宵。可曾受濕否?日:因醉后在船篷上露臥半夜,即兩足痿軟,不能起立。余見其兩足微腫,捫之微熱。余日:此乃酒濕之熱蒸,露濕之寒外襲,化熱難出。又房事兩宵,氣脈皆虛,濕毒流注于經絡。即進以萆獺⒅碥摺⒊嘬摺⒃笮骸⑥踩省⒛就ā⒒瓢亍⑴Oァ⑼淋蜍摺⒌てぁ⒉萆搖⑸Fさ齲三劑,兩足漸能起立。后以北沙參、麥冬、石斛、薏仁、甘草、茯芩。萆獺⑴Oァ⒅浮⒒瓢亍⑸Fぁ⑸VΦ齲俜四五劑,步履如常。此治濕熱流注之痿也。琴川小東門王姓年約十七八素有滑泄遺精,兩足痿軟,背駝腰屈,兩手扶杖而行,皮枯肉削。彼云:我有濕氣,已服三妙湯數十劑,罔效。余日:瘦人以濕為寶,有濕則肥,無濕則瘦。觀其兩腿大肉日削,診脈兩尺細軟。"難經"日:下損于上,一損損于腎,骨痿不能起于床。精缺乏者,補之以味。損其腎者益其精。如再進苦燥利濕,陰分愈利愈虛,兩足不能起矣。進以六味地黃湯,加虎骨、龜版、鹿筋、蓯蓉,大劑填下滋陰。服十余劑,兩足稍健。再將前方加線魚膠、鹿角霜等,服十余劑,另服虎潛丸,每日五錢,兩足肌肉漸充,步履安穩。問:樓主,能否推薦一下,那一百味藥、一百個方劑、一百個醫案,!答:正在寫,未完,用藥傳奇,醫方真諦等就是其中一局部。雜談醫話-------從"傷寒論"27條談學習中醫的方法"傷寒論"是每一個中醫的必讀寶典。可以說但凡有成就的有經歷的中醫無有不精通"傷寒論"的。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說一部"傷寒"得中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樣;學好"傷寒論",走遍天下都不難。這是說,"傷寒論"不僅傳給了我們具體的方藥,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給了我們辨證施治的科學思維。我想具體從學習"傷寒論"27條說起。原文: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中醫研究院1973年本"傷寒論語譯"解釋:太陽病,發熱怕冷,發熱時間多,怕冷時間少的,應當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療。如果脈象微弱,這是表示陽氣衰微,就不可以再用汗法治療了。本條表達太陽病表未解而里有熱的癥候和治法。注“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這是古文自注的筆法,應當在“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后面。“無陽〞指雖有表癥而無陽脈。這是陽衰,與亡陽不同。桂枝二越婢一湯方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各十八銖,炙;大棗四枚,擘生一兩三銖,切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注“越婢湯〞:"金匱要略"方: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擘本方由桂枝湯及越婢湯合成。其中桂枝湯取四分之一,越婢湯取八分之一。除桂麻以外,尚有石膏。從藥物的主治來分析,則本條除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的表癥外,還應當有煩渴的里熱現象。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三方,都是治療桂枝癥經日不愈,邪郁不解的方劑,都有微汗的作用,但桂枝二越婢一湯除表邪未解外,里熱也較盛,這是表里兩解的方法。上述的解釋對么?我認為值得商榷。翻遍【傷寒論】也找不著用桂枝湯治里熱較盛的。27條我認為仲景說的很明白,這是太陽病,和陽明病無關,并不存在熱。表熱就是表熱,太陽病三個字在那明擺著么,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明明指的就是在表。無陽說明表虛津液少,這里的陽并不是陽虛陽衰的概念,而是和46條的陽氣重一個概念,是聚集于體表的津液,這是著名傷寒專家胡希恕的觀點,我認為正確的。表的津液缺乏,是表虛,是無陽,是桂枝湯的病機。不過桂枝湯是突出的汗出,這里突出的是發熱,熱多么。綜合起來就是一個:表虛發熱證。這個如果是用對舉法來分析會看得更明白。我們來再看38條大青龍湯證:原文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假設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三兩,切大棗十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假設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對照兩方來看,一為桂枝湯合越婢湯,一為麻黃湯合越婢湯。桂枝湯為表虛而設,麻黃湯為表實而設。這是不爭的共識。越婢湯為清熱劑也甚明。如果我們客觀的來看,就會發現27條為表虛發熱而設;38條為表實發熱而設,表虛量小,表實量大,比照起來其意甚明。根本不用作其它解釋,什么太陽兼陽明,表里雙熱,我認為都是錯的。仲景在撰寫"傷寒論"里,開篇就表達中風和傷寒證,其目的就是教我們用對舉法掌握各證各方,論中這樣的寫法比比皆是,這里就不例舉了。所以,學習"傷寒論"一定要用執柯伐柯的方法,一定要用仲景指給我們的對舉方法,這樣才能到達“尋余所集,思過半矣〞。雜談醫話---------怎樣學習"傷寒論"?怎樣學習"傷寒論"?談起學習"傷寒論",可以說各路傷寒大家都各有各的方法,都值得參考。但是有一種方法卻談的不多不深不透,這就是我自己戲稱為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即用仲景的立場、觀點、方法去研究仲景的"傷寒論",而不是用我們現代人的立場、觀點、方法去研究或臆想。要想真正吃透"傷寒論",最好方法就是把"傷寒論",復原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從原著中的條文方子里進展邏輯推理和排列,從而得出正確結論。如從類方的比擬、方后藥物的加減來體會用藥之法,藥物含義。我們先來看從麻黃湯、麻杏石甘湯、麻杏苡甘湯的比擬中能發現些什么?首先三方的共同癥均有發熱,共同之藥都有麻、杏、甘,僅有一味藥不同。顯然可以看出桂枝為惡寒身痛而設,薏苡仁為風濕身疼而設,石膏為汗出兼喘而設;桂技降逆、薏仁止疼、石膏清熱。通過這樣的類比,我們就可明確的知道桂枝、薏仁、石膏的藥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藥書資料的論證,簡捷而正確,直得仲景心法。如果我們不是這樣去做,而是采取寒熱補瀉、四氣五味學說去分析解釋理解,就會謬之千里,離仲景之原意遠也。現在流行的辨證論治是隋唐以后的產物,而仲景之方用藥重病重癥,唯不重后世的所謂辨證分型。仲景用藥的原則是有是癥用是藥,咳則五味、干、細辛;腹痛白芍、寒痛附子;急則大黃、緩則甘草,書中比比皆是。再如論中可以看到仲景溫補可與寒涼配的例子,人參配柴胡、黃芩、黃連、知母、石膏;溫熱配寒涼,干、附子配大黃、黃連、黃芩;麻黃、桂枝配石膏、知母;柴胡、黃芩配桂枝、干。后人注解,盡管用辛開苦降、反佐諸說釋之,終嫌牽強附會,象烏梅丸、麻黃升麻湯一類大方,更是寒熱補瀉一起上。這種情況在"千金要方""外臺秘要"中更是比比皆是。如"金匱要略"中“產后下利虛極〞的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注家均謂阿膠為產后血虛而沒,豈知阿膠本為治利之藥。"千金"治利方十之七八不離阿膠,且方中往往合用澀如赤石脂、龍骨、石榴皮,溫如干、附子、蜀椒,寒如芩連、白頭翁、皮,下如大黃,補如阿膠、歸芍、人參。今人觀之,必如墮五里云霧中。其實用藥重癥重病,不重分型功用,是漢方的特點,也是時代的背景。這一點今人學傷寒不可不知,千萬不能用后人的思想去揣測古人的思路,否則就會在學習"傷寒論"的路上,南轅北轍,越學越離仲景越遠。問:那不是和西醫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差不多了。答:此證是含病機的證,也可以叫作證侯群,不是西醫的單個癥。如柴胡證,桂枝證。都不是一個單個癥。論:大有“撥開云霧見青天〞感覺。學習"傷寒論"不要和研究"傷寒論"混談在一起。任何妄想對"傷寒論"進展概括總結都顯得多余。對"傷寒論"理法方藥的運用,則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有各的精彩。樓主分享學習"傷寒論"的經歷。答:【學習"傷寒論"不要和研究"傷寒論"混談在一起。】說得好。摘錄:再看歷代醫家如何褻瀆"傷寒論"中醫武將--東軍記寫在"東軍易演傷寒論"重要文摘user.qzone.qq./465269586/infocenter之后本人年少時自學中醫。因當時條件所限。只研讀了"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傳統名著以及針灸,脈學方面的原文。假設干年后,又閱讀"素問""靈樞"。多揣摩十二辟卦太極圖,先天六十四卦圓形圖,方形圖。悟出大易動態之規律。皆合"素問。運氣九篇"也解決了余多年行醫中所遇諸多醫道中的瓶頸問題。回憶曾經研讀過的仲景原文。發現仲景先師推演醫道之法頗有來歷。正是帶著這個興趣余繼而去閱讀了有關"傷寒論"的集注以及現行教材。擬求共鳴。然而映入我眼簾的卻是五運隱晦,六經不明。敢問六經之所以然,五運之所以然,醫圣仲景所定期數之所以然乎?眾醫只字不提矣。卻一概引來“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或諸多概念“渾水摸魚〞者,每每皆是,目不應暇。猶感枉然也。由此以后的一段時間里,我的研究從單向研讀揣摩也多注意與學界文獻對照研究。實猶甚孤獨!原來,1800年來所謂后世注家實不思仲景思源,皆在盲人摸象之中望文生義,與仲景論傷寒立法之旨風馬牛不相及也。余不禁發問“六經何來〞?"傷寒論"真的就是歷代醫家所注解的那樣,六經辨證就是仲景所遺之六經主證。傳病、變病與八綱辨證渾攪一起、繼而以對照六經主證來個“見證辨證,對癥下藥〞嗎?難道真的就像我們的一些所謂仲景學術大家,蓋世“經方〞〔盡管他們無法界定何謂經方何謂“不經方〞〕大師以及那種仿佛不參加點“組織〞“細胞〞“骨骼〞“功能〞“亢進〞“不亢進〞“脫水〞“不脫水〞等所謂現代西醫詞匯就無法認得這個“辯證施治〞的祖先么?難道僅僅只是依靠八綱辨證,繼而進展八綱臟腑辨證才能窺通仲景思維的幽徑嗎?論中所有一些比方“傷寒幾日幾日〞難道僅僅依靠一個傷寒病傳大致日期或者干脆“有是癥,則用是藥〞就可以草草“了結〞仲景心事嗎?不是的。不是的。事實上,中醫的最大悲哀就是這1800年來的"傷寒論"注家因為無知與荒唐強解,而不得不有意無意地去回避仲景醫道核心思想法。他們盡管“三陰三陽〞也念念有詞,實際上這些所謂“經方大師〞、“傷寒大家〞因為根本不懂六經成因,皆可謂根本不懂六經辨證。不懂何謂六經辨證當然也就根本更談不上懂得“經方〞何謂“不經方〞。將八綱辨證作為首要去篡解六經辨證繼而納入"傷寒論"的解讀者似乎已成“主流〞,而實際上這本身就是對"傷寒論"根本常識的無知所為和對仲景智慧的完全低估與褻瀆。他們除了逢仲景說“反下〞就說是誤下;除了見仲景說“反發汗〞就說是誤發汗以外。他們還有另外一個“本領〞,哪就是“見“下利〞就說病情嚴重了〞;見到“得傷寒病傳日期遠了,就說病情加深加重了〞有時候還美其名曰“寒病熱化〞。而這個“本領〞只能說明1800年來的這種“傷寒鸚鵡學術界〞又被他們增添了另一種幽默“搞笑〞而已。實際他們根本就不懂仲景所謂“下利〞“自下利〞的原意何在。因為仲景那個時期沒有顯微鏡,也沒有“CT〞;更沒有收款規模堪比銀行的西醫機構。只有遠古流傳下來的一種關于宇宙的力學規律的思維工具,這種思維至今讓現代人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以至于有人至今說它是古代封建迷信。然而,古代的圣人卻只用兩句話來概括它的存在意義。那就是“道之所屬,工之所疑〞。則"傷寒論"中的醫道是什么呢?那就是仲景所用的哪種推演方法與推演過程與這種推演過程中所必須出現的定數。由此知定,方可進而知變。我這里暫且不說"傷寒論"是一部臨床經歷積累手冊,盡管仲師曾說他們家在漢。**紀年,宗族因傷寒死了一百四十余口兒,差點死絕了。但因這也是無法去做講究的事;同時,我這里暫且也不說"傷寒論"的所謂“原序〞仲師罵“觀今之所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盡管這幾句足可以仿佛由此斷定仲景是善“推演〞的。但因所謂“原序〞皆可隨時會被擅講究者說成是后續的贗品。故此干脆不贅。我只用"素問"中兩次論述運動中的宇宙定位法就可以證明宇宙界的物理現象有些事可以推演可得的。而"傷寒論"作者恰恰利用了這一點。雜談醫話-------9.談臨床快速辨證施治的方法一日診治暇余有學生問曰:教師看病又快又準,我們都跟不上思考,處方已經出來,這里有什么秘訣和竅門?答曰:哪里有什么訣竅。不過是一巧法罷了。你們在學校學的辨證施治方法是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病因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這些辨證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分步驟,走過程,一步步得出結論,故需要時間。如用臟腑辨證診治一病,要講究理法方藥,面對一大堆病癥首先要用理論分析歸納,找出病因病位病勢病機,理出治則,選出適宜方子,再確定有效之藥。這個過程哪一個程序都不能少。這個方法行不行?正確的答復是可以的,這也是一般大夫和流行的方法,我早年用得也是這種方法,無可非議。但這個方法是不是最正確的呢?恐怕不能這樣說。打個比喻,我們要上,是走路去呢"還是乘火車坐飛機呢?從到達目的角度來說都是正確的,走路去也無可非議。但是要講究速度,顯然飛機是最正確選擇。看病也一樣,有快有慢,這除了與經歷多少有關外,還有一個方法問題。我曾見過一老醫,日診百十人,三五分鐘就一個病人處理完了。而我早年看病,因循四診八綱,臟腑辨證,一個病人至少在十五分鐘左右。日診三四十人下來頭昏腦脹,看到最后幾個病人簡直都有些草率,這是實話。難道說我的智商與老醫有天壤之別?非也!對此種現象我曾想過好長一段時間不得其解。后在讀書中,讀到一本書,這就是胡希恕老中醫的"經方",書中講到辨方證時說:“方證是辨證的尖端〞抓住方證進展施治又快又準,并詳舉了大量的病例,至此才恍然大悟。臨床上只要見到“嘔而發熱〞現象就可以直接出方小柴胡湯,見到“發熱而渴〞就可立即想到白虎加人參湯,根本就不需要按部就班的走過程,詳分析。這真是一個快捷的方法。也許有人問,你這個方法不可靠不科學,容易以偏概全,誤診誤治。對于這一點我早年也曾想到過。但是胡老的了話消除了我的念頭,后來的實踐也證明了胡老的話是正確的。辨方證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湯方辨證。“方證是辨證的尖端〞,是說方證中就包含了六經、八綱臟腑辨證,它是辨證的具體實施。換句話也就是方證中包含了理法方藥的涵。這確實是一個妙法。直接反響,省去過程,一步到位,快速處方。現在再回頭看老醫日診百十人并不是什么太難的事,他就是掌握了這個方法,見證發藥(嚴格說起來此證是指湯方的指征或曰癥侯群)。“發熱汗出、惡風脈緩桂枝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等等,這個方法確實快,而且收效高。這個方法說起來簡單,又好又快,但是要掌握好快速的辨證施治方法-----湯方辨證,還是需要有一定的根底和條件。什么根底和條件呢?這就是:第一,熟悉湯方的指征也就是條文。必須是滾瓜溜熟。如小柴胡湯,最起碼要記住: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嘔而發熱……小柴胡湯主之等等。麻黃湯,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等等。記住了這些條文,臨床上碰到了這些病癥,直接就聯系到了湯方。看到往來寒熱,小柴胡湯就冒上來了,不加思索,隨口而出。所以熟悉條文是關鍵,在這方面偷懶不得。說到這里我要說明的是湯方辨證不是專指經方,時方一樣。如舌紅苔薄,眼澀口干,兩脅脹痛,我首先想到就是一貫煎;氣虛乏力,納差腹脹,直接對應的就是補中益氣湯等等。不一一列舉了。第二,要背熟方子,包括劑量,其根本藥味和比例不能差。如小青龍湯,我是這樣記憶的:桂麻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要記牢。八味地黃丸:八四三一(地黃八兩棗皮山藥四兩茯苓澤瀉丹皮三兩肉桂附子一兩)既要記住藥味,又要記住藥量,這也要下死功夫。方法靈活自便,可以用歌訣,也可以用俚語,還可以用分析分類法去記。總之一句話,一定要記住記牢,這樣臨床上才能快捷。第三,要學會抓主癥。要從病人眾多的病癥中迅速找到主證,即方子的指征。這個主證,即可以是簡單的,如口苦咽干目眩,少陽證小柴胡湯。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也可能是稍復雜的癥侯群。這里就不舉例了,下面轉錄一篇文章專講怎么抓主證,希望大家好好學習。渡舟…臨床抓主癥問題一、理論認識(一)什么是主癥及抓主癥的方法主癥就是疾病的主要脈癥,是疾病之根本的病理變化的外在表現。每一種病都有它特異性的主癥,可以是一個病癥,也可能由假設干個病癥組成。抓主癥方法即依據疾病的主要脈癥而確定診斷并處以方藥的辨證施治方法。如臨床常見的寒熱錯雜性心下痞證,其本質病理是中焦寒熱錯雜、脾胃升降失常。這樣的病變必然引起心下痞、嘔而下利等病癥,這“心下痞、嘔而下利〞便是主癥;臨床上假設見到這樣的現象,醫生便立刻可以確診上述病變的存在,并處以辛開苦降、寒溫并用的瀉心湯,這一過程便是“抓主癥〞。由此可見,主癥是診斷標準,也是投方指征。教師所謂“主癥是辨證的關鍵,反映了疾病的根本病變,是最可靠的臨床依據〞,說的正是這層意義:抓主癥方法有兩個最主要的特點:其一,抓主癥一般不需要作直接的病機(包括病因、病位、病勢、病性)辨析,病機辨析潛在于主癥辨析;其二,主癥多與首選方劑聯系在一起,抓主癥具有“湯方辨證〞的特點。(二)抓主癥的意義教師對抓主癥方法非常重視,評價極高。他曾屢次撰文從經方應用的角度闡述這個問題。他認為“抓主癥〞是辨證的“最高水平〞,意義很大。歸納起來,抓主癥的意義主要在于這樣三個方面:(1)實用性強歷代醫家雖然總結提出了不少辨證施治方法,但比擬起來,其中要數抓主癥方法最為實用,最為常用,使用最為廣泛。這是因為它使用起來更加具體、更加簡捷、更少教條、更多靈活。(2)治病求本抓主癥方法能使中醫治病求本的原則得到很好的實現。從外表上看,抓主癥很有可能被理解為是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淺薄的治標方法。其實抓主癥不僅不是治標,而正是治本。我們知道,疾病的“本〞就是疾病之本質的、根本的病變。中醫對疾病之本質病理的認識主要是通過投方施治、依據療效進展推理而間接獲得。如真武湯治之得愈者是陽虛水飲證,四逆散治之得愈者是陽氣郁結證,這便是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最主要的、同時也是決定性的方法。歷代醫生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通過這樣的方法,逐漸認識到了眾多病證的本質病理以及反映其本質病理的脈癥,也就是主癥。如我們所熟知的小柴胡湯證的“柴胡七癥〞、麻黃湯證的“麻黃八癥〞以及熱實結胸的“結胸三癥〞等等,便都是古代醫生探索并總結出來的。抓住這樣的主癥,實施針對性的治療,這就是治本。(3)療效理想。如上所述,抓主癥表達了治病求本的原則,而且一般說來,主癥又總是與最正確的方藥聯系在一起,所以抓住了主癥就同時選擇到了對證的方藥,因而也就可以取得理想的療效。必須說明的是,抓主癥方法是辨證施治與專病專方兩種方法的有機結合,這當然也是理想療效的保證。二、臨床運用〔一〕根底熟記各種病證的主癥是運用抓主癥方法的根底,是根本功。教師說,要善于抓主癥就要多讀書,多記書。書本中記載著臨床醫家的珍貴經歷,記載著他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的各種病證的主癥。如果醫生的記憶中沒有儲存足夠的主癥,則要抓主癥就只能是一句空話。他指出,"傷寒論"、"金匱要略"、"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以及金元四大家和溫病學家葉、薛、吳、王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價值,其中的重點容應該反復學習并牢記于心。他對這些書中所載的各種疾病的主癥爛熟于心,故在臨床上能運用自如。(二)程序教師的抓主癥可以總結為“以主訴為線索,有目的地和選擇性地診察,隨時分析、檢合〞這樣一個程序。將這一句話分解開來,也就是說圍繞著患者的主訴,通過四診方法有目的地、選擇性地收集有辨證意義的臨床資料,并且隨時與自己記憶中的主癥系統進展對照比擬、分析檢驗,以判斷二者是否吻合。在這種診察和檢合過程中,他的思維十分靈活,充分考慮各種病證的可能性,而決不是拘泥、刻板的。一旦收集到的脈癥已經符合*個病癥的主癥,就當即立斷,迅速處治。這里舉一個典型案例來說明教師的抓主癥方法。患者*,女,40歲,1991年12月18日初診。患者主訴上腹部痞滿不舒。這是一個常見病癥在很多病證皆可出現。教師首先考慮的是半夏瀉心湯證一類的寒熱錯雜痞,故進一步詢問嘔惡、腸鳴、下利等癥。當這些病癥呈陰性時,教師,轉又詢問沖氣、胸悶、心悸、頭暈諸癥,以判斷是否屬于水氣上沖病證。患者答復頭目眩暈,胸悶脅脹,但并無心悸、氣沖感覺。從現有的病癥看來,少陽膽氣不舒之柴胡證的可能性很大,故教師又追問口苦這一少陽病的特異性病癥,并聯想到太陽表氣不開的合并病變,進一步詢問項背強痛、四肢疼痛或麻木二大病癥。診察結果說明這些病癥都是陽性的。于是教師抓住心下痞結、口苦頭眩、胸悶脅脹而肢麻的主癥,確定*所患為太少兩病的柴胡桂枝湯證,處以柴胡桂枝湯,七劑。一周后患者來述,服藥一劑而通體輕快,七劑服盡而諸癥大減。這一案例清楚地反映出教師抓主癥的完整程序。教師指出,在運用抓主癥方法時,必須注意下面幾點:(1)不必悉具一般說來,書本上所記述的主癥是典型的,而疾病的實際臨床表現往往是變化的,在多數情況下都不象書本上記述的那樣完備。這就要求醫生能夠以少知多,以點見面,僅僅依據少數的主要脈癥即可作出診斷。教師反復強調,"傷寒論"“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則,也是抓主癥方法的一條重要原則。臨床抓主癥時,不可強求全部病癥的出現。否則就會作繭自縛,必致寸步難行。如他治一女性患者,口苦經年,此外并無它癥。教師認為這是膽火上炎的反映,是少陽小柴胡湯證的主癥,于是便抓住這個主癥,投以小柴胡湯原方,服藥三周而其病告愈。又如他治一患兒,身面浮腫而浮脈。教師抓住這兩個主要病癥,確定其病為水氣外溢肌膚,遂用越婢湯加味發汗散水,一劑腫減,再劑腫消。(2)刪繁就簡如果一位患者的病癥很多,表里上下、紛繁復雜,這時醫生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用“特寫鏡頭〞,抓住其中的幾個主要病癥,依據這幾個病癥投方施治,教師說這叫做“于干軍萬馬中取上將之首〞。(3)區分疑似病癥的主癥大多是具有特異性的,但也有兩兩相似者,需要細心辨析。假設辨之不明,輕易地依照外表上的“吻合〞而“抓主癥〞,必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一姓老嫗,四肢逆冷,心下悸,小便不利,身體振振然動搖。我辨為陽虛水泛的真武湯證,投真武湯,初服療效尚可,續服不唯不效,反增煩躁。教師指出,真武湯證陽氣虛衰,水飲泛濫,必見舌苔水滑,神疲乏力;今患者性情急躁,舌紅脈弦,當為陽郁之證。遂改投四逆散疏氣解郁,諸證大減。教師要求我們在抓主癥時要細心,要多考慮幾種可能性,就是叫我們防止因主癥相似誤診。【杏林真傳】------傅延齡雜談醫話--------14.漫談中藥親自嘗試漫談中藥親自嘗試我覺得一個好中醫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還需要有親自實踐和嘗試中藥的勇敢精神。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自嘗一嘗。一些中藥的藥性、用量要想掌握的透徹和準確,非要親自嘗一嘗不可,前賢名醫大多都有此經歷。故而用藥治病心狠手辣,立起沉疴。反觀一些中醫卻缺乏此種經歷和精神,不敢越雷池一步,終致一生平平庸庸,無有真知灼見,技藝一般。記得有一次我和同行的老大姐在醫院診余閑聊時,我問到她,您自已嘗試過中藥嗎!答曰:沒有。我說,現在我答復你上午提出的問題了。怎么回事呢?緣于上午,我看到該大夫診于一中年婦女已屢次,主癥失眠,療效不佳,觀看了方子是酸棗仁湯,藥證相符,只是酸棗仁用量偏小,故插言,量可加大。問曰:加多少?我說把現在的10克加個0即效。聽我一言,該醫露出一臉驚訝,問道:行么?我說放膽用,出了問題我負責。用后該婦女當晚就能入睡,作了一好夢。這是后話。打發走該病人,這位同行問我,這么大的用量你怎么則有把握,我說我親自嘗過,也用過多年,從未出過事。就這樣下午診余閑聊時,我就問到她嘗過中藥么?她說從未嘗過,用藥一直遵循教科書和教師教的量。我聽后甚為驚訝和感慨。此醫是中醫藥大學(前身為中醫學院)研究生畢業,年長我兩歲,按現在的流行說法已奔六了,現是副主任中醫師職稱,曾經在東南亞新加坡行過醫。這么長的行醫時間和這么高的學歷竟然沒有嘗試一味中藥,怎么能不使我感到驚嘆。難怪醫療技術平平。隨后我告之她,我之所以有些中藥敢于超常規劑量使用,在于我曾嘗試過百余種中藥,知道*藥的有效量和中毒量,知道了這些,臨床上用藥就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療效顯著。日常工作中,我發現有不少類似上述同行的中醫,尤其是一些大專院校畢業的青年學子,為此,我想寫一寫親試中藥的體會文章,告訴大家親試中藥不可怕,只要掌握好方法和程序,既膽大又心細就不會出問題,反而能得到第一手資科,迅速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這個方法絕比照拿小白鼠試驗得出結果可靠的多。先談談我嘗試甘遂的體驗吧。甘遂為大戟科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甘遂的根。"本經"記載: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谷道。"藥性本草"記載:能瀉十二種水疾,去痰水。"本草衍義"記載:此藥專于行水,攻決為用。現代醫藥記錄:本品峻下有毒。對于甘遂的認識,我在早年學習"傷寒論"時就知道,著名的十棗湯、大陷胸湯都是要用甘遂的,而且時有聽聞*老中醫擅用甘遂治大病。一直想試用一下,但是苦于有毒和峻下,不敢用于病人。但對此藥又耿耿于懷,割舍不下。終于有一天鼓足勇氣自己試了一試。對于試藥我一直堅持按程序,少量逐加的原則進展,以保證平安和準確掌握有效量與中毒量。對于甘逐我也不例外。先從0.5克制起,按要求上午空腹,第一次服一粒(由于甘遂不溶于水,只能打粉裝膠囊,每粒0.5克。)一小時后無動靜。又加服一粒,一小時后,腹微痛,腸鳴,戰斗開場了,急奔衛生間,一瀉干里,而后五分鐘一次,先瀉糞,后拉水,持續一個多小時,至無物可出,但還是要拉,以至肛門紅腫火辣。至此,我知道甘遂的利害了。開場鳴金收兵。連忙口嚼一片硝苯地平片,5分鐘停頓瀉泄,完畢試驗。此次試藥的認識是:甘遂確實是一味強力瀉下利水之藥,用之不當易于脫水,虛人要慎用。其次用藥要先從0.5g給起,不效依次遞加,不可莽撞開場就大量。再次要準備好止瀉之藥,常法喝一碗涼水,我是用一片心痛定更為方便快捷。有了這次試藥的體驗,我從此開場在病人身上頻繁使用,廣泛用于胸積水、肝腹水,淋巴結核等很多疑難雜癥,取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再補充一點對該藥的運用,要注意病人體質,身體好的可以連續用藥,身體弱的要用一次停二天再用,以免出事故。我自習醫以來曾親自嘗試過各種中藥百余種,類似附子、烏頭、半夏、斑茅、馬錢子等等,獲得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和無師傳授的真諦。為此,我希望有志于中醫的學子不妨也少量嘗一嘗中藥,以便盡快直接獲得真知。跟貼人德溫:感分享王教師的用藥經歷。您的珍貴經歷很有幫助和啟發。提到甘遂,我曾自己配用過控涎丸,原因是我的左腋窩長了一個比蠶豆還大的疙瘩,一碰就疼,后來在一本中醫雜志上看到控涎丸對良性,惡性腫瘤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就配了幾丸,各藥等份蜜丸,一丸4。5克。早晨空腹用白水服了一丸。反響和您講的一樣。第二天就不太疼了,4,5天疙瘩就沒了。并且對乳腺增生的效果也很好。所以我感覺控涎丸這個方也是個不錯的方子。這是我用這個方的一點經過。答:用的不錯,很好。子龍丸我也常用,效果很好。問:請教王先生,嘗藥對身體的影響〔親身的直接感覺〕。還有一般藥材做湯劑和打粉服用的差異,不知有沒有這方面的嘗試和經歷。答:沒有什么影響。湯劑和粉劑是有差異的,有時很大,要注意。雜談醫話:高效方組成的思路高效方組成的思路中醫治病離不了方子,盡管方子成千上萬,但病情是復雜的,雖說我們掌握了一些方子,然而還是不能夠到達和滿足臨床上的需要。這是經常遇到的問題。怎么辦?自古華山一條路,只有自己組方子了,但是怎么組?是自己閉門造車,苦思瞑想,還是臨時拉郎配,按成效找幾味藥放在一起。這兩種方法可以說效果肯定不好。則有沒有一種即省事又療效高的方法呢"世上無難事,只要肯動腦,方法就在手中。先看兩則醫話再說。已故名醫何紹奇"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中的一段:近20年來,又涌現出一批新型的辛涼解表方,與前述金代、明代的辛涼方相近。如羌活板藍根湯〔羌活、板藍根〕,羌活黃芩湯〔羌活、黃芩〕,羌蒡蒲薄湯〔羌活、牛蒡子、蒲公英、薄荷〕等。這些方,無論解表、清熱,兩方面作用都很強,也不拘于傷寒、溫病,劑量也不再是“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如羌活一般用9-15克,板藍根用15-30克。筆者治外感初起,證見惡寒、身痛,高熱不退,口渴、咽痛,無汗或汗出不暢者,嘗取敗毒散之荊芥、防風,竹葉石膏湯之竹葉、石膏,小柴胡湯之柴胡、黃芩,銀翹散之金銀花、連翹,差不多1-2劑即可退熱,屢經運用,故敢為讀者告。自謂此方雖雜湊而成,但亦得金元之余緒,名之為“辛涼解表方〞,亦無不可。蓋辛者,辛以解表;涼者,涼以泄熱也。已故名醫焦樹德"運用三合湯、四合湯治療胃脘痛"一文中的一段:在40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我常常使用“三合湯〞與“四合湯〞治療久痛不愈,或用它藥不效的胃痛頑癥,每收良效。三合湯組成:高良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烏藥9~12克,丹參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本方主治長期難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藥無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脈象弦,或沉細弦,或細滑略弦,脘喜暖,痛處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虛實寒熱病癥夾雜并見者,包括各種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粘膜脫垂,胃神經官能癥,胃癌等所致的胃痛。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3個藥方組合而成,故名“三合湯〞。其中良附丸由高良、香附組成。主治肝郁氣滯、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百合湯由百合、烏藥組成。主治諸氣憤郁所的胃脘痛;丹參飲為丹參、檀香、砂仁3藥組成。是治療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四合湯組成:即在上述三合湯中,再加失笑散〔蒲黃6~10克,五靈脂9~12克〕,4個藥方合用,故名四合湯。本方主治同三合湯,但又兼有胃脘刺痛,痛處固定,唇舌色暗或有瘀斑,或夜間痛重,脈象沉而帶澀,證屬中焦瘀血阻滯者。“三合湯〞與“四合湯〞為焦老祖傳秘方。焦老云:“痛在心口窩,三合共四合〞。三合湯由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3首方劑組,故名“三合湯〞,善治虛實夾雜、氣滯血瘀寒凝所致之胃痛日久不愈者。因其人患病日久,“久病必虛〞,“久病多瘀〞,又且“虛〞,“瘀〞皆能致郁,因而臨證每見胃痛日久之人,多為氣血同病,虛實相兼,故焦老以三合湯治之,切中肯綮,每多效驗。四合湯是于三合湯中復加失笑散以增活血化瘀之效,以治血瘀胃痛者,則更為貼切。看完這兩則醫話,聰明的青年學子,一定會明白我的意思了,響鼓不用重槌敲嘛。上述的兩個方子是我臨床上常用的,而且療效都很高。通過上述兩則醫話,我們看到名醫在組方時都是很聰明的,這就是把前人有效的方子集中起來,打殲滅戰,組成新方,并把它變為自己的有效驗方或秘方。對此我們無可指責,關鍵的是要學習這種方法,這種思路。這個方法是即簡單又實用。對于臨床經歷不多的青年中醫來說應該更為實用和易學。臨床上,我在感覺一個方子不能貼合病機時,需要組成新方時,經常用到這個方法,效果這是蠻靈的。比方我治療丹毒的有效方子就是龍膽瀉肝湯加五味消毒飲,治療崩漏的驗方就是,傅青主治老年血崩方,加名醫志遠,治崩漏的地榆白頭翁生貫眾方,再加名醫鳳翔的治崩漏的大量益母草方。幾方合在一起組成我自己的秘方。實際上這方法并不新鮮,我們的醫圣仲景就常用,君不見柴胡桂枝湯么,大青龍湯么(實為越婢湯合麻黃湯)?上述兩則醫話我不是隨意選的,有的同志可能看出來了,其中包括了二個方面的意思。組新方時,一個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效方組在一起,不作加減;一個是把幾個方子中的主藥提出來組在一塊,如名中醫何紹奇辛涼解表治外感的新方,集中火力,發揮作用。第三方面沒有說,就是把一個名方中的主藥加大藥量也是常見的方法,諸位也不可無視之。下面說一個我用這個方法治病的例子。2005年的10月間,在康正診所治一市教育局退休干部*,男,約65歲,找到我要求給治療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尿無力,滴瀝不盡。根據當時的辨證:腎陽缺乏兼有氣虛無力。出方:生黃芪120g生甘草30g熟地45g山萸肉30g懷山藥30g茯苓12g澤瀉12g丹皮10g肉桂10g附子10g三付水煎服。明眼人一看就知為八味腎氣丸合王清任"醫林改錯"的黃芪甘草湯。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仲景書列五條:一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治“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一治“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一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斗小便一斗〞;一治“婦人轉胞,胞系了戾不得溺〞。縱觀五條,原治少腹膀胱之疾居多,實為治前列腺增生之良方也。應選之。再看黃芪甘草湯原文:治老年人溺尿玉莖痛如刀割,不管年月深久,立效。黃芪四兩(生)甘草八錢水煎服。病重一日兩付。該方顯然為氣虛無力尿閉而設,應選之。兩方合用頗合病機。本想這個方子應該迅速起效果,誰知三日后,該患者復診說,有點效,但不明顯。我認為是服藥時間短,原方又續服十劑。又過了十來天,該患者再診,說外甥打燈籠照舅(舊),變化不大,但總體比沒服藥時強。我這人一生總喜歡對一些病追求速效,以取得病人信任,尤其是在坐堂行醫時。所以,病人說變化不大,我思之良久,考慮需再加大力量,集中火力,爭取速效,于是又添加一效方入。即通關丸。〔通關丸,又名滋腎丸、滋腎通關丸,出自"蘭室秘藏",治“不渴而小便閉,熱在下焦血分也〞。由“黃柏〔去皮、酒洗、焙〕、知母〔酒洗、焙干〕各一兩,肉桂五分〞組成。“為細末,熟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下,頓兩足令藥易下行故也。如小便利,前陰中如刀刺痛,當有惡物下為驗〞。后世醫家多用本方治療癃閉而口渴者,亦有用以治療腎虛蒸熱、腳膝無力、陽痿陰汗、沖脈上沖而喘者,大都圍繞“腎〞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職場情緒與壓力管理專題培訓
- 質量管理系統培訓
- 機架人員安全培訓教育
- 城市建筑排水設計重點基礎知識點
- 辦公家具業務培訓
- 氣球使用協議書
- 2024秋招北森題庫數學百題
- 物品轉讓協議書
- 商業場所租賃擴展協議
- 通風安裝維修合同協議
- 計劃生育選擇試題及答案
- 法律文化-形考作業3-國開(ZJ)-參考資料
- 2025屆東北三省四市高三第二次聯考英語試卷含答案
- 2025-2030中國振動監測系統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中華茶藝文化》課件
- 華為系統面試題及答案
- 主題班會:高中男女生正常交往課件
- 2025年第33批 歐盟REACH SVHC高度關注物質清單247項
- 漳州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 T8聯考·2025屆高三下學期3月聯合測評數學試卷(含答案)
- 以太網技術相關的重要考試題目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