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封面格式_第1頁
作業封面格式_第2頁
作業封面格式_第3頁
作業封面格式_第4頁
作業封面格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作業封面格式中西建筑美學比較【摘要】由于中國和西方歷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發展出有明顯差異的哲學觀念、文化傳統、性格氣質和審美心理等。這些無形的因素內在地影響著建筑藝術的文化內涵。本文嘗試從建筑材料與結構、建筑布局、裝飾色彩、藝術風格、美學價值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來分析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傳統建筑的差異。【關鍵詞】中西方建筑;文化藝術差異;裝飾;材料;外觀;建筑美學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勞動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的中國建筑文明。中國傳統建筑在古老而悠遠的東方大地上,以其規劃嚴整的倫理秩序、天人合一的時空觀念、重生知禮的現世精神而迥異于西方,儒學規范、老莊風神鑄就了她光彩照人的綺麗風姿和獨具品格的美學特征,是東方極具魅力的一種“大地文化”。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著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經有過大約七個獨立體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成就和影響也就相對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國建筑、歐洲建筑、伊斯蘭建筑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建筑體系,又以中國建筑和歐洲建筑延續時代最長,流域最廣,成就也就更為輝煌。悠悠千載,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深受儒、道、釋三家文化濡染,而尤為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巨。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一書中曾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學歷經漢代經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等文脈漸進流變,形成了一股波瀾壯闊的文化洪流,強有力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孕育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美學神韻,映射著光輝燦爛的哲學智慧。一、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上的差異1?講求“天人合一”的中國古典建筑中國古代發源地是以黃河流域為主,其氣候溫和,國家經濟發展以農耕為主,所以人們相信豐收離不開自然的恩賜,講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順其自然,將人與天地萬物緊密聯系在一起和諧發展。因此中國建筑注重因地制宜,講究風水,這一點園林建筑就有所體現,“雖為人作,宛若天開”,充分表現出建筑與自然的和諧意境。另外,中國古建筑也受著周禮之制的影響,如宮廷建筑 北京故宮,平面講究中軸對稱,縱深布局,三朝五門,前朝后寢,創造了高低錯落,起伏開闔的群體空間,象征了九五之尊、皇權至上的思想。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因此北京天壇總平面北墻呈圓形,南為方形,即取此意。標志性建筑祈年殿,優美的體型和高超的藝術處理,被人喻為我國古代最優美的建筑之一;其平面形式為圓形,周邊12根柱,象征12個月,中心四根金柱,意為四季;外觀為三重攢尖頂,處于三層漢白玉石臺基之上,高處周圍蒼松翠柏之上使人感覺屋頂就是天穹,令人海闊天空,好似天地相合之處。2.“人”與神性為主題的西方建筑文化西方建筑文化發源地希臘,被喻為歐洲建筑的搖籃。它地處地中海北岸,東臨愛琴海,屬海洋性氣候。在這里生活的人們需要長期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做斗爭。所以建筑突出以“人”為中心,如古希臘建筑中的柱式多立克式、奧爾尼式就隱喻著男人和女人。高聳的石柱支承厚重的梁枋又象征著對“力”的崇拜。西方人強調對自然的征服與改造 ,如在西方古代園林建筑中特別注重人工修飾,將植物剪裁成規則的幾何圖形,有序整齊的排列,體現建筑是位于自然之上的。到12-15世紀歐洲進入了一個宗教統治的時代,基督教保持著絕對統治地位,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高聳的構圖和玲瓏剔透的雕飾,表現出神秘敬畏的感覺,走進教堂仿佛走進了神殿,通過人與神的對話使教徒心靈得到了洗禮,感受著超塵脫俗的感覺。二、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藝術上的差異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政治倫理內容,要求它表現出鮮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義,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環境渲染出不同情調和氣氛,使人從中獲得多種審美感受;其次是規定不同的建筑等級,包括體量、色彩、式樣、裝飾等,用以表現社會制度和建筑內容;同時還盡量利用許多具象的附屬藝術,直至匾聯、碑刻的文字,來揭示、說明建筑的性格和內容。重要的建筑,如宮殿、壇廟、寺觀等,還有特定的象征主題。例如秦始皇營造咸陽,以宮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漢,上林苑掘池象征東海蓬萊。清康熙、乾隆營造圓明園、避暑山莊和承德外八廟,模擬全國重要建筑和名勝,象征宇內一統。明堂上圓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征天地萬物。某些喇嘛寺的構圖象征須彌山佛國世界等。西方宗教性石頭建筑,如歐洲的教堂,多以單體建筑的體量巨碩、高聳入云見長,以巨大的物質重壓,極力渲染人對上帝的無限崇拜和迷狂。相比而言,由于中國人那種天生的淡于宗教而執著于倫理,因此,中國古代木構建筑如宮殿等,則以群體組合、體量相對較小、地面有序鋪排取勝。關于這一點,只要去看一看北京城就可明了:皇宮位居軸線中段,前面有長段鋪墊,面后是有氣勢的收束,太廟、社稷壇分列宮前左右,城外四面分設天、地、日、月四壇,大片矮小的民居則是陪襯。全體一氣呵成,強烈地顯示出中國古代以皇權為中心的向心意識和嚴肅而寧和的現世倫理秩序。中國傳統建筑向來重視環境的整體經營,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筑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周禮》中關于野、都、鄙、鄉、閭、里、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

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系。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筑的關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岳五鎮、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環境經營放在首位;帝王陵區,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環境來顯示其藝術的魅力。天壇是明清兩代封建帝王祭天祈年之所,主要建筑為圜丘和祈年殿,圜丘各部分構造取數為陽、為九與九之倍數,由于采用同一種數差“語匯”,使建筑形象節奏明晰、渾然一體。圜丘、祈年殿鋪排于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圜丘四周圍以兩道矮墻,拓展了空間,又在祈年殿前置一狹長庭院,與后面之大庭院形成尺度懸殊的空間對比,使祈年殿的尺度更顯高大。天壇以“天”為主題,平面取圓形,充分表達了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哲學觀念。無論其數理構圖的比例,還是群體組合的手法和技巧,均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圜丘作為“空間的建筑”,祈年殿作為“時間的建筑”,整個天壇就是一座反映東方宇宙時空觀念的哲學建筑。如果說儒學規范對宮殿、都城、陵寢、壇廟等禮制性建筑的影響,主要是強調建筑的倫理秩序和功能,灌注著堅固的理性精神,表現出的是一種陽剛之氣的“大壯之美”;那么老莊風神對園林建筑的影響,則更強調建筑中天人合一的時空觀念,充盈著多姿的浪漫情懷,體現出的是一種典型的陰柔之美體現出的是一種典型的陰柔之美三、中西方古代建筑裝飾上的差異1?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風格艷麗,注重雕琢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風格具有濃厚的傳統民族風格,在建筑顏色上中國古代建筑注重清醒、名目、艷麗的顏色,如宮殿廟宇中用黃色琉璃瓦頂、朱紅色屋身,檐下陰影里用藍綠色略加點金,再襯以白色石臺基,各部分輪廓鮮明,使建筑更顯得富麗堂皇。屋頂上布置的彩繪也是中國古建筑裝飾中一種重要類型,彩繪多以動植物圖案為主,如明清時期的和璽彩繪、旋子彩繪和蘇式彩繪。在梁枋、斗拱,檁椽等構件上運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技法、加以雕刻、書法等手段使圖案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建筑材料的特點 ,中國人將木構件進行細致的雕琢,再附以顏色罩面,雕梁畫棟,其手法和工藝之精湛堪稱當世一絕。2.西方古典建筑樸實、莊重,雕飾宏偉西方建筑古希臘建筑裝飾風格給人以樸實、莊重之感,建筑的顏色也偏于黑、白色色調,注重材料-石材的顏色,這與中國古代建筑相比不免單調些,裝飾彩繪圖案也沒有中國這樣豐富多彩。但到了古羅馬時期,羅馬的貴族們生活奢華,各種裝飾手段開始運用,特別是室內運用華麗耀眼的顏色,把宮殿裝點的金碧輝煌。到了宗教時代,人們更追求裝飾色彩的變幻,室內的屋頂及墻壁裝點了許多壁畫,繪制多屬圣經中的故事,人物繪制惟妙惟肖,極為真實,映射出狂熱迷幻的宗教主題。另外,西方建筑的裝飾多以雕飾為主,雕飾包括雕刻和雕塑,以人物、動物、植物為對象,采用石材進行雕琢,其形象生動逼真,立體感強極強。相對而言,中國古建筑的雕飾雖沒有西方雕飾的大氣宏偉,但在雙方地域中的獨特的風格都是獨樹一幟的。

四、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上的差異1?中國建筑以木材為主中國古代建筑材料多以木材為主,中國人對木的寵愛就像西方建筑多以石材為主一樣。建筑材料的差異首先在所在地域和文化上的差異,中國古代發源地以黃河流域為主,土木材料在這一帶儲量豐富,氣候干燥少雨不但有利于木材的防腐,而且價格低廉,它比石頭更容易取材。在《韓非子?五蠹》中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可見木構建筑材料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如《左傳?襄工二十七年》記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這五材就是指金、木、水、火、土,而石卻在外。中國古建筑主要以木構架為主,屋面上的瓦、墻體的磚都是用土和水,用火燒制而成。中國古諺語所謂“墻倒屋不塌”,說明墻不承重,都是由木構架來承重的。且在中國傳統的思想上,木材是多么重要。

2.西方建筑以石材為主西方建筑發源地古希臘所在地理位置地勢崎嶇,河流湍急,石灰巖和大理石儲量豐富,這為石構建筑提供充足的材料資源。在氣候方面,這里屬海洋性氣候,常年濕潤,如選用木結構更易腐朽,所以石材建筑從這里開始廣泛的運用。到古羅馬時期,羅馬人又發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構成的混凝土,這種人工制作的石材為拱券結構的建造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為將來建筑材料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縱觀西方古代建筑 ,無論教堂也好,宮殿也罷,以至于一般的建筑也都和石構是分不開的。中西古代建筑這一木一石,一柔一剛,可謂涇渭分明,各有千秋。五、中西方古代建筑外觀形式上的差異1?中國的斗拱建筑形式中國古代建筑外觀形式特征顯著,與世界上其他建筑截然不同。中國古代建筑由屋頂、屋身和臺基三個部分組成,結構形式以木構架為主,由立柱和橫梁承重,屋頂多為坡屋面,不但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其外觀形式的多樣化,與高低錯落的起伏勾勒出中國古代城市豐富的天際線。屋頂的形式有廡殿、歇山、攢尖、懸山、硬山及卷棚頂等。中國傳統建筑木構架體系中的“斗拱”是最顯著和重要的構件,在審美上有極高的價值,它位于柱頂、額枋和屋檐之間。斗拱的形成與發展歷史悠久,由大變小、由雄偉變纖麗,不僅在結構和裝飾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還為建筑各部分和各構件大小尺寸起度量單位的作用,在2”T年上海世博會上的中國館就隱喻著中國建筑文化的代表一斗拱。對比中國古代單體建筑的外形與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規模和尺度相對較小,但是中國建筑不以單體取勝,而是注重虛實結合的群體空間布局,傳統的建筑群基本是一組或多組建筑圍繞一個中心空間構成,即所謂層層深入院落空間組合。這種方式延續了幾千年,對于建筑群則以“院”來表示,所謂“無院不成群”,這是東方建筑所追求的獨有的特色。石制梁柱為特色的西方建筑以西方為代表的古代希臘、羅馬時期,創造了一種以石制的梁柱作為基本構件的建筑形式這種建筑形式經過文藝復興及古典主義時期的進一步發展 ,一直延續到2”世紀初,成為世界上一種具有歷史傳統的建筑體系,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西方古典建筑。用石制的梁柱圍繞著建筑主體,形成一圈連續的圍廊,柱子、梁枋和高聳的穹頂勾勒出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柱式的變化,對歐洲后來的建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西方建筑強調個體的表現,在建筑外觀形式處理上變現幾何比例和數字關系,建筑龐大的體量和巨大而又高聳的穹頂,賦予了一種向上和四周擴張的氣勢,與周邊自然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結語綜上所述,由于中西方古代建筑藝術由于發源地和所選用建造材料不同,加之地域文化與宗教信仰不同,從根本上阻礙和影響了中西方建筑藝術形式向統一風格方向發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條件,從而造就了兩種不同風格建筑藝術形式的產生。從建筑藝術發展研究過程角度看 ,中西方古代建筑展現給我們的是他們當時輝煌歷史和璀璨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無論是皇宮還是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