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朝鮮半島漢語教育史朝鮮半島漢語教育史1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在其轄域內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等“漢四郡”。東漢初,形成冊封朝貢關系。伴隨中國的回賜,是朝鮮半島接受中國高勢文化的重要途徑。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在其轄域內設立2中朝關系簡史據《史記》《漢書》等,殷末周初,殷室貴族箕子率眾五千東走朝鮮建國”(約前1122~前194)。《漢書》:“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儀、田蠶、織作。”《朝鮮歷代史略·箕子傳》:“箕子,殷之太師,即紂之諸父。周武王克商,箕子東入朝鮮,武王因封而不臣也。初,箕子東來,中國人隨之者五千,詩書禮樂,醫巫、陰陽、卜筮,百工、技藝,皆從之而來。既至,言語不通,譯而知之。國號朝鮮,都平壤。”中朝關系簡史據《史記》《漢書》等,殷末周初,殷室貴族箕子率眾3漢字、漢文的傳入朝鮮半島本只有語言,無文字。直到世宗大王于1443年創制“訓民正音”。在漢字文化圈中,最早接觸和吸收漢字與漢文化,最早進行漢字和漢文教育。公元前漢字、漢文和儒家思想就已經傳入了朝鮮半島。春秋戰國時期,齊、燕等國與朝鮮半島進行貿易。流通于齊、趙、燕等國的金屬貨幣上的漢字、銘文很可能是最早傳入朝鮮半島的漢字。至漢孝文帝,伴隨著大一統的儒家文化的東傳,漢字才大量傳入。漢代,上層人物已能夠熟練掌握和使用漢字、漢語。中日甲午戰爭以前,漢語都是朝鮮半島的第一外語。漢字、漢文的傳入朝鮮半島本只有語言,無文字。直到世宗大王于14概況一、15世紀以前二、李朝時期(朝鮮時期)三、二十世紀的韓國概況一、15世紀以前5一、15世紀以前三國時期統一新羅時期高麗時期以漢語書面語學習為主,包括經史和語文。一、15世紀以前三國時期6三國時期前37年—668年以中國經史和漢文解讀為中心的書面語言教育。并作為選官考試的內容,極大地促進了學習積極性。漢語言文化教育主要是通過向中國派遣留學生的渠道來實行的。據《新唐書》記載,僅貞觀十三年(639年)高句麗、百濟、新羅派往唐朝的國學留學的子弟就高達幾千人。三國時期前37年—668年7高句麗(前37-668)《三國史記》:“國初始用文字。時有人記事一百,名曰《留記》。”第二代君王琉璃王(前19—18年)曾作漢詩《黃鳥歌》:“翩翩黃鳥,雌雄相依,念我之獨,誰其與歸。”國立官學“太學”(372年)和私學“扃堂”。教材都是漢文經典:五經、史記、漢書、后漢書、晉春秋、玉篇、字統、字林、文選等。高句麗(前37-668)《三國史記》:“國初始用文字。時有人8百濟(前18—660)近肖國王(346—375)時,博士高興用漢文撰寫國史《書記》。沿襲中國漢代的博士制度,于375年設置五經博士、毛詩博士、醫博士、易博士、歷博士等。534、541年,曾遣使向梁武帝“請《涅槃》等經義、《毛詩》博士并工匠、畫師等”。百濟(前18—660)近肖國王(346—375)時,博士高興9新羅(前57—667)采用漢字姓氏(32年)、用漢文定國號王號(503年)、修國史(545年)。設博士制度始于652年。于682年成立最初的國家教育機構“國學”。教授《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氏傳》、《文選》、《論語》、《孝經》等。也是選官考試的內容,“讀書出身科”(787年)、“讀書三品出身制度”(788年)。新羅的佛教徒是接受和傳播漢字漢文化的一個特殊群體。新羅(前57—667)采用漢字姓氏(32年)、用漢文定國號王10統一新羅時期(668—935)與唐朝往來頻繁,共遣使約120次。結成軍事同盟,攻打高句麗和百濟。仿效唐朝,建立科舉制度。教材有《五經》、《史記》、《漢書》、《后漢書》、《晉春秋》、《玉篇》、《字統》、《字林》、《文選》等。統一新羅時期(668—935)與唐朝往來頻繁,共遣使約12011最早設立專門國家語言機構的是后三國時期(892—936)的泰封國(901年~918年),曾設立“史臺”,掌習諸譯語。最早設立專門國家語言機構的是后三國時期(892—936)的泰12高麗時期(918—1392)形成了成系統有層次的漢學教育體制,即官學國子監、鄉校(地方官學)、學堂(中央次級官學)和私學(十二徒)體制。958年,引進科舉制度。1276年,設立通文館(專門講授漢語的國家機構,禁內學官未四十者學習)。忠烈王時期,設立漢語(文)都監及司譯尚書房,“專習話語”。恭讓王三年(1391年),改“漢語都監”為“漢文都監”,并安排了教授官。高麗時期(918—1392)形成了成系統有層次的漢學教育體制13《高麗史》卷七十六:通文館忠烈王二年始置之,令禁內學官等參外年未四十者習漢語,……參文學士金丘建議置之,后置司譯院以掌譯語。《通文館志》序文:“我東西接遼燕,南鄰島夷,北界野人。奧自箕子以來,歷羅麗之世,使命交通,還往不絕。及乎勝國,有通文館,本朝有司譯院,專掌事大交鄰之事,上下數千年間,朝聘應對,有能以紓患。”《高麗史》卷七十六:通文館忠烈王二年始置之,令禁內學官等參外14漢兒學堂“漢兒高麗中半”漢兒學堂“漢兒高麗中半”15授課情況——《老乞大》恁是高麗人,卻怎么漢兒言語說的好有?俺漢兒人[上]學文書來的上頭,些小漢兒言語省的有。你誰根底[學]文書來?我在漢兒學堂里學文書來。你學甚么文書來?讀《論語》、《孟子》、《小學》。授課情況——《老乞大》恁是高麗人,卻怎么漢兒言語說的好有?16恁每日做甚么工課?每日清早晨起來,到學里,師傅行受了生文書。下學到家,吃飯罷,卻[到]學里寫仿書。寫仿書罷對句,對句罷吟詩。吟詩罷,師傅行講書。講甚么文書?講《小學》、《論語》、《盂子》。恁每日做甚么工課?17樸通事今日怎麼學里不曾去?我今日告假來。
你幾個學生?
咱學長為頭兒四十五個學生。多少學課錢?
一個月五錢家。你師傅是甚麼人?是秀才。
你如今學甚麼文書?讀《毛詩》、《尚書》。讀到那里也?待一兩日了也。
樸通事今日怎麼學里不曾去?18樸通事你每日做甚麼功課?
每日打罷明鐘起來,洗臉到學里,師傅上唱喏,試文書的之后,回家吃飯,卻到學里上念一會,做七言四句詩。到晌午,寫仿書。寫差字的,手心上打三戒方好!好!你休撒懶,街上閑游蕩,越在意勤勤的學著。如今國家行仁義,重詩書,你學的成人長大,應科舉的做官,輔國忠君,孝順父母,光顯門閭時如何?這的便是: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樸通事你每日做甚麼功課?19樸通事我兩個部前買文書去來。買甚麼文書去?買《趙太祖飛龍記》、《唐三藏西游記》去。買時買四書、六經也好,既讀孔圣之書,必達周公之理,怎麼要那一等平話?《西游記》熱鬧,悶時節好看有。唐三藏引孫行者到車遲國,和伯眼大仙斗圣的你知道麼?你說我聽。樸通事我兩個部前買文書去來。20唐僧往西天取經去時節,到一個城子,喚做車遲國。那國王好善,恭敬佛法。國中有一個先生,喚伯眼,外名喚“燒金子道人”。見國王敬佛法,便使黑心要滅佛教,但見和尚,便拿著曳車解鋸,蓋起三清大殿,如此定害三寶。一日先生們做羅天大醮,唐僧師徒二人,正到城里智海禪寺投宿,聽的道人們祭星,孫行者師傅上說知,到羅天大醮壇場上藏身,奪吃了祭星茶果,卻把伯眼打了一鐵棒。小先生到前面教點燈,又打了一鐵棒。唐僧往西天取經去時節,到一個城子,喚做車遲國。那國王好善,恭21小結韓國正規的學校教育是在中國教育制度的影響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從古代三國到高麗時期,韓國社會逐漸形成科舉制度為核心,官學與私學并存,國內譯學制度與留學生派遣制度并行的較為完善的漢語教育體制。高麗后期,正規的漢語言教育起步。小結韓國正規的學校教育是在中國教育制度的影響下形成并發展起來22二、李朝時期1392—1910年,漢語教學體系形成。漢語教學成為國家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正規的從事漢語教學的學校教育,漢語是韓國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研究漢語的學者、漢語教師和研究漢語的著作;出版了大量的供漢語學習用的教材、工具書和其他參考書。二、李朝時期1392—1910年,漢語教學體系形成。23李朝時期(1)以識字教學為中心到課文教學為中心的轉變;(2)以書面語教學為中心到口語教學為中心的轉變;(3)以直接教學法教學為中心到對比的翻譯法教學為中心的轉變。李朝時期(1)以識字教學為中心到課文教學為中心的轉變;(2)24背景“至誠事大”、慕華、崇明的基本國策三大語言學工程的完成1、民族文字《訓民正音》的創制(1443年);2、韓國漢字音韻書《東國正韻》的編撰(1447年);3、漢語標準音韻書《洪武正韻譯訓》和《四聲通考》的編撰(1455年)。背景“至誠事大”、慕華、崇明的基本國策25《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六年》“(朱元璋)圣旨曰:‘如今兩國之間秀才們戲弄,不直不正。以小事大,事事都要至誠,直直正正,日頭那里起那里落,天下只是一個日頭,慢不得日頭。你那里使臣再來時,漢兒話省得的著他來,一發不省的不要來我這里。’”《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六年》“(朱元璋)圣旨曰:‘如今兩國之間26世宗實錄(十五年)“召議政府六曹議曰:‘今來敕書,不允子弟入學之請,自今入學中國之望則己絕。然漢音有關事大,不可不慮。予欲遣此子弟于義州,使之來往遼東,傳習漢語何如?’全曰:‘遼東乃中國一方,語音不正。臣等以為前選子弟,使之仍仕司譯院,常習漢音諸書,每于本國使臣赴京時,并差入送。如此循環不己,則漢音自然通曉……’”。世宗實錄(十五年)“召議政府六曹議曰:‘今來敕書,不允子弟入27《成宗實錄》十三年十月(1452):“御經筵,講訖,領事李克培曰:‘講肆官難學譯語,而殊不如通事之能,此無他,通事則每行赴京,數與漢人接話故也。世宗朝如金何、李邊赴京幾三十余度,故皆能漢語。今者亦令文臣輪次赴京何如?’上曰:‘可。’”《成宗實錄》十三年十月(1452):“御經筵,講訖,領事李28教育體制舊與新繼續發展成均館等官學和書堂等私學,到中宗三十八年(1543年)開始全國書院林立,全面促進了韓國漢文教育的發展。教育體制舊與新繼續發展成均館等官學和書堂等私學,到中宗三十八29新設國家機構司譯院(1393—1894):國家譯學機構,掌管外交事務,也負責外語教學與研究,培養外語人才。漢學偶語廳(1682,康熙21年)承文院:主要承擔吏科(外交文書和朝廷文書)事務和吏文人才的培養。六學及十學:朝鮮太祖設,分別針對良家子弟和官員。譯學院:政府在中國使臣來往的重要站路所設,培養漢語翻譯人才。新設國家機構司譯院(1393—1894):國家譯學機構,掌管30官立漢語學校(1897-1911):3年或4年制。有中國教官1名。官立漢語學校(1897-1911):3年或4年制。有中國教官31司譯院起初專掌“肆習華言”和“事大交鄰之事”。以后,逐步“掌譯諸方言語”,先后設置漢學(1393年)、蒙學(1394年)、倭學(1415年)、女真學(1426年)。但漢語始終是最主要的科目,培養以漢語人才為中心的各類譯學人才,并擔負翻譯、一般對外事務、外國使臣接待等業務。據《經國大典》記載,職制設兼職都提調(正一品)1名,提調(從一品~從二品)2名,專職正(正三品堂下官)1名,副正(從三品)1名,僉正(從四品)1名,判官(從五品)2名,另設教授、訓導等。司譯院起初專掌“肆習華言”和“事大交鄰之事”。以后,逐步“32司譯院目的、構成及教學情況司譯院提調偰長壽等人上書(《太宗實錄》三年十一月乙卯):“臣等竊聞,治國以人才為本,而人才以教養為先,故學校之說乃為政之要也。我國家世事中國,言語文字不可不習。是以殿下肇國之初,特設本院,置錄官及教官、教授、生徒,律習中國言語音訓文字體式(吏文)。上以盡事大之誠,下以期易俗之效。臣等今將擬議到習案考試等項,合行事務開寫于后,一額設教授三員,內漢文二員,蒙古一員,優給錄體,生徒額數,分肄習業,考其勤慢以憑賞罰,并教授之官一。習業生徒鮮有自愿來者,今在京五部及各道界首府州,擇良家子弟十五歲以下天資明敏者歲貢一人,每三年一次考試,無論是無本院生徒、七品以下人,但能通曉四書小學吏文漢蒙語者,俱得赴試,習漢語者,以四書小學吏文漢語皆通者,為第一科與正七品出身,通四書之半及小學漢語者,為第二科與正八品出身,止通小學漢語者,為第三科與正九品出身。”司譯院目的、構成及教學情況33職務分為內職、外任、遞兒職。內職是在漢城府(首都)的司譯院人員,叫京官。外職是在邊遠地區或國境地區接待外國使臣的人員,叫訓導、兼軍官、別差,譯官兼教官。‘遞兒職’,是一種閑散職,年老或失任者,沒有名額限制。職務分為內職、外任、遞兒職。內職是在漢城府(首都)的司譯院人34監督官的職務有‘都提調’、‘提調’,行政官‘祿官’的職務有司譯院正、副正、金正、判官、主簿、直長、奉事、副奉事、參奉。教育官的職務有訓上堂上、常仕堂上、教授、訓導。教授四人中一定有兼職文臣二人,置文官訓導,負責經史、文理。譯官的職務有御前通事、上通事、次上通事、押物通事,擔任實際外交事務。到了朝鮮后期活動更加活躍,甚至參與與其他國家之間各種經濟貿易活動。譯官形成了一種中人階級,譯科考試合格年齡大概20歲前后,譯官職由比較固定的家族世襲。還有講隸官、講肄官等,只漢學有,其他三學沒有。講隸官指的是沒有其他官職的文臣、衣冠子弟中選,教授漢語。講肄官有官職,屬于司譯院,學習漢語,又叫習讀官。監督官的職務有‘都提調’、‘提調’,行政官‘祿官’的職務有司35作為教育機構,司譯院由教授、訓導運作。教誨是朝鮮時期譯官組織的核心,擔任通事的要職。擔任實際教學工作,是遞兒職,有訓上堂上、常仕堂上的堂上譯官。會被派到中國(赴京使行)或日本(通信使行)修改教材。到了朝鮮末期,實際上掌握外語教育。作為教育機構,司譯院由教授、訓導運作。36學習外語的學生叫‘譯生’、‘譯生生徒’。根據《經國大典》,司譯院的譯學生徒80名,其中漢學的生徒35名,平壤、義州、黃州等地各有漢學生徒30名。學生分班教學,根據學生的勤奮程度給予賞罰。學習外語的學生叫‘譯生’、‘譯生生徒’。37為創造漢語語境制定了各種強制性措施為創造漢語語境制定了各種強制性措施38除了中央的司譯院教授、訓導之外,各地方還設立譯學院,配置漢語訓導等譯學訓導,培養鄉通事(地方翻譯)。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后,漢語降格為“外語”。科舉被廢除,官立外國語學校取代了司譯院。除了中央的司譯院教授、訓導之外,各地方還設立譯學院,配置漢語39司譯院和承文院在教授漢語的同時,還關心考察中國本土語音。世宗16年(1434),曾經派李邊和金何到遼東,向遼東許福、鄔望、劉進等質正《直解小學》,對此鄔望說:“中國朝鮮,三綱五常共是一般,但語音不通耳。若將此書教訓子弟,即與華音無異。”世宗末年,為了翻譯《洪武正韻》,成三問、申叔舟、孫壽山等與金何、鄭麟趾向中國使臣倪謙質問韻書。司譯院和承文院在教授漢語的同時,還關心考察中國本土語音。40承文院當初吏學置于司譯院,后來經過文書監,文書應奉司,最后改成承文院專門擔任吏學工作。司譯院以掌譯語為目的,培養譯官,而承文院掌事大交鄰文書,培養吏文官。譯學與吏學嚴格區分,但司譯院人員不可不識吏文,承文院人員也不可不識譯語,二者關系密切,因此科舉考試時,譯科兼考吏文,漢吏科兼考漢語。承文院當初吏學置于司譯院,后來經過文書監,文書應奉司,最后改41之所以在司譯院外的承文院教漢語,是怕翻譯聽不懂文言或說假話,文官使臣和接待使也懂漢語以防萬一。
成宗五年(1474)正月乙已,承文院判校鄭孝恒等五人,輪對,孝恒啟曰:“吏文、漢訓非一朝一夕成就,而通事通經書者蓋寡,世祖慮此,揀選文臣,名曰‘漢訓學官’,隨赴京文臣質正之。”
英祖六年(1730)十一月庚寅,上曰:“譯官雖善漢語,文官若不講解,則譯舌雖以白為黑,何以知之?此后槐院(即承文院)褒貶,各別申飾,著意舉行。”之所以在司譯院外的承文院教漢語,是怕翻譯聽不懂文言或說假話,42承文院使用的教材是《書》、《詩》、《魯齋大學直解》、《小學》、《成齋孝經》、《少微通鑒》、《前后漢》、《吏學指南》、《忠義直言》、《童子習》、《大元通制》、《至正條格》、《御制大浩》、《樸通事》、《老乞大》、《事大文書》、《謄錄制述》、《奏本》、《啟本》、《咨文》等書。承文院使用的教材是《書》、《詩》、《魯齋大學直解》、《小學43書面語和口語并重,因此,承文院里也出現了金何、李邊等優秀的譯官和漢學家。書面語和口語并重,因此,承文院里也出現了金何、李邊等優秀的譯44譯學院朝鮮8個道(行政區域)——咸吉道(后改為咸鏡道)、平安道、黃海道、江原道、京轟道、忠清道、慶尚道、全羅道,大多設立。慶尚道和全羅道位于韓半島南部,由于中國使節到漢城后一般不會南下,所以連原有的譯學院也停辦了。咸吉道位于韓半島北部,雖與中國連界,但不是使臣經過之地,所以以“漢學似非本道急務”為借口,亦不批準辦學。譯學院朝鮮8個道(行政區域)——咸吉道(后改為咸鏡道)、平安45漢學偶語廳司譯院下設。英祖六年(1730)十一月庚寅,右議政趙文命曰:“蓋漢學偶語廳,即故相臣閔鼎重(1628-1692)所創設,而以漢人鄭先甲、文可尚,定為訓長,課習生徒,故其時大有成效,即今譯輩中,善為漢語者,亦其支流矣。今偶語廳,徒有其名,無其實效。”漢學偶語廳司譯院下設。46漢學偶語廳學生有年少聰敏者50人。早在世宗23年,原遼東鐵嶺衛軍人李相‘粗識文字,語音純正’,給承文院生徒、官吏、講肄生教吏文和漢語。漢學偶語廳學生有年少聰敏者50人。47官立漢語學校中日甲午戰爭后,漢語地位下降,官立漢語學校取代了司譯院。專業課5門:會話、習字、翻譯、書取(即文書記錄及整理)和作文,每天約5課時,沒有講解漢語語言知識的專業課程。學習方法以強制記憶和背誦為主。改為官立漢城外國語學校漢語部后,專業課擴展為10門:學語、韓譯、漢譯、書取、四聲、會話、讀法、證音、談論和溫習。官立漢語學校中日甲午戰爭后,漢語地位下降,官立漢語學校取代了48制度打破從前只招貴族子弟的限制,允許鄉校學徒入學,并實行在職文臣的漢語教育。派遣人員到中國學習漢語:留學、外交使團、遼東漢語質正、請中國人教學等。制度打破從前只招貴族子弟的限制,允許鄉校學徒入學,并實行在職49譯學試取制度1397—1894年分為選拔譯官的“譯科試取”和考察譯官資格和能力的“獎學試取”。初試漢城試由司譯院掌管,地方試由該道觀察使指定專人掌管,復試由禮曹司憲府、司諫院、司譯院共同掌管。考核內容:一是臨文(講讀經書);二是背講(背誦漢語口語教材);三是臨講(說明經書);四是寫字(背寫內容/書寫漢字);五是翻語(用漢語說明法典等);六是翻答(用漢語回答問題)。譯學試取制度1397—1894年50《通文館志》“漢學八冊”條:老乞大、樸通事、伍倫全備(以上三冊背講)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翻經國大典(訓導傳語以上五冊臨講)“漢學八冊”是國家規定的科目,選拔漢語人才的科目,也是譯生在司譯院學習的主要內容。《通文館志》“漢學八冊”條:51譯科初試的考題(1770)老乞大自我有些腦痛止重重的酬謝樸通事自倭兩個止羅天大蘸伍倫全備論語自子聞之曰孟子自孟子見齊宣王曰中庸自夫孝者大學自詩云宜兄宜弟翻經國大典(引自鄭光:《朝鮮朝譯科試卷研究)譯科初試的考題(1770)老乞大自我有些腦痛止重52初試,只在《老乞大》《樸通事》和《四書》中選題,《伍倫全備》和翻譯《經國大典》沒出題。背誦《老乞大》,從‘我有些腦痛’背誦到‘重重的酬謝’,原文大概10行。《四書》只提示開頭部分,看到按試官所要求的地方止。《四書》的科題出于《經書正音》(論語正音、孟子正音、中庸正音、大學正音),是用漢語講書。初試,只在《老乞大》《樸通事》和《四書》中選題,《伍倫全備》53初試的科目及其變遷初試的科目及其變遷54譯科復試的考題(1771)譯科復試的考題(1771)55復試中,有《伍倫全備》的題目,考翻譯《經國大典》,加大了難度。或還增加五經、少微通鑒、宋元節要等內容。復試中,有《伍倫全備》的題目,考翻譯《經國大典》,加大了難度56朝鮮開國后關心譯學,通過通事科和漢吏科選拔漢語人才。譯科可以說是一種獎勵譯官的措施。中人通過譯科能達到正2品正憲大夫,與文武兩班具有同等地位。通過司譯院和禮曹的院試、取才選拔的譯官,任用于掌握外交和貿易事務的祿職和遞兒職,不登譯科只能到從7品的直長。包括譯科在內的雜科,提高技術官(中人)的地位,以符合對外關系所必要的身份和資格。朝鮮開國后關心譯學,通過通事科和漢吏科選拔漢語人才。57漢語官話質正制度漢語官話審定與學習制度。是漢語官話由中國傳入朝鮮的紐帶,也是如實記錄朝鮮漢語官話教科書和工具書語言歷時變化的行為模式。對朝鮮半島的漢語官話應用與推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質正官從承文院文臣中產生。中宗39年4月記錄:“國家每贊科舉之后,文臣年少聰敏者,選屬承文院,令習漢語吏文,其有將來者,稱為質正官。”遼東質正自申叔舟始。成宗20年5月甲申工曹正郎權柱啟:“臣以漢語質正官,當赴遼東,臣聞遼東質正自申叔舟始。”漢語官話質正制度漢語官話審定與學習制度。是漢語官話由中國傳入58必要性庚戌,領議政金謹思議:“文官中專業漢語者,必頻數赴京質正后,可以成熟。”必要性庚戌,領議政金謹思議:“文官中專業漢語者,必頻數赴京質59必要性領議政柳洵議曰:“我國事中朝,非他外國比,凡奏請通咨,皆用吏文。且華使之來,如遇文官,則言語間用文字時,不能通曉音韻,無以酬對,迷罔睢肝,多為華使所笑。遣子弟入學,通習吏文、漢語而來,轉相師授,則通漢音、解吏文者,必多有之,上旨甚當。但遣子弟入學,自前朝以來,曠世不行。在世宗朝,據歷代舊規,曾為奏請,而中朝終不準許,蓋不喜外人久留京師,窺覘中國事而然耳。況今中原多故,朝政漸亂,如國子監育養學生,必多疎闕不如舊,豈欲使外國人知之?臣且念,今文臣曉解吏文及漢音者,獨崔世珍一人而已。非此人,則凡為奏咨文書及應答中朝文移,無獨當入手者,此甚可慮。”必要性領議政柳洵議曰:“我國事中朝,非他外國比,凡奏請通咨,60漢語官話質正官職責排解與漢語相關的難題。大司諫安瑚啟曰:“遣質正官,欲知漢語之難解處也。然不讀《老乞大》、《樸通事》者,雖往何由辨問?徒有弊于驛路耳。”——《朝鮮王朝實錄》“抄漢語、吏文中要切之言,屢入中朝而質正之。”語音是“質正”的重中之重。以北京音或遼東音(東北/膠遼官話)、南方官話語音為標準。韻書、經書、吏文也是“質正”的內容。漢語官話質正官職責排解與漢語相關的難題。61命直集賢殿成三問、應敎申叔舟、奉禮郞孫壽山,問韻書于使臣。三問等因館伴以見,使臣曰:“是何官也?”金何曰:“皆承文院官員,職則副知承文院事也。”指壽山曰:“此通事也。”鄭麟趾曰:“小邦遠在海外,欲質正音,無師可學。本國之音,初學于雙冀學士,冀亦福建州人也。”使臣曰:“福建之音,正與此國同,良以此也。”何曰:“此二子,欲從大人學正音,愿大人敎之。”三問、叔舟將《洪武韻》講論良久,……命直集賢殿成三問、應敎申叔舟、奉禮郞孫壽山,問韻書于使臣。三62乙酉,遣吏曹參判成念祖,如京師賀明年正,仍請留李相。其奏曰:議政府狀啟:“據咸吉道都節制使李世衡:‘捉解到被擄男子一名李相,問系遼東鐵嶺衛軍人。于正統二年九月日,被脫輪衛野人虜掠,輾轉賣訖為奴,到來邊境,今次被捉前來。’得此。竊照,本國僻在東陲,語音與中國殊異,必資通譯,乃能傳命。慮恐倘有宣諭圣旨,難以曉解;朝廷使臣到國,應對言語理會者小,深為未便。幸今李相粗識文字,漢音純正,擬合存留,傳習相應。”臣據此參詳,所有李相上國軍丁,理宜奏達存留,質正音訓。為此謹具奏聞。”乙酉,遣吏曹參判成念祖,如京師賀明年正,仍請留李相。其奏曰:63壬申,御經筵。講訖,侍講官李昌臣啟曰:“臣曾以圣節使質正官赴京,聞前進士邵奎以親老居遼東,回來時尋問之,該通經史,精審字訓矣。世宗朝遣申叔舟、成三問等到遼東,就黃瓚質正語音字訓,成《洪武正韻》及《四聲通考》等書。故我國之人,賴之粗知漢訓矣。弼商啟曰:“臣聞中朝文臣邵奎以親老,歸養于遼東。前者蔡壽、李昌臣往見奎,接待甚恭,多所質正。(令)〔今〕奉敎權五福以漢語質正往遼東,請令五福質于邵奎,翻譯《直解小學》。”上曰:“可。壬申,御經筵。講訖,侍講官李昌臣啟曰:“臣曾以圣節使質正官赴64對漢語課本進行改訂和校勘以“明代漢語”修訂“元代漢語”,具有明確的“語隨時變”意識。御晝講。侍讀官李昌臣啟曰:“前者承命,質正漢語于頭目戴敬,敬見《老乞大》、《樸通事》曰:‘此乃元朝時語也,與今華語頓異,多有未解處。’即以時語改數節,皆可解讀。請令能漢語者,盡改之。曩者領中樞李邊,與高靈府院君申叔舟,以華語作為一書,名曰《訓世評話》,其元本,在承文院。”上曰:“其速刊行,且選其能漢語者,刪改《老乞大》、《樸通事》。”——《朝鮮王朝實錄》對漢語課本進行改訂和校勘以“明代漢語”修訂“元代漢語”,具有65司譯院所藏《老乞大》、《樸通事》《直解》、小學》等書,前印者少,故本院生徒患不得讀之,請令多印敎誨。《譯語指南》多有錯誤處,又未詳悉,請令赴京者質正添入。——《朝鮮王朝實錄》司譯院所藏《老乞大》、《樸通事》《直解》、小學》等書,前印者66質正途徑和方法入京,一年兩次到三次。務求更多。進行漢語質正時,質正官與“使臣赴京時”,不是直接與中國文士“面話取質”,而是“例授通事,并付人情雜物,使之質正”。可能是為了暗中收集情報。赴遼東。求教華使。質正途徑和方法入京,一年兩次到三次。務求更多。67強化落實漢語官話質正制度承文院判校鄭孝恒等五人輪對,孝恒啟曰:“吏文、漢訓,非一朝一夕成就,而通事通經書者蓋寡,世祖慮此,揀選文臣,名曰:‘漢訓學官,’隨赴京文臣質正之。但文臣自有仕路,不以此為榮選,且憚道路之遠,皆不肯專業。愿更揀文臣,當押解與赴京使臣迎送之時,每令二人隨詣遼東,肄習為便。……國家選衣冠子弟,充漢學習讀官,又設遞兒職以勸之,然不過副司果,故不用心肄業。愿擇其能通譯語、字訓者,敘東班顯官,以敦勸之。”上然之。——《朝鮮王朝實錄》強化落實漢語官話質正制度承文院判校鄭孝恒等五人輪對,孝恒啟曰68世祖曾揀選文臣隨赴京質正漢訓,稱為“漢訓學官”,但他們并非“以此為榮選”。有鑒于此,鄭孝恒提出選擇貴族子弟,“充漢學習讀官”,并在其中進行選拔,作為國家儲備人才,并提高其政治地位,以示鼓勵。但到了朝鮮中宗時代,漢語官話質正制度落實不到位,出現了譯官人才匱乏狀況,即“只緣近來文臣,雖有性近者,亦不肯學習,故鮮能曉解華語者”情況,不得不以“特行賞格”,以示崇獎。世祖曾揀選文臣隨赴京質正漢訓,稱為“漢訓學官”,但他們并非“69“質正”制度體系中,不獨存在著漢語官話“質正”制度,也存在著日語、蒙古語“質正”制度,并設置相應的“質正官”,以培養“倭通事、蒙通事”為要務。但漢語官話“質正官”最為重要,具有特殊地位,相比較而言,“倭通事、蒙通事”質正,則是“無緊關之事”。“質正”制度體系中,不獨存在著漢語官話“質正”制度,也存在著70當時選拔講肄官和生徒,陪使臣派到遼東深造漢語、經書,國家給予經濟上的支持。當時選拔講肄官和生徒,陪使臣派到遼東深造漢語、經書,國家給予71樸通事如何先生數日不見?
聽我說,小子近日聽得,有高麗來的秀才,尋他講論些文書來,因此不得工夫,闕拜望。得罪!得罪!先生有何新聞?沒甚新聞,只聽的高麗新事來。先生你說一說。要說甚麼,如今和小人望他去便了。樸通事如何先生數日不見?72樸通事高麗來的秀才有麼?書房里坐的看文書里。你入去說一說,每常來的沈進中和葛敬之教授兩個,探先生來里。
相公,沈先生在門前里。請麼,沈先生。
小人門前有客是誰?葛教授探先生來里。
咳!惶恐!惶恐!……樸通事高麗來的秀才有麼?書房里坐的看文書里。73樸通事先生貴姓?在下姓韓。表德何似?
在下年幼,無德可表。在下名是彬,字文中。……安置韓先生。咱去也。
何須謙讓,不當家吃些淡茶去不妨。先生且坐一坐。保童,疾快將茶來。小子沒甚麼鄉產與先生,這的高麗筆墨和二十張大紙,將去人事與相識弟兄。多謝!正是難得之物。咱秀才家,正是所用之物。這的便是,古人有言:“賣劍賣與烈士,胭粉贈與佳人。”樸通事先生貴姓?在下姓韓。74漢語教學人員——譯學者一種是通過譯科或者取才等特別措施任用的譯官,擔任司譯院的官吏、地方譯學的訓導,他們最為重要的任務是擔任通事。另一種是文科出身者,擔任漢學講肄官或者質正官。由于工作關系,譯官主要從事漢語教學或者作為通事往來兩國等實際性工作。研究漢語本非其本職工作。不過他們在經書方面有造詣,作御前通事、質正官等職務經常往來中國,在研究漢語方面成就比較多。漢語教學人員——譯學者一種是通過譯科或者取才等特別措施任用的75朝鮮半島漢語教育史演示文稿課件76朝鮮半島漢語教育史演示文稿課件77名家偰長壽、李邊、申叔舟、崔世珍等名家偰長壽、李邊、申叔舟、崔世珍等78偰長壽中國人,祖先是回鶻高昌人,19歲到朝鮮,文官出身,定宗元年59歲卒。“諱長壽,字天民。其先回鴿高昌人,至正己亥父伯遼遜挐家避地于我國,恭愍王以舊知,賜田宅,封富原君。壬寅,公年二十二,中同進士科,仕至密直提學,封完城君,賜號推誠輔理功臣。……十月以疾卒,年五十九,訃聞,輟朝賜祭,官疤襄事,賜謚文貞。公天資精敏剛強,善為說辭,為世所稱。自事皇明,朝京師者八,屢蒙嘉賞。所撰《直解小學》,行于世。且有詩藁數帙。三子耐、衜、振。”偰長壽中國人,祖先是回鶻高昌人,19歲到朝鮮,文官出身,定宗79以首任司譯院的提調制定了該院的內規,奠定了基礎,是朝鮮漢語教育的奠基人。以中國行使臣影響韓中兩國的友好發展。據世祖6年庚辰5月(《世祖實錄》卷20)申請派留學生的記載:“謹按,自漢唐至宋元朝代,新羅高麗皆遣子弟入學隸業,其后漢人韓昉、李原弼、洪楫、偰長壽等相繼出來,訓誨子弟,上項等人俱已淪沒,如今傳習無由,漢吏之文理會者鮮少,每遇事大文書未諳體例,且又朝廷使臣到國,應待語音恐致差誤,深為未便”。三個兒子都從事翻譯工作。卒后四十年,世宗念其功勞,還對其子予以優遇。以首任司譯院的提調制定了該院的內規,奠定了基礎,是朝鮮漢語教80《直解小學》曾經成為重要的教科書。后來為《伍倫全備》所代替,實物不傳。《直解小學》曾經成為重要的教科書。后來為《伍倫全備》所代替,81李邊(1391-1473)籍貫德水,父親名公晉,曾任判司宰寺司。李邊于太宗17年登科,朝鮮初期的高級文官。精通漢學和吏學。以承文院和司譯院的提調培養譯學者。《世宗實錄》卷六十三載有:“邊為人性鈍,年三十余登第,入承文院學漢語。期于成效,徹夜講讀,聞有能漢語,則必訪質正。家人相語,常用漢語。遇朋友,必先以漢語接語,然后言本國之語。由是能通漢語。”曾30多次訪問中國。世宗曾下令讓他講《直解小學》,世宗16年2月與金何(?一1462)曾經到中國質正過該書。編有漢語教材《訓世評話》(1473)。李邊(1391-1473)籍貫德水,父親名公晉,曾任判司宰寺82申叔舟(1417一1475)朝鮮大語言學家、學者和政治家。世祖13年丁亥9月為世祖與中國使臣之間當通譯;以司譯院提調獎勵譯學的發展;曾當禮曹判書從事外交活動。在漢語韻學以及研究韓語方面他也有很大的成就。在世宗末年跟成三問、樸彭年、崔恒等翻譯《韻會》、編纂《東國正韻》、編纂《洪武正韻譯訓》等。屬于集賢殿研究訓民正音的學者,為學習漢語多次訪問遼東,向當時謫居在遼東的明朝翰林學士黃瓚求教音韻學,創造了訓民正音。跟曹變安、金曾、孫壽山等編出漢語教科書《直解童子習譯訓評話》(不傳)。申叔舟(1417一1475)朝鮮大語言學家、學者和政治家。83崔世珍(1473?一1542)大約生于15世紀70年代,卒于中宗37年(1542)。燕山君9年(1503)登科,精于漢語和吏文,擔任御前通事、承文院漢學教授。朝鮮時期杰出的語言學家,對研究15、16世紀漢語和韓語方面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其直接參與下,朝鮮漢語教育發生了前述三個根本性轉變。門生魚叔權評價說:“崔同知世珍精于華文,兼通吏文,屢赴燕質習,凡中朝制度物名糜不通曉。嘗撰《四聲通解》、《訓蒙字會》以進,又奉教諺解《老乞大》、《樸通事》等書,至今學譯者如指諸掌,不煩尋師。”崔世珍(1473?一1542)大約生于15世紀70年代,卒于84作品1515年,翻譯《老乞大·樸通事》,編纂《翻譯老乞大·翻譯樸通事》,以及《老樸輯覽》,便于學習《老乞大·樸通事》。《四聲通解》(1517年):解釋《四聲通考》,向初學者提示漢語的正音系統。編纂漢學(字)入門書《圣學新法》(1521)、《訓蒙字會》(1527年)、《小學便覽》(1537)、。經過承文院的漢學提調,整理外交文書‘吏文’編纂《吏文集覽》(1539/40?)、《吏文續集集覽》、《孝經諺解》。此外還有《女訓諺解》(1532)、《韻會玉篇》(1536/37?)、《大儒大奏議》、《皇極經世書說》(1539)、《京城南京圖志》、《遼東地圖》(1541)等多部。作品1515年,翻譯《老乞大·樸通事》,編纂《翻譯老乞大·翻85貢獻一:漢語語音教育李朝時期漢語初學者通常“先讀《老乞大》、《樸通事》二書,以為學語之階梯。初學二書者必觀《四聲通考》,以識漢音之正俗。”世宗時期刊行的申叔舟《四聲通考》已不能適應當時漢語文教育的要求:“《通考》諸字,有音無釋。……有音無釋,則一字重出,無所適從。”于是編纂了《四聲通解》,在每個漢字下面附加了字釋,基本采用中國熊忠《古今韻會舉要》的釋義,“一字數音不至誤用”。既擅長古音韻又熟悉北京口語,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當時漢語的現實音,著錄了所謂“今俗音”。用諺文(韓文)注音代替傳統的反切注音,直接清楚地標示出漢語語音的各個組成成分,創造了一種諺文變形字體“國俗撰字法”。在收入字的選擇上,他“又恐帙繁,罕用于日用者”,補充了相當數量的“俗所常用之字,而《正韻》遺缺者”。又在序文之后附錄了《廣韻三十六字母》、《韻會三十五字母》和《洪武正韻三十一字母》,并用諺文標注了各字母的音值。貢獻一:漢語語音教育李朝時期漢語初學者通常“先讀《老乞大》、86貢獻二:漢語口語教育諺解書,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韓漢對照譯本。它用諺文給漢文逐字注音,并逐段逐句譯成韓文,以便兩種文字穿插對照。韓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漢語口語讀本《老乞大》和《樸通事》二書,“訓解承訛傳偽”,便著手翻譯《老樸》,并將“書中古語裒成輯覽,稱乞刊行,人便閱習”。這就是詞匯集《老樸輯覽》。還撰寫了《老樸凡例》,從漢韓對比的角度,對16世紀漢語北方話語音現象作了極為詳盡的描寫和評述,尤其是聲調。《翻譯老樸》系列是完整科學的漢外對譯教科書在第二語言漢語文教育史上具有開創性。《番漢和時掌中珠》(西夏乾祜21年,1191)以及明代《西儒耳目資》都偏重于給漢字注音,均未采用逐段逐句的對譯形式。貢獻二:漢語口語教育諺解書,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韓漢對照譯本。它87貢獻三:漢字教育漢字啟蒙教育原本主要使用《千字文》和《類合》,兩本書都脫離當時的語言實際,并且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了漢字學習的效率。反對把漢字及其所反映的事物概念相分離,主張漢字啟蒙從實字入手,形音義相結合。《訓蒙字會》在選字上以常用字為主,以實字為主。共收錄3360個漢字,其中實字2240個,半實半虛之字1120個。上卷和中卷按不同門類收實字,下卷以《雜語》為名收半實半虛之字。上卷包括:天文(72)、地理(136)、花品(16)、草卉(64)、果實(40)、禾谷(24)、蔬菜(64)、禽鳥(88)、獸畜(64)、鱗介(40)、昆蟲(104)、身體(204)、天倫(96)、儒學(32)、書式(32);中卷包括:人類(112)、宮宅(96)、官衙(88)、器皿(312)、食饌(80)、服飾(88)、舟船(32)、車輿(24)、鞍具(34)、軍裝(64)、彩色(24)、布帛(24)、金寶(32)、音樂(19)、疾病(80)、喪葬(24);下卷包括:雜語(1220)。貢獻三:漢字教育漢字啟蒙教育原本主要使用《千字文》和《類合》88“四字類聚,諧韻作書”,以便記誦。例如:天地霄壤,乾坤宇宙,日月星辰,陰陽節候,春夏秋冬,晝夜寒暑(天文);祖父爹爺,媽婆考妣,母娘妻妾,妯娌娣姒,男女夫婦,嫡孽眷族(天倫);等等。這些義類涉及當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適用面廣而且使用頻率高,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盡量反映當時的漢語口語,加注了“俗呼”或“俗稱”。例如:菽,俗呼黃豆;粟,俗呼谷子,呼米曰小米;鼠,俗呼耗子,又老鼠;顱,俗呼腦袋,又曰頭顱;祖,俗稱祖公,又呼爺爺;商,行者曰商,俗稱貨郎;叔,俗呼叔父,又稱叔叔,又兄之妻夫之弟曰小叔;等等。還總結和繼承韓國傳統的音和訓相結合的注音釋義方法,把韓國語的漢字讀音和意義相當的韓國語詞結合起來,用于訓釋和對應某個漢字(詞)。這種方法既有助于解讀漢文漢字,又有助于理解韓國語漢字詞,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漢字學習方法。“四字類聚,諧韻作書”,以便記誦。例如:天地霄壤,乾坤宇宙,89中國漢語教師高麗時期不少漢人來高麗定居,“自三韓至于高麗,世世事大,高麗設漢語都監及司譯尚書房,傳習華語,其時漢人來寓本國者甚多。”“王城(今開成)有華人數百,多閩人因賈舶至者,密試其所能,誘以祿仕,或強留之終身。朝廷使至,有陳牒來訴者,則取以歸。”中國漢語教師高麗時期不少漢人來高麗定居,“自三韓至于高麗,世90出現在《高麗史》和《高麗史節要》中的有30人,其中有7位是宋朝登進士第的才子,有3位是善于文章的學者。或被高麗政府授予官職,或教授漢語,對漢語教育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先元朝之季,漢南人韓昉、李原弼等輩,避地出來,訓誨生徒,謹備事大之任。”
韓昉是金國的衛尉少卿,高麗仁宗六年(1128)十二月壬申,以金國使臣的身份來到高麗,可能暫住一段時間任教后回國。李原弼是在高麗忠定王(1348一1351在位)時當過高麗的員外郎。出現在《高麗史》和《高麗史節要》中的有30人,其中有7位是宋91朝鮮初期有龐和、荊華、洪楫、唐誠、曹正等。唐誠官至從二品府尹。朝鮮初期有龐和、荊華、洪楫、唐誠、曹正等。唐誠官至從二品府尹92太宗五年(1405)五月辛未,上乃下文書文書應奉司提調唐誠及郎廳、韓尚德、權塤、尹圭、曹正、梁仲寬于巡禁司鞫之。以事干主文大臣,且考古今錄,陛下之下連書者頗多,故數日而放。太宗七年(1407)五月甲寅,使臣宣詔,命鄭矩以鄉音,曹正已漢音讀之。己卯,恭安府尹致仕唐誠卒。誠江浙明州人,元季避兵東來,初為征東行省椽吏。誠性勤謹,年踰七十,精力不衰,凡遇事大文字,必親甚覆,鮮有差誤。上委信之,賜鄉密陽,卒年七十七。上悼甚,遣中官以吊,賜賻米、豆各四十石,紙百五十卷,給棺槨賜祭。中宮亦賜祭。太宗五年(1405)五月辛未,上乃下文書文書應奉司提調唐誠及93朝鮮有時候向女真人以棉布買漢人奴隸來當漢語教師,如世宗時期的徐士英、張顯和李相。李后成為承文院博士,得到優待。徐、張二人是表兄弟,住在明開原城,下課回家的時候被女真族童猛哥帖木兒虜掠;后來都當了承文院漢語訓導。朝鮮有時候向女真人以棉布買漢人奴隸來當漢語教師,如世宗時期的94有些在朝鮮任教的漢人系遇難而來,如肅宗時期偶語廳的文可尚、鄭先甲。二人修訂了《譯語類解》,培養出的學生漢語水平很高;文可尚似乎還編了《華語》一書,特拜三品階。肅宗三年(1667)三月戊戌,領議政許積、兵曹判書金錫胄,以流寓漢人文可尚,鄭先甲等,善華語,請付軍職給料,買家以居之,令譯官輩就學。至是,錫胄又請給兩人衣資曰:“非為其善華語也,貴其為明朝人也。上從之。”正祖二十四年(1800)五月,辛卯,又傳曰:“因訪麻氏后,又有起感者,文可尚,以信國之孫,值遼沈之難,航海東歸,其意氣之偉然,可知。且觀于異鄉看月之詩,自令人有燕市歌筑之想,而編進《華語》,特拜三品階,當時逋播諸人中,可謂杰然著見者,獨其后無聞焉,不得參于望拜之禮,隸于漢旅之伍,甚是闕典欠事,亦令京兆,一體搜問以奏。”有些在朝鮮任教的漢人系遇難而來,如肅宗時期偶語廳的文可尚、鄭95官立漢語學校教官也有中國教師。官立漢語學校教官也有中國教師。96漢語口語教材注重口語會話、注重實用。“漢學八冊”:老乞大、樸通事、伍倫全備(本業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翻經國大典(臨文講書)以及直解小學、《象院題語》(1670)、《華音撮要》、《漢談官話》華音啟蒙諺解、你呢貴姓(學清)、中華正音(騎著一匹)等。漢語口語教材注重口語會話、注重實用。97韻書類:三韻通考、增補三韻考、三韻補遺、禮部韻略》《東國正韻》《華東正韻通釋韻考》《奎章全韻》《四聲通解》《四聲通考》《韻會玉篇》《洪武正韻譯訓》《洪武正韻》。字書類:《玉篇》《千字文》《訓蒙字會》《石峰千字文》《新增類和》《千韻玉篇》《字典釋要》。辭書類:《譯語類解》《譯語類解補》《語錄解》《古今釋林》《同文類解》《方言集釋》《華語類抄》《漢清文鑒》。韻書類:三韻通考、增補三韻考、三韻補遺、禮部韻略》《東國正韻98此外用于漢學考試的教材有書經、詩經、四書直解、大學直解、小學、孝經、前后漢、古今通略、忠義直言、童子習等。這是為了入學司譯院以后各種升差、資格考試的內容,有司譯院試、考講、取材的考試。此外用于漢學考試的教材有書經、詩經、四書直解、大學直解、小學99“從編寫目的和方法上看,朝鮮時期的漢語教學與現代的外語教學有很多相同之處,也符合現代外語教材的要求。”(張西平2009:201)會話體課文是現代第二語言教材,特別是口語教材普遍采用的一種形式,《老樸》早在15世紀就采用了這種形式,并且按照教學要求有計劃地切分、安排教學內容,使之具備了現代語言教材的雛形。(程相文2001)“從編寫目的和方法上看,朝鮮時期的漢語教學與現代的外語教學有100陳髙華(1995)從史學家的角度研究指出:《老乞大》和《樸通事》兩書,對于元朝歷史以及元與高麗關系史的研究,仍是極其可貴的史料。陳髙華(1995)從史學家的角度研究指出:《老乞大》和《樸通101《老》《樸》“元朝時語”,是最重要的元代白話文獻。侍讀官李昌臣啟曰:“前者承命,質正漢語于頭目戴敬,敬見《老乞大》、《樸通事》曰:‘此乃元朝時語也,與今華語頓異,多有未解處。’即以時語改數節,皆可解讀。請令能漢語者,盡改之。”——《朝鮮王朝實錄》《老》《樸》“元朝時語”,是最重要的元代白話文獻。102“漢兒言語”:具有蒙文直譯體的風格“漢兒言語”,是深受蒙古語等北方少數民族語言影響的帶有混合性質的元大都(今北京)一帶的官話。原因是漢語和阿爾泰語的區別:詞序不同。漢語是SVO,阿爾泰語是SOV。漢語是孤立語,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主要靠前置的虛詞表達各種語法關系和意義。阿爾泰語是黏著語,有格范疇,用后置的格助詞表示語法關系和意義。“漢兒言語”:具有蒙文直譯體的風格“漢兒言語”,是深受蒙古語103老乞大恁是高麗人,卻怎么漢兒言語說的好有?俺漢兒人[上]學文書來的上頭,些小漢兒言語省的有。你誰根底[學]文書來?我在漢兒學堂里學文書來。如今朝廷一統天下,世間用著的是漢兒言語。我這高麗言語只是高麗地面里行的,過的義州,漢兒天地里來,都是漢兒言語。“每/們”可用于動物,如“馬每,驢每,頭口每”等。老乞大恁是高麗人,卻怎么漢兒言語說的好有?104舊:恁遍不理會的,從年時天旱,田禾不收,飢荒的上頭,生出歹人來。飜:你偏不理會的,從年時天旱,田禾不收,飢荒的上頭,生出歹人來。新:你不知道,因去年年成荒旱,田禾沒有收成的上頭,就生出這些歹人來了。重:你不知道,因去年年成荒旱,田禾沒有收成,就生出歹人來了。舊:恁遍不理會的,從年時天旱,田禾不收,飢荒的上頭,生出歹人105舊:底似的漢兒言語説不得的上頭,不敢言語,他毎,委實不是歹人。飜:漢兒言語説不得的,因此上,不敢説語,他們,委實不是歹人。新:他不懂漢人説的官話,故此不敢説話,他們眞箇不是歹人。重:他不懂中國的話,故此不能説話,他們眞箇不是歹人。舊:底似的漢兒言語説不得的上頭,不敢言語,他毎,委實不是歹人106《老》《樸》原來只是口耳傳習,1423—1433年間才刊行。《老》《樸》原來只是口耳傳習,1423—1433年間才刊行。107太田辰夫(1991:166-167):可能都是高麗僑民所作,《老》的作者可能是住在東北(沈陽或遼陽一帶)的人,《樸》的作者可能是長住在北京的人。……可能是北京或華北的方言。太田辰夫(1991:166-167):可能都是高麗僑民所作,108老乞大“乞大”是kitai(契丹的轉音,在北方民族中間指中國)的譯音,“老”指長年居住該地方通曉人情事故的人。《老乞大》共有12個版本:漢語本7種,諺解本5種。其中漢語本為:古/舊本《老乞大》、壬辰倭亂(1592-1598)以前漢語本《老乞大》三種、壬辰倭亂后《老乞大》一種。諺解本:崔世珍,飜譯老乞大(約刊行于1507—1517),與邊暹、樸世華《老乞大諺解》內容相同(約刊行于1670年前后),后者又經申圣淵、卞熤等修改。邊憲,老乞大新釋(諺解),刊布于1761年,“沒有全然達到靠近北京話的程度”。李洙,重刊老乞大(諺解),刊布于1795年。老乞大“乞大”是kitai(契丹的轉音,在北方民族中間指中國109舊:伴當,恁從那裏來?飜:大哥,你從那裏來?新:阿哥你打那裏來?重:大哥你從那裏來?舊:俺從高麗王京來。飜:我從高麗王京來。新:我從朝鮮王京來。重:我從朝鮮王京來。舊:伴當,恁從那裏來?110舊:如今那裏去?飜:如今那裏去?新:這回兒那裏去?重:如今那裏去?舊:俺往大都去。飜:我往北京去。新:我往北京去。重:我往北京去。舊:如今那裏去?111改訂的原因除了“語隨世變”,還因為語體風格。《新釋》的語言被認為過于口語化和低俗,有失雅正,所以李洙等人重新用雅語修訂,出版了《重刊》。《新釋》“以便于通話為主,故往往有舊用正音而今反從俗者,亦不得已也。”改訂的原因除了“語隨世變”,還因為語體風格。《新釋》的語言被112李泰洙.《老乞大》四種版本語言研究夏鳳梅.《老乞大》四種版本詞匯比較研究汪維輝.《老乞大》諸版本所反映的基本詞歷時更替
馮立.
《老乞大》四版本常用詞更替研究
劉小紅.
《老乞大》四種版本體詞比較研究彭瑜.
《老乞大》四版本中的指稱類語詞考察
李泰洙.《老乞大》四種版本語言研究113老乞大:最早的商務漢語教材編排體式開了商務漢語教材之先河。全書以交際功能為綱,以會話體的形式,記述了兩個高麗商人和四個中國遼東(遼陽)的商人相遇一起到北京做買賣的全過程。《原本老乞大》沒有分卷,到了《老乞大謗解》分上下卷。近2萬字,共116段,即116個商務案例。有人統計為上卷55節,下卷53節,共108節。老乞大:最早的商務漢語教材編排體式開了商務漢語教材之先河。114朝鮮半島漢語教育史演示文稿課件115朝鮮半島漢語教育史演示文稿課件116不同的課文保持了話題間的連續性,把一個個話題串聯起來,形成一幕幕的商務情節場面。在不同的話題中,有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事件和不同的新人物出現,自然地引出新的詞匯和新的句式。不同的課文保持了話題間的連續性,把一個個話題串聯起來,形成一117例如同是投宿,教材中設計了投宿的不同情景。第一次,店主人與王某是老相識,接待分外熱情,照顧也十分周到。第二次遇到一個普通百姓家,因為懼怕歹人不敢留宿。經多方央求,才肯讓出車房,臨時安排住宿。例如同是投宿,教材中設計了投宿的不同情景。第一次,店主人與王118如前者:客人們,你打火那不打火?我不打火喝風那?你疾快做著五個人的飯著。你吃甚麼飯?我五個人,打著三斤面的餅著。我自買下飯去。你買下飯去時,這間壁肉案上買豬肉去,是今0殺的好豬肉。多少一斤?二十個錢一斤。你主人家就與我買去,買一斤肉著。休要十分肥的,帶肋條的肉買著,大片兒切著,炒將來著。如前者:客人們,你打火那不打火?我不打火喝風那?你疾快做著119主人家迭不得時,咱們火伴里頭,教一個自炒肉。我是高麗人,都不會炒肉。有甚麼難處!刷了鍋著;詵的鍋熱時,著上半盞香油;將油熟了時,下上肉,著些鹽,著筋(筯)子撹動;炒的半熟時,調上些醬水、生蔥、料物拌了,鍋子上蓋覆了,休著出氣;燒動火,一霎兒熟了。這肉熟了,你嘗看,咸淡如何?我嘗得,微微的有些淡,再著上些鹽著。主人家,餅有了不曾?將次有了。你放卓兒先吃。比及吃了時,我也了了。主人家迭不得時,咱們火伴里頭,教一個自炒肉。我是高麗人,都不120精心組織和安排會話教學內容,融商務案例與日常生活為一體。如閑話家常、水旱災害、饑荒盜賊、賣兒賣女,城市的商貿繁華、貧富懸殊、教化子女⑴、男兒之道、著裝之道(包括穿衣、系腰、戴帽、穿靴)、人情世故、、探親訪友、請客送禮、看病、算卦和告別。注意到了口語交際的功能,將俗話、諺語插人教材中。共記載諺語12條。如:常言道:馬不得夜草不肥,人不得橫財不富;常防賊心,莫偷他物;老實常在,脫空常敗;休道黃金貴,安樂直錢多;千零不如一頓。精心組織和安排會話教學內容,融商務案例與日常生活為一體。121句式豐富選擇問:“你打火那不打火?”、“餅有了不曾?”反問句:“我不打火喝風那?”特殊疑問句:“你吃甚么飯?多少一斤?咸淡如何?”祈使句:“你疾快做著五個人的飯著。打著三斤面的餅著。買一斤肉著。休要十分肥的,帶助條的肉買著,大片兒切著,炒將來著。休著出氣。”句式豐富選擇問:“你打火那不打火?”、“餅有了不曾?”122元末到明清的朝鮮漢語官話教科書中,貿易會話的范圍主要集中在馬匹和綢緞貿易方面。
《老乞大》有各類各色的馬和絲綢:“曳刺馬、騸馬、赤馬、黃馬、燕色馬、栗色馬、黑綜馬、白馬、黑馬、灰馬、土黃馬、線膊馬、白臉馬、五明馬、桃花馬、青驗馬、豁鼻馬、騍馬、懷駒馬、環眼馬、乖驕馬、煙熏馬、這馬牛行花塔步——竄行馬、鈍馬、眼生馬、撒蹶的馬、前失的馬、口硬馬、口軟馬”等等。茶褐暗花、鴉青胷背、象牙底兒胷背、六花暗花遍金荅子、云肩暗花、和織、和素、紅綾生絹、紅里絹、綿紬、絲紬、銷金段子、披氈、氈衫、油單、罟罟、裁帛腰線、鴉青、鴨綠、柳青、大紅、小紅、肉紅、桃紅、茜紅、銀褐、鵝黃、金色、茶褐、麝香茶褐、酒浸茶褐、紫
絲、紅腰線襖子。元末到明清的朝鮮漢語官話教科書中,貿易會話的范圍主要集中在馬123樸通事綜合性漢語教材。難度比《老》高,語言比較文雅。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38節,中卷38節,下卷30節,共106節。全書釆用對話的體例,內容以三十位朋友在一個有名的花園里頭舉行賞花宴席為開頭,以兩個中國商人拜訪高麗秀才結束,各章節自成一體,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這部書十分廣泛地反映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的情況。樸通事綜合性漢語教材。124樸通事《樸通事》現存四個版本,分別為:中宗時期崔世珍編著的《翻譯樸通事》、肅宗時期邊暹、樸世華所著《樸通事諺解》(一說1677刊出)、英祖時期邊憲、李洙編著的《樸通事新釋》及《樸通事新釋諺解》A《樸通事諺解》【1483年】、B《樸通事新釋》【1765】樸通事《樸通事》現存四個版本,分別為:中宗時期崔世珍編著的《125《樸通事》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和故事,也設計了春游、出差、治病、購物、討債、洗澡、婚嫁、斗鵪鶉、看雜技、談戀愛、買珠寶、敘鄉情等會話的模擬場景。如春游一節,時間是“春二三月好時節”,地點是“有名的花園”,人物是張三李四等“幾個好弟兄”,事件是“各出一百個銅錢”“做一個賞花筵席”。課文里設置了他們如何湊錢、如何分工采買酒肉、如何擺桌設宴、如何飲酒作樂等情節。《樸通事》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和故事,也設計了春游、出差、治病126A當今圣主,洪福齊天,風調雨順,國泰民安。B當今皇上洪福齊天,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A又逢著這春二三月好時節,休蹉過了好時光。B真是好年景,這春二三月,又正是好時節,咱們不可虗度過了。
A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咱們幾個好弟兄,去那有名的花園里,做一個賞花筵席,咱們消愁解悶如何?
B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咱想,不如約幾箇好弟兄們,到那有名的花園裏去,辦幾桌賞花筵席,大家且消愁觧悶如何?A當今圣主,洪福齊天,風調雨順,國泰民安。127A古人道:“有酒有花,以為眼前之樂;無子無孫,盡是他人之物。”B古人道:“有酒有花,以為眼前之樂。”又道:“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A咱如今不快活時,做甚麼?B我今日之會,可謂“及時行樂”,暢快之極矣!又道:“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看天氣已晚了,大家別了罷。各位請了!A古人道:“有酒有花,以為眼前之樂;無子無孫,盡是他人之物。128酒席A外手一遭兒十六楪,菜蔬;B一共只要辦八桌席面,每桌辦乾鮮果品十六楪。A第二遭十六楪,榛子、松子、乾葡萄、栗子、龍眼、核桃、荔子;B乾果子呢,榛子、松子、瓜子、乾葡萄、栗子、龍眼、桃仁、荔子;A第三遭十六楪,柑子、石榴、香水梨、櫻桃、杏子、蘋蔢果、玉黃子、虎剌賓;B鮮果子呢,柑子、橘子、石榴、香水梨、櫻桃、杏子、蘋果、玉黃李子;酒席A外手一遭兒十六楪,菜蔬;129A當中間裡,放象生纏糖,或是獅仙糖;B每桌飯菜呢,只用十二勾(夠)了:A前面一遭,燒鵝、白煠雞、川炒豬肉、火贊鴿子彈、熝爛
蹄、蒸鮮魚、焩牛肉、炮炒豬肚。席面上,寶粧高頂插花。B四大九寸盤,用燒割的,燒鵝、燒鴨、燒牛肉、燒羊肉,這四先上,然後再上四大碗、四中碗,都要學那南方做法纔好吃哩。四大碗內呢,是海蔘頓鴨子、魚翅炒肉、鰒魚頓肉、火腿叅魚;四中碗內呢,頓爛肘子、栗子炒雞、螃蠏羹、膾三鮮。共十二盤碗。還要上三道粉湯、饅頭、蒸食、小餑餑,這也就勾(夠)了。A當中間裡,放象生纏糖,或是獅仙糖;130含有貿易會話內容如:買猠皮、買馬、買段(鍛)子、買貓、買珠、買文書、染布料并商量染錢以及商貿文書立契約等(借錢文書、賣人文契、房契、申竊盜狀、狀子、告子——尋馬啟事)等。含有貿易會話內容如:買猠皮、買馬、買段(鍛)子、買貓、買珠、131買猠(ceon)皮A店里買猠皮去來。那個店里去?山西店里去。買猠皮做甚么?做坐褥、皮搭連。B大哥那裏去?店裏買猠皮去。那箇店裏去?山西店裏去。買這猠皮做甚么?做坐褥、皮搭連的。A這兩件東西做時,使的六個猠皮。B這兩件東西要做,買六箇猠皮纔勾(夠)使哩。正是。我同大哥去揀著買好么?A賣猠皮的,好猠皮有么?那里將不好的來?都是好的。你要幾個?要六個。B賣猠皮的,你有上好的猠皮么?我這店裏的皮張都是好的。你要買幾張?我要買六箇。就這六箇。買猠(ceon)皮A店里買猠皮去來。那個店里去?山西店里去。132A這六個商量價錢著。B你要多少價錢?
A你說都是好的,怎么沒一個中使的?B你說都是好的,我看都甚平常。一箇也不中使哩。A這六個商量價錢著。133寫房契A哥,你寫與我房契。你搬那里去?B大哥,煩你代我寫一張租房契。你如今要搬到那裏去?A我羊市里前頭,磚塔衚衕里,賃一所房子來,嫌窄,今日早起表褙衚衕里賃一所房子。B我往羊市前頭甎塔衚衕去,賃一所房子,今日早起纔收拾完了,明日就搬。
寫房契A哥,你寫與我房契。你搬那里去?134A這房契寫了,你聽我念:“京都在城黃華坊住人朱玉,隨問到本坊住人沈元處,賃到房子一所,正房幾間,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留學交押金合同協議
- 玉米蔬菜供貨合同協議
- 電子元器件采購合同協議
- 2025年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超硬復合材料項目發展計劃
- 市政道路綠化養護合同
- 電氣化接觸網架線機(軌行式)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用戶交換機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砑光機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純釩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展覽行業中的數據驅動營銷策略研究
- 改革開放簡史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北方工業大學
- DB3309T 104-2023 石油化工裝置雷電防護檢測業務規范
- 密室逃脫NPC協議
- 物業公司保安巡邏崗巡查記錄表(完整版)
- 兒童胰島素注射部位選擇及輪換的循證護理實踐
- DRG疾病分組培訓
- 《跨境電商平臺運營》課件-任務3產品定價
- 體彩店雇傭合同
- 幼兒園警察安全課示范課
- 全國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CAD機械設計項目)選拔賽理論考試題庫(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