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史講義PPT-胡漢_第1頁
宋遼金史講義PPT-胡漢_第2頁
宋遼金史講義PPT-胡漢_第3頁
宋遼金史講義PPT-胡漢_第4頁
宋遼金史講義PPT-胡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胡漢1、遼(1)民族與階層A、民族,各族的大移民遼的疆域和民族,到太宗末已較固定。契丹族、漢、渤海、奚,女真(達魯古部、黃龍府部、完顏部、蒲盧毛朵部)、室韋(比如阻卜、烏古、迪烈、羽厥、梅里急)、回鶻、黨項部落。奚:在唐末被契丹征服,此后仍為部落制。統和二十年(1002),“奚王府五帳六節度獻七金山、土河川地”,圣宗以后設置中京大定府等許多州縣,置中京道。由此,奚地破碎,牧地為城市與農田所分隔。大量漢人、渤海平民與奚族混居。漢:在遼建國前后作為“生口”被大量掠入契丹居地,并建城以居之。契丹:在上京道漢人州縣附近游牧,保持部落組織(《遼史》《營衛志》和《部族表》)。渤海:《契丹國志》:“東京乃渤海故地,自阿保機力戰二十余年始得之?!苯▏岸?900前后),契丹開始侵入渤海遼東地,遼東渤海人遷到契丹內地。神冊三年(918)十二月,阿保機“幸遼陽故城”;天贊四年(925)十二月,興師東征,天顯元年(926)正月,滅渤海,于渤海故地建東丹國,以耶律倍(突欲)為東丹國王。數萬渤海人被安置于上京周圍。天顯三年,渤海故地渤海人盡數西遷,大部分遷入遼東。渤海昔畏南朝,阻險自衛,居忽汗城,今去上京遼邈,既不為用,又不能戍,果何為哉?……乘其微弱,徙還其民,萬世長策也。(耶律羽之)女真:遼前期被征服,部分女真人內遷上京附近(龍化州,高州等),以部落形式存在。鐵驪被部分遷到東京道祥州。圣宗時期,繼續強制徙民的必要。1、境內很多地方人煙稀疏;2、邊疆地區需要填充人口;3、渤海人在東京道仍過于密集。東京渤海人大延琳之叛,平服后遷東京附近數萬渤海人于遼西濱海、上京附近(東京道龍州黃龍府,中京道恩州、黔州、宜州)。渤海、女真、漢人流放者七百余戶徙居西北阻卜、烏古敵烈居地鎮州所轄地區,又徙高州女真于鎮州。徙遼西漢人渤海人數千,于鴨綠江兩岸,置開、定、保、宣等州。遼末有人口330萬或380萬。契丹族不到100萬,漢族220多萬,渤海人40-50萬,其它族20幾萬。而移民人數超過100萬。各族的大雜居狀態下,人群之間關系如何?農、牧民族雜居,相互關系如何?B、遼各族的生業渤海、漢人、女真務農。契丹政權重農。遙輦氏首領涅里“究心農工之事”,“教耕織”。迭剌部首領“教民稼穡”。阿保機“興稼穡,教紡績”,遍立城池。五院部甌昆石烈,“太宗會同二年,以烏古之地水草豐美,命居之。三年,益以海勒水之地為農田”。圣宗統和三年,“見乙室奧隗部下婦人迪輦等黍過熟未獲,遣人助刈”。咸雍十年,大公鼎任沈州觀察判官,雨水傷稼,北樞密院大發瀕河丁壯以完堤防。有司承領峻急,公鼎獨曰:‘邊障甫寧,大興役事,非利國便農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從之。(遼史)道宗初,遼之農谷至是為盛。而東京如咸、信、蘇、復、辰、海、同、銀、烏、遂、春、泰等五十余城內,沿邊諸州,各有和糴倉,依祖宗法,出陳易新,許民自愿假貸,收息二分。所在無慮二三十萬碩,雖累兵興,未嘗用乏。統和中,耶律昭言,西北之眾,每歲農時,一夫偵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給糺官之役。當時沿邊各置屯田戍兵,易田積谷以給軍餉。(遼史)南京道和西京道,純農業地區。上京、中京、東京道,畜牧地區圍繞著城市和農地。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在東北發展農業的政權。C、異族的地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依附關系,與人們所屬的民族有關。建國以前,異族俘戶為貴族之私人奴隸。建國以后,以俘戶為奴隸的制度仍在,但異族人,對契丹貴族與國家的依附關系,越來越趨于松散。以漢人為典型:1、“蕃漢轉戶”與“頭下戶”“蕃”:包括契丹在內的各游牧族人口,“漢”:漢、渤海等農業族人口。蕃漢轉戶的主體部分,是漢人和渤海人。蕃漢轉戶依附于州縣正戶或皇室。蕃漢轉戶并非奴隸,而接近于農奴。向國家和主戶提供賦稅?!哆|史》:統和十四年正月丁巳,“蠲三京及諸州稅賦”。重熙十二年十一月丁亥,“以上京歲儉,復其民租稅”。頭下:契丹貴族的私屬民。宗室、外戚、大臣之家筑城賜額,謂之‘頭下州軍’;唯節度使朝廷命之,后往往皆歸王府。不能州者謂之軍,不能縣者謂之城,不能城者謂之堡。(《遼史百官志》)頭下軍州,皆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團集建州縣以居之。橫帳諸王、國舅、公主許創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朝廷賜州縣額。其節度使朝廷命之,刺史以下皆以本主部曲充焉。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賈之家,征稅各歸頭下;唯酒稅課納上京鹽鐵司。(《遼史地理志》)頭下戶的來源:頭下主俘掠而來;皇室的賜予。2、遼代的奴隸:國有奴隸?!爸鴰簟?,“本諸斡魯朵析出,及諸罪沒入者,凡承應小底、司藏、鷹坊、湯樂、尚飲、盥潄、尚饍、尚衣、裁造等役,及宮中、親王祗從、伶官之屬,皆充之。”(《遼史營衛志》)“配流之家”。私家所屬奴隸:元是魏府大村固人,寺[嗣]圣皇帝打虜入國,亡父曾(任)下(夏)津縣令?!醴钜笊硎芾芍髯蠼叹毷梗蟠巍酰ㄈ危┱昧x軍節度補充司馬,后次任□彰義軍節度著[署]補充攝節司空。計親驅肆拾貳口,叁拾叁口并是□□,外有九口驅使人。并是買到伍□(個)□□(約為奴婢或驅口二字):忙兒、外兒、喜兒、六兒、□□。(《□奉殷墓志》(統和二十五年))3、自由民――漢人“正戶”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南京道與西京道,隨幽云十六州割入。(2)制度――唐制、渤海制、“國”制契丹對外族政治制度的學習,自唐末五代始,動力:統一、擴張、管理漢人。統一需要強力的集權模式,以避免被“各個擊破”,同時,集權模式也促進擴張之成效。第一次外族制度的引入?!疤娉踉?,庶事草創,凡營都邑,建宮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遼史》)。州縣的普遍建立和重農政策。地方官僚體系:縣令,節度使、防御使、刺史(節度行軍司馬、節度掌書記,防御判官,錄事參軍),皆五代制度。州以上,以五京為中心,建立五道,每京有財政部門(上京鹽鐵使司,東京戶部使司,中京度支使司,南京三司使司,西京轉運使司),為五代、宋制之變體。太宗末年-圣宗朝,“南北面”制度。南北面,即漢制與國制?!耙試浦纹醯?,以漢制待漢人”。南北面非按不同民族居住地域而分,而按皇帝行宮升帳時,各族官員列隊之方位。北面體系為立國之本。與游牧民族管理,與軍事制度相聯系。“有事則以攻戰為務,閑暇則以畋漁為生”。遼的京府制度:五京,上京臨潢府(內蒙巴林左旗),東京遼陽府(遼寧遼陽),南京析津府(北京),中京大定府(內蒙寧城),西京大同府(山西大同)。五京之地位,不如行宮,即“捺缽”(皇帝行宮所在地)。四時捺缽:春捺缽鉤魚、捕鵝;夏捺缽避暑;秋捺缽打獵;冬捺缽避寒。四時捺缽是處理國家要事的場所,布置重大政務,接見各國使節。首都亦有其重要作用,唯不比中原首都為穩定之政治中心。官制的概括:渤海國制。在遼東,保留了改造后的渤海制度(中臺省和政堂省,中臺省左、右大相,左、右次相,六部、寺、監,文籍院翰林學士)。但東京道渤海制度很快與漢制合并。體現“國制”的部族組織與北面官雖為立國之本,但中央集權制度,卻得自漢制遺意。(3)“涵化”?“非中國”?――遼政權的文化屬性中原制度以地系人,游牧族制度以人系人。游牧族汗,極為依賴直屬之部。契丹分皇帝直屬迭剌部為二,可見不必只依賴直屬部,對各部皆擁有強大控制權。中央對人事權與軍權的控制,保證了中央集權?!笆肋x制”。固定各部落的放牧地。部族的放牧地、戍守地分離。兩種文化的交融: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雜居,城市農地與牧場交錯,中央集權之下兩種統治模式的并用。魏特夫,“涵化”(acculturation):一種文化受了另一種文化的影響,但兩者明顯的沒有融為一體?!暗谌幕保簝煞N文化的某些成份融合,形成既不同于此,又有異于彼的新成份之總和,“第三文化”。島田正郎:遼亡于“涵化”。制度上,遼引入中原制度,又保留與游牧生活相適應的制度??臻g上,契丹本族各部向外圍空間轉移,游牧地區內部安插農田和城市。結果,牧民在與農民的經濟斗爭中失利,部落組織分崩離析,軍事制度歸于無效,遂亡國。遼史當脫離中國古代史,列入古代東北亞史?2、金(1)金的民族金的民族:漢、女真、契丹、渤海。室韋各部(烏古、敵烈、于厥、阻卜、廣吉剌、合底忻、山只昆)等,金后期脫離并侵擾金政權。女真人據有優先地位。金初,女真以猛安謀克的組織形式留居東北,從太宗時期開始,猛安謀克逐漸南遷,女真與漢人的地位差異日著。渤海與漢人在內地,各置州縣處之,契丹族部分遷到西北,保留部落形式,組成乣軍,為金守邊。部分改造成猛安謀克。政權內部的民族地位差異。金代基層政區多是漢人、渤海人,很少有契丹,沒有女真。高層則是女真占絕對優勢,契丹、奚其次,漢人遭排擠。金朝官制,大臣有上下四府之目,自尚書令而下,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二人,為宰相,尚書左右丞、參知政事二人,為執政官。凡在此位者,內屬、外戚,與國人有戰伐之功、預腹心之謀者為多。潢、霫之人,以門閥見推者次之,參用進士,則又次之。其所謂進士者,特以示公道、系人望焉爾。軒輊之權既分,踈密之情亦異,孤立之跡,處乎危疑之間,難入之言,奪于眾多之口,以常情度之,謂必以茍容為得計,循黙為知體矣。(元好問)偏私族類,疏外漢人,其機密謨謀,雖漢相不得預。大抵金國之政,雜用遼宋法令,所以支持百年。然其分別漢人,且不變家政,不得士大夫心,此所以不能長久。(劉祁)(2)仿宋官制的確立與金宋官制的關鍵區別“國制”:猛安謀克制。遼制:捺缽制度,邊境地區以契丹部族戍守。大部分為宋制。A、金初的勃極烈-勃堇制中央機構主要官員,稱勃極烈,部落內各級長官,稱勃堇。都勃極烈(“達貝勒”),諳班勃極烈,金初的國論勃極烈、國論移赍勃極烈-太宗時的國論忽魯、國論左、國論右勃極烈。太宗時消失的各種勃極烈:乙室勃極烈,阿舍勃極烈,昃勃極烈,移賚勃極烈。太宗時出現的各種新官名:都統、軍帥、元帥、監軍、兵馬都總管。金熙宗官制改革前:官名:國論勃極烈系列――都勃堇――勃堇層級:中央―――――――部落―――猛安――謀克B、何以要引入漢官制新占漢族地區,形勢需要迅速穩定?;实蹖V?,構建權力等級制度。C、太祖、太宗時期漢官制的引入適應期。太祖、太宗時期變革快而混亂,漢官制的推行,主要是在新占的漢地。太祖天輔七年,廣寧府的中書省、樞密院,太宗天會三年(1125)燕京、云中樞密院,皆非中央機構。天會四年建于上京會寧府的尚書省,屬中央機構,但功用未立即顯現,下屬機構也不健全。地方政區,推行猛安謀克制-州縣制,新下州縣,“用一金人、一燕人、一南人同共鎮守”。漢地調整為燕京、平州、河北、西京、河東五路,暫歸燕京、云中兩樞密院管理。D、熙宗以后漢官制的全面推行規整期。熙宗天眷二年(1139)頒布新官制。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寺監。┌--府、州(漢)----縣三省六部(民)、都元帥府(軍)-路-│--猛安(女真)----謀克└--部族(乣)(契丹)建官階、封爵、勛位、食邑、禮儀等各項制度。勃極烈制度廢止。中央力量明顯增強。(燕京樞密院、云中樞密院、燕京元帥府、云中元帥府、汴京行臺的變化)簡化期。海陵王改制,廢汴京行臺,改都元帥府為樞密院,成為完全的中央機構。三省制改為一省(尚書省)制。E、海陵改革后金制與宋制的分異海陵朝制度,“終金之世,守而不敢變焉”。作為一個入主中原的異族統治者,他不必受中國制度的限制,更不用顧及到任何牽制他的權力的制度。同時異族統治者不易了解繁復的中國官僚制度的運作,而只求簡化行政程序和組織?!灰晃辶甑母母锸墙鸫η蠼⒅醒爰瘷嗟膶V普w的頂點。這些措施和以下所要提到的令中國政治過程殘暴化的措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很大的影響?!嬲谓Y構較唐宋為簡單,取消了制衡的作用,在治術上著重制壓(coercion),因而發生了政治過程的殘暴化。內朝的權力特別強大,更是一種退化的現象。所以亙金之世,由于政權下的大多數百姓經常對它發生疑懼和不滿的情結,政治沖突特別頻繁?!醒爰瘷鄰娀驼谓Y構簡單化的一個結果,是造成金末權臣秉政的現象。(陶晉生)(金之)諫官并以他官兼之,與臺官皆備員,不彈擊,鮮有論事者。外道雖有漕使,亦不刺舉,故官吏贓穢,略無忌憚,其恃權勢者,恣情公行,民不堪命。(洪皓)(3)金世宗“抵制”漢化1、禁漢姓,恢復女真姓,2、禁漢裝,穿傳統民族服裝,3、禁止只用漢言漢字,女真人要學會女真文字,4、禁驕縱奢侈,恢復女真人純厚之風。目的:“堪戰”。(4)猛安謀克與民族輔助的軍事制度,契丹部落糺軍,漢人“簽軍”。主干制度:猛安謀克制。太祖天輔中,以三百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金重編新占領遼境的各族為猛安謀克,收國二年(1116),東京道。天輔七年(1123),上京、中京道編組猛安謀克。太宗天會元年(1123),于平州路推廣此制。次年(1124),“恐風俗揉雜,民情不便,乃罷是制(猛安謀克制度),諸部降人但置長吏以下,從漢官之號”。猛安謀克制的擴展終止。猛安謀克制的的縮減。金熙宗“浸移兵柄于國人”,天眷三年,廢止遼東渤海、漢人猛安謀克。猛安謀克,同時具有行政、軍事、生產三種職能,且只存在于女真與部分契丹人、奚人之中。猛安謀克在地域上的擴展。收國元年,銀朮可率部移住寧江州,天輔二年,女真向黃龍府集體遷移,天輔五年,向泰州大規模移居。太宗天會四年,分屯中都路各州。太宗末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