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學簡答題_第1頁
栽培學簡答題_第2頁
栽培學簡答題_第3頁
栽培學簡答題_第4頁
栽培學簡答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栽培學簡答題1、作物栽培學的研究內容。①作物高產生育規律與機理研究;②作物生育各期綜合診斷內容、方法及原理研究;③關于栽培措施調控原理和合理應用的研究。2、作物布局的意義:1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2解決和緩解作物爭地、爭肥、爭水、爭季節、爭勞力的矛盾。3有利于復種和間套作安排和連作的運用。4有利于充分發揮作物的生產潛力,提高生產效益。5有利于恢復提高和保持地力,維持農田生態平衡,促進生產,向持續高產優質和局效發展。6有利于促進林,牧,漁及其它生產部門的發展。3、栽培作物與野生植物的主要區別。栽培作物是經過人類選種繁育栽種的植物,他們是朝著人類所要求的方向發展的,栽培作物,抵御不良自然環境的能力較差;野生植物是在自然界中自生自滅的植物,遵循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規律,凡是生存下來的植物,都比較能抵御不良的自然環境。①栽培作物的各器官,尤以人類利用的器官變得巨大和迅速生長;②栽培作物產品有用成分改進;③栽培作物傳播手段退化;④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野生植物不一致;⑤栽培作物種子休眠減弱或縮短,野生植物休眠期長;⑥栽培作物防護機理減退,而野生植物機械保護組織發達。4、引種馴化的原則與方法。(1)原則:適地適樹,改樹適地,改地適樹(很困難)。(2)方法:A、引種目標及其可行性分析。B、引種材料的搜集與檢疫。C、引種試驗、馴化與選擇。D、引種材料的評價與應用。5、生長和發育的關系。(1)作物的生長是量的增加,而發育是質的變化。(2)發育是生長的前提,生長又是分化、發育的基礎。(3)作物的生長和發育是交織在一起進行的,沒有生長便沒有發育,沒有發育也不會有進一步的生長,因此,生長和發育是交替進行的。(4)二者存在矛盾:①若養分過多,作物生長過旺,枝葉繁茂,致使花芽分化緩慢,花芽數量少,嚴重時花器官也可轉為營養器官,不利作物的發育。②若養分過少,作物生長不良,受到明顯抑制,作物花器或果實數量和質量都會降低,也會抑制作物的發育。C、影響人畜健康。有些雜草種子有毒;D、增加管理用工和生產成本;E、降低產量和質量;F、影響農田水利設施安全。雜草的農業防治:⑴做好預防措施及時清除地邊、路旁雜草;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清選種子;清除灌溉水中的雜草種子;及時收獲作物。⑵建立合理的輪作制度實行水旱輪作;旱地輪作換茬。⑶建立正確的土壤耕作制。41、簡述地膜覆蓋的作用。(2018、2019)1.覆蓋增溫;2.保墻作用;3,加速土壤營養的轉化和吸收,改善土壤物理狀況;4?防止雨水沖擊造成土壤板結,減緩土壤侵蝕;5,有利于微生物及蚯蚓的繁殖;6.有效防除雜草;7.降低土壤鹽分的不利影響。缺點:污染環境42、輪作增產的原因。輪作:在同一地塊上不同年度間按照一定順序輪換種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復種形式的種植方式。⑴全面而均衡利用土壤養分,充分發揮土壤的生產潛力;⑵利于生物養地;⑶改善土性,提高肥效;⑷改善農田生物種群結構,減少病蟲害;⑸改變農田生態條件,減少田間雜草。(6)水旱輪作的改土作用。43、輪作有何優點?安排輪作的原則是什么?(1)優點:A.有利于防治病蟲害。B.有利于均衡再利用土地養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2)原則:A.輪作相鄰作物茬應不同種類、不同種植方式。B.病蟲害類型差異大。C.作物的需肥水特性有較大差異。44、為什么連作常引起作物減產?(20)(1)連作導致某些土傳的病蟲害嚴重發生(2)伴生性和寄生性雜草孽生,難以防治,與作物爭光、爭肥、爭水矛盾加劇;(3)土壤理化性質惡化,肥料利用率下降;(4)過多消耗土壤中某些易缺營養元素,影響土壤養分平衡,限制產量的提高;土壤積累更多的有毒物,引起“自我毒害”的作用。45、連作:指一年內或連續幾年內,在同一田地上種植同一作物的種植方式。優點:1?有利于充分利用同一地塊的氣候、土壤等自然資源。(18).大量種植生態上適應且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的作物,沒有倒茬的麻煩.產品較單一,管理上簡便缺點:如下“害處”46、連作有何害處?怎樣克服?(1)害處:A.病蟲害嚴重;B.土壤理化性狀與肥力均不良化;C.土壤某些營養元素變得偏缺;D.有害于植物營養的有毒物質積累超量。(2)克服方法:A.輪作;B.多施有機肥;C.排水洗鹽;D.無土栽培;E.土壤消毒;F.嫁接。47、簡述作物生產上施肥的原則。(20)1、用養結合原則。要做到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有機肥對土壤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生物性質的改善具有明顯作用。2、需要的原則。根據作物生長所需的肥料種類、數量和時期來施肥。在營養臨界期,需保證作物不缺某種養分,在作物營養最大效率期,應及時施肥,這樣利于提高作物產量和肥料利用率。3、經濟的原則。施肥存在報酬遞減問題,過量施肥反而會產生的毒害作用,不僅不利于高產,而且降低品質。因此,應把握施肥的量,還應注重營養元素的合理配比,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4、營養平衡原則5、安全生態原則48、簡述育苗移栽的意義。(1)延長作物生長期,提高復種指數;(2)便于苗期集中管理,利于培育壯苗;(3)能實行集約經營,節約種子、肥料、農藥等投入;(4)可按計劃規格移栽,能保證苗全、苗壯。(5)充分利用生長季節和自然資源(6)減少種子管理成本49、簡述農業生產的特點。嚴格的地域性、強烈的季節性、生產的連續性、生產的波動性、產品的特殊性50、試分析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必要性與可能性。用地必然消耗地力一一消耗土壤營養元素;破壞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障礙因素。用養結合的可能性一一作物影響土壤具有雙重性;土壤具有再生性;耕作制度的演變歷史證明了其可能性。51、簡述影響土壤耕性的因素。⑴土壤質地:壤土結構好,土質疏松,耕性最好,肥力也高;⑵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機質的物理機械特性介于粘粒與沙粒之間,有機質含量越高耕性越好;⑶土壤含水量:含水量多少影響土壤物理機械特性,因而影響土壤耕性和宜耕期。52、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主要農藝措施。(1)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2)合理運籌、配方施肥、精確施肥。(3)合理耕作,以耕促肥。(4)合理灌溉,以水促肥。(5)輪作換茬,調節土壤肥力。一?果樹大小年現象?是指果樹栽培種,一年多產一年少產的現象。大年:結果過多,消耗大量貯藏養分和當年葉片制造的養分用于開花和果實發育:運送到根系的光合產物減少,影響根系的生長、吸收和代謝,反過來又影響枝葉的發育:營養不足,影響花芽分化,花量少。小年:結果很少,營養消耗在果實生長發育方面也很少:營養相對積累多,有利于花芽分化,必然使使下一年又回復到大年。原因:樹種品種原因:不良管理:不良的1tl然條件。從生理上看,根本原因是樹體營養失調,即營養的消耗與枳累、N素代謝與C素代謝的惟協調關系遇到破壞,從而導致地下部與地上部的代謝關系、生長與獻的平衡關系遛到破壞,進而形成大小年。調控措施:1,加強肥水管理,在秋季施基肥的時機蚪,追肥要適時適量適種類,結合葉觥肥。2,合理修剪;合靴置紙組,保持適當的花芽和葉芽比例,調節生長與僦的矛盾;修剪時大年宜重,小年宜輕:加雕李修剪,包括摘心、環割、拉機3,大年疏花疏果,調節負載量,小年保花保入這T瞳既可減少由種子所產生的抑制花芽孕育的物質,乂可增大葉/果比例(一麟上悔一個果實所占有的葉片數目或面積)。由于葉片除能產生財生長和花芽形成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外,還產生花芽孕育所必需的某些激素,適當的葉/果比例是形成足夠花芽的重要條件。這個比例因刪的種新品種而異。4,應用楂物生長調節機大年時噴B9、乙翩等生長調節劑,以促進花芽形成:小年時噴布赤霉素,以減少花芽形成,對克服大小年有積極作用。二麟落果的產生與預防?1,產生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樹體營養差,花芽發育不良:胚及胚乳發育不良:營養生長過旺「獻矛盾”嚴重,養分競爭加劇;花及幼果量大,養分供應不足;授柳受精不良。外因:花期低溫:花期多雨:花期干旱:來前新溫干旱:果前久雨,日照不足;翁久昂驟利直接原因:蝴形成離層,而離層的產生是由于生長素不足而引起的。生長素在受精后產生,運到果桶上可以防止離層的形成。因此,凡是不受精或受精不完仝,生長素缺乏,容易產生高層而落您受精艮好的財,其種子數多,形成生長素也多,因此不容易發生落果。2,預防措施也財綜合管電提蒯體營養水平,結合物理及化學手段進行充分的管理,充分提高機體營養。b.創選良好的授粉條件(如配足授姍、果園峭、商接授新品種、掛花機人工授粉,使果觸朵充分最粉),并進行財套袋,加強肥水管外c合理修剪,改善則透光條件,提高花芽祠。栽種作物或樹木時密度要適當,行株腱合臉充分發揮土、肥、水、光、氣熱的效能,增加單位面積產量Mm.合理負或讓捌保持一定葉果比,這樣果實生長個大、著色好、含糖量嬴,花期噴施尿素、硼砂等。諸早地區花前灌水.g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控制生長勢、保果.h.加強觸害和自皴害防治,避免因為觸的原因導致不必要的落花落果。三、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徑(一)大力推廣配方施肥技術。根據作物的需肥規律、土壤測試結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調整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的合理用量和比例,使作物得到全面合理的養分供應,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物的增產潛力、提高經濟效益。(二)全面改進施肥方法。根據作物的需肥規律,在作物生長的各個階段合理地分期施肥,以滿足作物整個生育期的養分供應,達到經濟施肥的目的;另外,要大力提倡秋施肥和深施肥,小麥通過秋施肥達到深施,玉米和馬鈴薯通過刨墻和追肥器達到深施,大豆利用精量點播機達到深施。通過秋施肥和深施肥,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肥料的損失,從而提高了化肥利用率。(三)化肥、有機肥配合施用。有機肥中除含有氮、磷、鉀和各種中微量元素以外,還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機膠體,具有改土保肥等重要作用,可彌補單施化肥所造成的養分單一、易被土壤固定和易淋失等缺點,化肥損失少,有利提高化肥利用率。(四)集中施用或分層施用,施后覆土,施后灌水。(五)其它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方法。①看土施肥。如:砂性土壤.因漏水潛心肥嚴重,應采用“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②錢態氮化肥切勿與堿性肥料混施。草木灰、石灰、窯灰鉀等堿性肥料不可與硫酸錢、氯化鐵、液氨等錢態氮化肥混合施用,否則,混合后會引起氮的揮發損失,降低肥效。③尿素施用后不宜立即澆水,也不易在大雨前施用,否則,尿素很容易隨水流失。m蒿菜汁苗的章1.具有高度的生理活性,定植后生長迅速,有很高的生長潛力;2?具有高度的抗逆性,定植到大田后抵抗不良環境的影響,適應性強;3.果菜類用于早熟豐產栽培的秧苗必須花芽分化與發育良好。五、作物個體與群體關系如何?如何協調兩者關系以促進作物高產?(1)作物個體和群體之間既互相關系又互相制約(2)通過種植密度來協調個體與群體的關系(3)通過其他技術措施(品種選擇、肥料施用和生長調節劑的應用)來影響群體的自動調節六、試述確定冬小麥適宜播期的依據。1品種發育特性。不同感溫感光類型品種,完成發育要求的溫光條件不同。一般強冬性品種宜適當早播,弱冬性品種可適當晚播。2自然生態條件。小麥一生的各生育階段,都要求相應的積溫。但不同地區、不同海拔地勢、光熱條件不同,達到小麥苗期所要求的積溫時間也不同。各地具體播種時間均依變化的條件進行調節。3栽培體系及苗齡指標。不同栽培體系要求苗齡指標不同,因而播種適期也不同。精播栽培體系,要求冬前以偏旺苗齡越冬,播期要早:獨稈栽培要求控制分窠,以主莖成穗,播期要晚。4積溫指標。小麥冬前積溫指標包括播種到出苗的積溫及出苗到定孽數的積溫。播種到出苗的積溫一般為120C左右,出苗后冬前主莖每長一片葉,平均約需75c左右積溫后,再從當地氣象資料中找出科夜平均溫度穩定降到0℃的日期,由此向前推算,將逐日平均高于0C以上溫度累加達到冬前總積溫的那一天,即可定為理論上的適宜播期,這一天的士3天,即可作為適宜范圍。七、以小麥為例從密度、施肥、灌溉三個方面說明高產栽培管理方案。答:從密度方面:小麥有三種栽培體系。精播栽培-以最大限度提高分篥成穗為指導,充分發揮品種個體遺傳生產潛力,達到高產。要求選用分窠力強成穗率高、適宜早播、越冬性好的品種,苗期要具有良好的水熱肥條件和適宜的配套耕作制度。對整地、播種技術、防病蟲、水肥投入條件及栽培技術要求較高:常量裁培一以主莖成穗為主。分孽成穗率占總成穗的50%以下。基本苗約為20萬左右。適于北方晚熟冬麥區,冬前水熱條件較差,肥力中等的水澆地及非保澆水地區:超常量獨稈栽培一以控制分燕成穗,充分利用主藝優勢,使苗數等于穗數,苗多而總廉數不高,密播而群體利落,達到壯稈多穗以獲得高產。施肥方面:肥料的選擇應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肥料的分配應以底施為主增施磷肥、氮磷配合、因地補鉀;肥料深施、保持肥效。此外還應尋找制約產量因素的肥料。灌溉方面:一般應保證以下五水的灌溉。底摘水一是保證苗全苗壯的重要措施;冬水一有利于小麥抗寒正常越冬,并對早春正常返青和生長起積極作用:起身水-能起到提高分薨成穗率和促進成大穗的作用孕穗抽穗水一此期正值小麥的需水臨界期,灌好此水能提高穗粒數并為粒重打下基礎:灌漿水一能起到養根和延長葉片功能期,促進灌漿減輕干熱風危害、增加粒重的作用。八、影響作物品質的因素有哪些?⑴遺傳因素。(2)環境因素。(3)栽培技術。(4)病蟲害。九、根據種子萌發過程和發芽的條件,試述播種前的種子處理技術。答:(1)種子萌發過程:吸脹、萌動和萌發;(2)種子萌發條件:種子本身的活力、溫度、空氣和水分(3)種子處理技術:選種、曬種、浸種、催芽十、簡述水稻旱育秧技術(1)苗床地選擇⑵床土培肥⑶苗床調酸⑷苗床施肥與整地⑸苗床澆水與消毒(6)播量播期(7)苗床管理十一、請舉例說明光周期反應在作物栽培上的應用(1)緯度調節。在作物引種時要特別注意作物開花對光周期的要求,短日作物南種北引,營養生長延長,開花結實延遲,北種南引,生育期則縮短;長日作物與之相反(2)播期調節。確定適宜的播期,如短日照作物,從春到夏分期播種,播得越晚,抽穗越快。(3)作物品質受到光周期影響。光照長度影響大豆蛋白質、脂肪酸和脂肪的含量。十二、二氧化碳對作物增產有何意義?(1)碳素是干物質的重要組成成分,有機物中90?95%是碳水化合物。(2)碳素已經成為制約作物獲得高產的限制因子,生產上要求的適宜二氧化碳濃度是1%而大氣中的含量只有0.032%0⑶在一些作物上,施用二氧化碳肥的確實獲得了較大的增產效果,如黃瓜、芹菜。十三、品種選擇應遵循哪些原則?(1)根據當地栽培制度(2)根據當地自然條件(3)生產條件十四、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我國雖是世界上糧食產量最多的國家,但是按12億人口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的糧食還不足400千克,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0多年來,我國糧食總產量增長3倍,但因人口也增長了1倍多,每年增產的糧食大部分被增加的人口所消耗,平均每人增加的糧食不多。.農業綜合生產力尚低,抗災能力差,農業生產率常有較大波動。.農業結構還不合理,農、林、牧、漁沒有全面發展,林業和漁業比重太小,各地農業發展很不平衡。.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加重,受污染的耕地達2000萬公頃,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5O耕地退化嚴重,自然災害頻繁。十五、根系結構分幾部分?各有何作用?答:(1)根冠:保護分生區,與向地性生長有關,減少根系與土壤的摩擦。(2)分生區:細胞數目增多,一部分補充根冠細胞損耗,另一部分進入伸長區。(3)伸長區:是根系在土壤中伸長的動力(4)根毛區:吸收水分和無機鹽(5)木栓化區:形成木栓層起到保護作用(6)初生皮層腐洛區:起固定和輸導作用十六、根系有何特點?栽培中如何應用?(1)不定根的形成。應用:快速無性繁殖優質種苗。(2)根的年生長周期:蘋果根系一年有三個生長高峰,在秋季第三個生長高峰施用基肥有利于果樹營養積累。(3)根的再生力:黃瓜根系木栓化早,斷根后發新根困難,栽培上應小苗定植和保護根系的措施育苗。春季發根數目多,秋季新根生長能力強,所以春秋季適宜果樹、花卉苗木的出圃和定植。(4)菌根和根瘤:促進菌根和根瘤的形成,提高園藝植物的抗逆性,改善氮素營養。十七、根系的主要功能:.吸收作用:主要由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水、C02和無機鹽,通過根的維管組織向地上部分運輸。.固著和支持作用:靠根的龐大的根系和內部的機械組織和維管組織共同作用。.輸導作用:主要通過根的維管組織來實現。.合成作用:可以合成多種氨基酸、生長激素和植物堿向地上部分運輸,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貯藏和繁殖作用:根內的薄壁組織較發達,能貯藏有機物質,不少植物的根能產生不定芽進行營養繁殖。.分泌作用:根能分泌近百種物質,包括糖類、氨基酸、維生素等。十八、何為菌根、根瘤?有何作用?十八、何為菌根、根瘤?有何作用?(1)菌根:與真菌共生的根作用:增大了根系吸收范圍;增強根系吸收養分能力;提高園藝植物的抗逆性。(2)根瘤:放線菌、細菌等菌類侵入根部組織共生形成的瘤狀物。作用:具固氮作用。十九、葉片形成和生長發育規律是什么?(1)園藝植物葉片形成與生長發育規律:園藝植物莖頂端的分生組織,按葉序在一定的部位上,形成葉原基。葉原基的先端部分繼續生長發育成為葉片和葉柄,基部分身細胞分裂產生托葉。芽萌發前,芽內一些葉原基已經形成雛葉;芽萌發后,雛葉向葉軸兩邊擴展成為葉片,并從基部分化產生葉脈。(2)葉的生長首先是縱向生長,其次是橫向擴展。二十、測定植株是否完成春化作用?植株生長點用5%氯化鐵及5%亞鐵氧化鉀處理,已完成春化的生長點為深藍色;未經春化的不染色,或者呈黃色或綠色。二十一、園藝植物果實形成與發育規律是什么?(1)以分為細胞分裂及細胞膨大兩個階段。其中細胞分裂期比較短暫,一般在子房發育初期即開花期已基本停止了,然后進入細胞膨大階段。(2)果實的生長可以用果實累加生長曲線表示,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單S型,另一種雙S型。二十二、園藝植物高低溫障礙產生原因是什么?怎樣克服?園藝植物高低溫障礙產生原因是:低溫對園藝植物的影響有低溫冷害與低溫凍害之分。冷害是指植物在零度以上的低溫下受到傷害。起源于熱帶的喜溫植物,在10度以下時,就會受到冷害。而凍害則是溫度到0度以下、植物體內水分結冰產生的冷害。不同園藝植物,甚至同種園藝植物在不同的生長季節及栽培條件下,對低溫的適應性不同,因而抗寒性也不同。一般處于休眠期的植物抗寒性增強。如落葉果樹在休眠期地上部可忍耐一30、一25度的低溫,宿根越冬植物的地下根可忍一10度低溫,但若正常生長季節遇到0~5度低溫,就會發生低溫冷害。此外,利用自然低溫或人工方法進行抗寒鍛煉可有效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可大大提高其抗寒性。番茄、黃瓜、甜椒、香石竹、仙客來等苗定植前,逐漸降低苗床溫度,使其適應定植后的環境,即育苗期間加強抗寒鍛煉,提高幼苗抗寒性,促進定植后緩苗,是生產上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經濟有效的技術措施。二十三、不同類型莖與植株調整或整形修剪的關系如何?答:(1)直立莖:發育枝作為果樹骨干枝的延長枝;徒長枝疏除或改造成結果枝;細弱枝回縮或疏除;葉從枝培養成結果枝。(2)半直立莖:番茄等莖基部木質化,莖呈半直立性或半蔓生,須依品種、栽培方式、生產要求適時整枝。(3)攀援莖:莖的長短,側枝的多少,生長習性等長作為植株調整的依據。(4)纏繞莖:生育初期莖蔓生長緩慢,其主蔓生長較旺,基部一般不易萌發側枝。(5)葡匐莖:草坪草應促使匍匐莖的生長。(6)縮短莖:保持縮短莖和葉片的正常生長,防止未成熟抽纂是優質豐產的關鍵。二十四、園藝植物不同器官生長間有哪些相關性?各有何特點?生產上如何應用?(19)答:生長相關性是指同一植株個體中的一部分或一個器官與另一部分或另一器官的相互關系。地上部與地下部的生長相關性.其一是物質相互交流。.根系生長和吸收活動有賴于地上部葉片合作形成同化物質及通過莖從上往下的傳導。.溫度、光照、水分、營養及植株調整等均影響根、莖、葉的生長,從而導致地上部與地下部的比例不斷變動。.激素物質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生產上的應用:果樹的修剪調節及蔬菜、花卉的整枝、摘心、打杈、摘葉等植株調整工作由于能有效調整各器官的比例,提高單位葉面積的光和效率,促進生育平衡,因此在園藝植物優質高效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相關性.營養器官的生長是生殖器官生長的基礎,其為生殖器官的生長發育提供必要的碳水化合物、礦質營養和水分等,在此前提下生殖器官才能正常的生長發育;.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又存在著相互制約互相影響的問題。營養生長對生殖生長的影響.沒有生長就沒有發育,這是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葉片在營養器官中作為主要的同化器官,對生殖生長具有重要影響;營養生長對生殖生長的影響,因植物種類或品種不同而有較大差異。生產上的應用:在不徒長的前提下,營養生長旺盛,葉面積大、光合產物多,果實才能高產;反之,花期發育不全,果實小,產量低。在一定范圍內,葉面積與產量的關系是正相關關系,即葉面積的擴大會刺激果實的增加。生殖生長對營養生長的影響.由于植株開花結果,同化作用的產物和無機營養同時要輸入營養體和生殖器官,從而生長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由于花、蕾及幼果等生殖器官處于不同的發育階段,對營養生長的反應也不同。生產上的應用:過早進行生殖生長就會抑制營養生長,受抑制的營養生長反過來制約生殖生長,白菜等二年生植物栽培前期應促進營養生長以免過早影響生殖生長,影響產品器官形成。生產上系統的摘除花蕾、花、幼果可促進植株營養生長,對平衡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三、同化器官與貯藏器官的生長相關性.一些以葉球、塊莖、塊根、肉質根、鱗莖為產品器官的蔬菜、花卉等,其產品器官同時又是貯藏器官,與其吸收養分的正常根及同化器官密切相關。.貯藏器官的生長,改變了原來的“源-庫”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同化器官的功能,增強光合作用,提高同化產物合成和轉運能力,進一步促進貯藏器官的形成。--I ex Zbn-l n /re、(l)影響因素:A.花芽分化首先受到園藝植物自身遺傳特性的制約。不同園藝植物以及同一種類不同品種間花芽分化早晚、花芽數量及質量均有較大差另I」。r植株營養生長狀況是花芽分化的物質基礎。C.溫度、光照、水分、土壤營養等環境因素對花芽分化也有重要影響。(2)調控途徑:A.針對不同園藝植物花芽分化的特點,合理調控環境條件,如果菜類苗期進行花芽分化,創造苗床適宜的溫、光、水、氣及營養條件保證花芽分化連續協調進行。B.采取對應的栽培技術措施。如:果樹大年疏花疏果,增加小年花芽數量;采取適宜的修剪技術及施肥是果樹促進花芽分化的重要技術環節。C.調節植株體營養條件及內源激素水平,控制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平衡發展從而達到控制花芽分化與形成的目的。D.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能控制花芽的數量和質量:如花誘導期噴施赤霉素能抑制花芽分化,而使用多效哇類生長延緩劑能促進花芽分化,增加花芽數量;將低濃度的乙烯利噴于黃瓜等幼苗葉片上,可以促進雌花發生,減少雄花發生。二十六、果樹追肥環節有哪些及其主要作用是什么?(1)催芽肥又稱花前肥。果樹早期萌芽、開花、抽枝展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營養,樹體處于消耗階段,主要消耗上一年的貯藏營養。促進春梢生長、提高坐果率和枝梢抽生的整齊度、促進幼果發育和花芽分化。以氮肥為主。(2)花后肥(5月上中旬)幼果生長和新梢生長期,需肥多,上一年的貯藏營養已經消耗殆盡,而新的光合產物還未大量形成。追肥除氮肥外,還應補充速效磷、鉀肥,以提高坐果率,并使新梢充實健壯,促進花芽分化。(3)果實膨大和花芽分化期追肥是追肥的主要時期。(4)壯果肥(果實膨大后期)通常在果實迅速膨大、新梢第二次生長停止時施用,一般于7月進行。施肥的目的在于促進果實膨大、提高果實品質、充實新梢、促進花芽的繼續分化。肥料種類以磷、鉀肥為主。(5)采后肥通常稱為還陽肥,為果實采收后的追肥。肥料種類以氮肥為主,并配以磷、鉀肥。果樹在生長期消耗大量營養以滿足新的枝葉、根系、果實等的生長需要、故采收后應及早彌補其營養虧缺,以恢復樹勢。還陽肥常在果實采收后立即施用,但對果實在秋季成熟的果樹,還陽肥一般可結合基肥共同施用。二十七、試述營養繁殖果樹的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特征與基本的裁培管理措施。(一)幼樹期;從苗木定植到開始開花結果這段時期稱為幼樹期。.特點:(1)地上部和根系的離心生長旺盛,生長量大。(2)長枝占比例高而短枝少。(3)枝條多趨向直立,樹冠往往呈圓錐形或長圓形,由于生長旺盛而生長期長。(4)往往組織不充實,影響越冬能力。這一時期的長短因樹種、品種、栽培形式及技術等不同而有明顯差異,一般蘋果和梨3一6年,桃、棗,葡萄等1—3年,杏和李子2—4年。.技術措施(1)為根系的擴大創造條件:在栽植前和建園后的最初幾年內要進行土壤改良和提高土壤肥力,采取的技術措施包括:深翻擴穴、供應肥水等。(2)做好整形工作,盡快成形和形成牢固的骨架。這一階段,實行輕剪多留枝,增加枝量。(3)縮短生長期,提早結果。在輕剪長放多留枝的基礎上,采取系列技術措施如摘心、環割、環剝、扭梢等不配合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可以縮短生長期,提早結果。目前幼樹提早結果的實例很多,如杏第二年結果、蘋果第四年結果,畝產可達6000斤。(4)做好冬季防寒工作。特別是對一些生長旺盛的品種,在1?2年做好防寒工作,采取的技術措施有;埋土防寒、培月牙填、噴布防寒劑等。(二)結果期;結果期又可分為三個時期:初果期(生長結果期)、盛果期(結果盛期)和結果后期。1.初果期:開始結果到大量結果以前為生長結果期。⑴特點:A:根系和樹冠的離心生長加速,可能達到或接近最大的營養面積。B:枝類比發生變化,長枝比例減少,中短枝比例增加。C:隨結果量的增加,樹冠逐漸開張。D:花芽形成容易,產量逐漸上升,果實逐漸表現出固有品質。這一時期的栽培任務是在保證樹體健康生長的基礎上,迅速提高產量,奪取早期豐產。(2)技術措施;A:合理供應肥水,保證根系和地上部的正常生長,繼續擴大樹冠,并增加結果部位。B;繼續完成整形工作,并要不斷培養結果枝組。C;做好花果管理;授粉不良的果園(授粉樹配置不合理、授粉樹花少等)應搞好人工授粉、花期噴硼、花期環剝等工作。2.盛果期:指大量結果的時期,從果樹開始大量結果到產量開始下降為止。(1)特點:A:離心生長逐漸減弱直至停止,樹冠達到最大體積。B;新梢生長緩和,全樹形成大量花芽。C;短果枝和中果枝比例大,長枝量少。D:產量高,質量好。E,骨干枝開張角度大,下垂枝多,同時背上直立枝增多。F:由于樹冠內膛光照不良,致使枝條枯死,引起光禿,造成結果部位外移。隨著枝組的衰老死亡,內膛光禿。(2)技術措施:目標為延長盛果期。A:加強土肥水管理,使樹勢健壯。增施有機肥,在此基礎上平衡施肥,一般斤果斤肥或斤果斤半肥或斤果二斤肥,根據產量而定。B:合理修剪;此階段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解決光照:落頭開天窗,解決上光,疏枝解決側光,回縮解決下光。2;結果枝組更新與復壯:對結果枝組應進行細致修剪,如在國光上強調三套枝修剪,一套預備枝,一套結果枝,一套育花枝,一定要調整營養枝與結果枝的比例。3:注意大小年修剪問題;大年時多留花芽,小年時少留花芽。C;精細花果管理;包括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果實套袋等。D:加強病蟲害防治;因為此時是生產出的果實品質最佳的時期,一定要加強病蟲防治,以免高產不高效。在紅富士蘋果上要防治輪紋病,梨上黑星病、黃粉蟲、梨木虱等。總之,通過以上措施,盡量延長盛果期。3.結果后期:從高產穩產開始出現大小年宜至產量明顯下降。(1)特點;A:主枝、根開始衰枯并相繼死亡。B:新梢生長量小。C:果實小、品質差。(2)技術措施:A;加強肥水管理。B;合理修剪;適當回縮刺激發枝。6、“S”形生長過程及其應用。.(1)“S”形生長曲線可細分為4個時期:緩慢增長期、快速增長期、減速增長期、緩慢下降期。(2)應用:①S形曲線可作為檢驗作物生長發育進程是都正常的依據之一;②決定調控時間,控制株高和稻粒的生長;③作為調節各器官平衡生長的參照。7、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時期和物候期的區別。(1)生育期:①對于以收種子為主的作物是指從種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數;②采用育苗栽培的作物,將其生育期分為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③作物生育期長短不同,這主要是作物的遺傳性和所處的環境條件決定的。(2)生育時期:指在作物一生中,某外部形態,特征及其內部生育特性上會發生一系列變化,根據其變化而劃分的時期。可以指作物全日出現顯著形態變化的植株達到規定百分率的起始時期,一般始期以10%為標準。也表示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態上呈現顯著變化后持續的一段時間,一般以該時期始期至下一始期開始天數計。(3)物候期:指作物生長發育在一定外界條件下所表現的形態特征,人為地制定一個具體標準,以便科學地把握作物的生育過程。8、種子的類型有哪些?①由胚珠受精后發育而成的種子:如豆類、麻類、棉花、油菜、煙草等作物的種子;②由子房發育而成的果實:如稻、麥、玉米、高粱、谷子等的穎果,養麥和向日葵的瘦果,甜菜的聚合果等;③進行無性繁殖用的根、莖等營養器官:如甘薯的塊根,馬鈴薯的塊莖,甘蔗的莖節等;④人工種子:包括體胚、人工胚乳、人工種皮,在本質上屬無性繁殖。9、種子休眠的類型、原因及打破的措施。(21)(1)原始休眠:種子在生理成熟時或收獲后立即進入休眠狀態。二次休眠:由于不利環境條件的誘導而引起自我調節的休眠狀態。(2)原因:①胚的后熟:包括生理后熟和形態后熟。打破措施有層積法、變溫處理、激素處理。②硬實引起的休眠:種皮不透水、不透氣和機械約束作用。打破措施有機械磨傷種皮或者用酒精、濃硫酸等化學物質處理。③發芽的抑制性物質存在引起的休眠:如脫落酸、酚類化合物、有機酸等。打破措施有利用植物激素進行種子處理和清水沖洗。④胚未發育完全:種子已脫離母體,但胚未生長發育完全,采收后胚尚需吸收胚乳養料,繼續生長。⑤不適宜的環境條件。10、簡述作物種子萌發的過程。3個階段:吸脹、萌動、發芽。吸脹:即種子吸水膨脹達到飽和;萌動:即種子內的酶恢復活性,將淀粉、蛋白質、脂肪水解為可溶性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這些物質被轉化為胚的結構物質,促進胚的生長,最早表現為胚根伸長,當其突破種皮露出白嫩的根尖時,表示萌動階段完成;發芽:萌動之后,胚繼續生長,當胚根達到種子長度、胚芽達到種子長度的一半時,即達到發芽階段。c:花果管理;注意疏花疏果。(三)衰老期:從產量明顯降低到植株生命終結為止。.特點;(1)新梢生長量極小,幾乎不發生健壯營養枝。(2)落花落果嚴重,產量急劇下降。(3)主枝末端和小側枝開始枯死,枯死范圍越來越大,最后部分側枝和主枝開始枯死。(4)主枝上出現大更新枝。.栽培技術:主要是培養和利用更新枝盡快恢復樹冠,達到一定的產量。當更新后的樹冠再度衰老時,已失去栽培經濟價值,應伐樹。在密植蘋果上,有人將年齡時期分為:.成形期:從栽植后至3年左右的時期。主要任務是縮短緩苗期,促進旺盛生長,-使之盡快成形,其最后一年要求形成一定數量的花芽。.壓冠期;從4—5年生開始直至葉幕布滿有效空間。任務是多結果,以控制幼樹生長,達到以果壓冠的目的。.豐產期:十年左右即可進入豐產期,任務是調整生長與結果的關系,達到豐產優質。.復壯期:樹勢衰弱、產量下降時進入復壯期,任務是恢復樹勢、保持一定的產量,延長結果年限。在密植梨上的年齡時期分法與蘋果一樣,標準與蘋果相同。二十八、請列舉8種以上果樹栽培管理過程中常用到的修剪方法。1、短截2、疏剪3、疏剪4、長放5、開張枝梢角度6、刻傷、環剝、倒貼皮環割7、抹芽、除萌8、摘心、剪梢9、扭梢10、圈枝、別枝二十九、如何理解“滿樹花半樹果,半樹花滿樹果”的現象。造成果樹落花落果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樹體因素和環境因素。樹體因素除取決于樹種、品種自身的遺傳特性以外,還取決于樹體的貯藏養分,花芽的質量,授予粉受精的質量,花器官的發育情況等。環境因素主要包括花期梅雨、晚霜、低溫、空氣濕度過低和土壤進于干旱等。因此,要提高坐果率,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坐果率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樹體貯藏營養的水平、保證授予粉質量,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改善環境條件四個方面。滿樹花半樹果:如果果樹在開花期,花朵開得非常多,花朵的生長發育需要果樹提供非常多養分,花朵會消耗樹體的養分和消耗樹勢。在坐果的時候,果實會坐不住。在花期已經消耗完果實儲藏的養分了,在坐果期果樹不能提供果實膨大所需要的養分,果實就會掉落。半樹花滿樹果:果樹結的花數量不是很多,果樹在開花期不需要提供很多養分,果樹養分供應沒有很大的壓力。這些花朵在后期結成果實的時候,果樹能夠提供和保證這些果實正常生長發育。11、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及其調控。(18、19、20)(1)關系:①營養生長是生殖生長的基礎;生殖生長是營養生長的前提。②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階段兩者矛盾大,促使其協調發展;③營養生長不良,抑制生殖生長。在生殖生長期,作物營養生長還在進行,要掌握得當。④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互相制約,互相影響。(2)調控:①營養生長過旺。修剪、環剝、肥水控制、保花保果。②生殖生長過旺。疏花疏果、加強肥力、化學藥劑。12、地上部生長與地下部生長的關系及其調控。(1)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有維管束的聯絡,存在著營養物質與信息物質的大量交換,因而具有相關性。①物質交換:根部的活動和生長有賴于地上部所提供的光合產物、生長素、維生素等,而地上部的生長和活動則需要根系提供水分、礦質、氮素以及根中合成的植物激素、氨基酸等。②信息交換:根冠間進行著信息交流,如在水分虧缺時,根系快速合成并通過木質部蒸騰流將脫弱酸運輸到地上部分,調節地上部分的生理活動。如縮小氣孔開度,抑制葉的分化與擴展,以減少蒸騰來增強對干旱的適應性。葉片的水分狀況信號,如細胞膨壓,以及葉片中合成的化學物質信號也可以經韌皮部傳遞到根部,影響根的生長與生理功能。③相關性:一般來說,根系生長良好,其地上部分的枝葉也比較繁盛,同樣地上部分生長良好,也會促進根系的生長。④光照、溫度、水分、營養及植株調整,影響莖葉生長,從而地上部與地下部始終保持一定比例。⑤環境條件和栽培技術措施對地上與地下生長影響不一致。(2)調節根冠比的措施①通過降低地下水位,增施磷、鉀肥,減少氮肥,中耕松土,使用生長抑制劑或生長延緩劑等措施可加大植物的根冠比。②通過增施氮肥,提高地下水位,使用生長促進劑等措施可降低根冠比。⑨運用修剪與整枝等技術也可調節根冠比。13、影響經濟系數高低的因素有哪些?經濟系數的高低僅表明生物產量轉運到經濟產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經濟產量的高低。通常,經濟產量的高低與生物產量高低成正比。不同作物的經濟系數的高低與遺傳基礎、收獲器官及其化學成分以及栽培技術和環境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有關。一般說來,收獲營養器官的作物,其經濟系數比收獲子實的作物要高;同為收獲子實的作物,產品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比含蛋白質和脂肪為主的作物要高。植株偏高或過矮,經濟系數不高,產量也相應降低,前者生物產量高,后者生物產量低。雖然不同作物的經濟系數有其相對穩定的數值變化范圍,但可通過品種改良、優化栽培技術及改善環境條件等,可以使經濟系數達到高值范圍,在較高的生物學產量基礎上獲得較高的經濟產量。14、何謂作物的經濟系數?經濟系數在作物生產中有何意義?影響因素?經濟系數與作物產品器官的種類及其化學成分有何關系?各類作物的經濟系數范圍一般是多少?如何提高?指經濟產量占其生物產量的比例,即生物產量轉化為經濟產量的效率。表明生物產量轉運到經濟產品器官中的比例,通常,經濟產量的高低與生物產量高低成正比。不同作物的經濟系數有所不同,其變化與遺傳基礎、收獲器官及其化學成分以及栽培技術和環境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等有關。一般說來,收獲營養器官的作物,其經濟系數比收獲子實的作物要高;同為收獲子實的作物,產品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比含蛋白質和脂肪為主的作物要高。其原因是營養器官的形成過程較簡單,子實的形成則須經歷生殖器官的分化發育和結實成熟的復雜過程;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纖維素等形成過程中需要能量相對少些,而蛋白質、脂肪的形成要經過同化產物的進一步轉化,需要能量較多。通常,薯類作物的經濟系數為0.70~0.85,甜菜、煙草為0.60~0.70,水稻、小麥為0.35~0.50,玉米0.30~0.50,大豆0.25~0.40,油菜0.28左右,棉花為0.35?0.40,皮棉為0.13?0.16.禾谷類作物的經濟系數還與植株高度有關。通過品種改良、優化栽培技術及改善環境條件等,可以使經濟系數達到高值范圍。15、產量構成因素間的關系、限制因子和調節措施。(1)產量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作物群體的產量,即由個體產量或產品器官數量所構成。①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作物產量隨產量構成因素數值的增大而增加。但一般產量構成因素很難同步增長,往往彼此之間存在著負相關的關系,特別是在一般栽培條件下,株數(密度)與單株產品器官數量間的負相關關系較明顯。②在產量構成因素中存在著實現高產的最佳組合,說明個體與群體協調發展時產量可以提高。③產量因素在其形成過程中具有自動調節現象,這種調節主要反映在對群體產量的補償效應上,不同作物的自動調節能力不同。(2)限制因子:作物品種的遺傳因素、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管理措施。(3)調節措施:①選育優質高產的品種;②推廣反季節栽培;③合理安排種植密度;④進行合理施肥、灌溉,保證水肥供應充足,防治病蟲害;⑤增大作物光合面積,增長光合時間,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干物質的積累。16、作物的源、庫、流理論及其應用。(1)源是指向其他生長器官或組織生產和輸送光合產物的器官或組織,在作物中主要指綠色葉片。庫是指接受或貯藏光合產物的組織或器官,一般都是指最終的收獲器官或組織。流是指源與庫間的輸導系統,它反映了源庫間的運輸能力。(3)三者關系:①源是庫的有機養料供應者,是產量形成和充實的重要物質基礎。②庫對源的大小,尤其是源的光合活性具有明顯的反饋作用。③流是庫與源的紐帶,是源與庫間的輸導系統。④源、庫、流的平衡發展能促進產量的提高。(4)協調方法及理論:①要爭取單位面積上的群體有較大的庫容量,就必須從強化源的供給能力入手。②適當增大庫源比可提高源活性,促進干物質積累。③庫對源的大小和活性有明顯的反饋作用。④源、庫器官的功能是相對的,有時同一器官兼有兩個因素的雙重作用。⑤庫、源大小對流的方向、速率數量起著“拉力”和“推力”作用。⑥同化物的運輸是由各生長部位的相對庫容量決定的。⑦在實際生產中,除非發生莖稈倒伏或遭受病蟲害等特殊情況,流不會成為限制產量的主導因素。⑧培育健壯的莖稈,使輸導組織發達,可促進庫的形成。(5)應用:①對源強庫弱品種作物,應多施P、K肥,增加開花數量,修剪株型等達到減源增庫的目的。②對源弱庫強品種作物,應增施有機肥,增強葉片光合能力,進行疏花疏果。③對源庫適中作物,使流順暢。17、提高作物產量潛力的途徑有哪些?(1)培育高光效的品種。(2)通過增加葉面積指數,延長葉面積持續時間,利用太陽輻射在冠層內的吸收、反射、透射、漏射提高作物群體的光能截獲量。(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環境和栽培技術:①合理的種植制度,套種、復種、間種;②合理密植;③培育優良植株;④改善水肥條件;⑤使用作物生長調節劑;⑥增加田間C02濃度。18、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徑有哪些?(1)增加光合面積:①合理密植;②改善株型。(2)延長光合時間:①提高復種指數;②延長生育期③補充人工光照。(3)提高光合速率:①增加田間C02濃度;②降低光呼吸。19、試分析作物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漏光損失。作物生長初期葉面積很小,日光漏射不可避免;生產水平較低的大田,一生不封行,漏射始終存在;作物生長后期,漏光損失嚴重。.光飽和浪費。稻麥光飽和點約為全日照的1/3?1/2。往往存在上部葉片光強超過光飽和點、而下部葉片又光照不足的現象。.環境條件限制。即環境條件不適宜(溫度、水分、礦質養分、C02、病蟲害等)20、溫度三基點的特征。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對溫度的要求有最低點、最適點和最高點之分,稱為溫度的三基點。在最適點溫度范圍內,作物生長發育得最好,當溫度處于最低點或達到最高點時作物尚能忍受,但生命力降低。如果溫度在最低點以下或最高點以上,則作物開始受到傷害,甚至死亡。當供試品種、試驗條件改變時,三基點的溫度常有變化,并不是絕對的。(補充:作物在不同生育階段的三基點有何不同:種子萌發的溫度三基點低于營養器官生長,而營養器官又低于生殖器官)21、什么叫作物的溫度三基點?作物在不同生育階段的溫度三基點有何變化?(1)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對溫度的要求有最低點、最適點和最高點之分,稱為溫度三基點。(2)種子萌發的溫度三基點常低于營養器官生長的溫度三基點,后者又低于生殖器官發育的溫度三基點。22、作物的間混套復種。(1)復種:指在同一地塊上一年內接連種植或收獲兩季或兩季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復種指數:指全年作物總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的百分比。作用:①增加作物有效播種面積,②恢復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有利于解決作物之間的爭地矛盾。條件:熱量、水分、肥力、勞畜力、機械化條件。技術:作物組合、品種搭配、育苗移栽、早發早熟。方式:二年三熟、一年兩熟、一年三熟。(2)套作(套種、串種):是在前季作物生長后期在其行間播種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種植方式。單作(清種):是在同一塊田地上只種植一種作物的種植方式。混作(混種):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種植的種植方式。間作:指在一個生長季內,在同一塊田地上分行或分帶間隔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間套作技術要點:①選擇適宜的作物和品種;②建立合理的田間配置;③作物生長發育調控技術:1.適時播種,保證全苗,促苗早發。2,適當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間要早間苗,早補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蟲。3.施用生長調節劑,控制高層作物生長,促進低層作物生長,協調各作物正常生長發育。4.及時綜合防治病蟲。5.早熟早收。23、簡述作物間作套作、混作的區別。答:間作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塊地上同時或同季節成行或成帶狀間隔種植;混作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撒播或同行混播在同一塊田地上。一者的作用相似,只是配置形式不同,它們都是充分利用空間,增加光能利用率。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間播種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種植方式。它與間作不同,間作中的兩作物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主要部分或全部,而套作其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時間,它是選用兩種生育季節不同的作物,一前一后結合在一起。24、復種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復種指在同一地塊上一年內接連種植或收獲兩季或兩季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作用:1,可以提高復種指數,擴大播種面積,充分利用土地、光、熱等自然資源,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可恢復和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地面覆蓋,減少徑流沖刷,保持水土。.有利于解決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綠肥和飼料作物爭地矛盾,有利于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全面發展,農牧結合。25作物的介舉一:根據作物的工理生態特性分類。(1)溫度條件要求:喜溫作物: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生長發育的最低溫度為10度左右,其全生育期需要較高的積溫)。耐寒作物:麥、馬鈴薯、豌豆、油菜(生長發育的最低溫度約在一至三度,需求積溫一般也較低)。(2)光周期反應:長日照作物:麥類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煙草。中性作物:養麥。定日照作物:甘蔗。C02同化途徑:三碳作物:水稻、小麥、大豆、棉花、煙草。四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甘蔗。景天酸作物:鳳梨科、龍舌蘭麻、菠蘿麻、蘭花、百合。(4)播種期: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5)種植方式和田間管理方式:密植作物、中耕作物。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學系統相結合分類。(1)糧食作物:谷類作物、豆類作物、薯芋類作物。(2)經濟作物:纖維作物:種子纖維、韌皮纖維、葉纖維。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藤麻、蘇子、紅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葉菊、蘆粟。其他作物:煙草、茶葉、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3)飼料和綠肥作物:苜蓿、紫云英、三葉草、黑麥草、水葫蘆。三、繁殖方式自花授粉、異花授粉、常異花授粉、無性繁殖。26、一般來說,哪些作物分別屬于喜氮作物、喜磷作物和喜鉀作物?喜氮作物:水稻、小麥、玉米、高粱。喜磷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蠶豆、養麥。喜鉀作物:糖料作物、淀粉類作物、纖維類作物,如甜菜、甘蔗、煙草、棉花、薯類、麻類、向日葵等。27、我國在作物栽培科學的理論方面有哪些獨到的見解?①總結出了一套栽培壯苗的技術原理;②總結出了合理密植的增產作用;③提出了實現高產群體合理結構的理論;④從高產田長期模式出發,提出了模式化栽培理論。28、簡單敘述我國的作物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①高產超高產事例年年有,但真正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步步實現而獲得者為數較少。②高產紀律出世后,能在同一塊地保持兩至三年者幾乎沒有,且能總結出的高產經驗移植到別的地塊別的地區成功率極低。29、積溫在作物生產中的含義和意義各是什么?(1)含義:指某作物整個生育期或某一發育期階段內高于一定溫度的日平均溫度總和,是研究作物生長發育地熱量的要求和評價熱量資源的一種指標。(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