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宗教改革_第1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宗教改革_第2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宗教改革_第3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宗教改革_第4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宗教改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五歐洲宗教改革【課標要求】: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派別。中世紀的時候,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歐洲西部,東正教主要分布在拜占庭帝國和歐洲東部,新教則是改革以后從天主教中分離出來的新派別。

原罪救贖三位一體(圣父、圣子、圣靈)相信末日學說和末日審判上帝創世說基督教節日:圣誕節、復活節、受難節、降臨節、萬圣節基督教的主要儀式:洗禮、彌撒、懺悔、禱告、圣餐基督教一、權傾歐洲的教皇國(第一框)基督教產生: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發展: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756年,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決裂:1054年,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12世紀天主教權威發展到鼎盛

(13世紀初確立了對西歐的神權統治)基督教的發展演變歷程基督教(誕生于1C的羅馬帝國)天主教(以羅馬為中心)東正教(君士坦丁堡是中心)天主教新教11C第一次分裂16C的第二次分裂4C初,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路德教英國國教加爾文教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面積僅有0.44平方公里,卻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圖為圣彼得大教堂【概念闡釋】中世紀中世紀:史學上通常指封建時代,即介于古代奴隸社會與近代資本主義之間的時代。這一名詞主要適用于歐洲。中世紀的天主教地位如何?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羅馬教皇的斗爭中失利,被教皇開除教籍,國內諸侯乘機反叛。1075年1月,年僅26歲的亨利四世帶著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站在滿地白雪的卡諾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據慣例,年輕的德皇赤足披氈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懇請教皇接見,并原諒他這個認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兒子,硬是讓高貴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盡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來恩賜給這位懺悔者一個赦罪的吻,史稱“卡諾莎覲見”,又稱“卡諾莎之辱”。11世紀的“卡諾莎之辱”

教皇權力好比太陽,國王權力猶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陽借的。—教皇英諾森三世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提示:是歐洲中世紀封建王權屈從于教權的典型例證中世紀天主教勢力強大,居統治地位【閱讀課文,歸納】中世紀天主教勢力強大,居統治地位

表現政治上:權力至高無上,教權高于王權。封建統治的中心。經濟上: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國1/3的土地,收取什一稅。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鉗制人們思想。社會生活:人人都是天主教徒,從生到死都受天主教會的影響。【閱讀課文,歸納】天主教權威達到鼎盛的原因建立了不受世俗勢力影響的教皇選舉制度12世紀初又獲得了對歐洲各主教的任免權。12世紀末教皇利用開除教籍、挑起國內叛亂和采取拉一個打一個的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國的統治者臣服于教會的權威。教會還組織十字軍,對近東地區發動了近兩個世紀的侵略戰爭,進一步增強了教皇的實力,提高了羅馬教廷的威望。二、天主教落后的表現(第二、三、四框)【閱讀課文,歸納】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和“救贖”。據基督教的教義,原罪是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傳給后世子孫,是人類一切罪惡和災禍的源。人類永遠無法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的兒子耶穌來到世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類贖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隨耶穌的人都能得救,死后獲得永生

1、中世紀天主教的落后性首先表現在教會宣揚的禁錮人性的教義教規上。主要教義包括:第一,一神說和創世說。第二,原罪說。第三,末日審判說。第四,禁欲說。

主教的宮邸艷麗奢華,追隨者們在一同“探討”球藝的問題。在他們熱情的參與下,保齡球運動已經頗為成熟了。教皇和紅衣主教團幾乎都是意大利人,他們把教會變成了一個奢靡的俱樂部,優雅的談論著藝術、音樂和戲劇。卻少有提及信仰的問題?!吨鹘痰木銟凡俊酚彤?9世紀這幅畫描繪了在野外聚會中縱情聲色的修女和修士們,他們正試圖咬下懸在空中的糕點。中世紀教會中所謂圣者的愚蠢與自負加上他們生活中的墮落、益發使他們成為了人們嘲弄的對象。《愚人船》

油畫荷蘭1470年

出售贖罪券

華麗的祭壇

16世紀初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要高出當時德意志名義上的中央政權“神圣羅馬帝國”年財政收入的20倍左右。這種搜刮,既不利于資本主義早期的原始積累,也極大地惡化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問題:從以上材料,大家可以獲得什么歷史信息?教士生活腐化,道德敗壞;教會貪婪成性,瘋狂斂財。華麗的祭壇教皇出巡紅衣主教大主教16世紀初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要高出當時德意志名義上的中央政權“神圣羅馬帝國”年財政收人的20倍左右。這種搜刮,既不利于資本主義早期的原始積累,也極大地惡化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

2、其次,教會的落后性表現在教會的墮落上。首先教會成為特殊利益群體,加緊了對人們思想的控制;其次,教士生活腐化,道德敗壞;最后,教會貪婪成性,瘋狂斂財?!爱惗恕弊诮滩门兴囊淮喂_審判

(托萊多版畫羅馬1498年)路德燒毀教皇敕令火刑是中世紀典型的刑罰,把人綁在柱子上燒死,有點像中國古代的炮烙之刑。

“被告人如不承認‘罪行’,就反復用刑拷問。一切有利于被控告人的證詞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經審判便予處死。被告認罪之后,如又否認,即不在審訊,予以燒死”。

——《宗教裁判所審訊條例》(火刑柱插圖畫中世紀)

問題:從以上材料,大家可以獲得什么歷史信息?教會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地位,加緊思想控制,設立宗教裁判所,野蠻排斥“異端”。異端裁判所的一次公開審判

托萊多版畫羅馬1498年

3、教會的落后性表現在成立野蠻的宗教裁判所,用野蠻、殘暴的手段維護自己的特權地位。經濟: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重商主義思想的流行。政治:民族觀念的崛起。文化:文藝復興思考:14、15世紀歐洲有哪些發展?天主教會對這些發展有何影響?知識回顧影響:14~15世紀,西歐封建制度逐漸衰落,近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其輕商思想和當時商品貨幣關系蓬勃發展的趨勢相背離,阻礙了社會進一步發展。因此天主教已經成為歐洲社會發展的絆腳石(它是歐洲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經濟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教會貪婪腐敗政治因素:民族意識的增長和專制君主的興起要求打破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局面經濟根源: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和重商主義思想的流行同教會的輕商思想產生沖突思想因素: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藝復興運動所宣傳的人本主義思想,為人們挑戰天主教權威提供了思想資源三、中世紀宗教改革發生的原因(第五框)歐洲宗教改革的必然性1.歐洲社會的新變化要求變革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2.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日益成為歐洲發展的障礙。3.天主教會的墮落和殘暴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引發了反對天主教的宗教改革運動。

材料一:當錢投入錢柜丁當作響時,增加的只是貪婪愛財的欲望,而不是靈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禮,只有靠終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路德《九十五條論綱》

(1)材料一的論述針對的是當時的什么事件?答:羅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

材料二:教皇須讓我國不再受他們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須交還我們的自由、權利、財產……教皇須讓皇權成為名副其實的皇權。——路德《九十五條論綱》(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問題?答: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與掠奪,建立適應其發展需要的新教會。

材料三:教皇在德國的特使報告說:“十分之九的德國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數喊“羅馬教廷該死!”——斯大林《宗教改革和偉大農民戰爭時期的德國》(3)材料三說明了什么問題?答:德國各階層同羅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銳,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得到各階層的支持。馬丁·路德至今在德國仍流傳著這樣一則馬丁·路德的小故事:一年夏季馬丁·路德在返鄉探親途中,突遇暴風雨,電光閃爍,火球落在他的腳前。他自念死期臨到,仆倒在地,大呼:圣安娜救我!我愿意成為一位修士。瞬間雨過天晴,結果他平安歸家。為了守此誓約,雖遭到家人大力反對,他仍堅決投進奧古斯丁修會,專心侍奉神。進入修道院后,他從事最卑賤的工作,開關大門,敲鐘掃地,清理房間,甚至在額富德城街上逐門逐戶乞食,期望修道士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2、改革的序幕;

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3、改革的主張;

具體見書本第58頁。

思考:馬丁·路德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為什么?代表了德意志民族和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利益。馬丁·路德正在釘貼《九十五條論綱》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4、改革的結果;

1)馬丁·路德點燃了德國人民反對教會的烈焰;2)德國社會接受了馬丁·路德的宗教主張;

3)1555年,德皇被迫簽訂了《奧格斯堡和約》,承認路德教的合法地位。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5、改革的影響;1)確立了與羅馬教廷不同的基督教派;2)沖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3)推動了下層民眾的反封建斗爭;4)為歐洲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6、改革的實質;

一次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反封建統治的政治運動。

路德堅決拒絕放棄所發表的主張,他理直氣壯地說,“除非圣經或理由清楚的說服我(我不信任教皇,也不相信總議會,因為他們時常錯誤,也自相矛盾),我受所引用的圣經約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話捆綁。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見,因為違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當。我不能那樣作。這是我的立場,求神幫助我。”最后他鄭重宣布:“我不能移動,這是我的立場。但求上帝幫助,阿們”,令全場震驚。馬丁·路德甘冒生命危險所說的“這是我的立場”,成為流傳幾百年的名句。改革的推動往往在于領袖人物的付出。盡管教會改革的行動不是始自馬丁·路德,但他是第一位成功者。他有何成功的秘訣?改革家的戰斗精神和意志品質;是德意志和歐洲社會向近代過渡的必然要求(歷史潮流)宗教改革順應了人民和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的需要(群眾基礎)1.馬丁·路德倡導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反對在德意志出售贖罪券B.脫離羅馬天主教會的管轄C.改革天主教的教義和儀式D.建立適合資產階級需要的教會2.宗教改革的實質是()A.新教各派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斗爭B.天主教會內部各派爭權奪利的斗爭C封建君主擺脫羅馬教廷的斗爭D.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DD3,《九十五條論綱》發表的意義在于A.反駁了贖罪券的功效B.拉開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C.否定了天主教會的神學說教D.提出“因信稱義”的思想4,下列情景不可能發生在路德身上的是A.正在兜售“贖罪券”

B.在演講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正伏案把《圣經》翻譯成德文D.正與一修女舉行結婚儀式BA

宗教改革運動需要一個天才去發動,需要另一個天才去結束;路德,這個煽動家,推動了宗教改革的滾石;卡爾文,這個組織家,則在滾石粉碎之前使它停止。對于宗教,路德就其實踐來說,更多是一個摧毀者,而卡爾文則更多是一個建造者??栁淖诮谈母?;1、歷史背景;(了解一下)

1)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2)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3)深入研究《圣經》,宣傳宗教改革。卡爾文宗教改革;2、主要內容;1)信奉“因信稱義”。

2)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和棄民;

3)主張徹底改組教會,建立民主教會。

主張簡化教會儀式,嚴禁偶像崇拜,精簡神職人員,反對鋪張浪費,建立更加廉儉的教會,規定神職人員全部由選舉產生,長老會負責監督所有人的行為。

堅持《圣經》的權威,沖破了天主教會不可動搖的權威

為資產階級發家致富,進行資本原始積累作辯護,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引起了社會風氣的變化,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色彩

卡爾文宗教改革;1)卡爾文的“先定論”為資產階級的剝削提供了理論辯護,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同時又是勞動人民的精神鴉片;2)日內瓦建立了共和性質的神權國家體制,卡爾文思想被奉為指導思想;3)卡爾文教更好地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因而,在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得到廣泛傳播,并成為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3、主要影響;

鞏固:對卡爾文宗教改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為德國宗教改革拉開了序幕B.其先定論在宗教改革時期具有積極的意義C.其學說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依據D.加爾文被稱為“歐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偉大人物”A鞏固:卡爾文的先定論的實質是:A.發展了“因信稱義”學說B.秉承了基督教教義C.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辯護D.創立新宗教的手段C享利八世宗教改革;1、歷史背景;

1)16世紀,羅馬教廷控制著教會,不但掌握著英國大片土地和大量財富,還不斷干預英國的世俗事務。

2)16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英國社會各階層特別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反教會的情緒高漲。

3)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享利八世宗教改革;2、時間:

1534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至尊法案”,進行宗教改革。3、內容:1)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擁有處理教會事務的最高權力;2)成立專門機構,對現行教規進行審查,凡與國家法律抵觸的一概廢除。享利八世宗教改革;4、影響;

1)英國建立了民族教會,打擊了天主教會勢力,使英國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2)但改革很不徹底,英國隨后出現了清教運動;并對日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要影響。思考: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特點?1)改革方式: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2)新教內容:

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殘余。尼德蘭宗教改革;1、原因;1)經濟上:2)政治上:較早地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16世紀初,尼德蘭受西班牙統治;尼德蘭宗教改革;2、性質;

一場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獨立性質的宗教改革運動。

3、過程;4、結果;尼德蘭宗教改革是把宗教改革與資產階級革命聯系在一起的。天主教會的改革;1、背景;

1)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使羅馬天主教會在西歐的社會政治地位受到嚴重威脅。

2)天主教會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嚴厲抨擊教會內部的腐敗,紛紛倡議實行改革。天主教會的改革;2、內容;1)清除內部積弊,重新審定教義、教規。2)繼續強化異端裁判所。3)是網羅各種狂熱的信徒,組建反對新教改革的團體。

3、效果:暫時擺脫了危機。歐洲宗教改革核心知識1)時間:16世紀2)地點:發源于德意志,發展到整個西歐。

3)領域:宗教和政治。

4)形式: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

5)性質: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運動。

6)主體:資產階級及接受資產階級思想意識的基督教徒,封建領主,農民群眾等。改革沖擊波——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1、性質:

是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也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的反對封建統治的政治運動。2、作用:

1)政治上:

①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它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權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②促進了民族語言的形成,激發了歐洲各國的民族意識,催生了獨立于羅馬教廷的民族國家教會,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成長。2、作用:

2)經濟上:

使大量教會財產轉到新興資產階級手中,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3)文化上:①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