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學實習報告(八篇)_第1頁
測量學實習報告(八篇)_第2頁
測量學實習報告(八篇)_第3頁
測量學實習報告(八篇)_第4頁
測量學實習報告(八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測量學實習報告(八篇)“報告〞使用范圍很廣,依照上級部署或工作計劃,每完成一項任務,一般都要向上級寫報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狀況、工作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工作設想等,以取得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報告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測量學實習報告篇一

(一)儀器的安置

1、在三角架安置穩妥之后,方可開啟儀器箱。開箱前應將儀器箱放在平穩處,嚴禁托在手上或抱在懷里。

2、開啟儀器箱之后,要看清并記住儀器在箱中的安放位置,避免以后裝箱困難。

3、提取儀器之前,應先松開制動螺旋,再用雙手握住支架或基座,輕輕取出儀器放在三角架上,保持一手握住儀器,一手擰連接螺旋,最終旋緊連接螺旋,使儀器與腳架連接穩固。

4、裝好儀器之后,注意隨即關閉儀器箱蓋,防止灰塵和濕氣進入箱內。嚴禁坐在儀器箱上。

(二)儀器的使用

1、儀器安置之后,不管是否操作,必需有人看護,防止無關人員搬弄或行人、車輛碰撞。

2、在開啟物鏡時或在觀測過程中,如發現灰塵,可用鏡頭紙或軟毛刷輕輕拂去,嚴禁用手指或手帕等物擦拭鏡頭,以免損壞鏡頭上的鍍膜。觀測終止后應及時套好鏡蓋。

3、轉動儀器時,應先松開制動螺旋,再平穩轉動。使用微動螺旋時,應先旋緊制動螺旋。

4、制動螺旋應松緊適度,微動螺旋和腳螺旋不要旋到頂端,使用各種螺旋都應均勻用力,以免損傷螺紋。

5、在野外使用儀器時,應當撐傘,嚴防日曬雨淋。

6、在儀器發生故障時,應及時向指導教師報告,不得擅自處理。

(三)儀器的搬遷

1、在行走不便的地區遷站或遠距離遷站時,必需將儀器裝箱之后再搬遷。

2、短距離遷站時,可將儀器連同腳架一起搬遷。其方法是:先取下垂球,檢查并旋緊儀器連接螺旋,松開各制動螺旋使儀器保持初始位置(經緯儀望遠鏡物鏡對向度盤中心,水準儀的水準器向上);再收攏三腳架,左手握住儀器基座或支架放在胸前,右手抱住腳架放在肋下,穩步行走。嚴禁斜扛儀器,以防碰摔。

3、搬遷時,小組其他人員應協助觀測員帶走儀器箱和有關工具。

(四)儀器的裝箱

1、每次使用儀器之后,應及時清除儀器上的灰塵及腳架上的泥土。

2、儀器拆卸時,應先將儀器腳螺旋調至大致同高的位置,再一手扶住儀器,一手松開連接螺旋,雙手取下儀器。

3、儀器裝箱時,應先松開各制動螺旋,使儀器就位正確,試關箱蓋確認放妥后,再擰緊制動螺旋,然后關箱上鎖。若合不上箱口,切不可強壓箱蓋,以防壓壞儀器。

4、清點所有附件和工具,防止遺失。

(五)測量工具的使用

1、鋼尺的使用:應防止扭曲、打結和折斷,防止行人踩踏或車輛碾壓,盡量避免尺身著水。攜尺前進時,應將尺身提起,不得沿地面拖行,以防損壞刻劃。用完鋼尺應擦凈、涂油,以防生銹。

2、皮尺的使用:應均勻用力拉伸,避免著水、車壓。假使皮尺受潮,應及時晾干。

3、各種標尺、花桿的使用:應注意防水、防潮,防止受橫向壓力,不能磨損尺面刻劃的漆皮,不用時安放穩妥。塔尺的使用,還應注意接口處的正確連接,用后及時收尺。

4、測圖板的使用:應注意保護板面,不得亂寫亂扎,不能施以重壓。

5、小件工具如垂球、測釬、尺墊等的使用:應用完即收,防止遺失。

6、一切測量工具都應保持清潔,專人保管搬運,不能隨意放置,更不能作為捆扎、抬、擔的它用工具。

測量學實習報告篇二

正確認識和理解rtk定位技術,學會并把握rtk在工程上的放樣過程。rtk定位技術是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它能夠實時地提供測站點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達到厘米級精度。在rtk作業模式下,基準站通過數據鏈將其觀測值和測站坐標信息一起傳送給滾動站。滾動站不僅通過數據鏈接收來自基準站的數據,還要采集gps觀測數據,并在系統內組成差分觀測值進行實時處理。滾動站可處于靜止狀態,也可處于運動狀態。rtk技術的關鍵在于數據處理技術和數據傳輸技術。

rtk系統正常工作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第一,基準站和移動站同時接收到5顆以上gps衛星信號;其次,基準站和移動站同時接收到衛星信號和基準站發出的差分信號;第三,基準站和移動站要連續接收gps衛星信號和基準站發出的差分信號。即移動站遷站過程中不能關機,不能失鎖。否則rtk須重新初始化。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1、了解和把握rtk的基本原理和作業模式。

2、利用rtk進行點的放樣。

3、了解rtk的優點和局限性。

1)啟動基準站。將基準站架設在上空開闊、沒有強電磁干擾、多路徑誤差影響小的控制點上,正確連接好各儀器電纜,開啟各儀器。將基準站設置為動態測量模式。

2)建立新工程,定義坐標系統新建一個工程,即新建一個文件夾,并在這個文件夾里設置好測量參數[如橢球參數、投影參數等]。這個文件夾中包括大量小文件,它們分別是測量的成果文件和各種參數設置文件,如*.dat、*.cot、*.rtk、*.ini等。

3)點校正cps測量的為wcs-84系坐標,而我們尋常需要的是在滾動站上實時顯示國家坐標系或地力獨立坐標系下的坐標,這需要進行坐標系之間的轉換,即點校正。點校正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進行。

a、在已知轉換參數的狀況下。假使有當地坐標系統與wcs-84坐標系統的轉換七參數,則可以在測量控制器中直接輸入,建立坐標轉換關系。假使上作是在國家大地坐標系統下進行,而且知道橢球參數和投影方式以及基準點坐標,則可以直接定義坐標系統,建議在rtk測量中最好參與1-2個點校正,避免投影變形過大,提高數據可靠性。

b、在不知道轉換參數的狀況下。假使在局域坐標系統中工作或任何坐標系統進行測量和放樣工作,可以直接采用點校正方式建立坐標轉換方式,平面至少3個點,假使進行高程擬合則至少要有4個水準點參與點校正。

4)滾動站開始測量

a、單點測量:在主菜單上選擇“測量〞圖標開啟,測量方式選擇“rtk〞,再選擇“測量點〞選項,即可進行單點測量。注意要在“固定解〞狀態下,才開始測量。單點測量觀測時間的長短與跟蹤的衛星數量、衛星圖形精度、觀測精度要求等有關。當“存儲〞功能鍵出現時,若滿足要求則按“存儲〞鍵保存觀測值,否則按“取消〞放棄觀測。

b、放樣測量:在進行放樣之前,根據需要“鍵入〞放樣的點、直線、曲線、dtm道路等各項放樣數據。當時始化完成后,在主菜單上選擇“測量〞圖標開啟,測量方式選擇“rtk〞,再選擇“放樣〞選項,即可進行放樣測量作業。在作業時,在手薄控制器上顯示箭頭及目前位置到放樣點的方位和水平距離,觀測值只需根據箭頭的指示放樣。當滾動站距離放樣點就距離小于設定值時,手薄上顯示同心圓和十字絲分別表示放樣點位置和天線中心位置。當滾動站天線整平后,十字絲與同心圓圓心重合時,這時可以按“測量〞鍵對該放樣點進行實測,并保存觀測值。

3、利用rtk進行點放樣

1)測前準備:獲取2~3個控制點的坐標(假使沒有已知數據可用靜態gps先進行控制測量),解算或用相關軟件求出放樣點的坐標,檢查儀器是否能正常使用。

2)站的架設:將基準站架設在較空曠的地方(附近無高大建筑物或高壓電線等)架設完后安裝電臺,連接好儀器后開啟基準站主機,開啟電臺并設置頻率。

3)建立新工程:開啟移動站主機,待衛星信號穩定并達到5顆以上衛星時,先連接藍牙,連接成功后設置相關參數:工程名稱、橢球系名稱、投影參數設置、參數設置(未啟用可以不填寫),最終確定,工程新建完畢。

4)輸入放樣點:開啟坐標庫,在此我們可以輸入編輯放樣點,也可以事先編輯好放樣點文件,點擊開啟放樣點文件,軟件會提醒我們是對坐標庫進行覆蓋或是追加。

5)測量校正:測量校正有兩種方法:控制點坐標求校正參數和利用點校正。第一中方法,利用控制點坐標庫(即計算校正參數的一個工具)的做法大致是這樣的:假設我們利用a,b這兩個已知點來求校正參數,那么我們必需記錄下a,b這兩個點的原始坐標(即移動站在fixed的狀態下記錄的這兩個點的坐標),先在控制點坐標庫中輸入a點的已知坐標之后軟件會提醒你輸入a點的原始坐標,然后再輸入b點的已知坐標和b點的原始坐標,這樣就計算出了校正參數。其次種方法,利用校正向導校正,此方法又分為基準站在已知點校正和基準站在未知點的校正。

我們這里只說明一下基準站架設在未知點的校正方法。

a、利用一點進行校正:步驟依次為工具--校正向導--基準站架設在未知點--輸入當前移動站的已知坐標——待移動站對中整平后并出現固定解--校正。

b、利用兩點校正:步驟依次為工具—校正向導—基準站架設在未知點-輸入當前移動站的已知坐標—待移動站對中整平后并出現固定解—下一步—將移動站移到下一個已知點—輸入當前移動站的已知坐標—待移動站對中整平后并出現固定解--校正。

c、利用三點校正:與利用兩點校正一致,只是多增加了一個已知點,多重復了一遍。

6)放樣點:選擇測量--點放樣,進入放樣屏幕,點擊開啟按鈕目,開啟坐標管理庫,在這里可以開啟事先編輯好的放樣文件,選擇放樣點,也可以點擊“增加〞輸入放樣點坐標。

4、rtk的技術特點

1)工作效率高:在一般的地形地勢下,高質量的rtk設站一次即可測完4km半徑的測區,大大減少了傳統測量所需的控制點數量和測量儀器的設站次數,移動站一人操作即可,勞動強度低,作業速度快,提高了工作效率。

2)定位精度高:只要滿足rtk的基木工作條件,在一定的作業半徑范圍內(一般為4km)rtk的平而精度和高程精度都能達到厘米級。

3)全天候作業:rtk測量不要求基準站、移動站間光學通視,只要求滿足“電磁波通視〞,因此和傳統測量相比,rtk測量受通視條件、能見度、氣候、季節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較小,在傳統測量看來難于開展作業的地區,只要滿足rtk的基木工作條件,它也能進行快速的高精度定位,使測量工作變得史簡單史輕松。

4)rtk測量自動化、集成化程度高,數據處理能力強:rtk可進行多種測量內、外業工作。移動站利用軟件控制系統,無需人工干預便可自動實現多種測繪功能,減少了輔助測量工作和人為誤差,保證了作業精度。

5)操作簡單、易于使用:現在的儀器一般都提供中文菜單,只要在設站時進行簡單的設置,就可便利地獲得二維坐標。數據輸入、存儲、處理、轉換和輸出能力強,能便利地與計算機、其他測量儀器通信。

5、rtk的局限性和精度保障

rtk也有其局限性,會影響到執行上述測量任務的能力。了解其局限性可確保rtk測量成功。最主要的局限性其實不在于rtk本身,而是源于整個gps系統。如前所述,依靠的是接收兩萬多公里高空的衛星發射來的無線電信號。gps相對而言,這些信號頻率高、信號弱,不易穿透可能阻擋衛星和gps接收機之間視線的障礙物。

事實上,存在于gps接收機和衛星之間路徑上的任何物體都會對系統的操作產生不良影響。有些物體如房屋,會完全屏蔽衛星信號。因此,gps不能在室內使用。同樣原因,gps也不能在隧道內或水下使用。有些物體如樹木會部分阻擋、反射或折射信號。gps信號的接收在樹林茂密的地區會很差。樹林中有時會有足夠的信號來計算概略位置,但信號明了度難以達到厘米水平的確切定位。因此,rtk在林區作業有一定的局限性。

這并不是說,gpsrtk只適用于四周對空開闊的地區。rtk測量在部分障礙的地區也可以是有效而確切的。其奧秘是能觀測到足夠的衛星來確切可靠地實現定位。在任何時間、任何地區,都可能會有7到10顆gps衛星可用于rtk測量。rtk系統的工作并不需要這么多顆衛星。假使天空中有5顆適當分布的衛星,就可作確切可靠的定位。有部分障礙的地點只要可以觀測到至少5顆衛星,就有可能做rtk測量。在樹林或大樓四周作測量時,只要該地留有足夠的開放空間,使rtk系統可觀測到至少5顆衛星,rtk測量就有成功的條件。在論述rtk技術的原理時,我們知道,rtk測量的關鍵是確定整周未知數,能否連續地、可靠地接收基準站播發的信號,是rtk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在實際應用中,來自各方面的干擾,降低了rtk的可靠性和精度。研究說明,為了保證地物點的測量精度,我們在選點時要采取以下措施:

1、點位應設在易于安裝接收機設備、視野開闊、視場內周邊障礙物高度角應小于15°(如可以選在最高建筑物的頂樓)。

2、點位應遠離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如電視臺、微波站、微波通道等),其距離不小于200m;遠離高壓電線,距離不小于50m。

3、點位附近不應有大面積的水域或猛烈干擾衛星信號接收的物體。

4、點位選擇要充分考慮到與其它測量手段聯測和擴展。

5、點位要選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以提高工作效率。

6、點位要選在地面地基堅硬的地方,易于點的保存。除此之外,為了保證地物點的測量精度,我們還要對接收機天線進行校驗,選擇有減弱多路徑誤差的各種技術的天線。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利用新的數據處理技術,以減弱各種誤差帶來的影響。

鑒于這次的實習,對rtk實時動態定位技術有了一定的了解。實習過程中有各種困難。對儀器操作的不熟悉,對3.0工程之星的運用操作。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能及時向別人請教才能順利完成此次實習。rtk技術是gps技術發展到目前階段的最新技術,由十它有著精度高、速度快、不需要通視等優點,己經迅速進入測量中的眾多領域。應用rtk進行地籍測量,有著其它方法不可比較的優勢。在城鎮地籍測量中,拋開對rtk測量的干擾因素,rtk測量的速度將比全站儀的方法要快大量。研究證明,對于大范圍的地籍測量,gps方法比常規方法更廉價和可行,生產效率將成倍提高。與采取全站儀相比,采用rtk技術在地籍界址點測量中也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

1、采點速度快,由于rtk無須通視不受光學通視的限制,減少做控制和換站的工作量,所以采點速度快。

2、實現單人操作,節省勞動力。在保證基準站安全的前提下,每臺滾動站只需要一人。但是,rtk對與緊靠墻壁或建筑物的界址點,移動站是無法完全立于界址點上的,這樣就會存在對中誤差,影響測量精度。對于這樣的界址點往往需要使用其他測量手段。應用rtk技術,使得工程放樣和地籍測繪的精度、作業效率和實時性達到最正確的融合。隨著數據傳輸能力的加強,數據的穩健性,抗干擾性水平和軟件水平的提高,傳輸距離的增加,rtk技術將在和工程放樣和地籍測量及其他領域得到更廣闊的應用。

gpsrtk技術己經在測量和工程界產生了重大變革,帶來了空前的高效率。隨著rtk價格的降低,它將會被測量部門所普及,隨著rtk的廣泛使用,它將使gps的應用領域獲得極大地擴展,從根本上提高測量的質量和作業效率。但是,對于rtk的不足之處還有待于改進。對于雙星rtk和單星rtk的定位比較是一個很有突破的實踐研究課題,希望能有時間和儀器設備的前提下再一次挑戰自己,仔實習成產實踐中能學到更多更有利于自己的知識。

測量學實習報告篇三

一.實習時間:

xxxxxx

xxxxxx

組長:xxx;組員:xxx

xxx

實習是工程測量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除驗證課堂理論外,還是穩定和深化課堂所學知識的環節,更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訓練嚴格的科學態度和作風的手段。通過控制網的建立、地形點的測繪、手繪成圖等,可以加強測繪地面點的概念,提高解決工程中實際測量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參與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ds3型微傾式水準儀,dj6型光學經緯儀,塔尺,三腳架,盤尺,半圓儀,測釬,直尺,50*50圖紙等。

1.水準測量:根據已知水準點的高程,測量其他水準點的高程;

2.導線測量:通過測角和量距,求出各導線點的坐標;

3.碎步測量:根據控制點,測定碎步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4.繪圖。

1.水準測量:

(1)水準測量原理:

水準測量是利用水準儀提供的水平視線,借助于帶有分劃的水準尺,直接測定地面上兩點間的高差,然后根據已知點高程和測得的高差,推算出未知點高程。

設水準測量的進行方向為從a至b,a稱為后視點,a為后視讀數;b稱為前視點,b稱為前視讀數。假使已知a點的高程ha,則b點的高程為:

hb=ha+hab

ha+a=hb+b

ha=hb+a-b

b點的高程也可以通過水準儀的視線高程hi來計算,即

hi=ha+a

hb=hi-b

(2)水準測量的外業施測:

1)水準點:用水準測量方法測定高程的點。

2)當預計高程的水準點與已知水準點相距較遠或高差太大時,兩點之間安置一次儀器九無法測出其高差。這時需要連續屢屢設站,進行復合水準測量。每測站高差之和即可得預計水準點到已知水準點的高差,從而可得其高程。

3)水準測量的檢核

計算檢核:閉合導線的高差和等于個轉點之間高差之和,又等于后視讀數之和減去前視讀數之和,因此利用該式可進行計算正確性的檢核。

測站檢核:對每一測站上的每一讀數,進行檢核,用變更儀器法進行檢核。變更儀器法要求變更的高度應當大于10cm,兩次高差之差不應超過規定的容許值,即6mm。

閉合水準路線的成果檢測:理論上各測段高差之和應等于零,實際上上不會,存在高差閉合差,其不應當大于你容許值,即,若高差閉合差超出此范圍,說明成果中有錯誤存在,則要重返工作。

4)水準測量的內業計算:

檢查水準測量手簿;填寫已知和觀測數據;計算高差閉合差及其限差;最終結果見附表。

2.導線測量:

(1)導線測量概述:

導線從一組已知控制點出發,經過幾個點,又回到起始點上,形成一閉合多邊形,成為閉合導線。由于測量了多邊形的各內角及邊長,閉合導線也具有檢核作用。

角度檢核條件:

多邊形各內角的觀測值之和與其理論值之差,

應滿足限差要求,其中n為多邊形角個數。

坐標增量檢核條件:

上述理論值應為零,可實際上一般不等于零,但也應當滿足限差要求。

(2)導線測量的外業工作:

導線測量的外業工作包括:踏勘選點及建立標志,測角,量邊等。

1)踏勘選點及建立標志:

在選點前,應先收集測區已有地形圖和已有高級控制點的成果資料,將控制點展繪在原有地形圖上,然后在地形圖上擬定導線布設方案,最終到野外踏勘,核對、修改、落實導線點的位置,并建立標志。

選點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①相鄰點間應相互通視良好,地勢平坦,便于測角和量距。

②點位應選在土質堅實,便于安置儀器和保存標志的地方。

③導線點應選在視野開闊的地方,便于碎部測量

④導線邊長應大致相等,其平均邊長應符合表6-3所示。

⑤導線點應有足夠的密度,分布均勻,便于控制整個測區。

2)測角:

導線轉折角的測量采用測回法觀測用dj6經緯儀測兩測回,當盤左、盤右兩半測回角值的較差不超過±40″時,取其平均值。

3)量邊:點間距離已經給出,無需測量。

(3)導線測量內業計算:

導線測量內業計算的目的就是計算各導線點的平面坐標x、y。

計算之前,應先全面檢查導線測量外業記錄、數據是否齊全,有無記錯

算錯,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數據是否確鑿。

1)準備工作

將校核過的外業觀測數據及起算數據填入“閉合導線坐標計算表〞中,見表6-6,起算數據用單線標明。

2)角度閉合差的計算與調整

①計算角度閉合差n邊形閉合導線內角和的理論值為:

式中n——導線邊數或轉折角數。

由于觀測水平角不可避免地含有誤差,致使實測的內角之和不等于理論值,兩者之差,稱為角度閉合差,用fβ表示,即

②計算角度閉合差的容許值角度閉合差的大小反映了水平角觀測的質量。各級導線角度閉合差的容許值fβp其中圖根導線角度閉合差的容許值fβp的計算公式為:

假使,說明所測水平角不符合要求,應對水平角重新檢查或重測。

假使≤,說明所測水平角符合要求,可對所測水平角進行調整。

③計算水平角改正數如角度閉合差不超過角度閉合差的容許值,則將角度閉合差反符號平均分派到各觀測水平角中,也就是每個水平角加一致的改正數vβ,vβ的計算公式為:

計算檢核:水平角改正數之和應與角度閉合差大小相等符號相反,即

④計算改正后的水平角改正后的水平角βi改等于所測水平角加上

計算檢核:改正后的閉合導線內角之和應為(n-2)×180?。

3)推算各邊的坐標方位角

根據起始邊的已知坐標方位角及改正后的水平角,按式(4-18)和式(4-19)推算其它各導線邊的坐標方位角。

本例觀測左角,按式(4-18)推算出導線各邊的坐標方位角,填入表6-6的第五欄內。

計算檢核:最終推算出起始邊坐標方位角,它應與原有的起始邊已知坐標方位角相等,否則應重新檢查計算。

4)坐標增量的計算及其閉合差的調整

①計算坐標增量根據已推算出的導線各邊的坐標方位角和相應邊的邊長,計算各邊的坐標增量。

②計算坐標增量閉合差實際上由于導線邊長測量誤差和角度閉合差調整后的剩余誤差,使得實際上的誤差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

測量學實習報告篇四

1、知識目標

(1)全站儀的使用;

(2)馬路工程測量主要內容。

2、能力目標

(1)進一步熟悉全站儀基本操作方法;

(2)獲取馬路工程測量主要知識,及相關軟件使用方法;

(3)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

3、德育目標

通過實習,要求學生在學習中養成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靈活把握所學知識,并加以應用。同時,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1、儀器操作

熟練操作全站儀,能快速的整平儀器,并能確鑿的讀取尺面讀數。

2、內業處理

依照內業處理的要求,分別使用軟件計算導線坐標,繪制縱橫斷面圖,計算工程量。

1.全站儀控制網加密;

2.道路曲線測設;

3.道路斷面圖測定;

4.工程量計算。

校園

20××/4/22至20××/4/27

學校圖書館前面廣場場地平坦。東以試驗樓西側為東邊界,西以教學樓東側為西邊界,南以南門為南邊界,北以圖書館為北邊界。我們組選取的控制點大約在這實習的西北角。

4月20日實習前的準備工作;

4月22日實地踏勘,布設控制點;

4月23日導線測量外業;

4月24日導線測量內業及計算整樁號點坐標;

4月25日放樣;

4月26日根據斷面測量數據繪制縱橫斷面圖,計算工程量;

4月27日整理實習資料,撰寫實習報告。

4月20日,星期五。我們為即將開始了為期一周的“土木工程測量實習〞,那天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首先,老師向我們說明白測量任務和測量的實際意義及其重要性;然后給了我們測量時需要的數據(學校平面圖、起點、交點坐標)及我們需要用到的軟件——平差易。然后我們就以小組的形式到學校試驗室請出了這次實習的主角“全站儀〞。

由于是下周一開始正式實習,所以今天我們的任務就是先對眼前的這個陌生而又好奇的儀器進行個初步了解。同學們有的上網查,有的找資料,經過兩天的摸索終究對全站儀有了個比較確切的定位。并且經過小組成員探討決定講實習提前一天,免得周一實習的小組多會影響進度。

4月22日,星期日。一大早我們就開始著手選控制點,首先我們根據需要測的起點的大體位置在老師給的校園平面圖中選擇適合的控制點。經探討選擇了c25和c14兩點作為控制點。下午我們到綜合樓前面的廣場上的c25和c14進行實地勘察并建立坐標系。在實地選點時我們選的是依據相鄰間通視良好,便于測角和量距;點位便于保存標記的地方;視野開闊,便于施測這三個原則選取的。

4月23日,星期一。我們根據昨天下午選好的控制點開始做導線。由于我們有四個測站點,所以就將全組八個成員分為四小組,兩人協同著測,每個小組負責測一個測站點。借此大家也都熟悉了用全站儀測站的操作方法。下午我們開始了繁瑣而又好玩兒的工作。首先是將全站儀對中整平,然后由一位同學拿著活動棱鏡尋覓測站點。測站說起來簡單,其實沒有熟練地操作和耐心再花上一段時間是測不出滿意的點位的。其次天也就是4月23日星期三,由于下雨我們只有在自習室就之前做的導線做內業了。根據導線測量外業記錄表,吧測量數據填入表格中,然后算出兩測回的平均角值和平均距離;接著根據平均較和平均距離在平差易軟件中又算出三個控制點的x,y坐標。就這樣我們把起點、交點以及每隔十米的正點樁號都算出來了。

4月24日,星期二。有了前一天的內業處理,我們今天的工作就簡單多了,我們還是以兩人一組講整樁號點及樁左右5米的點都實地放樣出來,并測了個點的高程。就這樣測量實習的外業工作就算完成了。其次天我們根據之前測得的橫縱斷面數據繪制了橫縱斷面圖并采用平均斷面法進行了土石方量計算。

在這次為期一個星期的實習過程中,收獲最大的就是對儀器的進一步熟練把握和數據計算整理能力的提高,通過地形測繪的實習,把握了測繪和繪圖的基本方法。可以說這次實習就是對我們整個學期以來本科目的一次大檢閱,但是我們誰都明白這次測量任務不輕,責任很重,誰也不敢掉以輕心。一周以來,我們都堅守在自己的“陣地〞,觀測、記錄、計算、描點我們分工合作,力求更好更快地完成我們的任務。在整個測量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不少的問題和疑難,也出現了不少的錯誤,對整個測量進度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我們也從中得到了不少的教訓和體會。

我感覺數據處理的能力在這次實習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前接觸的數據都不是通過自己實際測量得到的結果,整理時往往誤差都在允許范圍內,這次通過自己的實際測量練習得到的數據由于種種問題有些是超出誤差允許范圍的,這就需要我們能夠迅速分析錯誤原因來得到新的數據。進而也對

數據檢核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由于數據量大,而且數據計算整理是一項很繁瑣的工作,需要我們在整理計算的時候要特別認真防備。另外在記錄數據的過程中要隨時檢核數據是否可用,免得再最終整理時發現誤差過大而耽擱工程進度。當確定所有的所需數據都計算確鑿后可以開始進行新的操作。操作過程中要嚴格依照操作順序進行,組員要進行明確的分工,每項工作要有專人負責。測量需要建立在確鑿的數據收集基礎上,所以在測各角值和量距的過程中要認真細心,邊測量邊校核,確保數據確鑿無誤。假使測量結果出現超出誤差允許范圍,必需進行重新測量,認真科學地對待。同時我們所使用的儀器好多是很縝密也很脆弱的,必需輕拿輕放,嚴格依照操作要求使用,必需時刻注意愛護儀器。

這次實習我想最大成功之處就是我們小組的團對合作精神。由于任何一項小的工作一個人都不能完成,必需有大家的同力合作才能順利完成每一項工作。應當說,沒有團隊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比較完美的實習成績。通過這次實習使我們養成了嚴謹求實、團結協作、吃苦耐勞、愛護儀器和遵守紀律的精神,我想這在以后對給我們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會有莫大的幫助。

我們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測量學實習報告篇五

實習時間:20xx年12月16日至20xx年12月19日

1.地形圖測繪實習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豹澥鎮龍泉山地區

2.地形圖識圖實習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豹澥鎮花山地區

實習小組信息:

組別:地球科學學院011081班測量6組

指導老師:賴祖龍

組長:江曉斌

組員:辛悅、孫軍、朱令、劉超、崔永國、屈超

組員分工:

選點與跑尺:朱令、崔永國

觀測與讀數:屈超

記錄與計算:辛悅、孫軍

描點與繪圖:江曉斌、劉超

特說說明:因12月18日武漢大霧,無法進行測繪工作,故原定于18日進行的測繪實習改為識圖實習,19日繼續進行測繪實習。實際日程安排為16、17、19三日進行測繪實習,18日進行識圖實習。

測量學實習是測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使學生穩定、擴大和加深從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獲得實際測量工作的初步經驗和基本技能,進一步把握測量儀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計算和繪圖能力,對測繪小區域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全過程有一個全面和系統的認識,會認識地形圖,能夠根據給定的地形圖在實際中尋覓到圖上所示的點,并在實習的過程中加強其獨立工作與團隊協作意識,為今后解決實際工作中的有關測量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通過本次實習應達到如下要求:

1.把握經緯儀、視距尺等測量儀器的操作方法;

2.把握地形測圖的基本方法,能夠具有初步測繪小區域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工作能力;

3.能夠根據給定的地形圖在實際中尋覓到圖上所示的點;

4.各小組分工明確、通過合作完成測量任務,加強獨立工作能力與團隊協作意識。

(一)小區域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

1.測區: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龍泉山地球科學學院011081班測繪區域

2.任務:通過3天的地形圖測繪實習,每小組要取得200個左右的測點數據,并根據得到的數據完成一幅比例尺1:1000,等高距2m的20cm*20cm的地形圖。

3.內容:

(1)校正儀器(經緯儀),工具及用品的準備(包括測量記錄計算手簿、2h繪圖鉛筆、三棱尺、半圓儀、圖板、膠帶等基本物品);

(2)依照使測繪更加便利、有效、快捷的原則,根據測區位置,在圖板上布設控制點;

(3)過程:

為期3天的測繪實習是在江夏區的龍泉山進行。這里的山算不得山,站在這山測那山,高差不過幾米,地形圖竟然可以用等高距為2米的等高線來描繪。山上的植物只有三種--枯草、高矮不同的樹和最難纏的荊棘。對于我們的測繪而言,草是極具積極作用的,它們可以為我們的休息提供軟墊。而樹具有極強的阻擋視線的作用,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手機信號也受到樹兒們的猛烈阻擋,以致于山間回蕩著彼此聲嘶力竭的呼喊。至于萬人的荊棘,它不僅刮壞了弟兄們的衣服褲子,劃傷了同志們的手,還嚴重阻擋我們前進的道路。

控制點是已知高程(海拔)的點,我們需要在這些控制點上架設經緯儀,以它們為基準來測它與其他位置點的高差,進而推算位置點的高程(海拔)。由于控制點的個數有限,特別是位置好的控制點更是稀少,所以我們必需要有搶占有利控制點的意識與沖動。只有如此,我們的測繪才會更加高效。實習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搶占有利控制點上做了充分準備。

第一天,大家都沒有一點經驗。到達指定區域后,各組殺向各方,去尋覓前一日展在圖上的控制點。不管是基地班、地質一班還是地質二班,絕大部分的人都在基地班的位置尋覓控制點,而基地班的點對于我們是沒有意義的。我延著似乎有人走過的小路單獨前行。在路邊發現了“地大i17〞,短暫的興奮后,我繼續前行,i17并不是我們要找的點。走了大約80米,“地大i15〞的樁子又一次吸引了我,但它同樣不是我的目標。旁邊的山上似乎有片草叢,那里或許有控制點吧。看了看周邊,還沒有人跟上我,略加思考,我決定上山。拿著圖板,穿過了一片荊棘,累得滿頭大汗,終究到了山頂。這里果真有點,“地大i05〞,這不是我們的點。又一次抬頭時,我已經看不到地大的人了,判斷了一下方向,下山。可是我找不到上山時的路了。沒路了怎么辦,開路唄。戴好手套后,我用20分鐘開了一條路下了山,到了主路。“地大i40〞也是這樣找到的,它在i15對面的山坡上。估計這座山上還會有控制點,我就爬了上去。這時時的我已有些疲憊。站在山腰上休息了一下。

突然,下面的一片草叢里的一塊大石頭吸引了我。經過一番與荊棘的斗爭,我到了那個地方。這里果真有控制點,“地大i13〞,它仍舊不是我們6組展在圖上的點。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很簡單就能做成的,就連召集全組的同志都是如此的困難。在幾乎喊啞了大家的嗓子后,我們7個人終究湊齊了。對前一段的尋點做了短暫總結,我們決定在控制點旁邊架設支點,代替控制點。實際證明,這是多么英名而宏偉的決定啊!這次會議成為了6組測繪全程的轉折。一切就緒后,已經10點多了,離當日終止測繪時間還有2個半小時。經過我組同志的全力奮戰,我們后來居上,當日測得50個點,為后兩日測繪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我組對困難預計不足,導致全組成員在當日的實習中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找控制點上。當日測繪工作終止后,我們6組成員聚在一起交流了經驗,并對其次天的測量做了更加具體的安排。大家相互勉勵,要在后兩日的測繪工作中發揚今天我組在找控制點的過程中表現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質量地完成測繪任務。

12月17日早,大家吃過飯后坐中國地質大學校車又一次前往龍泉山。沿途的景物已經變得熟悉,大家都沒有了前一天的好奇,各自拿著圖板和記錄本為即將開始的工作做著積極的準備。40分鐘后,我們到達龍泉山。一下車,我們測量6組依照事先的安排不跟隨大部隊,直接前往我們的控制點--“地大i06〞。i06的位置是在兩個山之間的鞍部,周邊高樹較多,短暫地商榷后,我們果斷地放棄了它,決定在其附近視野更加開闊地地方建立支點i06-1。將經緯儀對中整平、消除視差后,我組的測繪工作正式開始,大家馬上投入工作狀態。負責選點跑尺的朱令和崔永國同學先是圍圍著i06-1樹立視距尺。我讀取的數據經檢驗出現屢屢出現“零誤差〞。

負責計算的辛悅和孫軍同學也加快了步伐,一組組數據很快傳遞給負責繪圖的江曉斌和劉超同學手里。整個小組緊張而繁忙。i06-1的支點位置之優越,視野之開闊很快得到驗證。我們在這里所能測到的最遠的點就是011081班測繪區域的邊緣。在中午補給的時間,組長召集全組交流上午工作經驗,負責各項工作的組員都提出了相應建議,決定接下來先繼續在i06-1進行測繪,結合上午描出的圖上點的位置,在測區邊緣進行補點,然后轉到“地大i16〞控制點。

變成了泥土的顏色,衣服也弄臟了,頭發上都是灰塵的痕跡。有的同學坐下一會就睡著了。這一天是疲憊而幸福的。

在測繪實習過程中,我負責的是觀測與讀數。我們在實際測繪中,沒有一次采用在控制點上架設經緯儀,而是選擇若干視野開闊,位置更加優越的支點。這樣就要屢屢驗證、計算支點的數據,確保支點的數據誤差較小,進而測得其他位置點,根據支點數據計算未知點數據。采用這種方法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使我們的測量更加便利。另外就是在觀測人員讀完上中下絲讀數后,要及時讓跑尺人員選取下一個點。由于經緯儀此時在水平和豎直方向都已鎖定,水平度盤與豎直度盤的讀書固定,所以在讀角度之前就可以讓跑尺人員離開當時的位置。這樣做可以加快測繪進度,讓跑尺人員得到足夠休息。

在識圖實地跑點的過程中,我們要明白一點,就是“盡信圖不如無圖〞,要根據實地狀況,通過比例尺計算需要走的大約路程,相信自己的判斷。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時刻知道北方向,這樣,地圖才是有用處的。否則,它會起負作用。

測量學實習報告篇六

實習目的:

穩定、擴大和加深學生從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獲得測量實際工作的初步經驗和基本技能,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進一步熟練測量儀器的操作技能,提高計算和繪圖能力,并對測繪小區域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全過程有一個全面和系統的認識。

實習要求:

(1)把握主要儀器(ds3型水準儀及dj6型經緯儀)的性能和使用。

(2)把握地形測圖的基本方法,初步具有測繪小區域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工作能力。

(3)把握施工放樣及路線測量的基本方法。

(4)認識了解現代測量儀器用途與功能。在教學實習中要注意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各項工作的練習。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加強勞動觀點、集體主義和愛護儀器的教育,使學生得到比較全面的鍛煉和提高。

本次實習時間為兩周,實習的主要地點主要是學校周邊地區和校園內。采用邊教學邊實習的方式進行,也就是先由老師教授實習的內容和應注意的要求,然后同學們出去實習,完成當天安排的實習內容。本次實習的安排主要有(1)普通水準測量(2)四等水準測量(3)縱斷面測量及繪圖(4)場地抄平測量及繪圖(5)閉合導線測量及繪圖。

(一)普通水準測量

(1)步驟簡要

1、擬定施測路線。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選一已知水準點作為高程起始點,記為bmi,選擇有一定長度、一定高差的路線作為施測路線。1人觀測、1人記錄、2人立尺,施測1~2站后應輪換工種。

2、施測第一站。以已知高程點bmi作后視,在其上立尺,在施測路線的前進方向上選擇適當位置為第一個立尺點(轉點1,記為zd1或tp1)作為前視點,在zd1處放置尺墊,尺墊上立尺(前視尺)。將水準儀安置在距后視點、前視點距離大致相等的位置(常用步測),按粗平、瞄準后視尺、精平、讀數a1,記入記錄表中對應后視欄中;再轉動望遠鏡瞄前尺、精平、讀數b1,將前視讀數記入前視欄中。(本次試驗只讀水準尺黑面)。

3、計算高差。h1=后視讀數一前視讀數=a1-b1,將結果記入高差欄中。

4、儀器遷至其次站,第一站的前視尺不動變為其次站的后視尺,第一站的后視尺移到轉點2上,變為其次站的前視尺,按與第一站一致的方法進行觀測、記錄、計算。

5、按以上程序依選定的水準路線方向繼續施測,直至回到起始水準點bm1為止,完成最終一個測站的觀測記錄。

6、成果校核。計算閉合水準路線的高差閉合差,fh=∑h≤±12(mm),式中n為測站數。若高差閉合差超限,應先進行計算校核,若非計算問題,則應進行返工重測。

(2)本卷須知

1、立尺員應認真將水準尺立直,注意不要將尺立倒。并用步測的方法,使各測站的前、后視距離基本相等。

2、正確使用尺墊,尺墊只能放在轉點處,已知高程點和待求高程點上均不能放置尺墊。

3、同一測站,只能粗平一次(測站重測,需重新粗平儀器);但每次讀數前,均應檢查水準管符合氣泡是否居中,并注意消除視差。

4、儀器未搬遷時,前、后視點上尺墊均不能移動。儀器搬遷了,后視尺立尺員才能攜尺和尺墊前進,但前視點上尺墊仍不能移動。若前視尺墊移動了,則需從起點開始重測。

(二)四等水準測量

(1)步驟提要

1、指定一已知水準點,選定一條閉合水準路線,其長度以安置4至6個測站為宜;

2、照準后視標尺黑面,讀取下絲、上絲讀數,精平,讀取中絲讀數;

3、照準前視標尺黑面,讀取下絲、上絲讀數,精平,讀取中絲讀數;

4、照準前視標尺紅面,精平,讀取中絲讀數;

5、照準后視標尺紅面,精平,讀取中絲讀數。

3)四等水準測量技術要求

視線長度

前后視距差

前后視距累積差

黑紅面讀數差

黑紅面高差之差

高差閉合差

≤80m

≤5.0m

≤10.0m

≤3.0mm

≤5.0mm

l為水準路線總長(km)。

當測站觀測記錄完畢,應馬上計算并按表中各項限差要求進行檢查。若測站上有關限差超限,在本站檢查發現后可馬上重測。若遷站后檢查發現,則應從水準點或間歇點起,重新觀測。

4)依次設站,按同法施測直至全路線施測完畢。

5)對整條路線高差和視距進行檢核,計算高差閉合差。

(4)本卷須知

嚴守作業規定,不合要求者應自覺返工重測。

小組成員的工種輪換應做到使每人都能擔任到每一項工種

測站數應為偶數。

要用步測使前后視距離大致相等,在施測過程中,注意調整前后視距離,使前后視距累積差不致超限。

各項檢核合格,水準路線高差閉合差在容許范圍內,方可收測。

(三)縱斷面測量及繪圖

步驟簡要

1.高程控制測量(基平測量)

①路線水準點的布設。選一約300米長的路線,沿線路每10米左右在一側布設水準點,用木樁標定或選在固定地物上用油漆標記。

②施測。用ds3自動安平水準儀按四等水準測量要求,進行來回觀測或單程雙儀器高法測量水準點之間的高差(每組測量一段),并求得各個水準點的高程。

③精度要求。每組來回觀測或單程雙觀測高差不符值mm(式中l以km計)。

2.中樁高程測量(中平測量)

①在路線和已知水準點附近安置水準儀,后視已知水準點(如bm1),讀取后視讀數至毫米并記錄,計算儀器視線高程(儀器視線高程=后視點高程+后視讀數)。

②分別在各中樁樁點處立尺,讀取相應的標尺讀數(稱中視讀數)至厘米,記錄各中樁樁號和其相應的標尺讀數,計算各中樁的高程(中樁高程=儀器視線高程-中視讀數)。

③當中樁距儀器較遠或高差較大,無法繼續測定其它中樁高程時,可在適當位置選定轉點,如zd1,用尺墊或固定點標志,在轉點上立尺,讀取前視讀數,計算前視點即轉點的高程(轉點的高程=儀器視線高程-前視讀數)。

④將儀器移到下一站,重復上述步驟,后視轉點zd1,讀取新的后視讀數,計算新一站的儀器視線高程,測量其它中樁的高程……。

⑤依此方法繼續施測,直至附合到另一個已知高程點(如bm2)上。

⑥計算閉合差*02;h,當(式中l為相應測段路線長度,以公里計)時,則成果合格,且不分派閉合差。

⑦如此法完成整個路線中樁高程測量。

3.縱斷面圖的繪制

以中樁樁號為橫坐標(比例為1:1000),中樁高程為縱坐標(比例為1:100),在坐標紙上繪制路線縱斷面圖。

本卷須知:

1.水準點要設置穩定、便于保存、便利施測的地方。

2.施測前需抄寫各中樁樁號,以免漏測。施測中立尺員要報告樁號,以便核對。

3.轉點設置必需牢靠,若有碰動、改變一定要重測。

4.個別中樁點因過低,無法讀取中視讀數時,可以將尺子抬高一段距離后讀數,量取抬高的距離值,加到中視讀數中,但此種狀況不宜過多。

(四)場地抄平測量及繪圖

對于一般的建筑場地,應在測設之前,對起伏不平的自然地貌進行平整,高處挖去,低處填平,使之成為一定高程的平坦地面。平整場地應考慮挖、填土方量基本平衡的原則,也就是挖高填低,就地取土,進行平整。

平整建筑場地可能有兩種狀況,一是場地有大比例尺地形圖資料,可根據地形圖資料進行平整計算;另一種是場地沒有大比例尺地形圖。現介紹于下:

假使建筑場地沒有大比例尺地形圖,不能依據等高線確定建筑場地范圍內各方格角點的高程,此時需進行面水準測量解決方格角點的高程,其方法如下。

1.在建筑場地的范圍內,用經緯儀和皮尺在地面設置方格網。

如圖1所示的一塊建筑場地,靠近或穿過這塊場地設置一條基線ab。在基結上丈量等長度的12、23、34、…線段,其長度按地形起伏狀況及估算精度要求而定,一般為10~50m。然后分別在1、2、3、…點上安置經緯儀測設垂直方向線11′、22′、33′、…。在各條方向線上再按等長度丈量,得各方格的角點,并在地面作出標志(釘小木樁或撒白灰)和進行編號。各方格角點可采取行列編號法,每個方格角點有兩個標號聯合表示。圖2所示為行列編號法,有六五行,分別以a、b、c、d、e、f表示六列列號,以1、2、3、4、5表示五行行號。對于最左上角的一格其四個角點點號為a1、a2、b1、b2表示。

圖1建筑場地圖2劃分方格

2.進行面水準測量,求各方格角點高程

如圖1和圖2所示的這快建筑場地,各方格角點的高程可用水準測量的方法連測解決由于是求場地面積內各方格角點高程,故稱面水準測量。其方法是如場地附近有水準點(如圖3有水準點bmc,高程為60.188m),可從水準點出發。如場地附近沒有水準點,則可假定某方格角點為水準點,并給以假定高程值。按水準路線的形式組成一條閉合水準路線。圖3由bmc點起始,經1、2、3、4、5站后,仍回到bmc點。在每站除讀后視與前視轉點讀數外(圖上每站的二條實線表示者),還應讀各站欲連測的方格角點讀數,為插前視讀數(圖上每站的虛線表示者)。轉點讀數應讀至毫m,插前視讀數讀至cm。實地讀數的狀況如圖3各角點上注字。將所有讀數即時記錄在面水準測量記錄手薄內,再推算轉點和插前視點的高程。

圖3方格角點高程測量

3.計算場地平整后的設計高程

繪一張與圖2一致的空白方格網,將面水準測量記錄手薄中各點高程填注在各相應的方格角點左上方,如圖4所示,計算場地平均高程,其公式為:

得場地平均高程,取為該建筑場地平整后的設計高程。并按在圖4上繪出該條等高線。該等高線為挖、填邊界限。再計算各方格角點挖、填深度,各方格挖、填方量,總挖、填方量。

(五)閉合導線測量及繪圖

1.踏勘選點及建立標志:

1)相鄰導線點應通視良好,地勢平坦,便于測角和量距;

2)導線點位應選在土質堅實、穩定處,便于保存點的標志和安置儀器;

3)導線點位應選在地勢較高、視野開闊的地方,便于測圖和放樣;

4)導線各邊長應大致相等,應接近于平均長度;

5)導線點應有足夠的密度,分布均勻,以便控制整個測區。

2.量邊長精度:k=1/20xx

3.測角左角、右角測回法±40

4、聯測新布設的導線與周邊已有的高級控制點的聯系測量。

1)由高級點傳遞坐標和方位角

2)假定坐標,由羅盤儀測出磁方位角。

五.閉合導線坐標計算

1、角度閉合差fb計算和調整

閉合導線內角和理論值:σβ理=(n-2)·180實際測量值:σβ實測=σβi

角度閉合差fβ=σb測-σb理fb容=±30″

當時,角度閉合差fb調整:=-fb/n

不能整除時將余數分到導線中短邊的相鄰角,短邊測角時由于儀器照準引起誤差大。

調整后的角值:

2、導線邊坐標方位角推算

坐標方位角推算α前=α后+β左-180

α前=α后-β右+180

α前〈0,加360;α前〉360,減360

3、坐標增量計算(兩個點坐標的差值)

4、坐標增量閉合差計算和調整

1〉計算σδx理=0σδy理=0

坐標增量閉合差δx實測=fxσδy實測=fy

導線全長閉合差fd2=fx2+fy2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k=fd/σd〈1/20xx

2〉調整改正數i=-fx/σd*divyi=-fy/σd*di

5、坐標計算

xi=xi-1+δxi-1,iyi=yi-1+δyi-1,i

通過實際的測量實習,讓我學到了好多實實在在的東西,譬如對試驗儀器的操作更加熟練,學會了地形圖的繪制和經緯儀,水準儀的使用等課堂上無法做到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動手、動腦和繪圖的能力,同時也拓展了與同學的交際、合作的能力。一次測量實習要完整的做完,單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和構思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小組的合作和團結才能讓實習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經驗教訓:

展點很重要,展點的好壞決定了測量的速度;

試驗儀器的整平對試驗數據的誤差有很大的影響;

水準測量和水平角測量均需檢查閉合差,超過差限一定要重新測量;

繪制格網鉛筆的粗細要根據規定,反復檢查以減小誤差,網格對地形圖影響很大;

小組成員的合作很重要,實習小組的氣氛很大程度上影響試驗的進度。

測量學實習報告篇七

1.在獲得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行一次較全面、系統的訓練以穩定課堂教學知識,加深對控制測量學的基本理論的理解,能夠用有關理論指導作業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對控制測量學的基本內容得到一次實際應用,使所學知識進一步穩定、深化。

2.培養學生獨立工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學實踐態度。

4.培養吃苦耐勞、愛護儀器、相互協作的職業道德。

5.熟悉及把握用全站儀和水準儀。

1.用全站儀測量閉合導線并驗證和計算

2.用全站儀放樣

3.用水準儀測量閉合水準路線并驗證和計算

1.閉合導線的測量

(1)選取路線,標好各個點

(2)用全站儀測量每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和每兩條邊之間的觀測角記錄于表一中

(3)根據已知的兩個點算出坐標方位角,再根據觀測角算出下一條邊的坐標方位角,對表中的數據進行計算

表一閉合導線的坐標計算表

2.放樣

(1)根據所給的點,用全站儀定點,輸入該點的坐標值

(2)取另一個點定向,輸入該點的坐標值

(3)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