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_第1頁
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_第2頁
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_第3頁
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_第4頁
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2023版)2023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目錄研方法 01(一)指標體系 02(二)數據資源 03(三)計算方法 03總評價 04(一)從前15強省份看大數據產業發展 05(二)從前15強城市看大數據產業發展 08(三)從區域經濟圈看大數據產業發展 13分評析 16(一)產業水平 17(二)產業創新 24(三)產業環境 28發建議 3201研究方法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一)指標體系通過綜合研究國內外大數據發展情況,結合產業生命周期、產業鏈、產業競爭力等基本信息,今年對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標體系進行了優化精簡,設置產業水平、產業創新、產業環境等3個維度的6個二18個三級指標。考慮到數據要素市場對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影響,今年重點在產業環境指標項下新增了大數據管理機構設置情況、交易場所建設情況等指標。表1-1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指標體系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產業水平企業數量市場主體數量上市企業數量獨角獸企業數量瞪羚企業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產業質量上市企業總市值獨角獸企業總估值大數據企業融資總額建設網站情況產業創新知識產權專利數軟著數創新人才開設大數據相關專業的高校數量上市企業技術人員數產業環境政策環境大數據產業政策數量大數據相關法律法規數服務環境大數據管理機構設置情況產業聯盟、協會等建設情況交易場所建設情況22023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33(二)數據資源31個省級行政區(不包含港澳臺地區)163個重點城市的大數據產業發展情8780家全國優質大數據企業與合作方的數據資源,建立包括企業工商信息、運營情況、研發情況、投融資情況、產品情況等在內的122個企業維度指標,并設有頭部企業庫和產品庫。(三)計算方法本指數采用“改進向量法”確定各級指標權重,具體方法如下:構建指標體系:結合產業分析理論、產業結構、產業相關指標體系,構建大數據產業指標構架體系。:數據處理:用極差正規化法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正向指標標準化::負向指標標準化:確定權重:用“改進向量法”為指標賦權。使用歐氏距離度量樣本特征向量和“最優向量”的相似程度:結果:代表指標體系中某級某個指標得分:2023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02總體評價2023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PAGEPAGE10(一)從前15強省份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評價結果顯示,過去一年里我國大數據產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但區域間差異仍然明顯。東部地區產業集聚效應顯著,指數排名前15強省份中,東部地區占據8席,北京、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省份(直轄市)持續領跑全國。指數排名前15強的中部省份有安徽、河南、湖北3個,湖南、江西等中部省份也在加速追趕,產業實力不斷提升。西部地區發展相對緩慢,排名前15強省份中有四川、重慶和廣西3個,但陜西、貴州等多個西部省份正展現出較強的發展勢頭。2-1)從各省份(含自治區、直轄市)分項指標排名來看,頭部省份總體上占據榜單前列,但部分其它省份在具體維度上也有值得稱道的表現。5省在產業水平和產業創新兩大維度上均占553綜合實力;需要指出,北京、上海等直轄市在部分數量型指標評比上存在劣勢,尤其影響到產業環境維度排名。山東、河南兩個北方大省大數據產業環境表現突出,躋身全國前五。其中,山東省實施數字產業集群培育工程,開展大數據產業“繁星”“龍騰”“沃土”“雨露”“煥新”“匠心”六大行動,推進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河南省提出加快構建“底座牢固、資源富集、創新活躍、應用繁榮、治理有序”的現代化大數據產業體系,積極發展產業配套環境初見成效。安徽、四川、湖北等三個中西部省在分項排名中也有突出表現,表明當地政府重視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潛在實力不容小覷,有望成為我國大數據產業的重要增長極。貴州在產業環境分項表現突出,15,說明其大數據產業環境建設效果尤為明顯。遼寧作為東北地區代表,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排名進入15強,其在產業創新分項更為突出,說明遼寧大數據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好。表2-1前15強省份各領域排名情況省份總排名產業水平排名產業創新排名產業環境排名北京市1118廣東省2221江蘇省3542浙江省4434上海市53510山東省6663安徽省7786四川省88117河南省913105福建省1010129湖北省119711遼寧省1216913重慶市13151814天津市14112015貴州省15202212(二)從前15強城市看大數據產業發展從全國163個重點城市大數據指數排名結果看,我國大數據產業15名的城市仍然主要分布在中東部地區,西部只有成都、重慶兩座城市入圍。從南北方向來看,15強以南方城市居多,表明我國北方城市整體上仍有待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圖2-2前15強城市排名及分布情況表2-2前15強城市各領域排名情況省份總排名產業水平排名產業創新排名產業環境排名北京市1111上海市2223深圳市3452杭州市4337廣州市55410南京市66621蘇州市77239武漢市810712合肥市99911成都市1081118天津市1111146青島市1213195重慶市1315164鄭州市1419813無錫市15123517從城市梯隊和排名變化情況可以看出,城市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區域差異顯著,表現出產業發展不均衡特點。第一梯隊絕對優勢明顯,引領全國大數據產業發展,依次為北京、5個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這些城市實力雄厚,大數據產業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第二梯隊追趕勢頭強勁,大數據產業水平持續提升,依次為南京、8個城市,以東部和中部城市為主,排名相對集中,差距不明顯。第三梯隊發展趨勢良好,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依次為鄭州、無錫、7個城市,主要為中部和部分西部城市,這些城市大數據產業發展整體趨勢較好,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圖2-3大數據指數城市排名散點圖北、上、深、杭、廣等第一梯隊五個城市大數據產業發展連續四年穩居全國前五,并且在產業水平、產業創新和產業環境三個維度發展基本均衡,體現極強的綜合實力。北京市在產業水平和產業創新方面表現突出,已連續四年位居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榜首,且與第二名差距持續拉大,呈現“強者恒強”發展態勢。上海市和杭州市排名較上一年度均有小幅提升,深圳市和廣州市相應有所下降,但四個城市總體差距較小。上海在產業規模擴張、高端人才引進等方面成效明顯,在產業創新和產業水平方面略優于深圳,但深圳在產業環境方面表現優于上海。圖2-4領先城市各領域指標雷達圖第二梯隊8個城市的大數據產業發展整體差距較小,排名位次較上一年度變化較大,大數據產業發展側重點不同。蘇州、武漢、青島大數據產業發展提升明顯,特別是青島在本年度成功躋身第二梯隊,而成都、天津、重慶三個城市相較上一年度排名位次略有下降。南京在產業創新和產業水平維度較為領先,且各維度能力發展較為平衡,整體排名位于第二梯隊城市首位。蘇州、合肥、武漢、重慶、天津、青島等城市在大數據產業環境方面表現尤為突出,有條件進一步把產業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動力。圖2-5第二梯隊城市各領域指標雷達圖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三)從區域經濟圈看大數據產業發展從區域經濟圈來看,大數據產業發展呈現出以中心城市為極核、周邊城市梯度發展的整體格局。京津冀經濟圈:大數據產業發展水平相差較大。北京作為增長極,吸引大量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資源集聚,大數據產業發展蟬聯第一;天津、石家莊等周邊城市與北京的差距有所增加,但正在積極探索特色化發展道路,致力于培育適宜大數據產業發展的產業環境,提升產業發展水平。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持續推進,區域大數據產業發展極化效應有望減弱,擴散效應逐步增大。長三角經濟圈: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水平較為均衡,呈現“百花齊放”的發展格局。上海、杭州、合肥、蘇州、南京等城市處于較為領先的水平,周邊城市也在其帶動下取得較好的發展成效,整體呈現區域一體化聯動協同發展態勢。珠三角經濟圈:大數據產業發展呈現梯度變化格局。廣州和深圳是珠三角大數據產業的“雙極”,東莞、佛山、珠海、中山、惠州等3月,廣東省發布《關于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干措施》,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更好承接國內外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產業有序轉移,將推動珠三角大數據產業發展更加協調。13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成渝經濟圈:呈現“雙向聯動、兩翼支撐”的發展格局。成渝經濟圈主要由成都和重慶形成雙向聯動支撐,帶動周邊城市大數據產業發展。同時,綿陽、德陽、宜賓、自貢等城市也呈現較好發展基礎,在南北方向上形成兩翼支撐。圖2-6四大經濟圈大數據產業發展熱力圖142023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1515從四大城市群大數據產業各個發展維度來看,產業水平和產業創新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均處于領先,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緊隨其后;產業環境方面,發展排名變化較大,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排名領先,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排名其后。圖2-7四大城市群各領域指標排名情況總體而言,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為極核,科教資源集聚,技術創新優勢明顯,見長于企業培育和產業壯大;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著力支持大數據產業生態構建,產業政策、產業組織等環境建設走在前列;成渝城市群在產業水平、產業創新和產業環境方面發展較為均衡,但總體上相較于其它三個地區仍有提升空間。2023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03分項評析2023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1717(一)產業水平從產業水平分項指數排名來看,前15名中有東部及沿海城市有10個、中部城市3個、西部城市2個。北京依托大數據產業集群優勢與超前的技術研發布局,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大數據產業投資熱度較高,產業發展水平指數位居第一;上海、杭州、深圳、廣州市緊隨其后,與總指數排名基本一致,可見大數據企業規模和質量與大數據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關聯程度較高。此外,合肥、武漢、長沙等中部城市及成都、重慶等西部城市也在緊跟領先城市步伐,促進東中西部大數據產業均衡發展格局的形成。圖3-1產業水平分指數前15名城市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從企業數量來看,“北上深杭廣”等一線、新一線城市具有絕對優勢,凸顯“虹吸效應”與“集聚效應”,但其他城市亦有亮點。上市企業、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優質主體總數量排名前五的城市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該部分城市自身優勢突出,大數據產業發展持續領先。優質企業數量呈現區域不平衡特征,中部地區僅有合肥和武漢入圍優質企業數量排名前十,且位次靠后,西部地區僅有成都入圍前十。 其他城市各具特色,如上海的獨角獸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也有較強領先優勢、合肥的瞪羚企業數量僅次于北京,深圳在市場主體方面亦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等等。圖3-2大數據企業總數排名前10城市各類企業數182023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PAGEPAGE20北京各類優質市場主體數量均遙遙領先,擁有大數據企業近2600家,占全國總數的30%,具有絕對優勢。從區域分布來看,北京市大數據企業主要分布在海淀區和朝陽區,其中海淀區因集聚北京大部分優秀高校和研究機構,擁有大數據企1400余家,占比超過全市總數的一半。從行業分布來看,大數據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領域位列第一,企190074%,行業分布較為集中。3-3上市企業數量及市值規模方面,北京以292家大數據上市企業位居榜首,位列第二的上海為86家,位列第三的深圳有75家,前三位城市大數據上市企業數量占全國總數比約為45%。大數據上市企業市值規模前五名城市分別為北京、深圳、杭州、廣州、上海。需要指出,天津上市企業數據較少但總市值較高,反映出天津市大數據領域的上市企業規模較大。3-420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19座城市擁有獨角獸企業,以北京、杭州、深圳、上海等四座城市的獨角獸企業估值總額最高。其中,北京和杭州處于相近水平且遙遙領先于其它城市,獨角獸企業總180005000億元。3-520從各地投融資熱度分布來看,全國大數據企業投融資較之以往更加廣泛而均衡。投融資熱度最高的地區包括以北京和天津為主的京津冀地區,以上海、浙江和江蘇為主的長三角地區,以廣東為核心的珠212023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PAGEPAGE28三角地區,以重慶、成都、湖北、陜西為主的中西部地區,以及以吉林、黑龍江為主的東北地區。令人欣喜的是,西藏、新疆等西部沿邊自治區也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大數據投融資熱度,表明產業資本的分布更加廣泛和均衡。3-6從網站建設情況來看,大數據企業網站建設情況領先的城市主要是“北上廣深杭”等一線、新一線城市以及省會城市,這些城市企業集中、經濟基礎好、開放程度高,其大數據企業普遍注重網站等信息平臺建設,打造數字化企業“名片”。3-720(二)產業創新從產業創新分項指數排名來看,前15名中有東部及沿海城市有8個、中部城市3個、西部城市2個、東北部城市2個。其中,北京依托大量企業創新資源和技術人才優勢,產業創新指數位居第一;上海市、杭州市、廣州市、深圳市緊隨其后,是大數據技術創新資源和成果較為集中的城市,與總指數排名吻合度高。可見,技術創新對于城市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產業發展水平高的城市也產出了更多的技術創新成果。此外,武漢市、鄭州市、合肥市等中部城市在政策支持下,各大院校積極開設大數據相關專業,為數字化轉型提供人才支撐,與東部地區差距不斷縮小。圖3-8產業創新分指數前15名城市在大數據企業軟件著作權、專利數量方面,整體產出水平穩步提升。其中,北京、深圳、杭州、上海創新產出均排名前列,65.20%專利、56.78%的軟件著作均來自這四座城市,但其占比較上年有所下降;廣州、南京、成都、合肥、青島、東莞等城市緊隨其后,六個城市專利數全國占比16.76%,軟著數全國占比19.50%,也展現出較強的創新能力。全國大數據創新產出分布正朝著更加均衡的方向發展。3-92023年中旬,全國開設大數據專業的高校數量達到988家。這些高校主要集中在中部省份、東部及沿海省份、及四川、陜西等西部省份,為當地大數據產業發展提53家;其次是北京(49家)、西安(36家)、廣州(32家)、重慶(31家)。圖3-10全國開設大數據專業的高校分布熱力圖從上市企業技術人員數量來看,隨著大數據產業發展,各地上市公司技術人員數量不斷增加。其中,北京市、杭州市、深圳市上市企業技術人員占全國比例較高,分別占27.06%、11.74%、8.97%,為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技術支持;武漢市、鄭州市、合肥市等中部城市高度重視人才引育,上市企業技術人員數量不斷增加,和東南沿海城市差距縮小;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西藏空港新區等新型產業園區的建立,為拉薩大數據技術人才提供了更多就7。圖3-11上市企業技術人員數全國占比前15名城市(三)產業環境產業環境的衡量標準從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兩個要素出發,評估了大數據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出臺情況、大數據管理機構設置、產業聯盟協會建設以及交易場所建設情況。從產業環境綜合指數排名看,前15的城市中有東部和沿海城市9個、中部城市3個、西部城市3個。整體上,盡管東部沿海城市在大數據產業環境打造方面保持著一貫優勢,但前15位的中西部城市與東部沿海城市在指數得分上差距并不大,顯示出各地均重視大數據產業環境建設。3-1215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從政策發布數量總體衡量,東部沿海城市的政策出臺速度快、數量多;深圳、廈門、南京、蘇州等城市對大數據產業發展也給予了強大支持;重慶、合肥、銀川、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地區城市也走在政策引領大數據產業建設前列。工業和信息化部《“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發布以來,各地方根據自身發展重點和方向,靈活發揮政策優勢,配合國家和省級戰略布局,持續加大大數據產業政策布局,引導大數據產業在本地發展。大數據管理機構設置情況方面,以省為單位看,各省皆已建立有大數據管理機構;以市為單位看,納入統計的337座城市中有285座已建立大數據管理機構,占比達到84.6%,充分表明各地高度重視大數據的管理、開發、應用,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圖3-13大數據管理機構設置城市數量及比例29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產業聯盟、協會等產業組織建設發展勢頭強盛。北京、深圳以80家產業聯盟協會并列第一,上海、廣州、杭州、重慶、濟南等城市大數據產業聯盟協會數量在40-60家之間。總體上,該指標排名前15的城市均有數十家不等的大數據產業聯盟、協會等,表明各地在產業組織建設上普遍卓有成效。圖3-14產業聯盟、協會數量排名前15名城市30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29個城市已經建立或正在建立數據交易場所,已建成包括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天津)、上海數據交易所、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等在內的一批數據交易平臺,有效促進數據要素資源市場化流通配置。武漢、杭州等城市落地了不止一個數據交易所;還有城市根據地緣特點深入細分領域,比如青島提出建立青島國際航運大數據交易中心,吸引國際航運數據要素交易流通,搶抓特色領域數據要素主導權。312023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04發展建議20232023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PAGEPAGE342014年大數據首次被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以來,至今年已進入第十個年頭。我國大數據產業近年來從小范圍、小場景應用加速走向大范圍、深層次建設。從指數評價結果可以看出,不僅頭部城市發展能級量級不斷提升,中西部地區、二三線城市的大數據產業發展也持續加速。伴隨我國數據基礎制度體系日益建立健全,數據要素將更加開放流通,數據價值將進一步釋放,推動大數據產業持續規范化、規模化發展。在此提出如下發展建議:(一)加強數據和算力基礎設施布局,支撐大數據新應用深入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建設,依托8個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進一步統籌規劃數據中心建設布局,引導大規模數據中心適度10大數據中心集群。支持數據中心升級發展,不斷提高算力水平、能耗水平、服務水平,建設更多智能算力中心、綠色算力中心,提升國產信創設備在數據中心的使用率。培育壯大自主數據中心產業鏈、算力產業鏈、通信產業鏈,以更加強大的算力、存力和傳輸力支撐支撐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場景應用升級。(二)健全數據基礎制度體系,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建立完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相適配的數據產權結構性分置制度,推進數據分類分級確權授權使用和市場化流通交易。推動公共數據依法開放共享和授權使用。鼓勵各地探索建設適應市場需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