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_第1頁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_第2頁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_第3頁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_第4頁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日期:2021年7月21日一、 什么是文化遺產?答:(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構造、銘文、窟洞以及結合體;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風光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成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工結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二、 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答:“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理論、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三、 什么是自然遺產?答:(1)從審美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由物質和生物構造或這類構造群組成的自然相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構造以及明確劃為受威脅的動物和植物生態區;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四、 我國政府哪一年正式參加了結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答:2004年8月,我國政府經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批準,正式參加了結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成為全球批準為數不多參加該公約的國家之一。五、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哪些內容?答: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理論;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六、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答:非物質性特征,生態性特征和“活態〃性特征。七、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方針是什么?答: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開展。八、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遵循的根本原那么是什么?答:生命性原那么,整體性原那么,人本性原那么和創新性原那么。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原那么是什么?答: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布施行,點面結合、講務實效。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目的是什么?答: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擬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中國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并得以傳承和發揚。十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措施是什么?答:(1)開展普查,用現代化手段真實、系統、全面地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檔案和數據庫;(2)制定標準,科學認定,建立國家級和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工作;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探究動態整體性保護方式;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協調有效的保護工作指導機制、專家咨詢機制和檢查監視制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開展整體規劃,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大力培養專門人才;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教學和宣傳展示,進步全社會的保護意識。十二、如何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答:(1)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搶救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加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和文化生態區的保護。十三、當前文化遺產保護還存在哪些問題?答:(1)一些依靠口傳身授方式加以承傳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法律法規建立的步伐不能及時跟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需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還缺乏相關法律的保護;管理尚不健全,保護工作還缺乏制度要求、保護標準和目的管理。搜集、整理、調查、記錄、建檔、展示、利用、人員培養等工作相當薄弱,保護管理資金和人員缺乏的困難普遍存在。一些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淡薄,重申報、重開發,輕保護、輕管理的現象比擬普遍;少數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展超負荷利用和破壞性開發,存在商業化、人工化和城鎮化傾向,甚至借繼承創新之名隨意篡改民俗藝術,極大地損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十四、文化遺產保護有哪些國際公約?答:(1)?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1966年12月16日第二十一屆結合國大會第2200A號決議通過);(2)?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結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第十七屆會議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過);(3)?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結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第三十二屆會議于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過正式通過)。十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于哪些文物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答: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構造,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十六、?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于哪些建筑群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答: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互相聯絡的建筑群。十七、?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于哪些遺址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答: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十八、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工程,必須符合一項或幾項標準方可獲得批準,它們是哪些?答:(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筑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開展產生過大影響;⑶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4)可作為一種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觀的出色范例,展示出入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5) 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出色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于損壞;(6) 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本質的聯絡。(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它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人?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十九、目前世界上有多少國家開展了“文化遺產日〃活動?答:據理解,世界上許多國家如法國、意大利、比利時、阿爾巴尼亞等40多個歐洲國家,印度、泰國、南非、烏拉圭等亞、非、拉國家都通過積極開展“文化遺產日〃活動。二十、誰最早提出過在我國設立“文化遺產日〃的建議?答:是由我國著名城市規劃專家鄭孝燮等先生提出設立“文化遺產日〃建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問答2021-06-2501:23:00來源:天津網-天津日報(天津)跟貼0條手機看新聞1、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親密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2、 非物質文化遺產范圍包括哪些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理論;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3、 我國文化遺產日是哪天??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辦發200542號)指出,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立,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4、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針是什么?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開展。5、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原那么是什么?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布施行,點面結合、講務實效6、 什么時間我國參加了結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4年8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我國參加了結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7、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是什么關系?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局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是文化部、財政部結合國家民委、中國文聯于2003年初啟動的一項由政府組織施行推動,對我國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展有效保護的系統工程。預計用17年的時間,有步驟、有重點地循序漸進,逐步施行,積累經歷。力爭到2021年,獲得成果,為創立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奠定根底。8、 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普查與保護的范圍?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由民眾集體創作、在民眾中世代傳承、為民眾所享受的文化,是至今還在民眾中流傳的“活態〃文化。凡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在普查和保護之列。9、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目的是什么?通過普查確定一個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類別和形態、蘊藏情況、流布地域、傳承范圍、傳承脈絡、衍變情況以及采集歷史。通過全面普查,發現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較多而又獨具天才的講述者、傳承者、表演者,從他們的講述或表演中記錄、采集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3)通過實地調查,記錄或錄制流傳了千百年、與民眾生活有親密關系,甚至影響著民眾生活和群體社會的各類民間作品和民間技藝,以及歲時節日、慶典儀式、風俗習慣、民間信仰等民俗事項。10、普查的步驟和方法?普查工作的根本步驟,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普查準備階段;實地普查階段;普查總結階段。在普查中,要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調查方法,在理解一般情況后,可重點走訪,抽樣調查,也可以開小型調查會。11、 哪些單位或個人可以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程的申請?公民、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可向所在行政區域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