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生平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他幼年喪父,家庭貧困,由母親把他撫養成人。長大后,他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子)之門,接受了孔子一派的政治學術思想,在學成并從事了一段教育活動后,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便帶領弟子到魏、齊、宋、魯、薛、滕等國對諸侯進行游說。但是,當時諸侯各國正致力于合縱連橫,富國強兵,用武力實現統一。而孟子推行的仁政主張,被認為是不合時宜、不切實際的,因而他屢次被拒絕。游說中一連串的失意使孟子感到自己在政治上不會有什么作為,于是他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把理想寄托于將來,和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一起整理自己的游說經歷和辯難內容,撰寫出《孟子》一書,以此來闡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學術思想。孟子主張施仁政,使人民安居樂業;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提出“性善論”作品《孟子》一書是孟子言論的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言論、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辯、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等)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評價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他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稱為“亞圣”。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他們的學說被稱為“孔孟之道”“仁義禮智”這組概念,在春秋時似乎尚未出現,《論語》和《左傳》中都還沒有將“仁”“義”“禮”“智”合成一組概念的記載。但到了戰國中期,儒家已經將這四個字合在一起并且賦予它們一定的內容和意義。到了孟子時,他直接將“仁義禮智”納入人性的基本結構當中,將“四端”視為“仁義禮智”存在的基礎。1.四端孟子認為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是“仁義禮智”的發端。“四端說”是孟子“性善論”的基礎。課文節選內容多角度闡述了“四端說”。2.十三經“十三經”指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十三部儒家著作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后,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列為官學,升格為“經”,正式稱為“五經”。到了唐朝,將《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尚書》《詩經》并稱為“九經”,也立于學宮,用于開科取士。“十三經”之說,最終形成于南宋。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于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都無法比擬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可以說,儒家經典對于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3.鄉黨文中指“同鄉”,即“同鄉的人”。古代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合稱“鄉黨”。eq\f(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孟子說:“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古代圣賢的帝王)eq\f(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有憐愛別人的心,就有了憐愛別人的政策;用憐愛別人)eq\f(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的心,施行憐愛別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能像在手掌上)eq\f(運之掌上。,運轉小東西一樣容易了。)eq\f(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說人都有憐愛別人的)eq\f(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心的原因:(就在于)人們如果忽然看見一個小孩將要)eq\f(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掉到井里,都會有恐懼憐憫的心理;(有這種心理的原)eq\f(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因,)不是想跟小孩的父母結交,不是想在同鄉和朋友)eq\f(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里博取聲譽,(也)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eq\f(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由此看來,沒有憐憫之心,就不是人;沒有羞恥、憎惡之心,)eq\f(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就不是人;沒有謙遜推讓之心,就不是人;沒有是非之心,)層解:敘述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eq\f(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同情之心,是仁的發端;羞惡之心,是義的發端;謙遜推讓)eq\f(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之心,是禮的發端;是非之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eq\f(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發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樣。有這四種發端卻說自己不)eq\f(能者,自賊者也;,能(做到仁義禮智)的人,是自己傷害自己;(有這四種發)eq\f(謂其君不能者,賊其,端卻)說自己的國君不能(做到仁義禮智)的人,是傷害自)eq\f(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己的國君。所有自身擁有四種發端的人,(如果)都懂)eq\f(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得擴充它們,(它們就會)像火剛剛燃燒(最終形成燎原)eq\f(泉之始達。,之勢),(就會)像泉水剛剛涌出(最終匯成大江大河)。)eq\f(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如果能擴充它們,就足夠用來安定天下;如果不擴充它)層解:“四心”對應“四端”,有“四心”即有“四端”。“四端”需要“擴而充之”。段解:論述人人都有仁、義、禮、智四端,擴充這四端極為重要。1.通假字(1)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內”同“納”,結交)(2)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然”同“燃”,燃燒)2.古今異義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古義:狠心對待別人。今義:忍受別人。3.一詞多義(1)賊詞義梳理例句義項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傷害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出師表》)對敵人的蔑稱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左傳·宣公二年》)刺殺,暗殺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史記·秦始皇本紀》)刺客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論積貯疏》)禍患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赤壁之戰》)違法亂紀、禍亂國家的人高考遷移北擊清河長垣及平原五里賊,皆平之(2022·新高考Ⅱ卷)①敵軍,敵人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2021·新高考Ⅱ卷)②傷害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2019·全國卷Ⅱ)③強盜,劫奪財物的人大丈夫在世,會為國滅賊以取功名(全國卷Ⅱ)④國賊,禍亂國家的人(2)惡詞義梳理例句義項非惡其聲而然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厭惡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憎惡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諫太宗十思疏》)邪惡、奸邪的人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廉頗藺相如列傳》)壞,不好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戰》)嫉妒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滿井游記》)怎么高考遷移憎其人者,惡其余胥(2022·全國乙卷)①厭惡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2019·北京高考)②哪里惡惡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師近郡(全國卷Ⅱ)③壞人做壞事時詞臣不附劉瑾,瑾惡之(全國卷Ⅲ)④嫉恨4.文言句式(1)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判斷句,“……也”表判斷)(2)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判斷句,“……也”表判斷)(3)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內交也”)(4)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非所以于鄉黨朋友要譽也”)(5)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省略句,“掌”前省略介詞“于”)結構圖示主旨歸納本文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觀點,然后以“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為論據進行論證。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進而論述“四端”對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重要作用。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古代先王由于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B.孟子說,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由此推知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但這種同情心是有條件的。C.孟子認為,人如果沒有同情之心、羞恥之心、謙遜推讓之心、是非之心,就不配做人。D.人有“四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端”,如果自認為不行,就是傷害自己;認為他的君主不行,就是傷害君主。答案B解析B項,“這種同情心是有條件的”錯誤,據原文“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可知,這種同情心是不需要條件的。2我們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是不是就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這四種品德?答:答案孟子告訴我們,擁有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并不意味著就擁有了“仁義禮智”這四種品德,只是說我們具備了達到“仁義禮智”境界的潛能。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有沒有去發現并挖掘這種固有的潛能,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擴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這種潛能,你就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棄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墮入了邪惡。3本文是如何進行邏輯推理論證的?答:答案本文開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為前提,推導出“不忍人之政”,繼而推導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運之掌上”那樣容易。接下來,孟子以“孺子將入于井”舉例論證,展開了進一步的論述,說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與“四端”的關系。最后運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強調了擴充“四端”的重要性。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之”字出現頻率頗高。試歸納它在本文及《〈論語〉十二章》中的用法并舉例,填寫下表。意義或用法例句代詞①②助詞③④⑤⑥⑦⑧答案①第三人稱代詞②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③結構助詞,相當于“的”④惻隱之心,仁之端也⑤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⑥人之有是四端也⑦用于調整音節⑧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辨析詞類活用——名詞用作動詞課內鏈接考點解讀“自賊者也”中的“賊”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傷害”。名詞用作動詞,是一種重要的詞類活用現象在文言文里,名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臨時被用作動詞,這種情況比較普遍。名詞用作動詞后,原有的名詞意義并沒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適應的動詞的意義而已。名詞用作動詞,在高考中比較常見,一般在翻譯題或理解詞語題中進行考查在漢語中,名詞不能帶賓語或介賓短語,只有動詞能帶賓語和介賓短語,如果名詞帶賓語或介賓短語了,說明它臨時具有了動詞的性質,這就是名詞活用作動詞。所以,如果名詞后緊接代詞或處所名詞、介賓短語,即可判斷它是活用成了動詞;同理,如果兩個名詞連用,二者之間既非并列關系,也非修飾關系,那么其中必有一個名詞活用成了動詞;又因為能愿動詞只能修飾動詞,所以,如果名詞前緊接能愿動詞,也可判斷它是活用成了動詞。名詞有時還有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除這兩種相對特殊的用法外,在多數情況下,名詞活用作一般的謂語動詞。例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齊桓晉文之事》)中的“衣帛”的意思是“穿絲織的衣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中的“水”是“游泳”的意思。辨析名詞用作動詞,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標志名詞出現在副詞后;名詞出現在能愿動詞后;名詞出現在“所”字后。2.語法分析句中無動詞;兩個名詞連用;名詞在句中謂語的位置;名詞后為代詞;名詞后為賓語或介賓短語。指出下列句中名詞活用作動詞的詞語,并作解釋。1.道芷陽間行(《鴻門宴》)答案道:取道2.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諫太宗十思疏》)答案下:居于……之下3.或師焉,或不焉(《師說》)答案師:向老師學習4.義不賂秦(《六國論》)答案義:堅持正義5.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諫太宗十思疏》)答案君:統治6.族秦者秦也(《阿房宮賦》)答案族:滅族7.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答司馬諫議書》)答案第一個“事”:做(事)8.風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答案風:吹風9.晉軍函陵(《燭之武退秦師》)答案軍:駐扎,駐軍10.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答案罾:用網捕撈『讀寫能力』巧妙運用層進思維層進思維的特征類似于“剝竹筍”,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輕到重,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把問題講深講透,有助于嚴謹、深入思維的形成,呈現出縱深的立體發展狀態。例如《大學之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便是用了層進思維,環環相扣,逐步闡釋了“八目”的進修階梯。如何在寫作中運用層進思維呢?我們可以將中心論點進行分解,分成幾個分論點,這些分論點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1.“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式這種模式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論證結構,即圍繞中心論點回答三個問題:①是什么;②為什么;③怎么辦。例:誠信①誠信是什么;②為什么要講誠信;③如何做到講誠信。2.“前提—途徑—方法”式層間可用諸如“不僅……而且……”“……況且……”等關聯詞語過渡,同時又能以此反映層次間遞進的關系。例:嚴于“解剖”自己(1)要不斷進步,必須無情地“解剖”自己。(2)論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①對自己要有自知之明。(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里,就無從下“刀”。)②光有自知之明還不夠,還要勇于自我批評。(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徑。不“開刀”,就無從去“病”。)③自我批評的勇氣來源于對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這是“解剖”好自己的動力源泉。沒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下“刀”就無力,甚至可能半途棄“刀”。)變式:①要有自知之明,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②勇于自我批評,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徑。③要有對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這是“解剖”好自己的動力源泉。『針對練筆』下面是作文《誠信所至,金石為開》的開頭部分和結尾部分,請運用遞進式結構,補寫中間一個片段。古語說得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語道破天機,極為精妙地表述了誠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因此,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不管是同學朋友之間,還是在生意場上,都要始終如一地以誠為本,以信為根。唯有如此,友誼之花方可常開不凋,財富方可滾滾而至。誠信是增進情感的潤滑劑。在生活中,人們難免與鄰里發生這樣那樣的誤會,那么消除誤會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誠信待人,誠信是開啟心靈之門的鑰匙。只要我們以心換心,就能消除誤會,增進感情。朋友受挫失落流淚時,你的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勸慰的話語,也許會驅散朋友心中的烏云。朋友成功喜悅時,你報以一陣熱烈的掌聲、一句祝賀的話語,更能激勵友人在以后的日子里乘風破浪。誠信所至,金石為開。請不要丟棄誠信,它是為人之本,處世之根。答:答案(示例)誠信不但體現在鄰里和朋友之間,更體現在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加快,為了方便市民的出行,許多地方設立了無人售報亭、無人售票車、無人借傘處。這些都市新風景既方便了群眾,又檢驗了市民的社會公德。有人買報紙雜志照樣付款,坐車照樣掏腰包,雨停后及時將傘送回。這些皆是于細微處所見的精神風貌。而有的人總要拋棄誠信,用卑劣的手段竊取一點蠅頭小利,買報坐車不付錢,用傘不歸還,成為文明社會誠信風氣的破壞者。因此,“人”不能丟掉這個包含在人字里的美德——誠信。eq\x(10分鐘基礎練)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知者不惑B.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C.若火之始然D.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答案B解析A項,“知”同“智”,聰明。C項,“然”同“燃”,燃燒。D項,“內”同“納”,結交。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勝質則史文:華美,文采B.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怵惕:驚駭,恐懼C.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D.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政:政體答案D解析政:政策。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B.任重而道遠C.知止而后有定 D.死而后已答案B解析B項是表并列關系的連詞,其他三項均是表順承關系的連詞。4.對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②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③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④小子何莫學夫《詩》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答案B解析①②均為狀語后置句。③為賓語前置句。④為固定句式,“何莫”,表反問,為什么不……呢。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一日克己復禮 B.古之學者必有師C.小子何莫學夫《詩》 D.譬如平地答案D解析A項,古義:一旦。今義:一天。B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項,古義:老師對學生的稱呼。今義: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輕蔑意)。D項,古今意義相同,均為“比如”。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不屬于詞類活用的一項是()A.君子食無求飽B.見不賢而內自省也C.就有道而正焉D.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答案A解析B項,名詞作狀語,在內心。C項,形容詞用作動詞,糾正、匡正。D項,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整齊有序。7.下列對相關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人,西周、春秋時代對被統治的勞動人民的稱謂,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與“大人”相對,后者與“君子”相對。B.士,在春秋時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與庶民之間,處于貴族的最底層。也泛指讀書人。《〈論語〉十二章》中的“士”就是后一種用法。C.《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南宋朱熹將《孟子》《論語》《大學》《春秋》并稱為“四書”。D.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被后世尊稱為“亞圣”,孟子與孔子合稱為“孔孟”。答案C解析C項,《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eq\x(30分鐘提升練)一、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西周開國之初,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由此可見禮樂文化。如今,在新的時代環境下,中華禮樂文化仍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我們要想讓中華禮樂文化在維護社會和諧、增強價值認同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必須引導人們將禮樂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普及禮樂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近些年,一些大學為培育和弘揚禮儀文化,開發出大量現代禮儀課程,受到學生和社會人士的熱烈歡迎。比如,湖南大學袁滌非老師的《現代禮儀》視頻公開課,開課7個學期,就有近70萬人次選修。媒體方面,山東廣播電視臺推出了全國首檔中華禮樂傳習節目《中國禮中國樂》,節目一方面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地解讀傳統禮樂知識,另一方面積極推廣適合現代人生活的中華新禮儀。比如在《尊師禮》篇中,我們就可以看到設計的“正衣冠、獻桃枝、敬茶、訓誡、贈書”等現代拜師禮儀。無論是傳統禮樂文化,還是新推出的現代禮儀,要想在現代社會扎下根、傳下去,就要與現代人的生活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答案源遠流長推陳出新津津有味解析本題考查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空,根據前文“西周開國之初,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可知,禮樂文化的發端比較早,據此可填入“源遠流長”。源遠流長:河流的源頭很遠,水流很長。常比喻歷史悠久,根底深厚。第二空,根據后文“近些年,一些大學為培育和弘揚禮儀文化,開發出大量現代禮儀課程,受到學生和社會人士的熱烈歡迎。比如,湖南大學袁滌非老師的《現代禮儀》視頻公開課,開課7個學期,就有近70萬人次選修。媒體方面,山東廣播電視臺推出了全國首檔中華禮樂傳習節目《中國禮中國樂》”可知,在普及禮樂文化的過程中我們采用了一些新的方式,據此可填入“推陳出新”。推陳出新:去掉舊事物的糟粕,吸取其精華,使它以新的面目出現。第三空,根據“節目一方面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地解讀傳統禮樂知識”可知,此處需要填入一個修飾“解讀”的形容興趣很大的成語,再根據“輕松愉快的氛圍”,可填入“津津有味”。津津有味:形容趣味特別濃厚。2.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改寫成包含假設關系的否定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答:答案如果不引導人們將禮樂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中華禮樂文化就不能在維護社會和諧、增強價值認同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解析本題考查變換句式的能力。首先改寫的句子要包含假設關系,可選用表示假設關系的關聯詞,如“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那么(就)”。原句分句之間的關系是先說結果,后說做法,改為包含假設關系的句子時,要把做法放前,結果放后。還要改寫成否定句,可采用否定詞“不、沒、無、莫、非”等,要注意不要出現否定失當的毛病。二、閱讀素養培優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7題。【甲】孟軻,鄒(zōu)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鄒子之屬。(節選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乙】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①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②。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③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一、五章)【丙】孟子嘗有言矣:“人能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④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嗚呼,此其所以為孟子歟!后之觀孟子者,無觀之他,亦觀諸此而已矣。(節選自蘇軾《孟軻論》)[注]①比:為,替。②耨(nòu):除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墻(偷盜)。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不能用”的主語是宣王,“適梁”的主語是孟子,因此在“不能用”后斷開,排除A、C兩項。“不果所言”中的“果”作動詞,意思是“認為……有成效”,故“所言”作“果”的賓語,在其后斷開;虛詞“則”前一般停頓,排除D項。故選B項。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合從連衡:戰國時六國諸侯聯合抗秦的謀略,稱為“合縱”;秦國聯合一些諸侯進攻另外一些諸侯國的謀略,稱為“連橫”。從,同“縱”;衡,同“橫”。B.“鄒子之屬”的“屬”是“類”之意,與“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中的“屬”意思相同。C.仁義: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本義為仁愛與正義。備受孟子推崇,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內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儒家倡導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對父母要孝順。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含義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D項,“‘孝悌’指的是對父母要孝順”不正確,“孝”指孝順父母,“悌”指敬愛兄長。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的思想主張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納,因為當時各國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對此是深惡痛絕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書立說。B.孟子面對梁惠王利國的急切心態,先表明自己施行仁義的觀點,然后運用比喻論證來闡明施行仁義的意義,最后指出施行仁義的具體措施。C.孟子批評那些不施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指出了梁惠王“東敗于齊”“西喪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D.蘇軾認為孟子推崇的仁義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從最粗淺的辦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盜而已。因此孟子的觀點不是靠空虛的道理來支撐,更簡潔明了,易懂易行。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項,“直接指出了梁惠王……根本原因”錯誤,未直接指出,而是以施行仁政就會讓百姓主動歸順,從而戰無不勝暗示其失敗的根本原因。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譯文:(2)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嗚呼,此其所以為孟子歟!譯文:答案(1)如果以道義為后卻以利益為先,(那么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不會滿足的。從來沒有講求仁的人卻拋棄自己的父母的,從來沒有講求義的人卻輕慢自己的君王的。(2)充滿天地之間,傳播于天下,而毫厘之間的細微事物都有所論述。唉,這正是他成為亞圣孟子的原因啊!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關鍵點:(1)茍,如果;后、先,意動用法,以……為后、以……為先;饜,滿足;遺,拋棄;親,父母;仁、義,名詞作動詞,講求仁、講求義;三個“而”,卻;后,輕慢、瞧不起。(2)充,充滿;放,傳播;計,論述;此其所以為孟子歟,判斷句。7.梁惠王想洗雪恥辱,向孟子詢問對策。孟子給出的建議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答:答案孟子建議梁惠王對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質生產方面,省刑罰、薄賦稅、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要培養民眾孝悌忠信的品德。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從“王如施仁政于民”得出總的建議,即“對百姓施行仁政”。從“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中得出物質生產方面的措施,即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從“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紅外光譜儀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中國電動工具砂輪機行業市場規模及未來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 就車式半軸套管拆拉機行業深度研究分析報告(2024-2030版)
- 寬條絨行業深度研究分析報告(2024-2030版)
- 2025-2030年中國藍劍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
- 2025年冷柜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樂疾寧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固體浮力材料市場研發創新分析與整體局勢發展綜述研究報
- 公司訴訟代理合同簡易模板6篇
- 2025年新版建筑工地勞動合同8篇
- 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
- 繪本故事-我喜歡書
- 開魯縣中小學教師招聘筆試真題2023
- 學校食品安全風險排查問題匯總表
- 832個貧困縣名單
- (整理)第一章人力資源管理基礎知識
- 地下停車場交通設施及環氧地坪工程施工技術方案
- GB/T 26038-2023鎢基高比重合金板材
-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2020版)
- 英語人教新起點(一起)四年級下冊-Unit4 Hobbies storytime導學案
- GB/T 42768-2023公共安全城市安全風險評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