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檔:《離騷》備課資料_第1頁
文檔:《離騷》備課資料_第2頁
文檔:《離騷》備課資料_第3頁
文檔:《離騷》備課資料_第4頁
文檔:《離騷》備課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離騷》備課參考資料一、目的和宗旨:在課文《離騷》的學習基礎上,更深入的研究某一相關領域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寫出1000字以上有一定見解的論文,以求加深對《離騷》的理解本初步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思路和方法。不求課題結論的深刻老到和自成一家之言,而重在研究過程的體會和總結。即如何查找和運用信息資料、如何推理論證形成觀點結論、如何培養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養成良好的自學和治學方法等。二、前期準備:熟讀并背誦《離騷》課文。深入理解屈原的思想人格和表現手法。要注意的是“《離騷》是文學史上的名篇,由于時隔久遠,語言深奧難懂,會給鑒賞造成一定的困難。教材節選了其中的一部分,配有詳細的注釋,句句有譯文,為的是不在理解詞句上耗時費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的為追求理想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和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賞詩作的藝術手法和藝術價值上。”(引自劉真福撰《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修訂說明》,載《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2年第6期)由老師指示并提供一些書籍資料。可3-5人自由組合為一課題小組,進行協作研究。五周之內上交論文結果。三、課題設計:下列課題自選其一進行合作研究。第一課題:屈原的人物研究1.課題解說:屈原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職業詩人。更是對后世文學創作手法和文人思想人格有著極其重大影響的文學家。我們今天對屈原其人進行研究重點不在于對其生平事跡進行展覽和評述,主要應用力于探究其思想人格和藝術風格的形成與內涵及對后世的巨大影響。本可并由此探尋屈原在當今的現實意義。

2.資料檢閱和提示:(下加“·”的為必讀書目)①司馬遷的《史記·屈原列傳》。提示:這是最早也可說是最有權威性的有關屈原生平的史料記述,同時作者司馬遷在記傳的同時也對屈原的為人和為文進行了評述。也是最早研究屈原的作品。必讀。②賈誼《吊屈原賦》。提示:賈誼任長沙王太傅因深感懷才不遇與屈子同病相連遂有此賦。語言艱深晦澀,含義深沉高遠。可選讀。③《屈原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天津師大學報》1992年第3期)。提示:該文從歷史的縱深角度闡述了屈原的思想人格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對中國文人性格的影響。可選讀。④參觀汨羅屈原祠。提示:該祠建于屈原當年自沉地,為國內最有影響的屈原紀念地,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條件許可,可實地吊唁參觀。3.資料示范: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后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分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及其勢力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節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屈原條)4.論文選題:(供選擇參考)①試論屈原對李白的影響;②屈原自沉對中國文人的影響;③屈原人格的構成要素;④屈原與湖南龍舟民俗;⑤長沙市與屈子有關的名稱考察;⑥屈原的愛國思想與今天愛國主義的比較;第二課題:楚辭的文化研究1.課題解說:楚辭是繼《詩經》之后最有特色的一種詩歌體裁。這種詩體的出現有著鮮明的時代文化特征和個人性格特征,并且和《詩經》一樣成為了中國主要的詩歌源頭之一。研究楚辭則有必要研究戰國時期的文化,尤其是楚文化。楚辭的文化研究要注意立足于楚辭,著眼于現實。可與當今的方言民俗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2.資料檢閱和提示:①蕭兵《楚辭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②潘嘯龍《屈原與楚辭文化》,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③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出版社1998版。提示:該書并非學術著作,更非楚辭。研究的專著,而是一部文化尋根的散文集。但該書對于我們理解文化的含義和古今流變大有幫助。且較多地涉獵地域文化的今昔,對于楚辭的文化研究應有較大的借鑒意義。④李澤厚《美的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提示:該書影響深遠概述了中國幾千年美學文化的發展流變,其中對楚辭屈騷部分有較精辟深刻的論述。這一部分必讀。3.論文示范:“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這話,我向來有點懷疑。但細細一想,又覺得有點對。所謂“無邪”,當然是指合乎“禮”。“禮”是行為規范而不是思想規模。“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好色與怨誹,用儒家的標準來衡量,絕不能說是不邪。但這僅僅是思想情感的“邪”,所以邪是邪了,卻又沒有導致行動,所以又不淫不亂,可以算做“無邪”。這里面有一種社會規范對于自然情感的壓抑,一種理性結構對于感性動力的束縛,不能說沒有一點虛偽。但這虛偽,儒家是認可的。荀子就說過,“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重也,無性則偽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禮論》)這個觀點,應用到美學上,就叫做“以理節情”。在這里,“理”和“禮”是同一的,所謂“節”,一方面意味著這“禮”(或“理”)并非與“情”一體,一方面也意味著“情”是受“理”或“禮”束縛的。“禮”(或“理”)是一,“情”是多,“以理(或禮)節情”,也就是用“一”來規范“多”,用“吾日三省吾身”式的陰郁的道德教條,來代替無限多樣的探索與追求。這樣一來,詩歌的路自然越走越仄了。《詩經》以后的詩壇,冷落了三百余年。以致先秦,這個哲學史上輝煌的時代,在詩歌史上卻留下一頁灰色的空白,絕非偶然。這不是什么“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而是異化了的理性結構窒息感性動力的結果。值得強調指出的是,這里的所謂“理”是指導與“禮”同一的“理”,即儒家所謂的“理”。“理”與“禮”的同一是理性結構與感性動力相異化的標志。只是由于嚴格的禮儀結構與嚴密的理性結構互相因依,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生產、思想模式和倫理道德規范,壓抑了感性動力,才產生了華夏文化的保守方面。如果不是這樣,如果把“理”同楚文化的偉大代表老子和莊子所說的“道”(在本體論的意義上它是“太一”,是“自然”,在人本主義的意義上它的原始生命力,自然生命力)聯系起來,統一地加以理解,那么“理”就成了一個動態的、開放的東西。“以理節情”(不等于“以禮節情”)的命題就成了一條深刻的美學原理。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于這個或那個命題,而在于感性動力和理性結構的關系。二者的統一是開放性的,有利于藝術的發展;二者的分離是保守性的,不利于藝術的發展。先秦時期北方的情況屬于后者,所以形成了中國詩史上的沉寂時期。正當其時,不是“以理節情”,而是“發憤抒情”的楚辭的興起,標志著詩歌時代的復活。這種在理性基礎上的復活,在較低的層次上可以把它看作是“巫”文化中的原始生命力——感性動力突破理性結構束縛的結果。研究屈原辭賦,不可忽略這種束縛和突破。(節選自高爾泰撰《屈子何由澤畔來?》,載《文藝研究》1986年第一期)4.論文選題參考:①長沙方言虛詞考;②屈子何以自戀于美女香草;③《詩經》和《楚辭》抒情方式之比較;④屈子思想與儒、道兩家的關系;⑤“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仁與智之間的屈原;⑥戰國時期的地緣政治與地緣文化;第三課題:《離騷》的語體研究1.課題解說:《離騷》是屈原博大精深的代表作。前兩課題是對屈原的思想人格和文化背景的研究,均與《離騷》的主題內容密切相關,故本課題不再涉及。本課題重在研究《離騷》的語體形式,深入認識楚辭體的個性風格和在藝術形式上的獨特貢獻和地位。2.資料檢閱和提示:①郭建勛著《漢魏六朝騷體文學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提示:該書系。博士學位論著,對于楚辭體的形成、特征、流變等有較深入系統的論證。其“騷體的形式特征一節”可選讀。②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提示:這是魯迅對中國文學史的獨特的研究和貢獻。行文簡明扼要,不乏真知灼見,影響深遠。必讀。③屈原《涉江》。提示:該篇為屈子重要作品之一。其“兮”字的運用尤其顯得有規律有特色,必讀。④葉幼明《辭賦通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3.論文示范:聞一多先生在他著名的論文《怎樣讀《九歌》》中,認為“兮”字兼有音樂與文法的雙重功能。就“文法”而言,《九歌》的“兮”還可口還原為其、之、于、而、以、夫、然、與乃至一切的虛詞。姜亮夫、郭紹虞、湯炳正等人對此亦有過較精審的論述。根據文法以各種虛詞一一替代“兮”字在句中的語法作用,顯然將消解騷體句的特異性而使它流于一般句式,但“兮”字在表示泛聲的語音持續時,本身自然地兼有這些文法意義,卻是不容爭辯的事實。這也正是騷體的“兮”字句與《詩經》中“兮”字僅表語音的主要不同所在。正因為如此,有些學者將《九歌》乃至整個騷體句式視為一種不穩定的過渡形式。《九歌》中的“兮”字表音的泛聲性質及其兼具的文法意義的綜合性與不確定性,決定了“兮”字句必然在后來日趨精密的語言發展中有所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逆向的兩極演進:其一是“兮”字作為泛聲的弱化以至完全省略,由“OOO兮OOO”變成“OOO,OOO”的三言句式,如《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在《宋書·樂志》中變成“今有人,山之阿”,《史記·樂書》中的《天馬歌》“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在《漢書·禮樂志》中變成“太一況,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赭”;其一是“兮”字的語法意義由其他虛詞所代替,以至漸次強化為實詞,由“OOO兮OOO”變成“OOOOOOO”的七言句式,如張衡《四愁詩》“我所思兮在太行,欲往從之梁父艱”,阮籍“大人先生傳》中“歌”,一首“天地解兮六合開,星辰殞兮日月頹,我騰而上將何懷!”便體現了這種虛詞替代與實詞強化的演變。此外,屈原作品中的另兩類句式“OOOOOO兮,OOOOOO”與“OOOO,OOO兮(些)”,由于句中“兮”(含“些”,下同)僅具表聲的功能,所以在后代只有弱化乃至消失這一單向的演進,前者演變為六言句,后者從另一途徑衍生出七言句。三言、六言、七言這三種古代韻文的重要句式均由“兮”字句衍化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騷體是古代韻文的淵藪,亦不為過譽。“兮”字句這種衍生多種句式的功能,也是其他任何句式所無法比擬的。

……綜上所述,“兮”字具有特別強烈的詠嘆表情色彩、構成詩歌節奏的能力,并兼具多種虛詞的文法功能、衍化派生其他句式的造句功能;同時,“兮(些)”字句作為一種文化存在,反映了荊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憤激情緒。“兮”、“些”在句中起了其他虛詞所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從而構成一種獨特的意味。聞一多認為“感嘆字確乎是歌的核心與原動力”,假如將“兮”字省去,將是一大損失,因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