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復習資料_第1頁
《中國歷史地理》復習資料_第2頁
《中國歷史地理》復習資料_第3頁
《中國歷史地理》復習資料_第4頁
《中國歷史地理》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歷史地理》復習資料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元和郡縣圖志》:為唐李吉甫所撰?!对涂たh圖志》在魏晉以來的總地志中,不僅是保留下來的最古的一部,并且也是編寫最佳的一部?!对涂たh圖志》的內容非常豐富,作為一部講述全國范圍的地理總志,首先對政區沿革地理方面有比較系統的論述?!队碡暋肥恰渡袝分械囊黄?,大概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最古老和最有系統性地理觀念的著作。戰國秦漢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它是禹本人或禹時代(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有關禹治水過程的一部記錄,同步穿插闡明了與治水有關的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狀況以及把貢品送往當時的帝都所在地冀州的貢道。經近人研究確認,《禹貢》大概成書于公元前5世紀前后,即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基本上是根據孔子時期所理解的地理范圍和地理知識編寫而成的。3、絲綢之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舴?F.vonRichthofen)在《中國》一書中,初次把漢代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的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稱作“絲綢之路”。其后,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A.Herrmann)在1910年出版的《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深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絲綢之路不再僅指陸上西北絲綢之路,它還包括陸上西南絲綢之路,陸上東北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從本質上講,絲綢之路反應的是人類規定互相溝通、互相交往的強烈愿望和規定,人類沖破一切阻擋、不停進取、不停發明的偉大力量,它凝結著中國和世界各民族共同發明的絢麗多彩的古代文明,它是數千年來發生于亞洲、歐洲乃至非洲許多地區的偉大事件的見證,是古代中國在世界文明古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標志。4、八大古都:是指由中國古都學會通過并經國內史學家承認的古代都城。包括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六大古都,后加上安陽和鄭州。中國是一種文明古國,有文字歷史已經有數千年。伴隨社會的發展,我國廣闊的國土上,出現了不少具有相稱規模的都市,尤其是歷代的國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興土木,著意修建。這些古都,無論在建筑規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風格上,均有其獨到之處,往往體現了同步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對全國其他都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各大古都的建筑沿革史,就是一部較完整的都市建筑史。5、長城: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一樣步期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筑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數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融匯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不凡的文物古跡,同步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力量與智慧的結晶。6、行政區經濟:是對全國國民經濟進行計劃與管理的基當地區單元。兼有經濟區與行政區雙重特點,它既是一種具有全國或區際意義專門化的地區生產綜合體,又在地區范圍上與行政區界線保持一致。7、《漢書·地理志》:是我國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共上下兩卷,卷首記漢此前歷代的疆域沿革,正文重要以西漢政區郡為綱,詳述103郡國及所轄地區有關內容。它也是我國第一部以疆域、政區為綱的地理著作,同步也是我國正史中最佳的一部地理志。其體例被被歷代正史沿用。8、秦代疆域:“東至海及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旁陰山至遼東”(《史記?秦始皇本紀》)東南:平楚江南地,置會稽郡;并閩越和東甌,置閩中郡;南逾南嶺,置桂林、南海、象郡;北擊匈奴,拓地至陰山,置九原郡;西南:開五尺道,勢力伸入云貴高原。9、山川形便與犬牙交錯:自秦始皇統一中國至清代,行政區域的劃分有時以山川形便為原則,有時以犬牙交錯為原則??傮w來說,按山川形便劃分行政區域有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軍事防守,而按犬牙交錯的原則劃分行政區域可以防止地方軍事割據,有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山川形便的意思是以天然山川作為行政區劃的邊界,使行政區劃與自然地理區劃相一致。這個原則是最自然最直觀的原則。尤其在高山大川兩邊的地區,往往具有不一樣的地貌、氣候和土壤,形成不一樣的農業區,也形成不一樣的風俗習慣。古人早已注意到這個問題,在《禮記·王制》中就說道:“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币虼瞬捎蒙酱ㄐ伪愕脑瓌t,意味著政區的劃分是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同一化基礎上進行。10、逐水草而居與各有分地:逐水草而居是牧人對草原生態環境的適應方式,而環境適應又與資源特性直接有關,草原雖然屬于可再生資源,但沒有任何一種牧場經得起長期放牧,若要保證在草原生態背景下被牲畜啃食過的牧草可以及時恢復,保證草原上牧放的牲畜可以繁衍不停,必須適時轉移放牧地,追尋豐盛的牧場駐牧,在游牧中滿足牲畜對草、對水的需求,牧人對牲畜的需求。《史記·匈奴列傳》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匈奴“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彼^“各有分地”,指的就是匈奴各部分區放牧之事。《史記》的記載講得很清晰,“各有分地”與匈奴各級首領的領地有關。依匈奴之制單于之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以各有分地為規則的游牧生活維系著草原上分區游牧的秩序,維系著草原上的和平,但和平不是永久的,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和平常常為戰爭所中斷,草原上的人們也同樣經歷著戰爭的蹂躪。11、古都長安:西安古稱長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陜西省省會,是我國文化名城,名勝古跡最多的地方,有著世界天然博物館的美稱。西安濃縮了中國歷史的精髓:從奴隸制社會的頂峰西周王朝、中國第一種大一統帝國秦、中國第一種盛世王朝西漢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唐朝,西安書寫了中國歷史最華彩的篇章。12、侯仁之(1911.12.06~.10.22),男,1912月16日生于河北省棗強縣,籍貫山東恩縣(現平原縣恩城鎮)。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0年畢業于燕京大學,1949年獲英國利物浦大學博士學位。1952年任教于北大地質地理系,曾兼任地質地理系系主任和北大副教務長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曾任北京大學都市與環境學院專家、博士生導師。1984年被英國利物浦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稱號。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同年為表揚侯仁之在歷史地理學領域的卓越奉獻,美國地理學會授予他“喬治·戴維森勛章”,侯仁之成為全世界獲此殊榮的第6位著名科學家。[1]1950年刊登《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第一次在中國從理論上闡明沿革地理與歷史地理的區別及歷史地理學的性質和任務,率先為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1952年,侯仁之在北京大學正式開設中國第一種“歷史地理學”專業。[2]主編有《北京歷史地圖集》,出版有《侯仁之文集》。1984年,侯仁之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講課時接觸到《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認為中國加入《公約》刻不容緩。他在歸國后立即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起草了一份中國應加入公約的提案,為國家所采納,中國最終成為了“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侯仁之院士則被譽為“中國申遺第一人”。13、《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中國歷代疆域政區為主的地圖集。譚其驤主編。自原始社會至清末,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20個圖組,共304幅地圖。地圖所有采用古今對照。本圖集從20世紀50年代起開始編纂,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到嚴重干擾,1975年出版了內部版更是錯誤百出。1982年起陸續出版了1-8冊是研究我國歷代行政區劃不可多得的資料!這部八巨冊的歷史地圖集,以歷史文獻資料為主,吸取了迄今已刊登的考古研究成果,包括了中國自商周至清代所有可考的縣級和縣級以上的行政單位,重要的河流、湖泊、山脈、山峰、運河、長城和海岸線、島嶼;除中原王朝,還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歷史上建立的大小邊疆政權,完整地體現了中國各歷史時期的疆域、政區、都市、重要村鎮和自然地理面貌。所有的地圖都以今天的地圖為底圖,分色套印,古今對照,并附有地名索引,便于查找。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八十年代初的歷史地理研究成果,被視為建國以來社會科學最重要的成果之一。14、《河山集》一至七集,陸續出版于1963年至1999年間,是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的學術文集,收錄了史念海先生的絕大部分代表性學術論文。15、沙漠化就是指原本濕潤、具養份,可以生長植物的土地,變化成干燥、貧瘠、沒有生產力的不毛之地。某些地區的沙漠化,是自然的現象,例如某些沙漠的邊緣漸漸也變成沙漠;但目前沙漠化的生態危機卻是由于人類對土地的不妥開發所導致的。沙漠化是環境退化的現象,它就仿佛一種會蠶蝕人的細菌般可怕。隨人口急劇上升,糧食自然供不應求,于是大量開墾耕地,而不理會那地方與否合適開墾。日子久了,土地的養分無法補充,竭澤而漁之下,變成完全不能恢復農作用途的旱地,我們叫這種現象做「沙漠化現象」。16、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指土地退化,其最終止果大多變成沙漠,因此,也叫“沙漠化”。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對荒漠化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定義:“荒漠化是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原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退化”。重要表目前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二、據圖回答1.據圖填出絲綢之路中段五條道路的名稱并指出其形成的朝代(10分):答:北新道,其形成于唐;新北道,其形成于東漢時期;西域北道,其形成于西漢時期;西域南道,其形成于西漢時期;吐谷渾道,其形成于南北朝時期。2.根據中國季風圖說說季風與非季風之間的界線同中國自然、經濟、歷史、政治的關系(10分)3、根據下圖列舉秦代邊郡名稱答:遼東郡、遼西郡、右北平郡、漁陽郡、上谷郡、云中郡、九原郡、隴西郡、北地郡、蜀郡、邛郡桂林郡、象郡、南??ぁ?、填充北宋時期中國版圖上各政權名稱大理北宋西夏高昌回鶻黃頭回鶻吐蕃諸部黑汗遼大理北宋西夏高昌回鶻黃頭回鶻吐蕃諸部黑汗遼答:遼、黑汗、吐蕃諸部、大理、北宋、高昌回鶻、黃頭回鶻、西夏。5、填充南宋時期中國版圖上各政權名稱大理吐蕃諸部西遼蒙古金西夏南宋大理吐蕃諸部西遼蒙古金西夏南宋答:蒙古、西遼、吐蕃諸部、大理、南宋、金、西夏。6、據圖填寫古代陜西-四川的道路答:子午嶺道、儻駱道、褒斜道、故道、祁山道、陰平道、洋巴道、米倉道、金牛道。寫出九鎮(從東到西)答:九鎮:(從東向西)遼東、薊鎮、宣府、大同、山西、延綏、寧夏、甘肅、固原。三、簡答題1.簡述我國古代各個朝代的冷暖變化(10)1.1100aBC-850aBC(西周前期),短暫的寒冷期;2.770aBC-公元初第二個溫暖期(春秋、戰國、秦、西漢)。3.公元初-600aAD第二個寒冷期(東漢、三國到六朝時代)4.600aAD-1000aAD第三個溫暖期(隋、唐、五代、宋初)5.1000aAD-1200aAD第三個寒冷期(兩宋間)6.1200aAD-1300aAD第四個溫暖期(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答:中國氣候變遷的基本規律,表目前五千年來溫度變化上,可以明顯地總結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1.第一種溫暖期從公元前30到公元前11,即仰韶文化時期到殷商時代。甲骨文記載當時安陽人種水稻是陰歷二月下種,比目前早一種多月。北京附近的泥炭層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里生長著大量的闊葉林,代表著相稱溫和的氣候。2.第一種寒冷期從公元前10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吨駮o年》記載周孝王時長江、漢水凍結的狀況,闡明當時的氣候比目前寒冷。3.第二個溫暖期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東周到秦漢溫暖期?!洞呵铩分杏恤攪按赫聼o冰”、“春二月無冰”、“春無冰”等多次記載?!盾髯印じ粐泛汀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齊魯地區農業種植一年兩熟。4.第二個寒冷期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6,即東漢南北朝寒冷期,這個寒冷期以公元4世紀前半期到達頂點?!顿Y治通鑒》載晉成帝初年,渤海灣從昌黎到營口持續三年所有結冰,冰上可往來車馬及幾千人的大部隊,年平均氣溫比目前低2—4℃。5.第三個溫暖期從公元6到公元10,即隋唐時期,其間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長安無雪無冰,當時氣候溫暖可見。6.第三個寒冷期從公元10到12,即兩宋時期,此間公元11太湖所有結冰,冰上可以通車,11、1178年福州荔枝兩度所有凍死。7.第四個溫暖期從公元12到13,即宋末元代溫暖期。1225年,道士丘處機在北京長春宮作《春游》詩云:“清明時節杏花開,萬戶千門日往來?!标U明當時北京氣候比目前溫暖。8.第四個寒冷期從公元13到19,即明清寒冷期。此間,1329年太湖結冰厚達數尺,橘盡凍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從當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變成“冰陸”,車馬通行。五千年來,我國氣候四個溫暖期與四個寒冷期交替變遷,其時間上的差異性是非常明顯的。列舉我國古代的地理總志及作者(15)答:《讀史方輿紀要》清初地理著作。原名《二十一史方輿紀要》。顧祖禹(1631-1692)撰;《元和郡縣圖志(上下)》重要內容:元和郡圖志,李吉甫撰,是唐朝地理名著,為我國現存最早又較完整的地方總志。寫成于唐寧宗元和八年?!短藉居钣洝肥潜彼纬跗谝徊恐牡乩砜傊?。樂史撰。《太平寰宇記》繼承了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的體裁,記述了宋初略于十三道范圍的全國政區建置?!斗捷泟儆[》此為南宋地理總志,成書于理宗時(1225~1269),以行在所臨安府為首,所記僅十七路,限于南渡后的境域,建置沿革、疆域道里,而詳于名勝古跡、詩賦序記,于各地風土習俗?!遁浀丶o勝》作者:[宋]王象之撰《括地志輯?!防ǖ刂疚灏傥迨恚蚵晕寰?,是唐初魏王李泰主編的一部規模巨大的地理書?!独ǖ刂据嬓!匪×藵h書地理志和顧野王輿地志兩書編纂上的特點,創立了一種新的地理書體裁,為后來的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開了先河?!对S九域志》,作者王存,以疆域政區為主體的北宋神宗元豐時綜合性地理總志。3.簡述我國唐朝和清朝的疆域(10分)答:唐朝正式統治的最大范圍是:北至陰山以北六百里,西至今新疆烏魯木齊東北、青海河曲地區、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南至今貴州東北部、廣西大部及越南北部,東北至遼河流域?!杜f唐書?地理志》:“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逾陰山?!碧瞥簴|到大海,西到咸海,東北到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到南海。清朝: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的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簡述我國古代地理學發展的各階段及特點。答1:中國地理學史是對中國地理學發展過程的研究。中國古代地理學知識萌芽很早,至春秋戰國時代已在許多方面獲得了杰出的成就。戰國后來,逐漸形成老式的地理眩,即“方輿之學”。明中葉后來,徐霞客等重視實地考察、探討自然規律,開辟了中國地理學研究的新方向。不過,中國近代地理學是在西方近代地理學傳入后開始的,張相文、竺可楨、翁文灝等為中國老式地理學向近代地理學的轉變和發展作出了奉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地理學在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方面獲得了豐碩成果。答2:(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3世紀末~公元6世紀)戰國之后,中國古代地理知識通過積累形成為一門學科──中國老式地理學,即明清時候所謂的“方輿之學”。"地理”一詞在中國最早出目前春秋戰國時候?!吨芤住は缔o》有:“仰以觀于天文,府以察于地理”之句。唐代孔穎達解釋說:“天有懸象而成文章,故稱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蔽鳚h《淮南子·泰族訓》明確論述了研究地理的目的:“俯視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陸、水澤、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財,以除饑寒之患?!奔锤鶕灰粯拥乩憝h境從事生產,以處理穿衣吃飯問題。東漢此前,已經有兩部區域地理名著問世《尚書·禹貢》和《山海經》?!渡胶=洝分械乩韮r值大的是《山經》部分,其寫作時代是漢代之前。它對黃河和長江流域及其以外廣大地區(地區范圍遠比《禹貢》為大)的自然條件以“山”為綱進行了綜合性記述?!渡浇洝房偣灿涊d447座山,先按方位分為中山經、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和東山經五大區,每一區又提成若干山系,每一山系都方向道里把一種個山岳連接起來,對每一山岳都記述位置、水系、天然動植物和礦產資源,所記當然不盡對的?!队碡暋泛汀渡浇洝范际堑乩碇鳎嘉匆浴暗乩怼泵?,且體例也不相似。及至東漢班固著《漢書》,其中有第一篇以“地理”命名的篇章,即“地理志”。它的出現標志中國老式必理學開始形成。這個時期,中國地理學在疆域地理志、地圖、水系、域外地理和方志等方面獲得較大成就。列舉漢武開邊設置的邊郡。答:武帝繼位后,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內不停向外擴展疆土。①北方疆域的開拓。公元前127年漢將衛青出擊匈奴,不僅收復了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還收復了河南地,置朔方、五原2郡;云中、雁門2郡北界也得到恢復。北邊疆界達陰山以北。②置河西4郡。公元前1霍去病出擊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設置酒泉郡。后來至公元前67年間陸續分置了張掖、敦煌、武威3郡,合稱河西4部,連同公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設置的金城郡,又稱河西5郡。③南方的擴展。公元前1又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郁林、蒼梧、合浦、交趾、九真、日南、象8郡。次年又跨海于海南島上置珠崖、儋耳2郡。以上10郡包括今兩廣地區和越南北部,較秦時更為擴展。公元前138年東甌王迫于閩越的威脅,舉國內遷至江淮之間。公元前1漢朝滅閩越,又遷其民于江淮之間,后來又在今福建全省和浙江南部設置冶(今福建福州市)、回浦(今浙江臨海東南)2縣,屬會稽郡。④西南7郡的設置。公元前135~前1開西南夷,在夜郎、且蘭、邛、□、冉□、白馬氐、勞浸、靡莫、滇、昆明等部族地置犍為、□柯、越□、沈黎、汶山、武都、益州7郡,除了武都郡在今陜甘2省的嘉陵江上游外,其他6郡在今云貴和川邊地區,西南界到達了今四川邛崍山和云南高黎貢山和哀牢山一帶。⑤東北樂浪4郡的設置。公元前1滅了由燕人衛滿在朝鮮半島上建立的衛氏朝鮮,以朝鮮及其附屬國地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4郡,把東北疆界推至朝鮮半島中、北部,東至日本海,南抵漢城以北一帶。⑥西域都護府的設置。西域一詞有廣狹二義:狹義的西域指今甘肅敦煌古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以東的今新疆地區;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遠至中亞或更遠至歐洲東部和北非地區。公元前2世紀初,匈奴的勢力已到了西域地區,控制了當地許多分散的小國。漢武帝時曾于公元前138、公元前1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企圖聯合烏孫、大月氏,以抗擊匈奴。公元前1又遠征在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獲勝。自此西域震恐,多遣使來貢。于是在敦煌至羅布泊之間設置交通亭站,在輪臺(今新疆輪臺東南)、渠犁(今庫爾勒)等處屯田。這時漢朝只控制到天山南路。北路自烏孫以東猶在匈奴控制之下。至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天山南北才完全掙脫匈奴的統治。漢朝置西域都護府于烏壘城(今輪臺東)。都護轄區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烏孫、帕米爾地區的無雷和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等。以三國為例簡述川陜間的交通狀況。答:川陜甘間的交通,以南北為主,蓋因秦嶺、大巴山(米倉山、南山)大體東西走向。常常提及的古道,如陳倉、故道、褒斜、儻駱、子午、石牛(金牛)、米倉、荔枝。陳倉、故道、石牛以外,道路所經比較清晰。概述關中的地理形勝(16)答: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械千里,天府之國也。答:關中形勝重要表目前三個方面,分別如下:一,農業發達。關中腹地為渭河、涇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沖積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周人首營關中,對于八百里秦川開發較早。此地渭河、涇河、洛河及其支流縱橫分布,戰國末期又曾開挖過鄭國渠,土地肥沃,澆灌便利。二,四塞為固。關中山河四塞,南有秦嶺橫亙,西有隴山延綿,北有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及晉西南山地,更兼有黃河圍繞,可謂山川環抱,氣勢團聚。關中四面有山河為之險阻,幾處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關以守之。其地位重要者,函谷關扼崤函之險,控制著關中與中原之間的往來通道;武關控秦嶺東段之險,扼守著關中東南方向的進入通道;散關扼秦嶺西端之險,控制著關中與漢中、巴蜀之間的交通咽喉;蕭關扼隴山之險,守備著關中西北通道。三,地勢便利,居高臨下,有河流可以順勢東下,后勤便利。張良曾分析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概述我國古代地理文獻的發展狀況(15)答:《漢書地理志》,今重要可參照中華書局點校鉛排本為善;《元和郡縣圖志》,今可參照中華書局1983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賀次均輯校的版本;《華陽國志》今較流行的有劉琳的《華陽國志校注》本、任乃強的《華陽國志校注圖補》本;《水經注》現流行的版本有科學出版社1955年影印的楊守敬、熊會貞合撰的《水經注疏》本;《大唐西域記》現流行版本有張巽校點的《大唐西域記》;《太平寰宇記》今流行的是民國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四、論述題1.簡述原始農業的來源,并簡述歷史時期我國農業的擴展。答:四大經濟區域的形成:經濟區域的形成是由自然環境(包括地形、土壤、氣候和資源等)和人文環境(包括歷史文化老式、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科學技術等)兩大原因決定的,它是以勞動地區分工為基礎、各具產業特色的地理區域。黃河流域農耕區的興衰:夏商周時期“三河”成為最早開發的農耕區。四大經濟區域:山東、山西、龍門碣石以北、江南。從戰國到東漢,全國的經濟區域已展現出多樣性和經濟實力發展不平衡的特點。中國歷史上農耕區具有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從平原向山區,從中原腹地向周圍地區擴展的趨勢。農耕區的擴展取決于:1.人口的不停增長:中國古代人口從秦統一六國之前萬至清末增長到4億。2.糧食畝產提高緩慢:漢代粟類旱地作物畝產約120斤,明清中上地畝產150-200斤。人口增長與糧食產量之間的矛盾導致農耕區擴展成為基本趨勢。答:中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農業來源于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它發生于原始采集狩獵經濟的母體之中。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一)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此前)中國農業大概來源于一萬年前。它是在采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于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三)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臺,鐵農具和畜力的運用,推進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四)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后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五)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花在中國逐漸推廣。出現眾多農書。土地運用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步獲得大發展。(六)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深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構造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方式。新中國成立后來,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獲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占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茖W技術對農業發展的奉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簡述我國從沿革地理學到歷史地理學的發展狀況。答:中國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重要是由于其前身沿革地理學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兩漢時期;說它年輕,重要是由于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歷史地理學遲至本世紀50年代初才得以確立。縱觀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術發展史,不難看出,這門學科的發展明顯經歷了以沿革地理學為主體的老式中國歷史地理學、“地理化”逐漸加強的近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的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這三個重要階段。中國的歷史地理學是從沿革地理學發展而來的,這是學術界公認的結論。歷史上第一篇比較成熟同步也最優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東漢班固所作的《漢書·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數學者皆將班固當作是沿革地理學的開山鼻祖。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自班固而后,中國的歷史地理研究在相稱長時間內確實以沿革地理為重要內容,不過在班固此前,處在萌芽時期的中國歷史地理學,卻并非以沿革地理為限,并且就班固本人來說,其有關沿革地理的學問亦明顯受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書·禹貢》、《周禮·職方》以及《史記·河渠書》的影響(注:史念海:《班固對于歷史地理學的創立性奉獻》〔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3輯。)。這樣一來,假如追溯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淵源,就必須從《尚書·禹貢》等著述談起?!队碡暋肥恰渡袝返囊黄?。有關《禹貢》的著作時代,晚近大體有四種說法:(1)辛樹幟的西周說(注:辛樹幟:《禹貢制作時代的推測》〔j〕,《西北農學院學報》1957年第3期。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亦曾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2)王成組的春秋孔子說(注:王成組:《從比較研究重新估定禹貢形成的年代》〔j〕,《西北大學學報》1957年第4期。);(3)顧頡剛的戰國中期說(注:見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禹貢(全文注釋)》〔m〕,科學出版社,1959年。);(4)日人內滕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注:〔日〕內滕虎次郎:《禹貢制作年代考》〔m〕,載江俠庵譯:《先秦經籍考》,商務印書館,1931年。)。目前歷史地理學界普遍采用的是戰國說,只是在作者方面尚有某些不一樣見解,顧頡剛先生認為“《禹貢》的作者是西北人”,并推測說“也許是秦國人”,而史念海先生在所著《論〈禹貢〉的著作時代》(注:載《河山集·二集》,三聯書店,1981年。)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注:有關《禹貢》著作年代和作者的綜合性論述,詳參靳生禾:《中國歷史地理文獻概論》第29~30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劉起@①:《〈禹貢〉作者》,載譚其驤主編:《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队碡暋啡膬H有1189字,篇幅雖小,但卻是先秦時期最富科學性的地理著作。其“九州”一章分述了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各州的疆域、山川、原隰、土壤、賦稅、貢物、貢道等,“導山”和“導水”章記述了全國山川分布大勢,“五服”一章提出了一種以甸、侯、綏、要、荒五服為構架的理想的大一統政治藍圖。從目前的角度來看,《禹貢》的內容已波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諸多方面,可稱是我國第一部結集性的地理著作。正因如此,明人艾南英在《禹貢圖注·序》中說:“《禹貢》一書,古今地理志之祖者?!鼻宕鷮W者李振裕在為胡渭《禹貢錐指》作序時亦稱:“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書無慮數百家,莫有越《禹貢》之范圍者?!笨梢姟队碡暋穼χ袊糯乩韺W的影響之大。應當尤其強調的是,《禹貢》雖為托古之作,但其內容基本上是以夏代史實為基礎的。以戰國人而寫夏代事,這顯示《禹貢》應是一部歷史地理著作。惟處在地理學萌芽時期的地理著作,大都是現代地理與前代地理不分,《禹貢》亦不例外。與《禹貢》大概同步期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也是比較重要的歷史地理著作?!渡胶=洝酚伞渡浇洝罚ㄓ址Q《五藏山經》)、《海經》、《大荒經》三個部分構成,全書30825字,其中《山經》21265字,占全書近百分之七十的篇幅?!渡浇洝分邪ㄓ写罅康纳矫?、里程、植物、動物、水系、礦產等項資料,對研究歷史地理有重要的價值(注:于希賢:《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略》〔m〕第47~51頁,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赌绿熳觽鳌烽_我國游記體地理撰述之先河,今本《穆天子傳》共六卷,前五卷記周穆王西游的經歷,第六卷記盛姬死事。是書“記載各地山川地理,顯得真實并且形象”(注:史為樂:《〈穆天子傳〉的作者》〔j〕,載譚其驤主編:《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亦有較高的地理學價值。不過比較而言,與開“征實的一派”的《禹貢》不一樣,《山海經》和《穆天子傳》皆屬“幻想的一派”,豐富的地理素材附麗于神話傳說之中,多少減弱了其科學性,因而其學術價值自不能與《禹貢》相提并論。老式中國歷史地理學一直到兩漢時期才趨于成熟,其標志性著述為司馬遷《史記》中的《河渠書》和《貨殖列傳》以及班固《漢書》中的《地理志》?!妒酚洝ず忧穼S洿髯冞w和歷代水利,兼歷史水文地理與歷史經濟地理于一身,而《貨殖列傳》不僅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的創始”(注:史念海:《中國歷史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的創始》〔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3輯。),更是研究歷史風俗地理和歷史商業地理的重要素材(注:吳宏岐:《司馬遷的地理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2輯。)。《漢書·地理志》初次將“地理”之目列入正史之中,對推進地理學的發展功績顯赫。這篇地理著作當然以記述西漢政區地理為主,但亦論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地理,并且兼述春秋、戰國、嬴秦和王莽?!霸诋敃r來說,這是上起夏代,下迄王莽,相稱完備的沿革地理,不過中間只是強調了西漢一代而已”(注:史念海:《班固對于歷史地理學的創立性奉獻》〔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3輯。)。《史記·河渠書》、《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地理志》三篇著作,皆以歷史史實為根據,全無虛構成分,并初次將現代地理與前代地理辨別開來,論述歷史地理的變化沿革,條理分明,一目了然,因而不僅是成熟的地理著述,更可視為老式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典范之作。以往的學者每以沿革地理學與老式中國歷史地理學相提并論,于是認定班固為老式中國歷史地理學的開山鼻祖。實則假如以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眼光來衡量,班固的《漢書·地理志》由于采用了行政地理志的體裁,所述內容相稱局限,地名沿革狀況雖然一覽無余,但卻未考察諸多歷史地理現象之間的互相聯絡。司馬遷的有關歷史地理著述則有所不一樣,皆采用專題研究形式,更能充足體現地理事物的綜合性、區域性和時空發展特性,學術價值之高,應在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之上。兩漢后來,歷代言地理者多奉班固為正宗,拋棄了司馬遷的專題研究措施,只講地名沿革,鮮及其他內容,這樣一來,沿革地理學遂儼然成為老式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主流。二十五史中,繼《漢書·地理志》之后,先后有十六種正史列有地理志(有的易名為郡國志、州郡志、地形志、郡縣志、職方考),分別是《續漢書·郡國志》、《晉書·地理志》、《宋書·州郡志》、《南齊書·州郡志》、《魏書·地形志》、《隋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舊五代史·郡縣志》、《新五代史·職方考》、《宋史·地理志》、《遼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清史·地理志》。這十六種地理志,除了寫進各自時代獨有的疆域政區特點外,基本內容和寫作體例與《漢書·地理志》大同小異,并且學術質量也遠非后者可比。除正史地理志外,受《漢書·地理志》的影響,大多數官修或私修方志,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樂資的《九州要記》、闞yīn@②的《十三州志》和黃恭的《十四州記》,唐代李泰的《括地志》、賈耽的《郡國縣道記》和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王存的《元豐九域志》,以及后來的《大元大一統志》、《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和顧祖禹的《讀史方域紀要》等,內容雖更為浩繁,但撰述體例卻無大的革新。古代地理學家中,只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明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清初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少數著作,可以承繼司馬遷的地理學思想,對專題地理問題做過某些探索,但論其影響,皆局限性與正史地理志和官修一統志相抗衡。應當承認,司馬遷的《史記·河渠書》和《史記·貨殖列傳》與班固的《漢書·地理志》同樣,都是作為正史的構成部分而存在的,但司馬遷有關歷史地理的專題研究更靠近現代歷史地理學的規定,而班固的《漢書·地理志》將研究視角集中在地名沿革方面,只能起到輔助歷史學的作用。由于后世地理著作多以《漢書·地理志》的撰述體例為準繩,雖代有新作,但皆不出沿革地理范圍。這也正是老式中國歷史地理學長期作為歷史學附庸而存在的重要原因。簡述我國地方行政區劃層級的變遷大勢.答:歷代行政區劃的建設,既有繼承,也有創新、同一種王朝行政區劃的數量體現出由少逐漸變多的趨勢、行政區劃的變化,既發生在朝代與朝代之間,也發生在一種朝代之內、行政區劃的變化,以最高一級最頻繁,最低一級最穩定、歷史上,出現最早的行政制,在地方行政區劃體系中,往往處在最低一級、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從秦朝至清朝,分三個時期、歷代地方行政區劃的變化是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成果。從秦滅六國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地方行政區劃大體上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種階段為公元前2至公元583年,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約8。稱郡縣時代。第二個階段是道路時代,即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公元583一1276年,約7。第三個階段是元明清民國時期,從公元1276年至1949年,近7,是行省時代。4.論述中國古代各朝代經濟發展、政治事件與各朝代氣候變化的有關性(20)答:氣候與人類文明有必然的聯絡,它既可以增進人類文明,也可以使人類文明出現倒退。一、第四紀氣候變化與人類產生二、冰后期的環境與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繁華:“石器時代”的稱呼被考古學家用來表達冶金時代此前的漫長時期,在這段時期,多種石制工具的使用遠比用其他(更軟的)材料所制的工具來的多。在經典書籍《史前時代》中,石器時代被細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實際上,在不一樣的地區(和文化)中,時代的更替彼此間有非常大的不一樣。并且,甚至在冶金時代中人類仍不停地向新的地區擴張,因此當被提及屆時,并沒有一種確定統一的“石器時代”三、黃河文明產生的氣候機理。四、漢唐盛世與氣候波動:秦和西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種強盛的王朝,秦漢中國疆域廣大,國力強盛,漢代文明在世界上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溫暖濕潤的氣候為農業文明發明了條件。氣候的溫暖濕潤為唐代農業經濟發展發明了環境基礎唐代溫暖濕潤的氣候使得農牧業分界線北移,農耕區擴大。農業經濟作物種植北線北移使農產品產出多樣性更明顯??晒┺r作物生長時間增長,農作物生長周期縮短,復種指數提高,農作物單產量提高,糧食總產量提高。唐代水利建設成效明顯。溫暖濕潤的氣候有助于水利建設的發展,尤其是在中高緯度地區的中國黃河流域更是明顯。研究表明,中唐此前北方地區水利復興,將西漢時期的水利工程完全恢復,并新建了某些新的灌區。尤其是引黃澆灌的成功和關中水利的恢復。由于國力強盛,使南方地區的開發有了保證。與宋代相比從總體上講,唐代北方地區的經濟仍十分發達,綜合國力總的來看仍十分強盛,這為深入開發南方地區發明了條件。據研究,唐代人口最高達7722萬,每平方公里20多人。五、宋代氣候變化與宋元歷史發展趨勢:由于氣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長期處在一種高壓狀態,威脅中原農業民族。由于氣候寒冷,黃河流域農業經濟衰落,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成為定局。六、明清小冰期與社會波動:中國北方地區游牧民族一直處在一種高壓狀態。由于氣候寒冷,黃河流域農業經濟深入衰落,沙漠化深入向南拓展,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由于氣候寒冷,自然災害頻率大,社會處在十分不穩定的狀態,影響了中國農業技術的進步和農業經濟推進里和效率的轉換。綜合分析:溫暖期產生文明和盛世、寒冷期則自然災害頻繁、戰爭頻繁,致使人口遷移、改朝換代、經濟和文化中心南移。5.根據所學知識論述我國原始稷作農業的發生地在黃土高原的森林邊緣(20)答:(1)中國農業的本土來源在農業來源地方面,歷來有多元論和一元論之爭。多元論認為世界各地均有獨立的農業來源地。如前蘇聯植物學家瓦維洛夫通過對大量栽培物種變異形成中心的研究,發現世界上有八個栽培作物來源中心地區。美國植物學家哈蘭則將世界重要的農耕來源地劃分為六個。兩人都將中國劃為一種獨立來源中心。以美國地理學家索爾為代表的一元論者主張農業首先在某一特定的區域發生,再向世界各地傳播。索爾認為農業發源地在東南亞,然后傳播到周圍地區。有的學者則主張近東月芽形地帶是農業來源中心。中國的學者大多主張多元論,尤其擁護中國是獨立的農業來源地的學說。其中尤以美籍華裔學者何炳棣專家最為突出。他在1969年出版的《黃土與中國農業的來源》中,以大量的文獻資料和科學論據雄辯地論證了中國的農業來源于黃土高原,成為中國農業本土來源論的杰出代表[4]。國內的學者對農業來源問題用力最勤、成績突出的當數李根蟠、盧勛和黃崇岳諸位先生。他們在諸多論著中對農業來源的幾種重要問題提出了獨立見解,引人矚目。(2)農業來源于采集、狩獵時代有關農業來源問題,有一種老式的觀點,認為畜牧業先于種植業,后來人們為了處理飼料的需要才產生種植業。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指出:東半球(舊大陸)的農業,是游牧部落為了處理牲畜的飼料而產生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來源》中也引用同一觀點:“十分也許,谷物的種植在這里首先是由牲畜飼料的需要所引起的,只是到了后來,才成為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眀J恩格斯的這一論述,曾在中國史學界產生很大影響,某些學者甚至將它與古代文獻記載中的“伏羲氏”和“神農氏”傳說結合起來,提出“伏羲氏”是代表畜牧業發生時期,“神農氏”則代表農業發生時期,由于《易經系辭下》有:“伏羲氏沒,神農氏作”的記述,于是就認定中國也是先有畜牧業,然后因畜牧業發展引起的飼料需要才發明農業。李根蟠、黃崇岳、盧勛在《試論我國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6J和《再論我國原始農業的來源》[7]等論文中初次對這種觀點提出異議,明確指出:原始農業(種植業)是從采集漁獵經濟階段直接產生的,其間并沒有通過一種畜牧經濟階段,不是畜牧業的發展引起了農業;畜牧業雖然也是萌芽于狩獵采集經濟階段,但它的真正發展,尤其是游牧經濟的形成,往往是以農業生產的一定發展為必要條件的。李氏等人首先從考古學角度進行考察,指出解放后所發掘和調查的大量新石器時代遺跡,基本上都展現了以農業(種植業)為主的綜合經濟面貌,至今未發現一處是以畜牧經濟為主的初期農業文化遺跡。過去將“細石器文化”當做“游牧文化”是不對的的,它應當屬于狩獵經濟,而農業是直接從采集經濟發展而來的。因此考古學并沒有提供畜牧業引出農業的任何證據,可以提供的倒與否認的證據。另一方面指出,司馬貞補《三皇本紀》中把“庖犧氏”解釋為“養犧牲以供庖廚”是后儒望文生義的一種曲解,根據戰國學者的記述,“庖犧氏”時代屬于漁獵經濟時代,因此不能作為畜牧業先于種植業的根據。再次,大量的民族學資料也表明南方少數民族的農業是從采集經濟發展而來的,雖然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在形成游牧經濟此前,也經歷過原始農業階段,并非種植業發生在畜牧經濟階段之后。在我國考古和民族學材料中,迄今沒有看到人類在狩獵采集經濟階段就完畢了構成人類食物重要來源的、具有相對獨立經濟意義的草食或雜食性動物——牛、羊、豬、馬的馴化和繁殖的事實。雖然畜牧業與種植業同樣萌芽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采集狩獵經濟(前者直接淵源于狩獵,后者直接溯源于采集),但它的真正發展,尤其是游牧部落的形成,則往往是在其內部或外部的種植業有了一定發展后來。這是既合乎歷史事實又合乎歷史發展邏輯的必然現象。(3)首先種植塊根或塊莖作物農業來源問題中的一種重要問題是原始種植業究竟是從栽培什么作物開始的。李氏等人通過對我國南方若干少數民族資料的研究,發現人類最早栽培的作物也許是塊根塊莖作物,然后才是禾谷類作物,這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如云南的怒族最早栽培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