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學不忘德育滲透 論文_第1頁
“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學不忘德育滲透 論文_第2頁
“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學不忘德育滲透 論文_第3頁
“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學不忘德育滲透 論文_第4頁
“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學不忘德育滲透 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學不忘德育滲透摘要:“雙減”意味著教師教育生涯中即將踏上新的征途、迎接新的挑戰?,F在的初中生,隨著身心迅速發展,獨立心理、逆反心理不斷增強,認為自己長大了,時刻想擺脫他人的管束,有時班主任苦口婆心的勸誡,收效甚微。語文教學和德育是密不可分,教書和育人是統一的過程,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們利用好語文課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關鍵詞:德育,情感,細微,鑒賞,拓展引言:“雙減”讓孩子們“返璞歸真”,作為語文教師,班級管理是一門無聲的藝術,需要班主任運用智慧和方法傾盡全力。面對一群懵懂鬧騰的青春少年,很多時候,需要班主任調整心態,講究策略和方法,學會傾聽,堅守初心,靜待花開。我結合自己所教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談談在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做法:一、于情感中滲透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性,體現在語文教材里,滲透在文章中的事、理、情、志之中。這里的“事”指文章中的事,即記敘文的事物和議論文中論據;“理”,指文章的觀點;“情”,作者傾注在文章中的情感;“志”,融合在作品中的民族理想、民族志氣、民族感情。語文教學,其內容豐富多彩,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百科全書,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材中有描寫山川秀麗、民族歷史文化燦爛輝煌的壯美畫卷;有歌頌我國人民勤勞儉樸,忠厚純真的閃光事跡;有歌頌我們民族反抗侵略、愛好和平、渴望民族統一富強、注重民族整體意識的動人篇章;有反映革命前輩為追求民族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發展而英勇獻身的英雄業績。這些教材滲透了思想教育的不同方面,學生在閱讀時能從不同方面受到熏陶和教育。二、于細微中滲透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滲透在教材的細微處。德育工作必須滲透在傳授知識之中,有了蘊含豐富的思想教育的教材,教師通過藝術的語言對作品中的情境、意境、人物形象的分析去感染學生,啟發他們去思考、去領會其中的思想教育內容。教師在分析作品時,應用飽滿的政治熱情、積極健康的生活情趣、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教師通過對字詞句篇章的分析講解,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使他們產生激動、驚奇、欣喜、感嘆的情緒,使他們有觸動。語文教學,不能僅局限在課文詞句的表層上,流于一般公式化的說教,而是要重點分析材料里蘊含的精神實質,挖掘材料的深層含義,使學生心悅誠服地受到教育。例如,在魯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站著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生活經濟狀況,“穿長衫”含蓄說明了他是“讀書人”身份,不愿放下“讀書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唯一”,寫出了他特殊的社會地位和獨特的性格,他欲“上”不能,居“下”又不甘心,頗有幾分清高??滓壹盒』镉?“你讀過書么?”“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孔乙己還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后見“我”“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時,孔乙己“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這一描寫中,反映了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低,也說明了孔乙己的寂寞與善良。“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從這外貌、動作描寫中,掌柜和酒客們仍不忘對他進行取笑,他也不像從前那樣去爭辯,單說了“不要取笑”,之后,又低聲說“跌斷,跌,跌……”,很像懇求不要再提了。最后,孔乙己在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可見當時世態炎涼。對照課文中所反映的科舉制度啟發學生思考,指導學生理解范進的猥瑣懦弱,在圓滑中可見他城府頗深,諳熟官場陋習??滓壹汉头哆M同處窮困潦倒的地位,直到臨死,“連半個秀才也沒有撈著”,范進終于叩開了功名富貴大門,通過這種深層的分析,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使學生讀來沉郁含蓄,深沉思索,了解了封建科舉制度,認識到病態社會的根源。三、于鑒賞中滲透滲透性還體現在教學設計之中。德育滲透,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本思想教育點,有時為了突出教材的思想性,還可以根據某些方面的需要,把有共同點的課文進行重新組合,集中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進行縱的或者橫的方面聯系和比較,從而找出本質上的東西。我們在進行報告文學單元教學時,還將七年級課本上有關介紹魯迅、袁隆平、錢學森、鄧稼先等事跡的課文放在一起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他們這些民族脊梁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的巨大貢獻。教育學生學習他們報效祖國的情操。這樣安排,目的是為了突出這一組群體形象的思想品質,以便讓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孤獨之旅》中,我們首先看環境描寫部分:“鴨群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奮力向前推進,同時,造成了一個扇面形水流”,鴨群、流水雖然美,但畢竟單調、永恒,并不好玩,增添了對在家鄉生活的留戀;“黃昏,船艙里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里的惟一的炊煙。它們在晚風中向水面飄去,然后又貼著水面,慢慢飄去”,寫黃昏時炊煙和河面,是那么的單調、虛無,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鴨群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寂寞無比;晚上鴨群“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用鴨子的恐懼感來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也就不再“恐慌”了。關于暴風雨部分,“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表現了杜小康勇氣和堅強,在與暴風雨中搏斗,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岸庞汉捅称鹆似\浀膬鹤?,朝窩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腳板底,還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親的腳印里,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后的那群鴨的羽毛上……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边@描寫,照應了上文杜小康風雨中尋鴨“蘆葦舊茬兒戳破了他的腳”、“他感到腳鉆心地疼痛”,再現了杜小康的堅強、成長與收獲。腳底流血了,血滴在父親的腳印里,象征著子承父業;血滴在身后鴨的羽毛上,暗指杜小康是在放鴨的過程中飽禁磨難、戰勝孤獨。這一細節描寫,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官系統,全身心投入到課文的情境中,感受杜小康戰勝強烈的暴風雨、恐懼和孤獨的心理,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也成了“堅強、勇敢”的代名詞。四、于拓展中滲透著眼于把思想教育滲透課內、課外相結合,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不僅滲透在閱讀教學之中,還滲透在作文教學之中。作文教學,命題、指導、批改、評講,具有很強的德育教育的滲透性。教師通過作文教學,抒發熱愛祖國、歌頌人民的情感。要求學生在文字中要體現積極向上、豪邁進取和充滿樂觀的情懷,敢于正視生活中的困難,勇于戰勝生活中的困難。作文中的德育教育不是靠幾個政治術語和口號來完成,而是通過對學生寫作的指導,讓學生在文字中表現健康進步的審美情趣。作文中的力度很重要,而力度則要靠充滿深刻的思想認識和火熱的激情和警句來體現。有些同學的作文寫的平淡,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思想深度而造成的。在指導學生寫作過程中,不僅要指出他們作文中的文法(指語法、修辭、邏輯、篇章結構)等方面的錯誤,還要熱情地指出他們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從道德情操、為人處事等方面為他們指點迷津?!?lt;孟子>二章》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列舉了虞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位古代圣賢例子,都是從貧賤中發跡,在他們擔當“大任”之前,都飽經憂患,歷經坎坷。憂患可以使人發奮,安樂可以松懈斗志,必先苦其心志,不斷磨煉自己?!暗玫蓝嘀?,失道寡助”,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比較,闡述了“人和”重要性,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讓學生明白生活的真諦。《出師表》一文中,先后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提及“陛下”?!皥笙鹊邸?、“忠陛下”貫穿全文,期望“興復漢室”的大業。教學中,讓學生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道理?!对狸枠怯洝分小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力透紙背,如此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又是何等地深沉與高遠!講到這些,我進行實時點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五、于言行中滲透還有一點值得指出,思想教育的滲透還體現在語文教師的言談舉止中。作為語文老師,既是嚴格的父親,又是慈愛的母親。不管是哪種身份,在言行上都必須做好表率作用,其德育觀與生活作風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形象、人格、學識、個性、禮儀等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無形中成為學生效仿的對象。作為教師,在各方面都要做學生榜樣,增強對學生的感染力、輻射力,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無論天氣怎樣,我每天7:20準時到班級,在學生中樹立好形象,時間長了,學生效仿老師,從不遲到。平時,我還不斷學習,汲取豐富的知識,常常與學生談心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我嚴格遵守師風師德,嚴于律己,嚴謹治學,對學生具有愛心,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我從教二十多年來,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學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歡迎和尊敬。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心理距離的效應,只有情感貼得近,教學效果才明顯。總之言之,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多學習,多探究,不斷創新管理方法,不斷分析“雙減”背景下學生的心理變化、思想動態,研究制定符合學生發展的管理思路,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對班級的管理水平。參考文獻:著作類[1]《淺談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年24期[2]《淺談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學周刊:C》,2012年2期[3]《中小學教育管理實用百例》,杜德華、王延壽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4]《全日制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7版[5]《資源與評價語文九年級上冊》,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6]《初中語文學習評價手冊九年級上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