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浙江高考作文題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古人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則為文局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應該是一致的。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卻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高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文章闡明你的觀點。【注意】①題目自擬,觀點自定。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名師點評2015浙江高考作文一、考察思辨,立意明確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不出意料還是考察思辨類型的題目,二元思辨似乎已經成為如今話題作文的主流形式。在命題形式上看,如今的高考作文題目越來越規避單一話題角度,越來越喜歡從二元關系的角度進行考察。我們更應該知道,這樣的變化還僅僅是開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靈活多變的新題型,套用老舊模板已經不再是臨場的“萬金油”。未來幾屆考生對于這樣的形式一定要重視。想在考前臨時抱佛腳的考生,一定要正視現實,看清趨勢:如今的語文考試拼的的實打實的實力。誰要是在偷工減料上枉費心力,高考會還以最慘淡的現實。廣大高中的同學要迅速調整學習思路,拋棄所謂“答題公式”“必備素材”“作文模板”,拒絕生搬硬套的模式。今年的浙江作文題目,體現了浙江卷一貫的求新求變,穩中有變的特點,堪稱是花樣迭出。今年考察思辨,但是本身重點,并不在思辨,所以立意的角度很明確。“文如其人,或者文不如其人”,只能從這二者中選擇其一,要么寫“文章能夠反映作者的思想志趣”,要么反其道而行之。和去年的“門與路”,首重思辨是不同的,去年的題目立意可謂千變萬化,今年的題目在立意上十分明確,故而考生不太容易出現立意的問題。二、從比拼思路到比拼底蘊考察思辨,但是本身重點不在思辨,那么重點在于什么呢?今年的“文章與人品”和去年的“門與路”相比,如果說去年是比拼思路,那么今年就是比拼底蘊。今年的題目在立意上十分明確,考生在立意上不會存在太嚴重的問題。雖然立意明確,但是今年的作文題目在素材的要求上,難度倍增,一定要是文學家或者是藝術家的例子,而且考生要明確作家和作品之間的關系,既要熟悉作家,更要熟悉作品的風格志趣。一言以蔽之,今年比拼的是底蘊,就是要和老師“秀文化”。筆者認為,這也是未來的大勢所趨,全國作文題的傾向于防止套作,要求考生在考場上寫出真情實感(或者說真實水平)。如果在立意上過分限制,考題勢必會走向極端(偏、難、怪題盛行)。人為設置的障礙也不利于考生發揮,立意或者說想法靈活多變,無法用一個尺子去衡量,所以考察考生的思辨能力,不如考察考生的文化底蘊和生活積累,見多方能識廣。既然不能走萬里路,至少要看萬卷書。這是未來的趨勢,從強調傳統文化,到語文考試重要性的逐步提高。未來的語文絕對不是“沒什么好學的,最后大家分數都一樣”,所以千萬不要在高中的起點埋下一生的隱患。三、文體限制今年的題目要求是“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文章闡明你的觀點。”并同時要求:“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雖然沒有明確要求文體,但是今年的題目并不適合寫成散文或者是記敘文,最適合寫成議論文。這也是這兩年浙江卷的傾向,議論文文體在整體上占優勢。當然,浙江卷本著求新求變的思路,未來也可能會在文體上大膽突破。從今年閱讀繼續考察小說可知,文體傾向性的突破也不是不可能的,極有可能會出現像“憂與愛”這樣,特別適合寫成散文或者記敘文的題目。四、以不變應萬變面對千變萬化高考作文題,我們要“以不變應萬變”,最根本的莫過于思維品質的提升和寫作功底的夯實。這兩年的作文題目已經明確提出了對于考生思維品質的要求,不管怎樣的立意和理解,都要求考生們有嚴密清晰的思辨和扎實深厚的功底,浙江卷一直比較重視的文學底蘊和文字的美感,也會在思辨的過程中,成為文章制勝的關鍵。操作篇:一、關于立意今年浙江卷的立意明確,不在立意上過分為難考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人常言,言為心聲,文如其人。題目可以包含兩個意思:一是文載道,詩言志。詩文應當直抒胸臆,發自肺腑,忠實地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二是文如其人,從作家的作品中可見其人品、志向、情趣。或者同意第二個材料中所給出的立意: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並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見。二、關于素材今年的作文題目,是一個衡量閱讀量的題目,那些平時有積累,善閱讀,勤思考的學生,較容易寫出文情俱佳,內容充實的作文,反之寫文章時就會捉襟見肘。今年的作文題,可供采用的例子非常多,比拼的就是學生的閱讀量。首先,如果儲備豐富,那么最好避開大家都寫的素材。儲備不夠豐富,那么就要要在思路上下功夫。大家都寫的素材,我角度新穎;大家都用的例子,我觀點奇崛。我們講過的沈從文、史鐵生、三毛、張愛玲、摩西奶奶、柴田豐、村上春樹、顧城、伊麗莎白?畢肖普、木心、余秀華、辛棄疾、納蘭容若等等素材,今年都能完美的寫進作文,正面的文如其人的例子:柴田豐作品樂觀積極,正像她孩童一般的心境。三毛的作品靈性自由,無牽無掛,不受拘束,正像他的人生浪跡天涯,四海為家。史鐵生的作品《命若琴弦》、《務虛筆記》向人們昭示了他坦然面對生死,超脫生死,追問人生意義的生命歷程。反面的例子,比如顧城,比如歌德,比如郭沫若。筆者這里要稍微強調一下人物素材的美化,美化的方式用很多種,根據今年的題目,最好最合適的方法是“秀文化”,也就是,引用作家作品來進行美化。例如寫張愛玲:“文如其人,不論是《傾城之戀》中那一戀傾城的悲歌,還是《半生緣》里那一場水翻開中華文化的長卷,各種文學瑰寶展現在我的眼前:“拔劍四顧心茫然”到“明朝散發弄扁舟”是李白追求內心的真實寫照;“會當凌絕頂”到“恨別鳥驚心”是杜甫從年輕到得年邁的沉郁;“此情無計可消除”是李清照柔弱的思念;“竹杖茫鞋輕勝馬”是蘇東坡看透人生的豁達。他們中的任何一人,擁有的無非是一顆赤誠之心,墨水像心頭之血一般匯聚成文字灑在宣紙上,昭示著不同時光交給不同的人帶來的不同感受,也昭示著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品味和格調。我的老師、母親都對我說過:文品即人品,沒有一顆對文化的熱愛與敬畏之心是很難創作出積極向上的作品,也唯有立足自身而心系天下,才能真正深刻體會到文字的力量,文字就是作者心靈的表達,在思維與文字的轉換過程中,是很難再有人為這添加的。呂不韋曾寫道:欲論人者必先自論。能夠寫出清水芙蓉般文字的人們,想必他們的心靈也是經過了污泥的阻塞與干擾,但仍然潔白無瑕,并保留了那一份難能可貴的靜氣吧。否則,怎么會有如此美妙的繪心之筆,描繪出他們如此美妙的意境?性情褊急則行文局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種源自靈魂深處的自悟與淡然是無法被復制與模仿的。老子有句話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在我的理解里,這同樣適用于文字和思想的關系:一個總想著捷徑,速成的人怎么能寫出站得住腳、思想深遠的文字呢?一個踮著腳的靈魂,怕是一推就倒下了吧,語言、文字是“文”,內心思想與靈魂便為“質”,文是很難掩蓋質的,所謂文質彬彬,便是錦上添花,美上加美了。如果沒有海倫·凱勒那顆不屈與渴望光明的心,又怎么會有“像明天就要死去那樣活著”的文字;如果沒有魏征那顆忠誠善良的心,又怎么會有《諫太宗十思疏》中朗朗諍言;如果沒有周國平那顆深邃而高遠的心,又怎么會有如此多的哲思洋溢在他的文字之間。這樣看來,元好問的“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是不是失之偏頗了呢?人的內心影響的更是一個人的思想、靈魂以及風吹過來帶著的他的味道,這便是人最純真的地方,改變不了的地方。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輕嗅文骨的芬芳(58—60)傅庚生先生在《中國文字欣賞舉隅》中拋問:“后生學者,文與心道契否?”有人筆底波瀾萬丈,心中槁木死灰;有人拊掌大樂,文飾不堪,徇名逐利;有人天生潔癖,抱璞守真,留戀理想國;有人拍案而起,剖心燭照,敢放一把野火,澤被寰宇,筆談間氣吐霓虹!“性靈彰道著,文骨載風儀。”這是梁漱溟先生《究于決穎論》中對我輩殷殷的企盼,文品人品,誠有二律背反之意。我們這一代的寫手,又該如何認識此間命題,如何安放自身,達到兩者圓融之境界?不可否認,作者格調趣味與作家人品背離并非罕見。艾布拉姆斯于《鏡與燈——文學批評原論》中將其斥為“解密過程”,作者、載器、讀者、時代四者循環返流,四元素也難以逃脫“橫態性欺瞞”。冷眼旁觀,《被禁錮的苦惱》中朱沃什·切瓦夫執借鷹隼雙目,銳意指出集權時代俄羅斯作家淪為“夜鶯群像”,文骨分崩離析,人格成為悲劇附庸;縱觀中國文脈史,沈括著《夢溪筆談》,可謂等身煌煌,但卻在政壇迷霧中墮落朽垮,鬻聲于物,為蘇軾的坎坷仕途復添艱險。究其根源,這些作者并非將心魂血肉潛入文章;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將文字作為可恥的工具,即雅克·巴爾贊《從黎明到衰落》中指摘的“橫態木偶”。毫無敬畏,毫無熱忱,毫無神圣與崇高,他們就像敏銳而貪婪的漁夫,慢慢拉起漁網,渴望從虛空中找出某種寶物。文章為其操縱奴役,其本身復為功名利祿嘲弄把玩,果真是莫大的諷刺與侮辱。我們這一代,又該如何保持文學的純潔性,達臻“真文學”的藝術之境?我以為一在讀者,讀者可謂是卡夫卡式的“判官”,得秉持著清醒與鎮定,不被妖艷可人的文辭灼作而眩暈,可以借鷹隼銳利之眼,剖開藝術的真境實例。北大有個傳統,叫“沉潛”,沉入藝術的源頭根蒂,潛進人生的幽微百態,從而抵達人品文品熔為一爐的高超境地。做到“沉潛”,便能撥開重煙迷障,直與作者對話。二在寫手,即我們本身。就像《中國哲學史》中胡適先生所說:“文”道不是漂亮虛榮的外衣,而是本性的吶喊與沉思。這聲吶喊,理應震撼天地,就應發聵蒙昧之心,我們在屈瑞林大師《真摯與誠實》中聽見,我們在福柯《瘋癲與文明》的“失落天真”里聽見,《俄狄浦斯王》中的勇士啊,不愿沉湮于鼾聲、風,趁筋骨未鈍、腕血未冷,向世間問一問來此的意義,不正是我們的寫照?父親曾笑談,年輕的夜晚,躺在床上渾身顫栗,想到什么半夜摸黑點起蠟燭,光著膀子抓起筆就寫,我從小便“雄心勃勃”想成為作家,每當獲得師長的肯定,外面的嘉獎,父親總要提醒我不能讓文骨背離了人的風儀,拿出季羨林研究吐火羅文的真摯,陳寅恪力挽史瀾的魄力,梁啟超冰鑒灼灼的溫度,感化他人,圓滿自身,所以說是“幾時借得沖霄浪,雖死望峰亦從容”。行文至此,輕嗅文骨的芬芳,詩人的聲音也不必低吟:爬學史乘扶叢殘,文章存軼堪顛沛。拋棄詩興青云見,自誓夜闌熱腸心。足跟踏破關山路,眼底空懸海月秋。龍泉隱篋鋒未減,勢將重掌掃煙冥!且以作品論英雄自孔孟以來,我們的閱讀方式、欣賞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論世”。我們大多認定“文如其人”,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論人品,且以作品論英雄。我們很容易理解“言為心聲”,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謂“郁結乎心而發乎聲”,作品本身定然有著作者個人人品的滲透。引美學家蔣勛之言:“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句,我認為不是詩歌上的技巧,而是詩人心靈上動人的東西。同樣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過去了,卻沒有看見”。試想,若是杜甫沒有憂國憂民之心,又何來發自肺腑之言?偉大的心靈,投影在文學上,依然是偉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然而這并不是說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脫俗之人。我們從小讀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讀猶太人斤斤計較、視財如命的險惡心腸,末了明白人不能為金錢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與良善——但事實上呢?莎士比亞成名后的歲月一直為錢財奔波。他斂錢如命,甚至發放高利貸斂資,更因一家人無法如期還清財物而氣急敗壞、對簿公堂。這時候我們再看元好問的“文章寧復見為人”,便顯得格外諷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寫就它的筆桿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樣操琴無數、推演其人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樣“知其人、論其世”呢?既然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未必掛鉤,那又何必糾結其人品如何?人類的文明本身就是寬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謂“文以載道”,作品之“道”,為其根本。我們不妨說,如果一部作品傳遞了人品的真、善、美,讀之令人動容、發人深省,那它就已經達到了“作品”所應達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無法從作品中推知的情況是可能發生的——并不在對作品的考慮范圍之內。作者或許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學史最終告訴我們,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所以我認為,面對作品時,要且以作品論英雄。我們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懷并愿意將其內化為修養,但我們也能從《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義忠誠的不竭力量。作者終將逝去,其人品也會銷蝕不見;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澤古今。作為重,道為重,人品須臾如蒼狗,應以作品論英雄!【點評】“且以作品論英雄”,依靠作品,作者或許不朽;但流傳下來的,終究是“不朽的作品”而非“不朽的文人”,表現出對論題的到位把握,又體現出對內涵的深入思考,視角極其巧妙。杜工部的憂國憂民之心與發自肺腑之言的千古絕句,令我們肅然起敬;但莎士比亞的斂財如命與《威尼斯商人》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同樣能讓我們汲取正能量。行文充滿理性思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一杯春醪寄余心唐有劉白墮脫俗隱于市,善釀酒,飲之香美,經月不醒。游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但懼白墮春醪。”一杯春醪,寄著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攜著你品性高低。馮驥才曾道:“植物死了,將生命留在種子里;作家死了,將生命留在作品里。”“言為心聲”,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常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或無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節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時空的永恒與廣遠,承載著作者的追求與修養。百家爭鳴,各有其芳華。若你的歌聲不現出你最獨特的嗓音,蓋只能湮沒于喧囂的人世。莊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練沉穩,墨子嚴密周全,韓非子肅穆苛刻,則《莊子》抑或《道德經》,《墨子》抑或法家大集,無不承載著其獨特見解、個性思考。臺灣云門舞集享譽全球,其舞姿脫俗超凡攝人心魄,而其門下弟子亦無一不是高雅養性之性情中人。作者與作品如人與影,映照著彼此最真實的內心,而它只有你將最真實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溫潤如玉,毫無雜質地現其熠熠光華。人在成長,作品亦在成長,如影隨形中,兩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山巔。龍應臺年輕時生活在唐朝,熱情奔放,文字或“橫眉冷對千夫指”,抑或“俯首甘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與作品攜手脅肩,向更深闊的遠方邁進。俄國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的人生起伏,其詩作亦從少女的幼稚轉為熟女的沉穩。作者與作品如一對孿生胞弟,在時光的磨蝕下恣意成長,從一個方面,我們得以窺見另一方的性格。而元好問曾道:“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作品格調與其品性的背離,有時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掙扎,或是反其道愈見其力。顧城的詩天真純樸,他卻親手殺死妻子;凡·高的畫絢麗奔放,他卻癲狂割下左耳。我們能說他們的品性惡劣、思想卑劣嗎?當世界以痛吻我,我在報之以歌后,內心的苦苦掙扎或蒙蔽我純潔的心,而內心會在我手遺留中卓然于世。盧梭在《懺悔錄》中極盡猥瑣之能事,而誰又能否認他卓然脫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與人當面的背離,實則乃內心更堅定的追索啊!當今社會人們熱捧的“雅作”,卻不知“雅作”之作者粗鄙無知,而恥于那些外表粗鄙之人,渾不知其作品華美天成、淳樸自然。悲哉!悲哉!而我堅信,那些枯燈夜雨下的荒江野老,劍指連營而無畏,筆削春秋而令亂臣賊子畏懼,定會與作品一同矗立于民族之巔。一語天然萬古新,繁華落盡見真淳,在這急景流年的時光里,哪一杯才是真正寄余心的春醪呢?【點評】劉白墮、馮驥才、莊子、老子、墨子、韓非子、龍應臺、安娜·阿赫瑪托娃、顧城、梵高、盧梭……如線串珠,如數家珍,使原本較為抽象的“作品與人品”變得真切可感。“下筆如有神”的背后必然是“讀書破萬卷”的文化底蘊。賞之以文,考之以史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錯,閱讀時總有此種體驗:朗讀唐詩宋詞,體會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憂國憂民;品讀近現代文學作品,仿佛看見海子的不羈,林徽因的柔中帶剛……文章與作者本人總是相似的,好像父母與孩子,血脈思維息息相通。但,總有例外。金人元好問就認為“文章寧復見為人”,作品有時甚至會背離人品,呈現出虛偽的作者,這又作何解呢?實際上,這兩種理論并不矛盾。性情確實影響文章,但影響的是“心文”。這種文章本就是作者抒發內心世界所作,字字皆關情。書寫之時,作者力求將內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極力展現,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寫成的文章,常常帶著某種歷史也抹不去的光輝。就好像《報任安書》,哪怕讓一個早將司馬遷的故事爛熟于心的人來閱讀,心痛也是免不了的。與之相對的是“用文”。這種文章總有某種實際用途。高尚但貧困的作家可能寫下流作品換稿費糊口,小人則以修飾之文博取功名。這種文章,如何不背離作者人品?兩種文章魚龍混雜,被蒙騙是免不了的,因此,我們才要賞之以文,考之以史。“賞”,文章是“賞”的。我們閱讀,便是在欣賞,欣賞文辭佳句,并試圖從字里行間拼湊出作者的形象。但這形象也只作欣賞用,若拿來作嚴謹的論述,未免太過輕率。在未分清心文與用文之前,這個形象只是我們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時,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記載的作者生平、他人評價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獵俗語所說:“熊大窩里怎樣,才是怎樣。”作者在生活中怎樣,人品才怎樣。高尚的作者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時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內涵,將他的文章與人品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是有益無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們也能了解到個中緣由,作出客觀的評價。偽造者在史料面前是無處遁形的,花言巧語的功名,騙得了一世,騙不了百世。賞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結合,作者的真實才清晰浮現。以如此客觀之態度品讀古今作品,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獲得超越區區一紙文字的精神體驗。【點評】在大部分考生拘泥于籠統地探討“文品”和“人品”相關性的時候,本文作者另辟蹊徑,以“心文”和“用文”來為“文品”分門別類,區別議之,不落俗套,讓人眼前一亮。進而提出的“賞之以文,考之以史”,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似曾相識燕歸來現代刑偵理論中總有憑筆跡辨人一說,因為一個人再怎么隱藏、偽裝,流在骨中的血脈是不變的,而筆跡如是,文章亦如此,于書山稗海中沉潛含玩,鉤沉覺隱,一旦發而為文,縱有千萬般隱匿修飾,字里行間總是風流個性,不可抑勒。普魯斯特早年時發表過一些小說與評論,縱然與舉世聞名《追憶》一文相差頗多,不論從語氣還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細品味,他那對于細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終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氣味與滋味卻會在形銷之后長期存在”,它們“以幾乎無從辨別的蛛絲馬跡堅強不屈地撐起回憶的巨廈”。他的風格就如同他的氣味,別人模仿不來,他也去除不了,無論是什么內容,揮之不去的總是“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感。所以,不論是作家還是平凡人,一旦拿著筆寫下字,就相當于把自己的思維、人格的一部分展現出來,而歷史洪流可以湮沒人的生理性存在,卻永遠無法改變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傳遞思考與精神的最好載體,即使手稿丟失,復本重印,一個人留在文章中深層次的精華卻會在時間的積淀下長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戲弄人世,隱藏自我,句式可以轉換,語氣可能顛覆,但文字中埋藏的個性和獨有的特點總會在不經意間表露出來,值得我們玩味深思。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想,大師大多在時間上離我們遙遠,如果沒有這些可以彰顯其風骨的經典之作,他們又怎能令我們無端欽慕?“似曾相識”的絕不只是表達方式,而包括一個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獨特的“掌紋”。就像伍爾芙自然流露的女權主義思想,哪怕在《墻上的斑點》中也略有體現,而古斯塔夫·福樓丁的細致與抑郁即使在這樣明快的“我注定了要做詩歌風琴的手搖柄,而你要為你愛的生活而生”一闕情詩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說大先生的戰斗、批判與血性。艾略特的哲學思考與反省,“山的那邊,雷聲轟鳴”。就算是當年法國一位著名批評家模仿意識流大師喬伊斯的筆法挑戰意識流小說,大眾仍能從一個個細微之處看出他的獨有風格。畢竟,“似曾相識”不只是普通的一個詞語,它能讓人們循著氣味,找到當年給你以震撼的那只燕來,無論它是否回歸,熟悉之感早已匯入骨血,化為純釀,讓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紀伯倫曾寫道:“死亡改變的只是覆蓋在我們臉上的面具,農夫依然是農夫,林居者依舊是林居者,而將歌聲溶入微風中的人,他依然會對著運轉的星球歌唱。”作品中深層思考就如同那個歌唱微風的人,無論面具怎么多樣,你仍然可以看見那最本質的東西,畢竟“似曾相識燕歸來”。【點評】豐富的閱讀方能讓人自如駕馭文字,經典的浸潤方能讓人深沉思考問題。“似曾相識燕歸來”,詩意文字的背后是考生對古今中外經典名著的“沉潛含玩”、“鉤沉覺隱”。殊途同歸青瓷缸中戎戎水影,養的是水仙清麗;污泥塘里深深沼洼,養的是白蓮潔凈。倘若人品是哺育藝術的土壤,為何白蓮見不到泥土色,聞不見土壤氣?性情急徐固然可從字里行間略窺幾許,而人品一說,實難揣測。然而我們欣賞藝術,并非一定要讀作者生年,只要骨子里渴望開出一朵好花。“詩歌只與詩人有關的想法是反詩歌的。”馬爾克斯如是說。尤其到了革命時,藝術的種子似乎滿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植樹面試題及答案
- 西醫臨床常見疑難病癥的備考策略試題及答案
- 系統規劃與管理師考試復習計劃細節試題及答案
- 藥效學與藥代動力學關系試題及答案
- 激光光學系統分析試題及答案
- 激光教育培訓現狀探討試題及答案
- 藥物生物等效性考察試題及答案
- 智障社會測試題及答案
- 激光材料應用技術試題及答案
- 技術背景對專利影響試題及答案
- 湖北公務員面試模擬64
- 2024年中國燕窩八寶粥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GB/T 2624.6-2024用安裝在圓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壓裝置測量滿管流體流量第6部分:楔形裝置
- 信息安全意識培訓課件
- 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14-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專題練習(附答案)
- Python試題庫(附參考答案)
- AIGC視域下非遺文創產品的數字化轉型升級路徑研究
- 推廣綠色用電活動方案
- 先天性巨結腸遠期療效評估與隨訪
- 2024年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期末考卷及答案(各版本)
- DL∕T 1919-2018 發電企業應急能力建設評估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