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結構下重點考點解析-南京教研室課件_第1頁
框架結構下重點考點解析-南京教研室課件_第2頁
框架結構下重點考點解析-南京教研室課件_第3頁
框架結構下重點考點解析-南京教研室課件_第4頁
框架結構下重點考點解析-南京教研室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框架結構下重點考點解析》(選修一、四)南京十二中張廣明《框架結構下重點考點解析》南京十二中選修一、重大歷史改革回眸選修一、重大歷史改革回眸一、選修一基礎知識部分一、選修一基礎知識部分一、梭倫改革1、背景:必要性:(內)貴族與平民的矛盾;新興工商業奴隸主階層與貴族矛盾;(外)面臨外敵入侵可能性: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2、措施:廢除債務奴隸制;確立財產等級制;改革國家權力機構;鼓勵發展農工商業。3、特點:節制、折中、公平、平等等4、評價積極:促進經濟發展;奠定城邦民主政治基礎;對后世提供借鑒。局限:貴族仍比平民掌握更大權力和更多財富;氏族制度殘余仍然存在;貴族與平民矛盾沒有根本解決。一、梭倫改革二、商鞅變法1、背景:必要性:社會大變革;改革為時代潮流;秦國相對落后可能性:秦孝公主觀愿望;商鞅的自我努力2、內容:經濟:廢井田制,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政治:廢分封制,建立縣制;焚詩書,制定秦律;建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軍事:廢除世襲制,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風俗:實行分異令3、評價: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加強中央集權;對統一及后世影響深遠消極:輕視教化,輕罪重罰;剝削壓迫沉重;摧殘文化;改革不徹底等二、商鞅變法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必要性:經濟落后;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尖銳;中央與地方矛盾突出可能性:北魏統一北方;馮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動2、內容:前期: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租調制后期:遷都洛陽、實行漢制、移風易俗3、評價:積極:經濟的復蘇與繁榮;政權封建化的加速;民族的交流與融合;為國家重新走向統一奠基消極:全盤漢化、丟掉勇武質樸、加速衰亡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四、王安石變法1、背景:必要性:階級矛盾尖銳;邊境危機嚴重;“三冗”“兩積”現象;慶歷新政失敗可能性:宋神宗主觀愿望;王安石自身努力2、內容:富國之法: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強兵之法: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器監取士之法: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唯才用人3、評價:積極: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局限:用人不當,危害百姓四、王安石變法五、俄國農奴制改革1、背景:必要性:農奴制阻礙資本主義發展,激化社會矛盾;克里米亞戰爭失敗暴露其落后可能性:十二月黨人和知識分子群體的要求;亞歷山大二世的主觀愿望2、內容:“二一九”法令: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可以高價贖買一塊份地;仍受村社管理其它內容:政治體制、司法制度、軍事、教育等方面3、評價:進步性:動搖封建生產關系,促進資本主義發展局限性:不徹底性、掠奪性、欺騙性五、俄國農奴制改革六、日本明治維新1、背景:必要性:(內)幕府專制、重農抑商、閉關鎖國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外)黑船事件,民族危機可能性:獨立改革派形成;武裝倒幕成功;明治新政府成立2、內容:政治: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帝國憲法。經濟:貨幣改革;土地改革;地稅改革;殖產興業。文化:文明開化;教育改革;習俗西化。軍事:軍隊改革;效忠天皇3、評價:積極:建立近代天皇制;成為亞洲強國;擺脫不平等條約;為他國提供借鑒局限:保留封建殘余;對外侵略擴張六、日本明治維新七、戊戌變法1、背景:必要性:民族危機加深;清政府腐敗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可能性: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西方近代思想的傳入;早期維新思想的影響;維新派的努力2、內容:政治:允許官紳士民參政,精簡機構等;經濟:鼓勵發展農工商業等;軍事:改革軍制,精練陸海軍,按新法練兵等;文化:廢八股,傳播西學等。3、評價:積極:進步性、愛國性、思想啟蒙性、社會生活變化局限:貪大求全、急于求成、樹敵過多、內部分歧、理論偏激等七、戊戌變法二、選修一主體深化部分二、選修一主體深化部分(一)對改革的理解1、改革類型(1)從改革的程度看:有社會制度的質變,如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明治維新;有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如王安石變法(2)從改革內容看: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習俗等??梢园堰@些內容進行比較、歸納、分析。(3)從改革性質看:可以分為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等2、影響改革成敗的因素:(1)是否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俱進。(2)力量對比(支持和阻礙)是否有利于改革。(3)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不是一帆風順。(4)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實際,行之有效。(5)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開展等(一)對改革的理解(二)工業文明沖擊下向近代化轉變的改革(1)經濟:市場化、工業化俄國:廢奴法令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資金、市場、勞動力;日本:殖產興業政府扶植,國營示范和人才培養,促進工業發展;中國:獎勵農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俄國:法律上承認農奴自由;司法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日本:四民平等;帝國憲法;中國:要求君主立憲3、思想:科學化、理性化日本:文明開化;教育改革;中國:報刊、團體等促進思想解放4、軍事:現代化、西方化俄國:軍隊近代化;日本:建立新軍隊;義務兵役制;培養人才;中國:裁汰綠營,西法練兵5、社會生活:文明化、西方化日本:衣食住行改革;中國:廢纏足、興女學等文明生活方式(二)工業文明沖擊下向近代化轉變的改革(三)評價改革的原則1、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是否順應時代潮流2、改革的成敗不能僅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而要看改革產生的作用是否得到落實(四)改革的規律性認識1、改革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手段2、改革具有艱巨性、復雜性3、改革要順應潮流、與時俱進4、改革成敗要分析力量對比5、改革沒有固定模式,要依據國情(三)評價改革的原則(四)改革的規律性認識三、必修一考題回顧及分析三、必修一考題回顧及分析框架結構下重點考點解析-南京教研室課件從題型分類看:1、整體性考察。如08年北魏孝文帝改革;10年俄國農奴制改革;12年梭倫改革;14年梭倫改革2、小切口考察:09年王安石變法中的教育改革;11年日本明治維新中的殖產興業;15年明治維新之文明開化中生活習俗變革3、分析比較:13年商鞅變法與孝文帝改革比較從題型分類看:困惑:1、15年的形式是否作為“常態化”,“蘇派”試題風格是否延續2、全國卷此類試題風格是否具有通用性關注:1、方向:中國史;與時代密切的小切入點

2、內容:維新變法、王安石變法、商鞅變法

3、形式:15年的新變化困惑:關注:1、方向:中國史;與時代密切的小切入點對比近三年江蘇及全國以往此部分的考題,研究探索發現其中的共性與個性對比近三年江蘇及全國以往此部分的考題,研究探索發現其中的共性(13年)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廣度和影響而言,可與商鞅變法相媲美。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東方文化較高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積染既深,種種因襲牽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歷史,較之東方諸國,亦遠為落后,故轉得為種種之創新。其實商鞅變法之重要內容,在東方各國,本已早為推行,商鞅不過攜帶東方之新空氣,使西方人迎頭趕上一步。而結果則后來居上,新制度之創建,惟秦為最有功焉?!R非百《秦集史》(1)據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有利條件。這些條件使秦國變法呈現怎樣的特點?(4分)

條件:1、落后的秦國受傳統束縛較少;2、東方諸國的變革經驗。特點:1、注重創建新制度;2、變法徹底,功效明顯。(13年)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廣度和影響而言,可與商鞅變法相材料二魏初風俗至陋,……遷都之后,于革易舊俗,亦可謂雷厲風行?!褡甯?莫如語言,語言消滅,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國文化之故,至欲自舉其語言而消滅之,其改革之心,可謂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2)據材料二,歸納孝文帝“遷都”對改革的作用。從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堅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作用:減少改革阻力,為徹底移風易俗(如禁鮮卑語、講漢話等)創造條件。原因:(1)北魏風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2)孝文帝仰慕漢族文化,改革熱情高。材料二魏初風俗至陋,……遷都之后,于革易舊俗,亦可謂雷厲風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即如何處理這一廣大地區的民族關系,其中包含如何對待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漢族的文化問題。是繼續保存拓拔氏舊的社會制度和舊有的文化習慣,還是捐棄舊俗,接受先進的文化,在新的歷史環境中獲得新生,北魏的統治者必須作出抉擇。———白壽彝《中國通史》(3)據材料三,與商鞅變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影響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問題:民族關系問題(或鮮卑族與漢族文化的差異)。因素:(1)對外來先進文化的學習與借鑒;

(2)改革者的信心與勇氣。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即如何處理這一廣(14江蘇)梭倫改革的重要著力點之一是調節各階層的政治權利。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貴族的寡頭專政,平民不僅無權議政,而且處于債務奴役的狀態。改革以后,貴族階級固然還是當政的階級,然而……從前實際上并無公民權利的平民,現在在公民大會中也聽得到他們的聲音了?!櫆省断ED城邦制度》請回答:(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梭倫為實現“在公民大會中也聽得到他們的聲音”所采取的措施。(3分)措施:1、廢除債務奴隸制,讓這部分平民獲得人身自由;2、使他們能夠參加公民大會,獲得議政的權力;3、賦予他們選舉權(或表決權)。(14江蘇)梭倫改革的重要著力點之一是調節各階層的政治權利。材料二梭倫還必須面對雄心勃勃的新貴——那些人來自平民家族,對所謂“好父親”集團的世襲貴族壟斷特權耿耿于懷——[美]波默羅伊等《古希臘政治、社會和文化史》(2)材料二中的“新貴”指的是哪個階層?據材料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從權利分享和轉移的角度,指出梭倫是如何緩釋他們的“耿耿于懷”的。(5分)階層: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階層。途徑:1、確立財產等級制度;2、設立四百人會議;3、部分司法權轉移到陪審法庭;4、最高決策權轉移到公民大會和四百人會議。材料二梭倫還必須面對雄心勃勃的新貴——那些人來自平民家族材料三(梭倫)仍然把保衛法律的職責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議會(長老會議),這個議會仍舊是憲法的監察人,它監督最大多數的和最重要的國家大事,懲處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權力,無論是罰金或是判刑?!獊喞锸慷嗟隆堆诺湔啤罚?)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從權利分配的角度,說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擁護者和反對者都擁戴梭倫為鼻祖”的理由。(2分)擁護者:梭倫改革打破貴族對政權的壟斷,使平民獲得參與國家政權的權利(或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反對者:梭倫改革保留了貴族的一些特權(或貴族政治沒有徹底改變)。材料三(梭倫)仍然把保衛法律的職責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議會((15江蘇)“文明開化”是明治維新的有機組成部分,給日本社會帶來了震撼和反思。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發布廢止幕府時代服飾的布告,自天皇以下,達官貴人紛紛在正式場合身穿西洋大禮服,洋服一時成了時髦衣著。飲食結構也在變化,幕府時代禁食的牛肉被稱為“開化的藥鋪”、“文明的藥劑”,“士農工商、男女老少、賢愚貧富等成以不食牛肉為不開化”,牛肉火鍋店里顧客盈門。一群群年輕人聚在店里邊大嚼牛肉,飲用葡萄酒,邊用蹩腳的英語談論時事,成為眾人趨之若鶩的時尚。——宋成有《新編日本近代史》(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開化的特征。(4分)特征:(1)自上而下推行;(2)涉及范圍廣泛;(3)國民競相效仿;(4)學習西方表面化。(15江蘇)“文明開化”是明治維新的有機組成部分,給日本社會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學者認為)一國文明之進步,必基于國民本來之元氣和性格,絕不是僅憑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虛飾就可以得到解決的。然而,我國開國以來只是眩暈于滔滔而來的泰西文明之外觀,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結果,便產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風潮。此風潮破壞了作為國民獨立之根基的國民性格,虛飾了一國之文明?!杀救椤墩躺缥膶W集》(2)據材料一、二,說明日本人在吸收外來文明的態度上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前后態度產生的原因。(5分)(3)據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暈于滔滔而來的泰西文明”這一錯誤的實質。(1分)變化:由模仿虛飾變為理性對待。前因:擺脫民族危機;改變落后狀況。后因:全盤西化的現實危害;傳統文明的社會價值。實質: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內涵)。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學者認為)一國文明之進步,必基于分析、總結:從13、14年來看:1、從材料看:一般三段(兩段或四段較少)材料;并且出自三個不同的人2、從設問看:一般三問(兩問或四問較少);一般第一問多“依據材料”,即使有“結合所學”的要求,但答案也與教材密切相關;第二問分析、歸納;第三問談理解、認識3、從答案看:多與材料密切相關;需要一定的歸納概括能力;要點清晰,賦分清楚;分值不大4、從教材看:教師教授的內容可以在考試中得到體現,能夠體現“教”的價值從15年來看:以上四點均有所體現,“蘇派”風格尚存,只是歸納、分析的要求更高;教材內容在答案中所占的分量在減少;設問更難理解。分析、總結:從13、14年來看:(14全國卷1)材料:西漢建立后,“約法三章”不再適應現實需要,新的法令條文不斷增加,形成《九章律》。漢武帝時,《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條”迅速增至359“章”,僅關于死罪的法律條文便有1000多條,“律令頗多,百有余萬言”;具有法律意義的案例匯編越編越多,《春秋》一書所記史事在判案時也用作參考。三國魏初.沿用的“秦漢舊律”竟多選906卷,770余萬宇,東漢以來馬融、鄭玄等儒學大師對法律的注釋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晉時對法律進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編輯為“令”,由具體行政部門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為主體,共20篇、620條、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時任意引用法令條文的可能性。與漢代明顯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條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罰。——摘編自張晉藩總主編《中國法制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魏晉法律改革的主要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臺所學知識,分別說明儒學對西漢、東漢、魏晉時期法律的影響。(7分)根據新情況進行完善;繼承有益的部分;明確責任部門;突出了等級差別儒學大師完善了該時期的法律;儒學的等級思想影響了該時期的法律(14全國卷1)材料:西漢建立后,“約法三章”不再適應現實需(15全國1)材料:從秦朝鑄造“半兩”錢開始,鑄幣主要以重量為名。漢代的“五銖”錢,“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實為標準性的錢幣,由于盜鑄、剪鑿良幣以取銅等原因,錢幣實際重量與錢幣上銘文不符的現象市場發生。隋末,劣幣盛行,“千錢初重二斤,其后愈輕,不及一斤”,幣值混亂、影響流通。針對這種情況,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詔鑄“開元通寶”錢,即在錢幣上鑄“開元通寶”字樣(或視讀成“開元通寶”),大小仿漢“五銖”,稱作一文,亦稱一錢,每十錢中一兩,“新錢輕重大小最為這種,遠遠甚便之”,這成為衡法由十六進位制度變為十進位制的關鍵,“錢”取代“銖”成為“兩”一下的重量單位,伺候歷代錢幣均稱“通寶”或“元寶”,錢幣上不再標識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號作為錢名逐漸成為常例,如“熙寧通寶”“光緒元寶”等?!幾耘硇磐吨袊泿攀贰返龋?)根據材料,指出唐代幣制改革的主要內容。(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代幣制改革的意義。(9分)變化:1、推動衡法向十進位制轉變;2、不再直接以錢幣重量體現幣值影響:1、終止五銖錢長期流行的歷史,開啟了新的貨幣體系2、幣值與錢幣重量脫鉤,為非金屬貨幣產生創造了條件3、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4、為年號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15全國1)材料:從秦朝鑄造“半兩”錢開始,鑄幣主要以重量分析、總結:1、從材料看:多出在一個人,一本書里2、從設問看:只有兩問;第一問與材料關系密切;第二問問意義或影響,有超越材料的內容3、從答案看:有的與材料有關,有的沒有;考察學生歸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點有時不很清晰,分值較大,較難把握4、從教材看:脫離教材,完全考察學生能力與“蘇派”相比,考察能力相當,但脫離教材,防止猜題押題,分值較大,容易拉開差距,方便教授命題;但缺點在于會形成固定的程式化,技巧性更強,與史學提倡的理念(孤證不立)有所背離,歷史教育功能的“魂”丟失(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應對?分析、總結:1、從材料看:多出在一個人,一本書里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古代中國世界政治家:秦始皇、康熙帝思想家:孔子思想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近現代中國政治家: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科學家:李時珍世界革命家:華盛頓、拿破侖、甘地、馬克思、列寧科學家:牛頓共計:15人(其中增加李時珍、牛頓;減少唐太宗、克倫威爾)古代中國世界政治家:秦始皇、康熙帝思想家:孔子思想家:柏拉圖一、選修四基礎知識部分一、選修四基礎知識部分(一)古代中國政治家(一)古代中國政治家(二)古代東西方的思想家(二)古代東西方的思想家(三)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杰出人物(三)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杰出人物(四)亞洲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四)亞洲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五)無產階級革命家(五)無產階級革命家六、中外科學家六、中外科學家二、選修四主體深化部分二、選修四主體深化部分1、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1)特定的歷史背景(2)確定評價標準:道德標準與生產力標準(3)防止以偏概全:一分為二、全面客觀;階級性與時代性(4)克服英雄史觀:處理好“時勢造英雄”與“英雄造勢時”的關系2、評價遵循的基本原則(1)主要依據: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2)分清主流與支流的關系(3)處理好主觀愿望與客觀效果間的關系(4)正確處理道德評價與歷史評價間的關系1、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2、評價遵循的基本原則3、尋找評價視角(1)中國古代政治家:分別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角度比較(2)東西方先哲:可以從環境、政治、思想、教育等角度比較(3)資產階級革命家:可以從對民主與專制的態度;戰爭、法治等角度(4)亞洲覺醒的先驅:對國家獨立的貢獻(5)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的繼承與發展角度(6)中外科學家:科技內容、特點、精神及大環境等方面入手3、尋找評價視角三、必修四考題回顧及分析三、必修四考題回顧及分析關注:1、方向:世界史

2、內容:亞里士多德、列寧、牛頓、李時珍關注:1、方向:世界史從題型分析:1、整體考察:09年甘地2、小切口:10年康熙收臺灣;14年孫中山三民主義;15年唐太宗的為君之道3、比較分析:08年華盛頓與拿破侖;11年馬、毛、鄧思想繼承與發展;12年孔子與柏拉圖;13年克倫威爾與拿破侖從題型分析:對比近三年江蘇及全國以往此部分的考題,研究探索發現其中的共性與個性對比近三年江蘇及全國以往此部分的考題,研究探索發現其中的共性(13江蘇)克倫威爾和拿破侖是歐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克倫威爾在他建立新模范軍的時候,不論階級出身和社會地位,一律論功行賞,但后來當平等派提出普選權的要求時,克倫威爾卻竭力加以反對。他在一次向議會發言時說,窮人就是壞人,并且說,如果共和國注定要受苦受難的話,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窮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王覺非《歐洲史論》(1)據材料一,概括克倫威爾平等的變化。分別指出前后平等觀產生的原因。(3分)變化:先提倡平等,后來反對普選權(或主張貧富有別)。前因:建立新模范軍(推翻封建王權),以“平等”激勵革命;后因:反對平等派,需要以“不平等”維護其獨裁和富人利益。(13江蘇)克倫威爾和拿破侖是歐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閱讀下材料二拿破侖認為,法國發生革命不是因為法國渴望自由,而是因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證的同樣的公民權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樣的社會經濟條件。因此他就決定用自己的法典確保公民權利的平等?!麥缌苏巫杂?把他所了解的“平等”鞏固下來,編成了法典。———(蘇聯)塔爾列《拿破侖傳》(2)據材料二,歸納拿破侖對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認為“平等”被拿破侖法典鞏固下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拿破侖法典“鞏固”平等帶來的深遠政治影響。(4分)

理解:1、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樣的公民權;

2、平等是革命的目標(或用法典確保公民平等權)。影響:1、法典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2、法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材料二拿破侖認為,法國發生革命不是因為法國渴望自由,而是因材料三克倫威爾對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征討均以勝利而結束。以后,愛爾蘭的土地被英國占領軍沒收,大部都落入英國高級軍官之手。克倫威爾等人都成了愛爾蘭的大土地所有者?!獎㈧癫妒澜缡?近代史編)》(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克倫威爾平等觀的主要政治傾向,并分析立法途徑與革命戰爭對資產階級文明擴展的價值。(3分)傾向:滿足社會上層(如富人、高級軍官)的利益。價值:1、沖擊封建統治,維護資產階級利益;

2、客觀上傳播革命思想。材料三克倫威爾對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征討均以勝利而結束。以后,(14江蘇)1923年孫中山這樣概述其創立“三民主義”的思想路徑:“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撫(汲?。W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民族主義觀中國歷史之所示,則知中國之民族,有獨立之性質與能力,其與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義,特就先民所遺留者,發揮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點,對于滿洲,不以復仇為事,而務與之平等共處于中國之內,此為以民族主義對國內之諸民族也。對于世界諸民族,務保持吾民族之獨立地位,……以期與諸民族并驅于世界,以馴致于大同,此為以民族主義對世界之諸民族也。(1)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孫中山分別因襲、規撫和創獲了哪些思想主張?請將答案填寫在下列表格中相應的位置。(8分)

(14江蘇)1923年孫中山這樣概述其創立“三民主義”的思想材料二民權主義……余游歐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選舉之弊,決不可無以救之。而中國相傳考試之制、糾察之制,實有其精義,足以濟歐美法律、政治之窮。故主張以考試、糾察二權,與立法、司法、行政之權并立,合為五權憲法;更采直接民權之制,以現主權在民之實,如是余之民權主義,遂圓滿而無憾。——以上材料見孫中山《中國革命史》(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從孫中山的成長和活動軌跡,說明上述思想路徑形成的原因。(2分)(1)主張:①民族獨立;和平共處。②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民族壓迫;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反對帝國主義侵略。③考試、監察(糾察)二權。④三權分立原則。⑤五權憲法:實行直接民權制度。(2)原因:1、幼讀私塾,接受傳統教育;

2、游歷歐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響。材料二民權主義……余游歐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15江蘇)唐太宗論“明君”執政之“君道”,為此后歷代帝王所推崇。閱讀下列材料:材料貞觀元年,太宗令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修定法律,并說“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輕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豈如廣任賢良,高居深視,法令嚴肅,誰敢為非?”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征:“何謂為明君?”魏征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碧谝詾槿唬⒄f“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貞觀期間,太宗屢屢對“一士之諤諤(直言)”表示“此言是也,當為卿改之”,并賜絹帛。貞觀六年,太宗對侍臣說:“‘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薄幾栽婿吨腥A文明史》(15江蘇)唐太宗論“明君”執政之“君道”,為此后歷代帝王所(1)據材料,就“明君”執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內涵。(3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太宗“君道”產生的客觀因素。(3分)(3)以帝王政治為視角,綜合評價唐太宗的“君道”。(4分)(1)內涵:嚴肅法令,遵守法律;減少獨斷,廣任賢良;兼聽納諫,激勵直言。(2)因素:隋朝無道而亡(農民戰爭的威力);傳統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亂初定,經濟凋敝。(3)評價: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開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現,成為古代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為了維護李唐王朝的統治,其實施有賴于帝王的個人品質,唐太宗晚年背離了自己的這一“君道”。(1)據材料,就“明君”執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內涵。(3分(15全國)材料:丘處機(1148~1227年),登州(今屬山東)人,19歲時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當時新出現的一個道教派別,主張兼修儒、釋。丘處機潛心研習,成為一方道教領袖。其時黃河南北陷于戰亂,全真派徒眾劇增,成為蒙古、金、宋競相爭取的對象。1220年,應成吉思汗之召,丘處機偕弟子西行,歷時四年,行程萬余里,到達成吉思汗駐蹕的雪山(在今中亞地區)。成吉思汗常與他交談,丘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成吉思汗深為認同,“命左右書之,且以訓諸子”。史載:某日暴雷異常,成吉思汗詢問是何預兆,丘處機借此回答說:“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則不順乎天,故天威震動以警之。似聞境內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導有眾。”成吉思汗采納了他的建議。丘處機的弟子李志常撰寫了《長春真人西游記》一書,記錄了丘處機西行謁見成吉思汗的經歷與見聞,流傳至今。--------據《元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丘處機的意見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丘處機西行的意義。(9分)(15全國)材料:丘處機(1148~1227年),登州(今屬原因:1、丘處機是一方道教領袖;2、全真派勢力較大成為蒙古爭取對象;3、成吉思汗從諫如流。意義:1、擴大了全真教派的影響;2、有利于中原文化的傳播;3、有利于蒙古族的進步;4、有利于元朝統治的進步;5、有利于民族融合。原因:分析:1、從材料看:多出在一個人,一本書里2、從設問看:只有兩問;第一問與材料關系密切;第二問問意義或影響,有超越材料的內容3、從答案看:有的與材料有關,有的沒有;考察學生歸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點有時不很清晰,分值較大,較難把握4、從教材看:脫離教材,完全考察學生能力與“蘇派”相比,考察能力相當,但脫離教材,防止猜題押題,分值較大,容易拉開差距,方便教授命題;但缺點在于會形成固定的程式化,技巧性更強,與史學提倡的理念(孤證不立)有所背離,歷史教育功能的“魂”丟失(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應對?分析:1、從材料看:多出在一個人,一本書里新增內容在07年寧夏卷、08年廣東卷、14年全國卷1有考察新增內容在07年寧夏卷、08年廣東卷、14年全國卷1有考察材料一牛頓的《原理》公認是科學史上的最偉大的著作。在對當代和后代思想的影響上,無疑沒有什么別的杰作可以同《原理》相媲美。二百多年來,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學和宇宙學思想的基礎……無怪乎牛頓力學的非凡成功甚至給諸如心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各個不同領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們試圖在解決各種問題時以力學或準力學為楷模?!浴妒⑹呤兰o科學、技術和哲學史》材料二啟蒙思想家們在牛頓革命的啟發、激勵下進行了種種思考。伏爾泰曾寫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從永恒的規律,而有一個小動物,五尺來高,卻可以不把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為所欲為,那就太奇怪了。”但由于牛頓學說本身的機械決定論性質,充滿機械唯物論精神的啟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帶有形而上學的武斷(主要是忽視了人的心靈的復雜性)。

——摘編自《世界文明史》材料一牛頓的《原理》公認是科學史上的最偉大的著作。在對當⑴資本主義不斷發展;啟蒙思想興起與傳播;近代科學不斷取得進展。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笛卡兒、巴羅。⑵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等領域做出杰出貢獻,并確立了相關學科的科學體系和科學的研究與思維方法;為心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學科樹立了楷模;推動了啟蒙運動。機械決定論對啟蒙思想及某些社會科學研究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回答下列問題。(15分)⑴牛頓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苯Y合所學知識,指出牛頓生活的時代特征,并列舉兩位影響了牛頓的“巨人”。(5分)⑵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牛頓學說對近代社會發展的主要影響。(10分)⑴資本主義不斷發展;啟蒙思想興起與傳播;近代科學不斷取得進展(08廣東)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膊牧稀惩肹釋名]……[集解]……(對珍曰)……或謂兔無雄,而中秋望月中顧兔以孕者,不經之逆也?!鈁氣味]辛,平,無毒?!?弘景曰)兔肉為意,系人?!ú仄髟唬┩谩?,子從口出,故妊婦忌之,非獨為缺器也?!璠主治]補中益氣。[發明]……其性寒而解熱……,故又能治消?!摵?,宜威之?!璠附方]……血[氣味]……——李時珍《本草綱目》第五十一卷,“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