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對應急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_第1頁
氣候變化對應急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_第2頁
氣候變化對應急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_第3頁
氣候變化對應急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_第4頁
氣候變化對應急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08年年初,南方一場百年不遇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讓整個中國刻骨銘心,大雪封住了山川道路,也幾乎冰封了半數國人回家的腳步;4月到5月的南方持續大雨來勢兇猛,讓廣西、湖南等應急和救災工作陷入了緊張之中;進入夏季,階段性干旱便成為我國北方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在感受著異常天氣給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的同時,人們也在對這些異常氣候事件發生背后的原因深入探究,對自身應對災害天氣的能力有著深深擔憂。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對國家和地方應急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在全球持續變暖的背景下,全球范圍內極端天氣氣候災害頻繁發生,特別是氣象災害發生頻率和強度都有明顯增加,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重視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災害,做好應急處置工作,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成了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和高度重視的任務。一、直面事實積極應對隨著對氣候變化研究的不斷深入,國際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從成立以來已經出版了4次評估報告,對氣候變化的事實、影響適應和減排進行了科學的評估,使對全球變暖的事實的可信度逐步提高。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具有顯著的影響。過去100年內,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74°C。20世紀后半葉北半球的平均溫度是近500年中平均溫度最高的,也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全球變暖導致極端氣候事件趨多趨強。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許多地區熱浪頻繁發生,強降水事件和局部洪澇頻率增大,風暴強度加大。尤其是70年代以來,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特別是非洲地區)的干旱更頻繁、更持久、更嚴重,影響范圍不斷擴大;臺風和颶風強度增強,強臺風頻率增大,由70年代初不到20%增加到21世紀初35%以上。從幾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例子看出氣候變化的影響:2005年,美國“卡特里納”超強颶風,造成1700多人死亡,1000多億美元損失;2006年,南美首次出現強颶風,海灣首次出現強氣旋;2007年7月,英國出現了200年一遇暴雨,60年一遇洪災;2003—2007年,澳大利亞降水持續偏少,遭遇近10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我國與全球氣候變化基本一致,近100年來中國年平均地表氣溫升高1.1C,升溫幅度略大于全球氣溫增加的幅度。自1997年以來,我國的年平均氣溫連續11年高于常年平均值,其中2007年我國的平均氣溫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近50年來中國年降水量的變化趨勢,20世紀至80年代降水量偏少,近20年來降水又呈增加趨勢。中國年降水量趨勢變化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1956年到2000年,長江中下游和東南地區年降水量平均增加了60至130毫米,東北和內蒙古大部分的年降水量有一定程度增加,但是華北、西北東部、東北南部等地區年降水量卻出現下降趨勢,其中黃河、海河、遼河和淮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從1956年到2000年約減少了50至120毫米。那么,人們不禁要問,未來全球氣候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根據眾多氣候模式的模擬結果,到21世紀末,全球地表的平均增溫為1.1C到6.4C,海平面相應上升0.18?0.59米。在未來20年中,平均每10年氣溫大約升高O.2C。即使所有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濃度被穩定在2000年的水平上不變,氣溫每10年也要上升大約O.lC。如果21世紀內排放溫室氣體的速率不小于現在,將導致進一步的變暖,并且會造成地球氣候系統的諸多變化。這些變化使中高緯地區降水可能增加,多數熱帶和副熱帶大陸地區降水量可能減少。高溫、熱浪和強降水事件發生頻率很可能會持續上升。臺風和颶風風速更大、降水更強、破壞更嚴重。洪水發生頻率提高,部分地區可能發生從未有過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既然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事實,而且是不可抗拒的,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采取積極的態度,充分認識和直面氣候變化,加強對氣候變化規律探索和認識,正確進行有效應對措施。像胡錦濤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講話指出的那樣:“我們必須把自然災害預測預報、防災減災工作作為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進一步抓緊抓好。”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和現有資源,普及氣候變化科學知識。把防災減災科學知識和自救互救技能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建立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的災害求助和應急避險機制,努力減緩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積極防御氣象災害二、認識壓力迎接挑戰2007年2月,“13級大風吹翻火車11節列車”的新聞迅速占據各大媒體的頭條,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在歷史上,有不少罕見大風的記載,但真正能把火車吹翻的卻鮮有聽聞,這場大風一度成為極端天氣的代表性事件。同年7月,濟南暴雨,黑色三小時再次把人們置于一種對天災的恐懼之中。可能沒有人能想到,一場3小時的暴雨,竟罕見地使濟南市的中心城區幾成澤國,34人因此而喪生。2008年年初,我國大部尤其南方地區遭受歷史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其經濟損失之大、受災人口之多為近50年來同類災害之最。同年夏季,珠江流域和湘江上游發生嚴重洪澇災害,長江中上游和淮河流域出現強降水,局地暴雨成災。這些事件所引發了廣泛討論和思考。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國家,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占各種自然災害的70%以上,每年受臺風、暴雨、冰雹、寒潮、大風、暴風雪、沙塵暴、雷電、濃霧、干旱、洪澇、高溫熱浪等氣象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山體滑坡、泥石流、山洪、病蟲害等氣象次生和衍生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高達2000多億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2007年,我國氣候異常多變頻發、氣象災害種類多,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死亡,與往年同期相比偏重。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氣候變化將加劇我國北方地區的干旱與南方地區的洪澇。未來氣候變化的速度進一步加快,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將繼續對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部門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對我國的農牧業生產、水資源供需、森林和草地生態系統、沿海地帶等的影響更為顯著。農業是對氣候變化反應較為敏感的行業,也是受氣象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行業之一。由于氣候變化農作物生育期提前,發育加快,生育期縮短,同時溫度的升高進一步加大了土壤水分的蒸發,使作物水分虧缺加大,致使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大。預計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生產能力在總體上因氣候變暖可能會下降5%-10%左右,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下降為主,棉花、大豆、花生等主要傳統經濟作物也面臨相應減產。另外氣候變化對我國有關重大工程可能產生一定影響。長江流域上游降水可能增加,引發三峽庫區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氣候變化對南水北調工程的影響不大,但氣溫升高對南水北調東線水質的影響不可忽視。未來青藏高原氣溫有可能變暖,青藏鐵路沿線多年凍土會進一步退化,影響某些地段鐵路路基的穩定性。氣候變化對我國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的影響有利也有弊,某些樹種的生長率將提高,但部分工程區內的宜林荒地和退耕地可能逐步轉化為非宜林地,“三北”地區、太行山、干旱、干熱河谷地區的環境可能變得更為惡劣,造林更為困難。未來100年全球地表溫度持續升高的趨勢已成定局,我國防范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氣候變異導致極端水文氣候事件的頻次與強度增加,對長江三峽水庫等重大工程防洪調度運行帶來新的風險。由于氣候變化,千年一遇洪水的頻率極有可能變為百年一遇;百年一遇洪水的頻率就會變為50年一遇甚至小于50年一遇,對三峽這樣的大型水庫而言,水患風險極大。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要有充分認識,我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主動防御,要切實把防御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擺在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和優先位置,重視和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措施形成機理研究,迎接氣候變化導致的災害風險,化解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影響。三、掌握規律因勢利導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最直接現象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做好研究分析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全球變暖為什么會導致更頻繁和更極端的天氣事件呢?這是由于較高的溫度導致較高的蒸發和降水速率、更頻繁的熱浪、較少的寒冷極端事件、以及通常更多能量的風暴和其他極端事件。如高溫熱浪會使區域干旱增加;極端降水事件會造成局地強降水災害加重,從而增大洪澇風險;雷電、強對流可造成局地災害的多發;強臺風發生頻率增加,可影響海上作業和航行……隨著全球變暖,高溫極端事件將變得更為頻繁,突發降水將在更短的時間內光臨。另外,氣象災害及其衍生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不斷增多。目前科學家正在利用數值模式進行模擬試驗,期望通過這種研究可以更多的了解氣候的變化,使模式可以提供關于這種變化的方向和重要性的有用線索,但是由于所涉及的過程很復雜,因此還很難用當前模式來準確地預報極端值的變化,還需要全球的科學家一起努力。從近兩年的情況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越發增多。2006年8月10日,百年一遇的超強臺風“桑美”登陸我國,近中心最大風速60米/秒;2006年夏季,重慶遭遇了百年一遇特大伏旱,四川出觀1951年以來最嚴重伏旱。2007年2月27日,長江重慶主城段水位已降至零水位以下0.74米,為1892年有水文記載以來的最低水位。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國大部尤其南方地區連續遭受四次歷史罕見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襲擊,災害范圍廣、強度大、持續時間長。造成1億多人和1100多萬公頃農作物受災,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500億元。這次災害也對我國的南方的電力供應造成了很大的影響。2008年5月26日至6月19日,我國南方地區連續出現了四次大范圍強降水過程,廣東、廣西部分地區降水總量超過百年一遇,珠江流域和湘江上游發生較大洪水,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強降水還使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斯里蘭卡、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緬甸等造成前所未有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美國密西西比河決堤,錫達河水位打破1851年以來最高紀錄。2007年6月份印度季風爆發前,高溫熱浪襲擊了南亞,巴基斯坦南部出現51.6°C的極端高溫,創下了1929年以來的新記錄,致使巴基斯坦和印度307人死亡。歐洲也未能避免熱浪的侵襲,6、7月份歐洲中部和南部最高氣溫普遍超過40C,其中意大利最高氣溫高達45C,塞浦路斯出現了創紀錄的42C,造成人員死亡,還引發了山林火災。美國西部的多個州,不少城市突破歷史同期高溫紀錄,最高氣溫高達47C。高溫熱浪和干旱還導致美國西部發生了森林火災全球變暖,溫度升高是不爭的事實。極端事件到來前還是預兆的,我們要不斷分析研究找出規律,有針對性地開展有關工作,未雨綢繆,進行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做好氣候變化應對工作。四、做好極端天氣氣候條件下應急工作幾點建議對于自然災害的防御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加強防災減災工作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反思抗御低溫雨雪冰凍極端氣象災害的過程,分析未來我國防御極端氣象災害的嚴峻形勢,切實落實好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強化防災減災工作的戰略要求,加快建立“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御極端氣象災害體系和機制。為此建議:(一) 建立完善的極端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加快制定重大氣象災害的政府專項應急預案,特別是制定防范低溫雨雪冰凍、臺風、暴雨、大霧、大風等極端氣象災害的國家應急預案。(二) 完善應急預案的啟動機制。在災害尚未發生或未發展到一定程度或未造成大的損失之前,根據災害預測評估,提前啟動應急預案或緊急響應,而不能僅按照災害損失程度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才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或緊急響應,貽誤搶險抗災有利時機,導致搶險救災難度增大、成本提高。(三) 建立多災種早期預警機制。綜合考慮各種天氣氣候要素及其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具體影響,加快建立我國多災種早期預警機制。(四) 進一步完善部門聯合、上下聯動、區域聯防的防災機制,使各方面的力量經過有機協調形成全力,提高應對能力。(五) 盡快出臺《氣象災害防御條例》。明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防御重大氣象災害中的職責和義務,從法律法規上規范和強化重大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災害應急響應、重大工程設計建設和城鄉規劃建設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等。建議國務院成立防災減災的統一指揮常設機構,統籌調配各方面資源,強化對全社會和各部門、各地區應對防范重大災害的領導。(六) 加強科學研究,提高應對效果。面對未來氣候變化的趨勢,我們應當把防御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引發的氣象災害,作為減災防災的重中之重,分析和研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長期變化規律,加強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氣象災害孕育、發生、發展、演變、時空分布等規律和致災機理的研究,加強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能力建設,深入研究各種自然災害之間、災害和生態環境、災害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開展全國自然災害風險綜合評估,加強防災減災關鍵技術研發。尤其是要組織有關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公共衛生的影響及適應措施的研究。研究工農業生產和水資源供應面臨的干旱、洪澇、風雹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特別是連片、連年干旱的自然風險。密切關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