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工程6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工程6.1一般規定6.1.1本章適用于公路橋涵混凝土施工及預應力混凝土中混凝土的施工,預應力混凝土及水下混凝土等的施工還應分別符合本規范第7章、第8章的規定。6.1.2公路橋涵各種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水泥、粗、細集料、拌合水、外加劑、摻合料均應符合現行國家和公路行業標準、規范的規定。進場時后應按規定對其有關的產品資料、產品材料分批進行驗收、復驗,并應有有效的鑒定證明。6.1.3混凝土所使用的原材料及拌和物的質量的檢驗、試驗方法應符合現行的《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程》﹙JTGE42-2005﹚和《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試驗規程》﹙JTGE30-2005﹚的有關規定。未列入的試驗項目,應參照其他有關試驗規程。應采用與工程中相同的原材料進行檢驗,檢測項目應根據工程設計和施工規范要求確定,檢查條件應與施工條件相同,當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和混凝土性能要求發生變化時,應重新試配檢驗。6.1.4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應以邊長為150mm的立方體尺寸標準試件測定。試件以同齡期者三塊為一組,并以同等條件制作和養護,每組試件的抗壓強度應以三個試件測值的算術平均值為測定值,如有一個測值與中間值的差值超過中間值的15%時,則取中間值為測定值;如有兩個測值與中間值的差值均超過15%時,則該組試件無效。6.1.5當采用非標準尺寸試件做抗壓強度試驗時,其抗壓強度應按表6.1.6所列系數進行換算。表6.1.5混凝土試件抗壓強度換算系數骨料最大粒徑(一)試件尺寸(一)換算系數60200×200×2001.0530100×100×1000.95注:采用150mm×150mm×l50mm的標準試件,其骨料最大粒徑為40mm6.1.6混凝土抗壓強度應為標準尺寸試件在溫度為20±2℃及相對濕度不低于950%的環境中養護28d做抗壓試驗時所測得的抗壓強度值(MPa),在進行混凝土強度試配和質量評定時,取其保證率為95采用蒸養的混凝土構件,試件應先隨構件同條件蒸養,再轉入標準條件下養護,養護時間為28d。采用摻粉煤灰摻合料的混凝土抗壓強度,如設計有要求,其標準條件下養護時間按設計要求執行。6.1.7用于檢查混凝土的強度的試件,宜在澆筑地點隨機制取。6.1.8公路橋涵混凝土宜使用非堿活性骨料。當使用堿活性骨料時,混凝土中的最大堿含量應符合本規范的有關規定;處于海水、鹽堿水等腐蝕環境中的混凝土,不得使用具有堿活性的集料。由集料、水泥、外加劑、摻合劑帶入混凝土中的堿含量還應符合本規范的有關規定。6.1.9公路橋涵混凝土結構有特殊防腐蝕要求時,宜參照《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防腐蝕技術規范》(JTG/TB07-01-6.2混凝土原材料6.2.1水泥1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通用硅酸鹽水泥》(GB175)規定,水泥的品種和強度等級應通過混凝土配合比實驗選定,且其特性不會對混凝土的強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產生不利影響。選用品質穩定的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對于環境作用嚴重條件下的混凝土,宜采用硅酸鹽水泥或低熱水泥;在有充分證明條件時也可選用其他水泥。2水泥進場時,應附有生產廠的品質實驗檢驗報告等合格證明文件,并應按批次對同一生產廠、同一品種、同一強度等級及同一出廠日期的水泥進行強度、細度、安定性和凝結時間等性能的檢驗,散裝水泥應以每500t為一批,袋裝水泥應以每200t為一批,不足500t或200t時,亦按一批計。公路橋涵混凝土工程宜采用散裝水泥,散裝水泥在工地應采用專用水泥罐儲存;采用袋裝水泥時,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應防止受潮,且不得長時間露天堆放,臨時露天堆放應設支墊并覆蓋。不同強度等級、品種的水泥不宜混合存放、使用。當對水泥質量有懷疑(如受潮等)或存放時間超過3個月,應重新取樣檢驗,并按其復驗結果使用。水泥的檢驗試驗方法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試驗規程》(JTGE30)的規定。3水泥的含堿量應符合下列要求:1)當集料具有堿-硅酸反應活性時不應超過0.6%。2)C40及以上混凝土,不宜超過0.6%。6.2.2細集料1細集料應采用級配良好、質地堅硬、吸水率小、顆粒潔凈且粒徑小于5mm的河砂,河砂不易得到時,也可用硬質巖石加工的符合國家標準的人工砂或其他天然砂。細骨料不宜采用海砂,不得不采用海砂時,應具備有可靠的沖洗條件,沖洗后的細集料,其氯離子含量等技術指標必須符合表6.2.2-3的規定。氯鹽銹蝕環境嚴重作用下的混凝土,不宜采用抗滲性較差的巖質(如花崗巖、砂巖等)作細集料。細集料宜按同產地、同規格、連續進場數量不超過400m3或600t為一驗收批,小批量進場的宜以不超過200m3或300t為一驗收批進行檢驗;當質量穩定且進料量較大時,可以1000t為一驗收批。檢驗內容應包括外觀、篩分、細度模數、有機物含量、含泥量、泥塊含量及人工砂的石粉含量等;必要時尚應對堅固性、有害物質含量、氯離子含量及堿活性等指標進行檢驗。檢驗的試驗可按現行《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程》(JTGE42-20052砂按規格分可分為粗、中、細三種細度模數,見表6.2.2-1:表6.2.2-1砂的分類砂組粗砂中砂細砂細度模數3.7~3.13.0~2.32.2~1.63砂按用途分為Ⅰ類、Ⅱ類、Ⅲ類。Ⅰ類宜用于強度等級大于C60的混凝土;Ⅱ類宜用于強度等級無C30-C60及有抗凍、抗滲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類宜用于強度等級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漿。4砂的技術要求,1)砂的級配應符合表6.2.2-2中所規定的級配范圍。表6.2.2-2砂的分區及級配范圍標準篩篩孔尺寸(mm)級配區標準篩篩孔尺寸(mm)級配區123123累計篩余(%)累計篩余(%)9.50000.6085~7170~4140~164.7510~010~010~00.3095~8092~7085~552.3635~525~015~00.15100~90100~90100~901.1865~3550~1025~0注:1.表中除4.75mm、0.6mm、篩孔外,其余各篩孔累計篩余允許超出分界線,但其總量應小于5%。2.人工砂中0.15mm篩孔的累計篩余:1區可以放寬到100~85,2區可以放寬到100~80,3區可以放寬到100~75。3.配不同等級的混凝土宜優先選2區砂;1區砂宜提高砂率以配低流動性混凝土;3區砂宜適當降低砂率以保證混凝土的強度。4.對于高強泵送混凝土用砂宜選用中砂,細度模數宜為2.9~2.6。2)砂的其它技術指標要求,見表6.2.2-3。表6.2.2-3砂(細集料)技術指標項目技術要求Ⅰ類Ⅱ類Ⅲ類有害物質含限值天然砂含泥量(按質量計%)<1.0<3.0<5.0云母(按質量計%)<1.0<2.0<2.0輕物質(按質量計%)<1.0<1.0<1.0有機物(比色法)合格合格合格硫化物及硫酸鹽(按so3質量計%)<1.00.5<1.00.5<1.00.5氯化物(以氯離子質量計%)<0.01<0.02<0.06亞甲藍試驗人工砂(MB值<1.4或合格)石粉含量(按質量計%)<53.0<75.0<107.0(1)人工砂(MB值>1.4或不合格)石粉含量(按質量計%)<21.0<3.0<5.0天然砂、人工砂泥塊含量(按質量計%)<0.50<1.0<2.0堅固性(硫酸鈉溶液法經5次循環后)質量損失小于值%<8<8<10人工砂粒單級最大壓碎值%<20<25<30表觀密度(kg/m3)>25003松散堆積密度(kg/m3)>1350空隙率(%)<47堿集料反應經堿集料反應試驗后由砂制備的試件無裂封、酥裂、膠體外溢等現象,在規定的試驗齡期膨脹率小于0.10%(1)為該含量可根據使用地區和用途,在試驗驗證的基礎上,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注:1.當堿集料反應不符合表中要求時,應按有關采取抑制堿骨料反應的技術措施。2.根據“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防腐蝕技術規范”(JTG/TB07-01-2006),宜對于重要結構建議提高要求:①處在凍融循環下的重要工程混凝土應進行堅固性和抗凍融試驗。堅固性試驗結果失重率應小于5%。②對于可能處于干濕循環、凍融循環下的混凝土含泥量應低于1%。③硫化物及硫酸鹽折合SO3含量均不宜超過膠凝材料重的0.5%。6.2.3粗集料1橋涵混凝土的粗集料,應采用質地堅實、均勻潔凈、級配合理、粒形良好、吸水率小的碎石,也可采用碎卵石,低標號混凝土還可采用卵石。氯鹽銹蝕環境嚴重作用下的混凝土,不宜采用抗滲性較差的巖質(如花崗巖、砂巖等)作粗集料粗集料的技術指標應符合表6.2.3.1的要求。表6.2.3-1粗集料的技術指標項目技術要求R235Ⅱ級Ⅲ級碎石壓碎指標(%)<10<20<30卵石壓碎指標(%)<12<16<16吸水率(%)<1.0<2.0<2.5堅固性(按質量損失計%)<5<8<12針片狀顆粒含量(按質量計%)<5<15<25有害物質含泥量(按質量計%)<0.5<1.0<1.5泥塊含量(按質量計%)<0<0.5<0.7有機物含量(按質量計%)合格合格合格硫化物及硫酸鹽(按SO3質量計%)<0.5<1.0<1.0巖石抗壓強度火成巖>80MPa;變質巖>60MPa;水成巖>30MPa。表觀密度>2500kg/m3松散堆積密度>1350kg/m3空隙率<47%堿集料反應經堿集料反應試驗后,試件無裂封、酥裂、膠體外溢等現象,在規定試驗齡期的膨脹率應小于0.10%注:1.R235宜用于強度等級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級宜用于強度等級大于C30~C60及有抗凍、抗滲或取它要求的混凝土;Ⅲ級宜用于強度等級小于C30的混凝土。2.巖石的抗壓強度與混凝土強度等級之比不應小于1.5倍,或制成的混凝土其性能(如彈模,抗滲等)應高于設計、規范要求。3.參照“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防腐蝕技術規范”(JTG/TB07-01-2006)的要求,建議對于重要結構提高要求:①為配制耐久性混凝土的指標,碎石、卵石壓碎指標應小于10%;吸水率應小于2%;針片狀顆粒含量(按質量計%)應小于7%。②對于可能處于干濕循環、凍融循環下的混凝土會泥量應低于0.7%。③硫化物及硫酸鹽折合SO3含量均不宜超過膠凝材料重的0.5%。4.材料的堅固性還應滿足(表6.2.3-3)碎石或卵石的堅固性試驗的要求。2粗集料應采用二級或多級配。粗集料的顆粒級配,宜采用連續級配或連續級配與單粒級配合使用。在特殊情況下,通過試驗證明混凝土無離析現象時,也可采用單粒級。粗集料的級配范圍應符合表6.2.3-2的要求。表6.2.3-2碎石或卵石的顆粒級配規格級配情況公稱粒級(mm)累計篩余(按質量百分率計)方孔篩篩孔尺寸(mm)2.364.759.5016.019.026.531.537.55363.075.090連續級配5~1095~10080~1000~150————————5~1695~10085~10030~600~100———————5~2095~10090~10040~80—0~100——————5~2595~10090~100—30~70—0~50—————5~31.595~10090~10070~90—15~45—0~50————5~40—95~10070~90—30~65——0~50———單粒級10~20—95~10085~100—0~150——————16~31.5—95~100—85~100——0~100————20~40——95~10080~100——0~100———31.5~63———95~100——75~10045~75—0~100—40~80————95~100——70~100—30~600~1003粗集料最大粒徑應按混凝土結構情況及施工方法選取,但最大粒徑不得超過結構最小邊尺寸的1/4和鋼筋最小凈距的3/4;在兩層或多層密布鋼筋結構中,不得超過鋼筋最小凈距的1/2,同時最大粒徑不得超過75.0100mm;混凝土實芯板的骨料最大粒徑不宜超過板厚的1/3且不得超過37.540mm。泵送混凝土時的粗集料最大粒徑,除應符合上述規定外,對碎石不宜超過輸送管徑的1/3;對卵石不宜超過輸送管徑的1/2氯鹽銹蝕環境嚴重作用下的混凝土,粗集料粒徑不宜超過2.5mm(大體積混凝土除外),且不得超過保護層厚度的2/34混凝土結構物處于表6.2.3-3所列條件下時,應對碎石或卵石進行堅固性試驗,試驗結果應符合表內的規定。表6.2.3-3碎石或卵石的堅固性試驗混凝土所處環境條件在溶液中循環次數試驗后質量損失不宜大于(%)寒冷地區,經常處于干濕交替狀態55嚴寒地區,經常處于干濕交替狀態53混凝土處于干燥條件,但粗集料風化或軟弱顆粒過多時512混凝土處于干燥條件,但有抗疲勞、耐磨、抗沖擊要求高或強度大于C4055注:1.有抗凍、抗滲要求的混凝土用硫酸鈉法進行堅固性試驗不合格時,可再進行直接凍融試驗。2.處在凍融循環下的重要工程混凝土應進行堅固性和抗凍融試驗。堅固性試驗結果失重率應小于10%。5施工前宜對所用的碎石或卵石進行堿活性檢驗,在條件許可時盡量避免采用有堿活性反應的骨料,或采取必要的措施。具體試驗方法可參照現行《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程》(JTGE42-2005)進行。粗集料在生產運輸與儲存過程中,不得混入影響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質。粗集料應按品種、規格分別堆放,不得混雜。在裝卸及儲存時,應采取措施,使集料顆粒級配均勻,并保持潔凈。6.2.4水1拌制混凝土宜采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飲用水,一般能滿足要求,使用時可不經試驗。2當采用其它水源時水質應符合表6.2.4-1 表6.2.4-1項目預應力混凝土鋼筋混凝土素混凝土PH值≥5.0≥4.5≥4.5不溶物(mg/L)≤2000≤2000≤5000可溶物(mg/L)≤2000≤5000≤10000氯化物(以CL-計)(mg/L)≤500≤1000≤3500硫酸鹽(以SO42-計)(mg/L)≤600≤2000≤2700堿含量(rag/L)≤1500≤1500≤1500注:1.對于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的結構混凝土,氯離子含量不得超過500mg/L;對使用鋼絲或經熱處理鋼筋的預應力混凝土,氯離子含量不得超過350mg/L。2.堿含量按Na20+0.658K20計算值來表示。采用非堿活性骨料時,可不檢驗堿含量。3被檢驗水樣應與飲用水樣進行水泥凝結時間對比試驗。對比試驗的水泥初凝時間差及終凝時間差均不應大于30min;同時,初凝和終凝時間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GB175)的規定。4被檢驗水樣應與飲用水樣進行水泥膠砂強度對比試驗,被檢驗水樣配制的水泥膠砂3d和28d強度不應低于飲用水配制的水泥膠砂3d和28d強度的90%。5混凝土拌合用水不應有漂浮明顯的油脂和泡沫,不應有明顯的顏色和異味。6未經處理的海水嚴禁用于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的拌制、養護。6.3摻合料摻合料主要為粉煤灰、磨細礦渣、硅灰等。使用時應保證其產品品質穩定,來料均勻。1粉煤灰、磨細礦渣、硅灰的質量指標及適用范圍見附錄F-3。2摻合料在運輸與存貯中,應有明顯標志,嚴禁與水泥等其它材料混淆。3施工需要摻用摻合料(粉煤灰、磨細礦渣、硅灰等),使用前應通過試配檢驗,確定其摻量。摻用摻合料的混凝土應符合設計、有關的施工要求,并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4嚴禁使用已結硬、結團的或失效的摻合料用于混凝土工程中。5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在混凝土中摻入摻合料而產生的不利影響(如:摻入硅粉后應加強降溫和保濕養生,避免混凝土的溫縮、干縮和自縮裂縫產生)。6.4外加劑1外加劑應的品種應根據設計和施工要求選擇,應采用減水率高、坍落度損失小、能明顯改善混凝土性能的質量穩定產品。工程使用的外加劑與水泥、礦物摻合料之間應有良好的相容性。2試配摻外加劑的混凝土時,應采用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按設計與施工要求進行檢測,檢測條件應與施工條件相同,當材料或混凝土性能變化時應重新進行試配。3所采用的外加劑,應對人員、環境無毒作用,其質量應符合現行《混凝土外加劑》(GB8076)的規定,其中主要外加劑的性能應符合表6.4的要求,表6.4外加劑的性能指標性能要求高效減水劑早強減水劑引氣減水劑緩凝高效減水劑早強劑泵送劑減水率(%)≥1581215-坍落度增加>100泌水率(%)≤909570100100泌水率≤90含氣量(%)≤4.0≤3.0>3.0<4.5-≤4.5凝結時間mim初凝-90~+120-90~+90-90~+120>+90-90~+90坍落保留值30min≥150終凝-60min≥120抗壓強度比(%)≥1d140140--135-3d130130115125130907d1251151101251109028d12010510012010090收縮率比(%)28d≤120120120120120125抗凍標號5050200505050對鋼筋銹蝕作用對鋼筋無銹蝕作用注:1.表中的減水率、泌水率、凝結時間、抗壓強度比、收縮率比等數據為摻外加減混凝土與基準混凝土差值或比值。2.凝結時間“-”表示提前,“+”表示延緩。3.泵送劑基準混凝土坍落度為(80±10)mm。泵送劑性能指標值僅為參考值。4.參起“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防腐蝕技術規范”(JTG/TB07-01-2006)的要求:高效減水劑硫酸鈉含量應≤15%,建議在重要結構施工中采用。4每批外加劑使用前應復驗,其效果應與試配時一致,否則應立即停止使用。有關混凝土外加劑現場復試檢測項目及標準見附錄F-2。5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中摻入外加劑還應滿足:1)不得摻用含氯鹽外加劑。2)摻引氣劑或引氣減水劑混凝土的含氣量宜為3.5%~5.5%。3)宜用臥式、行星式、或逆流式攪拌機攪拌,攪拌時間宜控制在3~5min。4)凝結時間應適應混凝土的運輸和澆筑需要。5)外加劑應存放在專用倉庫或固定的場所妥善保管,不同品種外加劑應有標記,分別儲存。粉狀外加劑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應注意防水防潮。嚴禁使用已結硬、結團的外加劑用于混凝土工程中。6膨脹劑1)公路工程宜用硫鋁酸鈣類膨脹劑,但此類膨脹劑不得摻于硫鋁酸鹽水泥、鐵鋁酸鹽水泥和高鋁水泥中。摻入膨脹及的混凝土宜采用有效的持續保濕養護措施,且宜按不同結構和溫度適當延長養護時間。2)膨脹劑性能應符合《混凝土膨脹劑外加劑應用技術規范》(GB2343950119-2003)的規定,品種和數量應通過試驗確定。3)膨脹劑適用于有邊界、有約束條件下的混凝土結構和填充性混凝土結構。6.5混凝土的配合比6.5.1混凝土的配合比,應以質量比表示,應按照現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JGJ/T55)進行計算并通過試配確定。混凝土的試配強度,應根據設計強度等級、環境作用、耐久性、工程要求,工作性等要求,并參照附錄F-4計算確定。對于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包括抗滲混凝土、抗凍混凝土、高強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大體積混凝土),在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專門規定條件下,亦可參照上述規程,經過試配確定。在施工過程中,應及時積累資料,為合理調整混凝土配合比提供依據。6.5.2混凝土進行試配時應采用與工程中相同原材料,配制的混凝土拌和物性能應滿足施工工藝要求(和易性好、凝結速度符合施工需要、不泌水、不離析、坍落度損失小等);制成的混凝土應符合強度、耐久性(抗凍、抗滲、抗侵蝕)等質量要求,還應滿足經濟合理。當設計有要求或構件有變形控制要求時,配制的混凝土還應滿足彈性模量值的要求。6.5.3混凝土的坍落度宜根據施工工藝要求確定,盡量選用低坍落度的混凝土施工。坍落度可參照表6.5.3-1選用。表6.5.3-1混凝土澆筑入模時的坍落度結構類別坍落度(mm)(振動器振動)小型預制塊及便于澆筑振動的結構0~20橋涵基礎、墩臺等無筋或少筋的結構10~30普通配筋率的鋼筋混凝土結構30~50配筋較密、斷面較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50~70配筋極密、斷面高而窄的鋼筋混凝土結構70~90注:1.本表建議的坍落度是未考慮摻用外加劑而產生的作用。2.水下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另見本規范有關章節的規定;3.用人工搗實時,坍落度宜增加20~30mm4.澆筑較高結構物混凝土時,坍落度宜隨混凝土澆筑高度上升而分段變動。6.5.4工程施工應進行耐久性設計,結構混凝土的基本要求應符合表6.5.4-1的規定。表6.5.4-1結構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環境類別環境條件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kg/m3)最低混凝土強度等級最大氯離子含量(%)最大堿含量(kg/m3)Ⅰ溫暖或寒冷地區的大氣環境、與無侵蝕的水或土接觸的環境0.55275C250.303.0Ⅱ嚴寒地區的大氣環境、使用除冰鹽環境、濱海環境0.50300C300.153.0Ⅲ海水環境0.45300C350.103.0Ⅳ受侵蝕性物質影響的環境0.40325C350.103.0注:1.有關現行規范對海水環境中結構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有更詳細規定時,可參照執行。2.本表中的氯離子含量系指其與水泥用量的百分比。3.預應力混凝土構件中的最大氯離子含量為0.06%,最小水泥用量為350kg/m6.5.5不同強度等級的混凝土的最大膠凝材料總量(水泥和摻合料)要求如下:大體積混凝土不宜超過350kg/m3。C40以下不宜大于400kg/m3;C40~C50不宜大于450kg/m3;C60不宜大于500kg/m3(非泵送混凝土)和530kg/m3(泵送混凝土)。對于暴露于空氣中的一般混凝土,粉煤灰摻量不宜大于20%,且每方混凝土的硅酸鹽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40kg/m6.5.6混凝土的堿含量除應符合6.5.4的規定外,還應按下述要求控制:1)對特殊大橋、大橋和重要橋梁不宜大于1.8kg/m32)由外加劑、摻合料帶入而增加的堿含量也應計入上述數量內;3)當混凝土處于與水接觸或潮濕環境時由外加劑帶入的堿含量(以當量氧化鈉計)不宜超過1.0kg/m3處在潮濕環境中的混凝土,因條件限制不得不使用有潛在堿活性集料時,水泥中的堿含量應于以限制,并宜摻用大摻量的礦物摻合料。4)當處于受嚴重侵蝕的環境(海水環境、受侵蝕性物質影響的環境或使用除冰鹽和濱海環境),宜使用非堿活性集料,且不宜單獨采用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作為膠凝材料,應摻用大摻量或較大摻量的摻合料,并加入少量的硅粉。6.5.7通過設計和試配確定配合比后,應填寫試配報告單,提交施工監理或有關方面批準。混凝土配合比使用過程中,應根據混凝土質量的動態信息,及時進行調整、報批。6.5.8在混凝土中摻入外加劑時,除應符合規范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1在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中,均不得摻用氯化鈣、氯化鈉等氯鹽。2當從各種組成材料引入的氯離子含量(折合氯鹽含量)大于規定的限值時,宜在混凝土中采用摻加阻銹劑、增加保護層厚度、提高密實度等防腐蝕措施。3摻入引氣劑的混凝土,其含氣量宜為3.5%~5.5%。6.5.91最小水泥用量宜為280~300kg/m3(輸送管徑100~150mm)。通過0.3mm篩孔的砂不宜小于15%,砂率宜控制在35%~45%范圍內。2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機坍落度宜為100~200mm,泵送入模時的坍落度宜控制在80~180mm之間6.6混凝土的拌制6.6.1拌制混凝土配料時,宜采用自動計量裝置,各種衡器精度符合要求,計量應準確。計量器具應定期檢定,經大修、中修或遷移至新的地點后,也應進行檢定。配料數量的允許偏差(以質量計)見表6.6.1。表6.6.1配料數量允許偏差材料類別允許偏差(%)現場拌制預制場或集中攪拌站拌制水泥、摻合料±2±1粗、細集料±3±2水、外加劑±2±1注:⒈骨料的含水率應經常進行檢測,雨天施工應增加測定次數。⒉每一工作班正式稱量前,應對計量設備進行重點校核。6.6.2大型結構物混凝土應使用臥軸式、行星式或逆流式帶有自動計量裝置到攪拌機械攪拌。機械攪拌時,最短攪拌時間應按設備出廠說明書的規定,并經試驗確定,且不得低于6.6.2的規定。表6.6.2混凝土最短攪拌時間攪拌機類別攪拌機容量(1)混凝土坍落度(㎜)<3030~70>70混凝土最短攪拌時間(min)自落式≤4002.01.51.0≤8002.52.01.5≤1200—2.51.5強制式≤4001.51.01.0≤15002.51.51.5注:1.攪拌時間為全部材料裝入攪拌筒開始攪拌至開始出料的間隔時間。2.攪拌細砂混凝土或摻有外加劑的混凝土時,攪拌時間應適當延長1~2min。3.攪拌機裝料數量(裝入粗集料、細集料、水泥等松體積的總數)不應大于攪拌機標定容量的110%。4.當采用其他的攪拌工藝時,攪拌時間應按工藝要求執行。5.當采用其他形式的攪拌設備時,攪拌的最短時間應按設備說明書的規定或經試驗確定。6.6.3零星、少量工程的低標號塑性混凝土也可在不滲水、平整耐磨的平板上進行人工拌和。6.6.4混凝土攪拌完畢后,應按下列要求檢測混凝土拌和物的各項性能:1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應在攪拌地點和澆筑地點分別取樣檢測,每一工作班或每一單元結構物不應少于兩次。評定時應以澆筑地點的測值為準。如混凝土拌和物從攪拌機出料起至澆筑入模的時間不超過15min時,其坍落度可僅在攪拌地點取樣檢測。在檢測坍落度時,還應觀察、檢查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勻性、粘聚性和保水性。2根據需要還應檢測混凝土拌和物的其他質量指標,并應符合本章的其他規定。6.7混凝土的運輸6.7.1混凝土運輸允許延續時間不宜超過表6.7.1的規定。表6.7.1混凝土運輸允許延續時間氣溫(℃)無攪拌設施運輸(min)有攪拌設施運輸(min)20~30306010~1945755~96090注:1.本表適用于初凝時間大于上述表列運輸時間加澆筑時間的普通混凝土。2.摻用外加劑或采用快硬水泥拌制混凝土時,應通過試驗查明所配制混凝土的凝結時間后,確定運輸時間限制。3.表列時間系指從加水攪拌至人模時間。6.7.2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不能發生離析、漏漿、嚴重泌水及坍落度損失超過要求等現象。6.7.3用無攪拌運輸工具運送坍落度較小的混凝土時,應采用內壁平整光滑、不漏漿、不吸水、有頂蓋的盛器。每次卸出混凝土后,盛器內不得留有剩余混凝土,還應滿足入倉前的混凝土均勻、不離析。6.7.4采用其它運輸工具(泵送、輸送帶、吊斗等)輸送混凝土時應考慮各種運輸工具的性能、能力和運輸速度,并與拌和、澆筑能力相適應,以確保混凝土在初凝前完成澆筑工作。6.8混凝土澆筑的一般規定6.8.1澆筑混凝土前1應根據結構物的大小、位置制定符合實際的澆筑工藝方案(施工縫設置、澆筑順序、降溫防裂措施、保護層的控制等)。2應對支架(拱架)、模板、鋼筋、支座、預拱度和預埋件進行檢查,并做好記錄,符合要求后方可澆筑。3模板內的雜物、積水和鋼筋上的污垢應清理干凈。模板如有縫隙,應填塞嚴密,模板內面應涂刷脫模劑,木模板應預先濕潤。4澆筑混凝土前,應檢查混凝土的均勻性和坍落度。6.8.2澆筑混凝土時要進行溫度控制,1在炎熱氣候時,混凝土的澆筑執行第25章的有關規定外,混凝土入模溫度不宜高于28℃,當估計混凝土絕熱溫度不低于45℃時,澆筑溫度需進一步降低。還應避免模板和新澆混凝土受陽光直射,模板與鋼筋溫度以及周圍溫度不宜超過40℃。2當氣溫符合冬季施工要求時,應按第25章的有關冬季施工要求進行施工。6.8.3在相對濕度較小,風速較大時,應采取措施避免混凝土內、表的水分過快蒸發。6.8.4自高處向模板內傾卸混凝土時,為防止混凝土離析,應符合下列規定:1從高處直接傾卸時,在不發生離析的情況下,其自由傾落高度不宜超過2m2當傾卸不滿足上述要求時,應通過串筒、溜管或振動溜管等設施下落;傾落高度過高時,應設置減速裝置。3在串筒出料口下面,混凝土堆積高度不宜超過1m6.8.5混凝土應按一定厚度、順序和方向分層澆筑,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澆筑完成上層混凝土。在傾斜面上澆筑混凝土時,應從低處開始逐層擴展升高,保持水平分層。混凝土分層澆筑厚度不宜超過表6.8.5的規定。表6.8.5混凝土分層澆筑厚度搗實方法澆筑層厚度(mm)用插入式振動器300用附著式振動器300用表面振動器無筋或配筋稀疏時250配筋較密時150人工搗實無筋或配筋稀疏時200配筋較密時150注:表列規定可根據結構物和振動器型號等情況適當調整。6.8.6澆筑混凝土時,應采用振動器振實,當確實無法使用振動器振實的部位時,才可用人工搗固。1)使用插入式振動器時,移動間距不應超過振動器作用半徑的1.5倍;與側模應保持50~l00mm的距離;插入下層混凝土50~l00mm;每一處振動完畢后應邊振動邊徐徐提出振動棒;應避免振動棒碰撞模板、鋼筋及其他預埋件。2)表面振動器的移位間距,應以使振動器平板能覆蓋已振實部分l00mm左右為宜。3)附著式振動器的布置距離,應根據構造物形狀及振動器性能等情況并通過試驗確定。4)對每一振動部位,必須振動到該部位混凝土密實為止。密實的標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氣泡,表面呈現平坦、泛漿。6.8.7混凝土的澆筑應連續進行,如因故必須間斷時,其間斷時間應小于前層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或能重塑的時間。混凝土的拌和、運輸、澆筑及間歇的全部時間不得超過表6.6.7的規定。當超過允許時間時,應按澆筑中斷處理,同時預留施工縫,并做好記錄。表6.8.7混凝土的拌和、運輸、澆筑及間歇的全部允許時間(min)混凝土強度等級氣溫不高于25℃氣溫高于25℃≤C30210180>C30180150注:1.當混凝土中摻有促凝或緩凝劑時,其允許時間應根據試驗結果確定。2.混凝土全部時間是指從加水到振搗等全部工藝結束的用時。6.8.8施工縫的位置應在混凝土澆筑之前按設計要求和施工技術方案確定,施工縫的平面應與結構物的軸線垂直,宜留置在結構受剪力和彎矩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并應按下列要求進行處理:1應鑿除處理層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漿和松弱層;鑿除時,處理層混凝土須達到下列強度:1)用水沖洗鑿毛時,須達到0.5MPa;2)用人工鑿除時,須達到2.5MPa;3)用風動機鑿毛時,須達到10MPa。2經鑿毛處理的混凝土面,應用水沖洗干凈,在澆筑次層混凝土前,對垂直施工縫宜刷一層水泥凈漿,對水平縫宜鋪一層厚為10~20mm的1:2的水泥砂漿,或鋪一層厚約300mm的混凝土,其粗集料宜比新澆筑混凝土減少10%。3重要部位及有防震要求的混凝土結構或鋼筋稀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應在施工縫處補插錨固鋼筋(鋼筋直筋不小于16mm,間距不大于20mm或石4施工縫為斜面時應澆筑成或鑿成臺階狀。5施工縫處理后,須待處理層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才能繼續澆筑混凝土。需要達到的強度,一般最低為1.2MPa,當結構物為鋼筋混凝土時,不得低于2.5MPa。混凝土達到上述抗壓強度的時間宜通過試驗確定,如無試驗資料,可參見附錄F-5。6.8.9在澆筑過程中或澆筑完成時,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較多,須在不擾動已澆筑混凝土的條件下,采取措施將水排除。應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減少泌水后,才能繼續澆筑混凝土。6.8.10結構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及時對混凝土裸露面進行修整、抹平,待定漿后再抹第二遍并壓光或拉毛。當裸露面面積較大或氣候不良時,應加蓋防護,但在開始養生前,覆蓋物不得接觸混凝土面。6.8.11澆筑混凝土期間,應設專人檢查支架、模板、鋼筋和預埋件等穩固情況,當發現有松動、變形、移位時,應及時處理。6.8.12澆筑混凝土時,應填寫混凝土施工記錄。6.9混凝土養護、修飾的一般規定6.9.1混凝土的養護1對于在施工現場集中養護的混凝土,應根據施工對象、環境、水泥品種、外加劑以及對混凝土性能的要求,提出具體的養護方案,并應嚴格執行規定的養護制度。2一般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在收漿后盡快、及早予以覆蓋和灑水養護。對干硬性混凝土、炎熱天氣澆筑的混凝土以及橋面等大面積裸露的混凝土,有條件的可在澆筑完成后立即加設棚罩,待收漿后再予以覆蓋和灑水養生。覆蓋時不得損傷或污染混凝土的表面。混凝土面有模板覆蓋時,應在養護期間始終使模板保持濕潤。3當氣溫低于5℃時,應覆蓋保溫,不得向混凝土面上灑水。4混凝土養護用水的要求與拌和用水相同。5混凝土的灑水養護時間一般為7d,可根據空氣的濕度、溫度和水泥品種及摻用的外加劑等情況,酌情延長或縮短。用加壓成型、真空吸水等法施工的混凝土,其養護時間可酌情縮短。大摻量礦物摻合料或氣溫較低時,養護時間應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一般不宜低于28天強度的70%。每天灑水次數以能保持混凝土表面經常處于濕潤狀態為度。采用塑料薄膜養護層時,其敞露的全部表面應覆蓋嚴密,并應保持塑料薄膜內有凝結水。采用噴化學漿液養護層時,應經試驗證明并采取措施確保不漏噴后,可不灑水養護。6當結構物混凝土與流動性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觸時,應采取防水措施,保證混凝土在強度達到50%以前,、養生不少于7d時,不受水的沖刷侵襲。當環境水具有侵蝕作用時,應保證混凝土在l0d以內,且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0%以前,不受水的侵襲。當與氯鹽、海水等具有嚴重侵蝕作用的環境水接觸的混凝土,養護齡期一般不宜少于4周。在有凍融循環作用的環境時,宜在結冰期到來4周前完工。7為預防非受力裂縫的出現,混凝土養護期間應注意采取保溫措施,防止表面溫度因環境因素影響(如曝曬、氣溫驟降等)而發生劇烈變化。特別是對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應根據氣候條件采取控溫措施,并按需要測定澆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和內部溫度,將溫差控制在設計要求的范圍內,當設計無要求時,溫差不宜超過25℃。8混凝土強度達到1.2MPa前,不得在其上踩踏;強度達到2.5MPa前,不得使其承受行人、運輸工具、模板、支架及腳手架等荷載。9用蒸汽養護混凝土時,按本規范第25章的規定執行。6.9.2混凝土的修飾1混凝土外露面無裝飾設計時,應對澆筑時無模板的外露面進行壓光或拉毛;對有模板的外露面應安裝同一類別的模板和涂刷同一類別的脫模劑,模板應光潔,無變形、無漏漿。發現表面質量有缺陷時,應根據缺陷的嚴重程度,分析原因,采取改正措施,應報有關部門批準后再進行修飾。2對表面有一般抹灰(水泥砂漿抹面)和裝飾抹灰(水刷石、水磨石、剁斧石)等裝飾設計的結構,應在澆筑混凝土時采用表面平整的模板,拆模后按設計要求的裝飾類別進行裝飾。6.10特殊混凝土6.10.1大體積混凝土1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前,必須編制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報批后必須嚴格按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施工。2大體積混凝土對所用原材料的要求:1)應選用低水化熱和凝結時間長的水泥品種。如大壩水泥、低熱礦渣硅酸鹽水泥、中熱硅酸鹽水泥等,當采用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時應采取適當措施延緩水化熱的釋放。2)用改善骨料級配,粗骨料宜采用連續級配,細骨集料宜采用中砂。摻和料宜采用粉煤灰、礦渣粉等。3)應摻用能降低早期水化熱的緩凝劑、減水劑及摻合料。4)在保證混凝土強度和施工坍落度的前提下應提高摻合料及骨料的用量,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膠比等措施。3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按本規范第6.5節規定執行,并宜進行水化熱的驗算或測定,配合比設計及質量評定時可按60d齡期的抗壓強度控制。4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養護參照本規范第6.8節和第6.9節規定執行。5大體積混凝土除遵循上述條款外,還應滿足下列要求:1)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應在一天中氣溫較低時進行。混凝土入模前的模板與鋼筋溫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氣溫均不應超過40℃,混凝土的澆筑溫度不宜高于28℃。冬天澆筑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應不低于注:混凝土的澆筑溫度系指混凝土振搗后,在混凝土50~100mm深處的溫度。2)混凝土用料應遮蓋,避免日光曝曬,并用冷卻水攪拌混凝土,以降低人倉溫度。必要時,在混凝土內埋設冷卻管通水冷卻。3)加強內外溫度觀察,當發現溫差超過規定要求時,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置。4)還應采取其它降低內外溫差的措施。6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在征得設計同意后,要進行分塊、分級澆筑,宜按下列規定執行:1)分塊宜均勻,且合理布置,各分塊面積不得小于50m22)每塊分級高度不宜超過2m。3)塊與塊間的豎向施工縫面應與結構短邊截面平行,與長邊截面垂直。4)上下鄰層混凝土間的豎向接縫,應錯開位置做成企口,并按施工縫處理。6.10.2泵送混凝土1泵送混凝土對所用原材料的要求:1)泵送混凝土應選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不宜使用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2)粗骨集料宜采用連續級配,其針片狀顆粒不宜大于10%;細集料宜采用中砂,且含有較多通過0.3mm篩孔的顆粒。粒徑與輸送管徑之比宜參考表6.10.2。表6.10.2集料最大粒徑與輸送管徑之比骨料泵送高度(m)集料最大粒徑與輸送管徑之比碎石<50≤1:350~100≤1:4>100≤1:5卵石<50≤1:2.550~100≤1:3>100≤1:43)泵送混凝土中應摻入泵送劑或減水劑,并宜摻入質量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粉煤灰或其他活性礦物摻合料。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除按本規范第6.3節規定執行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1)泵送混凝土試配時要求的坍落度值應為:入泵時的坍落度加從拌和站至入泵前的預計經時損失值。2)用水量與水泥膠凝材料總量之比不宜大于0.6。3)水泥膠凝材料總量不宜小于300㎏/m3。4)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宜為35%~45%。5)當摻用外加劑時,其混凝土含氣量不宜大于4%。6)當摻用摻合料較多時,除應滿足強度要求外,還應進行鋼筋銹蝕及混凝土碳化試驗。3泵送混凝土澆筑、養護參照本規范第6.6節和第6.7節規定執行。6.10.3抗凍、抗滲、耐腐(酸堿)混凝土抗凍、抗滲、耐腐(酸堿)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拌和、澆筑基本要求同普通混凝土,養護時間應按第6.7章的有關規定執行。1耐腐(酸堿)混凝土的施工應符合如下規定:1)耐腐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合比應符合本規范第6.2節和第6.5節的有關規定。不宜單獨使用硅酸鹽水泥和普通硅酸鹽水泥作膠凝材料,使用時應摻加外加劑和摻合料;宜選用連續級配、其最大粒徑不宜大于40mm,含泥量不大于1%、泥塊含量不大于0.5%的粗集料;含泥量不大于3%、泥塊含量不大于1%的細集料。2)耐腐混凝土的最低水泥用量、最大水灰比、允許值應滿足本規范第6.5.4節的規定。3)耐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保護層墊塊質量應符合下列規定:墊塊的強度、密實性應高于構件本體混凝土;墊塊宜采用水灰比不大于0.40的砂漿或細石混凝土制作;墊塊厚度尺寸不允許負偏差,正偏差不得大于5mm。4)混凝土的含堿總量及氯離子含量的限制要求參見本規范第6.5.4節。5)混凝土除滿足強度等級外,其混凝土的抗滲標號也應符合設計要求。2有抗凍性要求的混凝土,應符合如下規定:1)應選用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不宜使用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2)位于水位變動區有抗凍要求的混凝土,其抗凍等級抗凍性的耐久性指標不應低于表6.10.3-1的規定。表6.10.3-1水位變動區混凝土抗凍等級選定標準建筑物所在地區海水環境淡水環境嚴重受凍地區(最冷月的月平均氣溫低于-8F350F250受凍地區(最冷月的月平均氣溫在-4~-8℃F300F200微凍地區(最冷月的月平均氣溫在0~-4℃F250F150注:1.試驗過程中試件所接觸的介質應與建筑物實際接觸的介質相近;2.墩、臺身和防護堤等建筑物的混凝土應選用比同一地區高一級的抗凍等級;3.面層應選用比水位變動區抗凍等級低2-3級的混凝土;4.混凝土抗凍試驗方法應符合現行標準《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試驗規程》(TJT053-94)。3)有抗凍要求的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宜選用連續級配、其最大粒徑不宜大于37.540mm,含泥量不大于1%、泥塊含量不大于0.5%的粗集料和含泥量不大于23%、泥塊含量不大于1%的細集料。集料的堅固性5次循環試驗質量損失應不大于3%4)有抗凍性要求的混凝土應摻人適量引氣劑,同時宜摻入減水劑,其拌和物的適宜含氣量見應在表6.10.3-2范圍內選擇。表6.10.3-2有抗凍要求的混凝土拌和物含氣量控制范圍骨料最大粒徑(mm)含氣量范圍(%)骨料最大粒徑(mm)含氣量范圍(%)10.05.0~8.040.03.0~6.020.04.0~7.063.03.0~5.031.53.5~6.5注:1.當要求的含氣量為某一定值時,其檢查結果與要求值的允許偏差范圍應為±1.0%。當含氣量要求值為某一范圍時,檢測結果應滿足規定范圍的要求。2.含氣量測試前,均應在標準振動臺上振動不小于20s的時間。5)有抗凍性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應符合本規范第6.5節的有關規定外,最大水灰比尚應小于0.50,還應增加抗凍融性能試驗。混凝土抗凍性試驗方法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試驗規程》(JTGE30)的規定。3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應符合如下規定:1)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其抗滲等級應符合表6.10.3-3的要求。表6.10.3-3結構混凝土抗滲等級選用標準最大作用水頭與混凝土壁厚之比抗滲等級<5W45~10W611~15W816~20W10>20W122)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宜選用連續級配、其最大粒徑不宜大于40mm,含泥量不大于1%、泥塊含量不大于0.5%的粗集料和含泥量不大于3%、泥塊含量不大于1%的細集料;砂率宜為35%~45%。3)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宜采用防水劑、引氣劑、膨脹劑、減水劑或引氣減水劑等外加劑,并宜摻用礦物摻合料。4)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應符合水泥膠合物總量不宜小于320㎏/m3;砂率宜為35%~45%;最大水灰比應符合表6.10.3-4。表6.10.3-4抗滲混凝土最大水灰比抗滲等級最大水灰比C20~C30混凝土C30混凝土W60.600.55W8~W120.550.50W12以上0.500.455)摻引氣劑的抗滲混凝土,其含氣量宜控制之3%~5%,還應做含氣量試驗。6)混凝土抗滲性試驗方法應符合現行《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試驗規程》(JTJ053)的規定。試配時要求的抗滲水壓值應比設計值提高0.2MPa。6.11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強度混凝土6.11.11本節適用于按常規工藝生產,具有設計要求的強度等級、高耐久性、高工作性和高體積穩定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和C60級以上高強度混凝土的施工。2對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強度混凝土除本節的特殊要求外,其強度測定、保證率、強度測定條件、檢驗及試驗方法等規定均同6.1.1~6.1.9條,3根據混凝土結構所處的環境條件,高性能混凝土應滿足下列一種或幾種技術要求:1)水膠比不大于0.38。2)56d齡期的6h總導電量小于1000C。3)300次凍融循環后相對動彈性模量大于80%。4)膠凝材料抗硫酸鹽腐蝕試驗的試件15周膨脹率小于0.4%,混凝土最大水膠比不大于0.45。6.11.2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合比除應符合本規范的規定外,尚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防腐蝕技術規范》(JTG/T1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時,應選用優質水泥和級配良好的優質集料,同時應摻加與水泥相匹配的高效減水劑及優質摻合料。2水泥宜選用品質穩定、標準稠度低、強度等級不低子42.5的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不宜采用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及粉煤灰硅酸鹽水泥。水泥的技術耍求除應符含現行國家標準《通用硅酸鹽水泥》(GB175)的規定外,尚應符合表6.11.2.1的規定。表6.11.2.1水泥技術要求項目技術要求檢驗標準比表面積(m2/kg),≤350(硅酸鹽水泥、抗硫酸鹽硅酸鹽水泥)《水泥比表面積測定方法(勃氏法)(GB/T8074)80μm方孔篩篩余(%)≤1O.0(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細度檢驗方法(篩析法)》(GB/T1345)游離氧化鈣含量(%)≤1.5《水泥化學分析方法》(GB/T堿含量(%)≤0.60176)熟料中的C3A(%≤8;海水環境下≤10按《水泥化學分析方法》(GB/T176)檢驗后計算求得主4離子含量(%)≤0.03《水泥原料中氯離子的化學分析方法》(JC/T420)3細集料宜選用級配良好、質地均勻堅固、吸水率低、空隙小,細度模數2.6-3.2的潔凈天然中粗河砂,或符合要求的人工砂,不得使用山砂和海砂。細集料的技術要求除應符合本規范第6.3節的規定外,其有害物質含量的限值尚應符合表6.11.2.2的規定。表6.11.2.2細集料有害物質含量限制項目有害物質含量混凝土強度等級〈C30C30~C45≥C50含泥量(%)≤3.0≤2.5≤2.0泥塊含量(%)≤0.5云母含量(%)≤0.5輕物質含量(%)≤0.5氯離子含量(%)<0.02有機物含量合格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按SO3質量計,%)≤0.5注:對可能處于干濕循環、動容循環下的混凝土,細集料的含泥量應小于1.0%。4粗集料宜選用質地均勻堅硬、粒形良好、級配合理、線脹系數小的潔凈碎石或卵石,不宜采用砂巖加工成的碎石。粗集料的技術要求除應符合本規范第6.4節的規定外,其壓碎指標尚不大于10%;;堅固性試驗結果失重率對鋼筋混凝土結構應小子8%,對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應小于5%。粗集料應采用兩級配或多級配,其松散堆積密度應大于1500kgl/m3;緊密空隙率宜小于40%;;1吸水率應小于2%,當用于干濕循環、凍融循環下的混凝土時應小于1%。粗集料的最大粒徑不宜超過25mm(大體積混凝土除外),且不得超過保護層厚度的2/3。粗集料中的有害物質含量的限值應符合表6.11.2.3的規定。表6.11.2.3粗集料有害物質含量限制項目有害物質含量限制混凝土強度等級<〈C30C30~C45≥C50含泥量(%)≤1.0≤1.0≤0.5泥塊含量(%)≤0.25針片狀顆粒含量(%)≤7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按SO3質量計,%)≤0.5氯離子含量(%)<0.02有機物含量(比色法)合格5外加劑應選用高效減水劑或復合減水劑,并應選擇減水率高、坍落度損失小、適量引氣與水泥之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能明顯改善或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且質量穩定的產品;引氣劑或引氣型外加劑應有良好的氣泡穩定性,用于提高混凝土抗凍性的引氣劑減水劑和復合外加劑中均不得摻有木質硫酸鹽組分,并不得采用含有氯鹽的防凍劑。外加劑的性能指標應符合表6.11.2.4。表6.11.2.4外加劑性能指標項目指標檢驗標準水泥凈漿流動度(mm)≥240《混凝土外加劑勻質性試驗方法》(GB/T8077)硫酸鈉含量(%)≤5.0氯離子含量(%)≤0.02堿含量(Na2O+0.658K2O,%)≤10.0減水率(%)≥20《混凝土外加劑》(GB8076)含氣量(%)用于配置非抗凍混凝土時≥3.0用于配置抗凍混凝土時≥4.5坍落度保留值(mm)30min≥180《混凝土泵送劑》(JC473)60min≥150常壓泌水率比(%)≥20《混凝土外加劑》(GB8076)壓力泌水率比(%)≤90《混凝土泵送劑》(JC473)抗壓強度比(%)3d≥130《混凝土外加劑》(GB8076)7d≥12528d≥120對鋼筋銹蝕作用無銹蝕收縮率比(%)≤135相對耐久性指標(200次,%)≥80注:表中坍落度保留值、壓力泌水率比僅適用于泵送混凝土用外加劑。6礦物摻合料應選用品質穩定、來料均勻的粉煤灰磨細礦渣粉和硅灰等。所用摻合料的技術要求除應符合本章規定外,尚應分別符合表6.11.2.5~6.11.2.的規定。表6.11.2.5粉煤灰技術要求項目技術要求檢驗標準C50以下混凝土C50及以上混凝土細度(%)≤20≤12《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需水量比(%)≤105≤100含水率(%)≤1.0(干排灰)燒失量(%)≤5.0≤3.0《水泥化學分析方法》(GB/T176)SO3含量(%)≤3CaO含量(%)≤10(硫酸鹽侵蝕環境)游離CaO含量(%)F類粉煤灰≤1.0C類粉煤灰≤4.0氯離子含量(%)≤0.02《水泥原料中氯離子的化學分析方法》(JC/T420)續上表項目技術要求檢驗標準安定性(雷氏夾沸煮后增加距離,mm)C類粉煤灰≤5.0《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GB/T1346)表6.11.2.6磨細礦渣粉技術要求項目技術標準檢驗標準比表面積(m2/kg)350~450《水泥比表面積測定方法(勃氏法)》(GB/T8074)需水量(%)≤100《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用礦物外加劑》(GB/T18736)含水率(%)≤1.0《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爐礦渣粉》(GB/T18046)燒失量(%)≤3《水泥化學分析方法》(GB/T176)SO3含量(%)≤4MgO(%)≤14氯離子含量(%)≤0.02《水泥原料中氯的化學分析方法》(JC/T420)28d活性指數(%)≥9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爐礦渣粉》(GB/T18046)表6.11.2.7硅灰技術要求項目技術要求檢驗標準比表面積(m2/kg)≥18000《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用礦物外加劑》(GB/T18736)需水量(%)≤125含水率(%)≤3.0《水泥化學分析方法》(GB/T176)燒失量(%)≤6SiO2含量(%)≥85《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用礦物外加劑》(GB/T18736)氯離子含量(%)≤0.02《水泥原料中氯的化學分析方法》(JC/T420)28d活性指數(%)≥85《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用礦物外加劑》(GB/T18736)7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應根據原材料品質、設計強度等級、耐久性以及施工工藝對工作性能的要求,通過計算、試配和調整等步驟確定。進行配合比設計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對不同強度等級混凝土的膠凝材料總量應進行控制,C40以下不宜大于400kg/m3;C40~C50不宜大于450kg/m3;C60及以上的非泵送混凝土不宜大于500kg/m3,泵送混凝土不宜大于530kg/m3。配有鋼筋的混凝土結構,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其最大水膠比和單方混凝土中膠凝材料的最小用最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未要求時應符合表6.11.2.8的規定。表6.11.2.8高性能混凝土的最大水膠比和最小膠凝材料用量(kg/m3)環境作用等級強度等級最大水膠比最小膠凝材料用量強度等級最大水膠比最小膠凝材料用量設計基準期100年設計基準期50年設計基準期50年AC300.55280C250.60260續上表環境作用等級強度等級最大水膠比最小膠凝材料用量強度等級最大水膠比最小膠凝材料用量設計基準期100年設計基準期50年BC350.50300C300.55280CC400.45320C350.50300DC450.40340C400.45320EC500.36360C450.40340FC500.32380C500.36360注:1大摻量礦物摻合料混凝土的水膠比應不大于0.42。2對環境作用等級為E或F的重要工程,其混凝土材科的拌和用水量不宜高于150kg/m3。3對凍融和化學腐蝕環境下的薄壁結構或構件,其水膠比宜適當低于表中對應的數值2)混凝土中宜適量摻加優質的粉煤灰、磨細礦渣粉或硅灰等礦物摻合料,用以提高其耐久性,改善其施工性能和抗裂性能,其摻量宜根據混凝土的性能要求通過試驗確定,且不宜小于膠凝材料總量的20%。當混凝土中粉煤灰摻量大于30%時,混凝土的水膠比不得大于0.45;在預應力混凝土及處于凍融環境的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摻量不宜大與30%,且粉煤灰的含碳量不宜大于2%。對暴露于空氣中的一般構件混凝土,粉煤灰的摻量不宜大于20%,且單方混凝土膠凝材料中的硅酸鹽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40kg。3)對耐久性有較高要求的混凝土結構,試配時應進行混凝土和膠凝材料抗裂性能的對比試驗,并從中優選抗裂性能良好的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4)混凝土中宜適量摻加符合本規范表6.11.2.4規定的外加劑,且宜選用質量可靠、穩定的多功能復合外加劑。5)凍融環境下的混凝土宜采用引氣混凝土。凍融環境作用等級D級及以上的混凝土必須摻用引氣劑,并應滿足表6.11.2.8對相應強度等級中最大水膠比和膠凝材料最小用量的要求;對處于其他環境作用等級的混凝土,亦可通過摻加引氣劑(含氣量不小于4%)提高其耐久性。混凝土抗凍性的耐久性指數(DF)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防腐蝕技術規范}(JTG/TB07-01)的規定。引氣混凝土的適宜含氣量和氣泡間距系數應符合表6.11.2.9的規定。表6.11.2.9引氣混凝土的適宜含氣量和氣泡間距系數集料最大粒徑(mm)含氣量(%)高度水飽和環境中度水飽和環境鹽凍環境107.05.57.0156.55.06.5256.04.56.0405.54.05.5氣泡間距系數(μm)≤250≤300≤200注:l高度水飽和指冰凍前長期或頻繁接觸水或濕潤土體,混凝土體內高度水飽和,中度水飽和指冰凍前偶受雨水或潮濕,海凝土體內飽水程度不高。2表中含氣量為在現場新拌混凝土中取樣測得的平均值,允許誤差為土1.O%。3氣泡間距系數為在現場或模擬現場的硬化混凝土中鉆芯取樣測得的數值。6)對混凝土中總堿含量的控制,應符合本規范第6.8.5條的規定。混凝土中的氮離子總含量,對鋼筋混凝土不應超過膠凝材料總質量的0.10%;對預應力混凝土不應超過0.06%。7)混凝土的坍落度宜根據施工工藝的要求確定,條件允許時宜選用低坍落度的混凝土施工。、6.11.3高強度混凝土用材料1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必須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和6.2.1條的規定,不得采用立窯水泥。2配制用的細集料,除應符合6.2.2條的規定外,尚應滿足如下要求:宜使用質地堅硬、級配良好的中砂,細度模數不小于2.6,含泥量應小于1.52%;配制C70及以上等級混凝土時,含泥量應不大于1.0%,且不應有泥塊存在,必要時應沖洗后使用。3配制用的粗集料,除應滿足6.2.3條的規定外,尚應滿足如下要求:應使用質地堅硬、級配良好的碎石,巖石的抗壓強度與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之比不宜低于1.5,或其壓碎值Qa宜小于10%。含泥量應小于0.51%,針片狀顆粒含量應小于5%。粗集料的最大粒徑不宜大于25mm。配制C80及以上等級混凝土時,最大粒徑不宜大于20mm。且宜采用15-25mm和5-15mm兩級配。在一般情況下,不宜采用堿活性粗、細集料。4摻合料宜采用硅粉、粉煤灰、磨細礦渣粉、天然沸石粉、偏高嶺土粉以及其復合摻合料等。摻合料必須對混凝土和鋼材無害,所選用的摻合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其摻量應根據試驗確定。5采用的外加劑,必須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外加劑》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程》GB50119的規定,并對混凝土及鋼材無害。所采用的減水劑應為高效減水劑或緩凝高效減水劑,其減水率應不低于20%。其摻量應根據試驗確定。6拌合和養護用水,應符合6.2.4條的規定。6.11.43高性能混凝土、1高性能混凝土、高強度混凝土配合比應有利于減少溫度收縮、干燥收縮和自身收所引起的體積變形,避免早期干裂,應符合第6.5節及第6.10節的各項規定。并應參照附錄F-4《混凝土配制強度計算》進行混凝土試配強度計算。2配制高性能混凝土還應符合以下要求:1)其中強度標準差(σ),當無統計數據時,對商品混凝土可取σ=4.5MPa。2)用水量不宜大于175kg/m33)膠凝材料總量宜采用450~600kg/m3,其中礦物摻合料用量不宜大于膠凝材料總量的40%;宜采用較低水膠比。4)高效減水劑摻量應根據坍落度要求而定。5)砂率宜采用37%~44%。6)結構處在劣化環境條件時,高性能混凝土配比應按照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對結構物一種或幾種技術要求進行下列一種或幾種專門設計:抗碳化耐久性設計、抗凍害耐久性設計、抗鹽害耐久性設計、抗硫酸鹽腐蝕耐久性能設計、抑制堿—骨料反應有害膨脹。3配制高強度混凝土還應符合以下要求:1)當無可靠的強度統計數據及標準差數值時,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強度(平均值)對于C60~C70應不低于強度等級的1.15倍,對于C70~C80應不低于強度等級值的1.12倍。當采用3個不同的配合比進行混凝土強度試驗時,其中一個應為基準配合比,另外兩個配合比的水膠比宜較基準配合比分別增加和減少0.02~0.03。設計配合比確定后尚應采用該配合比進行不少于6次的重復試驗進行驗證,其平均值應不低于配置強度。2)所用水膠比(水與膠結料的重量比,后者包括水泥及混合材料的重量)宜控制在0.24~0.38的范圍內。3)所用水泥重量不宜超過500kg/m3,水泥與混合材料的總量不超過550~600kg/m3。粉煤灰摻量不宜超過膠結料重量的30%,沸石粉不宜超過10%,硅粉不宜超過8%~10%。摻用混合材料的種類和數量,必須經試驗報監理工程師批準后確定。4)混凝土的砂率宜控制在28%~34%的范圍內。5)高效減水劑的摻量宜為膠結料的0.5%~1.8%。6.11.41高性能混凝土、高強度混凝土的施工技術要求除應符合第6.5節~第6.9節的規定外,尚應符合以下規定:1)配料數量的允許偏差應符合表6.5.1中預制場或集中攪拌站拌制的規定。2)必須采用強制式攪拌機拌制。3)配制高強度混凝土必須準確控制用水量,嚴格測定粗、細骨料的含水率,宜每班抽測2次。使用露天堆放骨料時,應隨時根據其含水量變化調整施工配合比。4)高效減水劑如采用溶液加入,應在用水量中扣除這部分溶液用水,攪拌時間一般不得少于30s。當采用粉劑時應適當延長攪拌時間,一般不得少于60s。5)拌制第一盤混凝土時,可增加水泥和細骨料用量10%,但保持水灰比不變。6)原材料的投料順序應經試驗,并確定其攪拌時間,保證攪拌均勻。7)混凝土拌合物運送到現場后,應在工程項目有關三方見證取樣的條件下,測定其工作性(坍落度、擴展度、有無分層、離析,坍落度經時損失等),經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8)混凝土的澆筑應連續進行,如因故必須間斷時,其間斷時間應小于前層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或能重塑時間。允許間斷時間應經試驗確定。若超過允許間斷時間,須采取保證質量的措施或按工作縫處理。9)混凝土在脫模后,必須加強保濕養護,宜以塑料薄膜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工程經濟考試復習關鍵點總結試題及答案
- 響應式Web開發項目教程(HTML5 CSS3 Bootstrap)(第3版) 課件 第5章 階段項目-在線學習平臺
- 家庭農場經營管理與委托服務協議
- 數字化教育平臺建設與推廣協議
- 正式工作背景證明函(7篇)
- 通信網絡優化管理方案
- 公共關系學品牌推廣試題及答案
- 建筑工程施工圖審查協議細節說明
- 跨境電商平臺運營及市場拓展策略方案
- 工程項目風險分析試題及答案
- DL-T-5743-2016水電水利工程土木合成材料施工規范
- 湖南省雅禮中學高三4月考-新高考數學試題試卷
- 中國血脂管理指南(基層版2024年)
- JTS-167-2-2009重力式碼頭設計與施工規范
- 阿替普酶的藥理作用及應用
- 2024年學生團干部技能大賽考試題庫350題(含答案)
- 走進歌劇世界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正式版)YST 1682-2024 鎂冶煉行業綠色工廠評價要求
- 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對我國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地位影響的門檻效應研究
- JB T 5528-2005壓力表標度及分劃
- 圖形設計方法同構、替構、解構、重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