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連拱隧道施工技術_第1頁
雙連拱隧道施工技術_第2頁
雙連拱隧道施工技術_第3頁
雙連拱隧道施工技術_第4頁
雙連拱隧道施工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雙連拱隧道形式正在建設中的銅陵-黃山的汪王嶺隧道----------------------------------------------2主要內容

1引言

2開挖方案

3中導洞的設置與施工

4各部分之間的施工順序

5中隔墻的穩定性

6洞口施工

7建議與結論

----------------------------------------------3

近幾年快速發展的公路、鐵路工程中,雙連拱形式的隧道越來越多,尤其在丘陵山區中更為常見,如:

廣環公路白云隧道

廣鄰公路馮家埡口隧道

滬蓉公路金竹林隧道

寧波329國道于家嶺隧道

銅湯高速公路汪王嶺隧道、焦家山隧道

沿江高速公路大尖山隧道等

我國起步較晚,尚有很多施工工藝技術問題不夠成熟,甚至存在著爭議,如:

開挖方案的確定

中導洞的設置

各部分的施工順序

中隔墻的穩定性保護等1引言----------------------------------------------4特點:

▲平面線路流暢、占地面積少、便于運營管理。

▲斷面比較大,整體跨度大(20~30m)、結構復雜

▲長度比較短(大多在600m以內)

▲施工工序多、施工難度大、效率低

▲造價高

▲開挖方案既定性——中導洞施工法,廣泛采用----------------------------------------------52

雙連拱隧道的開挖方案

首先在中隔墻位置開鑿中導洞,并進行臨時支護,待中導洞貫通后,再開挖兩側正洞。正洞開挖視圍巖穩定性狀況可采用全斷面施工法或兩側導坑開挖法或者臺階法等。(1)正洞全斷面施工方案

在中導洞貫通后利用鑿巖臺架鉆眼,全斷面一次爆破開挖兩側正洞,并進行初次支護。該法適用于比較穩定的Ⅱ、Ⅲ類圍巖中導洞施工法----------------------------------------------6----------------------------------------------7(2)正洞臺階施工方案正洞開挖采用正臺階分層開挖,先拱后墻進行初次支護。分層數一般為2~3個。考慮到正洞支護與中隔墻的連接施工,頂層臺階的底板應低于中隔墻頂面。

(3)雙側導洞施工方案又稱“三導洞法”。即在兩個正洞的外側各開一個導洞,導洞超前正洞一定深度或整個不良圍巖。側導洞按初次支護設計施工。導洞的尺寸以裝渣、運渣方便為度。視圍巖穩定性狀況,導洞也可全斷面開挖或短臺階開挖。使用最為廣泛。但由于多次開挖對圍巖的擾動大,次數多。

----------------------------------------------8側

工----------------------------------------------9(4)正洞臺階+兩側導洞施工方案該法是上述臺階法和兩側導洞法的組合方案,即在兩側導洞基礎上,正洞剩余部分再采用臺階法,先進行拱部支撐,再開挖下部。該法適用于圍巖穩定性較差的隧道。----------------------------------------------103中導洞的設置與施工

(1)中導洞的位置

根據與中隔墻的位置關系,中導洞位置有:

對稱布置:中導洞的垂直中線與中隔墻的中線重合。缺點是當中隔墻澆筑好后,兩側的通道寬度比較狹窄,影響前方施工。

非對稱布置:

二者的中線相錯一定距離。兩側通道寬度不同,較寬的一側作為施工通道,通行比較便利;較窄的一側作回填用,可減少回填工作量。中導洞高度相同情況下,非對稱式有利于降低中隔墻位置的頂板高度,減少無效開挖量和污工充填量。因此認為,一般情況下采用非對稱布置比較有利。

----------------------------------------------11(2)中導洞頂板巖層穩定性的保護

中導洞最先施工,頂板巖石將受到中導洞及左右正洞開挖的多次爆破擾動,中導洞頂板的穩定是一個關鍵。施工的基本要求:▲搞好光面爆破,少裝藥,淺孔爆破,減少初次炮震的影響,減少圍巖松動范圍▲適當加強頂板支護,保證支護質量▲施工正洞時要及時做好中隔墻的接頂(3)中導洞的寬度與高度

寬度應根據中隔墻的寬度并考慮掘進出渣、通行及回填的要求確定。

高度主要依據中隔墻的高度以及正洞施工時的接頂要求而定。應盡量減少中隔墻頂部與中導洞頂板之間的高度,以減少污工充填。

----------------------------------------------12(4)中導洞頂部的防水

中隔墻與拱結構之間存在著縱向施工縫,是隧道防水的薄弱環節,在施工中應保證防水質量。中隔墻頂部要充填密實。所有施工縫位置要設置橡膠止水帶和止水條。必要時可預埋導管將滲水引至隧道底板排水溝內。目前,比較好的作法是中隔墻分兩次(三層)砌筑,兩邊的中隔墻(兩外層)與兩隧道拱墻二次襯砌一次澆筑完成,拱圈襯砌與中隔墻沒有縱向施工縫,所以在結構整體受力與中隔墻防排水等方面有了根本的改善。----------------------------------------------13----------------------------------------------14

4各部分之間的施工順序4.1中導洞與中隔墻的施工順序中隔墻一般在中導洞貫通之后施工(運渣方便)。中隔墻施做方法:

一是一次全厚澆注鋼筋混凝土。

二是分次澆筑鋼筋混凝土。兩側留出正洞二次襯砌的厚度,待二襯時澆筑。二襯的整體性好,有利于防水。

4.2中隔墻與正洞的施工順序

中導洞貫通之后即可施工兩側正洞和中隔墻。中隔墻一般從洞口開始由外向里施工,并超前正洞30~50m,以保證中隔墻混凝土有一定的養護時間,達到一定的承載能力。----------------------------------------------154.3左右正洞的施工順序

●兩側同時開挖,同時扣拱,同步進行,齊頭并進

●兩側正洞先完成一洞,再施工另一洞

●兩正洞掌子面錯開一定距離,同時推進

第一種順序是《鐵路工程設計技術手冊(隧道)》的要求,但實際上很難做到。因為不宜兩個掌子面同時爆破,所以至少兩個掌子面相差1~2個循環。

有的人認為,第二種順序比較好,不僅兩洞要分別施工,而且在一洞施工完成后還要滯后20d左右再施工另一洞。左右洞的開挖順序應是先難后易,巖體較差的一側正洞要先開挖,這樣變形和位移較小;對偏壓隧道應先外側后內側。

從維護中隔墻的穩定角度分析,筆者傾向于第三種順序,且偏壓隧道時外側正洞超前、及時進行初次支護,以平衡偏壓力。----------------------------------------------16

左洞右洞中隔墻中導洞

施工順序平面圖

側導洞----------------------------------------------174.4左右側導洞的施工順序

●左右側導洞

兩側同步進行

兩側不同步進行,以免引起圍巖有較大變形和應力的急劇釋放。特別是淺埋地段,容易引起塌方。●側導洞與正洞施工

超前一次掘完:不良巖層段長度不大時(數十米),可將側導洞一次掘完,再施工正洞;

分段超前交替施工。

開挖順序全斷面開挖:圍巖比較好時

臺階法開挖:圍巖極不穩定時

----------------------------------------------184.5初次支護與二次襯砌的順序

▲初次支護肯定在二次支護之前。

▲二次襯砌的時機要通過隧道變形監測確定。

▲單行作業:正洞掘砌完后再施工內襯(二襯)。

▲平行作業:長段平行作業:圍巖不太穩定時采用,在掘進工作面的后方及時進行二次襯砌;短段平行作業:圍巖很不穩定時,二次襯砌要緊跟初次支護進行。

----------------------------------------------195中隔墻的穩定性

5.1受力分析

▲在正洞開挖時,中隔墻處于垂直懸臂狀態。▲隧道中墻的最不利受載時間是在開挖過程之中,并不是出現在最終完工時,。

▲中隔墻主要承受隧道左右正洞由襯砌結構傳來的壓力。▲如果左右正洞同步開挖、同步襯砌,中隔墻將受到對稱的外荷載,可以認為中墻是穩定的;

▲如果左右正洞非對稱開挖,中隔墻就會受到來自先施工正洞的非對稱壓力,中隔墻的穩定性就會受到偏壓影響。

▲當隧道處于傍山地段時,隧道還會受到來自右高左低(或左高右低)的上覆傾斜山體的不均衡壓力,叫著山體偏壓。山體偏壓一般發生在淺埋地段,深埋隧道由于圍巖具有“成拱作用”,其作用荷載主要來自隧道周邊一定破壞范圍內的巖體壓力。

因此,中隔墻會產生傾倒力矩和水平位移,隧道底板不好時,可能還伴隨有沉降。

----------------------------------------------20受到山體偏壓的隧道----------------------------------------------21

中隔墻在由拱部襯砌結構傳來的外荷載Pg作用下,將受到水平分力Pgh和垂直分力Pgv的影響。水平推力可能會使中墻發生水平位移、產生傾倒力矩(繞墻趾A點發生轉動)、沿墻身產生縱向彎矩;垂直分力由于不作用于軸線上,將使中墻偏心受壓,同時也產生縱向偏心彎矩。理論分析和現場實測都證明了這些現象的存在。----------------------------------------------22

5.2隧道頂部巖體垂直壓力的計算

對于施工過程中的中墻,主要承受來自正洞拱頂巖體的垂直壓力。

垂直壓力與隧道的埋深有關:

淺埋隧道:地面水平或接近水平,且隧道覆蓋厚度小于(2.0~2.5)倍的自然平衡拱高度時或者參考文獻[8、9]的規定時,應按淺埋隧道計算;

深埋隧道:當大于時按深埋隧道計算。

偏壓隧道:當隧道處于Ⅳ~Ⅵ級圍巖中、地面傾斜,隧道外側拱肩至地表的垂直距離小于參考文獻[8]的規定時,應按偏壓計算。大多數偏壓隧道處于洞口段,屬于地形性淺埋偏壓,在洞身段偏壓較少,且多屬于地質構造偏壓。

下面主要按深埋隧道計算。

深埋隧道圍巖壓力按松動壓力計算。計算方法有經驗法和普氏法。由于不進行襯砌結構計算,僅考慮中墻的穩定問題,故只計算垂直壓力。

----------------------------------------------23

(1)經驗法

根據公路、鐵路隧道的施工經驗統計,垂直均布壓力集度按下式計算

q=γhaKN/m(1)

式中,γ——為圍巖重度(KN/m3),

ha為計算圍巖高度(m)。根據《公路隧道設計規范》

ha=0.45×2B-S×ω(2)

ω=1+i(B-5)(3)

式中,B—坑道的開挖寬度,m;

S—為圍巖的類別,如Ⅲ級圍巖,S=3;

ω—開挖寬度影響系數;i為B每增減1m時的圍巖壓力增減率。

當B<5m時,i=0.2;B≥5m時,取i=0.1。

以上公式的適用條件為:

采用鉆爆法施工;

隧道的高度與寬度之比小于1.7;

不產生明顯地形偏壓及膨脹性壓力的一般圍巖;

整體式混凝土襯砌,不適用于噴射混凝土襯砌錨桿支護的隧道。

----------------------------------------------24在2001年版《鐵路隧道設計規范》中提出了下面的計算方法

單線隧道ha=0.41×1.79S

雙線隧道ha=0.45×2S-1×ω

(2)普氏法根據普洛托季雅可諾夫的自然平衡拱理論,垂直地壓為:

q=γb/f

式中,γ—圍巖重度,

f—巖體的堅固性系數。

b—為自然平衡拱的半跨度,m;在堅硬巖體中,隧道側壁較穩定,

自然平衡拱的跨度即隧道的寬度,b為隧道凈寬的一半。在松散

破碎巖體中,b按下式計算

b=B/2+tan(45°-φ¤/2)

φ¤

=arctanf

式中φ¤為巖體的似摩擦角。

----------------------------------------------255.3中墻外荷載的計算

不管外部壓力來自哪個方面,終將通過襯砌結構轉嫁到中隔墻上。因此,只要確定了圍巖壓力,中隔墻的穩定問題就成為靜力結構問題,就可用結構力學方法分析其穩定性。

中墻外荷載即由拱部垂直地壓引起的水平分力Pgh和垂直分力Pgv。隧道一般均為拱形結構,故可按拱結構進行計算。拱式結構有無絞拱、兩絞拱和三絞拱之分,根據隧道支護的實際情況可將其視為兩絞拱,計算簡圖如圖所示。

----------------------------------------------26

兩絞拱是一次超靜定結構,根據結構力學推導,支座反力為

Va=Pgv=ql/2

Ha=Pgh=λql

式中,λ為根據矢跨比確定的系數,當矢跨比f/l為

0.1、0.2、0.3、0.4、0.5時,

λ分別為1.24298、0.61053、0.39464、0.28269、0.21221。

----------------------------------------------275.4

穩定性判斷

根據下圖,假定中墻的自重為G,則中隔墻繞A點的轉動力矩(設順時針轉動為正)為:

Ma=-Pgh×h+Pgv×(c+B/2)+G×B/2

若MA為負值,則說明中墻不穩定,有逆時針轉動的趨勢,此時就要采取措施使其穩定。

假定中墻為下端固定的懸臂壓桿。由于墻體下部的擴大部分高度不大,可將其簡化為等截面直桿。則沿桿長任意截面上的彎矩為:

Mx=Pgv×c+Pgh×hx

如果加支撐的方式,則應設在彎矩為零的位置h0。

令上式等于零,可得

h0=hx=c

Pgv/

Pgh

----------------------------------------------28

算例:某公路雙連拱隧道,深埋Ⅲ級圍巖,堅固性系數f=6。采用分離式中隔墻結構,即中隔墻分成3層,3次施工完成。首次先砌筑厚度1.2m的獨立墻體,用以支撐初期支護的壓力,以后再在二次襯砌的同時套砌兩邊的內層墻,這樣有利于二次襯砌的整體防水。正洞的初次支護為型鋼拱架+錨網噴。初次砌筑的獨立墻體結構、尺寸如圖。中墻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單側正洞凈寬10.09m,二次襯砌后的頂底板內緣高8.49m。開挖寬度11.89m,開挖高度9.59m,矢高3.68m,矢跨10.97m。圍巖重度23KN/m3。

(1)頂部垂直地壓力的計算

由于采用分離式中墻,首先進行兩側正洞的初次支護,以后再進行二次襯砌,所以應按初次支護計算頂部的垂直地壓力。

隧道的凈尺寸高跨比為:

8.49/10.09=0.84<1.7。

B=11.89m>5m,取i=0.1,按計算得

ω=1+0.1(11.89-5)=1.689

雙連拱隧道的一個側洞相當于鐵路的雙線隧道,

故參照現行鐵路隧道設計規范,計算得

----------------------------------------------29q=23×0.45×23-1×1.689=69.92KN/m

(2)中墻外荷載按式(9)計算垂直荷載

Pgv=ql/2=69.92×10.97/2=383.51KN

確定水平荷載時首先確定矢跨比:

f/l=3.68/10.97=0.335,按插值法得λ=0.3571

Pgh=λql=0.3571×69.92×10.97=273.90KN

(3)轉動力矩已知每延米中墻及基礎的體積8.6m3,按24KN/m3計算,墻

的自重G為206.4KN。

MA=-273.90×5.91+383.51×(0.51+1.75)+206.4×1.75

=-390.81KN-m

MA為負值,說明中墻是不穩定的,需要采取有關措施。

(4)支撐位置假設采用支撐穩定法,支撐的位置為:

h0=0.51×383.51/273.90=0.714m

即需在從中墻頂部向下0.7m左右的位置支撐。

----------------------------------------------30

5.5中隔墻的穩定措施

在雙連拱隧道施工中,當采用兩側正洞不同步開挖時,為保持中隔墻的穩定和安全,根據不同的工況條件,可采取多種措施,常用的有:

(1)加側向支撐

目的:平衡偏壓。

方式:單側支撐。單側支撐應將其設置在先挖正洞的對側,支撐的高度

一般靠近中隔墻的上端,既可提高支撐的效果又不妨

礙通行。

雙側支撐。在中隔墻的右側底部架設。

材料:一般采用鋼支撐,如鋼管、鋼軌等,支撐強度大,便于安裝。----------------------------------------------31(2)回填回填的主要作用是抵抗彎矩和水平位移。

單側回填:若一側有支撐,另一側可進行回填,起到下部支撐的作用

雙側回填:如果不加支撐,應采用雙側回填;

回填一般采用片石混凝土,片石可用正洞開挖的渣石。

(3)

兩側正洞大致同步施工、對稱開挖,兩掌子面不要離得太遠,以使中隔

墻受力及早得到平衡。

實際工程中大多采用非對稱開挖,先施工一側正洞,再施工另一側正

洞。先施工的正洞可以在貫通后再施工另一洞,也可相錯一定距離交替

施工。

(4)

在中隔墻位置布置底板錨桿,錨桿與中隔墻鋼筋連接成整體,以防止發

生水平位移、抵抗傾覆。

(5)

及早施做仰拱,將中隔墻基礎部分加以固定,限制其發生水平位移。條

件允許,應及早進行拱部襯砌,與仰拱形成一個閉合結構。

(6)

在施工中隔墻時,將中導洞底板做適當臥底,增大混凝土與底板之間的摩擦力,起到阻止中隔墻水平位移的作用。

以上措施可根據具體情況單獨采用或者多種聯合采用。

----------------------------------------------326.洞口施工管棚鉆機正在進行管棚施工----------------------------------------------33側導洞開挖----------------------------------------------347結論與建議

通過工程實際以及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得到以下結論和建議:

(1)

中導洞宜采用非對稱性布置,以方便通行和采取保持中隔墻總結目

前雙連拱隧道的穩定的措施。

(2)

中隔墻宜在導洞全洞貫通后再施做,以提高中導洞的施工速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