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老子》四章來自《老子》的成語上善若水
禍福相倚
大器晚成
虛懷若谷自知之明
大智若愚
寵辱若驚
功成不居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織網捕獲),游者可以為綸(制成絲線去釣),飛者可以為矰(zēng用箭去射)。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情境導入
有人說:如果中國文化是一種智謀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嚴謹的一頁,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頁,佛家智慧是最超脫的一頁,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頁,道家智慧是最聰明的一頁。道家的智慧為什么是最聰明的?今天我們就走進《老子》,感受道家的智慧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情境導入
學者柳詒征指出:“老子之書,專說對待之理。”(《中國文化史》)本課所選《老子》四章中的“有”和“無”,“知人”和“自知”,“勝人”和“自勝”,就是“對待”關系。通常情況下,人們偏執于這種對待關系的一面,比如“有”“知人”“勝人”等。可《老子》卻總是提醒世人重視那通常被忽視的一面,其論說有很強的思辨性,對現實人生有一定的啟示。閱讀時,可以把課文中類似的關系提取出來,看看《老子》重視的是什么,有沒有道理。學習提示知人論世,了解老子及其作品,落實文言基礎知識,疏通文意。理解選文的思想內容,分析本文的“對待”關系,把握其啟示意義。學習老子的論說風格,學習“以喻說理”的寫法。領悟老子思想的精妙之處。領悟老子的唯物辯證主義和道家文化內涵,思考其現實意義。學習目標知人論世哲之泉源據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發,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老子出生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后被道教尊為始祖,“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史載,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聞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晚年見周王室日趨沒落,便騎青牛而去,回故鄉楚國過著隱居生活。老子其人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歷史觀上:主張小國寡民,向往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思想在修身方面:老子強調“謙虛”““不爭”“柔弱”“知足”等。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思想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天道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道理、規律。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認為世間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萬事萬物的本源,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的。天地間的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對立面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向他們各自的對立面轉換。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只有去除內心雜念,讓心靈變得純凈,才能不被外界的紛繁所攪擾。老子思想辯證思想對立:老子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統一: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老子思想辯證思想轉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量(質)變: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并不是一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歷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思想
大約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云游。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云游,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后,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后,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后來傳世的《道德經》。然后,老子就騎著大青牛走了。相傳歸隱修煉于景室山(后更名為“老君山)”。《道德經》其書《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五千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其書不讀《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魯迅老子的思想集大成
《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道德經》簡評《道德經》是一部兵書。——毛澤東《老子》之書,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魏源《道德經》簡評(gǔ)(shānzhí)(yǒu)(jīn)(zhuì)(qiǎng)(pàn)轂埏埴戶牖矜贅強行者泮累土幾成而敗之(léi)(jī)朗讀正音賞析經典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車輪的中心部位揉和黏土門窗“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起了作用。車輪上的車條車轂的中空處把……當做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車轂當中,有了車轂中空地方(來安裝車軸)的“無”,才有了車的功用。糅合黏土制作陶器,有了陶器中空地方的“無”,才有了陶器的功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房屋門窗四壁中空地方(空間)的“無”,才有了房屋的功用。所以“有”(車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讓它們發揮了作用。課文翻譯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古代車輪:輪、輻、轂、軸輪:最外面部分軸:最里面部分,即軸心轂、套在車軸上的部分輻、連接輪、轂的木條內容圖解分析: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三十根輻條聚合在轂上。轂中間是空的圓孔,用來插車軸。正因為車輪有中間的“空”“無”,車輪才可轉動,才有了車子載人運貨的用處。
無中生有,無有大用。分析:埏埴以為器,鑿戶牖以為室器皿沒有之間“空虛”部分,就不能盛東西。房屋沒有鑿出門窗的“空處”以采光、進出、流通空氣等,人就無法居住。分析: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沒有“空”和“無”,就不能發揮“有”的作用。事物有用而給人便利,是借助了“無”才發揮了價值和作用。本章是如何論證“有”與“無”的辯證關系的?比喻論證。老子用車輪、器皿、房屋等比喻來進行論證。章旨揭示十一章講“有”和“無”辯證關系的道理一般人:只看到“實”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無”的作用;只會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無”造就而成。老子:把“無”的作用突顯出來,論述“有”“無”的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學會關注事物的另一面。(福禍相依)有無相生、對立統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筆記】任繼愈《竹影集》《老子》這部書從各個方面提醒人們重視“無”的地位和作用。不但認識“無”而且用“無”的原則來指導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以及政治生活。把“無”的原則運用到政治生活:“以無事取天下”(五十七章)“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無為而治把老子關于有和無的辯證觀點遷移到日常生活中,請你說說圍繞學習、讀書、交友等具體事件,該怎樣正確對待“有”和“無”呢?經典之用一個人如果不給自己和別人留出空間,那會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學習與休息,我們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用來學習嗎?如果這樣做,人很快就會崩潰。所以,我們白天學習,晚上休息。睡覺休息恰恰是積蓄力量,是為了第二天更好地學習。讀書也是如此。如果囫圇吞棗不假思索地讀書,把頭腦塞得滿滿的,不給自己留下思考空間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讀書的效果如何能好?示例一現在有些人想要的東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擁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記了無的作用。各種欲念把心都裝滿了,所以生活會很焦慮,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還一定要有無。如果換個角度把心放空,去掉雜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給自己的心靈留有空間,留有余地,留出無。之后你會發現,原來生活中沒有多余的有形物質,人生會變得更輕松美好。示例二人際關系中需要空間。親情不應該成為捆綁,友情不應該成為枷鎖,愛情不應該成為束縛。“庖丁解牛”中:以無厚入有間,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焉。(熟練運用牛的身體規律,發現、運用關節間的空間縫隙。)示例三示例四國畫:虛實相生,無畫處皆可成妙境書法:密不透風,疏可跑馬音樂:此時無聲勝有聲文學:海明威“冰山”理論唐代李思訓《江帆樓閣圖》示例五賞析經典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躍,加大步伐自我顯露的不能顯明人們常常厭惡它們“成語:剩余的食物、身上的贅瘤,比喻遭人厭棄的東西踮起腳跟,用腳尖站立不能走遠明顯、彰顯做第二十四章形作動,顯明①代詞,意思為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等;(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曰)②副詞,意思是有時;(或命巾車,或棹孤舟)③副詞,或許、也許。(云霞明滅或可睹)④連詞,倘若、假設。(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⑤表示選擇的意思,即在幾種不同事物中做出選擇;(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⑥可作通假字,通“惑”,可譯為迷惑。(無或乎王之不智也)⑦“不可或缺”中,它的意思為稍微、一點點。踮起腳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自我顯露的人得不到顯露,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吹噓的人不能長久。用道的觀點來看,(這些行為)就叫作剩飯、贅瘤,人們常常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不會這樣做。課文翻譯跨者企者用腳尖直立身體,違背人體自然規律。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遠,結果反而站不穩,甚至摔跤。即越過,闊步而行,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狀態。想要比別人先走一步,想走得快,走得遠,結果反而走不遠,走不快,也走不久。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究其原因就在于超過自己的能力,違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進,急于功利,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都不會長久,甚至會受到懲罰。探究內涵探究內涵明確:“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說偏執己見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為“自見”“自是”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他們只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我,只依賴自我,所以就會局限于自己狹隘的小范圍和狹隘的主觀意識,導致他們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如何理解: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探究內涵明確:“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勞,認為自己最能干,好勝好強,好大喜功,一有點成績就自鳴得意。這樣的人,到最后終究為大家所拋棄,連性命都可能被丟掉。如何理解: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紙上談兵】趙括自幼熟讀兵書,與人談論兵法,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自以為文功武略天下第一,作戰時死搬兵書,不肯接納其他人意見。正是這種驕傲自大,紙上談兵的做法,令四十萬趙軍被全殲,自己也飲恨沙場。像趙括這種自以為是,一意孤行的人,下場往往都很慘。保持謙遜,不高看自己,不低估別人,才是自我發展之道。“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例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么會是空話呢?以經解經
春秋戰國之交,新興地主階級逐漸代替了奴隸主貴族階級。在這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各諸侯國為了稱霸,經常爆發不義之戰,爭奪土地和人民。老子從歷史中看出了興亡更替的規律,昔日的霸主或是眾叛親離,或是趨于滅亡。所以他認為爭強好勝是達不到長久之道的,他更贊成人們采取一種清靜無為的態度。這就是老子所說“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一章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運用了
的手法,列舉并剖析了
的兩種現象及四種人生態度(
)及其后果,點明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易懂。比喻論證(反面設喻)企立、跨行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二十四章講自然的道理做人不要“企立”、“跨行”。自然是順道而行,不自以為是,強行妄為。急躁冒進、自我炫耀的行為都會導致失敗,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政策也同樣不會取得相應的成果,老子告誡人們要遵循遵循自然規律,順“道”而行。
為人應謙恭謹慎,為政應溫和柔順。【筆記】急功近利去追尋道,反而違背了道,回歸自然之道又何必去爭?章旨揭示現實中,有的老師或家長特別鼓勵孩子去自我表現、自我展示,你對這種做法怎么看?請聯系實際簡要回答。現實啟示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現實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現與能力展示固然應該有,但需要有個度。過度的自我表現,一味讓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僅得不到稱贊,反而會讓人覺得幼稚淺薄,缺少內涵。如果為了某種目的而不顧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厭。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順其自然發展才是最好的選擇。何況真正的自我表現、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實學。而拋卻浮華,修煉真學問,真功夫,才是正道。賞析經典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賓語前置:知道自己;戰勝自己。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智慧明智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形作動)第三十三章認識別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聰明。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勝自己的人才算堅強。知道滿足的人才能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課文翻譯探究內涵:如何理解“知人者與自知者”
為什么說自知者境界更高?自知者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是一般之智。知人更知己,了解內心,是心靈之明。為什么自知者境界更高自知者內外皆明。因為能夠反省自身,全面了解、把握自己,才能給人生以合理定位,才能合理規劃自我,才能明確人生發展的方向。探究內涵:如何理解“勝人者與自勝者”
為什么說自勝者境界更高?自勝者勝人者憑借外在力量戰勝別人,只是有力量。直面挑戰,憑借內在意志戰勝自我,克制欲望,摒除雜念;為什么自勝者境界更高因為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達到無所不容、物我兩忘的境界,才稱得上強者。探究內涵: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兩句話與上文的聯系?強行者有志知足者富如果對已經達到的境界(自知、自勝)感到知足,可稱得上富有。心懷大志,方能堅持不懈。精益求精、強勁奮進才稱得上有求道的意志。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長久;但強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與道同在,才稱得上“壽”,即不朽。三十三章講個人的修養①知人、勝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勝更重要。②通過知人與自知,勝人與自勝,知足與強行,不失其所與死而不亡,兩兩比較辨析,告訴人們:人生唯有自知,自勝,自強,才能實現天地之志,與道長存。【筆記】章旨揭示賞析經典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判”,分離、分散沒有出現毫毛的細端,指極為細微維持、保持征兆、苗頭介詞,從介詞,在一筐土第六十四章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于未有為之于未亂治之于毫末生于累土起于足下始狀語后置句特殊句式事物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事物細微的時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發生前就早做準備,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處理妥當。合抱的大木,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從一筐筐泥土建筑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課文翻譯探究內涵如何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安—未兆—脆—微—亂(事物在安定時發現苗頭,要及時干預)啟迪:防微杜漸,防患未然,未雨綢繆,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應當做好準備,避免大禍患。拓展: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禍患常積于忽微。(歐陽修)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何理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宏大生于細小”——量變引起質變啟迪:事情的成功,是從小到大逐漸積累起來的。要從小事做起,堅持積累,尊重規律,循序漸進。拓展:跬步不休,跛鱉千里;
累積不輟,可成丘阜。《淮南子·說林訓》探究內涵《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勸學》中有“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位是道家的創始人,一位是儒家的繼承人者,這是不是標志著他們兩家的學說殊途同歸了?有什么不同?拓展探究思辨對比:兩者結論不同(思想宗旨)
荀子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人要像蚯蚓那樣“用心一也”,雖然“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也要“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提出了積極進取的主張。老子則主張“無為”“無執”,實際上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的結局。要實現遠大、宏偉的目標,必須重視細微和小節處。以經解經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處理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實現遠大的目標,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天下的難事,必定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從細微的做起。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事情都是從小到大,從易到難,從細到具發展而來。圣人在事情剛開始或萌芽之時就把它化解掉了。圣人表面上做小事、細事、易事,最后結果卻成就大事、難事。探究內涵
中國的哲學是時間的哲學,主張在時間流中去探討事物的衍生規律,獲得處理問題的智慧。比如,中醫講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時醫治,等顯現出來已經晚了一步。主張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主張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處理問題,治國理政,要學會“下先手棋”等。《老子》講“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就是這個意思。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歷史時期,呈現出許多不同以往的新特點、新情況,對于各種問題,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無形。即便形勢很好,我們仍要保持清醒頭腦,能敏銳發現問題的苗頭。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習近平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2014年4月1日)資料拓展第六十四章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行事、做事不珍視(動詞)動手去做有控制、把持接近成功常人不想要的彌補、補救不妄加干預所犯下的錯誤強作妄為的就會壞事,執意把持的就會失去。所以圣人不妄為,因此不會敗事,不執意把持,因此不會喪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時遭致失敗。審慎面對事情的終結,一如開始時那樣慎重,就不會失敗。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難得的財物,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以輔助萬物的自然變化而不加以干預。課文翻譯過分干預會導致有規律的內部系統紊亂,執著于此會導致徹頭徹尾失去它。如何理解: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民失敗的原因是什么?沒做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慎始如終是讓事物一直保持安的狀態。預防大于干預。啟迪:虎頭蛇尾辦不好事情。始終謹慎行事,善始善終,才不會出現失敗。拓展:“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如何理解:圣人的追求?(生于亂世的老子的思考)區分物→有欲望→爭奪(競、盜、欺、偽)→天下大亂欲不欲,學不學,不是說以不欲為欲,以不學為學。而是說圣人所欲、所學與常人的所欲、所學相反。欲不欲:圣人不追求人人爭奪追求的欲望(競、盜、欺)學不學:圣人學習天道而不是為了爭奪而學習(偽學)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創造條件讓萬物按照規律運行第六十四章主要講“治國”首先,指出“持于安,謀于未兆,泮其脆,散其微”四種現象,由此提出治世者要“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的方法,要居安思危,處盛防衰。其次,舉出事物由小而大、由少到多、由近及遠的三個事例,如始。由此提出治世者要循序漸進,慎終如始。第三,強調圣人的做法,按自然規律做事,無為無執,所以無敗無失。【筆記】章旨揭示第11章
第24章
第33章
第64章
立身處世《老子》四章“有”與“無”相互矛盾,相互依存人不要“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人要“自知”“自勝”“知足”“強行”未雨綢繆、善于積累、遵循自然規律、善始善終全文總結1.設喻生動形象,善于運用具體形象表現抽象哲理。以生活現象或社會現象舉例說理,以具體事物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選文第一章以“車、器、室”設喻,形象闡明了對一切事物起決定作用的是“無”的道理。選文第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設喻,形象闡明了任何事物都要從開頭積累,才能成功的道理。藝術特點2.行文凝練暢達,句式靈活多變。《<老子>四章》善于使用排比、對偶等句式,形式新穎變化靈活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些排比句的運用,既使論述的事理主次分明,條理清晰,又使文章雄健有力,氣勢磅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這些對偶句以整齊的句式有機地錯落在各章中,不僅給人以美感,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給人啟迪。藝術特點感悟深意:你從選文中讀出了哪些為人處世的道理?(作業)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相對的因素,而這些對立的因素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要客觀地、全面地認識事物。為人處事不要自我顯露、自以為是、自我夸耀、好高騖遠、急于求成。要正確的了解別人和認識自我,追求精神富足。凡事都應該有敏銳的預見,未雨綢繆。要想成就大的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慎終如始,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有為進取無為修心“圣人”“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不同于儒家的圣人是倫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則體任自然,拓展內在的生命世界,揚棄一切影響身心自由活動的束縛。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無論對政治、人生、宇宙的觀點均不相同,兩者不可混同看待。(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對這三家(儒佛道),我經常比喻:
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
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
精神糧食;佛家是雜貨店,像大都市
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南懷瑾:《老子他說》儒道互補體現在何處?儒家偏重社會倫理,思考人與人的關系,強調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積極進取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側重人道。道家偏重哲學問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擺脫出世入世的束縛,注重寧靜和諧與超越世俗的觀念;側重天道。儒道智慧,不可或缺【儒】以天下為己任,銳意進取,建功立業,轟轟烈烈
【道】超然通達,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潔身自好成就境界用儒家思想進取,用道家智慧煉心。做勇于擔當的堂堂“君子”做內心超然的悠悠“圣人”學以致用課堂積累請你用三個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數學課程標準分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泰興市濟川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中考化學試題模擬題及解析(全國卷Ⅲ:)含解析
- 遼寧科技學院《現代辦公技術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安城市建設職業學院《植物生物技術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內蒙古經貿外語職業學院《國際經濟地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大附屬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一診練習四化學試題含解析
- 模特聘用合同書
- 二零二五版按提成收入的協議書
- 電商運營分成合同二零二五年
- 委托獨家中介房屋買賣服務合同書二零二五年
- 西師大版小學五年級 數學(下)期末測試題(含答案)
- 化工工藝原理考試題庫梳理
- 2025-2030氧化鈰納米粒子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4年青島西海岸新區教育和體育系統招聘工作人員考試真題
- 定金款管理制度
- 2025年貨運檢查員職業技能鑒定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光伏電站安全培訓
- GB/T 37027-2025網絡安全技術網絡攻擊和網絡攻擊事件判定準則
- 2025年江蘇南通蘇北七市高三二模高考物理試卷(含答案詳解)
- 2024年藥理學考試真題回顧試題及答案
- 呼和浩特2025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融媒體中心第二批人才引進20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