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和職業防護_第1頁
生物安全和職業防護_第2頁
生物安全和職業防護_第3頁
生物安全和職業防護_第4頁
生物安全和職業防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驗室生物安全與職業防護

盧先雷涉及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規與監督管理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法規: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章: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毒種保存、使用和感染動物模型的暫行管理辦法、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實驗室暫行管理辦法、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

標準:《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準則》(WS233-2002)、《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技術規范》規范:

各地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實施細則、及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規范

實驗室生物安全操作者操作對象環境重硬件,輕軟件把生物安全當做科學實驗之外的“行政”任務只有規定,沒有執行目前存在的普遍問題經血或體液傳播的職業暴露經皮膚或粘膜暴露HIV、HBV、HCV感染為主傳播方式:針刺或其他銳器損害病毒入皮膚抓傷、皮損、擦傷、燒傷病毒因意外濺入眼、鼻、口三種病毒不會經空氣傳播HBV、HCV和HIV職業感染的相對危險性病毒HBVHCVHIV健康工作者的血清陽轉率(%)3-351-280.12-0.4每ml血中病毒顆粒數102-10810-10610-103針頭刺傷的傳播概率6-300.75-100-3美國CDC全球衛生保健人員被針刺傷

病種 傳染力 流行率

(中國)

HBV 30%

14%HCV 6%

4.1%HIV 0.3%

<0.1%健康工作者HIV感染的職業危險暴露類型經皮損粘膜經皮損和粘膜未知皮膚報告數量截至99年6月475210單次HIV暴露的危險性(%)0.30.03<0.03HIV職業暴露平均感染率皮膚破損0.33%(0.2-0.5%)粘膜接觸0.09%(0.06-0.5%)增加HIV感染的危險因素接觸血液量越大,接觸時間越長,危險越高受損傷口越深,危險性越高造成傷口的器械上有明顯的血跡器械曾插入靜脈或動脈內(采血的針頭)所接觸的患者在事故后60天內死于AIDS,與該患者接觸的醫務工作者感染HIV的危險因素大大增加直接接觸HIV培養物時所接觸的病人處于急性感染與發病期時CD4越低,VL(病毒載量)越高,感染危險越高某市發生HIV職業暴露的調查疾控中心

醫院

婦產科

護士

檢驗科要求做的幾個要素組成生物安全組織體系生物安全危害評估,明確危害防護等級建立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設施設備建立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包含安全行為規范、安全操作規程、培訓、健康監護、應急處置預案四川省可感染人類病原微生物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備案管理規定(試行)》實驗室生物安全自我評估向當地衛生監督部門上報備案人員培訓,合格頒上崗證當地衛生監督部門現場檢查實驗室感染取決于病原微生物自身性質:毒力、感染量、侵入途徑感染對象狀況:免疫狀況(性別、種族、年齡、懷孕、免疫耐受、免疫抑制、疾病等)實驗室安全防護措施力度(生物安全):安全操作技術、安全設備、實驗室設施的安全構造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劑量科薩奇病毒大腸桿菌吐拉熱弗朗西斯菌藍氏賈第鞭毛蟲A2型流感病毒瘧原蟲麻疹病毒結核桿菌1型天花病毒Q熱立克次體傷寒沙門菌斑疹傷寒立克次體福氏志賀菌梅毒螺旋體委內瑞拉腦炎病毒霍亂弧菌吸入吸入吸入食入靜脈食入吸入吸入食入吸入食入經皮膚食入食入經皮膚皮下食入實驗室主要生物危害途徑眼部濺入吸入食入皮膚穿透實驗室感染傳播鏈及其控制手段容器中的病原體泄漏預防接種感染途徑/感染劑量傳播個人防護裝備易感宿主規程/設備潛伏期傳染病監測危害評估的原則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不同的實驗活動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類主要依據

微生物的致病性。致病性越強,導致的疾病越嚴重,其等級越高

微生物的傳播方式和宿主范圍。它們可能會受到當地人群已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體的密度和流動、適宜媒介的存在以及環境衛生水平等因素的影響

當地所具備的有效預防措施。包括:通過接種疫苗或給予抗血清的預防(被動免疫);衛生措施,例如食品和飲水的衛生;動物宿主或節肢動物媒介的控制

當地所具備的有效治療措施。包括:被動免疫、暴露后接種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和化學治療藥物,還應考慮出現耐藥菌株的可能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一類

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第二類

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第三類

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后很少引起嚴重疾病,并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類

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不同的實驗活動的危害對于同一病原微生物而言,從事不同的實驗活動,操作者接觸微生物的數量、濃度、可能的感染途徑是不同的,一旦暴露,其后果也是不同的對于不同的實驗活動均應進行危害評估,以指導操作者采取合適的生物安全防護

根據以上實際情況,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及免疫學病原體篩檢的防護標準應該是病原體危害程度分類實驗活動BSL級別各類腸道致病菌3類(霍亂弧菌屬2類)BSL-2各類呼吸道致病菌3類(結核桿菌屬2類)BSL-2各類條件致病菌3類BSL-2乙型肝炎病毒3類BSL-2丙型肝炎病毒3類BSL-2愛滋病病毒2類BSL-2梅毒螺旋體3類BSL-2

健全實驗室生物安全組織體系

恰當的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級別BSL-1BSL-2必須強調對污染的針頭或利器的使用要非常謹慎。對易于通過氣溶膠途徑傳播的微生物、具有增加工作人員暴露氣溶膠或高度飛濺物的程序二級生物安全防護水平微生物操作必需在一級生物安全防護水平的基礎之上,增加生物安全柜、高壓滅菌器、安全離心機罩帽、防濺罩或面罩等。BSL-2標準的BSL-2實驗室除了滿足BSL-1的要求以外,在門上增加了生物危險標志、II級生物安全柜。按國標(GB19489-2004),還要配備高壓蒸汽滅菌器、洗眼器良好的實驗室操作技術(SOP)實驗室操作與技術工作時進出受約束或受限制禁止吃、喝、吸煙禁止用口移液將濺灑和氣溶膠減到最少每天對工作面消毒將廢物消毒保持對昆蟲和嚙齒類動物的控制實驗室操作與技術:采用機械式移液裝置

實驗室操作與技術:洗手實驗室操作與技術:微生物實驗室的準入安全設備(初級屏障)防護服實驗室工作外套手套安全設備(初級屏障)人員防護設備面部保護眼部保護安全設備(初級屏障)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