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的預防及個人防護課件_第1頁
非典型肺炎的預防及個人防護課件_第2頁
非典型肺炎的預防及個人防護課件_第3頁
非典型肺炎的預防及個人防護課件_第4頁
非典型肺炎的預防及個人防護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非典型肺炎的預防及個人防護

非典型肺炎的預防及個人防護概述什么是典型肺炎典型肺炎通常是指由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常見細菌引起的大葉型肺炎和支氣管肺炎(又稱小葉型肺炎)。癥狀比較典型,如發熱、胸痛、咳嗽、咳痰等,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增高,經抗生素治療有效。概述什么是典型肺炎什么是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是相對典型肺炎而言的,有類似肺炎的臨床特點。主要癥狀是發熱(38℃以上)、干咳、氣短或呼吸困難;X線胸片顯示肺炎的改變。其他癥狀包括發冷、頭痛、食欲不振、身體不適、皮疹和腹瀉。在部分患者中,臨床癥狀尚不十分明顯時,X胸片已經呈現有肺炎跡象。什么是非典型肺炎此次非典型肺炎流行與以往有什么不同去冬今春發生在我國和2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非典型肺炎是一種新型的呼吸道傳染病,世界衛生組織在今年2月份又將這種臨床具有傳染性的非典型肺炎暫定名“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癥”(server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此次非典型肺炎流行與以往有什么不同流行特點醫療操作(插管等)近距離接觸空氣傳播,其傳播范圍一般在1米以內潛伏期短,約4-5天(1-12天)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任何年齡均發病,青壯年多發醫務人員和家庭積聚性特別高發環鏡:無通風空調環境.流行特點臨床表現

非典型肺炎潛伏期一般為1-12天,多數病人在4-5天發病。起病急,以高熱(體溫高于38℃)為首發癥狀,并持續1-2周,偶有畏寒,呼吸道癥狀不明顯,可有咳嗽,多為干咳,少痰,偶有血絲痰,常無上呼吸道感染的卡他癥狀,可伴有頭痛,關節酸痛,乏力,胸痛,腹瀉。嚴重者出現呼吸加速,氣促,或進展為ARDS。肺部體征不明顯,部分病人可聞少許干、濕性羅音或有肺實變體征。臨床表現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標準(試行)1.流行病學史1.1與發病者有密切接觸史,或屬受傳染的群體發病者之一,或有明確傳染他人的證據;1.2發病前2周內曾到過或居住于報告有傳染性非典型肺染病人并出現繼發感染疫情的區域。2.癥狀與體征3.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細胞計數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細胞計數減少。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標準(試行)1.流行病學史4.胸部X線檢查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狀、斑片狀侵潤性陰影或呈網狀改變,部分病人進展迅速,呈大片狀陰影;常為多葉或雙側改變,陰影吸收消散較慢;肺部陰影與癥狀體征可不一致。若檢查結果陰性,1-2天后應予復查。5.抗菌藥物治療無明顯效果疑似診斷標準:符合上述1.1+2+3條或1.2+2+4條或2+3+4條。臨床診斷標準:符合上述1.1+2+4條及以上,或1.2+2+4+5條,或1.2+2+3+4條。醫學觀察診斷標準:符合上述1.1+2+3條。4.胸部X線檢查重癥非典型肺炎診斷標準符合下列標準中的1條即可診斷為重癥“非典型肺炎”:呼吸困難,呼吸頻率>30次/分。低氧血癥,在吸氧3-5升/分條件下,動脈血氧分壓(PaO2)<70mmHg,或脈搏容積血氧飽和度(SpO2)<93%;或已可診為急性肺損傷(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多葉病變且病變范圍超過1/3或X線胸片顯示48小時內病灶進展>50%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癥(MODS)。具有嚴重基礎性疾病或合并其他感染或年齡>50歲。重癥非典型肺炎診斷標準符合下列標準中的1條即可診斷為重癥“非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推薦治療方案

監測病情變化。一般性和對癥治療臥床休息,避免勞累、用力。避免劇烈咳嗽,咳嗽劇烈者給予鎮咳;咳痰者給予祛痰藥。發熱超過38.5℃者,可使用解熱鎮痛藥。高熱者給予物理降溫。兒童忌用阿司皮林,應該藥有可能引起Reye綜合征。有心、肝、腎等器官功能損害,應作相應處理。加強營養支持。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推薦治療方案

監測病情變化。出現氣促或PaO2<70mmHg或SpO2<93%給予持續鼻導管或面罩吸氧。糖皮質激素的應用。預防和治療繼發細菌感染。早期可試用抗病毒藥物。重癥可試用增強免疫功能的藥物。可選用中藥輔助治療。出現氣促或PaO2<70mmHg或SpO2<93%給予持續鼻重癥病例的處理:加強對患者的動態監護。使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NPPV)。若病人不耐受NPPV或氧飽和度改善不滿意,應及時進行有創正壓機械通氣治療。出現休克或MODS,予相應支持治療。重癥病例的處理:預防本病的潛伏期為2-12天,但尚不能確定此病的傳染期,WHO提出以下意見:感染者應至少隔離10天,待呼吸道癥狀消失、體溫正常后出院:應限制病人于外界接觸、暫停工作;10天內所有在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員應加強衛生消毒措施,勤洗手或用酒精擦洗污染物;病人在打噴嚏或咳嗽時要用織物或醫用紗布蓋住口鼻;恢復期病人在同非感染者接觸時要戴外科口罩(N-95面罩)。預防其他人或醫務人員與病人接觸時也要帶外科口罩并戴防護眼鏡:接觸病人的身體、分泌物、體液等時應戴一次性使用的手套并洗手:患者的餐具、毛巾、床被等應與他人分開,待常規消毒洗滌后可在使用;應每天隨訪與病人有密切接觸(1米以內)的暴露人群,患者的其他家庭成員或接觸者如出現發熱,呼吸道癥狀也應及時隔離,限制其活動。其他人或醫務人員與病人接觸時也要帶外科口罩并戴防護眼鏡:病人管理疑似和確診病人應分開住院管理;盡可能完全隔離、不設陪護、佩戴口罩;地面和空氣消毒;床邊檢查、避免院內交叉感染。病人管理醫護人員個人防護醫護辦公室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醫護人員進入病區必需戴12層棉紗口罩,4小時應更換;進入病房均需穿隔離衣、戴手套、工作帽和鞋套。醫護人員在每次接觸病人后立即進行手的消毒和清洗。手消毒可用0.3%-0.5%碘伏消毒液浸泡或擦試手部1-3分鐘,洗手應采用非接觸式的洗手裝置。進行近距離操作時,除作好上述防護外,應戴防護眼鏡。在進入、離開病區時,要注意呼吸道及黏膜防護。 醫護人員個人防護醫務人員防護采取的分級防護原則一級防護1、適用與發熱門(急)診的醫務人員。2、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和12層以上棉紗口罩。每次接觸病人后立即進行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劑(洗必泰醇,新潔爾滅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鐘醫務人員防護采取的分級防護原則二級預防1、適用于進入隔離留觀和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接觸從病人身上采集的標本、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過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體的工作人員,轉運病人的醫務人員和司機。2、進入隔離留觀室和專門病區必須戴12層以上棉紗口罩,每4小時更換1次或感潮濕時更換;穿工作服、隔離衣、鞋套,帶手套,工作帽。二級預防3、每次接觸病人后立即進行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劑(洗必泰醇,新潔爾滅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鐘。4、對病人實施近距離操作時,戴防護眼鏡。5、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護。3、每次接觸病人后立即進行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三級防護1、適用于為病人實施吸痰、氣管切開和氣管插管的醫務人員。2、除二級預防外,還應當加戴全面型呼吸防護器。轉運病人的醫務人員和司機的消毒隔離防護按照本指導原則和《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做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轉運工作的通知》(衛機發9號)有關規定執行。三級防護消毒工作指導原則消毒范圍:發熱門(急)診(包括指定的專門檢查室和放射檢查室)、隔離留觀室和專門病區。未指定專門的檢室和放射室的,應加強對檢查室和放射室的消毒。空氣消毒

有人情況下:作好人員防護。3%的過氧化氫噴霧20-40ml/m3,作用60分鐘,每天上午、下午各消毒一次。消毒工作指導原則無人情況下:⑴紫外線燈照射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時,每天2-3次;⑵0.5%過氧乙酸噴霧,20-30ml/m3,作用30分鐘;⑶有效氯1500mg/L的含氯消毒劑噴霧,20-30ml/m3,作用30分鐘。以上化學消毒劑用作空氣消毒時均需在無人且相對密閉的環境中(消毒時關閉門窗),消毒完畢后方可打開門窗通風。無人情況下:⑴紫外線燈照射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時,每天2-3地面和物體表面消毒

1、地面要濕式拖掃,用0.1%過氧乙酸拖地或0.2%-0.5%過氧乙酸噴灑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劑噴灑(拖地)

2、房間門口、病區出入口可放置2000mg/L有效氯的腳墊,不時定補充噴灑消毒液,保持腳墊濕潤。

3、桌、椅、柜、門(門把手)、窗、病歷夾、醫用儀器設備(有特殊要求除外)等物體表面可用0.2%-0.5%過氧乙酸或1000ml/L-2000ml/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地面和物體表面消毒其他物品消毒及處理

1、病人排泄物、分泌物要及時消毒處理(1)病人排泄物、分泌物要及時消毒處理(2)每病床須設置加蓋容器,裝足量1500mg/L-2500mg/L有效氯,用作排泄物、分泌物隨時消毒,作用時間30-60分鐘。消毒后的排泄物、分泌物可倒入病房衛生間。每天消毒痰具1次。其他物品消毒及處理2、病人使用物品消毒(1)病人使用的被褥、衣服、口罩等要定時消毒,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鐘;便器、浴盆用1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鐘。(2)呼吸治療裝置使用前應當進行滅菌或高水平消毒,盡量使用一次性管道,重復使用的各種管道應當在使用后立即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浸泡30分鐘后再清洗,然后進行滅菌消毒處理。2、病人使用物品消毒(3)每個診室、病房備單獨的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等物品,每次用后即消毒,體溫計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鐘聽診器、血壓計用2%0過氧乙酸擦拭。(4)病人離開救護車后,應當立即對車內空間及擔架、推車等運載病人的交通工具及用具用.05%過氧乙酸噴灑消毒,作用30分鐘。(3)每個診室、病房備單獨的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等物品,每3、污水污物處理

(1)病人的生活垃圾要用雙層垃圾袋盛裝,及時消毒處理,避免污染。(2)使用后的隔離衣褲、被褥、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他廢物及時分類、消毒、處理,存放容器必須加蓋,避免污染。(3)現階段污水處理可以適當增加藥物投放量,使總余氯量≥6.5mg/L/3、污水污物處理(四)尸體處理死亡病人尸體用0.5%過氧乙酸溶液浸濕的棉球或紗布堵塞人體孔道后,再用0.5%過氧乙酸溶液浸濕的布單嚴密包裹后盡快火化。(五)終末消毒病人出院、轉院、死亡后,房間必須進行終末消毒。(四)尸體處理有關防護穿脫流程1、轉運流程:穿、戴全套防護物品→出車至醫療機構接病人→將病人安置在車廂→將病人轉運至接受醫療機構→更換全套防護物品→返回→車輛及設備消毒(污染物品按有關規定處理)→人員防護消毒。穿戴防護物品流程:連身服→長筒膠靴→防護頭套→口罩→防護眼鏡→隔離衣→膠皮手套。有關防護穿脫流程脫防護物品流程:隔離衣→防護眼鏡→口罩→防護頭套→長筒膠靴→膠皮手套→連身服。脫防護物品流程:隔離衣→防護眼鏡→口罩→防護頭套→長筒膠醫務人員進入半污染區流程在清潔更衣柜處,脫去所有醫物(包括內衣、內褲)→換上專門用來進入病房穿的內衣褲、襪子、鞋和襯衣、褲(手術衣褲)→(在清潔區與半污染區緩沖帶的更衣室)帶白帽子→戴N95口罩及12層厚的紗布口罩、戴鞋套→穿上聯體的防護服→戴連在防護服上的帽子→帶手套→進入半污染區(辦公室、治療室)。醫務人員進入半污染區流程進病房穿衣流程:(在污染區與半污染區緩沖間的更衣室)辦公室裝束→套腳套→戴12層厚的紗布口罩→戴一次性帽子→穿上到腳面的布質隔離衣→戴橡膠手套→戴密和的塑料眼罩(吹氣眼罩無霧為好)→病房.進病房穿衣流程:出病房脫衣流程:從病房出來→踩鞋墊→(在污染區與半污染區緩沖間的更衣室)脫鞋套→噴消毒液消毒手→脫掉隔離衣,污染面向內折疊,放于污物桶內→摘外面口罩、帽子、眼罩,并分類浸泡消毒→脫手套→(閉上眼睛)用消毒液噴灑全身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