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押題預測卷03(廣東卷)-歷史(全解全析)_第1頁
2023年高考押題預測卷03(廣東卷)-歷史(全解全析)_第2頁
2023年高考押題預測卷03(廣東卷)-歷史(全解全析)_第3頁
2023年高考押題預測卷03(廣東卷)-歷史(全解全析)_第4頁
2023年高考押題預測卷03(廣東卷)-歷史(全解全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高考押題預測卷03【廣東卷】歷史·全解全析(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共48分)1.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隨葬獐牙的習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征財富。大汶口晚期的墓葬中隨葬的精美工藝品和日常器物多達百余件,有的墓卻一無所有。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社會分工十分鮮明 B.國家形態初具規模C.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D.階級分化已經出現【答案】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隨葬獐牙的習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征財富。大汶口晚期的墓葬中隨葬的精美工藝品和日常器物多達百余件,有的墓卻一無所有?!笨芍藭r墓葬已經出現了貧富差異,即階級分化已經出現,D項正確;社會分工是超越一個經濟單位的社會范圍的生產分工,包括社會生產分為農業、工業等部門的一般分工;以及把這些大的部門再分為重工業、輕工業、種植業、畜牧業等產業或行業的特殊分工,材料未涉及社會分工的內容,排除A項;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夏、商、西周時期是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形態的形成與初步發展階段,新石器時代大約一萬年前,排除B項;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的顯著特征,既體現了充分尊重“多元”,堅持平等和諧,又凸顯了高度認同“一體”,不斷同心聚力,材料未涉及,排除C項。故選D項。2.春秋時期孔子言論是后世研究其思想的重要依據??鬃友哉撜洷砜鬃友哉撐墨I出處孔子素以“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為“圣德”,力主“泛愛眾”“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雍也》《論語·堯曰》魯衷公問為政,孔子對以“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孔子家語·賢君》“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薄墩撜Z·季氏》孔子主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表中的言論,反映了孔子A.為適應時代的需要主張平均主義 B.將富民視為治國安邦的目的C.倡導為政者減輕廣大民眾的負擔 D.規勸為政者應加強教化民眾【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根據“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說明孔子的平均主義思想帶有勸導為政者節制對人民的搜刮、減輕小農負擔的積極意義,C項正確;孔子素以“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為“圣德”,力主“泛愛眾”,“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體現了孔子的富民、利民主張。“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說明孔子的富民、利民主張在“泛愛眾”的思路上陷入了平均主義的泥淖中,但是在奴隸制向封建制急劇變革的時代,他的“均無貧”只能成為高高懸起的奮斗理想,失去了現實意義,排除A項;“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說明孔子把富民視為治國安邦的重要手段,但是否有效不得而知,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教化民眾,排除D項。故選C項。3.西漢后期,郡的數量增加到83個,郡的大小相差很大。下表為公元1年——2年的統計中幾個有代表性的郡的數據。這說明郡名登記的戶登記的人口潁川(面積最小的郡之一)4324912210973牂柯(經營西南夷,面積最大的郡之一)24219153360敦煌(在偏遠的西北地區)1120038335河東(位置居中)236896962912A.政府全部接管了王國的領地 B.中央致力加強對地方的有效管理C.西漢創新地方行政管理體制 D.地方割據勢力隱患得以徹底消除【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從表格的數據信息可知,面積最大的郡、邊疆地區的郡戶數、人口明顯少于面積小的和居中的郡,這反映出中央政府是特意而為之,限制這些大郡、邊疆郡的實力變大,加強對地方的有效管理,即說明中央致力加強對地方的有效管理,B項正確;“全面”的說法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中所涉及的郡縣,在戰國時期已經存在,并不屬于創新,排除C項;D項太絕對,地方問題仍然存在,排除D項。故選B項。4.10—13世紀雖然是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但各族政權都不約而同地自稱是“炎黃子孫”,自我認同為“中國”。同時,為了表明自己所建政權的合法性及其重要地位,又都自我認同為“中國正統”。這說明這一時期A.天下一統格局形成 B.各民族間民族隔閡消除C.華夏認同觀念增強 D.儒家思想已被廣泛接受【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0——13世紀(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0—13世紀的中國正處于遼宋夏金元時期,這一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同時存在多個民族的政權,但這些政權都不約而同地自稱是“炎黃子孫”,自我認同為“中國”。同時,為了表明自己所建政權的合法性及其重要地位,又都自我認同為“中國正統”,由此體現了對華夏的認同,說明此時華夏認同觀念增強,C項正確;此時民族政權并立,并沒有形成天下一統格局,直到13世紀后期元朝才實現一統,排除A項;“隔閡消除”的說法過于夸張,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此時很多少數民族政權并沒有廣泛接受儒家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5.據記載,“乾隆初,始聞有洋錢通用。至四十年后,洋錢用至蘇、杭。其時我邑(今江蘇無錫)廣用錢票,兼用元絲銀。后銀價稍昂,乃漸用洋錢”,乾隆五十年后“但用佛頭(西班牙銀元)一種”。這反映了乾隆時期A.清政府的貨幣主權逐漸旁落 B.白銀外流引發了嚴重的錢荒C.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加深 D.西班牙壟斷了中外貿易通道【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乾隆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細,乾隆后期,洋錢在市場中流通范圍有所擴大,這說明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有所加強,C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貨幣主權的旁落,排除A項;B項與史實不符,洋錢的廣泛使用是白銀流入的結果,排除B項;材料無法說明西班牙壟斷中外貿易通道,排除D項。故選C項。6.“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傳統中國以陸地為主要防線。1874年日本進攻臺灣,使清政府認識到日本將“為中國永久大患”,洋務派趁此機會提出了“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條具體措施的“海防議”。由此可見,當時A.國家民族意識普遍覺醒 B.清政府海防建設日益受到重視C.清廷實現了軍事近代化 D.洋務運動改變了工業落后局面【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74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中國傳統防線主要在西北一線,然而在1874年日本進攻臺灣后,清政府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開始將防御重點轉向沿海,這表明在西方近代軍事文明的沖擊下,清廷的海防建設日益受到重視,B項正確;中日甲午海戰后,中國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排除A項;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洋務運動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7.中華蘇維埃工農兵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工農紅軍優待條例》規定:“凡紅軍戰士,家在白色區域的,以及新由白軍中過來的,則在蘇區內分得公田,由當地政府派人代耕?!痹撆e措旨在A.推動根據地農業生產發展 B.適應民族斗爭的現實需要C.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壯大軍隊鞏固根據地政權【答案】D【詳解】由中華蘇維埃工農兵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可知,材料所述現象為長征前的工農武裝割據時期。公田的分配有利于贏得從國統區來的紅軍戰士的擁護,從而壯大紅軍力量,鞏固根據地政權,D項正確;B項表述是抗戰時期,排除B項;推動根據地農業發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紅軍、白軍的劃分意味著這是國內戰爭,而非民族戰爭,排除B項。故選D項。8.1956年,英國援引“例外程序”對中國取消了橡膠禁運,日本隨之也援引“例外程序”向中國擴大輸出項目。至1957年7月,向中國放寬貿易的國家已有英國、比利時、西德、法國和日本等國,但美國仍宣布單獨禁止對中國的一切貿易。這表明當時A.美國的國際地位日漸衰落 B.中國積極融入世界市場C.美對華經濟封鎖難以持續 D.中歐結束長期冷戰狀態【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56-1957年(歐美、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新中國實行敵視和經濟封鎖政策,并要求其他盟國也加入對中國的經濟封鎖中。然而英國、日本等國還是逐漸向中國放寬貿易,表明美對華經濟封鎖出現漏洞,難以持續,C項正確;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國際地位沒有出現明顯衰落,排除A項;材料講西方國家的對華貿易政策,而非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排除B項;冷戰主要在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之間展開,冷戰結束是在20世紀90年代,排除D項。故選C項。9.2017年9月,中國軍隊完成了8000人規模維和待命部隊在聯合國的注冊,其中包括步兵、工兵、運輸、醫療等10類專業力量28支分隊。目前,中國是聯合國維和待命部隊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的國家,同時也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第二大出資國。據此可知,中國A.主導了聯合國的維和行動 B.保障了世界的和平與安全C.為世界和平貢獻中國力量 D.有力推動了聯合國的發展【答案】C【詳解】從材料中所反映的中國派出維和的人數與次數,以及中國對維和行動的大力支持等方面可得出,中國積極參與維和,為世界和平貢獻中國力量,C項正確;中國參加維和,但并不是主導,排除A項;參與維和,只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世界并不和平,排除B項;維和與聯合國的發展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排除D項。故選C項。10.古希臘的摔跤比賽由戰場肉搏演化而來,比賽規定不能擊打脆弱部位,不允許撕咬對手,有人被摔倒或認輸比賽即宣告結束。比賽中選手極少認輸,因而場面非常激烈,觀眾被場上的氛圍感染,歡呼跳躍,載歌載舞。這反映古希臘A.頻繁的戰爭導致社會尚武 B.公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壓抑C.體育活動滲透著人文精神 D.規則意識與社會實際脫節【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古希臘時期。據材料“比賽中選手極少認輸,因而場面非常激烈,觀眾被場上的氛圍感染,歡呼跳躍,載歌載舞”,可以看出古希臘的體育運動受到了民眾的歡迎,同時又能從體育運動中體現出不服輸、勇敢、戰斗等人文精神,C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古希臘的外部環境和社會狀況,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體育運動,不能說明公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壓抑,排除B項;規則意識與社會實際并沒有脫節,排除D項。故選C項。盧梭認為,“如果有了派系存在的話,那就必須增殖它們的數目并防止它們之間的不平等……這種防范辦法是使公意能夠發揚光大而且人民也絕不會犯錯誤的唯一好方法”。據此可知,在現實制度實踐中,盧梭A.提倡直接民主 B.反對政黨政治 C.主張財產平等 D.支持分權制衡【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法國)。根據材料“有了派系存在的話,那就必須增殖它們的數目并防止它們之間的不平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盧梭認為權力不能集中在一個派系中,要增加派系的數量,分散權力,體現了分權制衡的思想,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分權,沒有體現直接民主,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盧梭對政黨政治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關于財產的詞語,不涉及財產平等,排除C項。故選D項。19世紀70年代,德國的化學企業貝爾、赫斯特苯胺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附屬研究與開發實驗室,電子工業企業緊隨其后。幾十年后,德國其他的工業企業也都建立了類似的實驗室。這反映出當時德國A.現代工廠制度開始建立 B.率先進入“電氣時代”C.生產管理方式發生變革 D.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70年代(德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在第二工業革命中,德國的部分工業企業建立了實驗室,使科學與生產緊密結合起來,這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特點,D項正確;工廠制度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就已建立,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領先地位,而是反映了當時德國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的現象,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生產管理方式的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1919年6月,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就德國賠款問題發表評論說:“戰后賠款本來應該是他們在經濟領域的主要議題,而他們把賠款作為一個神學問題、政治議題和選舉手段來解決??恰恰漏掉了他們所掌握的各國經濟未來這一角度?!边@表明凱恩斯A.反對過分削弱德國以維持歐洲均勢 B.認同外交應該優先考慮本民族利益C.主張從全球化的視角考慮德國問題 D.認為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相互依存【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的世界。根據材料“戰后賠款本來應該是他們在經濟領域的主要議題,而他們把賠款作為一個神學問題、政治議題和選舉手段來解決??恰恰漏掉了他們所掌握的各國經濟未來這一角度。”可知,凱恩斯就德國賠款問題認為,英法在德國賠款問題上沒有從全局的、根本角度考慮,而是將重點放在了政治問題上,即制裁和削弱德國,這使得英法失去一次掌握世界經濟未來的機會,說明凱恩斯主張從全球化的視角考慮德國問題,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處理德國問題,沒有描述維持歐洲均勢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描述優先考慮本民族利益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描述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相互依存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在一戰爆發后的十多年中,西歐文學藝術家創作了大量文藝作品,如索利的十四行詩《當你看到千百萬無言的死者》、喬治·杜阿梅爾的小說《受難者》、雷馬可的長篇小說《西線無戰事》等。這些作品反映出當時A.民族獨立意識增強 B.民眾呼喚世界和平C.戰爭引發精神危機 D.和平主義成為主流【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一戰后西歐社會出現大量反思戰爭的文學作品,因此反映了當時社會民眾呼呼世界和平,B項正確;一戰后亞非拉地區民族獨立意識增強,而不是西歐,排除A項;“精神危機”說法錯誤,材料反映戰爭引發社會反思戰爭呼吁和平,排除C項;“主流”說法錯誤,材料只體現了社會呼吁和平,但沒有體現出成為主流思潮,排除D項。故選B項。美國漫畫家大衛·勒文1967年創作的《約翰遜秀傷疤》。漫畫家將約翰遜總統的疤痕畫成了一個戰爭正在劇烈進行的越南地圖。該作品A.反映了西方陣營的分化 B.表達了美國社會的反戰情緒C.揭示了冷戰政策的實質 D.揭露了資產階級人權的虛偽【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類題目,時空是1967年的美國。根據題干可知,1967年,美國正在亞洲進行越南戰爭,漫畫將約翰遜的疤痕畫成了正在進行戰爭的越南地圖,表達了美國人民的反戰情緒,B項正確;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歐與日本奉行相對獨立的外交政策,體現了西方陣營的分化,材料中沒有西歐與日本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美蘇對抗,排除C項;本材料主要體現反戰的內容,沒有體現人權,排除D項。故選B項。16.有學者描繪當今的世界新現象:“中國和拉美在討論農業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開展基礎設施合作,歐洲和東南亞正在打造自由貿易,美國和非洲在合作修電廠,中國和歐洲準備合作開發北極?!边@些現象反映出A.全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B.合作共贏成為時代的潮流C.地區經濟差距日益縮小 D.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中國和拉美在討論農業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開展基礎設施合作……”,可以看出世界范圍內,不同地區在不同領域展開了合作,說明合作共贏成為時代的潮流,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合作,并不是全球治理體系,排除A項;廣泛開展合作,不能說明經濟差距在縮小,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經濟全球化,并不是多極化趨勢,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17.(14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家訓譜籍中,有關節節儉的內容引人注目。古人認為這不僅足節的一些提物,而且是關系到個人、家庭,乃至整個國家的問題。如諸葛亮在《誠于書》中提出“夫君于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辈芪捍笏巨r桓范在(政要論。節欲)中云:“修身治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國之要,莫大于節欲?!痹鴩獎t提出:“居家之道,惟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薄幾試牢膹姟稖\談中國古代家訓家法中的“節儉”思想》材料二明清時期,歷史上傳統的消費觀受到質疑,新的消費思想應運而生。這集中體現在明代陸楫的思想上,他在其《蒹葭堂雜著摘抄·禁奢辨》中指出:“自一人言之,一人儉則一人或可免于貧;自一家言之,一家儉則一家或可免于貧。致于統論天下之勢則不然”“彼以梁肉奢,則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紈綺奢,則鬻者織者分其利”?!幾詤螘悦取吨袊糯膭钕M的經濟思想辨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消費觀念的特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消費觀念的突出變化并分析其歷史影響。(6分)【答案】(1)特點:反對奢侈,崇尚節儉;將消費與個人修養和家國命運相結合。(4分)原因:小農經濟占主導,整體生產力水平不高(或中下層民眾相對貧困);儒家傳統觀念的影響。(4分)(2)變化:崇奢黜儉,鼓勵消費。(2分)影響: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思想觀念;順應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需要;但未成為當時的主流消費思想,對社會經濟影響不大。(4分)【詳解】(1)關于“特點”,由材料“有關節節儉的內容引人注目”,可得出反對奢侈,崇尚節儉;由材料“居家之道,惟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關系到個人、家庭,乃至整個國家的問題”,可得出將消費與個人修養和家國命運相結合。關于“原因”,可以從中國古代的經濟基礎和傳統思想觀念等方面分析。(2)關于“變化”,由材料“傳統的消費觀受到質疑,新的消費思想應運而生”,可得出崇奢黜儉,鼓勵消費。關于“影響”,首先是沖擊傳統消費觀念,從時代特征來看,既與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相關,但由于傳統經濟成分占主導,所以不能鼓勵消費的思想未能成為主流思想。18.(14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須知那個時候的中國,要在充斥封建主義舊文化的天地里容納若干資本主義的新文化,除了“中體西用”還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來,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托,它在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愋衤础督匪急驿洝凡牧隙袊v法大使郭嵩燾的翻譯馬建忠,于1877年寫信給李鴻章匯報來歐洲的思想認識,指出歐洲各國“求強者以得民心為要?!瓕W校建而智士日多,議院立而下情可達。其制造、軍旅、水師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薄幾脏嵈笕A《晚清思想家對民主與科學的追求》材料三新事物在舊體內總是較有活力的因素,人們雖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許可的范圍內,是很難如愿的?!院笙蛭鞣綄W習的發展歷程,是在“中體西用”宗旨的引導下邁開步伐的,又徐徐地沖擊著“中體西用”的宗旨。——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體西用”思想為什么能成為當時清政府的最佳選擇?(4分)(2)19世紀晚期,洋務思想家對于西方的認識不斷深化,請根據材料二加以說明。(4分)(3)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學習的發展歷程”是如何沖擊“中體西用”的宗旨的?(6分)【答案】(1)“中體西用”思想適應了清政府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謀求國家富強。(4分)(2)說明:承認西方正制的優越性;認為西學也有本末之分。(4分)(3)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思想,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中體”受到沖擊;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三民主義,主張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拋棄“中體”;新文化運動時期,激進派提倡民主和科學,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全盤否定“中體”。(6分)【分析】試題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獲取信息并歸納知識的能力,結合材料一的關鍵信息,沒有“中體為前提”,“西用”無所依托,“它在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可見清政府選擇“西用”是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聯系所學知識可知,“中體”指維護封建制度。(2)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獲取信息并歸納知識的能力,結合材料二中““求強者以得民心為要?!瓕W校建而智士日多,議院立而下情可達。其制造、軍旅、水師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的信息來歸納,可見此時認識到學習西方制度的重要性。(3)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獲取信息并歸納知識的能力,聯系所學知識,從君主立憲派、革命怕以及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圍繞維新思想、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從“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思想,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中體”受到沖擊、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三民主義,主張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拋棄“中體”以及新文化運動時期,激進派提倡民主和科學,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全盤否定“中體”。”的角度分析即可。考點: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運動和戊戌變法·比較;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體西用·思想特點;19.(12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紀末當美國沖向亞洲參與列強角逐時,東南亞巴被瓜分完畢。美國把競爭的矛頭指向西班牙,把擴張的目標定在菲律賓。1898年4月,美國參議員艾伯特·貝弗里奇提出:“我們今后最大的貿易一定是與亞洲進行”“我們的剩余產品在哪里尋找消費者呢?地理回答了這個問題,中國是我們天然的消費者”“菲律賓在整個東方門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地?!倍鹬?,美國提出殖民地實行國際托管的建議,以及控制太平洋軍事指揮權、阻撓英、法、荷重返東南亞的舉動,都是美國與老殖民者爭奪東南亞的嘗試。1945年4月,在舊金山聯合國家國際組織會議上,當中國、蘇聯等國提出把“獨立”列為國際托管制度的基本目的時,美國卻反對以“獨立”作為國際托管制度的基本目的,并公然支持英、法、荷重返東南亞。舊金山會議上對托管制度目標的讓步,換得了英國對美國占領太平洋島嶼的支持。同意法國重返東南亞,同時讓法國同意把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島的努美阿港作為美軍基地——摘編自吳群《試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對東南亞的介入》(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末美國將菲律賓定為東南亞地區擴張目標的主要原因。(6分)(2)根據材料.指出二戰期間美國東南亞政策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6分)【答案】(1)原因:宗主國西班牙的衰落;美國搶奪原料產地、商品傾銷市場和資本投資場所的需要;美國把菲律賓看作是向中國擴張的基地。(6分)(2)變化:由主張將殖民地國際托管到公然支持宗主國重返東南亞。(2分)原因:緩和與西方盟國的矛盾;加強抗衡蘇聯的力量;中國和日本成為美國戰略關注的重心: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換取英、法的支持等。(4分)【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中“我們的剩余產品在哪里尋找消費者呢?地理回答了這個問題,中國是我們天然的消費者”,“菲律賓在整個東方門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地”,“我們今后最大的貿易一定是與亞洲進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美國將菲律賓定為東南亞地區擴張目標的主要原因有,美國把菲律賓看作是向中國擴張的基地;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發展迅速,要在亞洲搶奪原料產地、商品傾銷市場和資本投資場所;菲律賓的宗主國西班牙作為老牌殖民國家,日益衰落等。(2)變化:根據材料中“二戰中,美國提出殖民地實行國際托管的建議”,“1945年4月……美國卻反對以‘獨立’作為國際托管制度的基本目的,并公然支持英、法、荷重返東南亞”可知,二戰期間美國東南亞政策由主張將殖民地國際托管到公然支持宗主國重返東南亞。原因:根據材料中“中國、蘇聯等國提出把‘獨立’列為國際托管制度的基本目的時,美國卻反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要加強抗衡蘇聯的力量;根據“美國提出殖民地實行國際托管的建議,以及控制太平洋軍事指揮權、阻撓英、法、荷重返東南亞的舉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期,美國改變東南亞政策是為了緩和與西方盟國的矛盾;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