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課件_第1頁
第一章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課件_第2頁
第一章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課件_第3頁
第一章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課件_第4頁
第一章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工藝美術史

2023/7/24中國朝代順序如下: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新朝、玄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朝代2023/7/24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第一章2023/7/24第一節概述第二節裝飾的萌芽第三節石器工藝第四節陶器工藝第五節其他工藝第六節結語講授提綱2023/7/24第一節概述一.關于人類的起源唯心主義說法

《圣經》中有亞當與夏娃的傳說我國上古神話中有伏羲、女媧為人類始族的故事

2.唯物主義說法達爾文.恩格斯.毛澤東證明:云南元謀發現的距今200多萬年的猿人化石陜西蘭田發現的50-60萬年的猿人化石北京西南周口店發現的猿人頭骨化石2023/7/242023/7/24湖北鄖縣人頭骨化石2023/7/24距今約五十萬年前,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就居住著我們的祖先“北京人”,或者稱為“中國猿人”。他們生活在石灰巖的山洞中,征服自然的兩種武器是:石器和火。他們最初使用的是天然的石塊,以后逐漸學會了選揀石塊,打制石器,但是還沒有固定的型式。三十萬年前的“丁村人”和二十萬年前的“河套人”,所用的石器有了第二步加工的痕跡。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發現了距今一萬七千年前的“山頂洞人”。他們的形象基本上和現代人差不多。所以稱之為“真人”。他們制作的石器,仍然是相當粗糙的。通常把打制石器的時代成為“舊石器時代”1.1、舊石器時代2023/7/24

把經過選擇的石頭打成石斧、石刀、石錛、石鏟、石鑿等各種工具,并且加以磨光、鉆孔,用以裝柄或穿繩,以提高實用價值。這種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1.2、新石器時代2023/7/24(一)仰韶文化——半坡1.村落。2.方形或圓形的半地穴式的房屋。3.燒制陶器(盆、瓶、罐),不同用途的器皿用不同原料制作。(煮飯的粗沙陶,盛水的細泥陶)4.彩陶的制作是其重要成就,魚紋和人面紋,具有鮮明的特色1.2、新石器時代2023/7/24(二)河姆渡文化1.飼養豬、狗和水牛等家畜。種植水稻。2.木結構建筑(采用榫卯結構的干欄式建筑形制,過定居生活)。3.陶器有釜、灶、缽等。4.紡織工具。5.雕塑:牙雕、骨雕、泥塑等6.雕刻裝飾題材:鳥、豬、稻禾、幾何紋。1.2、新石器時代2023/7/24(三)母系氏族文化時期的工藝成就1.生產工具改進。(磨制石器、牙骨工藝提高)2.制陶工藝(改變泥土內在性質);制陶工藝既注重實用,又注重對美的要求。在陶器上施以化妝土,還進行彩畫、刻鏤、堆貼等各種裝飾。其中彩陶最為有特色。3.紡織工藝。4.木工工藝(居住的需要)石斧、石錛、石鑿等加工木料。1.2、新石器時代2023/7/24(四)父系氏族文化時期的工藝成就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后,黃河中下游產生龍山文化,最早發現于山東歷城龍山鎮因此而得名。手工業和農業分離,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1.制陶技術提高,采用封窯和輪制。用瓷土作原料燒制成白陶,制陶工藝變成家族所掌握的專門生產部門。2.紡織工藝,紡織較細麻布,養蠶繅絲。3.編織工藝(用具,適應生活)。4.木工工藝(生活、居住、交通)5.玉雕工藝(玉石、瑪瑙、松石,產品豐富)。6.牙骨工藝(生活用具、欣賞)1.2、新石器時代2023/7/24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2023/7/24黃河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表2023/7/24在原始裝飾藝術中,從其內容可歸納為:幾何紋樣、植物紋樣、動物紋樣、人物紋樣四大類。其中幾何紋樣是受一些自然物象和編織物的影響而產生并進行再創造的結果,其余三類則是通過先摹擬爾后提練概括,再加以重復或進行漸變處理所逐步形成的。多種形式的裝飾紋樣,都是在摹擬了自然物象之后發展而成,而那些摹擬了自然物象的形象,揭示著原始人的某些生活情況,既可以說是圖騰標志,也可以說是他們歌頌生活的結果,記錄了古人生產勞動的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這些原因,促成了裝飾藝術的起源。第二節裝飾的萌芽2023/7/24

石器工藝之前存在一段木器時代。一、階段1.舊石器時代:用打制的方法制造成的比較粗糙的石器。(分為三個時期:早期的藍田人和北京人;中期的丁村人;晚期的河套人和山頂洞人,舊石器時代存在了數十萬年的歷史。)2.新石器時代:在打制的基礎上還經過磨制的石器。(遍布全國)距今1萬年左右。3.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過渡階段。第三節石器工藝2023/7/242023/7/24二、石器的種類1.按用途分: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種類。主要是利用石頭的刃和尖作為工具使用。2023/7/24三、打制方法、石材選擇1.打擊——作窩——琢制——鉆孔(兩面對鉆)2.石材選擇:就地取材,注意硬度、形狀、紋理(玉器工藝為石器工藝的發展,紋理細密,色澤精美的“美石”加工后成為裝飾品。)品種主要有:璧、玦、璜、管、珠、墜、玉鏟,主要為裝飾品。2023/7/242023/7/242023/7/242023/7/242023/7/242023/7/242023/7/24七孔石刀石鏟2023/7/241.最晚距今9000-10000年前,中國先民已能制作陶器。專家普遍認為,距今7000-8000年前,中國的陶器已經出現。2.原始陶器大體有紅、灰、黑、白之分;原始陶器的裝飾之美體現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現于黑陶。3.按出現的先后順序,陶器的制坯方法大體有捏塑、泥條盤筑、輪制三種。4.陶坯制成后還經過打磨。目的是:使坯體致密,降低吸水率;令表面光滑,更加美觀。5.燒制方法:平地堆燒,發展為窯爐。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陶器在人類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不僅豐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強了定居的穩定性。第四節陶器工藝2023/7/242023/7/24概念:彩陶是指新石器時代一種手制、用紅、黑、白等色繪有花紋的陶器時間:延續約有3千年左右,最早的彩陶約產生在距今6

千年以前

分布地區:在黃河、長江流域及其他地區都有或多或少的彩陶遺存,以河南、陜西、湖北、甘肅、青海、山東、江蘇等地區出土的彩陶為典型

器物種類:飲食、蒸煮、儲存器都有,可滿足于當時人們不同方面的需要

主要文化類型: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過去曾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等。下面分別介紹:4.1彩陶2023/7/241.半坡類型以西安半坡為代表,另外有寶雞北首嶺、臨潼姜寨、武功游鳳等遺址。

器物造型:圓底折腹直壁、細頸、直口尖底等形式

裝飾紋樣:以幾何紋樣為主,常見的有線紋、寬帶紋、三角紋、斜線紋、波折紋、網紋等。動物類紋樣有人面紋、人面魚紋、魚紋、鹿紋、蛙紋等彩繪特點:顏色多用黑彩紋樣構成為二方連續式,也有單獨紋樣做散裝布置的代表作品:《人面網紋盆》(西安半坡出土)、《魚紋蛙紋盆》(陜西臨潼姜寨出上)、《人面魚紋盆》(半坡出土)、《魚紋盆》(陜西武功游鳳出土)等(一)仰韶文化彩陶2023/7/24半坡遺址發掘現場

2023/7/242023/7/24彩陶三角紋缽(半坡)

2023/7/24彩陶獸面紋壺(半坡)

2023/7/24以河南陜縣廟底溝遺址為代表,另外有甘肅武山西平、山西垣曲下馬村、陜西華縣柳子鎮、甘肅武山、天水等遺址

器物造型:曲腹小平底、卷底、葫蘆形平底小口等形式裝飾紋樣:幾何紋樣有藍紋、劃紋、弦紋等,及由點、勾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連續的花形帶狀紋。動物形象較少,有鳥紋、蛙紋、蜥蜴紋及個別的人面魚紋等。彩繪特點:黑彩,紅彩很少見。施白衣的彩陶為這一類型彩繪裝飾的明顯特點代表作品:花瓣紋彩陶盆》(陜縣廟底溝出土)、《花葉紋彩陶盆》(同前)、《云紋彩陶瓶》(山西垣曲下馬村出土)、《圓曲線圓形彩陶盆》、《花葉弧線紋彩陶盆》(陜縣廟底溝出土)、《衡錫紋彩陶瓶》(甘肅武山出土)等。(二).廟底溝類型

2023/7/242023/7/24彩陶雙魚紋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2023/7/24彩陶花瓣紋盆

2023/7/24仰韶文化白衣彩陶缽

2023/7/24彩陶葉紋缽仰韶文化2023/7/24彩陶缽

山西垣曲出土

蜥蜴紋彩陶瓶

甘肅武山出土

鸛銜魚紋彩陶缸

河南鄧汝出土2023/7/24(三)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個地方類型,它位于黃河上游,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一帶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及四川北部地區。馬家

窯文化的制陶業具有很高的水平,并且彩陶數最多,種類和裝飾紋樣也很豐富。這一文化的彩陶包括四個類型:

1.石嶺下型;

2.馬家窯型;

3.半山型;

4.馬廠型。

2023/7/242.馬家窯類型

器物造型:新穎、優美裝飾紋樣:柔和流暢,常見有條紋、寬帶紋、圓點紋、弧線紋、方格紋、垂帳紋、平行線紋、旋紋、旋渦紋、波浪紋及魚紋、人面紋、蛙紋等.彩繪特點:仍為黑色.內彩比其他類型發達代表作品:在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上的一件彩陶盆內。還繪有集體人物的舞蹈紋樣.生動地反映廣光民們在勞動之暇.下拉手歡樂歌舞的情景.是一件很難得的藝術珍品,在舞蹈史上也重要地位。2023/7/242023/7/241.石嶺下類型,典型器型有《小口雙底平底瓶》、《侈口長頸圓腹壺》、高領膨腹罐》等。甘肅秦安寺坪還出土過一件人頭形器口的紅陶瓶,造型樸實,頭部雕塑很逼真。彩陶底色為磚紅,以黑色進行彩繪。紋飾有條紋、圓點紋、波形紋、葉形旋紋、弧線三角紋以及烏紋、蛙紋等。構圖都比較疏朗,具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一些特點。但目前發現的石嶺下陶器數塔還比較少,很難總結其全貌

變體魚紋罐,石嶺下類型內彩人面紋盆,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2023/7/24彩陶缽(馬家窯類型)

高10.4厘米,口徑29厘米,1975年甘肅省臨夏水地陳家出土,寧

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藏。

2023/7/242023/7/242023/7/24(一)彩陶的裝飾基本上以幾何紋為主

1、編織的模擬。

2、勞動的節奏感。

3、圖騰的表號化。

4、自然的抽象化。彩陶的裝飾藝術2023/7/242023/7/242023/7/24造型裝飾表現手法藝術風格距今年代半坡型盆(圜底)魚紋人面紋由寫實到抽象;直邊三角形樸質約7000—6000年廟底溝型鼓腹小平底缽鳥紋變體鳥紋花瓣紋雙關手法(色彩雙關)曲邊三角形律動約6000—5000年馬家窯型罐杯豆勺點螺旋紋波紋繁彩內彩旋動流暢約5000年半山型直頸鼓腹壺漩渦紋葫蘆紋鋸齒紋多效裝飾法(形體雙關)黑彩、紅彩合用秀麗精巧約4500年馬廠型雙連罐、帶流單把杯、豆等器形四大圈紋人形紋回紋網格紋注意大效果盛行陶衣浮雕發達嵌骨珠剛健粗獷約4000年2023/7/24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黃河下游和東部沿海的廣大地區,興起了另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以出現較多的黑色陶器為特征,所以稱之為“黑陶文化”。因為它最早發現于山東歷城龍山鎮,所以也稱為“龍山文化”。2、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是歷史發展的前后不同階段。龍山文化東起山東半島(黑陶文化發達的中心),西到河南、陜西地區,北到遼東半島,南過杭州灣,到達江西的樟樹鎮和臺灣省,其分布比仰韶文化還大。4.2黑陶

2023/7/243、龍山文化分為四個類型:①早期龍山文化(廟底溝第二期文化),根據河南三門峽廟底溝文化遺址發掘確定,分布在豫西、晉南、關中。②河南龍山文化(后岡第二期文化),分布在河南、山西和河北的南部;陜西龍山文化(客省莊第二期文化),發現于陜西長安客省莊得名,主要分布于陜西境內。③典型龍山文化,以山東為中心,北迄遼東半島,南達江蘇北部。④良渚文化,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圍地區的黑陶文化。2023/7/24

高:7.8cm口徑:7.5cm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細泥質黑陶,侈口平底。器身中間有一半環形小耳,通體光亮漆黑,不施紋飾。

2023/7/24(二)黑陶的工藝制作及其藝術特點

1、黑陶的工藝制作。采用輪制,制陶工藝由手工泥條盤筑法到輪制,是一個極大的技術革新。掌握了封窯技術,陶窯也有很大的改進,加強了窯室的溫度,提高了器物的硬度。

2、黑陶的工藝特點。黑、薄、光、紐四個特點。黑,烏黑的色彩;薄,器體很薄,所以又稱為“蛋殼陶”;光,具有光澤的器表;紐是器物多有穿繩或手持的器耳或蓋紐。彩陶工藝以彩繪裝飾見長,黑陶工藝則是以造型取勝。2023/7/242023/7/24分布在江蘇、江西、浙江、福建、廣東、臺灣等廣大地區,尤以沿海最為盛行。幾何印紋陶可以分為印紋軟陶和印紋硬陶兩種。印紋軟陶分為泥質和細沙質,火度較低,胎作紅褐色、灰白色或灰色。印紋硬陶的火度較高,胎作灰色。器形有罐、尊、簋、鬲、盤、杯、盂等。幾何印紋陶的制作,分為手制、輪制、模制等幾種。陶器上的幾何花紋,實在陶坯未干前,用印模按照所定部位捺印上去的,然后進行燒制。常見的花紋有:水浪紋、米字紋、回紋、方格紋、編織紋、繩紋等幾十種。4.3、幾何印紋陶2023/7/242023/7/242023/7/24一、牙骨雕骨器出現得較早,在北京猿人的遺址中,就已經發現大量的破碎骨片,其中有似乎經過有意加工的骨器。在山頂洞人的遺址中,出現了磨光的骨錐、骨鑿、骨楔等多種工具。河姆渡出土的雙鳥紋骨匕,雙鳥異首同身,組成兩組圖案,骨壁的兩端用平行線和點線組成有節奏的幾何紋裝飾,形成一個完整的畫面。第五節其他工藝2023/7/24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雙鳥朝陽紋象牙蝶2023/7/24雙鳥紋匕柄2023/7/24二、染織在周口店山頂洞人的遺址中,發現了一個磨制精致的骨針。骨針的發明標志著人們已經能夠縫制簡單的衣服。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各地遺址中普遍出現了骨針、骨錐、陶紡輪、石紡輪等。紡輪的用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紡織工具。同時也發現了紡織物的痕跡,在半坡、廟底溝、大何莊、秦魏家等仰韶文化墓葬中都發現了布紋,織物大多為麻織品。在陜西西華縣曾發現朱紅色的麻布殘片,當時的織物已經開始染色。龍山文化時期的染織工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發明了織布用的骨梭,大大提高了紡織的效率。為了提高紡線的牢固度,經常把線搓成股,當時的經線已經達到了五十根,達到了精細的程度。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sao)的國家。(嫘祖)2023/7/24三、編織材料:竹、藤、柳、草等。品種:簍、籃、簸箕、谷籮、竹席以及養蠶和農業的各種用具。花紋:人字紋、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紋等各種花紋。實用和美觀相結合。(器體用編篾(mi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