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歷程 全省一等獎_第1頁
求索真理的歷程 全省一等獎_第2頁
求索真理的歷程 全省一等獎_第3頁
求索真理的歷程 全省一等獎_第4頁
求索真理的歷程 全省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吃一塹,長一智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樵人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1、實踐的含義及其特點2、實踐與認識的關系3、理解真理的客觀性4、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學習目標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注意3點: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性質:是直接現實性活動非純主觀思維活動一實踐的含義及其特點辯證唯物主義杜威辯證唯物主義費爾巴哈實踐和動物的活動沒有本質的區別實踐是人們有意識的活動,與動物本能有本質的區別實踐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生理需要而進行的一種“利己主義”活動實踐具有社會性,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1)(2)辯證唯物主義黑格爾實踐是人的精神的,觀念的活動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3)探究活動一:以往實踐觀與辨證唯物主義實踐觀有何不同?1、大猩猩用樹枝鉤白蟻2、學生開辯論會、學習理論3、教師講課4、修建長江三峽水利工程5、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6、航天專家研制“天宮一號”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科學實驗活動實踐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最基本的)教育實踐探究活動二發明青蒿素與燕子筑巢有何本質不同?這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1、發明青蒿素也是全體科研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這說明事件具有什么特點?2、屠呦呦團隊在60年代受命,經歷了多年研制成功青蒿素,這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1、屠呦呦研制成功青蒿素這一實踐活動由哪些要素構成?2、這些要素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主體、對象、手段)(實踐活動受客觀事物和客觀規律的制約)(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受一定歷史條件制約)探究活動三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目的和歸宿認識從何而來?認識到何而去?

認識為何發展變化?認識由何檢驗?二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寄生蟲感染導致的疾病長期以來困擾著人類,也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寄生蟲感染的問題在世界最貧困人群中尤其突出,已經成為提升人類福祉與健康水平的一大障礙。

自1969年屠呦呦和研究團隊從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深入到微觀世界,從而研發出抗瘧良藥青蒿素。探究活動四思考:

(1)治療寄生蟲感染病的新療法是如何獲得的?這說明了什么道理?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屠呦呦團隊從古代醫書中得到啟發,研發出青蒿素,說明書本知識也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獲得認識的兩個途徑: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最初,青蒿的實驗效果不理想。屠呦呦敏銳地意識到,是不是煮沸和高溫提取破壞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變原來的提取方法,在經歷了190次失敗之后,終于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以低沸點溶劑乙醚來提取有效成分,明顯提高治瘧的效果。青蒿素已被發現40年,屠呦呦說:“截至目前,青蒿的全貌我仍不完全了解。”針對青蒿素的研究廣度、深度不斷拓展,科學家們正一步步接近“謎底”。近幾年,屠呦呦團隊在深入研究中發現,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獨特效果。而且在治療腫瘤、白血病、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硬化、變態反應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瘧疾,在全球肆虐了幾千年,患者得病后高燒不退、渾身發抖,重者幾天內就會死亡。到20世紀60年代,瘧原蟲產生了耐藥性,瘧疾再次在東南亞爆發。美國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但都無果而終。應越南的請求,中國從1964年起開始抗瘧藥研究。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提供認識工具實踐提高了認識能力多次動物實驗結果讓人興奮,這種編號為191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療被瘧原蟲感染的小鼠和被瘧原蟲感染的猴子時,有效率達到了100%!然而,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類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為了盡快確定這一點,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勇敢地充當了首批志愿者,

在自己身上進行實驗。在當時還沒有關于藥物安全性和臨床效果評估程序的情況下,這是他們用中草藥治療瘧疾獲得信心的唯一辦法。在自己身上實驗獲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課題組又深入到瘧疾嚴重的海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在2l位感染患者身上試用之后,發現青蒿萃取液治療瘧疾的臨床效果出奇的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療的病人很快退燒,血液中的瘧原蟲也很快消失。探究活動五思考:青蒿素青蒿萃取液治療瘧疾的臨床效果出奇的好是怎樣證實的?說明了什么?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活動,能夠把主觀與客觀聯系起來加以對照比較,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世界衛生組織《瘧疾實況報道》顯示,2000年至2015年期間,全球各年齡組危險人群中瘧疾死亡率下降了6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了65%。“青蒿素類藥物作為治療瘧疾的主導藥物,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青蒿素在國際上被譽為“東方神藥”,名副其實。思考:青蒿素在國際上被譽為“東方神藥”,挽救了數百萬計的生命,這說明了什么?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要會到實踐中去,改造世界。探究活動六實踐及其特點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來源目的、歸宿動力檢驗標準含義基本形式特點知識梳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實踐含義基本特征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正確的促進作用錯誤的阻礙作用客觀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來源發展的動力檢驗的標準目的和歸宿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積極投身實踐方法論: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基本形式1.實踐活動多種多樣,下列選項中屬于實踐的()A、蜘蛛結網B、“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提出C、醫生治病D、人們認識事物的現象和本質C隨堂演練2.從“神一”到“神八”載人航天試驗的過程中,直接參加的單位有近200個,涉及到的單位近4000家,參加試驗的工程科技人員超過15萬人。這說明()A、實踐具有社會性特點B、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C、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D、實踐是人類應對環境的一種活動AA3、下列觀點包含實踐是認識基礎的有(

)①近水知魚性,近山知鳥音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④百聞不如一見⑤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⑤D.①③④D鞏固練習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阻礙實踐的發展。方法論:要求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仰望星空,我們感到自身的渺小與人類的渺小。探索宇宙的真理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繼。下列認識都是真理嗎?為什么?“上帝創造了人”“發展是硬道理”“供求影響價格”

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中,什么樣的結論才能被稱為真理呢?×探究活動七√√認識: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真理謬誤相符合不符合認識客觀事物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三理解真理的客觀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什么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人們會產生不同的認識?

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有不同的認識,但其中只有一種正確的認識,也就是說真理只有一個。真理和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因為“有用”才“真”,還是因為“真”才“有用”?1、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2、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它是正確的,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3、不能以“有用性”來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是真理。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實踐。

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的最基本屬性——客觀性①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②真理的檢驗標準是客觀的。“真理”是客觀的: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權力.地位)為轉移。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對同一個事物只能產生一種正確的認識,即真理只有一個。

三角形的內角和任何情況下都等于180度嗎?

三角形內角之和等于180度,這是幾何之父——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約公元前330-275年)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兩千多年里,人們一直把它當作任何條件下都適用真理。19世紀初,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1792—1856)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小于180度。德國數學家黎曼1826—1866)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大于180度。

1、羅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發現是否表明,歐幾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這說明了真理具有什么特征?

說明離開一定的條件,不好判斷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因為真理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啟示失敗的實踐說明了: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實踐——認識——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四追求真理是個過程1、認識具有反復性①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從主體來看:受具體實踐水平、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限制。從客體來看:客觀事物的復雜性、變化性,使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②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實踐——認識——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材料一: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而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材料二:中世紀歐洲神學思想處于統治地位,統治階級推崇神學,認為上帝創造了地球、月亮等萬事萬物,“君權神授”材料三:中國古代老百姓每逢月食非常害怕,“天狗食月”一說盛行……探究三:從主、客觀兩方面分析,為什么早期人類對月球的正確認識如此匱乏?具體實踐水平限制知識水平有限立場觀點2、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物質世界)————無限變化認識的主體(人類)——世代延續認識的基礎(實踐)——不斷發展人類認識無限發展3、認識具有上升性①人的認識運動不是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而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②真理在發展中不斷超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