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初中語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初中語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初中語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初中語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學習目標】1、了解作者和詩歌寫作背景,理解詩歌內容,感知詩人形象。2、能準確流利地朗讀詩歌,培養朗讀能力。3、能通過誦讀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獨特體會。【教材分析】這首詩是杜甫人生中“戰亂流離”時期的作品,此時的作品是由本身的苦難,黎民的苦難,社會的苦難共同醞釀的,鮮明地體現著詩歌記史的特點。此詩敘述了草屋被狂風吹破的事,在疾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親身體驗著困窘難熬的苦楚,腦海卻翻騰的是戰亂給天下寒士帶來的不幸和荼毒,“古仁人”情懷的表露鮮明而強烈。【學習重點】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感受心憂天下的“詩中圣人”形象。【學習難點】能通過誦讀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獨特體會。【學習方法】研讀探究

對話

誦讀

【學習準備】

1、借助書下注釋或參考書,讀準字詞,理解詩歌內容;2、了解詩人及詩歌寫作背景。【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欣賞名言,齊讀理解師小結:這是孟子的一句話,是儒家思想精髓的體現。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少時胸懷大志,曾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壯語,落魄時更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泣血之語。可以說,無論“窮”與“達”,“兼濟天下”總是他詩歌的主旋律。這位詩人就是——杜甫。(板書作者)今天我們共同賞析他的一首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板書課題)2.解題題目中的“為”怎么理解?(生答:被)題目中還有一個字明確了這首詩歌的體裁,哪個字?(生答:歌)師小結:以前我們學的是“近體詩”,今天我們要學的是這首詩的體裁是“歌行體”,屬于“古體詩”。二、整體感知1.初讀正音。師:請同學推薦一位同學來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做好點評的準備。推薦朗讀,學生點評;朗讀同學介紹朗讀經驗。(師根據學生回答概括板書:字音、節奏、情感)2.指導朗讀,把握節奏。本詩以七言為主,可采用“四/三”式停頓;韻腳讀出延長音;邊讀邊想象畫面法。3.聽讀,想象畫面,概括情節明確:秋風破屋——群童抱茅——長夜難眠——期盼廣廈4.齊讀全文三、合作探究1.交流,引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師:題目中概括了這首詩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來分析茅屋被秋風所破壞的原因:(生答:房子簡陋;風大雨密)2.背景出示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懷有“致君堯舜上”的理想,卻因奸臣李林甫當道,屢試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唐代中期爆發“安史之亂”,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輾轉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資助在西郊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茅屋,暫時有了安身之處,但生活依舊是清苦的。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暴風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導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此情此景讓杜甫感慨萬分,于是寫詩抒懷。師:從中你關注到了哪些信息?3.找出寫風雨的句子,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自由朗讀第1段,總結秋風的特點:秋風猛烈、無情;指名朗讀,讀出秋風的猛烈。師:哪些詞語體現了風的猛烈?賞析第1段賞析動詞的表達效果:一系列動詞寫出了狂風肆虐的場景。師:文中還有哪些語句寫到了自然環境?云墨色、漠漠、雨腳如麻、長夜沾濕師小結:以上語句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凄涼肅殺的秋季風雨圖,令詩人的處境更為凄慘,對他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3.在這樣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詩人遭遇了那些痛苦?(小組合作,探究這個問題)(生暢所欲言,師適當引導)師:讓詩人痛心的僅僅是自然界的風雨嗎?(引出對社會環境的感受)(生答)找出提示社會背景的句子:自經喪亂少睡眠中的“喪亂”4.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生答,師引導學生理解第四小節的內容),由此可見,是認識一個怎樣的人?(生答,概括,師板書:推己及人、憂國憂民)師小結:這一節詩中,詩人已不再單純地描寫自身“吾廬獨破”的痛苦,而是在借自身痛苦折射“天下寒士”的痛苦,以此呈現社會、時代的苦難;此外,詩人還于大聲疾呼之中,投射出了他自己滿腔的憂國憂民之情。5.請大家齊讀一下這一節,體會“詩圣”的情懷!四、材料連接師:關于這場戰亂,詩人在他的詩作中屢有體現,我們一起來讀一讀。1.《月夜》中寫到“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是詩人在安史之亂時,在逃亡中和在長安俘虜營中所寫的。痛訴上戰爭給詩人帶來妻離子散的痛苦。2.朱門酒肉臭(xiù),路有凍死骨(意思是貴族人家里飄出酒肉的香味,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2.《春望》中寫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詩人寫戰后的長安亂草叢生、殘破不堪的景象,控訴戰爭給城市帶來的巨大破壞。《石壕吏》寫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孫有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可以看出,戰爭殘酷,死傷慘重,民不聊生,衣食無著,就連老婦人也被逼上戰場。

3.出示《舊唐書》中的內容對比,總結“安史之亂”的危害。“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舊唐書》教師補充總結:“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的轉折點,更是杜甫人生的轉折點,這個一生秉承“儒家思想”擔著“窮年憂黎元”使命的詩人,在安史之亂中備受生活的碾壓和荼毒,可這也是杜甫詩篇現實主義風格形成的根源。4.出示名言,深化主題。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

,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朝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

--〔前蘇聯〕別林斯基五、課堂總結通過這首詩歌,杜甫已經為我們營造了一座大廈,這并非是現實生活中的大廈,而是一座精神的大廈。他的這種先人后己,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不僅溫暖著當時的每一位寒士,也必將光耀千古,永載史冊,成為我們永遠的精神財富!六、布置作業1.寫一段文字,遙寄對杜甫的敬意。2.舉一反三,說一說其他愛國奉獻的詩句。附:板書設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被字音推己及人節奏憂國憂民情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學情分析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九十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而且學生群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班集體又有不同的個性,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置教學過程,精心安排問題,巧妙使用類比手法啟發學生思維,做到兼顧全體——“優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次等生吃了”。比如簡單的問題,可由全體學生同步完成;稍難的,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和啟發,教師做點評;難點,則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或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后的研究活動,不一而足。如果班級氣氛活躍,我會鼓勵有主見的學生個別發言,由他們去帶動課堂;如果班級氣氛沉悶,則多由我來對課堂進行整體性的啟發和點撥。如此,學生都能圍繞課堂積極地進行思考,盡最大可能完成教學內容。《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效果分析這節課整體效果不錯。整體感知環節,學生描述畫面形象生動,想象力豐富;在指導朗讀方面,學生領悟神速,調整較快,很好的詮釋了作者的情感,做到了聲情并茂;在分析詩歌內容時,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也極為到位,表達流暢且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總之,整個課堂進程緊張而有序,活潑而深入,對文本的解讀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這節課也有不僅完美之處:課堂評價相對單一,激勵性評價起到了一定的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但也有個別同學表現沉悶,沒有回答問題;朗讀指導還不夠深入。通過這一節課的教授,我充分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智慧,使我的教育之路更加的寬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材分析1.與前后教材知識體系的聯系學生們在初一已經學習過古代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對本詩的作者杜甫,學生并不陌生,他們在初一學過了杜甫的《春望》,對其人其詩有初步的了解。這課《唐詩二首》,都是見景抒情或遇事感懷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為熾烈、內涵最為深刻的一首。能通過學習此詩掌握解詩之法,學生要學習其它詩詞也就順利得多。而且本詩是詩圣杜甫的名篇,千古傳誦,學習本詩,學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了解,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分認識。學生還能在逐步感受杜甫憂國憂民、克己為人的博大胸襟的過程中,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2.本課的知識體系①字詞(略)②本詩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③本詩為七言古詩,但詩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駢偶的形式束縛,兼永長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畫形象和抒發感情。通過形象的語言呈現鮮明畫面,寓情于描寫之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值得鑒賞和學習。

④詩歌所具有的深廣的社會意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評測練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1.從詩中找出描寫的詩句,并對其分析。2.從詩中找出敘事的詩句,并對其進行分析。3.從詩中找出抒情的詩句,并對其分析。4.詩人杜甫在詩中表現了怎樣的情懷?附答案:1.描寫句:“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杜甫眼睜睜看著自己所建的浣花草堂為風所卷,心里七上八下,孤獨無助,自己也變得像飄忽不定的茅草了。2.敘事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這句話敘述群童抱走茅草,喝止不住的事情,自己嘆息天不如意,嘆息人也不體貼。3.抒情句:“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在個人身處逆境的時候,把個人困苦丟在一邊,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出現,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充分體現了其詩歌的“人民性”。4.詩中描繪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個片斷。詩人不顧個人安危,想到了天下受苦受難的老百姓,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詩歌字字從肺腑中流出,有真情實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后反思

新課標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探究有效的教學途徑。鑒于此,我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時設計的重點是:教學準備、指導誦讀、感悟詩歌內容和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獨特體會。新的教學模式提倡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要求教師設計好導學案,于是我精心設計了“導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可避免課堂上老師的滿堂灌,也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著重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從課堂效果看,這一措施還是有成效的。教學設計的最重點部分是指導誦讀、感悟詩歌。古詩詞的教學,一定要注重誦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領會詩歌的內涵及精髓。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無論是為了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訓練。經過考慮,我設計了4個環節。讀的形式有推薦朗讀、聽錄音朗讀、生齊讀、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等,每次讀要完成的任務的設計也由易到難、逐層深入:聽讀時注重把握朗讀的節奏、重音、語速和感情基調,做到讀好詩歌;齊讀后讓學生復述畫面內容,為概括情節做準備。要求用四字短語概括四部分的內容,再進一步感悟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情感。后面的一個問題在學習小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再給予評價。這樣層層深入的設計,學生基本上能讀懂詩歌、能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當然,由于學生的經歷和知識積累有限,對詩歌中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理解要達到深層次,還是有難度的,于是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創設情境、補充相關資料,充分調動學生的經歷,因為新課程理念要求“每一新知識、新問題的提出都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背景”,努力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理解詩歌,從而實現語文教育的熏陶感染目的。教學時,我還設計了搜集關于杜甫的相關詩歌,學生熱情很高,思維活躍。最后,我還強調這首詩的名句,這樣既能加深對整首詩地理解,又能體現學以致用的宗旨。

總之,教學這首詩時,我改變了過去的以傳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